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將相和》説課稿(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4W

《將相和》説課稿(多篇)

《將相和》説課稿 篇一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18課《將相和》。

首先,我來説説對教材的理解。

《將相和》這篇課文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課文以戰國時期為大背景,以藺相如的言行活動為主要線索,選取了“完璧歸趙”“澠池會見”“負荊請罪”三個典型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好的經過,讚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愛國的高貴品質,也讚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從而告訴人們 “和”的重要性。

總之,故事雖短,但教之意義深遠。深究此文,語言訓練有味,文化建構有道。將相不和,趙國危矣!《史記》不讀,鏡之何有?

其次,再來説説教法與學法。

鑑於《將相和》這篇課文的脈絡和主題都很清晰,結合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課程目標應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這一理論,我決定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與能力:認識7個生字,會寫9個字;理解課文主要內容。

過程與方法:通過用小標題概括文中的三個小故事的方式,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並理解故事情節;通過師生間的交流與探索,幫助學生理清三個故事間的聯繫。

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通過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轉變過程,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品悟“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並以此為跳板,瞭解中國的“和”文化。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放在引導學生充分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並且體會到“和”的意義。

為了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我在課堂教學中將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原則,採用“品讀詞句”“以讀為主”等語文學習方法,努力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下面就着重來談談我的具體教學思路。

整堂課我分成三大環節,即“走近《將相和》”、“走進《將相和》”和“走出《將相和》”。

一、走近《將相和》,引出和的概念

為了在教學伊始就為學生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氛圍,我用《六尺巷》的故事導入,先讓學生談談讀後的感想,引出“和”的概念,然後相機板書課題“將相和”。

接下來就是把時間交給學生,首先讓學生充分地讀課文。在學生初讀課文時,為了讓他們做到讀與思相結合,我佈置了閲讀過程中的要求:

①、疏通文中的生字和生詞;

②、試着用小標題來概括三個故事的主要內容。

在充分朗讀之後,通過詞語填空的方式對學生生字詞的學習進行檢查,着重檢查指導學生對生字音形的準確把握,如“諾”應讀“nuò”,不讀“ruò”;“璧”字寫的時候既要注意字形,又要注意字的結構,要力求寫勻稱。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讀讀這些詞語。

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我始終覺得中華文化的傳承,應該且必須是從識字寫字開始的!課堂教學也不例外。所以可以這樣説:識字寫字永遠是我們語文教學的起點!

緊接着,通過交流小標題對學生的概括能力進行訓練。

二、走進《將相和》,三品藺相如

以矛盾衝突為切入點,課件出示廉頗的話,學生先説説自己讀了廉頗的話後,對廉頗的第一印象。然後質疑:藺相如真的像廉頗説的那樣,光靠一張嘴嗎?

為了幫助學生弄明白這一問題,我將課堂充分放手交給學生,具體通過引導學生品讀感悟藺相如“勇敢、機智和愛國”,放手讓學生去抓文中關鍵的語句,並通過“有感情地讀”來體會藺相如的人格特點。

1、一品藺相如的“勇敢”

當藺相如看到秦王並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時,他就理直氣壯地説了這麼一段話:“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裏,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其中的“撞”字就是一個很好的抓點,這一“撞”,足以表現出藺相如的勇敢無畏!

2、二品藺相如的“機智”

可以抓住“看”體會藺相如能察言觀色,準確地揣摩人的心理,他採用“金蟬脱殼”之計將和氏璧從秦王手中拿了過來;接着緊扣“理直氣壯”,讓學生去讀、去演,讀演結合,感受藺相如的智中有勇;接着通過引導,讓學生了解藺相如相繼採用“緩兵之計”明着是要秦王舉行授城儀式,實際上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故意拖延時間送璧回國,從而深切地體會藺相如勇中有謀。

3、三品藺相如的“愛國”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倡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為了讓學生的思想在課堂中活躍起來,所以第9自然段我採用了師生討論的教學方式,拋出問題: “藺相如明知秦王不會授城,為什麼不和手下人一起化裝回趙國?你覺得他這樣做好不好?”這一問,與學生的思維來了一個鏈接,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大膽地説出自己的看法,教師在尊重學生答案的同時,聯繫課文第17自然段中藺相如與手下人的對話,在此基礎上適時引導學生感受藺相如的不怕犧牲、以大局為重的愛國主義精神。

