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小班健康活動説課稿(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7.42K

小班健康活動説課稿(精品多篇)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一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98~100頁的內容

教材簡析

這節課是認識分數的第一課認識幾分之一。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引入,由分幾個東西每人能分到整數個到分1個蛋糕,每人分不到一個,體會分數的產生過程,而後通過實物圖直觀顯示 的意義。試一試和想想做做提供了許多練習形式,為學生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奠定了基礎。藉助於圓紙片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以及聯繫生活實際運用,不僅使學生的數學知識得到了鞏固,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探索和創新意識。

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幾分之一的具體含義,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並能藉助實物或圖形比較兩個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教學目標

1、理解幾分之一的具體含義,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幾分之一的分數。

2、會藉助實物或圖形比較兩個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3、培養學生在觀察分析和動手操作中,正確地理解概念。

4、培養學生探索、創新意識,並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過程

一、體驗分數的產生過程

1、談話:同學們,在家裏或在學校你們有沒有分過東西呀?(請學生説説分東西的情況,進行適當的思考教育,並導出平均分)

2、出示例1圖(先不出示蛋糕)。問:圖上兩人在分什麼呀?誰來幫他們平均分這東西呢?(根據學生説的結果,板書:2個、1瓶)

3、出示蛋糕,問:把一個蛋糕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同桌説説看,你打算怎樣分呢?(根據學生回答,多媒體出示分的過程。)

4、問:每人得幾個呢?(板書:半個。)

5、師:剛才我們平均分了三樣物體,得到了三個結果,你覺得哪個結果比較特別呀?(體會半個這個結果的特別之處:〈1、是漢字。)

6、你能創造一個數或者符號來表示半個嗎?(學生獨立創造,表揚有創意的學生。)

7、你想知道現在人們用哪個數來表示一半嗎?(板書 )介紹這個數的來歷。問:人們為什麼用這個數來表示一半呢?(同桌議一議,初步體會各部分的含義)

8、師:這個數就讀作二分之一,其實,半個就是二分之一個。像 這樣的數,我們稱之為分數。(板書分數)

9、下面誰來説説看,我們剛才是怎樣得到一個蛋糕的 的?

[評:這一學習過程自然又流暢,學生不知不覺中經歷了分數的產生過程,並積極的創造分數,並與 比較,體會了分數的優越性,並且初步理解了分數各部分的含義,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

二、聯繫生活,多重感知,理解的意義

1、師:吃完了蛋糕,他們又玩起了折飛機,可是紙只有一張三角形的紙,怎麼辦呢?(讓學生説説怎樣平均分?多媒體演示分法)

2、師這樣平均分成2份以後,每一份都是原來這張紙的 。

3、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的 。你還會找出其它圖形的 嗎?(學生動手摺)

4、學生交流。

找長方形的 時,請幾位同學分別演示,多媒體演示並比較幾種分法。

問:為什麼折法不一, 形狀也不一樣,卻都是這張長方形的 呢?

[評:理解 是理解其它分數的一個基礎,教師以 為突破口,採用聯繫生活、多重感知的方法,特別是找長方形紙的 的多種方法,使學生對於分數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體會。]

三、嘗試遷移,設疑激趣

1、有人也找出了幾個圖形的 ,(出示圖)你認為對不對?同桌討論一下。

2、那你認為圖3的塗色部分該用什麼數表示呢?

你是怎樣想的?(同桌説一説)

3、問:除了紅色部分可以用 表示外,還有哪部分也可以用 表示?

[評:從 到 的教學,過渡自然,學生通過遷移、比較、討論,很好地理解了 的含義。]

四、大膽猜想,自主探索,認識其它分數。

1、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 、,猜猜看,你覺得還可能會有其它分數嗎?能把它們寫下來嗎?

2、學生彙報,師示範寫。

(選擇其中的一個分數,請學生用圓紙片折一折,説一説。)

3、師: 有沒有? 呢?(師生一起寫)

師:其實分數各部分都有它的名稱。請自學教材P100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4、你能用分數表示下面的塗色部分嗎?

