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4.58K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篇一

九月份,我們五年級全體數學教師在楊秀霞專家的指導下,就《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內容經過了説課、上課、評課等一系列的教研活動,我很榮幸被抽到最後一輪上課。收穫很大。

提高了我的專業素養。原來在確定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時,我會照着教學大綱或備課手冊的做法抄下來,而現在我能根據自己的教學內容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在本節課中我會把大部分時間花在數方格和剪拼上,充分發揮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動手操作的能力。因此,我的教學目標就確定為“

①藉助學生已有的經驗和方格圖,讓學生初步感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能與它的底和對應高有關,再通過剪、拼進一步確定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並能根據公式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②在操作、觀察、比較的過程中,滲透轉化的思想,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使學生獲得探索圖形內容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經驗。

1、注重了學法的指導,將“轉化”思想進行了有效的滲透,讓學生學會用以前的知識來解決現有的問題。長方形的面積的計算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生長點,是認知前提,是可以利用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識。因此,開始,先複習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和長方形公式的由來,讓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本課的重點就在於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進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在比較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兩個圖形這一教學環節中,給足學生數方格的時間,突出怎樣去數方格(先數滿格,不滿一格的視為半格,為什麼?)為以後學習不規則圖形面積埋下伏筆。還有一種數法,將圖形的沿高切下,平移,使學生髮現多出的三角形與缺的三角形大小相等,如果剪下來平移到缺的地方可以轉化成長方形,有了這樣的感悟,然後放手讓學生將自己準備的平行四邊形通過剪拼轉化成長方形,這樣將操作、理解、表述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有非常直觀的“轉化”感受。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學生學過的長方形來計算它們的面積,這時教師可以進行適時的小結:探索圖形的面積公式,我們可以把沒學過的圖形轉化為已經學的圖形來研究。學生比較容易掌握把新的、陌生的問題轉化成學生相對熟悉的問題的方法。我們可以將數學方法傳遞給學生,這樣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體會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

2、注重了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重視了對學生學習知識水平的進一步深化,通過有梯度的練習設計,提高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掌握水平。開始以長方形面積計算和公式的由來,激發學生探究激情,“到底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求?”在知道了平行四邊形面積與底、高有關後,進一步學生明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用底乘高,而不能邊長乘邊長,提高了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掌握水平。教學討論面積公式後,以開放練習的形式,出示1、基礎練習,使學生關注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對應的高分別是多少,再讓學生指一指底和對應的高分別在什麼位置,問問學生用底和不對應的高相乘可不可以,這樣就強調了用底和對應的高相乘,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的認識也會更深。在本課的教學中平行四邊形底和高對應關係的尋找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這就為日後學習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奠定了基礎;

3、討論,知道平行四邊形的兩條底和一條高,怎樣求面積?再根據面積和另一條底,怎樣求它對應的高?這些練習進一步豐富了學生的認識,有效的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4、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應變能力十分重要,有效的把握學生課堂生成,靈活應對課堂突發的情況,是我教學中應注重的。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篇二

國小數學關於幾何知識的安排,是按由易到難的順序進行的。本冊教材承擔着讓學生學會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的任務。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並能靈活運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形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初步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為長方形,並分析長方形面積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的關係,再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然後通過實例驗證,使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公式。同時也有利於學生知道推導方法,為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做準備。本節課是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紮實其幾何知識學習的重要環節。

關於這節課,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通過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來引入到對新知識的學習中來,讓學生明白要知道各個圖形的面積才能進行精確的比較。然後在新知識的學習時,從數格子中瞭解到這兩個圖形的面積是一樣的。為下面的拼圖形作好鋪墊。同時讓學生明白數格子有它的侷限性,讓學生思考有沒有其他的方法來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接下來就是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試着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一個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從而讓學生自己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髮現平行四邊形和轉化成的長方形之間的聯繫,使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有更深的認識。在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後,進行例1的教學,讓學生運用剛學的知識解決這一問題。最後在練習的時候,強調在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一定要知道底和底所對應的高,這樣才能計算。同時,由S=ah所衍生的另兩個公式:S÷a=h、S÷h=a,也得到了一定的應用。

