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提高農民收入的對策探討(精選多篇)

欄目: 實習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44W

第一篇:關於提高農民收入的對策探討

關於提高農民收入的對策探討(精選多篇)

當前,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努力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千方百計解決好農民增收問題,始終是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一次重要任務。也是黨和政府的一貫政策,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體要求,也是廣大農民的最大願望和迫切要求。更多地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把解決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增收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針對xx鎮當前農民的收入狀況、存在的問題以及要採取什麼對策、措施增加農民收入,本文試作淺探。

一、當前影響農民增收緩慢的主要原因

1、農副產品價格下降,農業增產不增收。據調查,一九九七年以後,糧食產量逐年增加,而糧價一再下降,一九九八年糧食價格是每擔五十五元,九九年是每擔五十三元,而二○○○年至二○○二年幅度是在三十六元至四十元左右。這些數字表明,糧價下降的速度快於產量增長的速度。這是導致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民增產不增收的現象。

2、農產品科技含量低,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沒有抓好,運用新技術改善農產品質量、品種,提高價格、降低成本方面做得不夠。我鎮的山地開發種植優質水果進展緩慢,雖然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對調整農業、農村經濟結構達成了共識,但如何調整農業,農村經濟結構遇到了不少難題。由於信息等服務工作跟不上,出現了盲目性和趨同性,造成了農產品生產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供過於求,打擊了農民參與農業結構,以及發展“三高”農業的積極性。

3、農民收入渠道單一,來自於第二、第三產業的收入比重過校農村和城市對勞動力的需求都在減校由於城市國有企業戰略性結構調整,造成下崗職工不斷增加,城市安排再就業壓力很大,更何況農民勞動力。如果剩餘的勞動力找不到就業出路,農民增收會受到直接影響。同時農村第三產業發展也嚴重滯後,直接影響增加農民收入和發展農村經濟的途徑。

二、提高農民收入的對策

1、必須加大力度調整農村生產佈局以及農業產業結構,解決農民“種什麼,養什麼”的問題。要使農民增收,就必須要適應市場經濟的變化,圍繞“品種優化,規模調大,效益調高”來做文章。學習外縣(市)農業結構調整,特色農產品和農業產業化成果,以求加快我鎮農業產業化和經濟發展,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一是要調整糧食品種結構,引導農民種植優質高產品種,提高糧食品種的優質率,提高效益。二是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引導農民大力發展“三高”農業。如我鎮根據近幾年的實踐,比較適應種植台灣紅茄、青瓜、荷蘭豆、香芋等反季節蔬菜,適應市場的需求,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從而提高生產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三是引導農民大搞山地開發,將荒山野嶺開發種植優質水果,提高山地的利用價值。

2、搞活農特產品流通,切實解決“農副產品銷售難”的問題。加快農村市場建設,暢通商品流通渠道,降低農業生產的交易成本。農村市場發育程度低,商品流通渠道體制不暢,最直接受影響的就是農民的切身利益,農民不能及時地將自己生產的產品賣出,使家庭個別勞動轉化為社會勞動,從而實現其價值。加入wto後,農產品“賣難”的矛盾可能加劇。我們要堅持市場為導向的改革,為農村經濟注入新的活力,確立農户自主經營的市場主體地位,鼓勵農民面向市場發展商品生產,進入流通領域。同時發揮各類中介組織在搞活農產品流通中的積極作用,為農民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通過中介組織,使分散的家庭經營與大市場相聯繫,妥善解決結構調整無從下手,農產品賣難,農業比較效益低等諸多問題。鼓勵中介組織放開眼界拓展經營領域,從簡單中介逐步向高層次領域延伸。同時二00一年度,我鎮成立了一個農特產品流通協會,專門負責解決好我鎮農產品在收購、銷售等方面遇到的難題,並根據各類農產品的不同特點和供求狀況,採取相應的方式和步驟,改革農產品流通體制。同時監督各個體老闆在產品價格及收購質量等方面做到公平、公正、合理。維護了種植户的經濟利益,提高了經濟收入,帶動了農民發展“三高”農業的積極性。去年,據我鎮農辦統計,我鎮種植水稻與“三高”農業面積的比例為4比6,即種經濟作物為60%,從而調整了農業生產佈局,為農民增收奠定基矗