小結:藺相如屢為趙國立功,受到了重封,他本應該受到文武大臣的景仰,不料卻引起了廉頗的不滿。課件再次出現廉頗的話,激化矛盾。

品讀將相和好。主要抓住藺相如的話來體會他的顧大局、識大體;抓住廉頗的負荊請罪,再談廉頗的人物形象

三、走出《將相和》,昇華和的內涵

首先,回味故事,理清故事間的關係。出示一道選擇題,思考三個故事之間的關係:完璧歸趙、澠池會見、負荊請罪三個故事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有着密切的聯繫,其中完璧歸趙是澠池會見的(      ),負荊請罪是完璧歸趙和澠池會見的(        )

a.起因    結果     b.結果     起因

學生思考後填空,並且講出理由,這樣設計是幫助學生在熟讀課文之後理清三個故事間的關係,教師小結答案後板書:和——不和——和。

然後,小結全文,趙國的安定,得益於廉頗和藺相如的“同心協力,和睦共處”。緊接着出示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的“和”字的變化,結合視頻介紹中國的“和”文化。

走出《將相和》,作為老師,我們沒有理由不向我們的孩子推薦閲讀史學鉅著《史記》,這部花了司馬遷畢生精力寫就的史書究竟會給他們帶來什麼?我想:必定是文化,是中國幾千年積澱下來的厚重文化!這樣的書,這樣的閲讀,我們無法拒絕!況且《語文課程標準》也倡導學生要加強課外閲讀,要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再來説説我的板書設計,“和→不和→和”,簡簡單單一條線,一目瞭然!它既向學生晰地呈現出了《將相和》一文的行文思路,又很好地向我們説明了“和”的重要性!我喜歡這樣的板書設計,因為濃縮就是精華!更為巧妙的是整節課至此可以高度濃縮為一個“和”字。

總而言之,這堂課我之所以如此設計,是為了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突破:

1、努力做《語文課程標準》的執行者,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嚴格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形成立體式的目標體系,達到在“立言”的基礎上“立人”的目的。

2、努力將語文教學當作一門藝術來追求!藝術是講究層次的,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緊緊抓住“和”字,設計了“走近《將相和》、走進《將相和》、走出《將相和》”這一遞進式的教學過程。這樣做,是為了逐層遞進,拉近學生與秦、趙兩國,與藺相如、廉頗之間的距離,通過文本的細讀,使學生深入理解矛盾衝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最後昇華到一定的認知高度,從而走出文本,走進生活,瞭解到“和”一直是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根源。今天的中國仍然秉承着“和為貴”的思想,“和”引領着中國走向了世界,走向了強盛。

3、努力做到“以讀為主”,我覺得“讀”永遠是最好的語文實踐。讀字,讀詞,讀句……讀文化!在這一節課中,我始終沒有忘記這一點!

最後,以一副對聯結束我今天的説課:

將相和,和衷共濟,文武雙全,一片愛國魂

師生攜,攜手並進,教學相長,兩顆進取心

謝謝大家!

附:板書設計

18、將相和

和       →       不和      →    和

《將相和》説課稿 篇二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上課的內容是語文s版六年級上冊第六組課文《將相和》的第一課時。

首先,我來説説對教材的理解。

《將相和》這篇課文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課文以戰國時期為大背景,以藺相如的言行活動為主要線索,選取了“完璧歸趙”“澠池會見”“負荊請罪”三個典型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好的經過,讚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愛國的高貴品質,也讚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從而告訴人們“和”的重要性。

其次,再來説説教法與學法。

鑑於《將相和》這篇課文的脈絡和主題都很清晰,結合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課程目標應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這一理論,我決定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與能力:理解課文主要內容。

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表演的方式,訓練學生表演的能力和理解故事情節;通過師生間的交流與探索,幫助學生理清完璧歸趙的故事。

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通過感受人物形象,體會藺相如機智勇敢。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放在引導學生抓住藺相如的語言、動作、神態等充分感受藺相如機智勇敢的形象,

為了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我在課堂教學中將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原則,採用“品讀詞句”“以讀為主”等語文學習方法,努力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下面就着重來談談我的具體教學思路。

整堂課我分成四大環節,即“介紹歷史背景”、“檢查預習,整體感知”和“品讀完璧歸趙”以及“課堂小結。”

一、介紹歷史背景,激發學生興趣

為了讓學生激發興趣,我結合戰國地圖簡單介紹歷史背景,使學生了解秦國的強大和趙國的弱小。由此引出將相和這個有名的歷史故事。

接下來就是讓學生藉助揭示課題質疑,讓學生提出問題,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還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二、檢查學生預習,整體感知

