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實錄及教學反思【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95W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實錄及教學反思【多篇】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篇一

平行四邊形面積是五年級第一冊幾何圖形計算的數據。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看到學生們充滿了興趣,始終以進取的態度和主人翁的態度致力於學習的每一個環節。我認為這門課成功的關鍵是老師大膽放手,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獲得了知識和發展。主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探究慾望

國小數學數據來源於現實生活。它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和具有挑戰性的。創造一個與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知識背景密切相關、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有利於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迴歸生活,使課堂與生活緊密相連,是新課程教學的基本特徵。因為我們明白,只有植根於生活世界、服務於生活世界的課堂,才是充滿活力的課堂。因此,新課程強調突破學科標準,切斷學科材料的複雜性、難度、偏見和陳舊性,把課堂變成學生探索世界的窗口,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獲得合作的樂趣,融入生活,甚至成為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本身就是生活。體驗、體驗、探索和感知是教學目標中最重要的行為動詞。

在本節的教學過程中,我帶領學生進行了一次實地調查,看到平行四邊形來源於現實生活,認識到計算其面積的有用性,使學生對學習材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身於新知識的探索。

(二)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蘇霍姆林斯基説:“這是一場災難;人們心中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期望感覺到自我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這一需求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極其強烈,“在上面的教學片段中,我大膽改進了傳統的平行四邊形面積教學法,在教學中,我特意設計了一個大家都熟悉的曹衝的故事介紹,一方面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是孕育着轉化的數學愚蠢的想法。它為學生解決關鍵問題奠定了數學思想和方法的基礎,並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矩形。

的設計意圖在教學中得到了較好的體現。經過課堂調查,班上近一半的學生想到了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已學圖形的方法。之後,老師鼓勵學生大膽地用自己的思維方式提出猜想。由於矩形面積公式的干擾,一些學生認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於兩條相鄰邊的乘積。教師鼓勵學生的猜測。雖然第一個猜想的結果是錯誤的,但就猜想本身而言,它是合理的,創新思維的火花往往在猜想的那一刻點燃。不同的猜想結果激發了學生對驗證的需求,並要求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因為教師為學生創造了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思考問題。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這樣的課堂學習中,學生可以思考、思考和敢於説,他們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測、實踐和驗證。

獲得了“靈感”,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矩形的各種方法是羣體智慧的結晶。只有在不同觀點的相互討論和碰撞中,學生才能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不斷提高。大海包容了所有的河流,寬容是巨大的。

(三)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是數學的核心,它能給學生提供思考的方向和力量。不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學生就不可能有創新精神。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教師要精心設計探究性問題。教師不應該問太多、太小和太直接的問題。應儘量減少明顯的問題和答案類型。在上面的教學片段中,為了引導學生獨立探索,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ldquo;你能想出什麼辦法自己找到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個問題的方向不在於公式本身,而在於發現公式的方法。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方向自然集中在探索方法上,於是學生開始思考、實踐和猜測,並在猜測的基礎上開拓前進。在學生初步驗證了他們的猜測之後,他們的智慧h關於數字平方法,我問了一個問題:“這種方法可行嗎?“這個問題把學生帶到了一個更深的層次,這不僅激發了學生再次探索的慾望,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識,而且也是一種科學態度的教育。第二,我們應該有進取心,鼓勵學生敢於提問。

教師應該關心和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和學生應堅持平等、和諧、民主的人際關係,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靈性和個性。在上面的教學片段中,我積極鼓勵學生大膽猜測並提出自我問題。那麼,如何計算“平行四邊形?它等於兩個相鄰邊緣或底部乘以高度的乘積&Rdquo“如何驗證我的猜測;如何使用數字網格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如何通過變換將平行四邊形變換為矩形&“這些問題自然出現在學生的頭腦中。在獨立思考、相互交流和相互評價的過程中,學生感覺自己是學習的主人,這滿足了學生自尊、溝通和成功的心理需求,從而以進取的態度投資於數學學習的。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篇二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式教學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以及長方形面積計算基礎上進行的,它同時又是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的計算的基礎。教材首先提出:公園準備在一塊平行四邊形空地上鋪草坪,如何計算這塊空地的面積?這是學生在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後,提出的如何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問題。

