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有關“馬”的成語典故(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3W

有關“馬”的成語典故(新版多篇)

王亥馴馬: 篇一

王亥的時代,人們不知馬為何物,王亥圈養並馴服了野馬,使馬成為人們生活必不可少是工具。 九方皋相馬:秦穆公問伯樂,有可以接替他相馬的接班人嗎?伯樂就推薦了九方皋。秦穆公命九方皋尋找千里馬。三個月後,九方皋説找到了。秦穆公問是什麼樣的,九方皋説是黃色的母馬。秦穆公親自看時,卻是一匹黑色的公馬。秦穆公很生氣的召見伯樂説,你推薦的人連雌雄顏色都不分,怎麼會相馬呢?伯樂歎曰,九方皋所看見的是內在的素質,發現它的精髓而忽略其他方面,注意它的內在而忽略它的外表。像九方皋這樣的相馬方法,是比千里馬還要珍貴的。 馬到,果然是千里馬。

指鹿為馬: 篇二

指鹿為馬一詞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相傳趙高試圖要謀朝篡位,為了試驗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順從他的意願,特地呈上一隻鹿給秦二世,並説這是馬。秦二世不信,趙高便藉故問各位大臣。不敢逆趙高意的大臣都説是馬,而敢於反對趙高的人則説是鹿。後來説是鹿的大臣都被

趙高用各種手段害死了。指鹿為馬的故事流傳至今,人們便用指鹿為馬形容一個人是非不分,顛倒黑白。 馬齒徒增:春秋時期,晉獻公一心想吞併虢國,苦於沒有路到達。大夫荀息建議用駿馬和美玉作為交換條件,換取虞國借道。晉獻公忍痛割愛拿出駿馬和美玉。晉國輕而易舉滅了虢國,荀息於是馬上建議滅掉虞國,奪回了美玉和駿馬,玉還是原來的玉只是駿馬多長了幾顆牙齒而矣。 馬馬虎虎:人們都喜歡用“馬虎”來形容某人辦事草率或粗心大意,殊不知在這個俗語的背後,原來有

一個血淚斑斑的故事。 形容想馬和虎一樣,沒有人的機制頭腦。 宋代時京城有一個畫家,作畫往往隨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畫的究竟是什麼。一次,他剛畫好一個虎頭,碰上有人來請他畫馬,他就隨手在虎頭後畫上馬的身子。來人問他畫的是馬還是虎,他答:“馬馬虎虎!”來人不要,他便將畫掛在廳堂。大兒子見了問他畫裏是什麼,他説是虎,次兒子問他卻説是馬。

不久,大兒子外出打獵時,把人家的馬當老虎射死了,畫家不得不給馬主賠錢。他的小兒子外出碰上老虎,卻以為是馬想去騎,結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畫家悲痛萬分,把畫燒了,還寫了一首詩自責:“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長子依圖射死馬,次子依圖餵了虎。草堂焚燬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 詩雖然算不上好詩,但這教訓實在太深刻了,從此,“馬虎”這個詞就流傳開了。

小馬兒乍行嫌路窄 篇三

小馬兒野性比較大,橫衝直撞的,所以嫌路窄。告誡年輕人不要“牢騷太盛防腸斷”,要踏踏實實的做事情。

走馬觀花: 篇四

走馬觀花,敍述一段春季相親過程,在花開的季節,男子瘸子騎馬,女子豁嘴口餡鮮花,雙方相遇,相互產生愛慕,成親後懊悔不及。

關於馬的典故成語 篇五

【田忌賽馬】

齊國的大將田忌,很喜歡賽馬,有一回,他和齊威王約定,要進行一場比賽。他們商量好,把各自的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賽的時候,要上馬對上馬,中馬對中馬,下馬對下馬。

由於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馬強得多,所以比賽了幾次,田忌都失敗了。田忌覺得很掃興,比賽還沒有結束,就垂頭喪氣地離開賽馬場,這時,田忌抬頭一看,人羣中有個人,原來是自己的好朋友孫臏。孫臏招呼田忌過來,拍着他的肩膀説:“我剛才看了賽馬,威王的馬比你的馬快不了多少呀。”孫臏還沒有説完,田忌瞪了他一眼:“想不到你也來挖苦我!”孫臏説:“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説你再同他賽一次,我有辦法準能讓你贏了他。”

