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4.03K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教學反思 篇一

教育杜威先生説:“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那麼我想説:“給學生一個什麼樣的課堂,就意味着給學生一個什麼樣的教育。”所以反觀今天的課堂教學是為了讓明天的課堂教學更精彩,我回憶並思考着:

震撼,是我看到這篇文章後的第一感覺。激動、興奮於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之中,從這篇被譽為是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絃的演説中,深深地感受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係。課文語言優美,內涵豐富,情感充沛。運用了大量的擬人、比喻等表現手法。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對這片土地的留戀和眷顧,表達了人們對土地的無比熱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考慮到課文內容的文化背景離學生實際和中華傳統文化較遠,一定會造成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深刻含義的真正難度,如何突破這一難點?課前,我除了查閲大量的相關資料,還對當時的社會背景做了充分的瞭解,並且針對本單元“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內容專題和“讀課文時能聯繫實際,深入思考”的學習目標,結合本篇課文的特點,把研究的主題確立為“聯繫實際,深入思考”,教學中引導學生在對語言文字的品讀過程中,充分地揣摩、感悟和表達,從而拓寬視野,發展智慧,受到情感的薰陶,有效提高學生自主閲讀的能力。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具體反思: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一名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於是在這節課的導入環節,我激情朗誦課文,結果我發現真的沒有什麼比語言更富於感染力,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就猶如強有力的磁鐵,魔術般地吸引着他們。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始終注重置師生於文本、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所以我肯定地説,“情”是這節課溶入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元素。因此我體會到:教師,每節課都要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和諧的課堂是民主的課堂,我們要肯定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如果不給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那麼學生的被動地位就不會改變。但是,如何讓他們在交流之前潛心學習,樂於交流,我在出示的自學提示上下功夫,內容為:1、朗讀:我是西雅圖,我這樣深情演説。2、勾畫:我是西雅圖,我希望白人這樣做。3、思考:我是西雅圖,我有幾句話含義深刻,誰懂我的心?學生經過自主探究學習後,我再引導他們集體交流,“文本交流”、“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得到了落實,相同的問題只是換了一個形式出現,學生們就興趣十足,都想當那個西雅圖,自學時也就非常認真,這樣交流時也就水到渠成,大部分學生都很積極地舉手,較好地促進了全體學生的和諧發展,但是,通過課堂實踐,我也發現這樣的交流總是面向全體,但卻不能全體考察,尤其是第3個問題,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找到或是都能理解,所以,我想如果重新設計這一環節,我會在某一個學生提出一個含義深刻的句子後詢問全班學生是否也找到了,根據學生舉手人數來決定這句話是聽學生髮言大家評價還是教師跟隨學生一起分析,這樣,才不會有“漏網之魚”。因此我體會到:教師,每節課都要給學生創造互相交流的機會。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給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學生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台。教學時,我為學生搭建思考與想象的平台,重點引導他們探討 “哪些地方體現了這片土地是神聖的?”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然後組織交流朗讀體會。學生準確地找到了課文裏向我們展現的畫面,而且想象力豐富,完全透過優美的語言,去領略了這片土地的神聖。在描寫土地神聖的2、3小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此處在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想象畫面後我直接讓他想象還彷彿看到了什麼,學生也都是直接回答看到了什麼。如果重新設計,我會藉此機會讓學生把每一種事物前面都加上形容詞,這樣不但加強了學生的寫話練習,而且豐富了他們的想象力,同時更能體會到印第安土地的神聖與美麗。還有當印第安人的土地即將轉讓給白人之前,我讓學生體會當時的心情,他們都能聯繫實際和本文的歷史背景去思考,由“眷戀到難過到心如刀絞”的一系列發言,明顯地反饋出他們的真實想法和真正地理解,為下一步教學奠定了情感基礎。但是,在這一環節,有的學生朗讀投入,感情充沛,還有的學生想象力豐富,但我對學生的評價語言明顯不夠到位,而且形式比較單一,此時深感自己的文化底藴不深,課堂有約束感。這一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問題,需要平時加強學習,並努力做到真誠讚美每一個學生。因此,我體會到,教師,每節課都要為學生搭建一個“臨時的舞台”。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以讀代講”、“讀中感悟”、“讀中體驗”的新理念,因此,在閲讀教學中,恰當地、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所以我將讀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完一個自然段,我都會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朗讀,讓學生通過朗讀加深對“神聖”的理解,更深刻體會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熱愛。課標指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這正是我研究這個主題的思考,朗讀只能讓學生加深對“神聖”的理解,體會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熱愛,但卻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真正感悟西雅圖那些含義深刻的話,而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又恰恰是對課文內容和印第安文化的高度概括,是思想和情感的凝結。所以,在讀中找出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然後引導學生體會句子的含義,此時對於剛剛接觸獨立深入思考的他們來説並不是一件易事,所以我在這一部分和學生一起去分析去理解,最後讓學生帶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讀,從而使學生學會聯繫實際,深入思考。同時也把德育教育滲透進去,從而讓學生的環保意識更濃了。我在作業的設計上,經過了反覆的選擇,最後確定的兩個開放性的作業既能激發他們的興趣,又為本單元的寫作訓練提前做好準備。因此,我體會到,“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語文,吸引人的地方大概就在於此──因為印第安酋長的一顆熱愛土地的美麗靈魂,我們得以讀到這樣一篇語言優美、內涵豐富、情感充沛的文章,而我又因為是一名教師的緣故,得以在孩子面前將這篇美文進行一場傾心而美麗的詮釋,在和學生共同的學習和誦讀美文的過程中,我們所有的人都得到了情感的共鳴,獲得了美的感受……也許這樣的課堂學生是幸福的,那我就是快樂的!

