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唐才子傳·杜牧》原文及翻譯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2W

《唐才子傳·杜牧》原文及翻譯新版多篇

拓展資料 篇一

《唐才子傳》共十卷,作者辛文房,字良史,西域人。此書對中﹑晚唐詩人事蹟所記尤詳,也包括部分五代詩人。按詩人登第先後為序。書中保存了唐代詩人大量的生平資料,對其科舉經歷的記敍更為詳備。

傳後又有對詩人藝術得失的品評,多存唐人舊説,其中頗有精闢之見。但所述多有失實,謬誤之處,如謂駱賓王與宋之問唱和靈隱寺。《中興間氣集》為高適(實為高仲武)所編,李商隱曾為廣州都督等。也有因誤解材料而造成錯誤,如劉長卿傳,記權德輿稱劉長卿為“五言長城”,而據權德輿《秦徵君校書與劉隨州唱和詩序》,實是劉長卿“自以為五言長城”等。

《唐才子傳》被列為國學入門必讀書目之中。後人傅璇琮所編《唐才子傅校箋》以日茂元刊十卷本為底本,校以日藏五山本、正保本、《佚存叢書》本以及《四庫全書》本、三間草堂本、《指海》本等海內外世傅版本、校訂精審,堪稱定本。

箋證的重點在探索史料來源、糾正史實錯誤、補考原書未伯重要+事蹟,以全書所收近四百位唐代備的重要事蹟,以全書所收近四百位唐代重要詩人的生平和創作為基本架構,通過對他們生平事蹟、詩文創作、作品流會心等基本史料來龍去脈、是非真假的逐條考證,起到了有唐一代詩人事蹟資料庫的作用。

《唐才子傳》是中國二十多位唐代文史學者多年協作研究的結晶,集中代表了世紀唐代詩人羣體研究的最高成就。

註釋 篇二

①蕭騷:風雨聲。

②蓑:蓑衣。棹:以棹劃(船)。

註釋 篇三

多情句:意謂多情者滿腔情緒,一時無法表達,只能無言相對,倒象彼此無情。

樽:酒杯。

韻譯 篇四

聚首如膠似漆作別卻象無情;

只覺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聲。

案頭蠟燭有心它還依依惜別;

你看它替我們流淚流到天明。

繁體對照 篇五

卷524_62夜雨杜牧

九月三十日,雨聲如別秋。

無端滿階葉,共白幾人頭。

點滴侵寒夢,蕭騷著淡愁。

漁歌聽不唱,蓑濕桌回舟。

鑑賞 篇六

這一首着重寫惜別,描繪與她的筵席上難分難捨的情懷。首名寫離筵之上壓抑無語,似乎冷淡無情;次句以“笑不成”點明原非無情,而是鬱悒感傷,實乃多情,迴應首句。

齊、樑之間的江淹曾經把離別的感情概括為“黯然銷魂”四字。但這種感情的表現,卻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萬別,這種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詩不用“悲”、“愁”等字,卻寫得坦率、真摯,道出了離別時的真情實感。

詩人同所愛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分別,感情是千頭萬緒的。“多情卻似總無情”,明明多情,偏從“無情”着筆,著一“總”字,又加強了語氣,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詩人愛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覺得,無論用怎樣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現出內心的多情。別筵上,悽然相對,象是彼此無情似的。越是多情,越顯得無情,這種情人離別時最真切的感受,詩人把它寫出來了。“唯覺樽前笑不成”,要寫離別的悲苦,他又從“笑”字入手。一個“唯”字表明,詩人是多麼想面對情人,舉樽道別,強顏歡笑,使所愛歡欣!但因為感傷離別,卻擠不出一絲笑容來。想笑是由於“多情”,“笑不成”是由於太多情,不忍離別而事與願違。這種看似矛盾的情態描寫,把詩人內心的真實感受,説得委婉盡致,極有情味。

題為“贈別”,當然是要表現人的惜別之情。然而詩人又撇開自己,去寫告別宴上那燃燒的蠟燭,借物抒情。詩人帶着極度感傷的心情去看周圍的世界,於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帶上了感傷色彩。這就是劉勰所説的:“屬採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文心雕龍·物色》)。“蠟燭”本是有燭芯的,所以説“蠟燭有心”;而在詩人的眼裏燭芯卻變成了“惜別”之心,把蠟燭擬人化了。在詩人的眼裏,它那徹夜流溢的燭淚,就是在為男女主人的離別而傷心了。“替人垂淚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層。“到天明”又點出了告別宴飲時間之長,這也是詩人不忍分離的一種表現。

詩人用精煉流暢、清爽俊逸的語言,表達了悱惻纏綿的情思,風流藴藉,意境深遠,餘韻不盡。就詩而論,表現的感情還是很深沉、很真摯的。杜牧為人剛直有節,敢論列大事,卻也不拘小節,好歌舞,風情頗張,本詩亦可見此意。

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原文 篇七

夜雨

作者:唐·杜牧

九月三十日,雨聲如別秋。

無端滿階葉,共白幾人頭。

點滴侵寒夢,蕭騷著淡愁。

漁歌聽不唱,蓑濕棹回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