3、實施“科教興農”的發展戰略,解決農民“致富關鍵靠什麼”的問題。推進農業科技革命,促進傳統技術和高新技術結合,加快優良品種和適用技術的開發和推廣,大幅度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向科技要效益,降低生產成本,把推進科技進步作為農業生產增產,農民增收的戰略舉措來抓。大量推廣,引導農民種植優質,高產的優良品種。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近兩年來,我鎮根據自己的實際,多次邀請廣東省農科院的教授來為廣大農户上課,傳授各種種養的管理方法和技術,使農民能夠掌握種植的管理方法,從而提高了產品的質量和產量,提高了經濟效益。通過多種多樣有效措施,努力提高農民素質,使農民真正成為新技術的受益者,成為新時代知識農業的主力軍。

4、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在新形勢下,要增加農民收入,必須把增加非農收入和減小農業從業人員來實現農民增收為目的。當前,我鎮農業生產組織結構的一家一户小規模經營,制約着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商品率的提高,解決這一矛盾的主要途徑在於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江澤民同志曾經提出:扶持產業化就是扶持農業,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農業產業化經營要以市場為導向,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依靠各類龍頭企業和組織的帶動,將生產、加工、銷售緊密結合起來,實行一體化經營。在農業新的發展階段,增加農民收入,要有新思路,採取綜合措施,以“多予、少娶放活”為指導思想。一方面要利用農產品供給充裕,加工不足,消費需求,升級的有利條件,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另一方面,利用農村第三產業發展滯後,服務業潛在需求巨大,有效供給不足的現狀,積極發展第三產業。

5、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多渠道轉移農業富餘勞動力。農業

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首先需要依靠企業的吸納。小城鎮接近農村,鄉鎮企業集中在小城鎮,農民就近轉入小城鎮就業,與土地的關係維持一段時間,既可降低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成本和就業風險,又可有效地避免大中城市吸納勞務工所產生的種種問題。堅定不移地把發展鄉鎮企業作為農村經濟的主要增長點,把發展鄉鎮企業與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結合起來,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讓農民分享農產品加工、流通環節的利潤。同時提高貯藏、保鮮、運銷及其他的配套服務。集中精力培養一批市場潛力大、輻射面廣,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改善農村的投資環境,同時帶動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有利於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鄉鎮企業要抓住發展的良好機遇,以市場為導向,緊緊結合農業結構調整,在發展科技種植業、優質化養殖業、農產品的精深加工等方面實現產加銷的有機聯繫,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鏈。不斷拓寬農村就業的空間,政府加大力度扶持農業龍頭企業,不斷增強龍頭企業的競爭力,帶動力。龍頭企業一頭連着市場,一頭連着農户,可以把市場信息,適用技術、管理經驗及時地傳遞給農户。有效地解決分散的農户經營與大市場的連接問題,促進產銷銜接的農業結構調整,拓寬農民增收的渠道。

6、積極組織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組織農民外出務工。開拓農村廣闊的就業門路,同時適應城鎮和發達地區的客觀要求,引導農民勞動力合理有序地流動。同時國家投資興建基礎設施也應多用農村勞動力,使他們掌握技術,又增加現金收入。從我鎮這幾年的情況看,由於本地資源短缺,人多田少;人均只有五分田左右,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就在於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同時增加農民在第二、第三產業收入。政府要鼓勵和引導外出務工人員返鄉辦廠經商,為他們提供便利,以幫助和帶動家鄉更多的農民發家致富。據統計,我鎮去年外出打工人員的總彙款收入已達到1000多萬元,勞務收入成了我鎮部分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從而帶動了地方的消費市常

7、加快農村税費改革的步伐,切實減輕農民負擔,認真落實減輕農民負擔的各項政策措施。農村税費改革也是政府自身的一次深刻革命。通過改革達到既保障鄉村組織正常工作和發展的必要經費的需要,又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穩步發展。根據黨中央、xx的要求,穩妥推行税費改革,扶持農業生產資料工業的發展,降低農民的生產成本。首先,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民收入,就是要改革農村現行的税費制度,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一切向農民收取的鄉鎮統籌,教育附加費,村提留等一律取消,農民只負擔相應的農業税和附加。從而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税費改革後,農民的負擔保持相對的穩定,實行增產不增税,增收不增税的政策。通過税費改革,取消不合理收費項目,減輕農民負擔。

