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成語典故【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95W

成語典故【新版多篇】

成語典故 篇一

費長房是東漢時一名掌管集市的小官員。一天,市場上來了一位鶴髮童顏的老人,名叫壺公。他白天在市場裏為人治病賣藥,由於藥到病除,因此生意十分興隆。更令人奇怪的是,他晚上從不住客棧,而是攜着他所帶之藥,化成一道青氣,飛進他隨身所帶的壺中。

費長房認為這壺公是個神仙,就懇求壺公收他為徒。壺公見費長房很有根基,且十分誠心,便答應了。

費長房怕自己突然失蹤,引起家人驚恐,便請壺公施行法術,將自己的真身隱去,用一根青竹化了一個替身,並讓替身死去,然後就跟着壺公前往修煉的深山中。

費長房的家人不辨真假,以為費長房真的死了,痛哭流涕地為他舉行葬禮,將他埋葬了。

來到修煉的山中,費長房先跟壺公在深山中採藥,熟悉各種草藥的藥性,並學會了對症下藥。

過了些日子,壺公在開始傳授費長房道術之前,按慣例要對他進行三次考驗,以檢驗他的道心。

第一次,壺公把費長房置於猛虎羣中,幾隻猛虎張開血盆大口,向他撲噬,但費長房熟視無睹,毫不畏懼。

第二次,壺公把費長房關在一間石屋中,在他頭頂上用朽繩吊放着一塊巨石,讓無數的蛇咬噬繩子。繩子即將斷裂,但費長房十分鎮定,毫不驚慌,經受住了考驗。

第三次,壺公給費長房吃麪,面中有三條長蟲,既髒又臭。費民蓋房見了十分噁心,吃不下。

壺公遺憾地説:“徒兒,你過不了第三關,看來成不了仙。但你跟我來到仙山,我傳給你一卷《傳封符》,你據此及學到的藥學知識,已足能為人間治病消災了。”

費長房見成仙無望,只能向壺公辭別。壺公遞過手中的一根青竹杖説:“你閉上眼睛,騎上青竹杖,這竹杖會化成一條飛龍,馱你回家。不過,你到家後,必須把青竹杖丟在汝南葛陂那個地方。”

費長房答應了,接過青竹杖騎上去。他剛閉上眼,只覺得腳下生風,青龍杖騰空而起,如風飛去。不多一會,忽又覺得竹杖落地,睜眼一看,只見已到了家鄉汝南。

費長房遵壺公所囑,把青竹杖丟到葛陂那個地方,只見那竹杖化作一條青龍,騰空飛去。

費長房回到家中,家人十分驚奇。費長房把自己的經歷説了,並讓家人挖開墳墓,開棺查看,裏面果真是一根竹杖。家人這才驚喜交集,為費長房設宴洗塵接風。

從這以後,費長房就在家鄉以行醫為生,為家鄉人除病消災,一直活到一百多歲,才離世而去。

後來,“竹杖化龍”這一典故,用來形容道家仙術,或用來形容成仙得道之人。

成語典故 篇二

春秋時,秦穆公有一位天下聞名的相馬專家,名叫孫陽,人稱伯樂。他替秦穆公訪求得來的良馬,確實都是騏嫌驊騮這樣的好馬,每一匹都非常出色。

有一天,秦穆公對伯樂説:“你的年紀老了,你家後代中有沒有能繼任你工作的人才?”伯樂説:“一般的良馬,可以從筋骨和外貌鑑別出來,而天下傑出良馬,卻無標準可言,難於捉摸。我的兒子都不是髙才,能鑑別出一般的良馬,卻不能發現天下傑出的良馬。不過我有個一同擔柴挑菜的朋友,名叫九方皋,他的相馬能力,不下於我,我可以介紹他來見你。”

秦穆公很高興,接見了九方皋,當即請他去訪求良馬。三個月後,九方皋回來説:“已經在沙丘地方找到一匹理想的良馬了。穆公問他是怎麼樣的馬,他説是“牝而黃”意思是母的黃馬。於是派人去買。買回來一看,卻是“牡而爾”,意思是公的黑馬。樓公很不高興,把伯樂找來,對他説:“完了,你介紹來的那位相馬專家,連馬的毛色和公母都分辨不淸,哪裏能懂得什麼良馬呢!”

伯樂問明原委,不禁大大“啊,原來這樣呀!那真是比我高明千萬倍呢!九方皋所注意觀察的,是最根本的東西,他抓住內在實質,忽略表面外形;只看他需要看的,而不看他不必看的。像九方皋這洋觀察事情的方法,實在有着比相馬更重大的意義啊!”秦穆公把馬牽來一看,果然是天下難得的千里馬!