教材這樣安排的目的是讓學生面對一個新的問題,思考如何去解決教材提供了兩種提示性的方法:一種是通過數格子的方法,數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種是通過剪與拼的活動,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轉化為長方形,然後計算出面積。通過本節課的使學生通過剪切、平移的方法理解平行四邊形公式的推導過程,並能夠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本節課教學中,用長方形面積公式導入,由學生猜測、驗證、再猜測、再驗證的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在此次過程中教師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小組合作,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最後通過習題鞏固,使學生靈活運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篇三

按昨天學習的體會我在自己班裏實踐了一下,課堂上收穫了驚喜與平淡,現記錄如下。

1、準備學習材料,有點小困難。

課前準備,我都會考慮材料儘可能簡單,但效益要達到最大化。本節課就給學生準備一個平行四邊行,供學生探究用。

在word上畫平行四邊形時,遇到了困難。底與高都要取釐米數的平行四邊形我不知道怎麼設置,急中生智,用了一條參考線段就完成了。但鄰邊就沒辦法了,結果做出來的鄰邊長2.3釐米。不過這樣的學習材料並不影響學生的研究。

2、嘗試也出現三種思路。

課始,我開門見山就讓孩子們量出平行四邊形的相關數據,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邊指周長與面積的環節都省了,這個環節有必要嗎?)大部分學生能按自己的理解進行測量並計算,十來名學生三分鐘的探究不知道如何下手。這是我始料未及的,課前的準備還是不太充分。下次是不是給那些沒辦法研究的小朋友準備個研究提示?提示該怎麼提示才有效?提示會不會影響那些本來有自己研究思路的學生的。思路?或者會不會呈現的材料不夠豐富?……有太多的疑問了。

我的課堂上也出現了三種解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思路。

方法一:求周長。

方法二:底乘鄰邊;

方法三,底乘高。

講評時,我先展示求周長的思路,學生一看就知道這是不對的。再出示底乘鄰邊的方法,安琦説:“因為長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長方形面積是長乘寬,所以平行四邊形也是長乘寬”。居然與案例呈現的孩子回答的一模一樣,難道這是孩子們應然出現的思路嗎?當我出示教具把平行四邊形拉成長方形時,絕大多數的孩子都贊同了這種方法。“把平行四邊形拉成長方形,面積沒變化嗎?”我急着拋出研究的關鍵點。連續問了三遍,等了一分鐘,終於有人舉手了。俠宋上台把原來的平行四邊形進行害蟲補成長方形,跟拉成的長方形一比較,孩子們這才發現,把平行四邊形拉成長方形,面積變大了。第三種方法的得出極其自然。真佩服名師,這個環節的設計,割補法應然而出,不過既是為了驗證“拉”的方法的不正確,又為正確方法埋了伏筆,高!

3、基本練習。

我採用了兩道題,一道只呈現對應底和高的平行四邊形,一道有多餘鄰邊的平行四邊形,結果還是有人掉進陷阱。是不是太早出現干擾因素了?如果第二課時再出現這個,會不會好一點兒?

4、變式練習。

畫面積是12平方釐米的平行四邊形,孩子們覺得有些簡單。怎樣把這個環節設計精彩,成為本堂課的第二個高潮點?有待下次繼續思考。

5、課尾。

我也採用了朱老師的那三道題,“一個底是8米,高是6分米的平行四邊形,面積是多少?”“把它分成兩個大小一樣的三角形,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是多少?”“把它分成兩個大小一樣的梯形,一個梯形的面積是多少?”就讓學生答吧,處理有些簡單,繼續深入,會不會扯得太多?學生一開始力挺的底乘鄰邊的方法,是不是在這時給個回就比較好?