問:為什麼這些分數的分母都不一樣呢?為什麼它們的分子都是1呢?

[評:認識分子是1的其它分數,形式較為開放。並通過學生自學,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通過最後一題的分子、分母的比較,學生更深化了對分數的認識。]

五、學習比較兩個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1、師:你會折出一個圓紙片的幾分之一嗎?(學生自由折,上來演示,並將學生折的圓紙片在黑板上。)

2、出示兩個分數之後,請學生比較這兩個分數的大小。

問:你認為哪個分數大呢?你是怎樣比的?

3、再請學生展示折出的分數,並與前面的分數進行比較。

4、師:老師折出了這張紙的 ,你認為這個 應該排出哪裏呀?

5、師:如果折出圓紙片的 ,應該排在哪裏?為什麼?(讓學生體會:分得份數越多,每一份就越少)那我們一開始折出的 ,又該排在哪裏呢?為什麼?(分的份數越少,每一份就越多)

[評:比較兩個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是重點也是難點。教師通這藉助折圓紙片的幾分之一,併為它們排隊的方式,符合學生直觀形象的思維特點,也很好地突破了難點。]

六、生活中的分數

1、師: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見到分數。出示黑板報圖(將其改成 和 的大小),説説科學天地大約佔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幾?藝術園地呢?哪一部分大一點?

2、師:你能舉些生活中分數的例子嗎?(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適當的引導補充)

[評:與生活相聯繫,讓學生認識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於生活。]

3、小結: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我們要善於用數學的眼光來看事物,這樣我們學的數學才是有用的數學。

七、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了分數,你還想進一步瞭解關於分數的哪些知識呢?

[評:最後一問,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不知不覺中將課堂引伸至課外,讓學生帶着問題走出課堂。]

[總評]這一節課的教學目標集中而又不單一,教者緊緊圍繞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從熟悉的生活事例中先獲得感性認識,又通過觀察、摺紙等實際操作,把圖和數有機結合,在讀者討論、交流中,巧妙地引導學生大膽猜想、自主探索,併合作交流,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而且使學生獲得了積極的數學情感。

小班健康活動説課稿 篇二

設計思路:

結合上學期我們搞過的“認識我自己”的主題活動,小班的孩子對自己的小手的各部分名稱、用途等都有了初步的認知,但小班的孩子年齡小,自我服務意識差,他們在家有時連洗手這些小事情都有家長包辦代替了,於是在幼兒園裏經常會發現許多孩子還不知怎樣正確的洗手,洗手的時候往往趁老師不注意的時候就“偷懶”,只是匆匆地濕一下手,或簡單的打打肥皂,經常會發現孩子在去擦手的時候手上還有殘餘的肥皂沫,甚至袖口都已濕了半截,地上也“發了水”。春季到來了,孩子們的小手再也不被厚厚的衣服包裹住了,他們的活動量增加了,能用小手做越來越多的事情了,他們整天摸摸着,摸摸那,手裏難免沾滿了各種細菌,春季又是各種傳染病的多發季節,因此對於小班的孩子來講衞生保健就顯得尤為重要。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衞生習慣,使其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對幼兒進行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幼兒身心健康的基礎。因此,本節課通過讓幼兒聽一聽、説一説、看一看、做一做等方法,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通過觀察圖畫、參與遊戲進一步引導幼兒認識自己的小手,瞭解洗手的重要性和正確洗手的方法,在活動中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語言表達力及實際操作能力,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建立良好的的衞生保健常識,促進幼兒身心和諧健康的發展。

説學法:

《綱要》指出:“傳播健康知識要着眼於幼兒的內化程度,培養幼兒的健康態度要着眼於幼兒的情感體驗,形成健康行為要着眼於幼兒的自覺自動,任何時候,健康教育都要調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此節活動的設計,遵循以幼兒的興趣為出發點,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和參與的積極性,從我們身邊的實際生活入手,利用形象生動的手偶表演,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讓幼兒通過“感知自己的小手”來了解身邊的“故事”,懂得養成清潔衞生、勤洗手的重要性,由引發的問題“手髒了我們應該怎樣做”來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健康意識,培養幼兒養成講衞生的好習慣;通過觀察畫面、討論畫面,引導幼兒學習正確的洗手方法,同時也鍛鍊了幼兒的語言表達力;通過模仿洗手動作、親身體驗洗手的過程來感受活動帶來的樂趣,從而激發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初步培養了幼兒良好健康行為意識。

説教法:

《綱要》中要求教師“既要高度重視和滿足幼兒受保護、受照顧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滿足他們不斷增長的獨立需要,避免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鼓勵並指導幼兒自理、自立的嘗試。”教師作為教育的引導者,應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為出發點來選擇適宜的教育內容,並採用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方法來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綱要》指出“身心並重”的幼兒教育觀,身體的健康和心理的適應都是幼兒身心健全的基礎,更是對幼兒實施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標。對幼兒實施健康教育應充分發揮幼兒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努力將幼兒的興趣與必要的規則相結合,使幼兒儘早建立起各種健康行為。

在此節活動中,以小班的年齡特點為出發點,結合本班的實際情況,通過讓幼兒自主的探究,調動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來説説自己的小手髒了是怎樣做的,通過引導幼兒對生活的感知體驗去懂得養成清潔衞生的重要性,通過讓幼兒觀察畫面、討論畫面來探究正確洗手的奧妙,利用手偶的表演來吸引孩子的興趣,通過親身體驗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讓幼兒在一種輕鬆、自如的環境中來感知活動的樂趣,在整節活動中,以幫助幼兒學會正確洗手為主線,培養幼兒建立初步的健康行為為目標,教育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衞生習慣,逐步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幼兒園中班數學《量一量》教案 篇三

設計意圖:

孩子們在户外觀察秋天的景色時,對大樹的外形特徵產生了興趣,榮寅宸與毛堅在討論小花園裏的雪松有多高、有多粗?尤陽與王浩在爭論雪松和谷樹誰長得高?誰長的粗?為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從他們的興趣出發,引導幼兒用自己的方式進行測量,所以設計了這一活動。

活動目標:

1、各種材料、各種方法測量樹,知道樹幹有高矮、粗細等。

2、初步學習測量及記錄的方法。

環境創設:

1、户外。

2、長短繩子、各種尺、記錄紙、筆、竹竿等,地上畫有刻度線。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用目測的方法觀察樹,用語言簡單表述出樹的不同。

1、小花園裏的樹真多,你知道他們的名字嗎?

2、這些樹長得一樣嗎?怎麼不一樣?

二、組織幼兒開展討論,尋找測量樹幹粗細的方法。

1、剛才小朋友説樹幹有粗細,哪棵粗?哪棵細?你是怎麼知道的?

2、有沒有辦法知道××到底有多少粗?××有多少細呢?

幼兒討論:用手環抱、尺量、繩子量……

三、幼兒自由選擇各種材料測量雪松後交流:

1、粗細:

(1)、用什麼材料測量?有多少粗?什麼方法測量的?

(2)怎樣知道測出來的數字是多少?

(3)、為什麼測量出的粗細不一樣?

2、高矮:

(1)、小花園裏哪棵樹最高?

有多高?你怎麼知道?

怎麼記錄?

(2)、瓜子黃楊樹長得高不高?怎麼測?

(3)、龍柏長得不高不矮,有什麼方法測量?

