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1年新版少兒成語故事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5W

2021年新版少兒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是我國曆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澱,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晶。下面是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少兒成語故事,請您閲讀。

少兒成語故事1

春秋戰國時代,齊國盛行鬥雞。舉國上下不乏鬥雞愛好者。其中最酷愛此項活動的莫過於齊王。王宮內養了不少鬥雞,他為了取得勝利,專門派人到紀國僱請出生於馴養鬥雞世家的紀渻(sheng)子。

紀渻子是馴養鬥雞的高手,有一套祖傳的方法,齊王是鬥雞迷,把紀渻子僱來10天后便召見他,詢問鬥雞的搏鬥功夫馴出來沒有。

紀渻子稟告齊王説:“還沒有。它近期表現為內心空虛而神態高傲,模樣盛氣凌人。”齊王知道這種精神狀態是浮躁的表現。還沒到火候。

又過了10天,齊王心裏憋得不耐煩了,傳旨紀渻子彙報馴養情況。誰知紀渻子説仍沒馴成熟。眼下鬥雞聽到其他雞的啼聲,看到雞的影子僅只有反應。他勸齊王再等段時間,如果急於求成,會前功盡棄。

齊王聽了他的勸,又熬過了10天,不見馴雞的消息,心中十分窩火,派人把紀渻子抓進宮殿。不等齊王發問,紀渻子説:“差不多了,馴養已到關鍵階段,鬥雞目前的目光過於敏鋭,雖有鬥志,但心中充滿着傲氣和怒氣……”齊王打斷他的彙報,問他現在能不能參戰。

紀渻子果斷地否定説:“不行!”

齊王發怒地喝道:“我宰了你,我不能再等待了!”

“大王就是殺了我,我也不會同意去參戰,鬥雞此時參鬥,難操勝券。”

聽紀渻子如此回答,齊王認為馴養師是個誠實而又勇敢的人,遂收回成令,讓他繼續馴養。

紀渻子走後,齊王在期盼中又苦苦的熬了10天。齊王不等紀渻子進宮,帶領一班隨從徑直到馴養場。此次齊王作好了要麼交鬥雞,要麼交人頭的決定。

在雞場,紀渻子迎見齊王:“差不多了!”

皇上聽畢問他:“可以參鬥?”

“完全可以。”紀渻子肯定地回答,“現今鬥雞雖遇挑戰者向它鳴叫,仍神色自若,視而無見,毫無反應。看上去像一隻木雞。”

齊王轉怒為喜,親自看見鬥雞,只見它昂首挺胸,精神安定專一,不驚不動。連連叫絕:“好雞,好雞!”喜不自勝。他令人把挑戰雞引到鬥雞面前,這些雞一看見紀渻子馴養的鬥雞望而卻步,腿都嚇軟了,轉身便逃。膽大的與它鬥不了幾個回合,紛紛狼狽逃竄。

真正有本領和才能者,都能達到更高的精神境界。馴養鬥雞的大師重視精神品質的修煉,反映出他的德才觀。這個寓言啟示人們只有德才兼備,才能成大器。

少兒成語故事2

這天,陰間的閻王爺辦完公事後覺得煩悶不安,便破例帶領手下的判官鬼卒等隨從到野外荒郊去遊覽和考察。

來到一個糞坑旁,看見裏面有些蛆蟲在蠕動,閻王就命令判官作記錄,發了一條指示:“以後在適當的時候,讓這些蛆轉生為人吧。”判官如實將閻王的話記在了記事本上。

他們繼續漫遊,在一片墳區中,又看見在一處腐爛的棺材裏,有一些蛆在人的屍體上爬動。閻王以堅定的語氣又發了一條指示:“這些蛆應當打入十八層地獄,永不得超生。”

判官記錄後不解地問閻王:“同樣是蛆蟲,您的判決為什麼如此不同呢?”

閻王正色地講解道:“糞蛆雖下賤,但尚有人棄我取、廢物利用的精神,此輩屬庸碌之士,所以應當使它們轉生為人。而屍蛆這東西,專門去吃人的脂膏血肉,冷酷殘忍,屬性惡貪婪之輩,怎能使它們轉世為人呢?倘若一不小心還讓它們做了官,那麼陽間的百姓,豈不是要受它們的加倍毒害嗎?”

