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烏合之眾讀書心得1500【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09W

烏合之眾讀書心得1500【多篇】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一

《烏合之眾》以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為背景,分析研究社會歷史運動中作為主題參與的羣眾,他們的行為、心理的諸般特徵。作者勒龐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羣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同時他也是典型的精英主義者,他反對集體主義,最早闡明瞭“個體在羣體影響下思想與行為的轉變”。在勒龐看來這“烏合之眾”就是羣體,一羣人聚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心理的羣體”,他們並非簡單的人數累加,而是“永遠漫遊在無意識的領地,會隨時聽命於一切暗示,表現出對理性的影響無動於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們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極端輕信外再無別的可能”。這就是勒龐的“烏合之眾”。 顯然“烏合之眾”不僅適乎 18 世紀的法國,更似乎暗合當下的網絡社會。在信息快速發展的時代,在全媒體的環境下,新興的大量互聯網信息平台,是否也是凝聚着“烏合之眾”?

正如勒龐所説“羣眾等同於無意識集體。因為無意識,所以力量強大。”這裏的“無意識”指缺乏理性、推理能力低下、少有深思熟慮。無意識主宰着有機體的生活,而且在有機體的智力活動中,這種力量也起着決定性的作用。在如今的網絡時代,羣體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缺乏理性思考的言論四處滋生,羣體跟風的大量轉發使得各種網絡平台充斥着垃圾信息,也使得處於羣體中的人更難以辨別各種信息。如20_ 年 3 月份因日本核輻射事件從温州等地颳起的“搶鹽**”透過微博、短信的匿名轉發迅速傳播,廣東、浙江、福建等省市的鹽價瞬間飆升,超市絡繹不絕的搶鹽人,貨架之上食鹽的顆粒殘存,集體無意識透過網絡平台演化成了一場社會危機。仔細揣度,發現搶購者往往抱着這樣幾種心態:有的擔心日本核電站爆炸對人體有影響,買點碘鹽回去吃防輻射;有的擔心海水被放射性物質污染,無法提煉鹽;有的是看到微博這麼傳、別人這麼搶生怕落後而跟着搶。如此簡單的邏輯經過微博的轉發摧毀了大眾的理性。對於“微博心理羣體”中的個體而言,他們可能並未意識到自己已然成為了某一特定“心理羣體”中的一份子。

網絡平台的各種網紅在信息傳播中成為了廣大粉絲們的“領袖”。勒龐認為羣體行為有一個很重要的心理特徵,就是崇尚威勢,迷信權威人物。他認為:“羣體的輕信、極端與情緒化反應等弱點,顯然既為領袖的品質劃定了上限,也給他動員自己的信眾提供了許多可乘之機。這些領袖往往精通巧言令色之道,他們一味追求私利,善於用取悦於無恥的本能來説服眾人。”在如今的很多直播平台,網紅會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宣傳各種產品來獲取自己的利益,而粉絲往往會盲目跟風,使得現在的網絡風氣十分浮躁。

網絡平台中“烏合之眾”的行為往往會表現為一種情緒化、少理性的低智商,羣體的暗示常常會輕易地“征服羣體的理解力,並窒息一切的判斷力”從而使得羣體產生集體幻覺。勒龐在《烏合之眾》中談到“正像缺乏推理能力的人一樣,羣體形象化的想象力不但強大而且活躍,並且非常之敏感”。羣體的智力並不見得就比個體的智力高明,相反,他們很容易受到一些形象化詞語、事物的影響。也正因如此,影響羣體意見的直接因素之一就是利用某些吸引眼球的熱點來巧妙地引導羣體的想象力,從而製造出集體的幻覺。網絡上無數個體組成的網絡羣體,他們所向披靡,所到之處不能聽到任何反對意見和質疑,他們的感情激烈豐富,遇到逆他們者道德不再是束縛他們的工具,輕者圍攻言語攻擊,重者人肉搜索祖宗八代罵盡,羣體裏的個體享受到了羣體的巨大影響力,正因人多勢眾,最後的結局就是反對者被罵的落荒而逃,而他們躲在電腦屏幕後面沾沾自喜最後能夠一泄私憤痛痛快快的發泄了。在中國這種網絡憤青網絡暴民甚至是現實中的憤青,也正因如勒龐所説的某些共同的、偏激的、具有煽動性質的觀點而自覺地走到一齊,從這一點上我們能夠看到勒龐的這本名著的強大的現實好處。勒龐認為:同理性相比,是幻覺引發的激情和瘋狂刺激着人們走向禮貌之路。儘管存在理性,但是推動一切禮貌進步的卻不是理性。倒不如説,推動禮貌進步的依然還是各種情感諸如尊嚴、民族主義、宗教信仰、愛國主義以及對榮譽的嚮往。