田忌疑惑地看着孫臏:“你是説另換一匹馬來?”孫臏搖搖頭説:“連一匹馬也不需要更換。”田忌毫無信心地説:“那還不是照樣得輸!”孫臏胸有成竹地説:“你就按照我的安排辦事吧。”齊威王屢戰屢勝,正在得意洋洋地誇耀自己馬匹的時候,看見田忌陪着孫臏迎面走來,便站起來譏諷地説:“怎麼,莫非你還不服氣?”

田忌説:“當然不服氣,咱們再賽一次!”説着,“嘩啦”一聲,把一大堆銀錢倒在桌子上,作為他下的賭錢。齊威王一看,心裏暗暗好笑,於是吩咐手下,把前幾次贏得的銀錢全部抬來,另外又加了一千兩黃金,也放在桌子上。

齊威王輕蔑地説:“那就開始吧!”一聲鑼響,比賽開始了。孫臏先以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第一局輸了。齊威王站起來説:“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孫臏先生,竟然想出這樣拙劣的對策。”孫臏不去理他。接着進行第二場比賽。孫臏拿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中等馬,獲勝了一局。齊威王有點心慌意亂了。

第三局比賽,孫臏拿中等馬對齊威王的下等馬,又戰勝了一局。這下,齊威王目瞪口呆了。比賽的結果是三局兩勝,當然是田忌贏了齊威王。還是同樣的馬匹,由於調換一下比賽的出場順序,就得到轉敗為勝的結果。

【王亥馴馬】

馬,原是一種野生動物,最早叫“火畜”。在5000年前的黃帝時代,人們過着遷徙不定的遊牧生活。傳説有一次,黃帝的部下捕獲了一匹野馬,每當人們接近它時,它就前蹄騰空,昂頭嘶鳴,或把後腿崩起,但它並不傷害人和其它動物,只以草為食。

當時人們都還不認識這種動物,便把黃帝請來辨認。黃帝觀察很長時間,也未能認出是什麼動物,只讓大家不要殺掉,派馴養動物的能手王亥用木欄先把它圈起來。

過了一段時間,王亥發現欄杆外邊又來了幾匹這種紅色的野馬,它們對着欄杆內的那匹野馬叫個不停,不肯離開。過了一天,王亥把木欄門打開,不料外邊的好幾匹野馬一下子都衝進木欄,和圈在欄內的野馬混在一起,互相嘶叫了一陣,然後又都卧了下來。王亥把欄杆門關住,用割來的草餵它們。過了不長時間,其中一匹馬突然生下了一隻小馬駒。王亥高興極了。

消息傳開,人們也都紛紛前來觀看。這些野馬和人接觸的時間一長,好像發現人類並不想傷害它們,所以在人面前也不驚慌,變得十分温順。特別是小馬駒,很喜歡和人在一起玩耍。

有一天,王亥餵過馬後,牽出一匹性格温順的馬,縱身跳上馬背。

馬一受驚,猛地四蹄騰空飛奔起來,把毫無精神準備的王亥一下子拋下來跌了個仰面朝天。等王亥從地上爬起來,馬已跑得很遠了。王亥站起來望着越跑越遠的馬,心裏十分着急,以為它再也不會回來了。正要往回走,不料,這跑得很遠的馬,又扭頭跑回來了。

王亥高興極了,忙把馬引進欄杆內圈好。後來他想出了一個辦法,用桑樹皮擰成一條繩子,把馬頭綁好,慢慢牽出來。然後又跳上馬背。馬仍像頭一次一樣,四蹄騰空,飛奔起來。這回王亥吸取了上次教訓,一隻手緊緊抓住綁在馬頭上的繩子,另一隻手又緊馬鬃,任憑馬怎麼飛跑,王亥總是不鬆手。