判官聽後恍然大悟地歎息道:“怪不得前不久,陽間的百姓受盡了苦難而怨氣沖天,原來是一不小心讓一羣‘屍蛆’逃到陽間去了,以後我們得加倍小心才是。”

這個故事巧妙他説明:人世間的貪官污吏是如同“屍蛆”般的東西,吸人血、食人肉。“屍蛆”能從閻王手下逃出來,一方面是“閻王”的過失,另一方面也證明“屍蛆”的生存和發展能力非同一般,所以應當羣策羣力不斷努力,將“屍蛆”從陽間清除掉,押回陰間,力爭將它們永遠打入十八層地獄。

少兒成語故事3

魏國的一個農夫有一次在犁田時突然聽到一聲震響。他喝住耕牛,刨開土層一看,原來是犁鏵撞上了一塊直徑一尺、光澤碧透的異石。農夫不知是玉,所以跑到附近田裏請鄰人過來觀看。那鄰人一看是塊罕見的玉石,於是起了歹心。他編了一套謊話對農夫説:“這是個不祥之物,留着它遲早會生禍患。你不如把它扔掉。”農夫一時還拿不定主意。他心想:“這麼漂亮的一塊石頭,假如不是怪石,扔掉了多麼可惜。”農夫猶豫了一會兒,最後還是決定把它拿回家去,先擺在屋外的走廊上觀察一下,看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那天夜裏,寶玉忽然光芒四射,把整個屋子照得像白晝一樣。農夫全家人被這種神奇的景象驚呆了。農夫又跑去找那鄰人。鄰人趁機嚇唬他説:“這就是石頭裏的妖魔在作怪。你只有馬上把這塊怪石扔掉才能消災除禍!”聽了這話以後,農夫急忙把玉石扔到了野地裏。時隔不久,那鄰人跑到野外把玉石搬回了自己的家。

第二天,那鄰人拿這塊玉石去獻給魏王。魏王把玉工召來品評其價值。那玉工一見這塊玉石,不覺大吃一驚。他急忙朝魏王跪下,連連叩頭,然後起身對魏王説:“恭喜聖上洪福,您得到了一塊稀世珍寶。我雖然當了這麼多年的玉工,還從來沒有見過這樣大、這樣好的玉石。”魏王問:“這塊玉石值多少錢?”玉工説:“這是一件無價之寶,難以用金錢計算它的價值。世上的繁華都市裏有各種各樣的玉石,但沒有哪一塊能與它媲美。”魏王聽了這話以後大喜,當即賞給獻玉者一千斤黃金,同時還賜予他終生享用大夫俸祿的待遇。

狡詐的人因騙取的玉石而受賞食祿,而善良的窮苦人卻還矇在鼓裏一點也不知道。

少兒成語故事4

燕王有收藏各種精巧玩物的嗜好。有時他為了追求一件新奇的東西,甚至不惜揮霍重金。“燕王好珍玩”的名聲不脛而走。

有一天,一個衞國人到燕都求見燕王。他見到燕王后説:“我聽説君王喜愛珍玩,所以特來為您在棘刺的頂尖上刻獼猴。”燕王一聽非常高興。雖然王宮內有金盤銀盞、牙雕玉器、鑽石珠寶、古玩真跡,可是從來還沒有聽説過棘刺上可以刻獼猴。因此,燕王當即賜給那衞人享用30方里的俸祿。隨後,燕王對那衞人説:“我想馬上看一看你在棘刺上刻的猴。”那衞人説:“棘刺上的獼猴不是一件凡物,有誠心的人才能看得見。如果君王在半年內不入後宮、不飲酒食肉,並且趕上一個雨過日出的天氣,搶在陰晴轉換的那一瞬間去看刻有獼猴的棘刺,屆時您將如願以償。”

不能馬上看到棘刺上刻的獼猴,燕王只好拿俸祿先養着那個衞人,等待有了機會再説。

鄭國台下地方有個鐵匠聽説了這件事以後,覺得其中有詐,於是去給燕王出了一個主意。這匠人對燕王説:“在竹、木上雕刻東西,需要有鋒利的刻刀。被雕刻的物體一定要容得下刻刀的鋒刃。我是一個打製刀斧的匠人,據我所知,棘刺的頂尖與一個技藝精湛的匠人專心製作的刻刀鋒刃相比,其鋭利程序有過之而無不及。既然棘刺的頂尖連刻刀的鋒刃都容不下,那怎樣進行雕刻呢?如果那衞人真有鬼斧神工,必定有一把絕妙的刻刀。君王用不着等上半年,只要現在看一下他的刻刀,立即就可知道用這把刀能否刻出比針尖還小的獼猴。”燕王一聽,拍手説道:“這主意甚好!”

