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登鸛雀樓》的原文及其翻譯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1W

《登鸛雀樓》的原文及其翻譯新版多篇

仔細數一數,再按要求填空。 篇一

1.“雀”共___筆,第九筆是____,部首是____。

2.“樓”共___筆,第十一筆是____,部首是____。

3.“窮”共___筆,第六筆是____,部首是____。

《登鸛雀樓》古詩詞 篇二

登鸛雀樓【譯文】

白日依山盡, 紅日依傍着青山落下,黃河滔滔

黃河入海流。 向東海奔流。要想達到目力的極限,

欲窮千里目, 就要再登上一層高樓。

更上一層樓。

汪釋

①鸛雀樓:舊址在今山西永濟市西南。因常有鸛雀棲息在上,因此叫鸛雀樓。樓有三層,面對中條山,下臨黃’河,為登臨勝地。後被河水沖毀,現又重修。②依:依着,靠着。③盡:沉沒,消失。④窮:盡,達到極點。⑤更:再。

【賞析】

這首詩描寫的意境非常開闊。詩的前兩句,寫了所見景色:一輪紅日依傍着連綿的羣山西沉了,洶湧澎湃的黃河從西而來,又向東海滾滾流去,這是多麼壯觀的 景象啊!接着詩人展開想象,要想看到的更遠的景物,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樓層。這兩句寫登樓所引起的聯想,包含很深的哲理,它啟示人們:只有站得高,才能看 得遠。在前進的道路上,只有不斷攀登,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考點針對訓練】

一、變色龍。(多音字注音組詞)

二、咬文嚼字。(解釋下列詞語)

1、白日:______ 2.千里目: ______

3、窮:______

三、名句賞析。

1、前兩句是詩人所______ ,短語的十個字,今天讀來,也如身臨其境,如見其景。

2、後兩句是詩人所______ ,要想看到最遠方,就要__________________,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3.__________________ 這兩句古詩現在被人用來鼓勵別人積極向上,不斷努力。請你寫出另兩句激勵人們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鸛雀樓詩文解釋: 篇三

夕陽西沉,漸漸沒入連綿的羣山,黃河奔騰,匯入浩瀚的大海。雖然眼前一片壯闊,但要打開千里視野,看得更清更遠,那還須再登上一層層高樓。

《登鸛雀樓》賞析 篇四

《登鸛雀樓》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寫得景象壯闊,氣勢雄渾。這裏,王之渙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我們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着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羣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王之渙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王之渙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

杜甫在《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中有“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兩句,雖是論畫,也可以用來論詩。王之渙的這兩句寫景詩就做到了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

詩筆到此,看似已經寫盡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王之渙在後半首裏,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樣兩句即景生意的詩,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這兩句詩,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説明這是一首登樓詩。從這後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王之渙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敍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裏有王之渙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就全詩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祕府論》中所説的“景入理勢”。有人説,詩忌説理。這應當只是説,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説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象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並不覺得它在説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範。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絕句總共只有兩聯,而兩聯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這首詩,前一聯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後一聯用的是流水對,雖兩句相對,而沒有對仗的痕跡。王之渙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夢溪筆談》中曾指出,唐人在鸛雀樓所留下的詩中,“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暢當的詩也是一首五絕,也題作《登鸛雀樓》。全詩如下:“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詩境也很壯闊,不失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渙的這首詩在前,比較之下,終輸一籌,不得不讓王詩獨步千古。

《登鸛雀樓》古詩詞 篇五

《登鸛雀樓》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不斷闊進取的精神。作者不斷地去看更大的世界,不斷地去欣賞更美好的景緻。用自己積極進取的精神去對抗時間的流逝,去面對世界的浩大。

《登鸛雀樓》翻譯

夕陽依傍着山巒慢慢沉落,滔滔黃河朝着大海洶湧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風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登鸛雀樓》原詩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創作背景

該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縣的主簿,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遊的生活。這首詩是作者三十五歲時寫下的。

賞析

此詩不僅刻畫了祖國的壯麗山河,而且寫出了登高遠望的襟懷。向西遠看,夕陽貼着高山落下,黃河滾滾流向大海。要想看到千里之遠,就得再登上一層高樓。後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一生活哲理,成為不朽的名句。

登鸛雀樓詞語註釋: 篇六

盡:沉沒,消失。

窮:盡,達到極點。

更:再。

默寫《登鸛雀樓》後回答問題。 篇七

1.這首詩的作者是___朝著名詩人_______。詩的前兩句寫詩人登樓看到的_________,後兩句抒發詩人登樓時的____________。

2.這首詩告訴我們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鸛雀樓》註釋: 篇八

①鸛雀樓:古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鵲棲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濟市境內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黃河岸邊。《蒲州府志》記載:“(鸛雀樓)舊在郡城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陽。

③依:依傍。

④盡:消失。這句話是説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願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窮:盡,使達到極點。

⑦千里目:眼界寬闊。

⑧更: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