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鳥的天堂》課後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1W

《鳥的天堂》課後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篇一

巴金的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文章。課文描寫了兩次到鳥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榕樹枝繁葉茂,眾鳥歡樂歌唱。文中描寫動靜結合,韻味十足,遣詞造句精妙,表達感情細膩。這篇文章文質兼美,作者深情地向人們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以樸實優美的語言讚頌了這自然景觀。在設計本課時,我緊緊圍繞“‘鳥的天堂’為何能成為鳥的天堂?”讓學生進行質疑,然後分別學習了大榕樹的枝葉繁茂,生命力旺盛;鳥的快樂、幸福的生活,最後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

我的整個教學過程由淺入深,注重學生的朗讀感悟:朗讀、品讀、美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力求讓學生在充分閲讀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把握課文內容。

在教學中,我有意注重學生的朗讀,但朗讀指導方面仍需加強。讀後的指導除了字音、節奏、重音的點撥指導,還有感情的浸潤啟發,學生各自朗讀、點名朗讀的時候,感情都是比較細膩豐富的,非常的聲情並茂。但是當由自由讀變成其讀的時候,學生常常容易拖泥帶水:感情流失,吐字拖音。而且我的示範朗讀也比較少,這是今後在朗讀指導中應該注意的。

教學語言規範性、簡約性也急待增強。不管是在講解重難點,還是在總結歸納評價中,我發現自己的語言稍顯羅嗦,有時候也不夠規範,這是今後需要逐步解決的。

《鳥的天堂》課後教學反思 篇二

《鳥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本文講的是巴金先生和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的所見所聞,生動形象的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美麗動人的南國風光。作者在寫作上詳細描述了傍晚靜態的大榕樹和早晨羣鳥活動的情景,同時採用了動靜結合的寫作方法來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在本文講解時,我選擇了文章四步走:

一、先讓學生自讀課文,認識作者

“李堯棠”,筆名巴金,讓學生初步認識、欣賞這位作家獨一無二的,有着獨特寫作風格的作家。在教授本本時引導學生通過閲讀想象畫面,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同時把自己的想象講解給其他同學聽,再現圖中原景,繪製出屬於自己心中的“大榕樹”“鳥的天堂”,小組交流討論評優秀。

二、重點放在閲讀感悟上,結合穩重的重點詞、句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作者細膩、生動的描寫方法。

三、分析作者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有什麼不同,小組交流討論。

(一)作者第一次經過“鳥的天堂”傍晚時的場景。

太陽落下了山,我們帶着燦爛的紅霞路過“鳥的天堂”時,面對“一簇簇樹葉伸到水面,許多株茂盛的榕樹,看不出主幹在什麼地方。當我説許多株榕樹的時候,朋友們馬上糾正我的錯誤,我有機會看清它的真面目,樹幹的數目不可計數,枝上又生根”,這樣的情景時,作者的感慨是“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在此句話中作者巧妙的運用擬人的修辭表達內心對榕樹的喜愛之情,隨之感歎!這美麗的南國的樹!以此繼續昇華對大榕樹的讚美,雖然喜歡,可作者卻依然感到了失望,因為“鳥的天堂裏沒有一隻鳥”,可又不得不帶着遺憾離去。

(二)作者第二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是在陽光明媚的早晨,映入眼簾的是應接不暇的鳥飛鳥鳴景象,作者並詳細介紹了鳥的形態、姿勢,結尾處專寫了一隻畫眉鳥,採用點面結合的方法描寫了“鳥生活的樂園”,再次強調了“鳥的天堂”之名得來之意。

四、師講解重點詞、合作小組小結:

在本文結構全部梳理之後,我採用了強調記憶法,把詞語放在了最後來解決;文中的“數目不可計數”,兩個生字讓學生自己結合前後句理解“榕樹樹幹之多”,“應接不暇”“應”這個多音字在此處的用意是突出“榕樹上的鳥兒之多”,與第一次的“枝幹之多”形成了鮮明的關係,正因為榕樹的枝幹之多才吸引來了更多的鳥兒,這裏被稱作“鳥的天堂”其實就是因為有了大榕樹才顯得更加神祕莫測。茂盛的大榕樹上吸引了無數的鳥兒來棲息,可謂是不折不扣的“鳥的天堂”。