遺憾與驚喜並存,上課,真有意思!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篇四

本節課我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點,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和多向思維發展為主線,以分層訓練為手段,讓學生經歷了數學化探索和知識迴歸應用的過程,通過課後的深思,我認為本課教學力求體現以下三點:

、目標定位準確,教學思路清晰

本節課我的目標意識較強,以“創設情境——自主探究——操作驗證——實踐應用”為主線,探究過程細化為猜想、操作、推導和深化四個層次,教學思路清晰,重點難點突出,適時充分地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在參與探究知識形成的過程中想問題、尋方法、得結論,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操作、觀察、分析的能力和探究過程中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模型建構合理,方法滲透有效

“轉化”是數學學習和研究的一種重要思想方法,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所藴含的轉化思想,對學生今後推導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具有重要意義。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大膽質疑,不僅啟發學生把研究的圖形轉化為已經會計算的面積的圖形,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而且着重讓學生通過畫、剪、拼、擺等動手操作的活動來讓學生親歷自主探究的過程。

同時引導學生去探究所研究的圖形與轉化後的圖形之間存在的等量關係,從而導出面積計算方法,重視引領學生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背後所隱含的知識結構的提煉,從而讓學生更好地建立起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這一數學模型。

、練習設計巧妙,知識應用深化

本節課練習的設計目標明確、形式多樣、層層遞進,第一題的基礎練習從最基本的已知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直接計算面積開始,熟練運用計算公式計算。第二題要求學生認真審題,讓學生髮現多餘條件的情況下需要選擇相對應的底和高計算面積,進一步感悟底和高對應關係,併發揮此題的作用,進行逆向應用,由面積和高求出底,由面積和底求出高。第三題是開放練習題,讓學生結合平行線間距離處處相等發現等底等高平行四邊形面積相等;此題開放度廣,為學生今後邏輯思維的發展和解題能力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第四題是求出方格紙格中的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在數三角形面積時,初步滲透它的面積計算及其與平行四邊形的關係,為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理埋下伏筆,同時迴歸學生原有的認知起點,通過用數格子方法彌補本課教學上一點缺失,以達到培養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的目的。

綜上所述,整節課的教學力求體現“在探究活動中感悟——在操作活動中合作交流——在反饋發現中總結規律——在靈活運用中拓展延伸”這一基本課堂教學流程。學生在豐富的活動探究中體驗到知識的產生、發展的過程,不僅增長了知識、提高了能力,而且獲得了深層次的情感體驗。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篇五

金秋十月,桂花飄香。我有幸參加《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同課異構”的教學研討。下面我將自己的教學做如下反思: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對學生的學習,必須賦予“真實性”的學習任務。這種“真實性”的學習任務可以驅動學生迅速產生學習的需要。基於這一認識,本課創設的問題情境是以校園風景圖為引入,綠色文明指示牌為的圖形為疑問,説説他們的面積,猜想,設疑。引發興趣。這樣設計,由生活中的問題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環節,使學生完成了學習新知的心理準備――成為一名探索者,為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奠定了基礎。

有助於學生感受教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有助於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審視我們的生活,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理解數學,提高學生的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生探索活動開始之前,教師沒有任何幫助,但正是這種沒有鋪墊的教學,學生真實的思維活動得到了體現,問題解決的策略不再像前述教學整齊劃一,課堂更加豐富多彩,教學過程充滿了生命活力。實踐證明,學生完全具備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的成長並不需要教師“迫不及待”的幫助,他們需要經歷從混沌到清晰的過程、正確與錯誤的考驗,他們需要的是探索的時空、交流的機會和心理安全的、富有激勵性的學習氛圍,這些才是學生需要的幫助。

在操作探索,推導公式中。先啟發談話,猜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然後讓學生實踐操作,讓學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邊形,每四人一組,想一想,動一動,拼一拼,看能不能把一個平行四邊形拼成一個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呢?

學生動手若干分種,教師要注意巡視,選擇做得對的小組派一名學生給全班演示,説説你們的想法。然後教師再重點的演示和完善的敍述平移(可能學生説得不準確)。這樣讓學生憑藉“獨立思考、小組交流互評”的漸進過程進行充分的自主探究,在“親歷”和“體驗”中初步感悟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這樣設計,讓學生經歷從特殊問題到一般問題的過程,使得學生的數學學習做到重點突破,為後面進一步學習面積公式作好鋪墊。當然,在這個環節中不管是操作還是彙報,感覺還不夠到位。

感悟

正如波利亞所説:“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律與聯繫。”在案例二中,正是有了自主探索的時空,學生才充分調動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通過不同角度的探索,想出這麼多的方法來解決新問題;正是有了交流的機會、展示的舞台,學生才敢於大膽表達不同的見解,提出個性化、創造性的問題解決辦法;也正是經歷了從混沌到清晰的過程、正確與錯誤的考驗,學生才從中體會到了數學思考的樂趣、探索成功的喜悦。