教學是一門永遠有遺憾的藝術,雖然我也很努力地想上好這節課,但在教學中存在着很多問題,需要以後在教學中不斷改進。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篇三

國小數學關於幾何知識的安排,是按由易到難的順序進行的。本冊教材承擔着讓學生學會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的任務。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並能靈活運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形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初步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為長方形,並分析長方形面積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的關係,再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然後通過實例驗證,使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公式。同時也有利於學生知道推導方法,為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做準備。

本課關鍵是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等積轉化問題的理解,通過“剪、移、拼”找出平行四邊形底和高與長方形長和寬的關係,及面積始終不變的特點,歸納出平行四邊形等積轉化成長方形。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活動是認知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動手操作過程是學生學習的一種循序漸進的探索過程。所以,我主要採用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通過課件演示和實踐操作,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驗得出結論,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我讓學生動手操作,想辦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操作之後進行彙報,交流自己的驗證過程。彙報的時候,剪拼的方法有好多種,在這時,我及時拋給學生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沿高剪開?”引發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思考。然後我又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個圖形並比較,進而討論:拼出的長方形與原來平行四邊形什麼變了,什麼沒變?拼成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麼聯繫?通過上面問題的思考,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公式的推導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時我順勢引導學生得出推導過程:將一個平行四邊形通過剪、拼後轉化為一個長方形,拼成的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拼成的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等於長方形的面積,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接着我讓學生同桌互相説一説整個操作過程,使學生真正理解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

對於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與內化。我本着“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四個層次的練習題:

第一層:基本練習:書本P82第1題

有利於學生加深對圖形的認識,正確分清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關係。

第二層:綜合練習:

1、你能想辦法求出下面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要求這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必須先幹什麼?

讓學生自己動手作高,並量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再計算面積,這個過程也體現了“重實踐”這一理念。

2、你會求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

通過不同的高引起學生的混淆,在計算中讓學生明確在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時底要找出與它相對應的高,這樣才能準確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並且根據已求的面積和另一條高,求出與這條高相對應的底。

第三層:擴展練習:

1、下面這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嗎?為什麼?你還能在這裏畫出與這兩個面積相等的平行四邊形嗎?可以畫幾個?(圖在課件中)

學生綜合運用知識,進行邏輯推理,明白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只與底和高有關,等底同高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

整個習題設計部分,雖然題量不大,但卻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面對挑戰充滿信心,激發了學生興趣、引發了思考、發展了思維。同時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是一門永遠有遺憾的藝術,雖然我也很努力地想上好這節課,但在教學中存在着很多問題,以下是我今後需要改進的地方:

數學課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回顧數學更應該帶給孩子數學思想方法,本節課有兩個重要的思想,第一、平移的數學思想。在本節課中沒有體現出來。第二、本節課最重要的思想方法,“轉化”突出的還不夠,也就是説學生沒有真正體會到這種思想的重要性。

前面的環節太耽誤時間,今後要想辦法優化,不僅是本節課,所有課都應該這樣做,課堂上每一個環節的設置都要圍繞核心目標,對核心目標重要性不大的都要舍掉,以保證核心目標在課堂上的黃金時間解決。

通過教學發現,練習設置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不宜拔高,本課應以基本練習鞏固為主。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篇四

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時,一向發踴躍的潘曉迫不及待發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是用相鄰的兩條邊相乘。”也有學生大聲反駁:“不對,是底乘高。”我沒有順勢評判他們的正誤,而是讓潘説想法。“長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是長乘寬,是相鄰的兩條邊相乘,所以平行四邊形也可以用相鄰的兩條邊相乘。”我心裏不不由地讚歎:多好的邏輯推理!“這位同學你是怎麼想的呢?”“我聽媽媽説的。”“他們誰説的有理我們不妨研究一下。”

學生開始各自的研究……之後,大家彙報研究結果。

生1:我們畫了長方形和平等四邊形把它們剪了下來,再把平行四邊形拼成了長方形。這樣一比,發現長方形的面積大,所以平行四邊形面積不能用相鄰的兩條邊相乘。

生2拼成一個長方形,數這個長方形佔的方格數就行了。這個長方形的寬和長分別是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底。

