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四年級下數學教學反思多篇(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56W

四年級下數學教學反思多篇(多篇)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一

教學過程:

一、創境

1、直接出示:師口述:張阿姨買5件夾克和5條褲子,一共要付多少元?你們能用兩種方法解答嗎?(獨立)指名板演

2、組織交流:你是怎麼想的?(先求什麼,再求什麼)

比較:最後結果,你發現什麼?

説明:這樣的兩個算式可寫成一個等式

3、出示課題運算律

今天,我們就來仔細研究這兩個算式,找出其中隱藏的祕密。

二、探究:

1、仔細觀察此算式,比較等號的兩邊有什麼聯繫?

2、明確:左邊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右邊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3、根據觀察,你有什麼猜想?是不是所有這樣的兩道算式間都有這樣聯繫呢?

列舉指名口答算式齊計算感受結果相等

4、發現規律

5、出示公式

三、應用深化

1、完成1,填一填

2、完成2

3、完成4

老師出一道算式,請同學們根據乘法分配律,説出算式,比比誰反應最快。

4、完成3:你能用兩種不同方法計算長方形菜地周長嗎?

5、完成5

四、回顧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五、作業

對自主探究與有效生成幾點嘗試

——《乘法分配律》教學案例與反思

一、回顧

本課對乘法分配律的教學,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兩種算法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即先算出一套的和再乘5套,與先分別算5件及服和5條褲子的總價再相加,它們的結果相等;再通過例舉驗證,觀察比較,歸納出乘法分配律;最後進行多層次的練習,進一步提升孩子們對乘法分配律理解與應用。

二、反思

新課程如春風化雨,走進了師生的生活。倡導自主探究,關注有效生成,成為新課程改革永恆的主題。在追求有效的教學中我作出了以下幾點的嘗試:

1、從具體的問題情境出發,有利於學生的自主探索

對於5套運動服一共多少元,這樣的問題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説是駕輕就熟的。結合熟悉的問題情境,便於學生理解兩種算法間的聯繫與區別,

為後敍對乘法分配律的成功探究理好伏筆。最近發展區理論告訴我們,只有找準了學生的知識起點,才能有效的教學,熟悉的問題情境面向全體學生,只有全面參與的探究,才是真正的自主有效的探究。

2、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在驗證過程中形成共識。

數學的猜想是在一系列的實驗、觀察、歸納、類比的基礎上獲得的,數學活動脱離了猜想就會顯得沒有意義。本課教學乘法分配律的探究過程分為幾個層次:(1)啟發猜想。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上通過比較,引導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出猜想。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激起創新的火花。(2)例舉驗證。讓學生圍繞猜想,以小組探究為主要形式,以獨立思考例舉算式與合作學習有機結合,算出得數發現兩種算式結果相等,在相互交流中,形成對乘法分配律的共識。在交流、合作中,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設計多層次練習,在層層深入中啟迪學生的智慧

在形成對乘法分配律的認識後,分幾個層次運用知識訓練,首先是基礎訓練,書本55頁第1、2、3題練習從正的兩個角度進行,使學生明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從而達到靈活運用真正理解並掌握的目標。其次變式練習,我將書本55頁第4題組練習設計成遊戲的形式呈現,讓學生在國鬆的氛圍中,發現用乘法分配律可使計算方便。最後拓展延伸啟迪智慧。練習中再次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通過觀察與比較體會到乘法分配律不僅適用於一個數兩個數的和,也適用於一個數乘兩個數的差。在這層層深入的練習中面向了全體學生,使每個孩子有所進步,有所發現,有所啟迪,有所收穫。

新課改的腳步在前行,新課扆的理念在深入。作為教師只有不斷內化新課程理念,才能使自己的教學面向全體,促使學生真正的自主探究,成為學習的主人。

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二

《認識整萬數》是蘇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十單元的知識。它是在學生認識了萬以內的數,並能正確讀、寫和比較萬以內的數的大小的基礎上,教學整萬數,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大數目,認識萬級和個級的數位順序及計數單位,會讀、會寫整萬數。

在本課的教學中需要注意的教學知識點主要有:

1、教學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

2、教學整萬數的`含義和讀寫;

3、教學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

學生在三年級已經初步認識了“萬”,並能正確地讀、寫10000。根據學生已有知識基礎。我結合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以“10個一千是一萬”為教學起點,讓學生在紙計數器上一千一千地數,數到十千,學生自然而然説成一萬,明確“10個一千是一萬”,通過學生邊添珠子,邊數數,讓學生有序的填出各個數位名稱,初步感知新出現“萬”、“十萬”、“百萬”、“千萬”四個計數單位,在數的過程中,學生充分體會每數滿10個單位就產生一個新的計數單位,感受了兩個相鄰計數單位間的進率都是10。明確“10個一萬是十萬、10個十萬是一百萬、10個百萬是一千萬”。