如今我們已經進入到網絡自媒體時代,各種聲音、觀點、思潮,如井噴般湧現,讓人目不暇接。由各種網絡平台而聚攏起的羣眾在瞬時間構成了所謂的“烏合之眾”,但正如勒龐在《烏合之眾》導言中所説:“羣眾儘管有諸多在外人看起來很值得鄙夷和恐懼,但仍然是一股無法阻擋的力量,仍然是世界潮流的引航者,誰冒犯了羣體就會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而崩潰。我們就要進入的時代,千真萬確將是一個羣體的時代。”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二

終於花了2周的時間把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看完了,這本書是以我認為相當緩慢的速度看完的,看完之後居然是一頭霧水,無奈又拾起再看了一遍,心境不同,收穫不同。

這本書在同學的推薦下看的,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描述它,那還是弗洛伊德説的:“勒龐的《烏合之眾》是一本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彩地描述了集體心態。”從頭到尾我都覺得這本書中偏見很多,可以説我應該是集體主義觀念支持者,但勒龐這本書卻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羣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沒了,羣體的思想佔據統治地位,而羣體的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這就徹底顛覆了我的觀念,集體(羣體)原來遠遠不是我所認識和接受的那樣。羣體的心理、意見和信念,在很多的時候,竟會讓人如此的失望和害怕。

在羅伯特·莫頓的《勒龐《烏合之眾》的得與失》中,他指出這本書確實對人們理解集體行為的作用以及對社會心理學的思考發揮了巨大的影響。勒龐生逢一個羣眾重新崛起的時代,他敏感地意識到了這種現象中所包含的危險,並且以他所掌握的心理學語言,坦率地把它説了出來。勒龐的思想是超意識形態的,他在此書的這裏或那裏,以十分簡約甚至時代錯置的方式,觸及到了一些今天人們所關心的問題,如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趣味單一、羣眾的反叛、大眾文化、受別人支配的自我、羣眾運動、人的自我異化、官僚化過程、逃避自由投向領袖的懷抱,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等等。也就是勒龐考察了一大堆現代人面臨的社會問題和觀念,這使這本《烏合之眾》具有持久的意義。

羣眾,烏合之眾。羣體是相對於個體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幾個人就能構成羣體。羣體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以一定的方式聯繫在一起進行活動的人羣。可見羣體有其自身的特點:成員有共同的目標;成員對羣體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羣體內有結構,有共同的價值觀等。羣體具有生產性功能和維持性功能。羣體的價值和力量在於其成員思想和行為上的一致性,而這種一致性取決於羣體規範的特殊性和標準化的程度。羣體中的個體與他人發生相互作用,這本身就構成了一種刺激。個體對這個刺激必然要做出反應,於是表現出與個人獨處時不同的行為方式。在勒龐看來,當人們變成了一個羣體後,他們的感情、思想和行為變得與他們單獨一人時頗為不同,而羣體在智力上總是低於孤立的個人。羣體沒有能力做任何長遠的打算或思考,而孤立的個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應行為的能力(“當人們聚集成一個羣體時,一種降低他們智力水平的機制就會發生作用”,“從他們成為羣體一員之日始,博學之士便和白痴一起失去了觀察能力”)。

羣體總是受着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它的行為主要不是受大腦,而是受脊椎神經的影響,因此羣體是刺激因素的奴隸,羣體具有衝動、急躁、缺乏理性、沒有判斷力和批評精神、易受暗示和輕信的特點。書中列舉了1792年法國曆史上有名的大屠殺事件。當時,在大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巴黎成千上萬市民幾天之內虐殺盡關在監獄裏的僧侶貴族一千五百多人,連十二三歲的孩子也不放過。更不可思議的是,在極刑現場,婦女們以一睹貴族受刑為榮。這些平時裏的店員夥計、家庭主婦,都相信自己的正義行為是在消滅“共和國的敵人”。因此,“孤立的個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時,他不能焚燒宮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這樣做的誘惑,他也很容易抵制這種誘惑。但是在成為羣體的一員時,他就會意識到人數賦予他的力量,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念頭,並且會立刻屈從於這種誘惑,出乎意料地障礙會被狂暴地摧毀。”同樣,這也可以解釋。。。期間紅衞兵的瘋狂行徑,他們失去作為個體時的理智,只知道和接受極端的感情和觀念,還對使自己失去人格意識的暗示者惟命是從,一經煽動鼓舞,便形成了一股極為瘋狂可怕的力量,這時理性完全被壓倒。

