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克和千克》説課稿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77W

[編輯]《克和千克》説課稿共含3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克和千克》説課稿

第1篇:《克和千克》説課稿

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克和千克》説課稿範文,希望能幫助到你。

一、説教材: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克和千克》的認識一課。本單元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也是學習"噸的認識"的前提和基礎。

學情分析:

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物體的輕重已經有了感性認識,但是大部分學生對質量觀念還比較淡薄,況且質量單位又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第一次接觸,還缺乏認識。因此,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要想建立克與千克質量觀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的。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結合教材特點,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幾克和1千克、幾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標:

1、認識常見的稱,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會用天平稱一些比較輕的物品的質量。

2、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估計物體質量的意識和判斷能力;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知道看、稱,培養其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強生活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本節課的重點是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關係;難點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三、教具、學具:

這節課的關鍵是讓學生建立一定的質量觀念。圍繞這個目標,本節課的設計就立足於學生的體驗和操作,我準備的教具有:盤秤4台、天平一架、曲別針、黃豆若干;500克食鹽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學具有各種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幣若干枚。

四、説教法和學法

針對教學內容,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啟發式引導法、講解法、演示法、誘思探究等方法。這樣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為了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並優化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法上採用了讓學生掂一掂、説一説、估一估、稱一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耳、動腦,在這種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五、教學過程

設置了課前小調查,讓學生找生活中什麼地方用到“克和千克”,目的是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在收集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瞭解2種質量單位的不同用法和字母表示法。本節課設計了四大教學環節:一是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鞏固深化,拓展應用;四是全課總結,生成創新。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 猜一猜:

(1) 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這是小紅陪媽媽逛超市時買的兩樣食品:猜一猜,哪袋輕,哪袋重? (學生憑直覺任意猜測)

(2) 此時教師提問,有什麼好辦法可以檢驗?學生髮現:用秤檢驗是一種好辦法。

(3)介紹生活中的秤。

(4)用盤秤檢驗。

2、表示物品的輕重,用什麼做單位?導出課題: 克(g)和千克(kg)。

[設計意圖]通過“猜一猜”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明白用眼睛觀察或用手掂一掂並不能準確判斷物品的輕重,用秤稱一稱才能準確知道物品的輕重。激發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親切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讓學生在遊戲中建立輕和重的初步感知,然後揭示課題。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所以分3步來實施:

第一步:認識克。

1、掂一掂 ,感受1克。

教師拿出1枚2分的硬幣,請同學們也拿出1枚,放在手裏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輕重,並告訴學生這枚硬幣的質量約1克,初步建立1克的質量觀念。

(2)説一説,自己身邊大約重1克的物品(鈕釦,螺絲釘,花生米等)。

2、估一估,稱一稱,建立幾克的表象。

(1)估一支鉛筆、一本練習本、一本數學書大約有多重並用天平驗證。

(2)學生估計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約有多重?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置主要是讓學生在充分的體驗、大量的操作中初步建立起1克的質量觀念,進一步建立幾克的表象。

第二步:認識千克。

1、掂一掂,在學生建立了對克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引入認識“千克”的教學,讓小組的每一位學生都輪流提一提,掂一掂1千克洗衣粉有多重。

2、數一數,説一説1千克蘋果大約有( )個;1千克果凍大約有( )個;( )瓶礦泉水約重1千克;……

3、估一估,學生估自己的書包有多重並用盤秤驗證。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先讓學生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説一説1千克物品,“掂”是對“1千克”進行初步的感知,“説”是對“1千克”的進一步體驗。接着再估一估書包有多重,以此化抽象為具體,強化學生對“1千克”的體驗。

第三步:認識千克與克的關係。

1、算一算,一包鹽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稱一稱,比一比:兩包鹽重,還是1千克洗衣粉重?

3、看一看,想一想:你發現了什麼?(1千克=1000克)

4、議一議,什麼情況下用千克作單位合適?什麼情況下用克合適?

把1克硬幣與1千克洗衣粉同時放在兩隻手上,體驗“克”與“千克”的質量區別,感悟稱比較輕的物品用克作單位,稱比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單位。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比較中感覺,在感覺中進一步理解克與千克的關係。

(三)鞏固深化、應用拓展。

在生活中實踐,這個層次以練習為主,通過精心設計,力求達到“有的”、“有序”、“多樣”、“有度”。為此,安排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1、基本練習:

例如:在()裏填上合適的單位。(教材第89頁第4題)這道題和生活聯繫最緊密,可以加強學生對重量單位克與千克的對比,培養學生準確使用重量單位的能力。在這道題裏,我採用已知重量單位建立聯繫,以及排除法來指導學生填單位。

2、深化練習:

改錯題:慢羊羊收到了懶羊羊寫來的一封信,信的內容為:您好!我參加夏令營已經9天了,最近我的身體更加健壯了,體重已達50克,每天早上吃一個60千克的蛋,一袋250克的牛奶,中午可以吃掉3個100千克的饅頭,晚上吃的更多,和兩個小夥伴一起能把1克的米飯吃光。