8、建立健全農民收入的穩定機制,實施適度的農業保護,完善農業保險機制,降低農業的風險成本。當前農民收入不僅增長慢,而且很不穩定。主要是農業承擔了市場和自然雙重風險,而且缺乏社會保障。所以逐步建立健全農民收入穩定機制是十分重要的。一是加大防災設施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業風險防禦體系,最大限度地消除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和政策風險給農業帶來的巨大沖擊和破壞;二是建立農業災害補償機制。鼓勵農民參加商業性人壽、財產保險,多渠道減輕災害損失;三是建立農民收入的市場風險補償機制;四是逐步建立農村和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五是繼續加大扶貧力度,抓好扶貧工作。

9、國家要加大力度扶持農村小型公益設施建設,規範政策與農民的分配方針,確保對農業、農民、農村的各項政策和資金到位。如鄉村道路建設、供水供電、廣播通訊、學校、醫院等,縮小城鄉差別:一是城鄉經濟發展速度不同引起的收入差距;二是農村基礎設施供給嚴重不足,城鄉差別呈現拉大趨勢;同時政府對農業資金的支出,要儘量減小中間環節,直接讓農民得益。提高農業資金分配的科學性和透明度。

總而言之,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從多方面,多種渠道,想盡千方百計為農民增收提供便利,積極落實減輕農民負擔的有關方針,政策,繁榮農村市場,帶動消費,促進國民經濟向前發展,從而提高整個國家的綜合國力,達到國富民強。

2014年6月26日

第二篇:關於提高農民收入的對策探討

當前,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努力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千方百計解決好農民增收問題,始終是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一次重要任務。也是黨和政府的一貫政策,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體要求,也是廣大農民的最大願望和迫切要求。更多地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把解決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增收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針對xx鎮當前農民的收入狀況、存在的問題以及要採取什麼對策、措施增加農民收入,本文試作淺探。

一、當前影響農民增收緩慢的主要原因

1、農副產品價格下降,農業增產不增收。據調查,一九九七年以後,糧食產量逐年增加,而糧價一再下降,一九九八年糧食價格是每擔五十五元,九九年是每擔五十三元,而二○○○年至二○○二年幅度是在三十六元至四十元左右。這些數字表明,糧價下降的速度快於產量增長的速度。這是導致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民增產不增收的現象。

2、農產品科技含量低,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沒有抓好,運用新技術改善農產品質量、品種,提高價格、降低成本方面做得不夠。我鎮的山地開發種植優質水果進展緩慢,雖然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對調整農業、農村經濟結構達成了共識,但如何調整農業,農村經濟結構遇到了不少難題。由於信息等服務工作跟不上,出現了盲目性和趨同性,造成了農產品生產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供過於求,打擊了農民參與農業結構,以及發展“三高”農業的積極性。

3、農民收入渠道單一,來自於第二、第三產業的收入比重過小。農村和城市對勞動力的需求都在減小。由於城市國有企業戰略性結構調整,造成下崗職工不斷增加,城市安排再就業壓力很大,更何況農民勞動力。如果剩餘的勞動力找不到就業出路,農民增收會受到直接影響。同時農村第三產業發展也嚴重滯後,直接影響增加農民收入和發展農村經濟的途徑。

二、提高農民收入的對策

1、必須加大力度調整農村生產佈局以及農業產業結構,解決農民“種什麼,養什麼”的問題。要使農民增收,就必須要適應市場經濟的變化,圍繞“品種優化,規模調大,效益調高”來做文章。學習外縣(市)農業結構調整,特色農產品和農業產業化成果,以求加快我鎮農業產業化和經濟發展,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一是要調整糧食品種結構,引導農民種植優質高產品種,提高糧食品種的優質率,提高效益。二是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引導農民大力發展“三高”農業。如我鎮根據近幾年的實踐,比較適應種植台灣紅茄、青瓜、荷蘭豆、香芋等反季節蔬菜,適應市場的需求,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從而提高生產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三是引導農民大搞山地開發,將荒山野嶺開發種植優質水果,提高山地的利用價值。

