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最後的姿勢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5W

最後的姿勢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最後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一

最近幾年,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被各級專家和一線的老師窮追猛打,大家都在這“有效性”上苦苦的追尋着。其實語文教學真是像一些專家説的那樣“語文教學是個筐,什麼東西往裏裝。”咱們語文老師難啊,難就難在我們的學生考試成績要優秀,我們的學生要會考試,否則你的課講的再好都是空話。

於是很多語文老師的課堂就要“面面俱到”,從字詞句到文章的寫作方法、作者的寫作目的和寫作思路,都必須對學生有個交代,否則放心不下。

在備《最後的姿勢》時,我也曾有過很多思想的火花,包括文章的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細節描寫,還有地震來臨時的環境描寫,這些都是學生比較陌生的,都是容易懂卻很難理解的“知識點”,不得不講。但給學生講課的次數越多,就越覺得這些都可以讓學生在讀書中慢慢“消化”掉這些所謂的“知識點”,可以在學生預習時就引導學生去思考這些所謂的“描寫”是怎麼回事。

在剛開始試講是我甚至把第三自然段的“人生的意義”作為很大的一個篇幅去“大做文章”,我發現,如果在第三自然段花了大量的時間,那麼在後面的理解“最後的姿勢”重點內容時就很被動了,甚至無法完成教學任務。滿以為這種大膽的教學設計可以對上課的學生來一次“脱胎換骨”的人生世界觀的教育,但令我哭笑不得的是在課後調查時,我問學生“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時,大多學生説就是以後發生地震時也要像譚千秋老師那樣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我並沒有生氣,可能是我高估了學生的能力了。鑑於此,我覺得這些內容讓學生在讀書過程中朦朦朧朧知道就行了,可能很多孩子對“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並不十分理解。

除了抓個“人生的意義”,我地抓那5個“!”,因為這可是描寫“來去如風,快如閃電”的地震來臨那一刻的危急,“必須讓學生讀出那‘迫在眉睫’的。味道”、“必須讓學生體會到譚老師在那千鈞一髮的時刻所表現出來的勇敢”尤其需要通過學生的朗讀去再現“5?12”地震時的驚險,於是我設計了“如果譚老師來得及想,他會想什麼?”的問題,設計了“用一個詞語形容一下當時情況的危急。”第一個問題一拋出去,學生真是聰明極了:

“譚老師會想到他的女兒,因為他很疼愛自己的小女兒,課文開頭不是寫到了譚老師六點多鐘就起牀,給小女兒洗漱穿戴好,帶她出去散步嗎?”

“譚老師如果來得及想,他會想到他的妻子,想到他的爸爸媽媽,因為他擔心地震會失去自己的愛人,同時他是一個兒子,肯定也擔心他年邁的老人家。”

“譚老師會想到他的同事,他的親戚……”

這樣的回答正好符合我原先的教學設計思路,説實在的,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可以認真聽課,用心思考,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那我們作為老師不知道有多高興,特別是可以絞盡腦汁回答出老師“需要”的“標準答案,那真説明我們老師的備課深度還算可以了。

緊接着的描寫“情況危急“的詞語,我説“詞語”,而不是“成語”,意在降低難度,讓學生樂於思考,況且難度降低了,學生思考的範圍也大得多,肯定地説這些“詞語”裏説不定還有很多“成語”呢!事實上也剛還是這樣:“迫在眉睫、火燒眉毛、千鈞一髮、燃眉之急、十萬火急……”

這兩個環節收到了我想要的“課堂效果”。這樣一來,學生費盡心思去想老師的問題,佔去了大量的課堂時間,課堂上品讀句段的時間就沒有多少了,所以第一次指教這《最後的姿勢》是草草收場了。

最後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二

《最後的姿勢》,課文以感人的筆觸,記敍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位學生的感人事蹟。文章質樸感人,字裏行間飽含着對譚老師的敬意。在這節課中,我自己不斷地被譚千秋老師的事蹟打動着,尤其是孩子們動情的朗讀,我看得出,他們的神情莊重嚴肅,他們的心地純潔善良,他們的感情真實細膩,面對着這樣的老師,無疑對他們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

“學貴有疑,學貴有法”,在教學中,我始終堅持讓學生自讀自悟。面對理解的難點,能及時提供學法的指導。在學習中,我與學生共同品讀課文,從文中的語言文字特別是譚老師的語言與動作中體會感受“最後的姿勢”的內在含義,從而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比如:我在教學“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這句中的動詞 “撐”時,是這樣組織教學的,先讓學生自己想象這個動作,再讓學生説説從“撐”中體會到了什麼?“雙手撐”從力度上突出譚老師使出全身的勁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張開一把保護學生的保護傘,減輕碎裂的磚塊、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課桌造成的嚴重惡果。這時,學生真正明白了什麼是愛。是老師對學生的愛,這樣的愛是一種大愛,無私的愛。再次,抓住文中的環境與場景描寫對錶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體會與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比如: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話:“天氣陰沉沉的”讓學生反覆閲讀,感受環境描寫既當時自然景象的真實再現,也是那特定場景中悲劇即將發生的暗示。