跑了一陣後,馬的速度減慢下來,直到馬不再跑時,王亥這才勒過馬頭,緩緩地騎着回去。

王亥騎馬成功後,一下子轟動了許多人,風后、應龍、常先、大鴻等前來觀看,很快黃帝也知道了。

應龍是黃帝身邊的一員大將,對騎馬當然更感興趣。他積極協助王亥馴馬,練習騎馬。就在這時,一件不幸的事發生了,一天清早,王亥、應龍起來練馬,忘記把欄杆門關上,一隻老虎乘無人時闖進圈裏,把可愛的小馬駒咬死,正張口要吃的時候,被人們發現了。

老虎來不及吃掉小馬駒,跳出欄杆逃走了。王亥和應龍一見小馬駒被老虎咬死,氣得快要發病,立刻帶上弓箭,騎上馬向老虎逃去的方向追去。

他們一口氣奔跑了幾十座山。終於找到了這隻老虎。兩人看準目標,連發幾箭,把老虎射死在山谷中。在返回路上,王亥、應龍又騎在馬上順便射死了幾隻鹿。

不料他們的行動,引起了風后的注意。風后一向智多謀廣,他腦子一動,便對黃帝説:“既然騎在馬上能追老虎,能射殺野獸,那麼,打仗時能不能也騎在馬上,追殺敵人?”風后建議黃帝下一道命令:“各部落所有打獵的人,今後出外打獵,一律不許射殺野馬。

凡能捉回野馬者,給予獎勵。”黃帝不僅同意這個建議,而且自己也開始練習騎馬。他命應龍、王亥對捉回來的200多匹野馬要精心飼養,進行訓練。

應龍專門挑選200多名精幹的小夥子,每天從早到晚,既馴馬,又練人。經過兩年多的訓練,中華民族最早的一支騎兵就這樣誕生了。這支騎兵在後來的涿鹿大戰中起了重大作用。

【塞翁失馬】

戰國時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養了許多馬,一天馬羣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鄰居們聽到這事,都來安慰他不必太着急,年齡大了,多注意身體。塞翁見有人勸慰,笑笑説:“丟了一匹馬損失不大,沒準還會帶來福氣。”

鄰居聽了塞翁的話,心裏覺得好笑。馬丟了,明明是件壞事,他卻認為也許是好事,顯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過了沒幾天,丟馬不僅自動回家,還帶回一匹駿馬。

鄰居聽説馬自己回來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預見,向塞翁道賀説:“還是您老有遠見,馬不僅沒有丟,還帶回一匹好馬,真是福氣呀。”塞翁聽了鄰人的祝賀,反到一點高興的()樣子都沒有,憂慮地説:“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麼福氣,也許惹出什麼麻煩來。”鄰居們以為他故作姿態純屬老年人的狡猾。

心裏明明高興,有意不説出來。塞翁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發現帶回來的那匹馬顧盼生姿,身長蹄大,嘶鳴嘹亮,膘悍神駿,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馬。他每天都騎馬出遊,心中洋洋得意。一天,他高興得有些過火,打馬飛奔,一個趔趄,從馬背上跌下來,摔斷了腿。

鄰居聽説,紛紛來慰問。塞翁説:“沒什麼,腿摔斷了卻保住性命,或許是福氣呢。”鄰居們覺得他又在胡言亂語。

他們想不出,摔斷腿會帶來什麼福氣。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青年人被應徵入伍,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去當兵。入伍的青年都戰死了,唯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

【白馬馱經】

相傳東漢明帝派人去西域求佛經,印度僧人竺法蘭、摩騰用白馬載佛經至洛陽,後在洛陽建白馬寺,為中國佛寺之始(見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谷水》)。清丘逢甲《歲暮雜感》詩之一:“黃犀入貢非今日,白馬馱經異昔時。”

【白馬青絲】

南朝梁普通年間,有童謠説:“青絲白把壽陽來。”後來侯景叛亂,果然乘白馬,兵都穿着青衣。見《梁書·侯景傳》。後以“白馬青絲”指叛亂。清黃景仁《壽陽》詩:“地經白馬青絲後,山在風聲鶴唳中。”