生3:我們畫了一個平等四邊形,和它的高,順着高剪下一個三角形,把平行四邊形重新拼成了一個長方形。新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就是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長方形的面積用長乘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用底乘高。

我們再來看看潘的表現:她拿着一個平行四邊形學具走到講台前:“我開始的想法是錯誤的,請大家看—”説着,她捏住平行四邊形的一組對角,向兩邊拉,“平行四邊形相鄰的兩條邊的長度沒變,可是它的面積變小了,所以不能用相鄰的兩條邊相乘來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還發現,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變了,高也就變了,所以面積一定和高有關。”

有時,我們為了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往往啟發、示範在前,為學生掃除一切障礙,或者對學生的錯誤置之不理,生怕“吹皺一池春水”。殊不知,一串串微弱的創造火花就在這小心呵護與視而不見中熄滅了。我們不妨讓這可愛的錯誤“激起千層浪”,這正是創造力爆發前的契機,別錯過它,相機誘導,讓這思維的火花碰撞、綻放。

[思考與對策]:

課堂師生互動過程中出現“非預設生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上述情況,我覺得主要還是老師在教學預設時對學生的學習起點了解不足,只重視應該的狀態(學習的邏輯起點),而忽視現實的狀態(學習的現實起點),造成教學預設不夠充分,以至於對學生非預設的學習生成置若罔聞。如果是這樣,就要求教師在今後的教學預設中,加強對學生現實起點的研究,使教學預設更吻合於學生認知能力與學習材料的最佳結合。“非預設生成”雖然會讓教師感到有點棘手,但往往也會給師生帶來意外的感覺。這種意外往往給學生帶來探究的衝動,如果探究活動帶來收穫,學生就會有積極的情緒表現。因為這種臨時探究與被老師預設的探究有完全不同的感受,生命的活力經常在這樣的情境中讓人感動。

因此,既然這部分學生對於今天學習的知識已經有所認識,我們何不讓他們説説你是怎麼知道的呢?通過個人的嘗試,我發現讓學生們展現他們已有的知識狀況,這種知識展現對於他們來説是激動人心的。當他們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告訴同學與老師的時候,他們是在享受,享受學習給自己帶來的快樂。並且,他們會以極大的熱忱,把自己掌握知識的來龍去脈,盡其所能告訴老師和同學,這既是對自身學習進行再思考的過程,也是給其他同學以激勵的過程。而老師的任務,則是根據學生不同的現實起點,抓住本知識內容的核心問題,以問題的形式要求學生繼續研究,給予解決。面對問題,不論是起點高或低的學生,都會爭先恐後地加入研究的行列,因為他們願意享受這種因學習而帶來的被重視的快樂。

後六人給我的一個重要的啟示是,他們在真正的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自主學習的時間,也在配合用多種不同的方式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能力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橋中人,人人有希望,個個須努力,只有拼搏今天,才能擁有燦爛明天。”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篇五

金秋十月,桂花飄香。我有幸參加《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同課異構”的教學研討。下面我將自己的教學做如下反思: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對學生的學習,必須賦予“真實性”的學習任務。這種“真實性”的學習任務可以驅動學生迅速產生學習的需要。基於這一認識,本課創設的問題情境是以校園風景圖為引入,綠色文明指示牌為的圖形為疑問,説説他們的面積,猜想,設疑。引發興趣。這樣設計,由生活中的問題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環節,使學生完成了學習新知的心理準備――成為一名探索者,為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奠定了基礎。

有助於學生感受教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有助於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審視我們的生活,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理解數學,提高學生的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生探索活動開始之前,教師沒有任何幫助,但正是這種沒有鋪墊的教學,學生真實的思維活動得到了體現,問題解決的策略不再像前述教學整齊劃一,課堂更加豐富多彩,教學過程充滿了生命活力。實踐證明,學生完全具備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的成長並不需要教師“迫不及待”的幫助,他們需要經歷從混沌到清晰的過程、正確與錯誤的考驗,他們需要的是探索的時空、交流的機會和心理安全的、富有激勵性的學習氛圍,這些才是學生需要的幫助。

在操作探索,推導公式中。先啟發談話,猜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然後讓學生實踐操作,讓學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邊形,每四人一組,想一想,動一動,拼一拼,看能不能把一個平行四邊形拼成一個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呢?