所以我想説: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讓孩子們在這片神聖的土地上盡情地享受温暖的陽光!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教學反思 篇二

近段時間我們六年級在學習第四組課文,這組課文以“愛惜資源,保護地球”為主題,安排了四篇相關文章。其中,《這片土地是神聖的》是本組課文中學生最喜歡的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是印第安酋長西雅圖寫給即將購買他們土地的白人領袖的一封回信,被譽為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絃的演説,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係,用跳躍式的筆觸描述了充滿靈性的萬物,並對即將統治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轉讓土地,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物”的要求。一方面,課文大量地運用了擬人、比喻等表達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當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裏行間處處充滿着對這片土地的珍惜和熱愛,表達出對它們無比眷戀的感情;另一方面,體現課文主旨的語句“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反覆出現,產生一詠三歎的表達效果,不僅使主題深化,而且強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教授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弄明白“神聖”的意思是什麼,然後交流“土地上的什麼是神聖的”,讓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文,自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第二步,針對“面對這片神聖的土地,我們應該怎樣做”這個問題,引發了新一輪的討論,讓學生再次研讀文本,通過品讀、吟讀、想象等途徑,引導學生透過優美的語言,去領略這片土地的可貴。

第三步,我抓住“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這個體現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讓學生們通過充分的朗讀來體會作者表達的強烈情感。

以上目標在教學中貫徹得較好,遺憾的是,課的最後,在對熱愛土地的情感進行了擴展時,我處理得比較倉促,有點喊口號似的結束了學習。課下認真思考了一下,如果能把艾青的詩歌《我愛這土地》(為什麼我的眼睛常含着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以及歌唱家關牧村的歌曲《多情的土地》(我深深地愛着你,這片多情的土地……)來結束本課,我想效果可能會比口號好得多,學生也會更深刻地發自內心地去熱愛土地、珍惜資源。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教學反思 篇三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是由一位印第安酋長寫給即將收買他們土地的白人領袖的精彩的演説稿,是有史以來在保護環境方面最感人置深的文章。但學生對這篇文章的背景缺乏瞭解,對印第安人的生活習俗不清楚,對西雅圖這個地方一無所知,在預習課文時的朗誦中感情不到位。而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一是體會人類與大自然休慼相關、不可分離的密切關係,體會印第安人對大地的熱愛。為了更好地突破難點,明確提出預習要求:學生回家收集與課文相關的所有資料,並將資料讀熟。