燕王把那衞人召來問道:“你在棘刺上刻猴用的是什麼工具?”衞人説:“用的是刻刀。”燕王説:“我一時看不到你刻的小猴,想先看一看你的刻刀。”衞人説:“請君王稍等一下,我到住處取來便是。”燕王和在場的人等了約一個時辰,還不見那衞人回來。燕王派侍者去找。侍者回來後説道:“那人已不知去向了。”

這兩件事中的虛偽,在實際驗證之前即被一個鐵匠用推理方法迅速戳穿,從而顯示了勞動者的智慧;也嘲諷了封建統治者的無知無能。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正確的推理方法跟實踐活動一樣,是我們認識世界的重要法寶。

少兒成語故事5

仲由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字子路,師從孔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在仲由少年時,遇到一場大旱,當地糧食價格飛漲。他家裏比較窮,實在買不起高價糧,只好吃野菜度日。

這樣過了幾天,仲由覺得自己吃野菜沒關係,年紀大的父母長此下去怕是吃不消,很是擔心。這時恰巧有消息傳來,説百里以外沂河的糧價比較便宜,仲由就辭別父母,帶上家裏所有的錢拿着糧袋子奔沂河了。

仲由家沒有車和馬,他只能徒步而行。為了省錢,自然就沒有住店,反正是累了就睡,歇過乏來就走,這樣走了三四天才到。到了沂河糧店一看,時間太晚了,糧店都關門了。他只好夜宿在糧店的房檐下。

第二天天一亮,他第一個就買好了白米,然後急匆匆往回趕。才走了幾里路,他就聽到肚子咕嚕嚕地叫,該吃東西了。這路上的三四天,他都是靠着從家裏帶的野菜糰子支撐下來的,可現在往腰裏一摸,發現野菜糰子都吃完了,這可怎麼辦呢?

這時候的仲由是飢腸轆轆,聞着袋子裏白米的香味,不由直咽口水。看看回家的路,還有九十多裏,他真想抓一把白米嚼一嚼吞下肚去,可是想到家裏白髮蒼蒼的父母,米又這麼少,他又打消了這個念頭。可不吃東西又不行,他想找點野菜吃,可是沒找到。他又往遠處的田地裏一望,嘿,有主意了!

再説仲由家中的二老,早也盼、晚也盼,終於盼着兒子仲由回來了。他們倒不是特想吃到白米,主要是擔心兒子,這時候兵荒馬亂的,可別出個差錯。

仲由進了家門,把白米袋子往二老手裏一放,説:“爹,娘,孩兒把白米買回來了,你們快點煮好吃點吧。”

仲由爹沒接白米,而是看着瘦了一圈的兒子,心疼地説:“沒想到這一路這麼遠,給你拿的野菜糰子一定不夠吧,有沒有吃點白米?”

仲由笑呵呵地説:“我吃了一點,真好吃啊。”這時仲由娘一眼看見兒子的腰裏鼓鼓囊囊的,一把翻出來,卻發現是一大團豆葉,上面還有齒痕。她立刻就明白了:“孩子啊,你一路上就是吃這個撐過來的?”

仲由眼見瞞不住了,這才承認:“人家收完豆子,豆葉就扔在地裏不要了,我覺得怪可惜的,就撿起來吃了。”

這話一出口,仲由的父母一把抱住了兒子,真是個孝順孩子啊。

若干年後,仲由在父母過世後,南下到了楚國。楚王對他很是禮遇,擺了酒席給他接風,還派了很多高官陪同宴請。席間,楚王提出讓他擔任官職,給他配了一百輛車馬作隨從,每年給的俸祿也非常多。

這下子,同席的官員紛紛向他道賀。可誰也沒想到,仲由反而痛哭失聲。楚王有點不高興,就問:“難道仲由對本王的賞賜不滿意嗎?”

仲由連忙離席,説道:“大王,我是想念我的父母啊。我多麼希望他們還活着,能同我一起過這樣的好生活。可是,即使我仍然想像原來那樣揹着白米奉養雙親,也永遠不可能了。”

一時間,宴席上靜悄悄的。包括楚王在內,都被仲由的孝心打動了。仲由的老師孔子聽説這件事後讚揚他説:“仲由侍奉父母,可以説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在《孔子家語》裏有這麼一句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們能孝敬父母的時間是一日一日地減少,如果不能及時行孝,會留下終生的遺憾。故此我們在父母健在的對候,孝養要及時,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時候,才悲痛親已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