成語典故 篇三

樑上君子

東漢的時候,有一個人叫做陳寔(音:實)。每次別人遇到什麼紛爭的時候,都會請陳寔出來主持公道,因為大家都知道陳寔是一個忠厚誠懇的大好人,每個人都很喜歡他、聽他的話!有一年陳寔的家鄉鬧饑荒,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做,有的人就到別的地方去工作,也有人因為沒有工作可以做,變成了小偷,專門去偷別人的東西!

有一天晚上,有一個小偷溜進陳寔的家,準備等陳寔睡覺以後偷東西,這個小偷不知道陳寔發現他躲在屋樑上面,不過陳寔卻假裝沒看到,安靜地坐在客廳裏喝茶。過了一會兒,陳寔把全家人都叫到客廳,對着大家説:「你們知道,人活在世界上只有短短的幾十年,如果我們不好好把握時間去努力,等我們老了以後再努力就來不及了。所以,我們應該從小就要養成努力向上的好習慣,長大以後才能對社會、家庭,還有自己有好的貢獻!當然也有一些不努力的人,只喜歡享受,這些人的本性並不壞,只是他們沒有養成好的習慣,才會做出一些危害社會的壞事情,你們現在把頭往上看,在我們屋樑上的這位先生,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小偷一聽,嚇得趕快從屋樑上爬下來,跪在陳寔的前面:「陳老爺,對不起!我知道我錯了,請您原諒我!」陳寔不但沒有責罵小偷,還非常慈祥的對小偷説:「我看你不象是一個壞人,可能是因為生活困苦所逼,我現在給你一些錢,你不要再去偷東西了,好好努力,做錯事情只要能改過,你還是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的!」小偷感動的哭着對陳寔説:「謝謝陳老爺!我一定會好好努力的!」後來,這個小偷果然把自己的壞習慣改掉,努力做事,成為一個大家都稱讚的好青年!後來,大家就把陳寔説的話變成“樑上君子”這句成語,用來稱呼偷拿別人東西的小偷

成語典故 篇四

戰國時,騰國很弱小。當時各國諸侯都為開疆拓土而不斷髮動戰爭,尤其是大國諸侯隨便製造一個事端就向小國興兵。戰勝之後,小國輕則割地賠款,重則國家從此消失。大國諸侯嚐到了甜頭,發動戰爭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喊殺之聲在華夏大地上回蕩,戰爭風雲經年不散,把那個時期稱為戰國,真正的名副其實。

滕國本來就國勢衰微,到了滕文公繼位時,面臨的局面更為嚴峻:府庫空虛,民生凋敝,四周列強環伺,虎視眈眈,隨時都有亡國的可能。滕文公決心收拾殘局,振興滕國。他首先徵詢朝中文武官員的意見,讓官員們拿出治國興邦的辦法。

滕國官員覺得這個題目太大,不知從何處着手,一個個都像鋸掉了嘴的葫蘆,開口不得,悶悶不語。滕文公一氣之下,命令散朝。滕文公回到宮中憑欄遠眺,默默沉思。他忽然想到,大學問家孟子現今正旅居滕國,為什麼不請教他呢。

於是,滕文公輕車簡從,來到孟子住處。孟子見國君親自前來,覺得有些意外。滕文公落座之後,首先問道:“老朽不過是一介布衣,不敢勞駕國君,如有疑問,老朽樂於效力。”滕文公長歎一聲説:“您是大學者,大賢人,所以特來請教。您知道,滕國兵微將寡,國家貧弱,依先生之見,怎樣才能使滕國早日富強起來不受鄰國欺侮呢?”孟子見滕文公態度誠懇,便直言相告説:“人民是國家的本源,把一個國家比喻為大樹,那麼人民就是樹根,樹根越發達粗壯,才能使技幹強健,樹葉茂密,大樹才能茁壯生長呀。”滕文公問:“怎樣才能使樹根健壯呢?”孟子説:“當然要施仁政,孔子説:仁者愛人。要珍惜民力,不要做勞民傷財的事情,更不要隨意增加人民的負税。人民安居樂業了,還愁國家不富嗎。陽虎説的想發財就不能講仁義這句話十分荒謬。對一國之君來説,只有講仁義才能使人民愛國,人民才肯為國家效命。如果,國君橫徵暴斂,弄得人民怨聲載道,人民當然不願為國君效力了。”滕文公面露喜色,決心在國內推行仁政。

成語典故 篇五

安然無恙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太子丹接位為趙孝成王。由於趙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處理,趙威後是一個很能幹的婦女。

有一次,齊王派使者帶着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後。趙威後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齊國使者聽了很不高興地説:“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你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面,把尊貴的放在後面嗎?“趙威後笑着説:“不是,如果沒有收成,怎麼會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怎麼會有君主?難道問候時可以捨棄根本而只問枝節嗎?”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説不出話來。

趙威後和使者的對話的原文是: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捨本而問末者耶?”