學習課文時,學生將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在全班進行介紹,資料有文字的、有圖片的、還有最震撼眼球的音像資料,通過一系列的資料學習,孩子們明白了印第安人是一個充滿了神祕色彩的民族,他們至今仍然保存着自己所特有的一些習俗,如有自己部落的圖騰,經常跳一種殘忍的太陽舞向神靈祈禱,他們用最原始的方法進行狩獵,但同時他們非常熱愛並尊重自己所生活的這片土地。這時同學們就能很容易地理解為什麼西雅圖在向白人移交他們的土地時,是那麼地不捨,那麼地眷念,同時對白人提出要他們保護好土地上的河流、空氣、動物等的請求。學生在朗誦西雅圖的話語時,能用心去讀出文本的情感,讀出空氣的清新,讀出河水的清澈,讀出樹木的清秀,讀出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那麼美好,那麼聖潔。課文的重點就在同學們的朗讀中得以掌握。

文後我特意問學生:“現在的西雅圖是什麼樣子呢?她受到白人的愛護了嗎?”有的同學猜肯定被破壞了,袁寶鑫趕緊舉手,他向我們展示了一段美麗迷人的現代西雅圖城市風景,那嫵媚的海岸線讓我們對這節課意猶未盡,下課鈴聲響了許久,我們還沉浸在對文本的理解之中。

這節課,我感受到了學生通過收集資料信息,瞭解課文的背景、印第安人的民族習性等,有效地加強了對文本的理解。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教學反思

這篇文章是本冊最後一個單元“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一篇講讀課文,它以飽含深情的語言,向我們表達了印第安人對這片土地的留戀和眷顧,表達了人們對土地的愛。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係。本文語言優美、內涵豐富、情感充沛。採取總――分――總的結構,採取擬人、比喻等表達方法,詮釋了人類與環境的關係。針對本課在授課中的情況談如下幾點:

本課在設計上把握一個問題統領全課,即:為什麼説這片土地是神聖的?由一個問題入手,先從課題入手進行質疑,引領學生從詞語的認識中感知“神聖”,從前三個自然段語句中感悟“神聖”,感受這片土地的壯美與聖潔。適時補充西雅圖的圖文資料,使學生在直觀與資料背景中感悟神聖。二是通過西雅圖對白人的三個告誡進一步認識神聖的含義。並且通過分角色朗讀,有情有理的勸説,使學生感受印第安人對這片土地的感情,從而感受土地的神聖。最後,總結全文,首尾互應,讓學生用“因為…所以…”這個關聯詞説説“為什麼説這片土地是神聖的?”在最後的處理上,將文本延伸到現實生活中,讓學生感受身邊的不良現象,通過課件展示,使學生觸目驚心,增強環保的意識。

遺憾:在實際教學中,考慮到了課堂的容量,但操作上還是感到前鬆後緊。我想使學生在充分感受到土地的神聖後,讓學生有情有理地誦讀,去勸説白人要善待河水、照管空氣、照顧動物這三部分。感覺在重難點的處理上還算合理,重點是認識土地的神聖,將重點放在文章的前半部分的理解與感悟上,至於第二大部分,引導學生進行誦讀,勸説白人部分,本來想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分角色朗讀,以達到合作學習的目標,但由於時間關係,沒達到預期目標。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教學反思 篇四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教學反思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這篇課文中印第安酋長西雅圖對土地的留戀和眷顧、對土地的熱愛震撼了我的心。文章被譽為是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絃的演説,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係,用跳躍式的筆觸描述了充滿靈性的萬物,並對即將統治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把土地轉讓了,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物”的要求。一方面,課文大量地運用了擬人、比喻等表達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當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裏行間處處充滿着對這片土地的珍惜和熱愛,表達出對它們無比眷戀的感情;另一方面,體現課文主旨的語句“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反覆出現,產生一詠三歎的表達效果,不僅使主題深化,而且強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在教授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弄明白“神聖”的意思是什麼,然後交流“土地上的什麼是神聖的”,讓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文,自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第二個環節,我們針對“面對這片神聖的土地,我們應該怎樣做”這個問題,引發了新一輪的討論,讓學生再次研讀文本,通過品讀、吟讀、想象等途徑,引導學生透過優美的語言,去領略這片土地的可貴。第三個環節,我抓住“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這個體現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讓學生們通過充分的朗讀來體會作者表達的強烈情感。課的最後,我將熱愛土地的情感進行了擴展,呼喚大家要熱愛土地、珍惜資源。