在本篇課文授課中,我通過讓學生分析、閲讀、交流,結合自己繪製的圖畫意境,讓他們真真實實的感受到“鳥的天堂”不僅指“美麗的大榕樹”“鳥生活的樂園”,還指那難得一見的“南國風光”,即使沒有去過南方,也可以自己結合本文的寫作特點“靜態、動態”的描寫出屬於自己心中的好文章。最後我留了一樣特別的作業:請你做一名小導遊,來介紹一下自己心中的南國風景。讓學生在邊畫畫邊想象中感受“南國風光之美”,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篇三

師:榕樹美,美在哪兒呢?這樣吧,我們自由朗讀描寫榕樹的段落,體會體會。有喜歡的句子就勾出來多讀幾遍,有不太理解的地方就在旁邊作上記號。

(生朗讀、勾畫、體會)

師:你們喜歡讀哪些句子,體會到了些什麼,誰來説説自己的理解?

生:我喜歡讀這幾句話“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兒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着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從這幾句話中,我體會到了榕樹的綠葉特別美,顏色鮮豔欲滴,又十分的繁茂,充滿了生機。

生:我認為榕樹最美之處還在於它的根。榕樹的根與眾不同,課文中是這樣寫的“枝上又生根,有許多根直垂到地上,伸進泥土裏。”“枝上生根”,使榕樹顯得特別的奇特。

生:那這榕樹之所以能“獨木成林”就是因為長着這些“氣根”,難怪課文中説“真是一株大樹,枝幹的數目不可計數”,我從這句話還體會到了榕樹的壯觀的美!

師:你的理解更深刻了!那你來讀讀這句話。

(生讀)

師:還有誰想讀?讀出榕樹的大、榕樹的奇。

(生再讀)

師:讀得真不錯!我們繼續交流。

生:課文中還有一句話,“榕樹正在茂盛的時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從這句話我體會到了榕樹富有活力,生命力旺盛的美。

師:體會得真好!那你能把這句話讀好嗎?

生:能!

(生有感情地讀這句話。)

師:的確讀出了自己的感受。

師:孩子們,剛才讀書時,你們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提出來。

生:課文中説“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着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我不明白“新的生命在顫動”指的是什麼,作者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呢?

師:這樣吧,再自由地讀一讀這句話,然後可以聯繫着上下文,可以聯繫着生活實際,和平時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麼見解。

(生自由地讀、體會)

師:想好了可以把自己的理解説給前後的同學聽一聽。

(生自由交流,師也參與其中。)

師:誰來談談自己的理解?

生:作者是黃昏時到那兒去的,這時候小鳥們都回窩了,躲在大榕樹上,只是偶爾撲撲翅膀。當小鳥撲翅膀時,綠葉就晃動起來。可是綠葉太多了,課文中説是“不留一點縫隙”,所以作者看不見躲在樹上的小鳥,但是他卻感覺到了“生命的顫動”。

師:這是你的理解,比較獨特。還有不同的見解嗎?

生:課文中説“榕樹正在茂盛的時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説明這是一株富有活力的大樹,作者從它的每一片綠葉上感受到了這種勃勃的生機,所以説是“每一片綠葉上都有新的生命在顫動”。

師:你能聯繫着上下文來談自己的理解,真不錯!

生:綠色是生命的象徵,作者看到這每一片綠葉,在晚霞的映照下,閃耀着動人的光彩。尤其是那新生的嫩葉,綠得鮮亮,綠得發光,讓作者情不自禁地發出感歎,“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着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

師:孩子,你的感受多深刻呀!

生:剛才幾個同學都説到了這每一片綠葉本身就孕育着無限生機,但我覺得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也許當時吹過一陣陣微風,這些充滿活力的綠葉在風中你擠我,我擠你,不停地搖動,才讓作者產生了“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的感覺。

師:你認為“風吹”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很有道理。

生:我覺得綠葉本身並沒有動,但是這滿樹的葉子翠綠欲滴,在陽光的照耀下,發出奪目的亮光,作者看久了,似乎感到綠葉上的點點光斑像是一些可愛的小精靈在舞蹈,眼前有一些綠色的光點在閃爍,所以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顫動”。

師:你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多美的畫面啊!孩子們,看來我們每個人對這句話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感受。也許是風吹,也許是鳥動,也許是陽光的照耀,也許是新發的嫩芽,或許是那綠葉本身就孕育着無限的生機,才讓作者產生了如此奇妙的感覺。讓我們用自己的感受再讀讀這句話,你覺得怎麼讀能表達自己的感受就怎麼讀。開始吧!