【白馬清流】

唐末,朱温謀士李振不是進士出身,很痛恨進士出身的大臣,他慫恿朱温,將宰相裴樞以下的大臣三十多人殺於白馬驛,投屍黃河。

而且説:這些人自稱清流,是應該把他們投入濁流。見《資治通鑑·唐昭宣帝天佑二年》。

後稱其事為“白馬清流”。清錢謙益《吳門送福清公還閩》詩之五:“恩牛怨李誰家事?白馬清流異代悲。”

【指鹿為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着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佈,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説:“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裏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着對趙高説:“丞相搞錯了,這裏是一隻鹿,你怎麼説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説:“請陛下看清楚了,這的的確確是一匹千里好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説:“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看時機到了,轉過身,用手指着眾大臣們,大聲説:“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裏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着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地輪流盯着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説話,因為説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説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鹿而不是馬。

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説法,對皇上説,“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拍馬屁”的由來】

人們把阿諛奉承稱為“拍馬屁”。“拍馬屁”一詞最初來自蒙古族。古代蒙古人凡是牽馬與別人相遇,就要互相拍拍對方的馬屁股,連聲稱道:“好馬,好馬。”以示讚賞和友好。

但在那時,也確有些趨炎附勢之徒,只要遇到王公貴族牽的馬,便不分好差優劣,總要跑上去拍拍馬屁股,不斷讚歎:“好馬,好馬,大人真有福氣!”久而久之,“拍馬屁”就變為謅媚巴結之意的貶義詞,流傳至今。

【“露馬腳”的起源】

人們把不小心露出原形稱為“露馬腳”。那麼,“露馬腳”之説是怎麼來的呢?有兩個版本。一説源於唐代,每逢喜慶活動,人們有舞麒麟的習俗。其實世上沒有麒麟,是古人想象出來的吉祥仁獸。

為此,人們便把繪製的麒麟皮包裹在馬身上假作麒麟。馬在翩翩起舞時,若麒麟皮包裹不嚴密,則會露出馬腳來,於是被稱之為“露馬腳”。

另一説源於明代,那時婦女均是小腳,而明太祖朱元璋的馬皇后卻有雙未經纏裹的大腳。

女子大腳為當時一大忌諱,故馬皇后終日用長裙掩飾,從不將腳露出裙外。一次,馬氏乘轎遊覽金陵街頭,不料轎簾忽然被一陣大風掀起,結果她擱在踏板上的一雙大腳露了出來,故稱“露馬腳”。

【“馬虎”的來歷】

人們把辦事粗枝大葉稱為“馬虎”。宋朝有位畫家,一次剛畫好一隻虎頭,此時又有人請他畫馬,於是他不假思索,居然就在畫好的虎頭後面畫上了馬的身子,成為馬身虎頭的“馬虎圖”。

此時,畫家的大兒子問他“是馬還是虎”?他説是虎。可是他的小兒子問他,他又説是馬。豈料,後來大兒子去打獵,遇見一匹馬,他誤為是虎,將馬射死,結果不得不給馬主賠償損失;小兒子在野外遇到一隻虎,他誤為是馬,便跑上前去騎它,結果被虎吃掉。

最後,這位畫家痛心疾首,憤然把“馬虎圖”付之一炬,並作詩一首引以為戒:“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大兒依圖射死馬,小兒依圖餵了虎。草堂焚燒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

【伯樂相馬】

伯樂本來的名字叫孫陽,他是春秋秦穆公時的人,很會辨別馬匹的好壞,是著名的相馬師,所以人們叫他伯樂(天上星宿名稱,傳聞專管天馬)。有一次,伯樂經過虞阪(山西平陸張店),眼睛一亮,看見一匹千里馬,但是這匹馬卻被人當成劣馬,用來拉車。

伯樂覺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淚如雨下。這匹馬彷佛也知道伯樂很同情它,也口吐白沫,連連嘶叫起來。伯樂有一個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會相馬。有一次,他找來了一匹駿馬,告訴秦穆公説這是黃色的雌馬。

秦穆公牽來一看,卻是一匹栗色的雄馬,不禁大失所望。事後,穆公對伯樂説:“方九皋連雄馬、雌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麼可能看得出馬的好壞呢?”伯樂不以為然,他認為方九皋看重馬的內在精神,而不重外形。穆公聽了,再牽出馬仔細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馬。