這也就是後來演化出的“安然無恙”這個成語。

成語典故 篇六

建昭年間,漢元帝到虎圈觀看鬥獸,後宮都坐在一旁。一頭熊逃出虎圈,攀上檻欄要跑到殿上來。左右的貴人像傅昭儀等都嚇跑了,馮婕妤卻徑直走上前去,擋住了熊,站在那兒,左右侍衞殺掉了熊。元帝問道:“人們都又驚又怕,你為什麼上前擋住熊?”婕妤回答説:“猛獸抓到人後就會停下來,我怕熊走到陛下那兒,所以用身體擋住了它。”元帝非常感慨,因此對馮婕妤倍加敬重,而傅昭儀等人很是慚愧。第二年夏,馮婕妤的兒子封為信都王,婕妤被尊封為昭儀。元帝去世後,馮昭儀稱為信都太后,和信都王一同住在儲元宮。河平年間,跟隨兒子去了封國。信都王后來遷到中山,就是中山孝王。

後因以"馮媛當熊"為愛君之典。

成語典故 篇七

異曲同工

西漢時期有名文學家司馬相如和揚雄都是以詞賦見長,司馬相如是漢景帝時期的人,作品有《子虛賦》《上林賦》,辭藻華麗;揚雄是漢成帝時人,作品有《甘泉賦》《河東賦》,主張修政。唐朝文學家韓愈評價説“子云相如,同工異曲。”

【出處】唐朝·韓愈《進學解》:“子云相如,同工異曲。”

【釋讀】不同的曲調演得同樣好。比喻話的説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達到成效。

成語典故 篇八

出人頭地

蘇軾小時候,天資聰穎,由於書讀得多,字也認得多,再加上文章寫得好,因而受到人們的稱讚。在一片讚揚聲中,蘇軾不免有些飄飄然。

有一天,便在自己書房門上手書一聯,以顯示自己的才華,聯文是:讀盡人間書,識遍天下字。對聯貼出之後,有一位老者專程來到蘇家,向蘇軾“求教”,請蘇軾認一認他帶來的書,書上全是寫着周朝時史籀創制的字。蘇軾開始滿不在乎,非常得意,可是接過書一看,書上的字一個也不認識,這對驕傲自滿的蘇軾是當頭一棒,他頓時面紅耳赤,只好向老者道歉。老者也沒説什麼,便含笑而去。蘇軾這時才感到自己太驕傲了,於是將書房門前對聯的上下聯前各添了兩個字,使思想境界為之昇華,一幅具有遠大抱負的對聯展現在人們的眼前:“立志讀盡天下書,發憤識遍天下字。”

此後,蘇軾發奮讀書。二十歲的時候,已學得博古通今,便和弟弟蘇轍一起參加了京城的考試。當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對當時文壇崇尚詭怪奇澀的文風很是反感,一律不加錄取。當他看到一篇《刑賞忠厚論》時,十分高興,便準備取為第一。由於試卷是密封的,歐陽修並不知道那文章是誰寫的。他想了想,覺得能寫出這樣的文章的人,除了他的弟子曾鞏之外,可能不會有別人了。為了避嫌,歐陽修就把蘇軾的卷子判為第二。等到發榜公佈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寫那篇好文章的人不是曾鞏,而是個叫蘇軾的年輕人,心裏便有些過意不去。

成語典故 篇九

百發百中

【成語】:百發百中

【拼音】:bǎifābǎizhòng

【解釋】:形容射箭或打槍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成語故事】:

這故事記載在“史記”這本書中。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對射箭很精明的人,叫做養由基。

養由基小就精通射箭,能夠在一百步遠的距離,命中那些只有三、四公分寬度的柳葉,同時,只要旁人指明想射中哪一片柳葉,他都能夠很快的把箭射出,而且沒有射不中的。因此,人人都誇讚他的箭法,有的人説“百步穿楊”,也有的人説“百發百中”,都是用來形容他射箭的絕技。它的意思是在稱讚別人做事要有絕對的把握,有時分析事情,對將來的發展也一如所料。

雖然現代的人們,已經很少人再對射箭會發生興趣,但是“百發百中”這句成語,可以用在不只是箭術一件事情上,很多事情都可以引用。

例如,喜歡玩箭的人,他的射擊技術很高明,他拔出箭,並不需要花時間瞄準,就可以在射程的距離內準確的命中目標,這樣,我們就可以説這個人的射擊術“百發百中”。

又譬如説某人對事物的發展,因為觀察很仔細,並且瞭解它的規律,推斷很正確,我們這個時候,也可以説他是“百發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