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幼兒園中班觀察記錄心得(精品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21W

幼兒園中班觀察記錄心得(精品多篇)

幼兒園中班觀察記錄心得 篇一

實錄:

南門幼兒園的環境簡潔、大氣,每個班都有自己的個性牆飾。最吸引我眼球的是這幅圖片:看似不起眼的兩個在沙灘上曬太陽浴的人,起初只是覺得他們身上的顏色有些怪怪的。再仔細打量圖片發現——整幅圖片的後面還有一張相同大小的圖片,它的上面塗滿了兩種不同的顏色。當有小朋友在後面抽動這張塗滿顏色的圖片後,人體身上的顏色也會隨之而變化成不同的顏色。從而讓小朋友可以直觀的體驗——人體在曬了太陽後皮膚會變成不同的顏色。而這個設計與他們這個班級的主題活動是有聯繫的,很有趣吧,真的很有趣!

反思:

其實,這樣的牆飾創意很讓人心動!當然在心動、詫異的時候想的更多的是:這麼簡單有趣的設計,他們是怎麼想到了呢?

環境的創設不單是單純的佈置環境,讓環境以優美、童趣來吸引幼兒,更重要的是將活動主題融入環境當中,讓幼兒不斷的與環境互動,使環境體現主體內容,以此來吸引幼兒,自發地探索,自覺的參與到主體環境當中,發揮自身的潛能,讓幼兒在探索、發現、認識、操作當中,獲取經驗,從而促進幼兒各方面能力水平的發展。我們一直説環境創設追求新穎有趣、遊戲性強,能激發幼兒主動與環境互動,引起幼兒自覺在環境中探索的慾望。但是往往在具體設計中感覺巧妙、新穎不夠,有時我們覺得做的很好了可是在具體操作後並不是很吸引孩子們的眼球。

看來在博採眾長的同時,要吸取的是對自己可再利用的,可以二度創作的、能加入自我特色的可取之處。照搬的山寨版有時反而會弄巧成拙。

幼兒園中班觀察記錄心得 篇二

背景:

“可愛的動物”主題正在進行中,歌曲《小蟈蟈》是其中的一個預設活動。活動中,孩子們對小蟈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議論紛紛。於是,我藉此開展了“信息交流活動”,滿足孩子們好奇、探索的興趣。

實錄:

在音樂“小蟈蟈”的活動過程中,為了幫助孩子們理解歌詞內容,我請他們和好朋友一起説説自己知道的關於小蟈蟈的祕密。

濤濤、榆榆和天意三個好朋友圍在一起交流着:

“我見過的蟈蟈比蟋蟀大,它有兩條粗粗的大腿。”

“對,我奶奶到菜場也給我買過一隻蟈蟈,蟈蟈喜歡吃毛豆,我養了好長時間呢。”

“我舅舅以前給我買過蟈蟈,它的叫聲很響。”婧涵輕聲地對旁邊的晨晨説到。

“我家裏有一隻蟈蟈,媽媽每天到菜場買毛豆和青菜回來餵它。”晶晶跑來説到。 “是嗎?那你能不能把它帶來給大家看看?”我鼓勵晶晶把蟈蟈帶到幼兒園。

孩子們對蟈蟈很感興趣,為什麼不把它擴大作為一次信息交流活動呢?

於是活動結束時,我就鼓勵他們回家查找相關的資料。

第二天,婧涵在媽媽的幫助下,上網查找到了許多關於蟈蟈的生活習性的資料和圖片;奇奇的爸爸在網絡中下載了一段飼養蟈蟈的錄像,非常生動形象;濤濤媽媽將不同種類的蟈蟈圖片製作成了PPT;晶晶把自己養的蟈蟈也帶來了……我將孩子們帶來的資料佈置成版面,並將電子資料安裝到電腦中,讓孩子們自由觀察。

一下子有這麼多關於蟈蟈的資料,孩子們的求知慾被激發起來了,都圍在版面和小電腦旁邊你一言我一語地談論着。

“你們看呀,蟈蟈的後腿很粗,它一定能跳很遠。”

“原來還有黑色的蟈蟈呢!”