人們常把具有賞識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樂,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千里馬,這就是“伯樂相馬”。

【老馬識途】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齊桓公和丞相管仲討伐孤竹國,被敵軍騙到了沙漠地帶。

看看天晚,但見白茫茫一片平沙,黑黯黯千重慘霧,冷悽悽數羣啼鬼,亂颯颯幾陣悲風。管仲説:“久聞北方有旱海,是極厲害之處,就是此地,不可前行。”急教傳令收軍,帶來火種,遇風即滅,吹之不燃。

隨行軍士,各各敲金擊鼓,一來以屏陰氣,二來使各隊聞聲來集。管仲見山谷險惡,急教尋路出去,卻東衝西撞,盤盤曲曲,全無出路。管仲説:“我知道老馬識途,老馬多從漠北而來,可擇老馬數頭,觀其所往而隨之。”桓公依其言,取老馬數匹,縱之先行,委委曲曲,遂出谷口。

【馬革裹屍】

馬援是東漢的開國元勛,他平定了邊境的**,威震南方,被封為伏波將軍。

馬援回到京城洛陽,大家都來向他祝賀,其中有個名叫孟翼的官員。馬援對孟翼説:“為什麼先生不説些指教我的話,而一味誇獎呢?”孟翼不知如何應對。

馬援説:“漢武帝時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拓了七個郡的土地,他的封地只有數百户。我的功勞比路將軍小得多了,封地多達三千户。

賞大於功,先生為什麼不在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如今,匈奴和烏桓還在北方不斷侵擾,我打算向朝廷請求當個先鋒,作一個有志的男兒。

男兒應該戰死在邊疆荒野的戰場上,只用馬的皮革裹着屍體就行了(馬革裹屍),怎麼能躺在牀上,死在兒女的身邊呢?”孟翼聽了由衷地佩服。

一個月後,馬援又奔赴北方前線。63歲時馬援病死在軍中。

【漢血馬經典故事】

漢血馬以前脖子流出的漢有紅色物質,像流血一般,故稱之。中國古代稱為“大宛馬”、“兩極天馬”,現稱為“阿哈馬”。

二千年前,世界馬種處於原始土種狀態,中亞土庫曼斯坦乾旱少雨的沙漠綠洲中,已曾有十分優秀的快馬——漢血馬。

張騫出塞發現了漢血馬。當張騫向漢武帝彙報大宛馬後,武帝便命張騫帶百餘人的使團去了大宛國(今土庫曼斯坦)求馬,帶一尊黃金馬的模型,希望以此重新換回大宛馬。結果大宛國不允,歸途中漢使被殺,金馬遇劫,大宛國是一封閉小國,並不知中國的強大,此種行為使漢武帝大怒,逐作出武力取馬的決定,從此爆發了兩次大宛馬戰爭。

李廣利將軍率兵數萬人首次懲罰失利,第二次大獲全勝,大宛國獻出三千匹馬給漢朝,二次戰爭始得大宛馬,可見漢朝重視馬匹到何種程度。當今純血種中含有百分之二十多的漢血馬血統,而今漢血馬是最長壽馬,可活到二十三歲。

馬的典故 篇六

2、特勤驃

駿馬“特勤驃”是武德二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李世民消滅割據馬邑(今山西朔縣境)的劉武周勢力,收復河東失地時,與劉武周大將宋金剛等作戰時的坐騎,排列於昭陵祭壇東側首位。此馬毛色黃裏透白,喙微黑色。

3、颯露紫

“颯露紫”是李世民東征洛陽,剷平王世充勢力時的坐騎,列於陵園祭壇西側首位,前胸中一箭。“颯露紫”是六駿之中惟一旁伴人像的。

4、什伐赤

“什伐赤”是一匹純赤色駿馬,排列於祭壇東側末位。關於 “什伐赤”的名稱,日本學者原田淑人認為:“什伐”或譯作“叱撥”,是波斯語“阿濕婆”的縮譯,即漢語“馬”的意思(見原田毅人《東亞文化研究》,東京座右寶刊會1944年版)。5、青騅