(生自讀體會。)

師:誰想來讀?

(指名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請了兩名學生後發現學生情感的投入不夠。)

師:這句話寫得很美,我也很喜歡,想讀給大家聽一聽,你們聽我讀得怎麼樣。

(師有感情地朗讀。)

師:我是帶着自己的感受,非常投入感情地在讀。你們還想讀一讀嗎?

生:想!

師:那就再練習練習吧!

(生再次自由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師:誰想來讀一讀?

(請了4名學生朗讀,讀得很不錯。)

師:這“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的感受是多麼奇妙呀!難怪作者會情不自禁地發出讚歎:“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教學反思】

一、突出師生的合作性

民主、和諧、寬鬆的課堂教學氛圍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的關鍵所在。上述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師生間的民主合作性。課堂上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討論、相互補充的氣氛極濃。給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張揚自己的個性。學生們無拘無束地表現自己的感受,輕鬆愉快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解。在言語實踐中學習語言,在積極思維中發展思維,在交流表達中提高表達能力。教師的平等參與不僅加大了師生間的親和度,而且對學習重點有效地進行點撥和引導,增加了學生的學習深度和廣度

二、突出學生的自主性、實踐性

本課中我沒有強迫學生按課文順序或自己的意願去閲讀,而是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部分去閲讀、去感悟、去討論、去交流,學生是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主動、積極地學習自己喜歡的內容,這樣充分突出了學生閲讀行為的自主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本次教學中,對於課文的理解我沒有作生硬的分析,沒有作支離破碎的肢解,而是還課文一個完整,還學生親自閲讀實踐的權利。讓學生閲讀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説説自己喜歡的理由,這樣引導學生反覆閲讀、自由感悟,讓他們在讀中去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再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自始至終,以讀代講,凸現了學生閲讀的實踐性。

三、尊重學生體驗的獨特性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自己讀懂課文,鼓勵學生道出自己真實的、獨特的體驗。學生有的喜歡課文的這幾句,有的喜歡那幾句。對於同一句話,有的這樣理解,有的那樣感受。而怎樣讀好精彩句段,同學們則各有各的方法和技巧。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滿懷欣喜,作為教師則充分肯定、非常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充分尊重學生閲讀體驗的獨特性。

四、培養學生的創新個性

創新思維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如果我們的語文教學多一點培育創造力的意識和辦法,學生走向社會就會多一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上述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大膽設想,暢談自己的想法,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想象,同時,對學生創新性人格塑造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篇四

這是一篇老課文,對於我來説很熟悉。但是,我從來沒有這麼認認真真地備過課。因為認真,我對課文的瞭解更深了。

1、學生的預習較好。如:生字的認識、詞語的朗讀、找多音字,對不懂的詞語的理解等等吧,預習很到位。

2、很多學生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當中來。今天上課,出現了從未有過的景象,尤其是,我問道:“作者幾次去了鳥的天堂?”很多同學爭先恐後地舉手,我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原來,講課很多時候需要適合學生的方法、方式,尤其是需要鼓勵性的方法。

但,也存在較多的問題。

1、學生回答問題,不夠完整,語言組織能力較弱。簡單的問題打得還算可以,但回答較長的問題時候,就不知道怎麼去回答。尤其是,第二課時的有些句段的理解談自己的感受時,會語無倫次。所以這方面,我得練練。

2、在課堂上學生的自主性體現不夠好。本來學校提倡學生自主性學習,但課堂上,還是老師的説為主,這樣以來,很多學生會吃“現成飯”,從而“撐破肚子”,學會了懶惰,有了頭腦生鏽的景象。

總之,我的課堂上有了學生的“足跡”了,我會慢慢地滲透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從而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質量!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篇五

本文是巴金的作品,“鳥的天堂”指的是一株500多年樹齡的古榕樹,位於廣東省新會市南部馬村天河的一座小島上。榕樹的樹冠大得出奇,籠罩着18設畝左右的河面,獨樹成林。乘小艇從近處看,枝藤交錯,猶如一座森林,從遠處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綠洲,景色奇特迷人。大樹上棲息着成千上萬只各種各樣的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鶴和灰麻鶴。1933年,巴金到新會訪友路過此處,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鳥的天堂》由此而美名傳揚。

