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5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83W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5則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1

這篇課文通過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兩個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當我問起學生對課題的理解是,他們告訴我是“換位思考”,看來這個詞他們在學習生活中已經遇到過了。我讓他們找出課文中讓你感動的句子,説説為什麼?我進一步問,普普通通的一位母親,她為什麼能有如此不簡單的舉動,説出如此不簡單的話呢?請聯繫下文再去體會。學生通過讀書體會到:母親把那位護士當作了自己的孩子,在鼓勵她,支持她,同時也希望自己的女兒在將來的工作中也能得到患者的支持和鼓勵。最後我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談自己對將心比心的理解,説得很好。我想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學生一定會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為他人着想,給別人多一份寬容和尊重。然而在教學中我也發現自己存在一些問題,學生髮言不夠積極,參與發言的總是那一些,我想這是我應該繼續關注的問題,另外讓學生多讀,在自主閲讀中獲得體會。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2

《將心比心》是人教版新課標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二組第八課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通過一位婦女為我母親開門和我母親鼓勵護士為自己扎針的兩件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文章語言精練,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卻給讀者帶來很大的震撼力。小小的兩件事啟示人們在生活中要學會將心比心,尊重老人,關心孩子,讓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讓學生通過文本和人物對話的交流,受到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薰陶,同時體會作者如何進行人物語言描寫,從而使表達產生感人的效果。

一、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時,我讓學生課前藉助工具書理解“將心比心”的含義,並試着用自己的話來説一説,在課堂上孩子們很輕鬆回答出這個問題。在檢查字詞部分,我着重強調了“重”“扎”的多音字的讀音,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幾件事?學生概括得既準確又精練,學生讀書的興趣很濃,交流時的氣氛也比較好。

二、重視朗讀和讀後感受,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

因為這是一篇閲讀課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性。如,在學習第一個故事時,我讓學生找到讓人感動的語句,自讀勾畫,抓住阿姨的話是輕輕地説出來的,試着讓學生讀出輕輕的語氣來,體會“一直”“沉重”等詞語的含義。學習第二件事時,我讓學生細讀觸發點――只見母親輕輕地對護士説:“不要緊,再來一次!”找得很準,並且牽一髮而動全身地擴散深入開來,請你深入到這個故事中,再去讀一讀、品一品,你還會覺得簡單嗎?“再來一次”對這位剛參加實習的護士來説這僅僅是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嗎?普普通通的一位母親,她為什麼能有如此不簡單的舉動,説出如此不簡單的話呢?請聯繫下文再去體會。學生通過讀書體會到:透過母親“平靜的眼神”和“輕輕的話語”,可見母親把那位護士當作了自己的孩子,在鼓勵她,支持她,同時也希望自己的女兒在將來的工作中也能得到患者的支持和鼓勵。在這樣有層次的導學中,學生深層次地感受、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促進思維發展,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產生“一處傳神,境界全出”的境界。通過兩件事情的學習後,讓孩子水到渠成地認識到了文中深刻道理,通過這個道理,我在課堂上延伸了一個課外小閲讀,內容是一位母親在遊樂場幫助了一位摔倒的小女孩,在遭受小女孩媽媽的誤解後依然微笑面對的故事,這個故事為什麼要放在這裏,我想是因為面對現在社會熱議的現狀,給我們的孩子一個思考,面對需要幫助的陌生人,我們該怎麼做?從而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在課文小練筆的環節,我安排了孩子用“如果……就……”造句,孩子們寫的都很好。達到了語言積累運用的目的,但由於課堂機智等問題,課堂還是留下了很多遺憾,由於時間沒把握好,閲讀材料沒有深挖,一帶而過,沒有使學生暢所欲言,思考的時間不充分等。我想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學生一定會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為他人着想,給別人多一分寬容和尊重。作為老師的我,通過本文的學習也深受體會,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深受教育,在教育教學中也學會了將心比心,這是我認為更有意義的意外收穫。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3

一看到這個題目,我就感慨頗多。想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讓學生一定會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為他人着想,給別人多一份寬容和尊重。

曾想,我們也做過學生,也知道當學生的辛苦,過去我們也有令老師頭疼的時候,也曾對着作業喊累,也有偷懶的時候,當然還少不了犯錯……現在我們的角色不同了,是老師了,慢慢地這些經歷也就淡忘了,站在講台上的我們也許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教好我們的孩子們,從我們的立場出發告訴他們那樣做不對,應該這樣。但學生總是喜歡逃離我們的視線,愛和我們玩躲迷藏。讓我們也蹲下身來,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思考,多點體諒學生,將心比心替他們想想,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其實孩子的某些錯誤是正常,可以理解。當我們對孩子多一點寬容,多一點耐心後,營造出一種和諧的學習氛圍,那我們老師教得也不至於那麼累了,工作起來也就快樂多了。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4