整萬數的寫法和讀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學時,我讓學生在計數器上撥數、寫數、説數的組成,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與交流,並引導學生利用分級的方法來讀寫。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發現自己還是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體會和發現,特別是在讀數與寫數的實踐中也沒有有意識地讓學生體會方法,今後我會在這方面加以改進。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三

《角的度量》一課一直是我感到難以教學知識點。數學概念多,如中心點、零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都是一些抽象的純數學語言,同時知識盲點也比較多,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序複雜,尤其是對於動作不夠協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為了突破重點與難點,我把教學過程設計成四個層次來進行。

第一層是感知角的度量的必要性。我先出示兩個角,讓學生去比較兩個角哪個角大?有人認為角1大,有人認為角2大。當他們在爭論不休時,引入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角的度量”從而產生學習需求。

第二層是結合之前所學的度量知識,發現度量其實就是找到需要度量的對象含有多少個“度量單位”,那麼角的度量單位是什麼呢?從而引出後續內容。

第三層是讓學生認識量角器,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量角器,認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麼發現”這種自主探究的方法。從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來看,學生是具備較好的觀察、總結能力的。學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發現量角器上的有數,這些數的排列有規律,一個從左往右,一個從右往左,中間正好都是90”;“我發現量角器上90這個刻度與量角器上最下面這個刻度交叉在一個小點上”;“我從最大的刻度數是180這個數上猜測到量角器是把半圓平均分成180份”;“我發現下面有一個小半圓,最中間有一個點”。你看學生研究得多認真,觀察得多仔細!

第四層是實際動手測量角的大小。這個環節出現問題較多的是,學生會把內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明明量對了卻讀錯讀數。為了避免這樣的錯誤,我要求學生量角前先觀察這個角是鈍角還是鋭角,這樣就能很多程度上{}避免這類錯誤了。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四

本學期的數學教學,我對新課程標準進行了系統的學習,並且依據教學評估細則的要求對本學期地教學工作進行了周密的計劃。根據新大綱的教學要求,我力求使教學結構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注意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培養創新意識,激發學生興趣,更注重在實踐活動中,使學四年級生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教學的改革主要體現在課堂及課餘時間上,在課堂上我注重加強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而課餘時間則注重讓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將數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生細節的教育,加強了雙基的訓練,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加強口算的學習。通過課前的3分鐘的口算練習,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通過他們自己喜愛的方式來練習,還不定期的舉行“速算手”比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口算技能,對於筆算也是提高和幫助。本文由一起去編輯整

二、加強乘、除數的三位數的乘、除法筆算。學生在三年級時已經學習了乘、除數是二位數的乘、除法筆算,在原有知識及對法則理解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多加強鞏固練習,防止學生因粗心大意而計算出錯。但在實施過程中,發現學生的計算能力不好,特別是除法,甚至個別學生的乘法口訣還不會。因此,在教學之外,我讓學生天天練幾道計算題。計算題中還包括簡便計算,學生的漸變計算能力更是差,特別是乘法分配律。

三、應用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點,但對於這個班的情況,更是特別,絕大部分學生的應用題的理解能力都差。針對這一情況,我讓學生多練、多想、多問,從量到質,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懼怕應用題了。

四、增加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體會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聯繫比較緊密又藴涵着數學問題的活動。使學生通過在活動中解決問題,感受、體驗、理解數學,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

五、為了貫徹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我還設計了一些帶有一定的難度的練習題,供學有餘力的學生選做,以便更好地發揮他們的特長,培養他們數學能力。

總體來説,四年級的數學教學能夠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各方面都取得了收穫。

四年級下數學教學反思大全 篇五

“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是人教版第八冊數學第四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習了小數的意義、性質及大小比較後學習的。這個知識點的學習為以後學習單位改寫、小數乘除法計算打下堅實基礎,是學習小數相關知識必不可少的知識點。具體反思如下:

一、優點:

1、採用新的教學方法:

本節課能緊緊圍繞目標,採取有效策略和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學生的合作學習、交流彙報,實現“理解並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較熟練地判斷隨着小數點位置的變化,小數的大小有什麼變化,利用這個規律進行簡單計算”的目標。

2、導課新穎

根據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已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結合我班學生歸納概括能力較低的現狀,在學習新知時,我採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我設計了“變變變”遊戲來引入課題,再設計了《西遊記》中的故事來提供學習新知的情境,學生樂於學習探究。