這麼美的文章,“讀”就是破文的途徑,巴金深情地向人們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在教學時,我注重了激發學生主動探穵學習的意識,讓他們説自己所知,訴自己所悟。第一節課,我沒有運用其他教學手段,直接領讀了三遍。學生讀書的興致很高,學生通過讀被大榕樹的美麗所感染,被眾鳥紛飛的熱鬧場面所吸引,學習效果較為理想,簡單樸實的語文教學方式“不同形式的讀”使課堂成了真正的語文課堂 ——讀書的課堂。通過朗朗的讀書聲,課堂活了,學生思維活了,學習的知識也自然活了,學生在“讀”中獲得知識 ,這種知識是紮實的,因為本文本身就用語平實,讀來優美動人,從學生作業上看,還是不錯的。

在教學中,本人也着重在閲讀、寫作方法等方面作了些伏筆。

一 走進文本背景與主題。

“天堂”某些宗教指人死後靈魂居住的極樂世界,常用來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環境。“鳥的天堂”文中指大榕樹。我國南方的大榕樹適合於鳥兒生活,稱得上是鳥兒的“樂園”。本文記敍了著名作家巴金和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景色。吸引激發孩子們將目光投向鳥的天堂,一起欣賞美麗的南國風光,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也生動地描寫了傍晚靜態的大榕樹和早晨羣鳥活動的場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朗吉弩斯説:“美的文詞就是思想的光輝。”帶着這種思想去感悟心語。如“一棵榕樹 一片林,鳥在林中當主人。”“走進鳥的天堂,那美麗迷人的南國風光撲面而來,滿眼蓬勃的綠意,生機無限;滿樹歡樂的鳥兒,縱情歌唱。”這樹與鳥,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令人怦然心動。願我們所有的人都能將這份美好珍藏在心底,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二 提煉寫法,閲讀妙筆

本文抓住了“點面結合描寫景物的方法”“點面結合的描寫是寫景文章的常用方法。”本文作者就能巧妙地運用這一方法。如,作者在描寫羣鳥活動的場景時,運用了兩個“到處”和三個“有的”對羣鳥活動的情景進行了總體的描述,讓讀者有一個整體感受,這就是對“面”的描寫。在此基礎上,作者重點描寫了一隻畫眉鳥,把它的姿態與叫聲刻畫得生動逼真,這就是對“點”的描寫。那麼,怎樣才能在寫景時做到點面結合呢?如:寫柳樹,首先對柳樹在四季的變化上都有不同美的感覺。春天的柳樹“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夏天的柳樹“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這可以説,是對柳樹總體的描述,也就是“面”的描寫,這樣的例子學生已掌握了不少“美麗的校園”“秋天的田野”“家鄉的小河……”

要能掌握這點,那就必須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對景物的總體進行描寫,然後抓住代表性的景物進行細緻刻畫。這樣,筆下的景物才能既有整體感,又有細膩、生動。如:描寫秋天的果園,首先要將果園在秋季裏碩果累累,香氣四溢,色彩濃郁的景色加以概括描繪,給人一種整體感受,然後抓住重點進行細緻描寫,這樣就做到了點與面的有機結合。

二 在語言中讀作者

任何一篇文章在讀的時候都應該不放一難,鼓勵學生在閲讀文章時,一般要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國小生常常又抓不住,這是為什麼呢?不是學生閲讀能力欠缺,主要是作者思想感情不是直白地寫在紙上,而是包含在具體的語言文字當中。比如,“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着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一句不僅僅是在寫葉子的翠綠,明亮,更藴含着對綠葉偉大生命力的讚美之情。再如“朋友説這裏是‘鳥的天堂’有許多鳥在這樹上做巢,農民不許人去捉它們。”在讀該句時,不但要讀出農民對鳥的保護,還要體會到作者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讚美,因此,在讀文章時,一定要透過語言文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 綜合學習與反饋

鼓勵學生積累有關寫鳥的詩句。

上完本課還是有收穫的,同時我也反思了,用魏先生的話來講:一個老師,要緊的不是忙着用某種教法去否定另一種教法,而是要像蜜蜂一樣,在教法的百花園中到處採集於自己有用的花粉,回來以後釀造自己課堂教學的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