“媽媽告訴我,蟈蟈喜歡吃西瓜皮。”

“爺爺説蟈蟈最喜歡吃毛豆和絲瓜花了。”

“對,對,除了毛豆和絲瓜花,蟈蟈還喜歡吃蘋果、米飯呢,很好養的。”

“蟈蟈其實不會叫的,它的聲音是背上的翅膀不停地振動發出來的。”

“是嗎?我原來還以為蟈蟈是用嘴發出叫聲的呢。”……

反思:

1、作為教師除了有計劃的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引導孩子關注周圍的信息以外,還要善於觀察和傾聽,及時抓住一日活動中孩子們共同關注的、有價值的信息,靈活地調整教學計劃,給予迴應。在學唱歌曲“小蟈蟈”時,發現大部分的孩子對蟈蟈產生了濃濃的興趣,於是我調整第二天的教學計劃,鼓勵孩子們回家請父母幫忙一起收集相關信息,再帶來交流。

2、教師應該重視為孩子創設開放、寬鬆的活動環境,讓孩子們自由、大膽地表達、交流信息,以此來激發孩子自主觀察、探究的學習興趣,使孩子們在親自實踐的過程中真正獲得發展。為此,我將孩子們帶來的資料、實物佈置成版面,把電子資料保存到電腦中,並讓孩子們自由地觀察、交流,使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獲取信息。

3、教師、家長和幼兒是一個合作的團體,家長是教師的教育夥伴。兒童的學習不是獨立建構的,而是在諸多條件下,主要是在與家長和教師、同伴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建構的。我們非常注重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因此家長們也十分支持和引導孩子,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我們的孩子們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很快就收集到了各種蟈蟈的相關圖像資料,使孩子們能更加直觀、形象地感受到蟈蟈的特徵與生活習性,獲取了豐富的信息,得到了發展。

幼兒園中班觀察記錄心得 篇三

背景:

最近,我們班正在開展“蘋果和桔子”的主題活動,寶寶們通過看看、摸摸、吃吃的途徑,進一步瞭解了水果的常識,豐富了已有經驗。今天,亦晨寶寶帶來了一袋神祕的水果,一下子便吸引住了孩子們的目光。於是,圍繞着這袋“神祕的水果”,我們展開了品嚐大會及熱烈討論……

實錄:

我打開袋子,拿出一包包的“水果”,孩子們都嚷嚷着,這不是水果。他們一下子就認出了葡萄乾、香蕉片,通過品嚐,他們一致認為都很好吃。此外,我還為孩子簡單介紹了水果乾的製作方法。“看看,還有一樣是什麼水果做成的呢?”我打開包裝袋,把東西倒在了盤子中,先讓孩子仔細觀察外形,於是,各種各樣的答案開始湧現。

——諾諾説:“這是蘋果吧,紅色的。”

——婕婕説:“有點軟軟的,是桔子吧。”

——小邱説:“我覺得是大西瓜。”

我點點頭,笑嘻嘻地説:“你們説得都有道理,到底是什麼呢,要不我們一起來嚐嚐看,吧?”我的提議馬上得到了孩子們的熱烈響應,於是石榴班的品嚐大會開始了。大家都小心翼翼地品嚐着,不時發出感歎,“好甜啊”,“好像有點酸”,“有一粒一粒的”……

“張老師,是草莓,草莓!”葉瑩大聲説,旁邊的弈靈也點頭附和着。沒過多久,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響應她們的答案,頓時,教室裏熱鬧一片。於是,我開口道:“我也來嘗一嘗!”孩子們認真地看着我嚐了一塊,“哈哈,真的是草莓啊。”孩子們都笑了,嘴裏還嚷着“我就説吧”,“我一吃就知道是草莓”……

反思:

此次“神祕的水果”活動的展開,純屬意外,完全得益於亦晨寶寶帶來的一袋水果乾。這袋“神祕的水果”不僅成功引起了孩子們的好奇心,而且把他們肚子裏的饞蟲也給引了出來,於是,我就順水推舟進行了以上的活動。

我覺得,作為一名老師,首先需要細緻的觀察力,要善於從幼兒感興趣的事物中發現它所藴含的教育價值,並實施及時教育。從上面的活動中很多孩子對於葡萄乾、香蕉片的認知情況看,這兩樣東西都屬於是比較常見的,而且他們都擁有相關的經驗,但是對於草莓幹,孩子的相關經驗缺乏,於是我便抓住這個契機,引導他們仔細觀察,進行自主探索。我覺得,雖然老師預設的活動不少,但孩子總有這樣那樣的好奇,總有如此巧妙的意外發生。我們知道,好奇心和探究欲是學習的原動力和內驅力,也是生成活動中主題內容的重要來源。利用孩子的興趣和現實情景,適時的融入教育,顯得非常重要。一個自然生成的主題活動由於它的偶發性,再加上事先沒有足夠的有關知識準備、材料準備等,因此不可能生成一個像模像樣的主題探究活動。因此,更需要老師現場的靈活機動。

其次,我們要允許孩子出錯,並適時進行鼓勵、支持和引導。孩子總是懷着強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願望去探究周圍世界,常常用自己獨特的、不同於成人的眼光認識世界。活動中,孩子通過自己的觀察進行了猜測,答案精彩紛呈,雖然都是錯誤的,但這説明他們正在積極思考,我們要保護他的好奇心、求知慾,留給他自由想象的空間,鼓勵他們主動去探索。

第三,要適度控制內容的廣度和深度。由於偶發事件生成的活動和預設活動不同,需要我們老師根據幼兒身心特點,對生成活動所涉及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進行合理控制。在“神祕的水果”生成活動中,考慮到小班孩子的接受能力,我對於這些水果乾如何製作的過程,只是進行簡單的闡述。不過,我發現孩子對於水果乾的製作方法很感興趣,因此,我覺得下一步還可以讓孩子通過觀看錄像或者實地考察,去了解水果乾的實際做法,然後再通過後續的談話活動,讓他們説説自己所看到的,從而將生成活動推向高潮。

一袋普通的水果乾,在孩子眼中卻成了神祕、好奇的源頭,而我也藉此生成了孩子感興趣的活動,取得了較成功的成效。其實,孩子對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充滿了興趣和好奇,而這些都能轉變成為教育契機,只不過需要你的一雙亮眼睛去發現。

幼兒園中班觀察記錄心得 篇四

實錄:

角色遊戲開始了……

“今天我想做娃娃家的媽媽。”

“今天我想做銀行的職員。”

“今天我想做超市的收銀員。”……

“我們上班了。”我剛一説完,孩子們就紛紛忙碌起來,有的搬椅子,有的拿玩具,不一會兒一個小小的社會場景展現在我們的教師中,有超市、書報亭、娃娃家、理髮店、美食園……

我環視了一圈後,發現今天的BBQ燒烤還沒有人,也沒有小朋友一起要求玩這個遊戲。於是我靈機一動,忙走過去把烤羊肉串的架子擺好,把一些材料都搬了出來擺放好,等一切準備好後,我就開口叫了起來:“賣羊肉串嘍,又香又好吃的羊肉串,快來買嘍!”當我的叫賣聲一出,孩子們紛紛被我吸引住了,接着一個二個三個……越來越多的“顧客”來買羊肉串了。

“你要什麼?”“這些5塊錢。”“你要辣的還是不辣的?”“好吃你再來買。”……在我和孩子們的對話中,孩子們也積極的和我回應着,“我要烤魚、烤羊肉串。”“一共多少錢?”“我要不辣的。”“真好吃。”