二、不足

1、教學目標的設計較空洞,操作性不強

如“通過總結規律的過程,培養觀察比較、概括的能力;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體驗到團結合作、互相幫助的樂趣”,這個目標大而空洞,不是這一節課的教學能實現的,而且在每一節課都滲透這個目標,可以不用具體設計。目標的設計不要空,要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

2、知識運用太突然,沒有充分作好鋪墊

學習完規律以後,直接過渡到運用規律進行計算,學生有點無所適從。應該引導學生逆向思考規律,從而理解“如果一個數擴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把這個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兩位、三位------,如果一個數縮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只要把這個數的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兩位、三位------”。然後再運用規律進行運算,學生運用規律就比較順利。

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六

1、本課導入部分:利用小軍和小晴到文具店去買文具這一熟悉的生活情境,從而自然的引出數學問題,把解決實際問題與計算教學結合起來。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2、新授部分:分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解決實際問題一;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教學綜合算式,要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繫,把學生已知的分步算式改成綜合算式。特別要注意讓學生説説綜合算式中應該先算什麼後算什麼,為什麼。讓學生根據應用題中的數量關係初步感知乘加綜合算式中,不管乘法在前還是在後,都應該先算乘法,後算加法。這部分教師可以先和學生一起總結這一點。但有個別學生還是不知道為什麼先算乘法。

第二層次是教學脱式過程,這裏要強調遞等式的書寫格式。首先要先計算第一步,特別注意沒有計算的要照抄下來。有個別學生在書寫格式上存在着些問題:比如,乘法在後,加法在前的,有些學生把第一步計算的得數先寫在前面,或者把第二步計算的不照抄等等書寫格式上的錯誤。

第三層次是認識混合運算。

第二部分:解決實際問題二;這裏是學生在已經初步學習了乘加混合運算的基礎上學習乘減混合運算的。要注意放手讓學生試着列綜合算式並解決。這道綜合算式是減法在先,乘法在後,不能按照從左往右的運算順序書寫。再次總結了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減法的,應先算乘法。

3、練習部分:特別是想想做做第2題,改錯。可以從學生犯的典型錯誤來舉例講解。問題從學生中來,讓學生解決。這樣印象會更深刻。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七

(設計意圖:把問題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探究尋覓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但學生的語言不一定很規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

2、(3分鐘)教師板書:13。6÷812。5÷2

師:誰願意來試一試用豎式計算出結果?

請兩生到前面板演,其餘學生自己練習。然後集體交流訂正,並讓學生説一説算法。

(設計意圖:及時進行相似題目的練習,對於接受快的學生有提高熟練程度的作用,對於接受慢的學生有逐步熟練的作用。)

三、試一試(10分鐘)

看來同學們已經掌握了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了,願意用你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下,下面這幾道題嗎?

1、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商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數,估算可以讓我們檢驗自己的計算結果是否準確)

7。42÷71。2÷513。8÷15

題目分析:第一題是商的中間有0的小數除法;第二題和第三題是整數部分為0,除的時候還需要補0再除的小數除法,可以先放手給學生,在交流的時候再讓學生講明計算方法。

(設計意圖:充分相信學生在整數除法的基礎上,能遷移出類似的小數除法。如果學生對於練習不能全部接受,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估計每題的商,然後再進行計算。)

2、根據5145÷15=343,口算下面各題

514。5÷15=51。45÷15=5。145÷15=

3、開放題:(根據時間靈活練習)

小明在獻愛心活動中,準備把72。72元零花錢捐給災區的小朋友,你認為小明會捐給()位小朋友,每個災區小朋友()元錢。

師:在今後的學習中,希望我們的學生也能伸出友愛之手,將自己的零花錢節省下來,捐給哪些需要幫助的學生。

(設計意圖:聯繫生活實際,在鞏固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心教育。)

四、總結反饋(3分鐘)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今天你有什麼收穫呢?請大家評價一下自己的表現,説説自己的體會、感受或想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對本節課進行多方面的反思與回顧,培養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八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經歷處理實驗數據的過程,瞭解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能根據一組相關的數據,繪製折線統計圖。能從折線統計圖上,獲取數據變化情況的信息,並進行簡單預測。在教學時,我利用學生栽蒜苗的實驗數據,向學生提出“如果想知道蒜苗生長的趨勢該用什麼方法”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在學生的討論中,引出折線統計圖。接着,師生共同討論畫折線統計圖的方法,並讓學生親自試一試。本活動的另一個要點是能根據折線統計圖提供的有關信息,瞭解並預測蒜苗生長的趨勢。所以,當學生認識了折線統計圖後,接着應是分析與預測:

如蒜苗第10天大約長到多少釐米,蒜苗第20天約長到多少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