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將相和教學反思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01W

將相和教學反思多篇

將相和教學反思1

《將相和》這篇課文是根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編。也是人教版教材的`傳統課文,大家耳熟能詳,膾炙人口。課文由“完璧歸趙”、“澠池會見”、“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繫,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由於篇幅較長,荀老師在教授本課時,一改傳統的一個一個故事講下去的教學法,而採用這三個小故事找相似點的方法進行教學,而且取得了事倍功半的效果,老師們都覺得此方法有創新,值得大家學習借鑑。

一、字詞的學習能為後面總結小標題做提示。

在荀老師學習字詞這一教學環節時,在出示的詞語中就出現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這三個詞語,為學習下文為每個小故事總結小標題做了很好的提示。這樣不僅減輕了學生總結小標題的難度,也體現了在字詞學習中已經滲透課文的部分內容,為下面的學習提供了幫助。

二、聯繫已知學習新知。

荀老師在學習《將相和》這篇課文時,先讓學生回顧已經學習過的《再見了,親人》的連讀法,採用男女生連讀法學習本課。這樣學生就知道了採用什麼方法學習本課了,學習的難度就大大降低了,還能鞏固複習舊知識。

三、教學方法創新獨到。荀老師先讓學生分析第一個小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在學習第二個第三個小故事時,荀老師讓學生找故事的相似點的方法學習。這樣學生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出“經過相似”“結果相似”或“結局相似”這些相同點了。這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起來感覺容易多了,學會了第一個小故事,第二個小故事就不用講就會自然明白了,而且隨着學生的理解層層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學生思維也得到迸發、碰撞,較好的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活躍性。聽課的老師也感覺此教學方法新穎獨到。

但是“只得”的“得”的讀音有誤,應該是“di”。否則這堂課就非常完美了。

將相和教學反思182

自己長期教學了課文後,留下了許多的沉思,我也知道教學是一種缺憾的藝術,正是在這不斷的反思中,教學才日趨成熟。

本課教學,有以下幾處值得提倡之處:

一、“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閲讀教學應以讀為主。”

以我執教的《將相和》為例談談怎樣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懂的。

第二課時教學,出示了廉頗的一段話“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用這句話統領教學,全課教學的思路清晰。

先讓學生自讀體會廉頗説這句話時帶着什麼樣的感情,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讀?生自讀後體會到第一句用驕傲的語氣讀,第二句用妒忌的語氣讀,第三句用不服氣的語氣讀。學生通過讀體會到了廉頗的想法後,問學生:“藺相如立功,藺相如僅僅是靠一張嘴嗎?”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藺相如的這張嘴説出了哪些話,請快速讀課文第一個小故事《完璧歸趙》,第二個小故事《澠池之會》,用──畫出藺相如的語言來,讀一讀體會體會,讓我們用事實來説服廉頗,讓他改變對藺相如的錯誤認識。”

於是,學生們動手在文中找出藺相如的語言,自由彙報,體會,理解人物的品質,最後迴歸到廉頗也認識到自已錯了,從而負荊請罪。

“藺相如立功,藺相如僅僅是靠一張嘴嗎?”是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極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這麼設計,脱離了繁瑣的分析,給了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讓學生做了學習的主人。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體會情感,讀中沉澱閲讀的方法。可見,閲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是讀。我想,道理就在這裏。

二、對文本進行了加工處理,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1、在學習“負荊請罪”內容時,結合文章此處的留白,讓學生自已設計想象兩人的語言,動作,神態,並表演出來,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及口語交際能力。

全文學完後,我利用班隊課進行課本劇表演,讓學生自由組合,選擇其中一個或兩個小故事,重點研究人物的言行。即研究劇本,再上台表演,表演後要向“觀眾”説明你為什麼要這麼演,使每個人在“合作”演的同時,能加深對人物的理解,提高認識,獲得深刻的體驗。

2、聽了我校老師的課後,她在上課開始就設計了一個小故事,讓學生讀了小故事後填寫一句俗語:“將軍額上能走路,宰相肚裏能撐船。”我在最後總結全文時,板書設計做了一點新的嘗試,給了學生更大的發展空間,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板書了上聯是:宰相肚裏能撐船,讓學生結合人物品質,對出下聯來,學生很快就對出:將軍背上能負荊,對人物的品質銘記於心。

結合區教研活動的評課,以及自己的教學,覺得有一些值得改進的地方。

1、對學生的評價我總覺得還不夠及時,評價的語言還不夠豐富。評價學生,是對學生現階段學習方法的一個小結,也是調動其他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個手段,因此作為老師一定要關注並評價每一次學生的發言,用真心的鼓勵換取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2、還要在教學中注重教給學生分析,閲讀的方法,從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3、教學這類歷史性的課文,要鼓勵學生蒐集一些資料,幫助理解課文。

將相和教學反思18183

《將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而成的一篇歷史故事。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的經過。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讀講故事,感受人物形象,難點是把握3個故事之間的聯繫。

教學本課後,主要收穫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課前預習比較到位,從四年級接班到現在,學生在預習方面有了新的突破,除了查字典正音理解字義方面,還對文章中新出現的詞語進行重點理解,部分學生還能自覺地瞭解時代背景,加深了對文章的學習興趣。

二、是從本文比較複雜的因果關係出發,從整體上弄清楚“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楚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如藉助過渡句,理清三個故事之間的基本關係;給三個故事加小標題,説説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繫感受故事情節的曲折生動;細讀三個故事,自學討論,理清每個故事的前因後果;在找到三個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礎上,領會每個故事之間的因果聯繫。

三、是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學時,採用讀、議、辯、演等有機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感受,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如議議:自己喜歡誰,為什麼?出現分歧,適時讓他們辯一辯,學生還可以從文中選擇一個故事或一個角色進行表演。

四是激發學生閲讀名著的興趣,通過課堂出現的澠池之會部分原文的理解和學生所知道故事的講述及對資料袋的學習,激發他們今後去讀讀原著。

本課的教學,雖然儘可能地照顧全體,但是對於學習能力低下的學生還存在對文章沒吃透,課堂不發言很被動學習的現象,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把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自學自悟,在教師的指導下,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