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最大的麥穗》教學反思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8.85K

第1篇:《最大的麥穗》教學反思

《最大的麥穗》教學反思

《最大的麥穗》教學反思

《最大的麥穗》是蘇教版11冊語文中的一篇非常精彩的課文。

這篇散文文筆優美,篇幅不長。它主要敍述了希臘學者蘇格拉底讓弟子們摘取一個最大的麥穗,結果這些弟子們最後兩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須實實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機遇,而不能東張西望的道理。

我覺得,課文運用聯想,借事説理,是一個重要特色。在教學中,我們要抓住本文的寫作特點,反覆朗讀。作者把在麥地裏行走比做人生,將摘取最大的麥穗與追求遠大理想聯繫起來;將眼看滿田沉甸甸的'麥穗不去“定奪”,或遲疑觀望,或隨手扔掉已經摘下的,與放棄機遇、錯失良機聯繫起來;將“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與抓住時機認真去做、切實完成當前任務聯繫起來。這樣看來,一件毫不起眼的小事-----摘麥穗,作者就賦予了它深刻的意義。課文聯繫十分自然,説理也格外透徹,給人的教育應該也是非常深刻的。

學生在學習中,已經從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中讀懂了道理。他們也知道了做人應該抓住身邊的機會,不要放棄良機。但是我發現,説歸説,大道理是明白了,聯繫實際來理解,可能還有一段距離,因此,在課堂上,我設計了這樣一段對話,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寓意。

師:“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你是怎麼來理解的呢?請大家聯繫實際,先自己説,然後在小組內説,最後我們一起交流。

生:(自由學習)

師:我來談談吧。從小開始,我就想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所以,對於身邊的小事,我從來就不屑一顧。比如看見小朋友摔交了,比如看見鄰居的垃圾沒有時間倒了……我都不去過問。我總在找做大好事的機會,可是總沒有找到。就這樣,小的事情我不做,大的事情也不會遇到。我的同學,有的因為從小事做起,都已經被評過“三好”或“優秀”,我呢,到現在還是兩手空空。真是後悔!

師:你能認識到這些,我感覺到很高興。你就是想説明一個道理:抓住身邊的每一個機會,那才是實實在在的,對嗎?

生:對的,老師。

師:還有誰説嗎?

生:我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勞動課上,老師要我們製作一件手工藝品。我覺得做小的東西不足以反映我高超的製作水平,所以,我做這樣,做那樣,又是捏泥人,又是做模型,一心想做一件最好的,最優秀的,可是結果貪大求全,做出來的東西都不滿意,就把它們全扔了。看了其他同學做的,有小風車,有布貼畫,也蠻不錯的。這就應驗了今天課堂上的一句話:“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

師:你們能聯繫實際説,這真好。有時候,失敗和教訓也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東西。失敗是成功之母啊,你們只要能吸取經驗,就一定能在今後的生活中少犯錯誤或不犯錯誤。

通過這樣的對話,學生就真正明白了課文中的哲理。至少對那些似懂非懂的人來説,這樣的對話給他們的教益是很大的。

第2篇:《最大的麥穗》教學反思

這是一個互助平台,為您提供大量《最大的麥穗》教學反思範文,送一篇給你。

——崇德

尚學——

《最大的麥穗》教學反思

《最大的麥穗》是一篇精美的哲理散文,講述了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讓弟子們從麥地裏找一顆最大的麥穗,從中引導弟子們悟出了“人的一生應該有遠大的理想追求,但必須實實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機遇”的道理。

下課後,我並沒有從那片金燦燦的麥地裏緩過神來,相反卻再一次地深陷其中,愈發地困惑了。在蘇教版的第十一冊教材中,類似的藴涵哲理的課文有兩篇,分別是《山谷中的謎底》和《最大的麥穗》。而其中情節性最簡,思想性最強的又恰恰是《最大的麥穗》一文。我是一個性情中人,自感擅長於教授情感類課文,但是考慮到班級實情,思前想後還是選擇了我最不會教的哲理性文章,難免會“精講細剖”違反現在的教育理念。所以捫心自問成功者有二:在本文的教學中情景演繹,觸發了學生的主動性和運用智慧碰撞,激發了學生的獨特性;失敗者有三,分別是:朗讀體會一筆帶過,未能走出課文,和缺乏應有的教學機智。

成功處一:情景演繹,觸發主動性。

課堂是一種情感的課堂,意味着師生情感同時運動,相互碰撞:意味着它是促使學習者以最佳心境投入到學習中的有效保證。故而在引入課文時我設計了三處情景演繹。

第一次:出示“黃燦燦的麥田流光溢彩,粒粒飽滿的麥穗沉甸甸的墜在稈上”的圖景,讓學生一下子就進入了特定的場景之中,並設身處地地思考:如果我也是蘇格拉底的學生,我會怎麼辦呢?在此思慮的牽引下,進而萌發自主深入地探討問題,解決問題的念頭。

第二次:在學生為弟子們錯失良機而惋惜的一刻,讓其進行角色轉換:“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株小麥,會對他們説什麼呢?”學生站在被錯失的

——崇德

尚學——

“麥穗”的立場,自然而然地抒發了自己的感想。有的學生説:“唉,何必猶豫不決呢,我雖然不是最大的,但是至少我是你現在值得擁有的呀!”有的學生説:“快回來!快回來!我就是你要找的最大的麥穗呀!”着急,痛惜之情溢於言表,同時也為接下來的教學體會奠定了感情基礎。