在教學時,我採用“問題引導、當堂訓練” 的方法,抓住課題的“神聖”。以此為主線,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學會運用各種方法來(如:抓住關鍵詞句理解句子、聯繫上下文、聯繫實際,深入思考)培養學生閲讀後敢於表達自己的見解。學生在理解文本時也掌握得不錯,並在理解句子過程中能較好地説出自己學習的方法,同時也把德育教育滲透進去,從而讓學生的環保意識更濃了。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教學反思

在西雅圖的土地上,迴盪着印第安酋長西雅圖的著名演説。文章以飽含深情的語言,向我們表達了印第安人對這片土地的留戀和眷顧,表達了人們對土地的熱愛。

1、課前,我讓同學們查找有關的資料,以便更好的瞭解寫作背景,有條件的同學瞭解一下家鄉的土地資源、植被利用的狀況,感受人們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土地。

2、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深入感受文章的語言文字,體會人與自然不可分離的關係。

(1)圍繞課題質疑問難,通過預習我們已瞭解了這片土地指的是那片土地,那麼,為什麼用“神聖”來形容土地?,讓學生帶着問題自讀課文。

(2)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通過讀書、討論和交流,使學生明確:本文可分幾部分?每部分講了什麼?

(3)教學第一部分時,我重點引導學生探討 “哪些地方體現了這片土地是神聖的?”讓學生潛心默讀、圈圈點點,然後組織交流,朗讀體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面對這片神聖的土地,我們應該怎樣做?”這個問題,引發新一輪的探討,讓學生再次研讀文本,通過品讀、吟誦、想象等途徑,使學生透過優美的語言,去領略這片土地的可貴。

(4)教學第三部分我着重引導學生感悟:“我們熱愛大地,就像出生的嬰兒眷戀母親温暖的懷抱一樣。”“大地不屬於人類,而人類是屬於大地的。”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最後通過朗讀來提升學生的認識。

3、本文寓意深沉,內涵豐富,是教學的難點所在。我注重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培養他們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初步審美能力的同時,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藉助生活事例和經驗來理解課文。

遺憾:朗讀時間少了,有的同學沒有從字裏行間中體會一個老者的諄諄教誨。

15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教學反思

李雯

這篇文章被譽為是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絃的演説,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係,用跳躍式的筆觸描述了充滿靈性的萬物,並對即將統治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把土地轉讓了,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物”的要求。一方面,課文大量地運用了擬人、比喻等表達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當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裏行間處處充滿着對這片土地的珍惜和熱愛,表達出對它們無比眷戀的感情;另一方面,體現課文主旨的語句“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反覆出現,產生一詠三歎的表達效果,不僅使主題深化,而且強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我的授課目標:一是引導學生把握本文主要內容,瞭解土地與人類生存的密切關係;二是激發學生保護環境、愛護大地的情感,懂得必須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來保護自己的家園;三是引導學生體會文章語言的優美,感悟語言藴涵的意義。

在教授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弄明白“神聖”的意思是什麼,然後交流“土地上的什麼是神聖的”,讓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文,自瀆課文,解決生字詞。

第二個環節,我們針對“面對這片神聖的土地,我們應該怎樣做”這個問題,引發了新一輪的討論,讓學生再次研讀文本,通過品讀、吟讀、想象等途徑,引導學生透過優美的語言,去領略這片土地的可貴。

第三個環節,我抓住“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這個體現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讓學生們通過充分的朗讀來體會作者表達的強烈情感。

課的最後,我將熱愛土地的情感進行了擴展,呼喚大家要熱愛土地、珍惜資源。我和同學們一起欣賞了艾青的詩歌《我愛這土地》(為什麼我的眼睛常含着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以及歌唱家佟鐵鋅的一首《多情的土地》(我深深地愛着你,這片多情的土地……)。在優美的歌聲中,我們意猶未盡地結束了本課。

語文,吸引人的地方大概就在於此——因着印第安酋長的一顆熱愛土地的美麗靈魂,我們得以讀到這樣一篇語言優美、內涵豐富、情感充沛的文章,而我又因了一個教育者的緣故得以在孩子面前將這篇美文進行一場傾心而美麗的詮釋,在和學生共同的學習和誦讀美文的過程中,我們所有的人都得到了情感的共鳴,獲得了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