檢查預習情況看學生是否瞭解了將相和的大體內容,使學生學會預習,逐步提高自學能力成功的預習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促使學生自覺地自學書本知識,而預習的效果如何又直接反映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

三、品讀藺相如

為了幫助學生弄明白這一問題,我將課堂充分放手交給學生,具體通過引導學生品讀感悟藺相如“勇敢、機智”,放手讓學生去抓文中關鍵的語句,並通過“有感情地讀”來體會藺相如的人格特點。

1、一品藺相如的“勇敢”

當藺相如看到秦王並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時,他就理直氣壯地説了這麼一段話:“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裏,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其中的“撞”字就是一個很好的抓點,這一“撞”,足以表現出藺相如的勇敢無畏!通過表演使學生理解作者用詞準確和藺相如的勇敢。

2、二品藺相如的“機智”

可以抓住“看”體會藺相如能察言觀色,準確地揣摩人的心理,他採用“金蟬脱殼”之計將和氏璧從秦王手中拿了過來;接着緊扣“理直氣壯”,讓學生去讀、去演,讀演結合,感受藺相如的智中有勇;接着通過引導,讓學生了解藺相如相繼採用“緩兵之計”明着是要秦王舉行授城儀式,實際上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故意拖延時間送璧回國,從而深切地體會藺相如勇中有謀。

3、總結學法,即讓學生學會一邊讀一邊想的方法和抓重點段、重點句、重點詞的方法學習長篇文章的方法。

四、課堂小結利用秦王沒有得到和氏璧而不會善罷甘休,還會想什麼點子侮辱趙王?用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來留下懸念。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總而言之,這堂課我之所以如此設計,是為了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突破:

1、努力做《語文課程標準》的執行者,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嚴格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形成立體式的目標體系,達到在“立言”的基礎上“立人”的目的。

2、努力做到“以讀為主”,我覺得“讀”永遠是最好的語文實踐。讀字,讀詞,讀句……讀文化!在這一節課中,我始終沒有忘記這一點。這就是我的設計思路,謝謝大家!

《將相和》説課稿 篇三

各位老師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18課《將相和》的第一課時的教學設想。

首先,我來説説對教材的理解。

《將相和》這篇課文以戰國時期為大背景,以藺相如的言行活動為主要線索,選取了“完璧歸趙”“澠池會見”“負荊請罪”三個典型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好的經過,讚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愛國的高貴品質,也讚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從而告訴人們“和”的重要性。

其次,再來説説教法與學法。

鑑於《將相和》這篇課文的脈絡和主題都很清晰,結合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課程目標應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這一理論,我決定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與能力:認識7個生字,會寫9個字;理解課文主要內容。

2.過程與方法:通過用小標題概括文中的三個小故事的方式,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並理解故事情節;通過師生間的交流與探索,幫助學生理清三個故事間的聯繫。

3.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通過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轉變過程,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品悟“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並以此為跳板,瞭解中國的“和”文化。

為了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我在課堂教學中將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原則,採用“品讀詞句”“以讀為主”等語文學習方法,努力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下面就着重來談談我的具體教學思路。

整堂課我分成二大環節,即“走近《將相和》”、“走進《將相和》

一、走近《將相和》,引出和的概念

為了在教學伊始就為學生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氛圍,我用前面學過的《晏子使楚》的故事背景導入課文,先讓學生談談讀後的感想,引出“和”的概念,然後相機板書課題“將相和”。

接下來就是把時間交給學生,首先讓學生充分地讀課文。在學生初讀課文時,為了讓他們做到讀與思相結合,我佈置了閲讀過程中的要求:

①、疏通文中的生字和生詞;

②、試着用小標題來概括三個故事的主要內容。

在充分朗讀之後,通過詞語填空的方式對學生生字詞的學習進行檢查,着重檢查指導學生對生字音形的準確把握,如“璧”字寫的時候既要注意字形,又要注意字的結構,要力求寫勻稱。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讀讀這些詞語。

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我始終覺得中華文化的傳承,應該且必須是從識字寫字開始的!課堂教學也不例外。所以可以這樣説:識字寫字永遠是我們語文教學的起點!