用鋼皮捲尺直接測量;

用竹竿等替代物量,然後竹竿放地上用尺量。

四、小小樹醫生

1、醫生每年都要給小朋友體檢,量量身高和胸圍。現在請你們來做樹醫生,給這些樹檢查身體。幼兒每人選擇一棵樹進行高矮、粗細的測量,並把數字記錄在記錄表上。

2、互相交流記錄結果。

小班健康活動説課稿 篇四

一、説活動設計

1、<<綱要>>中要求小班幼兒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源於生活。主題(二)真好玩的健康活動《橡皮膏小熊》正好符合這個要求。小班幼兒已具有初步的自我意識,對身體各器官逐步產生探索興趣。然而,幼兒對身體器官的認識還很膚淺,愛護身體、保護自己的經驗又比較缺乏,此活動的進行,可以使孩子認識到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加強身體鍛鍊,熱愛運動,學會自我保護。

現在的獨生子女是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環境中長大的,家長包辦替代和過度寵愛使孩子失去一些自我服務的機會,通過此活動能使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小手很能幹,激發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願望,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本活動靈活性強,不受季節、時間、環境的限制。

2、幼兒情況分析:我班的幼兒是九月剛入園的小班新生,他們從原來的生活,一下子融入到集體生活中,需要一個適應教育的過程。特別是自立能力方面,需要很好地引導加強。《橡皮膏小熊》這個故事既來源於幼兒的實際生活又很讓幼兒感興趣的健康活動,可以教會幼兒在參與集體活動中如何用小手保護自己,並鼓勵幼兒多參與運動。

二、説目標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現有水平,我確定本活動的目標為:

(1)引導幼兒在運動時注意安全。

(2)激發幼兒自己的事自己做,幫助幼兒初步掌握保護自己的方法。

三、説重,難點

為了更好的完成本活動教育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確定為:引導幼兒通過故事瞭解小熊受傷的真正原因,是因為熱愛運動的小熊沒有用手保護自己。活動的難點為: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經驗觀察自己的手還能做哪些事情。

四、説教法

如何教幼兒在生活中,學會保護自我,我就採用幼兒最喜愛的小動物以及愛聽故事為切入口,通過幼兒認識的動物和教師講述故事,運用與幼兒的談話,調動幼兒已有的經驗,圍繞小熊朋朋都做了些什麼運動,為什麼會貼滿橡皮膏,引發到如何保護自己,你的小手還能做什麼等問題。

由於小班的幼兒年齡小經驗缺乏且好模仿, 為了鞏固幼兒在活動中所瞭解的自我保護方法,因此在活動中我採用模仿遊戲,如:小熊怎樣做,它的鼻子上才不會貼上橡皮膏?幼答:用手接皮球,鼻子就不會被撞的又紅又腫了。幼兒在回答小熊時,自己也獲得經驗的鞏固。

説學法

根據幼兒經驗缺乏、語言表達能力弱等特點,我就通過簡短的動物名稱介紹,讓幼兒認識故事中的角色,而故事中的劇情都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已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事,當小熊受傷流血孩子們會難過;見到小熊摔倒孩子們會緊張。

除此外,遊戲法也貫穿於活動始終,請你告訴小熊應該怎麼做;談話法引領幼兒瞭解故事中的角色;經驗感知法的運用使幼兒通過現實與故事相結合知道如何使用小手保護自己;通過傾聽教師講解、回答問題,讓孩子瞭解故事情節,小手還有什麼用處。

本流程:我採用遊戲引入----師生討論----探索感知----談話小結的教學流程,逐步深入,環環相扣,自然達成教育目標。

活動準備幼兒已玩過拋接球、跑步、攀爬的遊戲;為避免空洞的説教還準備了教學掛圖4幅;為拓展幼兒的視野和經驗,準備了爸爸媽媽生活中做事情的圖片一套,小手指玩偶一個,錄音機。

五、説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為開始導入部分:創設情境,介紹故事角色,激發幼兒聽故事的願望。

(1)以進一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誘發孩子的活動興趣為出發點。

教師:今天老師請來了幾位小客人,讓我們來看看他們都是誰?

(指着小熊)它的名字叫朋朋,大家都叫它小熊朋朋。

(2)朋朋的臉上、頭上、身上有什麼?