2、搞活農特產品流通,切實解決“農副產品銷售難”的問題。加快農村市場建設,暢通商品流通渠道,降低農業生產的交易成本。農村市場發育程度低,商品流通渠道體制不暢,最直接受影響的就是農民的切身利益,農民不能及時地將自己生產的產品賣出,使家庭個別勞動轉化為社會勞動,從而實現其價值。加入wto後,農產品“賣難”的矛盾可能加劇。我們要堅持市場為導向的改革,為農村經濟注入新的活力,確立農户自主經營的市場主體地位,鼓勵農民面向市場發展商品生產,進入流通領域。同時發揮各類中介組織在搞活農產品流通中的積極作用,為農民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通過中介組織,使分散的家庭經營與大市場相聯繫,妥善解決結構調整無從下手,農產品賣難,農業比較效益低等諸多問題。鼓勵中介組織放開眼界拓展經營領域,從簡單中介逐步向高層次領域延伸。同時二0 0一年度,我鎮成立了一個農特產品流通協會,專門負責解決好我鎮農產品在收購、銷售等方面遇到的難題,並根據各類農產品的不同特點和供求狀況,採取相應的方式和步驟,改革農產品流通體制。同時監督各個體老闆在產品價格及收購質量等方面做到公平、公正、合理。維護了種植户的經濟利益,提高了經濟收入,帶動了農民發展“三高”農業的積極性。去年,據我鎮農辦統計,我鎮種植水稻與“三高”農業面積的比例為4比6,即種經濟作物為60%,從而調整了農業生產佈局,為農民增收奠定基礎。

第三篇:關於提高農民收入的對策與探討

關於提高農民收入的對策與探討

當前,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努力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千方百計解決好農民增收問題,減輕農民負擔,始終是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任務,是黨和政府的一貫政策,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體要求,也是廣大農民的最大願望和迫切要求,也是物價部門的工作任務之一。更多地

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把解決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增收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針對當前農民的收入狀況、存在的問題以及要採取什麼對策、措施增加農民收入,本文試作淺探。

一、當前影響農民增收緩慢的主要原因

1、農副產品價格下降,農業生產成本上升,農業增產不增收。據我局農產品成本調查,2014年我市稻穀平均售價95.07元/50公斤,2014年為86.31元/50公斤,對比價格下降9.21%。而50公斤生產成本,2014年為56.8元/50公斤,,2014年為64.8元/50公斤,,對比成本上升14.2%。上述數字表明,我市糧價下降,農業生產成本增加,這是導致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民增產不增收的原因。

2、農產品科技含量低,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沒有抓好,運用新技術改善農產品質量、品種,提高價格、降低成本方面做得不夠。我市山地開發種植優質水果進展緩慢,雖然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對調整農業、農村經濟結構達成了共識,但如何調整農業,農村經濟結構遇到不少難題。由於農村信息等服務工作跟不上,出現了盲目性和趨同性,造成農產品生產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供過於求,打擊農民參與農業結構,以及發展“三高”農業的積極性。

3、農民收入渠道單一,來自於第二、第三產業的收入比重過小,農村和城市對勞動力的需求在減小。由於城市國有企業戰略性結構調整,造成下崗職工不斷增加,城市安排再就業壓力大,更何況農村勞動力。如果剩餘的勞動力找不到就業出路,農民增收會受到直接影響。同時農村第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後,直接影響增加農民收入和發展農村經濟的途徑。

二、提高農民收入的對策

1、必須加大力度調整農村生產佈局以及農業產業結構,解決農民“種什麼,養什麼”的問題。要使農民增收,就必須要適應市場經濟的變化,圍繞“品種優化,規模調大,效益調高”來做文章。學習外地農業結構調整,特色農產品和農業產業化成果,以求加快我市農業產業化和經濟發展,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一是要調整糧食品種結構,引導農民種植優質高產品種,提高糧食品種的優質率,提高效益。二是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引導農民大力發展“三高”農業。如比較適應種植台灣紅茄、青瓜、荷蘭豆、香芋等反季節蔬菜,適應市場的需求,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從而提高生產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三是引導農民大搞山地開發,將荒山野嶺開發種植優質水果,提高山地的利用價值。