看着這麼多小朋友都成了我的“顧客”我高興極了,於是我又説道:“今天生意真好,我忙不過來了。我要招聘兩個小幫手。”一聽我這麼説,孩子們紛紛都要求來幫忙,最後我請了兩個,接着就讓他們來賣羊肉串,因為剛才他們看過我是怎樣賣羊肉串的,所以他們也會和“顧客”交流起來。結果今天的“羊肉串”生意最好。

反思:

教師參與遊戲是教師與幼兒互動的過程,也是教師向幼兒施加影響的過程,教師作為成人所具有的豐富知識經驗和作為教育者的意圖在遊戲中可以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幼兒,幼兒也在遊戲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教育的影響。

在上述實錄中,教師以與幼兒同樣的遊戲者身份,通過遊戲的語言和行為對幼兒遊戲進行指導。當教師投入到幼兒的遊戲活動中,往往能夠吸引幼兒玩得更有興趣,因為幼兒年齡小、能力弱,遊戲的玩法技能相對比較缺乏,教師的參與往往使遊戲有更多的變化和情節的深化。教師可通過模仿幼兒的遊戲來對幼兒遊戲施加影響。教師所採用的這種平行遊戲的指導方式可以傳遞成人對幼兒遊戲關注的態度,增進幼兒遊戲的興趣,同時成人的行為本身已成為幼兒可參照的範例或榜樣,便於幼兒掌握遊戲技能。教師還可直接參與到

幼兒遊戲中,與幼兒一起共同遊戲,在有角色扮演的共同遊戲中,作為遊戲參與者的教師可以扮演適宜的角色加入幼兒遊戲。在和幼兒共同遊戲的過程中,進一步瞭解幼兒想法,調動和激發幼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幫助他們發現和解決問題或擴展情節,豐富幼兒遊戲的內容,提高幼兒遊戲的能力和水平。

幼兒園中班觀察記錄心得 篇五

今天的挑戰活動我們安排了“救小鳥”的主題活動。教師事先設置了一系列的障礙,例如:爬竹梯,過小河(走梅花樁),爬山坡(平衡板),過山洞(鑽爬)等最後救得小鳥完成任務。孩子們看到這個場景個個異常興奮,躍躍欲試。膽大的孩子衝在前面,膽小的跟在後面。陳昊雲小朋友在竹梯面前停了下來,他看了看,用腳踩了一下竹梯試了試,感覺有些猶豫。後面的小朋友不停地催促他:“你快一點呀。”昊昊在同伴的催促下只得鼓足勇氣前進。在竹梯上的他戰戰兢兢,每走一步都要回頭看一下。別的孩子都是手腳一起前進,可他幾乎是橫着前進的。也許是因為後面同伴的催促也許是太緊張,昊昊在爬到竹梯一半的時候一腳踩空從梯子上滑了下來。

分析:

陳昊雲小朋友是我班比較內向,膽小的孩子。在平時的來園户外活動中,家長總是幫他挑好運動器械在旁邊看着他玩。在其他的運動中,他不是在一旁看着就是選擇一些相對簡單安全的活動,帶有冒險性的遊戲或者是沒有嘗試過的器械他都不會去玩。在今天的挑戰活動中,他沒有完成任務。活動對他來説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不管是心理上還是行動上。雖然他終於敢嘗試,但由於缺乏活動經驗,不知道如何攀爬竹梯,也缺乏活動中的自我保護意識,最終沒有成功。

啟示:

在冒險運動中,我們關注比較多的是一些大膽的孩子 ,一些膽子比較小的孩子在活動中並不現眼,他們很容易被我們遺忘忽視。對於提高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我們要更加重視。我試想了一下幾點措施:1、通過各種途徑,如教學活動,幼兒感興趣的。活動材料,我帶你等,激發幼兒對運動的興趣,幫助幼兒養成基本的運動能力,走,跑,跳,平衡等,發展其動作的協調性。2、鼓勵幼兒參與活動,培養其大膽自信的品質。3、做好家園聯繫工作,和家長多溝通,取得家園教育的一致性。