緊接着,通過交流小標題對學生的概括能力進行訓練。

二、走進《將相和》

以矛盾衝突為切入點,即抓住“和”字組織教學。

《將相和》的題眼在“和”字上,作者的思路是將相由不和到和好。教學時,我首先用逆推式方法提問,揭示矛盾,直奔中心。“將相為什麼不和”一問,把學生的思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打破了從頭學起的老框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廉頗對藺相如的錯誤評價上。課件出示廉頗的話,然後質疑:藺相如真的像廉頗説的那樣,光靠一張嘴嗎?自然導入第一、二個故事的學習,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前兩個故事的學習帶上了問題,有了明確的目的性。然後再通過一、二個故事的讀議把藺相如為了維護國家尊嚴,機智勇敢,不畏強暴的形象樹立起來,廉頗的錯誤説法不批自倒。

為了幫助學生弄明白這一問題,我將課堂充分放手交給學生,具體通過引導學生品讀感悟藺相如“勇敢、機智和愛國”,放手讓學生去抓文中關鍵的語句,並通過“有感情地讀”來體會藺相如的人格特點。

1、體會藺相如的“勇敢機智”

當藺相如看到秦王並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時,他就理直氣壯地説了這麼一段話:“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裏,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其中的“撞”字就是一個很好的抓點,這一“撞”,足以表現出藺相如的勇敢無畏!機智過人!

2、領悟藺相如的“愛國”

為了讓學生的思想在課堂中活躍起來,所以第9自然段我採用了師生討論的教學方式,拋出問題。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大膽地説出自己的看法,教師在尊重學生答案的同時,聯繫課文第17自然段中藺相如與秦王的對話,在此基礎上適時引導學生感受藺相如的不怕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

小結:藺相如屢為趙國立功,受到了重封,他本應該受到文武大臣的敬仰,不料卻引起了廉頗的不滿。課件再次出現廉頗的話,激化矛盾。

三、再來説説我的板書設計,“不和→和”,簡簡單單一條線,一目瞭然!它既向學生晰地呈現出了《將相和》一文的行文思路,這樣做,是為了逐層遞進,拉近學生與秦、趙兩國,與藺相如、廉頗之間的距離,通過文本的細讀,使學生深入理解矛盾衝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最後昇華到一定的認知高度。

四、最後,有必要説一下,由於是第一課時,學生對課文內容不太熟悉,因此我努力做到“以讀為主”,課堂中我兩次讓學生讀課文,並給足充分的時間。我覺得“讀”永遠是最好的語文實踐。讀字,讀詞,讀句……讀文化!在這一節課中,我始終沒有忘記這一點!

附:板書設計

18、將相和

<完璧歸趙

不和

澠池之會

和&nbs*本站 *p;        負荊請罪      (為了趙國的利益)

《將相和》説課稿 篇四

【説教材】

《將相和》這篇課文是九年義務教育國小語文第10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個歷史故事,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敍,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發生、發展和結果。讚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鬥爭精神,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博大胸懷。文中的三個小故事都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且各有中心,又密切聯繫,合起來又成來一個完整的故事。文章主要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思想廣博深刻,有較強的教育意義和文字感染力。

本課是安排在講讀課文《草船借箭》之後,學生對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拘於本課教材的結構安排別具匠心,比上一課複雜了一點,所以必須在原來的基礎上深入,為下單元“前後照應,首尾連貫”作鋪墊。以至我仍把“抓住重點練習段,理解課文內容,疏理條理,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立足“教材特點”及新大綱精神和學生實際,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引導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弄懂每個故事各自的內涵及它們之間的關係,並在此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3、抓住重點詞句品讀,體會文章的感情,培養學生顧全大局,團結協作的品質。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這一教學目標,把基礎性目標與發展性目標有機融合,既體現詞句訓練(理論依據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再補充。)

【説教法】

(變序導讀法、舉一反三法、引探法。)

根據本文篇幅長,結構獨特,但故事趣味性強等特點,我決定在強調預習的基礎上採用“變序導讀法”、“舉一反三法”和“引探法”有機結合。

變序導讀法,即不按照文章結構的順序去逐段進行講讀與分析,而是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思維支撐點,(本文便是造成將相不和的根源點,造成將相和好的是“愛國主義思想”),並以此入手,追根溯源,尋清前因,達到讀懂課文進行語文訓練的目的。

舉一反三法,既是一種思維方法,也是一種遷移方法,因為這三個小故事獨立成段,結合相似,可以“舉一隅”而使學生“以三隅反”,省時高效。

(如果一個個都講出來,不僅影響進度,浪費時間,還會使學生養成學習不假思索的習慣,喪失獨立工作的能力。)

引探法,教師根據教材的重難點,以及學生在探究中提出的疑難問題,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比如對藺相如品質的探討文章更強調哪一種品質?你認為廉頗的品質好不好?好在哪裏?

