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經典中華成語故事及解釋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8.25K

經典中華成語故事及解釋新版多篇

經典中華成語故事及解釋 篇一

畫餅充飢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聰明的小男孩,他只有十歲。一天他一個人出去玩,結果他走進了一個森林裏迷路了,他走了好久好久都找不到回家的路。

到傍晚的時候,小男孩很餓很餓了,他很想吃媽媽做的餅,可這時候他找不到回家的路,怎麼能吃到媽媽做的餅呢?於是聰明的小男孩就用樹枝在地上畫了一個大大的餅,還在餅上點上芝麻。小男孩看着看着,好像就聞到了餅的香味,他想着自己平時吃到的香噴噴的餅,想着想着小男孩就覺得自己不是特別餓了,他又沿着一條小路走。很快小男孩的爸媽就找到了他,於是聰明的小男孩回了家,還吃到了真正香噴噴的餅。

"畫餅充飢"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中產生的。現在往往用來比喻用空想來作自我安慰,或者用來説明虛名是沒有實際用處的。

【解釋】充飢:解除飢餓;畫個餅來解除飢餓。比喻空有虛名,不實用,也比喻以空想來自慰。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魏書·盧毓傳》:“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

經典中華成語故事及解釋 篇二

感恩圖報

春秋時期,吳國的大將軍伍子胥(xū)帶領士兵要去攻打鄭國。鄭國的國君鄭定公説:“誰能讓伍子胥把士兵帶回去,不再攻打我國,我一定重賞他!”可惜一連三天都沒人想出好辦法。到了第四天早上,一個年輕的漁夫跑來找鄭定公説:“我有辦法讓伍子胥不來攻打鄭國。”鄭定公一聽,馬上問道:“你需要多少士兵和馬車?”漁夫搖搖頭説:“我不要那些,也不用食物,我只用我這根划船的槳。”説完,漁夫便跑到吳國的兵營找伍子胥。他一邊唱着歌,一邊敲打着船槳。伍子胥看到後,問漁夫:“年輕人,你是誰啊?”漁夫回答道:“你沒看到我手裏的船槳嗎?當年我父親就是用這根船槳救了你啊。”伍子胥想了想,便説:“我想起來了,以前我逃難的時候,一位漁夫救了我,我一直想報答他呢,原來你就是他的兒子。你怎麼在這裏呢?”漁夫説:“還不是因為你們要來攻打我們。鄭定公説誰能讓你們退兵,他就重賞誰。希望伍將軍看在我死去的父親救過您的面上,就不要攻打我們了。”伍子胥感歎一聲,説:“是你父親救了我,我才能當 上大將軍的。好吧,這個恩情我一定會報答的。”説完,伍子胥就下令撤兵回國了。後來人們就用“感恩圖報”比喻別人給自己的恩惠要感激,並要想辦法報答。

伍子胥為了報答打漁郎的爸爸幫助過他,他不但不攻打鄭國還讓打漁郎得到獎賞,這就叫做“感恩圖報”。

【解釋】:圖:設法。感激別人的恩情而想辦法回報。

【出自】:宋·曾鞏《寄歐陽舍人書》:“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

經典中華成語故事及解釋 篇三

水落石出

當時,十月夜晚的月光分外皎潔明媚。蘇軾和他的兩個朋友沐浴着和煦的秋風,興致勃勃地一起在城外散步。月白風清的美麗夜景,使他們詩興大發,和朋友相聚,暢敍友情,更使他們忘記了一切煩惱,他們和歌吟詩,暢所欲言,歡樂之至,無以形容。蘇軾突然想到了酒。他急忙趕回家中,詢問妻子家中是否有酒。妻子笑了,拿出一罐藏了很久的酒,説這就是供給他臨時需用的。