多次實踐使我們體會到,只有當教師真正瞭解了學生的需要,才能做到“該出手時才出手”,才能在學生感到“柳暗花明疑無路”時,他才巧妙地“撥開烏雲見月明”,讓學生眼前“豁然開朗”,只有這樣的幫助才是促進學生髮展所需要的真正的幫助。也許這樣,我們的學生會遇到困難和挫折,我們的課堂會失去“嚴謹”和“流暢”,也許預設的任務會難以完全達成,但當我們發現學生敢於獨立思考,奮力向前,大聲喊出“讓我試試”;當課堂成為學生的天地,真正體會到“海闊憑魚躍,天高任我飛”的美妙滋味時,身為教師,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一味地信守着“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觀念呢?

我們是農夫,但不是“拔苗助長”的農夫,應是一個懂得怎樣真正幫助禾苗成長的“農夫”,是一個讓“禾苗”充分享受自由空間、陽光和雨露,也經歷風吹雨打,最終能品嚐到“碩果累累”之喜悦的農夫。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篇六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學習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學會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已掌握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會畫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對應的高的基礎上教學。併為下面學習三角形的面積、梯形的面積打下基礎。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是要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通過找準起點,提出猜想——小組合作,探討方法,(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分層練習,鞏固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提高能力)。反思這節課,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聯繫生活情境,激發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一語道出了興趣的重要性,引出課題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情緒低落時的思維能力是情緒高漲時的1/2.這足以説明興趣是學生求知慾的強大動力。本節課伊始我創設了生活情境,通過一組車位圖體現生活的變化,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並讓孩子在生活中發現數學信息,找到數學問題,通過提出“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車位哪個面積大”問題的比較,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學生們在興趣的引導下,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大家在學習過程中猜想,發現,驗證,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得到了快樂。同時讓學生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紮根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二、重視小組合作,探討方法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發現,這樣的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在教學活動中,首先讓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大膽猜測,接着小組合作,親自動手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最後演示過程,強化結果,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自然地發現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之間的關係,最後歸納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在這裏我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去動手,讓學生同伴互助去探究、去發現、去總結,給每個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主人翁的地位充分展現。而我則是一個引路人,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真正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

三、滲透數學方法,發展能力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掌握數學最本質的東西,關注數學思想和方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在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時,

讓學生小組合作,探討方法。等單數,移數,剪移拼算方法都出現時,我就讓學生比較優化,從而得出把所研究的圖形轉化為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去主動探究所研究的圖形與轉化後的圖形之間有什麼聯繫,從而找到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以數學思想方法為主線,讓學生親身體驗和理解“轉化”思想,加強了新舊知識間的聯繫,有助於知識的系統化。在此過程中,學生經歷了數學學習的過程,不但發展了數學思維,而且提高了數學能力。

四、注重優化練習,拓展思維

在練習設計中,我主要通過“針對練習,變式練習,拓展練習”三種類型展開,由淺到難,層層深入。有告訴學生底和高,直接求平行四邊形面積,有讓學生計算自己剪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進一步規範格式,檢驗學生是否達到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有強調底和高應該相對應,同時使學生知道只要知道公式中的任意兩個量,就可以求出第三個量,考察學生靈活運用公式求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最後是認識等底等高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先不要學生計算,引導學生撕開它們的面積相等嗎?並説明理由,讓學生明確四個平行四邊形同底,根據平行線間的距離處處相等,它們的高也相等。所以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時,激起了興趣,迸出了不同的思維火花,體現出了不同層次的思維方式,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了不同層次的提高。

當然,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還有很多不足,如:對學生的評價語言不夠及時和豐富;在學生的想法和自己預設不相符合時,自己的隨機應變能力不夠,沒有作出及時的調整┅┅總之,要上好課,我們教師用學生的眼光理解教材,用科學的理念處理教材,用靈活的方法調控每個環節。教學中給孩子一些問題,讓他自己去找答案,給孩子一些條件,讓他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創新。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篇七

國小數學關於幾何知識的安排,是按由易到難的順序進行的。本冊教材承擔着讓學生學會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的任務。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並能靈活運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形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初步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為長方形,並分析長方形面積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的關係,再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然後通過實例驗證,使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公式。同時也有利於學生知道推導方法,為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做準備。