讓我們來聽聽故事裏面發生了什麼事情。

第二部分為基本部分:這裏為解決本活動的重難點,我採用了講述法,通過講述故事讓幼兒瞭解;接着我通過仔細看,朋朋哪些地方受傷了,他為什麼會受傷呢?看圖講述故事,瞭解貼橡皮膏的真正原因;通過幫一幫的能力所及,讓幼兒幫助他人,從而自己獲得經驗感知。

(1)小熊朋朋哪些地方貼上了橡皮膏?

(2)朋朋鼻子上怎麼會貼上橡皮膏的?

(3)朋朋臉上怎麼會貼上橡皮膏的?

(4)朋朋屁股上怎麼會貼上橡皮膏的?

3、提出自我保護的方法

教師:小熊愛運動卻不會保護自己,受傷的小熊朋朋心裏很難過。請你們告訴小熊:

(1)小熊怎樣做,它的鼻子上才不會貼上橡皮膏?

(2)小熊怎樣做,它的臉上才不會貼上橡皮膏?

(3)小熊怎樣做,它的屁股上才不會貼上橡皮膏?

教師打開錄音:“小朋友謝謝你們幫助了我,我以後再也不做橡皮膏朋朋了。”

(4)那你的小手會做什麼事情呢?

第四部分結束活動:通過總結讓孩子學會如何保護自己

小結:玩皮球時,要用手接球;摔倒時要用手撐地;爬梯子時要用手扶。小手的用處可真大,除了保護身體,你們知道怎樣保護自己的小手麼?

小手特別高興,(出示手指玩偶‘小手’)“希望小朋友也要愛運動,運動時注意學會保護自己哦 。”

幼兒園中班數學《量一量》教案 篇五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和學習直尺的使用方法。

2、欣賞各種尺子(直尺、三角尺、捲尺等),瞭解其不同的作用。

3、萌發對測量的興趣。

4、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發展幼兒思維的敏捷性、邏輯性。

5、喜歡數學活動,樂意參與各種操作遊戲,培養思維的逆反性。

活動準備:

1、與幼兒人數相等的各種尺子(直尺、三角尺、捲尺等)

2、測量的表格、筆和紙盒

活動過程:

一、提問引發思考

師:教師裏面的桌子、椅子、黑板,你們知道他們有多寬有多長麼?

師:那如果我想知道他們的有多長有多寬,誰可以幫助我呢?(幼:尺子)

師:現在請你觀察一下尺子上有什麼?尺子是幹什麼用的呢?你在什麼地方看到過尺子呢?

教師小結:尺子上面有數字、有刻度,是一格一格的;尺子是能夠用來測量物體長度的工具。

二、演示和操作

師:請你們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尺子,現在請你來數一數直尺上面的小格子(就是刻度),數完以後請你嘗試測量一下鉛筆盒的長度。量出請閉合的長是幾個小格子,寬是幾個小格子,並把你量出來的結果記錄在紙上。

師:現在你已經量好了,我請幾個小朋友來告訴我你的測量結果?

教師小結:測量時尺子和被測量的物體起點要對齊,要及時做記號,繼續測量。要記住原來量了多少格,然後把你幾次測量的數據加在一起,最後結果就是物體的測量長度。

三、幼兒思考,提出問題

師:下面請你們討論一下為什麼小朋友測量的鉛筆盒的長和寬是不一樣的呢?(引導幼兒小結:鉛筆盒的大小不同,他們測量出來的結果就不同。)

師:現在你可以用你的尺子,和剛剛老師教你們的那種方法去測量別的物體了。

四、問題遷移,欣賞各種尺(直尺、三角尺、捲尺等),並瞭解作用。

師:今天我們還帶來了很多各種各樣的尺子,請你們先來欣賞一下這些尺子,看看這些尺子有什麼作用,你都在哪裏看到過這些尺子呢?