“青騅”為一匹蒼白雜色駿馬。據岑仲勉、葛承雍等先生考證,有可能是來自西方“大秦”國的駿馬,“青騅”之“青”不是泛指一種顏色,而是來源於突厥文“cin”或“sin”,在漢語中音寫為 “秦”,“秦”、“青”同音,故稱之。

據文獻記載,駿馬“青騅”是李世民和竇建德(隋朝末年河北、山東一帶的農民起義軍)在洛陽武牢關交戰時的坐騎,列於祭壇東側三駿中間。武牢關大戰,李世民最先騎上“青騅”馬,率領一支精鋭騎兵,似離弦之箭,直入竇建德軍長達20裏的軍陣,左馳右掣,打跨了竇建德和十幾萬大軍,並在牛口渚(今河南省汜水縣西北12.5公里處)俘獲了竇建德。一場大戰下來,駿馬“青騅”身上中了五箭(前邊一箭,後面四箭),都是從迎面射來的,足見它奔跑起來迅猛異常。石刻 “青騅”呈疾馳之狀,顯示出飛奔陷陣的情景。武牢關大捷,使唐朝初年的統一戰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因此, 李世民稱讚“青騅”馬:“足輕電影,神發天機,策茲飛練,定 戎衣。”

6、拳毛騧

“拳毛騧”是李世民武德四年十二月至次年三月平定河北,與劉黑闥(原竇建德部將)在沼水(即漳水,在今河北省曲周縣境內)作戰時所乘的一匹戰馬,列於祭壇西側三駿石刻中間。馬黑嘴頭,周身旋毛呈黃色,原名“洛仁騧”,是代州(今河北代縣)刺史許洛仁在武牢關前進獻給李世民的坐騎,故曾以許洛仁的名字作馬名。許洛仁死後陪葬昭陵,其墓碑上就記載着武牢關進馬之事 (見《昭陵碑石》《許洛仁碑》,三秦出版社1993年版)。後人或因馬周身旋毛卷曲,又稱“拳毛騧”。一般認為,馬身若有旋毛是賤醜的,但此馬矯健善走,蹄大快程,貴不嫌醜,故用“拳毛”作馬名,以表彰唐太宗不計毛色,不嫌其醜,善識駿馬的眼光。葛承雍先生研究認為, “拳毛”音源於突厥文“khowar,kho”,漢文在《北史》中稱為“權於麾國”,在隋唐古音中語音對譯極為類似。所以,“拳毛”的標準譯名應源於“權於麾”。由此可見,“拳毛騧’,可能是從“權於麾國”來的或者是一匹與“權於麾國”種馬通過人工雜交方式培養出來的大良馬。

馬的典故 篇七

關羽赤兔馬

《三國志•魏志•呂布傳》上説:“布有良馬名曰赤兔”《三國演義》的描述就更清楚了。赤兔馬是董卓從西涼帶來的寶馬良駒。董卓為了拉攏年輕將領呂布,就把這匹馬送給了他。呂布得馬後果然殺了原來的主人丁原,投奔到董卓的門下,當了他的義子。後來,這匹馬跟隨呂布大展神威。但在白門樓,因為劉備的一句話,曹操痛殺呂布,赤兔寶馬也就歸了曹操。也是機緣巧合,關羽為了保護劉備的兩位夫人暫時投靠了曹操。曹操十分愛惜關羽的人才。也想仿效董卓“寶馬贈英雄”。但關羽終究不是呂布,他接受了赤兔,也是為了更快地找到劉備。從此以後,赤兔馬和青龍偃月刀就成為了關羽的代表形象。當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殺害後,赤兔馬又為馬忠所得。可這次它不再順從着跟隨新主人,絕食而亡,跟隨舊主關羽而去了。

劉備的盧馬

的盧馬是額上有白色斑點的馬,古人認為這種馬妨主。劉備憑的盧馬脱險,被傳誦為義馬救主。後一般以“的盧馬”形容快馬。辛棄疾《破陣子》:“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歷史典故