2、搞活農特產品流通,切實解決“農副產品銷售難”的問題。加快農村市場建設,暢通商品流通渠道,降低農業生產的交易成本。農村市場發育程度低,商品流通渠道體制不暢,最直接受影響的就是農民的切身利益,農民不能及時地將自己生產的產品賣出,使家庭個別勞動轉化為社會勞動,從而實現其價值。加入wto後,農產品“賣難”的矛盾加劇,我們要堅持市場為導向的改革,為農村經濟注入新的活力,確立農户自主經營的市(請幫助宣傳好範文 網)場主體地位,鼓勵農民面向市場發展商品生產,進入流通領域。同時發揮各類中介組織在搞活農產品流通中的積極作用,為農民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通過中介組織,使分散的家庭經營與大市場相聯繫,妥善解決結構調整無從下手,農產品賣難,農業比較效益低等諸多問題。鼓勵中介組織放開眼界拓展經營領域,從簡單中介逐步向高層次領域延伸。建議成立一個農特產品流通協會,專門負責解決好我市農產品在收購、銷售等方面遇到的難題,並根據各類農產品的不同特點和供求狀況,採取相應的方式和步驟,改革農產品流通體制。

3、實施“科教興農”的發展戰略,解決農民“致富關鍵靠什麼”的問題。推進農業科技革命,促進傳統技術和高新技術結合,加快優良品種和適用技術的開發和推廣,大幅度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向科技要效益,降低生產成本,把推進科技進步作為農業生產增產,農民增收的戰略舉措來抓。大量推廣,引導農民種植優質,高產的優良品種。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近年來,我市根據實際,多次邀請廣東省農科院的教授來為廣大農户上課,傳授各種種養的管理方法和技術,使農民能夠掌握種植的管理方法,從而提高了產品的質量和產量,提高了經濟效益。通過多種多樣有效措施,努力提高農民素質,使農民真正成為新技術的受益者,成為新時代知識農業的主力軍。

4、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在新形勢下,要增加農民收入,必須把增加非農收入和減小農業從業人員來實現農民增

收為目的。當前,我市農業生產組織結構規模小,制約着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商品率的提高,解決這一矛盾的主要途徑在於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經營要以市場為導向,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依靠各類龍頭企業和組織的帶動,將生產、加工、銷售緊密結合起來,實行一體化經營。在農業新的發展階段,增加農民收入,要有新思路,採取綜合措施,以“多予、少取、

放活”為指導思想。一方面要利用農產品供給充裕,加工不足,消費需求,升級的有利條件,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另一方面,利用農村第三產業發展滯後,服務業潛在需求巨大,有效供給不足的現狀,積極發展第三產業。

5、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多渠道轉移農業富餘勞動力。農業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首先需要依靠企業的吸納。小城鎮接近農村,鄉鎮企業集中在小城鎮,農民就近轉入小城鎮就業,與土地的關係維持一段時間,既可降低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成本和就業風險,又可有效地避免大中城市吸納勞務工所產生的種種問題。堅定不移地把發展鄉鎮企業作為農村經濟的主要增長點,把發展鄉鎮企業與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結合起來,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讓農民分享農產品加工、流通環節的利潤。同時提高貯藏、保鮮、運銷及其他的配套服務。集中精力培養一批市場潛力大、輻射面廣,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改善農村的投資環境,同時帶動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有利於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鄉鎮企業要抓住發展的良好機遇,以市場為導向,緊緊結合農業結構調整,在發展科技種植業、優質化養殖業、農產品的精深加工等方面實現產加銷的有機聯繫,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鏈。不斷拓寬農村就業的空間,政府加大力度扶持農業龍頭企業,不斷增強龍頭企業的競爭力,帶動力。龍頭企業一頭連着市場,一頭連着農户,可以把市場信息,適用技術、管理經驗及時地傳遞給農户。有效地解決分散的農户經營與大市場的連接問題,促進產銷銜接的農業結構調整,拓寬農民增收的渠道。