在教學時,我還抓住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最後的姿勢!”讓學生理解體會,這句話不僅記錄了他救護學生的那一瞬間的姿勢,同時透過這一姿勢,讓人們看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一位捨己救人的老師的形象。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理解得非常深刻,湧動着對談老師的深深敬意。

這節課的主要不足之處就是學生個性朗讀的機會太少,沒能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很是遺憾。其實,一堂課總會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充實完善的過程。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我會更加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彰顯學生的個性。

最後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三

我從接受任務上《最後的姿勢》,神經一直繃得緊緊的,必須全心以赴。上課的過程就是對自己鍛鍊的過程、磨礪的過程。《最後的姿勢》與其説是一次研討課,還不如説是一次“公開課”,因為我知道之前我上過一節比較成功的心理健康團體輔導課,而語文課這些年來卻很少在這麼多老師的面前展示。

現在已經試教過兩次了,有成功的興奮,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先找找優點來自我安慰一下:

1、挖掘出了情的根源

《最後的姿勢》一課,從第一次接觸課文,經驗告訴我必須抓“情”,如果學完了這篇課文學生都無動於衷的話,那我的課時失敗的。於是我緊扣文章的主旨“最後的姿勢”——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我深刻地挖掘這一姿勢的內涵。我問孩子,如果這一個姿勢用一個字來表達用什麼字可以概括?如果這一個姿勢用一個詞語表達,這是什麼樣的姿勢?學生的回答精彩紛呈:“這是希望的姿勢!這是愛的姿勢!這是愛學生的姿勢!這是給予孩子生的希望的姿勢!這是為了四個生命延續的姿勢!”……我想這就是“情”,情到深處語自華。

2、引領到了文的品悟點。

我深深的覺得與孩子上每一堂語文課,我們越來越默契,孩子們越來越開心,課堂上他們的思維是活躍,他們的眼睛直放光芒,在深探這篇文章的本質與內涵。我問到了這樣一個問題:老師離門口最近,為什麼他不跑!學生稍作思考:

生1:因為譚老師是一位老師,必須讓自己的學生先衝出去!

生2:因為還有四個學生還沒在教師裏!

師:説明了什麼?

孩子:他的心裏始終裝着的是他的學生,他的學生是第一位的!

到這裏我知道孩子們悟出了老師的愛。我並沒有到此作罷,我繼續追問:還有什麼原因?

……

我想,語文教學就應該是學生的自我感悟,不全是老師的“滿堂灌”,學生對文本的富有個性的理解才是真正檢驗語文課成敗的最重要的標準。學生透過語言文字,通過開口讀和靜靜的想,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的肺腑之言才是真正的語文素養。

不足之處:

1、每個課時應該抓個啥?為什麼40分鐘的`時間總是不夠用?上語文課首先要把每節課的任務列出來,不要把第一課時的任務放到第二節課裏面去。

2、如何提煉教學語言?問題如何設計?用什麼語言去引導?這些都要在備課時作充分的思考。

3、在講課的過程中,行雲如流水的課堂的標準是什麼,在引導學生感悟時,是否孩子的語言再豐富些?尤其在引導學生突破文章的重難點時,如何使得老師的點撥,提示語再精煉,再富有啟發性?

3、如何正確的把握文章的拓展?

……

一堂課總會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不斷地充實完善。譚千秋老師用自己寶貴的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這是一個偉大而高貴的靈魂,這是他生命價值的彰顯。其實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生命的姿態,崇高也罷、認真也罷,敷衍也行,不同的個性構成了五彩繽紛的世界,組成了豐富多彩的生活。但在這上千種的生活姿態中,也一定有屬於我們自己的那一份姿容,所以我們要找準自己的生活定位,認真的履行,不向左,不向右,只管朝前!

活出自己的生命姿態,哪怕最後依然默默無聞,哪怕最後淡然隱在某個角落,至少我們能擁有一個豐滿的人生,因為在我的頭腦中始終有豐富的思想來滋潤我的心靈!