幼兒園中班觀察記錄心得 篇六

過程:

中午十一點半左右,孩子們安靜地吃好了中飯,送好了餐具,他們開始自由交談。我發現顧景灝和張鳳桌上、地上都掉了一些飯粒,但他們都置之不理。

我走到孩子中間説:“你們肚子吃飽了,現在坐在一起説説玩玩開不開心?”幼兒異口同聲:“開心。”

我又問:“那請你們找找桌子上地上的小飯粒,它們開心嗎?”孩子被我問的一下寂靜了,原本臉上的笑顏也消失了。有的轉過頭找桌上的小飯粒,有的低下頭去找地上的小飯粒,發現沒有就興奮的説:“老師,我那邊沒有掉小飯粒。”“老師,我看到顧景灝那邊有小飯粒。”“老師,你看,張鳳掉了好多飯粒呀!” 被説的這兩個孩子看了看我,就移開了視線,一副漠然不予理睬的態度。

“掉出來的飯粒會開心嗎?”

“不開心。”

我接着問,“為什麼不開心?”

孩子三三兩兩地回答:“因為,因為它們掉在桌子上了,我看到地上也有,還有的都被踩爛了。”

“想一想小飯粒怎麼會掉出來的,還被踩爛了?”我繼續追問。

“我剛才看到有的小朋友吃飯時掉出來的,他沒有吃乾淨。”愛説話的薛晴連忙接話道。

我肯定了她的答案,並將視線轉向了顧景灝和張鳳,問道:“請你們來説説你的飯粒是怎麼掉出來的?”兩個孩子支支吾吾的回答。我提示到:“你吃飯的時候小腳是怎麼放得?身體朝向哪邊?你的飯碗在哪裏的?”大家一起幫助他們找出了錯的坐姿和吃飯方式。

“那請你們想想辦法,吃飯時怎樣做才不會讓飯粒掉出來?”

顧景灝不語,張鳳只是做了個鬼臉,於是我請大家想辦法。

有的説:“ 要吃得乾乾淨淨。”有的説:“吃飯不説話,飯粒掉了馬上撿起來。”也有的説:“坐在椅子上,吃飯不能動來動去。”還有的説:“不能把飯碗拿起來吃,會倒出來的。”

我問顧景灝和張鳳:“你們覺得小朋友説的對不對?”

他們點點頭。

那請你們來告訴大家:“吃飯該注意些什麼才能不掉飯粒?一點一點的説,把話説完整。”張鳳是個外向的孩子,先來説,在我的幫助下對剛才大家討論的內容進行了小結,顧景灝最後也是斷斷續續的説了一遍。

“好的,今天我們知道了吃飯時要怎麼做不掉飯粒,如果不小心掉了,也應該馬上撿起來,送進垃圾桶,否則會被踩爛,不衞生,我們要愛惜米飯,也要愛惜我們的活動室。”顧景灝和張鳳也表示同意,以後會像今天討論的這樣做。

分析及策略:

每次吃中飯,總髮現有個別孩子由於坐姿和吃飯方式不正確等原因,使得桌子上地上掉了一些飯粒,且他們不會自覺地收拾,幾經善意提醒,效果都不佳。於是我利用餐後時間,及時就餐後的現場,來開展關於怎樣吃飯不掉飯以及如何主動處理掉了的飯粒的談話活動,更具感染力。中班孩子開始從自己的向他人的世界過渡,並開始具有一定的判斷是非、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採用孩子自我觀察發現問題和同伴互助的教育方式引導孩子找出問題的焦點所在,以及根據問題想出有效的解決辦法。大家通過有意識地看發現問題,通過有目的的思考找出原因,通過集思廣益想出解決辦法,這樣的過程想必會給孩子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也有利於其今後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我想,我們的孩子就是要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地積累經驗,從而成長為一個個棒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