6、積極組織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組織農民外出務工。開拓農村廣闊的就業門路,同時適應城鎮和發達地區的客觀要求,引導農民勞動力合理有序地流動。同時國家投資興建基礎設施也應多用農村勞動力,使他們掌握技術,又增加現金收入。從我市這幾年的情況看,由於本地資源短缺,人多田少;人均只有五分田左右,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就在於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同時增加農民在第二、第三產業收入。政府要鼓勵和引導外出務工人員返鄉辦廠經商,為他們提供便利,以幫助和帶動家鄉更多的農民發家致富

7、加快農村税費改革的步伐,切實減輕農民負擔,認真落實減輕農民負擔的各項政策措施。農村税費通過改革達到既保障鄉村組織正常工作和發展的必要經費的需要,又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穩步發展。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穩妥推行税費改革,扶持農業生產資料工業的發展,降低農民的生產成本。首先,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民收入,就是要改革農村現行的税費制度,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一切向農民收取的鄉鎮統籌,教育附加費,村提留等一律取消,從而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税費改革後,農民的負擔保持相對的穩定,實行增產不增税,增收不增税的政策。通過税費改革,取消不合理收費項目,減輕農民負擔。作為物價部門,一是要在進一步清理整頓涉農收費項目、價格的基礎上,全面落實涉農收費“公示制”,凡向農民收取的經營服務性收費以及按中央和省兩級審批權限和程序批准的涉及農民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均應向社會公示,接受羣眾監督;二是建立農村價格監督網絡。建議全市鎮級設置價格監管站,人員可聘請鄉鎮幹部、人大代表、村民代表、村幹部擔任價格監督員,形成覆蓋面廣、渠道暢通的市、縣、鎮三級價格監管網絡。三是逐步完善制度。建立對涉農價格和收費公示定期督查制度,農村價格監督業務培訓制度、工作聯繫考核等工作制度。四是加強監督檢查。對各種向農民的亂漲價、亂收費行為實行堅決查處。

8、建立健全農民收入的穩定機制,實施適度的農業保護,完善農業保險機制,降低農業的風險成本。當前農民收入不僅增長慢,而且很不穩定。主要是農業承擔了市場和自然雙重風險,而且缺乏社會保障。所以逐步建立健全農民收入穩定機制是十分重要的。一是加大防災設施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業風險防禦體系,最大限度地消除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和政策風險給農業帶來的巨大沖擊和破壞;二是建立農業災害補償機制。鼓勵農民參加商業性人壽、財產保險,多渠道減輕災害損失;三是建立農民收入的市場風險補償機制;四是逐步建立農村和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五是繼續加大扶貧力度,抓好扶貧工作。

9、國家要加大力度扶持農村小型公益設施建設,規範政策與農民的分配方針,確保對農業、農民、農村的各項政策和資金到位。如鄉村道路建設、供水供電、廣播通訊、學校、醫院等,縮小城鄉差別:一是城鄉經濟發展速度不同引起的收入差距;二是農村基礎設施供給嚴重不足,城鄉差別呈現拉大趨勢;同時政府對農業資金的支出,要儘量減小中間環節,直接讓農民得益。提高農業資金分配的科學性和透明度。

總而言之,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從多方面,多種渠道,想盡千方百計為農民增收提供便利,積極落實減輕農民負擔的有關方針,政策,繁榮農村市場,帶動消費,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提高綜合國力,達到國富民強。

二○○六年*月××日

第四篇:關於提高西部貧困地區農民收入的對策與建議

關於提高西部貧困地區農民收入的對策與建議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整個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地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顯著的提高,但全國發展很不平衡,目前還存在着大量的貧困地區。由於諸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包括國家投資不足、工業化水平及科技含量低下和西部農村醫保之後等,西部貧困地區財政收入增長非常緩慢,尤其是農村地區更加落後,農民收入地下,嚴重影響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因此,必須採取有力的措施,促進西部貧困地區財政收入的增長,增加農民收入,以達到全國平衡發展。在此,我僅對如何增加西部農民收入、改善醫保制度及西部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三方面做簡要闡述。