學生動手若干分種,教師要注意巡視,選擇做得對的小組派一名學生給全班演示,説説你們的想法。然後教師再重點的演示和完善的敍述平移(可能學生説得不準確)。這樣讓學生憑藉“獨立思考、小組交流互評”的漸進過程進行充分的自主探究,在“親歷”和“體驗”中初步感悟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這樣設計,讓學生經歷從特殊問題到一般問題的過程,使得學生的數學學習做到重點突破,為後面進一步學習面積公式作好鋪墊。當然,在這個環節中不管是操作還是彙報,感覺還不夠到位。

感悟

正如波利亞所説:“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律與聯繫。”在案例二中,正是有了自主探索的時空,學生才充分調動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通過不同角度的探索,想出這麼多的方法來解決新問題;正是有了交流的機會、展示的舞台,學生才敢於大膽表達不同的見解,提出個性化、創造性的問題解決辦法;也正是經歷了從混沌到清晰的過程、正確與錯誤的考驗,學生才從中體會到了數學思考的樂趣、探索成功的喜悦。

多次實踐使我們體會到,只有當教師真正瞭解了學生的需要,才能做到“該出手時才出手”,才能在學生感到“柳暗花明疑無路”時,他才巧妙地“撥開烏雲見月明”,讓學生眼前“豁然開朗”,只有這樣的幫助才是促進學生髮展所需要的真正的幫助。也許這樣,我們的學生會遇到困難和挫折,我們的課堂會失去“嚴謹”和“流暢”,也許預設的任務會難以完全達成,但當我們發現學生敢於獨立思考,奮力向前,大聲喊出“讓我試試”;當課堂成為學生的天地,真正體會到“海闊憑魚躍,天高任我飛”的美妙滋味時,身為教師,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一味地信守着“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觀念呢?

我們是農夫,但不是“拔苗助長”的農夫,應是一個懂得怎樣真正幫助禾苗成長的“農夫”,是一個讓“禾苗”充分享受自由空間、陽光和雨露,也經歷風吹雨打,最終能品嚐到“碩果累累”之喜悦的農夫。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篇六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求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為此,老師們都非常重視情境的創設,力求將自己置於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地位,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

對於情境教學,首先我們應該充分重視“問題情境”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不僅要在教學的引入階段格外注意,而且應滲透到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在情境中不斷激發學習衝動,使學生經常處於渴求新知的狀態,激發其自身的學習動力和思維空間。其次,從長遠的前景來看,引入教學情境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數學,更重要的是使他們“會學”數學,培養他們在生活中科學地思考,把學習中探索、體會到的觀念、方法儘快地提升到理論的高度。當然,要設置好情境還不可忽視情境創設和教材主旨的統一,始終堅持從激發學生的學願望和參加動機出發。以下我將根據情境教學的要求結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來談一談?

1、把數學知識的教學融於現實情境中,學生在情境中學的高興,學的紮實。我通過主題圖這一個情境,將新知的學習置於這一現實情景中,通過猜想、轉化、平移、旋轉、演示等活動,進一步加強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繫,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意義與價值。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加強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培養。整節課中,老師給學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時間和空間,並創設多種教學活動,激發學生興趣,學習與鞏固知識。例如在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推導過程中,老師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互相交流,最後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計算方法,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和動手能力。

3、有效的滲透了數學的一些思考和學習方法。在教學中,老師讓學生經歷了提出猜想—操作轉化—驗證猜想這一過程,對學生以後學習三角形面積和梯形面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4、充分利用小組合作這一課題的有效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加強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篇七

本教學設計是在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及仔細分析學生前測作業的基礎上設計的,通過前測發現學生對“面積的轉化”是沒有基礎的,在驗證平行四邊形面積過程中進行了兩次驗證。第一次,讓學生自己驗證,長方形的面積我們學過,這是舊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新知,把新知轉化成舊知的方法叫做“轉化“。轉化是我們在數學學習中經常會用到的方法。得出轉化的思想。第二次用轉化的方法直接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讓學生學會轉化,便於對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的教學。