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

其次,重視朗讀和讀後感受,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

第三,作為排在本單元最後的略讀課文,我注重發揮其承上啟下的作用。開課時自然地把學生帶到本單元的學習主題中;結束時,又引導學生對整組課文進行簡單回顧,並安排課後練筆,使整個單元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當然不同體裁的略讀課文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就是同一體裁的略讀課文教學方法也有差異,但最主要的是要以學生自己讀懂,自己體會,真正增加語文知識的含量為目標來教學,這樣才能教學得法,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5

《將心比心》是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根據本校“美的課堂”的教學流程,我設計了“美的導入”—“美的發現”—“美的昇華”三個教學環節。開課伊始,我引用了台灣作家羅蘭的一段話,並把這段話變成了一首詩讓學生朗讀,目的是想讓學生通過朗讀激起學習興趣,並能通過這首詩初步瞭解“將心比心”的意思。在“美的發現”這一環節中,我先讓學生自讀自學提示,用“—”勾畫出學習這課的要求,使學生做到心中有數。緊接着,針對四年級年段目標設計了“自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哪幾件事情?”這一問題,對學生進行概括主要內容的訓練。最後出示了本課的自學提示:1、默讀課文1、2自然段,在人物描寫的語句中,勾畫出令你感動的地方,批註你的感受。2、聯繫生活實際,説説你對最後一個自然段的理解。整堂課,學生就圍繞這兩個問題進行自學、小組交流、全班彙報。在交流彙報時,主要從人物的語言描寫進行體會。如:“這是我的女兒……也能得到患者的寬容和鼓勵”讓我體會到媽媽想用自己對他人的寬容和鼓勵換取他人對自己的寬容和鼓勵,媽媽的這種品質讓我感動。針對文章的這一寫作特點,我把“美的昇華”設計為小練筆:生活中,也一定發生過類似的事情,請你運用語言描寫的方法來體現人物“將心比心”的品質。想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掌握運用語言描寫刻畫人物品質的方法,並能感悟到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

一、成功之處

通過一學期“美的課堂”的教學改革的嘗試,同學們在課堂上表現出的自學、批註、交流、傾聽的基本行為習慣已經養成,並逐漸規範。自學時,學生可以做到獨立地讀、思、勾、批;在小組交流和全班彙報時,能做到分工明確,彙報者有條有理、有理有據,傾聽者認真傾聽,然後進行補充或質疑。這也正是本堂課的亮點。

二、不足之處與改進措施

竟然是對教學改革的一種嘗試,那麼嘗試初期還是存在着許多的不足之處,如《將心比心》一課,雖然在開課時我設計了用台灣作家羅蘭的話來激趣,但效果並不好。課後進行反思,覺得如果開課時用和學生聊天的方式,和他們分享在我生活中發生的像“將心比心”那樣的真實的故事,我想會更貼近學生生活,更容易和學生產生共鳴。這樣的“美的導入”正好和“美的昇華”相照應,更能為後面的小練筆打好鋪墊,豈不是“一箭雙鵰”。

在“美的發現”這一環節中,針對年段目標設計了概括主要內容,但由於還是停留在“讀—思—説”這種傳統的方法上,所以導致在“説”的這一環節,大多數學生都扮演的旁聽者的角色,如果能變“讀—思—説”為“讀—思—做(如:用填空的方式概括主要內容)”,那麼所有學生都會動起來,成為正在的參與者。在設計自學提示時,由於沒能抓住“將心比心”這一主線,而片面的將問題設計為“勾畫感動的句子”,所以學生的交流顯得有些膚淺、蒼白,對“將心比心”的理解還不夠深入。這也導致了學生在“美的昇華”的小練筆中,有些無從下手,寫出來的東西也缺乏深度。為了避免在以後的教學中出現同樣的問題,我認為在制定自學提示時要注意兩點,一是緊扣文眼。自學提示就圍繞文章的題目展開設計。二是自學提示要細化、要有可操作性。如自學提示要讓學生明確要解決什麼問題,用什麼方法解決,從哪些方面進行批註。在平時的教學中,還要重視學生思維方式的培養,只有讓學生從多方面進行思考,那麼他的理解才會有深度、有廣度,最後落到筆上寫出來的東西才會有內涵。

課改之路艱辛而又漫長,我會繼續在這艱辛而又漫長的課改之路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