(一)如何增加西部農民收入

農民收入問題關係到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要增加農民收入,就需要從農村的長遠發展來考慮。對此,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解決問題。

1、以提高農民收入為目標,制定農村的發展規劃。

農民收入問題實際上是農村經濟發展問題,為此,要以提高農民收入為目標,制定科學的中長期農村經濟發展規劃,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併為規劃的實施創造條件。要深化改革,解決農業結構調整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以保證農民獲得一塊穩定的非農產業收入;政府要幫助農民對各種農產品的生產進行預測,為結構調整指明方向;要對農業和農村給予必要“反 1

哺”,以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資的力度,縮小城鄉差距,這是保障農村發展規劃順利實施的基礎。

2、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比較利益。

為使農業進一步適應市場的需求,提高農業競爭力,提高農業比較利益,必須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產業化經營的核心是要多元參與主體結成利益共同體,要“風險共當,利益共享”,即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都能得到投入的平均利潤,農業和非農業勞動者獲得社會同等效益。目前在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原料的生產環節得不到平均利潤,這是今後農業產業化經營亟需解決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得不到解決,原料生產環節長期利潤較低,這個環節必將落伍,產業化經營鏈條上的其它各個環節也必將受到影響,農業的比較利益、農民的收入也不會得到提高。

3、提高土地收益,增加農民收入。

綜合運用現代技術,大力發展高效特色農業,籽種農業、精品農業、創匯農業、觀光農業、設施農業和加工農業是對傳統農業的改造,是現代農業的切人點和增長點,京郊各區縣在發展“六種農業”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延慶縣已順利通過全國無公害農產品(蔬菜)生產示範基地領導小組的驗收,300多個品種的產地被市農業局確定為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和出口蔬菜生產基地。要加大“六種農業”的投入,不斷優化農產品品種和品質結構,以市場為導向,選準各區縣的特色產業,加強特色鄉鎮、高效園區建設,充分發揮其在引

進名優農作物品種、普及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的示範作用,不斷提高土地收益,增加農民收入。

4、進一步完善税費改革,減輕農民負擔。

目前,農村税費改革正在逐步推行,農民負擔比過去有所減輕,但還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很可能使税費改革走過場。因此,要從根本上理順國家、集體與農户的分配關係,加快税費制度改革,減輕農民負擔,為其創造寬鬆的生產經營環境。只有這樣,才能調動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進而增加農民收入

(二)改善醫保制度 當前由政府主導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因其順應了廣大農民羣眾的醫療健康要求,成為我國構建農村社會新型保障機制的主要內容。但對貧困地區農民而言,由於經濟水平低、健康風險防範意識差的普遍性和制度設計本身上的缺陷,也使這一制度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並不能完全滿足他們的醫療需求。因此,通過具體分析農民權益的缺失,探索和尋求解決途徑,使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給農民真正帶來實惠,不僅是醫療制度建設和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本身的需要,更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在目前各級政府財力和農村基層衞生醫療資源還十分有限的現實條件下,由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面臨的是千家萬户不同的農民家庭及其個體,因其支撐這一制度的文化素質、經濟發展水平、個體健康水平等因素各有差異,選擇適當合理的政策措施,儘可能滿足不同層次不同羣眾的醫療需求,保障廣大農民羣眾得到合理的醫療救助,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

度建設的最基本內容,自此,我提出幾點對西部貧困地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保障農民權益的對策建議。

1、提高對貧困地區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定位認識 其實,從最初針對農民這一弱勢社會羣體,為保農民大病風險的良好初衷看,新型合作醫療是政府主導下的一種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或者説是全體農村公民應當享受的一種社會權利,不籌資並不完全是農民要放棄這一權利的真實體現。如果簡單地將是否自願籌資設置為農民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的一道門檻,勢必會將一部分農民的權利人為地剝奪,這顯然與我們國家建立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的初衷是相違背的。同時還應當看到,在目前醫療救助資金和縣鄉醫療資源還及其有限的條件下,如果部分患者羣眾救助資金超出一定範圍或佔用公共醫療資源過多的話,則勢必會影響到其他患者的正當醫療需求,從而使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或多或少還具有不同程度的排他性和競爭性,表現出不完全公共產品的特性。因此從政策層面上講,針對貧困地區弱勢羣體對醫療保障需求的普遍性,從理性農民最關心的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能否給自己帶來真正實惠的現實出發,通過有效的政策傾斜和必要的監督措施,實現“合作”與“保障”二者相統一,保障全體村民特別是貧困山區困難羣眾都能享受到最基本的醫療保障是該制度的根本出發點和最基本目標。