慢羊羊看完後,笑得直不起腰,為什麼呢?接下來請同學們以小組的形式來找出文中的錯誤。看哪個小組找的又快又準!這裏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要準確使用。

3、課外練習。(運用所學知識回家與媽媽上街買一次萊或去超市購物,並記錄所購物品的重量)。這樣將數學知識延伸到課外,使學生感到數學離我們並不遠,而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得以發展。

(四)全課總結,生成創新

在練習結束後,教師讓學生總結,談一談本節課有什麼收穫和感想,教師應充分肯定學生的成績,接着又提出新的疑問:你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嗎?學生各抒己見,能解決的當堂解決,不能解決提出希望,既讓學生有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同時又引發學生繼續探索的慾望。

六、板書設計:

克和千克

一枚2分硬幣:1克 兩袋食鹽:1000克

一袋洗衣粉:1千克 1千克 = 1000克

第2篇:《克和千克》説課稿

下面由本站的作者為你提供《克和千克》説課稿的寫法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的認識》是人教版版國小數學第四冊第六單元的內容。是“數與代數”中“常見的量”的重要內容。克和千克這2個量比較抽象,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觸過物體的輕重問題,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且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具體、直觀,不能只靠觀察得到認識。要幫助學生理解和建立克和千克的直觀概念,應通過大量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獲得豐富,鮮明,深刻的感知。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克。

2、在具體生活情境中瞭解用天平和枱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實際質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實際概念並理解克和千克的關係。

3、通過從實際生活中引出質量單位的觀念,讓學生認識到質量單位與實際生活是緊密聯繫的,在實際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教學難點:是克和千克質量觀念的建立。

(四)教具準備:天平,花生,鹽等,及多媒體課件。

(五)教法學法:建構主義認為,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不應是通過教師的傳授獲得,而是學生在一定情境下藉助教師的引導,通過自身有意義的學習活動而主動獲得的,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了情境創設法、啟發式教學法、直觀教學法等。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方法來獲取新知。

二、説學情

“克與千克的認識”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説,一是生活經驗不多,二是比較抽象,因此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克與千克,所以在教學設計上,特別注意強化學生的實踐活動。我將觀察、動手操作、演示、實踐運用等有機的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通過猜一猜、稱一稱、掂一掂、估一估等實際操作,讓學生對克與千克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較好的完成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説教學過程

整節課,我抓住低年級學生喜歡聽故事的特點,將《龜兔賽跑》的故事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同時結合實踐活動“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努力營造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參與者與創造者” 。秉着這樣的指導思想,在整個教學流程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我在教學中將設計一下四個環節:

(一)動畫激趣,優化導入

上課伊始我通過播放《龜兔賽跑》兒歌舒緩學生的緊張情緒,在結合故事情景設置疑問:兔子選擇了數字比較小的物體為什麼會感覺很重,導致再次輸掉比賽引出課題:《克和千克的認識》把學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慾望激發到制高點,再通過平時逛超市購買物品的經歷引出國際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揭示並板書課題)

(二)動手操作,準確認知

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建立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説是一個難點。要讓他們感受並能準確的體會克和千克,需要建立在大量鮮明深刻的感知上。因此,我充分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先建立克的質量觀念,然後認識千克的質量觀念並溝通克與千克之間的聯繫。

1、在建立“克”的質量觀念這一層中我主要通過以下一些活動幫助學生建立概念。

①猜一猜1粒花生的重量。

②掂一掂1粒花生的重量,初步 感知1克。 ③稱一稱。利用天平1粒花生的重量。

④利用1粒花生的重量是1克,逐步感知5克,10克,100克 , ⑤設問1000粒花生是多少克?如果想買1000克花生怎麼辦最快?

2、在這一層次之後,我又引導學生通過2個活動來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

①拎一拎。讓學生分別用手拎兩袋500克的鹽、1000克洗衣粉的質量。同時提示到,當物體的質量達到1000克時,我們可以用一個更大的質量單位來表示,那就是1千克。這一活動讓學生通過肌肉用力的意識幫助形成較牢固的1千克的質量觀念。讓學生清楚的知道克與千克之間的關係,從而達到一個較為完整的從克過渡到千克的認知過程,進而歸納得出1千克=1000克( 並進行板書) ②找一找。讓學生結合生活,列舉生活中大約1千克質量的物體。

以上把1克——50克——500克——1千克幾個質量,通過猜,稱,掂,估,拎,找的'過程將新課教學層層深入,課堂中儘可能創造條件,多給學生親身經歷質量的過程,進而全面系統的經歷認知,體驗,掌握。很好的體現了新課標中“教師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突破了學生對質量的準確感知這一難點,更為給學生呈現了一個較為直觀的認知過程。