在勒龐看來,羣體的產品不管性質如何,與孤立的個人的產品相比,總是品質低劣的。在現實意義下,我們應警惕自身,認識自己,保持自己的人格,做一個清醒的自由人,尤其是在羣體更要凸顯。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三

何為烏合之眾?勒龐在全書最後寫道:“它僅僅是一羣獨立的個人,因回到了自己的原始狀態——而成為一羣烏合之眾。”這種原始狀態下的羣體野蠻、組織結構鬆散。羣體理性缺乏是勒龐在本書中用反覆強調的羣體特徵,而羣體理性的缺乏又恰恰發生在羣體力量崛起的時代,由此引出這一不得不予以關注的重要問題——烏合之眾。

一、框架、內容與理論

全書共分為四個部分,分別從時代特徵,羣體的精神結構與思維方式,羣體意見和信念的形成與影響因素以及不同類型羣體的具體特點來闡述。

(一)時代特徵

《烏合之眾》出版於1895年,勒龐生活的年代在法國大革命結束後不久,人們從攻佔巴士底獄到發動熱月政變,經歷了法國大革命法國曆史進入了維護大革命成果的時期,羣眾的聲音開始取得優勢,民眾得有機會進入政治生活。在百年之後的今天,勒龐所描述的時代背景仍然適用且發展更甚。

勒龐在書中所描述的羣體並非我們日常所説的羣體,而是一種組織化的心理羣體,即羣體有一定的共同目的。在這個羣體中個性消失並形成作為個體時所不具備的新的特徵。個體受羣體精神統一定律的支配而表現出無意識從眾,趨於平庸,狂熱且易受暗示。

(二)精神結構與思維方式

首先是羣體情感特點。羣體情感特點的變化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第一,羣體衝動、多變又急躁。所有的刺激因素對羣體都會產生作用,受情感的影響也會加劇,數量 上的優勢使他們充滿熱情與自信。第二,羣體易受暗示又易於輕信。期待注意而又時常處於無意識狀態之中,正所謂三人成虎,羣體往往輕易將幻覺當做現實。第三,羣體的誇張與單純。羣體會受到感染而放大自己的感情,使自己輕易陷入極端並輕易被極端的感情所感染。第四,羣體的偏執、專橫與保守。因為羣體的極端,他們難以忍受懷疑與不確定,人多勢眾而專橫與偏執,對強權低聲下氣而保守與缺乏革命精神。

其次羣體的道德觀也會發生變化。作為個體,人能夠保持理性尊重習俗,作為羣體,羣體的行為則代表了多數的習慣。羣體衝動又多變不可能代表道德,正如情感的極端一般,羣體的道德也會極端。人們不再為私人利益行動而情願為信仰獻身,無論這信仰是要他殺人放火還是慷慨赴死。

第三是羣體觀念、理性與想象力的特點。羣體的觀念有長期穩定的基本觀念和一時環境影響下形成的次要觀念,基本觀念和次要觀念即便矛盾也可以共存,勒龐對此的解釋是因為羣體缺乏批判與推理能力。之所以觀念只有簡單明瞭才能為羣體所接受,而與其是否是真理無關也正是因為如此。羣體並非毫無理性但其推理能力十分低下,羣體的推理只是表面有相似形與連續性的事物,所接受的判斷也只是不經推理的直接判斷。羣體的想象力因推理能力的缺乏而強大活躍又敏感,它是權力和權威的基礎,越是來源祕不示人的神祕事物,越是形象鮮明引人注目,越能夠撼動羣體的想象力。

最後是羣體宗教形式的信仰。宗教具有崇拜想象事物,畏懼其力量並盲目服從於該事物的特點。信仰之所以強大是因為採取宗教形式,激發羣體的想象力才能在羣體中紮根,無論是對於無神論者還是有神論者。這種宗教形式的感情才是大事件發生的根源而非個人意志。

(三)羣體的意見與信念產生影響的因素

影響因素分為間接因素和直接因素兩類。

1、間接因素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種族因素。勒龐所説的種族不同於人類學所嚴格定義的種族,更多的是民族。種族的影響作用於信仰、制度和藝術等並通過它們表現出來,這種影響與一時的環境影響相比是長久的並能夠世代繼承。