本課關鍵是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等積轉化問題的理解,通過“剪、移、拼”找出平行四邊形底和高與長方形長和寬的關係,及面積始終不變的特點,歸納出平行四邊形等積轉化成長方形。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活動是認知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動手操作過程是學生學習的一種循序漸進的探索過程。所以,我主要採用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通過課件演示和實踐操作,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驗得出結論,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我讓學生動手操作,想辦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操作之後進行彙報,交流自己的驗證過程。彙報的時候,剪拼的方法有好多種,在這時,我及時拋給學生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沿高剪開?”引發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思考。然後我又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個圖形並比較,進而討論:拼出的長方形與原來平行四邊形什麼變了,什麼沒變?拼成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麼聯繫?通過上面問題的思考,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公式的推導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時我順勢引導學生得出推導過程:將一個平行四邊形通過剪、拼後轉化為一個長方形,拼成的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拼成的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等於長方形的面積,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接着我讓學生同桌互相説一説整個操作過程,使學生真正理解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

對於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與內化。我本着“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四個層次的練習題:

第一層:基本練習:書本P82第1題

有利於學生加深對圖形的認識,正確分清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關係。

第二層:綜合練習:

1、你能想辦法求出下面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要求這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必須先幹什麼?

讓學生自己動手作高,並量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再計算面積,這個過程也體現了“重實踐”這一理念。

2、你會求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

通過不同的高引起學生的混淆,在計算中讓學生明確在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時底要找出與它相對應的高,這樣才能準確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並且根據已求的面積和另一條高,求出與這條高相對應的底。

第三層:擴展練習:

1、下面這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嗎?為什麼?你還能在這裏畫出與這兩個面積相等的平行四邊形嗎?可以畫幾個?(圖在課件中)

學生綜合運用知識,進行邏輯推理,明白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只與底和高有關,等底同高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

整個習題設計部分,雖然題量不大,但卻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面對挑戰充滿信心,激發了學生興趣、引發了思考、發展了思維。同時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是一門永遠有遺憾的藝術,雖然我也很努力地想上好這節課,但在教學中存在着很多問題,以下是我今後需要改進的地方:

數學課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回顧數學更應該帶給孩子數學思想方法,本節課有兩個重要的思想,第一、平移的數學思想。在本節課中沒有體現出來。第二、本節課最重要的思想方法,“轉化”突出的還不夠,也就是説學生沒有真正體會到這種思想的重要性。

前面的環節太耽誤時間,今後要想辦法優化,不僅是本節課,所有課都應該這樣做,課堂上每一個環節的設置都要圍繞核心目標,對核心目標重要性不大的都要舍掉,以保證核心目標在課堂上的黃金時間解決。

通過教學發現,練習設置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不宜拔高,本課應以基本練習鞏固為主。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篇八

聽了樑老師的這一節課,我的腦海中浮現了兩個字,那就是“和諧”,達到如此境界,都歸功於樑老師巧搭了數學與生活之橋。

首先是,“數學化”與“生活化”的和諧統一

樑老師在這節“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中,對數學老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達到“數學化”與“生活化”的和諧統一,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詮釋。整節課通過普羅旺斯這一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如停車位的大小比較,花圃的面積,草地的温馨提示牌等,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既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又讓他們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生活,體味數學的價值。課的各個環節連接自然,如行雲流水,可謂清清楚楚一條線!

其次是,數學與德育的和諧統一

在數學課中怎樣做到把品德教育溶於數學課堂,這是我們數學老師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在這節課上,我也得到了滿意的答案。樑老師巧妙地設計了李明家和張海家禮讓車位,愛護小草的温馨提示語,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受到了文明禮儀的教育,這種教育如春風細雨潤物無聲。

再次是,老師指導與學生探究的和諧統一

樑老師雖然很年輕,教學經驗尚未豐富,但課堂上卻不乏沉着與幹練。她總能給學生足夠的探究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在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我們都知道公式是刻板的,而公式的再創造過程卻是鮮活、生動而有趣的。在這一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了學習活動,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而老師只是進行適時的指導,幫助,讓學生探索過程中獲得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這使學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觀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動中,使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體現《課標》中倡導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