活動反思:

這一課旨在通過學生對自己身邊熟悉的事物的測量,加深對米、釐米的認識,通過實際測量周圍物體的長度,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通過在沒有尺子的情況下想大致知道物體的長度的需求,激發學生認識身上的“尺”,用自己身上的尺來表示其他物體的長度,從而鍛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本節課通過第一部分認識各種尺讓學生了解了尺子的分類,第二部分是通過用尺量學生身高和用軟尺量學生的頭圍讓學生親身實踐去感受,學會用尺量,第三部分是認識身上的尺,比如食指寬約1cm,小指長約3cm,一拃長約10cm,一步大約50cm,臂展長大約1米等,最後一部分告訴大家可以用自己身上的尺來表示其他物體的長度,整節課下來學生熱情很高,也能很好地掌握教學內容,他們都很積極地去測量身邊的物體,去了解一些身邊熟知物體的長度。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學生沒有太多的時間去了解生活中物體的長度,比如應該多涉及一些類似鱷魚身體的長度、長頸鹿的身長等等,讓學生儘可能多地去了解生活中物體的長度,並將其應用於生活中。

小班健康活動説課稿 篇六

一、有關背景

設計意圖:

綱要提出:教育內容的選擇,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為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寬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動畫片《喜羊羊和灰太狼》是幼兒所熟悉,又是現階段幼兒最喜歡看的動畫片之一。很多時候,我們可以發現,孩子對動畫片裏的喜羊羊、美羊羊、灰太狼角色情境表演很感興趣,特別喜歡模仿;每次聽到主題曲《雖然我只是一隻羊》,他們會無比的興奮,然後會跟着音樂唱啊跳啊。利用這一資源,結合小班年齡特徵,設計了小班健康活動《快樂羊村》。《快樂羊村》這個活動內容,是一個發展幼兒平衡能力的遊戲。在設計中,考慮到小班幼兒身體動作的協調性不夠,平衡能力的練習是重點,因此在活動中,我選擇遊戲化的故事情境,讓幼兒以羊村小羊的角色身份參與活動,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並且有意識增加他們進行平衡練習的機會,適當地增加難度,即在同樣是寬25釐米的平行線上跨越小障礙,給他們於挑戰性,讓他們在能夠完成在平行線中行走的基礎上嘗試着跨越低矮障礙,進一步發展幼兒的平衡能力和肢體協調性。聯繫兒童的生活實際,體現形式和內容的直觀性、形象性,創設情境增強遊戲趣味性,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

二、具體實施

1、教學活動準備:

(1)寬為25釐米的軟墊若干(鋪成窄窄的平行小路)。

(2)事先貼好的三個一排的旺仔牛奶罐若干及小花和石頭圖卡若干。

(3)村長胸飾一個、灰太狼胸飾一個、小羊胸飾(若干)。

(4)音樂《我只是一隻羊》

(5)鑼、鼓槌三副。

教學活動的準備工作對整個活動的順利進行起着重要的作用,為情境地創設搭建了重要的橋樑,特別是一些道具的準備,這些道具在特定的情境中渲染了氣氛,烘托了人物形象,起到了推動情節展開的作用。

2、教學方法與學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本次活動中我扮演羊村村長角色以飽滿,熱情的情緒吸引幼兒(羊村的小羊們)。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使用的主要教學方法是情境遊戲法。情境化的遊戲是小班幼兒最感興趣的遊戲。遊戲過程中,把熱身活動、動作示範、重點練習、難點解決全部放在整個完整的故事中進行,讓幼兒在不斷展開的遊戲中快樂、自主地掌握活動技能,實現教育目標。

本活動以幼兒為主體,創造快樂羊村的遊戲情境讓幼兒積極參加小羊角色扮演進行遊戲,不僅提高了認識,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感情,讓孩子在遊戲中學到知識,身體素質也得到發展。

3、教學活動過程:

1、扮演角色,活動身體。

小班幼兒角色意識較強且很容易投入其中,活動開始,教師以羊村村長的身份帶動幼兒進入活動,能較快地吸引小班幼兒的注意力進入活動中。然後都忙着精心設計自己的角色,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孩子們發明的各種小羊動作也極為符合故事情節的需要。接下來的情境表演,更是聲情並茂。