(三)實踐運用,鞏固拓展

一堂有效課堂中好的練習題的設計,應該是既能鞏固新知,又能突破重難點,更能培養學生能力,激發興趣。為此,我設計了一套三星級的練習,一星級為基礎練習,二星級是提高練習,三星級是實踐拓展,這一套練習,不但使得“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理念得到落實,同時在練習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了成功與快樂。

(五)回憶交流,總結評價

讓學生談談這節課的收穫,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梳理,啟發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互評,促進學生自我教育。

四、説教學反思

1、通過親切的談話讓學生重温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喚起學生的已有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即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經驗,也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2、把抽象的質量單位與具體的生活物品相聯繫,把不直觀不具體的數學知識變成了看得見、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讓學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動手操作活動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適合學生學習、思維特點的。認識質量單位,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和單位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瞭解每一個單位實際有多重,能夠在實際中應用。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讓學生通過掂一掂、找一找、説一説等活動,瞭解1千克大約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與生活中的具體物體聯繫,形成表象,從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觀念。特別是“找一找”這個環節,不僅通過“對比着掂”讓學生進一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小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時,讓學生資源共享,形成更豐富的表象,加強質量觀念。

3、在學生把質量單位與生活表象建立了對應關係之後,並運用形成的質量觀念,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知識對生活的指導意義,從而更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第3篇:《克和千克》説課稿

希望這篇《克和千克》説課稿範文能對你的學習與工作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一、説教材

《克和千克》是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的內容。要求學生認識兩個常用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是學生對質量單位的初步嘗試,也是為後面“噸”的教學奠定基礎。從學生的感知規律和生活經驗出發,靈活處理教材,先認識克,再認識千克,然後理解克與千克的關係及知識應用。

圍繞這節課的內容,以新的教學理念作指導,結合課題的實驗方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學生認識克和千克,對1千克、幾千克、1克、幾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與千克的關係,能進行簡單的質量計算。

2、繼續培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鼓勵個性化的學習意識。

3、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的重點是對千克與克的認識並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難點是對克的認識。

二、教法和學法

教法: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二年級學生,雖然他們已養成一定的學習習慣,但因年齡小,還是好動、好玩、好奇心強,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教師在教學中以情境教學法為主,創設學生喜歡、熟悉的遊戲情境、活動情境,讓學生充分去感受、發現,獲取新知,同時還採用啟發式教學、直觀教學等教學方法,為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創造了良好基礎。

學法:為了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並優化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法上採用了讓學生掂一掂、説一説、估一估、稱一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耳、動腦,在這種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教師:前幾天,同學們隨家長去超市購買了一些物品,還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質量,我們一起交流一下好嗎?

生答:媽媽買的牙膏是30克,火腿腸一根是45克,我的體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師:同學們説了這麼多,你有什麼發現嗎?

生:有的後面帶:“克”,有的後面帶“千克”。

學生有可能答出:比較輕的用克作單位,比較重的用千克作單位。

2、點明課題。

師:要知道我們購買的物品的輕重,可以用什麼方法?

生答:用秤稱。

3、課件展示生活中常見的幾種秤。

教師着重給學生介紹一下天平的組成及用法。

設計理念

教材呈現給我們是一個靜態的知識,它所創設的情境有些離本地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在本節課中,我先讓學生交流平時購物中的一些發現,學生學會了認識商品的質量標註,從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識是真實的、親切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學生學數學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在生活中體驗感悟

1、克的認識

這部分內容主要從以下六個環節來進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幣有多重。

(2)用天平稱:一枚二分硬幣重約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約有多重?説説自己的感受。

(4)舉幾個生活中大約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學習用品大約有多重,用天平稱一稱。

(6)用手掂一掂學習用品,説説自己的感受。

2、千克的認識

千克的認識這部分內容主要從以下八個環節來進行:

(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鹽大約有多重。

(2)看標註:一袋鹽重500克。

(3)教師問:兩袋鹽呢?

生答:1000克

(4)用手掂一掂兩袋鹽的重量。

(5)教師問:兩袋鹽的重量用天平秤合適嗎?

生答:不合適。

教師:那應該用那種秤來稱呢?

生:彈簧秤。

生:枱秤。

(6)用彈簧秤稱兩袋鹽的重量,得出:1千克。

推出:1千克=1000克 板書:1千克=1000克

(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説説自己的感受。

(8)稱桌子上的學習用品稱一稱,掂一掂,説説自己的感受。

設計理念

傳統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後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稱一稱2分硬幣、數學書、1千克重的食鹽、書包等,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並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鞏固新知

課件展示:

1、寫出體重。

2、在括號裏填上合適的單位。

3、連一連。

4、找錯。

設計理念

本節課,學生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一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在教學中,我充分讓學生動手掂一掂、動腦估一估、動口説説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學習氣氛中體會感悟1克和1千克的實際輕重,理解克和千克的關係,符合國小生好奇好勝的心理,增強了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充分享受了學習、交流、體驗成功的喜悦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3篇《克和千克》説課稿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克和千克》説課稿範文。

Tags:説課稿 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