最後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四

本文集中筆墨刻畫譚老師的形象,主要用了以下手法:一是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文章不光有譚老師的語言和行動的描寫,還藉助三類角色不同人物的語言來側面刻畫譚老師。另外,對於當時地震情形的三次描寫,也從側面很好地襯托了譚老師的形象。二是詳寫與略寫相結合。文章不僅詳寫了地震時的譚老師,還略寫了平時的譚老師,使人物形象更全面、更立體、更飽滿。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文本語言的品味——從空泛走向深刻

本文的語言文字很值得推敲、品悟,在感受本文地震場面的可怕,通過正反兩個面來品讀譚老師的人物形象時,抓住關鍵的字詞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在上一輪教學時,這方面我就有所忽視,課上學生的回答很空泛,很散,一張口就是一個大道理,有些學生雖然也能説到關鍵字詞,可也是淺嘗輒止。比如,在談地震的可怕時,學生如果不能很好的抓住“搖晃”“搖晃得越來越厲害”“刺耳的吱吱聲”等詞,就很難還原當時的情形,從而也會削弱對人物形象的體會。再如,在體會譚老師的人物形象時,也要抓住人物的動作和語言,特別是“推、拉、撐”這三個字。因此,教學中,我就反覆提醒學生抓住關鍵字詞進行品讀,而且在課上反覆交流,這樣,學生在課堂上不光能夠很好地理解文本內容,感受人物形象,還能紮實地掌握這種很好的閲讀方法。

二、課文內容的處理——從零散走向整合

本文在描寫地震的場面時,文字主要分散在第三、第四和第六自然段,而且三段文字在描寫時,是按照地震的強烈程度來排列的,學生只有將這三段文字整合起來閲讀,才能發現文字的這個特點,從而才能更好地體會地震的可怕。因此,在課上,我將三段文字同時出示,並首先引導學生找出其寫法上的特點,然後抓住關鍵詞交流感受,這樣的處理,比只是讓學生自由找出描寫地震場面的句子談感受的效果好很多。

另外,文章通過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和譚老師的同事這三個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從側面寫出了譚老師的偉大壯舉,在剛設計教學時,我是把這三段文字單獨出示讓學生品讀的,從效果上看,整堂課顯得比較零散,這三段本來聯繫緊密的文字被割裂開來,特別是在體會側面描寫這一寫法時,學生很難從整體上進行把握。在教研組老師的建議下,我就嘗試將這三段文字一起出示,效果果然不錯,更可貴的是,大部分學生通過閲讀,都發現了三段文字在寫作方法上是側面描寫,課上就無需教師再贅述了。

三、學習資料的獲取——從單薄走向豐厚

讀完本文,我們不難發現,文章的很多地方都能讀得更“厚”:地震的場面、譚老師和學生被埋的場面、地震中湧現的其他英雄……

首先關於地震,對於生活在我們這個地區的`學生來講,地震離他們很遠,他們很難通過一篇短小的文章來體會地震的危害和可怕,這也就直接影響他們理解人物的品質。因為一開始的教學就是圍繞文章本身的語言文字設計的,課堂上,學生就很難感受到地震的危害和對於他們心靈上的衝擊,我就引用了一段地震的視頻來幫助學生體會,恐怖的畫面把學生帶到了地震中,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地震的可怕,為他們接下來體會人物形象做好了鋪墊。

其次,在讀到獲救學生對譚老師的回憶時,這簡短的一句話也很難讓我們讀出其中的感動,因此有老師向我推薦了一段譚老師和學生被埋時的對話,通過這段文字的補充閲讀,把當時的情形變得更加立體和豐滿,很多學生在閲讀時,眼裏都閃着淚花……譚老師的人物形象,此時在學生心中更高大了!

最後,在課堂結束時,我又補充介紹了在汶川地震中湧現出的其他幾位英雄教師,他們的事例和本文相呼應,讓學生心靈再一次地震撼,讀着他們的事蹟,再回到課文,這些文字,變得更加沉重,譚老師的品質,在他們心中烙得更深!

特色簡析:

一、教學條理清晰。本文的寫作思路十分清晰,在設計教學時,我們也是循着這條思路展開的。我們為學生鋪設了一條便於理解文本內容,便於沉澱感情的思路。首先,通過文字、畫面讓學生走近地震,感受它的可怕,這是為接下來的品讀人物形象做準備的。接着分別從正面和側面來分析和品讀人物形象,通過對文字的層層深入地分析,學生的理解也愈發精彩,他們的感受也越來越深,最後,順理成章地昇華了文章的主題,讓學生通過練筆沉澱自己的情感。

二、朗讀情真意切。恰當的背景音樂為本課創設了良好的朗讀氛圍,學生朗讀富有真情。本課的教學,從頭至尾都有一首背景音樂貫穿其中,因為教學此類語言文字十分感人的文章,除了設計上要十分精細,還需要音樂這個催化劑來推動本課情感的湧動。在閲讀完課文中那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文字,要讓學生有所觸動並能用恰當的情感朗讀出來,就少不了背景音樂了,他們沉浸在舒緩的音樂聲中,學生的情感被充分激發,朗讀得真切、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