第三次:在學生理解了不可錯失良機,要善於把握的基礎上,讓學生真正的走進麥地,當一回現代的“求悟者”。“如果你也是蘇格拉底的弟子,讓你再一次以同樣的要求去摘麥穗,你會怎麼辦呢?”在學習的基礎上能從別人的失敗中,總結經驗,領悟要領何嘗不是一種收穫呢?學生的情感、領會在此時已經有了一個“井噴”的慾望,他們對於蘇格拉底的感悟,對於人生一如“走麥地”的感慨,對於時間、機遇的重新認識,都讓他們有一吐為快的感覺。有的學生認為可以邊走邊比較,不可“埋頭苦幹”不問世事;有的學生則認為機遇雖然難得,最大更是難求,但是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精心培育,讓自己手中的那個“麥穗”變成“最大”的;更有同學已經領悟了蘇格拉底的這種智者的教育的精髓!

成功處二:智慧碰撞,激發獨特性。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內在感受,有着不同於他人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就是説,學生有着獨特的個性,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本質上都是其獨特個性的體現。所以我在設計教學環節的時候,留有多處聆聽學生思想,允許磋商的地方。

多媒體顯示蘇格拉底的話,在請多位學生用自己的理解,或和藹,或嚴肅地朗讀的基礎上,請學生先談一談自己聽了摘麥穗要求後有什麼想法。有的學生不假思索地認為簡單,而有的學生則抱怨太難。實則在這一環節學生的思想動態與獨特的內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內在感受已經袒露在教師

——崇德

尚學——

的面前。而後提出問題“弟子們摘到最大的麥穗了嗎?為什麼呀?”學生帶着自己的疑問與困惑,用心地自學課文,或朗讀,或圈摘,或討論相關章節,在明白弟子們沒有成功的同時,不免對自己剛才的想法捏了一把汗。

失敗處一:朗讀體會一筆帶過。

在學生回答“蘇格拉底的要求高嗎?”的時候,原定打算讓學生在朗讀體會的基礎上,從字裏行間找尋答案,比如從“大熟”、“滿是”、“到初都是”等詞中去理解“麥穗多”“難以取捨”為下一步理解弟子的“猶豫”奠定一個伏筆。沒想到學生滔滔不絕地談起了自己的想法,又句句入理,於是我急於求成,一時就將此處的朗讀體會忽略了。沒能讓學生細細感悟,顯出教學處理上的粗糙與隨意性。同時也讓我對自己的教學組織提出了質疑——在值得體味與感悟的地方是不能一味地隨意遷就學生的,這不是體現學生自主的表現,而恰恰是放過了一個很好的語文訓練點呀!類似的錯誤我還出現在引導學生感悟“為什麼沒有摘到最大的麥穗”這一問題上。本來也要通過圈畫詞語“看看”、“用心地挑挑撿撿”、“埋頭”、“低着頭”、“搖了搖頭”、“又??搖??”、“摘了??隨手扔掉”等來耐心地體會弟子的心理動態的,可是學生的口若懸河又一次讓我樂暈了頭,我隨着學生的回答一路滑下,不知停頓、沒有回味更談不上思想的感悟與語言的積累。沒能上出語文課的語文味道來,是我的痛心之處呀!上語文課一定不能只注重形式的花哨,場面的熱烈,而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感悟能力,而且是每一個孩子!在應當停留的時候停留,應該回味的地方回味。惟有做到如此才是真正的駕御了課堂。在對學生放手的同時又不會讓學生信馬遊繩的亂走。才能在品讀課文的過程中“形無實有,無中生有,潛移默化”。

——崇德

尚學——

失敗處

二、未能走出課文。

相對於蘇格拉底的智慧的引領而言,我的教學簡直就是低劣的牽絆,學生隨着我的思路説着弟子們的可笑與愚笨,談着機遇的可貴與易逝,揹着現成的名言與詩歌。深入人思想與骨髓的教育才是為人的終生服務奠基的教育,我的教學除了讓學生死記硬背了最後一段的話語之外,可想而知是不能在孩子們的頭腦深處刻下深深的印記的。我倍感自己教育教學能力的不足,深感愧疚!

失敗處三:缺乏應有的教學機智。

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讚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但是我卻沒能及時地對孩子的精彩發言給予高度的評價,也沒能對孩子言語中出現的漏洞進行有效的修補。比如,在學生們都在談自己通過這篇課文學到了珍惜機遇與把握機遇的時候,靳曹柱同學卻語出驚人:他談的收穫是對於蘇格拉底的智慧的欣賞,可惜我卻説:“那麼,老師的教學給你的印象就不深了?”這對她的精彩發言是極大的打擊,我深感後悔。以上説明本人的教學機智不足,需要多加鍛鍊,亟待提高。 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慾,沒有問題,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我們也就不會去深入思考,那麼探究也就只能是表層和形式的。所以在備課的過程中首先要自己發現問題並試圖解決,而後才能在以後的相互研討中促進語文教學的有效實施。我想下一次上此類藴涵哲理性的課文

——崇德

尚學——

我一定會有更佳的思路與設計,我會努力使自己在探尋的過程中化“不擅長”到“擅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