蘇軾大喜過望,連連稱謝,拿了酒,趕回朋友中間,來到赤壁下的長江岸邊,登上小舟,泛舟遊玩。

這時,只聽見東流的江水發出潺潺的聲響,在萬籟寂靜的夜晚顯得特別清脆,岸邊千尺陡壁,峻峭如削。一座座高大的山峯屹立,懸在山峯間的月亮顯得小了;江水下落,沉在江水之下的石頭,露了出來。

【解釋】水落下去,水底的石頭就露出來。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顯露出來。

【出自】宋·歐陽修《醉翁亭記》:“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宋·蘇軾《後赤壁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經典中華成語故事及解釋 篇四

磨杵成針

李白是唐朝有名的詩人。據説他年輕的時候,讀書進步得很慢,他心裏就不耐煩起來。有一天,他出門去玩兒,看見一個老婆婆蹲在小溪旁邊,拿着一根鐵棒在石頭上磨。李白覺得很奇怪,就問:“老婆婆,你這是幹什麼?”老婆婆頭也不回,一邊磨她的鐵棒,一邊回答説:“我在磨繡花針!”李白更奇怪了,又問:“這麼粗的鐵棒,能磨成繡花針嗎?”老婆婆説:“我今天磨,明天磨,鐵棒只會越磨越細,哪怕它磨不成繡花針!”李白聽了老婆婆的話,心裏像開了竅。他從此刻苦用功,果然成了一個很有文才的人。

“磨杵成針”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這個成語説明只要下苦功夫,一定能得到成功。所以常有人説:“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解釋】比喻做任何艱難的工作,只要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夠克服困難,做出成績。

【出處】宋·祝穆《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世傳李白讀書象耳山中,學業未成,即棄去,“過是溪,逢老媪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經典中華成語故事及解釋 篇五

掩耳盜鈴

春秋時候,晉國世家趙氏滅掉了範氏。有人趁機跑到範氏家裏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裏吊着一口大鐘。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裏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揹回自己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小偷找來一把大錘子,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這下糟了,這鐘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裏偷鍾嗎?他心裏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他越聽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解釋】:掩:遮蔽,遮蓋;盜:偷。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出自】:《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經典中華成語故事及解釋 篇六

刻舟求劍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他趕緊去抓,已經來不及了。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並向大家説:“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大家都不理解他為什麼這樣做,也不再去問他。船靠岸後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説:“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裏掉下去嗎?我還在這裏刻了記號呢,怎麼會找不到的呢?”,至此,船上的人紛紛大笑起來,説:“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動,你怎麼找得到你的劍呢?”,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後,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解釋】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出處】《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經典中華成語故事及解釋 篇七

畫地為牢

相傳在很久以前的社會裏,人們都很自律,道德高尚,如果有人犯了錯誤,就在地上畫個圈把他限制住以示懲罰。即使這樣,哪怕他身邊空無一人,他也絕對不會提前走出圈子半步。

商紂期間,打柴的武吉是一個孝子,一天他到西岐城來賣柴。在南門,正趕上文王車駕路過。由於市井道窄,將柴擔換肩時不知塌了一頭,翻轉扁擔時把守門的軍士王相耳門上打了一下,當即就打死了,被拿住來見文王。文王説:“武吉既打死王相,理當抵命。”命在南門地上畫個圈做牢房,豎了根木頭做獄吏,將武吉關了起來。

三天後,大夫散宜生路過南門,見武吉悲聲痛哭,問他:“殺人償命,理所當然。你為什麼要哭呢?”武吉説:“小人母親七十歲了,她只有我一個孩子,小人也沒有妻子,母老孤身,怕要被餓死了!”散宜生入城進殿來見文王,説:“不如先放武吉回家,等他辦完贍養母親的後事,再來抵償王相之命。不知如何?”文王準了,就讓武吉回家去了。

“畫地為牢”意思是在地上畫一個圈當做監獄。比喻只許在指定的範圍內活動,或做指定範圍內的事,不得逾越。

【釋義】相傳上古時,於地上畫圈,令犯罪者立圈中,以示懲罰。後用以指限制在一定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