這樣的一個思路的設計充分顧及了學生的知識基礎與思維特徵,讓學生參與了整個知識的主動建構過程,“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發現,因為這樣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這節課我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動手操作,都是學生的智慧,然後讓學生同伴互助去探究、去發現、去總結,給每個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真正使學生在動手中學習,在動手中思考,為後繼學習培養了能力與思維。

但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真正要落實到課堂、收到意想中的效果,還需要教師有老練而嫻熟的課堂操控能力,本人滿懷信心地走進課堂,卻是帶着許多的遺憾結束課堂教學,那是因為學生的學習並沒有做到紮實、有效,學生思維碰撞是那麼的單一,反思原因,主要是許多的細節都沒有按教學設計思路處理好。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篇八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學習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學會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已掌握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會畫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對應的高的基礎上教學。併為下面學習三角形的面積、梯形的面積打下基礎。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是要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通過找準起點,提出猜想——小組合作,探討方法,(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分層練習,鞏固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提高能力)。反思這節課,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聯繫生活情境,激發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一語道出了興趣的重要性,引出課題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情緒低落時的思維能力是情緒高漲時的1/2.這足以説明興趣是學生求知慾的強大動力。本節課伊始我創設了生活情境,通過一組車位圖體現生活的變化,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並讓孩子在生活中發現數學信息,找到數學問題,通過提出“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車位哪個面積大”問題的比較,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學生們在興趣的引導下,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大家在學習過程中猜想,發現,驗證,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得到了快樂。同時讓學生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紮根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二、重視小組合作,探討方法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發現,這樣的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在教學活動中,首先讓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大膽猜測,接着小組合作,親自動手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最後演示過程,強化結果,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自然地發現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之間的關係,最後歸納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在這裏我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去動手,讓學生同伴互助去探究、去發現、去總結,給每個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主人翁的地位充分展現。而我則是一個引路人,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真正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

三、滲透數學方法,發展能力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掌握數學最本質的東西,關注數學思想和方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在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時,

讓學生小組合作,探討方法。等單數,移數,剪移拼算方法都出現時,我就讓學生比較優化,從而得出把所研究的圖形轉化為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去主動探究所研究的圖形與轉化後的圖形之間有什麼聯繫,從而找到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以數學思想方法為主線,讓學生親身體驗和理解“轉化”思想,加強了新舊知識間的聯繫,有助於知識的系統化。在此過程中,學生經歷了數學學習的過程,不但發展了數學思維,而且提高了數學能力。

四、注重優化練習,拓展思維

在練習設計中,我主要通過“針對練習,變式練習,拓展練習”三種類型展開,由淺到難,層層深入。有告訴學生底和高,直接求平行四邊形面積,有讓學生計算自己剪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進一步規範格式,檢驗學生是否達到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有強調底和高應該相對應,同時使學生知道只要知道公式中的任意兩個量,就可以求出第三個量,考察學生靈活運用公式求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最後是認識等底等高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先不要學生計算,引導學生撕開它們的面積相等嗎?並説明理由,讓學生明確四個平行四邊形同底,根據平行線間的距離處處相等,它們的高也相等。所以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時,激起了興趣,迸出了不同的思維火花,體現出了不同層次的思維方式,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了不同層次的提高。

當然,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還有很多不足,如:對學生的評價語言不夠及時和豐富;在學生的想法和自己預設不相符合時,自己的隨機應變能力不夠,沒有作出及時的調整┅┅總之,要上好課,我們教師用學生的眼光理解教材,用科學的理念處理教材,用靈活的方法調控每個環節。教學中給孩子一些問題,讓他自己去找答案,給孩子一些條件,讓他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創新。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數學教學反思 篇九

一、課前思考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的面積和平行四邊形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方法的掌握,對學習後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運用轉化的思想進行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是本節課的重點。

為了上好這節課,我上網查閲了不同的課例,基本分為兩種:

第一種(即教材的安排):

1、創設情境讓學生想辦法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數方格、割補法)

2、從中總結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3、練習總結

第二種:

1、結合情境先讓學生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2、驗證猜想,得出結論

3、鞏固練習

如果是第一種的話,上起來應該很輕鬆,水到渠成,但是對於提前學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的孩子來説似乎缺少了學習的興趣,對於其他孩子而言思考也不夠深度。而且通過對學生的調查發現沒有提前學過的孩子會認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和長方形的一樣,也是長寬(即底邊鄰邊),而如果選用第一種教學方式的話,課堂上根本不會出現這種方法。

而如果我選用第二種教學方式的話,在孩子猜想的過程中會把所有的想法説出來,然後逐一驗證,最後確定正確的計算方法,最主要是讓學生知其所以然,錯的為什麼是錯的,對的為什麼是對的,讓學生通過這樣的方式既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計算公式,又學會了研究問題的方法,同時也激發起了那些未教先知的孩子的積極性。但是這樣上課的話沒有第一種方式輕鬆,會有許多的預設,但是這樣的課堂才是真實的孩子動腦筋思考的課堂,才是以學生為主體課堂,才是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升的課堂,這才是最重要的,最終確定思路。

二、教學嘗試(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片斷)

導入新課。

1、出示長方形框架

師:這是什麼圖形?

生:長方形

師:你會求它的面積嗎?

2、教師拉動框架變形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師:這是什麼圖形(平行四邊形)

師: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麼求?

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邊長鄰邊長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並板書

找底邊鄰邊的孩子説説自己的想法,同時板書他的思考過程

師:我覺得他説的挺有道理的,他運用了轉化的思想把平行四邊形拉成了長方形。

師:他們倆誰説的對呢?

3、教師繼續把平行四邊形框架越拉越扁,使學生慢慢對自己的想法產生懷疑。

師:你有什麼想説的?

生:在拉動的過程中,面積變小了

生:在拉動的過程中,底邊和鄰邊都沒有變,但是面積變小了

生:周長也沒有變

生説一説

師:把平行四邊形拉成長方形,雖然底邊等於長,鄰邊等於寬,但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不等於長方形的面積,所以能不能用底邊鄰邊來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生:不能

師:剛才這個同學的猜想是錯誤的,但是我們仍然要把掌聲送給他,因為他運用了轉化的思想來解決這個問題,只不過在轉化的過程中面積發生了變化。另外在學習的過程中,猜想是一種常用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猜想之後一定要有驗證。

師: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到底該怎樣求呢?

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師:這個猜想對嗎?還有待驗證

生動手驗證

三、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1、在數學教學中,要讓學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數學的基本思想,學會掌握一些研究數學問題的基本方法,從而獲得獨立思考的自學能力。我在這節課中,以數學知識教學為載體,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發展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幾何圖形面積計算第一次運用轉化思想方法推導得出的。因此,本節課讓學生形象直觀地明白什麼是轉化,深刻理解轉化的本質,就顯得尤為重要。對於轉化思想,本節課不再是滲透的朦朦朧朧,而是把這種學習方法明朗化,讓轉化本領成為學生思維的主角,並當作學習的一個重點讓學生掌握。

2、以探索解決問題為主線,運用大膽猜想,小心求證的數學學習方法,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這節課,採用先讓學生大膽猜測,再進行小心求證的教學思路,我有意識地把經歷猜想與驗證藴涵在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數學活動中,當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獲得兩個合理的猜想後,教師不做否定,而是要求學生對自己的想法進行檢驗,學生通過教師的直觀演示、思維頓悟自己發現錯誤的原因,這不但讓學生對知識理解更透徹,印象更深刻,而且讓學生經歷了探索解決問題的研究過程。

不足之處:

在對第二種猜想進行驗證的時候,有的孩子受第一種驗證方法(拉的方法)的影響,不知道該怎樣去驗證,還有的孩子對於驗證這種好像不太理解,因為平時學生獲取知識基本上都是水到渠成型的,而對於先猜想再驗證的學習方法接觸的少,所以學生不知道該怎樣進行,如果讓他們想辦法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他們都會,但是換一種説法讓他們去驗證就不知道怎麼做了,説明孩子這方面的能力還有待提高,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多重視這方面能力的培養,還應該注重多滲透一些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讓學生能夠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