2、加強和完善貧困地區現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方

式建設

據有關資料,全國各地在實行新型合作醫療中,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帶有商業化傾向的建設模式,應該説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發展的一種趨勢。而貧困地區低層次的經濟基礎和農民意識形態等因素決定了該地區建設和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特殊性,因此為保障所有農民都能享受到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惠,真正體現公平原則,可根據不同的人羣和不同的醫療需求,設計不同的運行方式。以當前模式為基礎,重點完善以下內容:一是在賦予繳費時間靈活性的同時,為避免故意“漏人”現象,建立嚴格的“以户參保、全家受益”的新型“捆綁式”繳費方式。二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按參加人數保障補貼額度逐年增加,同時在將現行的合作醫療手冊的憑證功能逐步向家庭記賬式功能過渡的基礎上,合理確定小額補貼和住院大額統籌分配比例,或者將縣級財政補貼直接劃歸到家庭賬户,滿足農民日常購藥、體檢等最基本的醫療保健需求。三是將特定的癌症等大病檢查費用納入補助範圍,並適當提高大病住院報銷時醫療費用底線標準和報銷金額上限標準,真正體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保大病、濟大貧的保障功能。四是允許參加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的農民,在全縣範圍內具備一定資格的醫療機構(包括私人醫療機構)就醫,賦予他們選擇醫療服務機構和購藥、體檢等各種形式醫療服務項目的權利,保障他們對醫療機構及其服務項目的“選擇權”和“控制權”。五是建立縣級新型合作醫療機構直接管理的鄉鎮新型合作醫療派出機構,具體承擔本區域有關新型合作醫療管理職能,逐步弱化鄉鎮政府在合作醫療中的收費等管理職能。六是在完善家庭記賬式醫療手冊功能的同時,將農村享受大病補

貼的家庭及其患者個人享受補助情況,由所在鄉鎮新型合作醫療派出機構按月以村為區域定期公佈,接受羣眾監督。七是將農村特困羣眾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降低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的自籌標準,或由扶貧部門和民政部門全額代為繳納。八是建立嚴格的縣級合作醫療管理機構和鄉鎮派出機構按各自範圍公佈合作醫療基金的使用途徑、受益人羣及額度的定期公佈制度和隨時接受羣眾代表調查制度,維護醫療基金使用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保障農民羣眾的監督權。

第五篇:對如何提高農民收入的建議

對如何提高農民收入的建議

農村的發展關係到我國整體經濟的增長,誰解決了中國農村問題,誰就解決了中國從根本上全民富裕的問題。作為一個農民,土地是他的命根子,也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土地收入是每一個農民最關心的話題,如何提高農村農民收入也是我們本次採訪調查的真實目的。

在此,我們針對調查結果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議。

1、引進知識分子。

從調查結果看,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於農業生產,而大部分農民所受的文化程度很低,僅僅滿足於家中的十幾畝地最多隻能養家餬口。這時就需要提高土地的產量,也就是説,政府機構可以派遣一些農藝師湧入農村,給農民宣傳農作物的科學栽培知識,幫助農民更好的利用有限的土地產出更多的作物。

2、城鄉一體的社會福利。

我國社會、科技日益發達,工業化、自動化日新月益,對勞動力的需求就會越來越少,城市的繁華也開始吸引着農民的眼球,城市的福利政策也優於農村很多,緊接着便是大量的農村人口湧向城市。如果國家實行城鄉一體的社會福利政策,使農民安心的呆在農村,才能使農村得到更好的發展。

3、計劃生育政策不可動搖。

我國將近14億人口,而農村人口就佔2/3,龐大的人口數是限制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我國應大力實施計劃生育政策,提高農民

素質,讓農民真正意識到多生的危害,慢慢減少農村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