【説學法】

學生到了高年級,大綱對他們有了更進一步的要求,“閲讀要有一定的速度”、“閲讀要有自己的見解”。所以,通過這一課的學習,鞏固“圈點批註法”和“瀏覽法”,着重學習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的方法。

【説教學程序】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新的課程改革的突破口”這節課我儘量減少提問,把騰出來的時間用在指導讀書、感情和積累之上”。我是這樣安排課時的:

第一課時:從題入手,初讀課文,找出將相不和的思想根源及外部原因,重點導讀“完璧歸趙”,並小結學法。

第二課時:

1、通過學法的遷移引導自學“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繼續探討將相不和的外部原因。

2、通過總結概括人物品質,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現以第一課時為例説説教學程序。

一、從題入手,提契全文

揭題:將相和。(板書)

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誰能説一説課題中的“將”、“相”分別指出誰?“和”又是什麼意思。本提問的目的是:

1、檢查學生的預習。

2、突出“ 題眼”和“字”,因為“和”字是本文的神之所在,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和”字的意思可藉助體態語言,用手由外向內合攏的姿勢助解,既避免了生硬的定義,又為故事的結局作象徵性的提示。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是“和”就必有“不和”,請同學們瀏覽課文,看文中哪能個段落、哪個地方寫到了造成兩人“不和”的思想方面的原因。

(從課文題目迅速切入課文內容,以達到長課短教的目的,用瀏覽的方式,訓練學生的閲讀能力,初步瞭解課文內含的矛盾衝突。為下面將圍繞“廉頗的話説得是不是有道理,藺相如該不該升官”這一問題的展開找到了“思維點”。)

2、輕聲快速地再讀課文,看課文的哪些部分寫了造成兩人不和的外部原因。

(第二次讀書,理清了課文的思路,將課文的三個故事作為一個事件來對待。)

板書:

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

三、導讀“完璧歸趙”,歸納學法

1、幻燈出示導讀提綱:

⑴ “完”故事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當時趙王和大臣們表現怎樣?(瞭解當時的情況)

⑵ 藺相如是怎樣接受任務的?他是怎樣同秦王作鬥爭的?結果怎樣?(邊讀邊想邊動筆圖畫,並定上自己的看法)

⑶ 廉頗説得有無道理?藺相如該不該升官?

2、學生討論交流(要求畫出詞句,寫上自己的體會)。

3、師生交流:

第2個問題:

⑴ 接受任務採用對比法,既把趙王的着急與大臣的為難失態與藺相如的堅定勇敢的句子拿出來讀。(指導朗讀)

⑵ 秦王捧壁細節我採用了設計“替換詞語”的方法,讓學生體會秦王的失信。

例:秦王雙手捧住壁,一邊看一邊稱讚,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請把這裏的“絕口不提”換上別的同義詞。)

⑶ 藺相如臨危不懼,欲人壁同毀的對話,組織學生討論朗讀→評議朗讀→組織試讀,在讀中體會藺相如的機智勇敢。

這樣教學過程着眼於落實語言文字的訓練,也使人物的形象鮮活起來。

第三個問題是在前兩個問題的基礎上得出結論,教師又抓緊主線,緊緊圍繞“和”與“不和”展開教學。做到有張有弛。

4、引導學生領悟:

剛才我們通過討論交流,明白了藺相如憑自己的機智勇敢,(板書)做到完璧歸趙,我們是怎麼學習這一段?(歸納出三個步驟──即導讀提綱)

四、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用學過的方法,自學“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在教學方法上,我特別強調抓住“和”字提契全文。這樣,前兩個故事就不再是孤立的而應看作造成“不和”的外部原因。三個故事不再各自為政,而是前後聯繫,環環相扣。這一教學過程對基本功進行紮實的訓練。突出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同時滲透學習方法,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法式。

【説板書】

這一板書與教學過程抓住“和”與“不和”探究相一致,暗示前因後果,突出教學的重點,又為下一節的總結作鋪墊。

將 相和

藺相如 →完璧歸趙→ 不和

(機智勇敢)

↑愛 澠池之會

↓國 ↓

廉頗 →負荊請罪(知錯就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