進行運動前的準備活動,選用了幼兒熟悉的動畫片音樂〈〈我只是一隻羊〉〉,馬上將孩子帶入了動畫片的意境中,村長與小羊進行熱身運動,自然而然地激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和慾望。

對他們的表現進行鼓勵,這樣,使幼兒對接下來的學習有了一個良好的心態,樂意接受和學習新的本領。

2、練習走25釐米寬的小路和跨越障礙。

為了增加趣味性,創設了遊戲情境:“小羊們做完運動,肚子餓了吧,村長帶你們去吃青草。”通往草地的路就是這條25釐米寬的小路,帶領幼兒練習在小路中行走。先請幼兒集體在25釐米的小路中行走,讓孩子們自己試一試怎樣走才能有快又穩,還不能踩到路邊的小草。然後請幾名做得好的幼兒示範在平行線中行走的方法,教師講清動作要點,再次請幼兒一起來試一試在平行線上行走,幫助幼兒掌握平衡的要點。

接下來是第二次吃草,小羊還沒吃飽要去另一塊草地吃草。這一次走的小路不一樣了,小路上有障礙了(就是貼有小花的三個一排的旺仔牛奶罐),告訴幼兒要走得小心,不要踩到小花,腳抬高跨過去。在這一環節中,增加了遊戲的難度,這樣做的目的是注重孩子的個體差異,幫助每個幼兒獲得主動發展,同時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根據孩子的能力及時調整活動的難度,能讓孩子始終處於最佳的喚醒狀態,保持活動的興趣,讓孩子們體會到遊戲的快樂。

3、灰太狼出現,小羊四處散逃(大約一分鐘時間)。

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幼兒都喜歡當聰明的小羊角色,但是壞壞灰太狼角色也是大家感興趣的,增加這一角色,使得整個活動更具趣味性,活動開始推向高潮部分,幼兒更加興奮,對接下來的活動慾望更強了。這樣巧妙地情境設計主要也是考慮到幼兒前面只是在寬25釐米的平行線中間走和跨越障礙,整個活動下來,特別劇烈的運動幾乎沒有,為了適當增加活動量才安排的,起到動靜交替的作用,也為下一個環節的遊戲做了鋪墊。

4、遊戲:小羊回羊村發警報。

這是本次活動的重點部分。考慮到整個活動形式和內容的直觀性、形象性我創設了以下情境:“灰太狼要來吃小羊,小羊們趕緊回羊村發警報,提醒在外的小羊們趕緊回羊村躲起來。”這時每個幼兒都被這樣的故事情境引入到一個真實的畫面中,然後他們會很投入地把自己當成一隻小羊,此時他們特別興奮特別激動,互很團結,會互相保護不讓灰太狼抓走,回羊村的路上也小心謹慎,孩子們自然而然地會學着自己去遵守遊戲規則,這些遊戲規則也是孩子們自己建立起來的。走過這條25釐米寬的小路,跨過灰太狼設下的陷阱石頭(貼有石頭圖卡的三個一排的旺仔牛奶罐)。由原先的跨過漂亮小花更換成跨過灰太狼的陷阱石頭,道具創設的情境目的是增加新鮮感,保持幼兒對活動的興趣,體會遊戲帶來的快樂。然後到達羊村後小羊要發警報(用鼓槌敲一下鑼)。這裏之所以安排了用鑼發警報有四個原因:

A、增強這個遊戲的趣味性。

B、避免幼兒出現低頭走路的錯誤動作(鑼的懸掛有一定的高度,但這個高度適合幼兒)

C、標誌性的物品可以激勵幼兒大膽向前走

D、是下一名幼兒出發的信號,使得活動更加有序。

接着大家安全回村後,灰太狼再次出現,可惜抓不到小羊失望而歸。

5、結束遊戲:

灰太狼不再出現,小羊們在音樂聲中,高高興興地出羊村,表達愉悦的心情。這也是一個放鬆活動,這是運動後的一個必要環節。

三、簡析

在教學活動中,如何創設情境讓活動本身更具遊戲趣味性,讓幼兒對活動更感興趣?教學活動需要遊戲趣味性,遊戲趣味性是教育的磁石,教學不能忽略了“遊戲趣味性”的功能、“遊戲趣味性”的力度,不能以單純“告訴”的方式,推進教學過程。每天走進活動室,就會覺得迎面撲來勃勃生氣,眼前是一個個生龍活虎般的孩子,是一羣藴藏着智慧,洋溢着情感,充滿活動與生機的孩子,他們具有大人已很少具有的可塑性、強烈的求知慾,他們比大人更富有情感,更充滿活力與主動性,玩是他們的天性,在玩中學,玩中樂更是他們的需求。遊戲趣味性是教學需要,是他們產生玩慾望的基礎,是教育的磁石,這塊磁石就在我們老師備課筆記的旁邊閃爍着光亮,是拿起,還是放下,教學的效果就大不一樣。所以很多美好的教學活動是不能丟棄那塊寶貴的磁石的。缺乏遊戲趣味性的教學,便成了沒有色彩、沒有生氣、沒有情趣的單純的符號活動。那必然是枯燥無味的。孩子生來具有的那種求知需求也就不能得到充分地滿足,從而不能產生那種愉悦的情緒,產生主動地投入教學過程的“力”。沒有主動投入教學過程的“力”,教學的主體性又如何體現呢!教學手段的運用,主要的是決定於教師對教學境界的追求。

為激起孩子對健康活動的興趣,那就要把孩子感興趣的事物,就如現階段孩子喜歡看的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先推到孩子的眼前,進而讓他們走進去,這中間就需要運用情境教學了。動畫片裏的場景和孩子們生活的經驗,往往是相通的或是相關的。在教學時,我們就要想辦法,將這些現有的資源有效的結合起來。皮亞傑在《教育心裏學與兒童心理學》中説:“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於興趣。”

因此,情境創設是集體活動過程中的一種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兒童的思維特點,運用得好孩子猶如身臨其境。這樣不但增強集體活動本身的遊戲趣味性,也激發孩子參與活動的興趣,而且可以活躍孩子們的思維。從心理學的角度,“情境”表現為多種刺激模式、事件和對象等,情境不僅能激發問題的提出,而且能為問題的解決提供相應的信息和依據。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情境”是人從事活動時所處的社會環境。喬納森在《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一書中講到:“情境是利用一個熟悉的參考物,幫助學生將一個要探究的概念與熟悉的經驗聯繫起來、引導他們利用這些經驗來解釋、説明、形成自己的科學知識。”所以,教學情境是指利用具體的場所(教師環境)、景象(課文文境)、境況(學生心境),來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行教學。

“情”與“境”是教學情境的兩個維度。教學情境是“情”與“境”的融合,是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製造或設定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師生共同營造的課堂情感氛圍。它有自己獨特的範圍限制:“境”即指教學環境,它既是一個用實物或多媒體創設的具體的環境,也是指教學雙方的關係;“情”即是洋溢在“境”中的教學雙方人物之間的情感交流、思維互動。情因境生,境為情設,情境和諧統一,從而達成了某種境界或氛圍,讓幼兒滿腔熱情地投入學習生活。

在上面的案例中,孩子們喜歡扮演小羊角色、喜歡聽《我只是一隻羊》的音樂等,在健康活動中出現這樣的情況更覺得是一種新奇。此外,在教學中,如果活動本身無趣,,那麼孩子學起來也必然無趣,參與度必然不高;孩子參與度不高,教師也必然無激情;只有興趣與激情才會在師生間產生一種互相感染的效應,從而不斷激發孩子學習的熱情,喚起孩子的求知慾,誘發學生參與的慾望。因此,創設一個好的教學情境是非常重要的,遊戲化的故事情境就是一種,它能增強遊戲本身的趣味性,激發幼兒學習參與遊戲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