這匹馬原為劉表手下降將張武所有,後來張武造反,走投無路的劉備正好以同為皇室宗親的身份與劉表認了親戚並投靠劉表,這個時候便主動請纓親征。等到短兵相接,劉備望見張武坐騎“極其雄俊”,大為讚賞贊曰:“此必千里馬也”,趙雲即時領會了主公的意圖,挺槍而出,“不三回合”,便斬將奪馬。等到凱旋班師,劉表見了這匹馬,也禁不住讚不絕口。劉備正愁無一報答劉表,於是欲將此馬送給劉表。不料,劉表謀士蒯越認為此馬“眼下有淚槽,額邊生白點,名為‘的盧’,騎則妨主。”還説“張武騎此馬而亡”就是證明,嚇得劉表趕緊找藉口還給了劉備,於是這匹戰馬又跟隨了劉備。劉表的幕賓伊籍將此馬“妨主”的消息透露給了劉備,劉備卻不予採納。後來蔡瑁欲設計謀害劉備,伊籍又向劉備報信,劉備慌忙從酒席中逃走,騎上的盧卻是慌不擇路走錯了路,結果便來到了檀溪。前是闊越數丈的檀溪後是追兵,劉備在這個時候才想起伊籍的盧妨主的勸告,一邊瘋狂地抽打着的盧一邊大叫:“的盧,的盧!今日妨吾!”那馬忽然從水中湧身而起,一越三丈,飛上對岸,完成了的盧最富傳奇意義的演出。這之後劉備更加不相信“的盧妨主”的預言了,對這匹救命的寶馬無限珍愛,後來出兵入蜀之際因見龐統坐騎老弱,為了顯示自己對龐統的重視而將自己珍愛的寶馬的盧贈送給了龐統。誰知龐統無福消受,剛騎上的盧便被敵人當作劉備在落鳳坡被亂箭射死,從此後的盧馬也失去了蹤跡。

釋源:《三國志》裴松之注。《三國志•蜀志•先主備傳》:“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裴松之注引《世語》:“備屯樊城,劉表禮焉,憚其為人,不甚信用。曾請備宴會,蒯越、蔡瑁欲因會取備,備覺之,偽如廁,潛遁出。所乘馬名的盧,騎的盧走,墮襄陽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備急曰:‘的盧,今日危矣,可努力。’的盧乃一踴三丈,遂得過。”

唐太宗昭陵六駿

1、白蹄烏

據《全唐文》(卷l0)收錄唐太宗昭陵《六馬圖贊》記載,駿馬“白蹄烏”是武德元年(618)九月至十一月間,李世民與薛仁杲(薛舉之子)在淺水原(今陝西長武縣東北)作戰時的坐騎,列於祭壇西側三駿之末位(由南往北排列)。該馬通身毛色純黑,四蹄俱白。

熱門搜索
企業文化活動策劃方案 抖音下雪最美文案文字新版句子精品 賓館前台個人工作總結 《波麗安娜》心得 談談教育孩子心得體會 夏洛的網作文 幼兒園教案各領域目標如何寫 我的中國夢主題演講稿3分鐘 裏中女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新版 新農村個人工作總結 園林專業面試自我介紹 酒店調查報告 《鬧彆扭的星期一》讀後感作文精品 汽車銷售實習的報告 中秋節日演講稿新版 形容長江的詩句合集經典 關於學習力心得體會怎麼寫 牽牛花開了作文 《螞蟻和蟈蟈》課堂教學反思 讀龍應台目送有感 微作業心得體會範本 家長給老師的感謝信參考 讀《什麼是工作到位》有感 七夕節送女友的祝福語 個人崗位競聘演講稿精品 大學競選班長的發言稿 形容秋天的詩句80句 虹口區 以終為始為主題演講稿 士兵年度工作總結 教師心得體會優質多篇 黨日活動總結報告多篇 我14歲了作文 國中物理全部公式有多少 宣傳文明的演講稿 《荷花》教學設計 沒有牙齒的大老虎作文 民主生活會整改落實情況報告(整理新版 公司質量總結 大大班下學期班主任工作總結 119宣傳心得體會 關於孝的作文600字 《格林童話》讀後感400字一年級 七年級班主任學期個人總結 村副主任年終述職報告多篇 高校大學生個人自我鑑定精品 白落梅作品經典語錄 國中旅遊日記600字新版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