第二,傳統因素。傳統是種族的產物,人們能夠輕易對傳統造成的變化不過是名稱和形式上的變化。因為羣體的保守主義精神,改變一個民族的理想方式是以不易察覺的方式改變,且這種改變很難真正實現。

第三,時間因素。在這一因素的解讀上,勒龐頗有順其自然意味,在時間之中意見與信念將獲得力量也會失去力量,制度與社會組織也終將從無序走向有序乃至消亡。

第四,政治與社會制度。勒龐説:“各種制度是觀念、感情和習俗的產物,而觀念、感情和習俗並不會隨着改寫法典而一併被改寫。”因此,整體而言勒龐認為制度是無用的而真正起作用的是羣體的想象力。

第五,教育因素。簡而言之,教育讓人掌握了派不上用場的知識,信仰教師而貶低自我導致喪失判斷力與主動性是造成羣體意見與信念反叛的原因。

2、影響羣體意見和信念的直接因素有四個:

第一,形象、詞語和套話。意義不明確的詞語越是神祕的詞語越力量強大。它的含義是暫時的,隨時代與民族變動的,政治家就是給舊事物換上新名詞。

第二,幻覺。它與形象、詞語和套話的共同之處在於其影響力來源於羣體的想象力,與幻覺的影響相比,真理反而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第三,經驗。真理要想產生影響需要在大範圍反覆出現的經驗來驗證,只有這樣觀念才能在羣眾頭腦中紮根。

第四,理性。勒龐認為羣體是缺乏理性的,羣體受無意識情感支配且能夠輕易被調動。少數哲人的理性足矣,文明的動力不是理性而是感情。

羣體有跟隨頭領的需要,羣體的意志往往跟隨着羣體領袖的意志。羣體總是傾向於服從,他們需要的不是自由而是被領導、被統治。領袖要動員羣眾主要通過三種手段:斷言、重複與傳染。前兩種手段得以發揮作用的原因在前文中基本已經提到了,而第三種手段傳染則是往往被歸因於模仿的頭腦中的傾向,終將從下層蔓延至上層。我認為在《烏合之眾》一書中,勒龐本人也很好運用了這寫手段,斷言式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以及在不同章節中反覆強調。

觀念或人獲得權力都要通過名望,名望有先天與後天之分,它是説服羣眾的一個基本因素。因為成功人們獲得名望,缺少成功人們也將失去名望。正如今年因里約奧運會而被舊事重提的劉翔,人們可以因為兩次奧運會的退賽輕易忽視他取得的所有成績而破口大罵。這也正如勒龐在敍述羣體的想象力時所説:“上千次小罪或小事件,絲毫不會觸動羣眾的想象力,而一個大罪或大事件卻會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總而言之,羣體有重要而持久的信仰與短暫而易變的意見,他們反覆無常。

(四)同質性羣體與異質性羣體

在最後一部分,勒龐將羣體以同質性羣體與異質性羣體分類,並對異質性羣體中的犯罪羣體、陪審團羣體、選民羣體與議會的特點一一進行了分析。

二、貢獻、不足與啟發

勒龐全書幾乎只是在敍述 自己的觀點,缺乏量化的、系統的研究。羅伯特·墨頓説:“它們全是他頭腦的產物,因此他顯然對它們一概厚愛有加。”相較於有系統分析論證的著作而言,勒龐更近於觀點的提出。正如弗洛伊德對本書所做評價,勒龐作為問題的發現者,指出了羣體生活的重要方面,但並沒有對它們做出解釋。羣體的心理特徵及思維方式,個體與羣體的差異以及影響羣體的種。種因素是研究羣體必不可少的基本問題,勒龐貢獻正是在於他發現了這些問題並對它們進行了闡釋,這也是《烏合之眾》一書即便存在已被證實有誤導作用或錯誤的觀點卻仍然是長盛不衰的經典。

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強調民眾的作用。從國家層面來看,社會主義制度的中國將人民民主權利概括為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總統制共和制的美國大選全民投票,君主立憲的英國也會舉行全民公投,無關政治體制與意識形態,羣眾的發聲是必然的趨勢。從社會生活層面來看,網絡通訊技術、社交軟件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事件發生的同時信息已經能夠即時傳播到各處,人們通過網絡可以匿名發表各種意見,輿論的壓力可以影響到方方面面 ,控制羣眾的思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通過對羣體心理的分析,可以瞭解影響羣體心理和輿論的機制,瞭解如何利用羣體的心理以不令人生厭的方式達到目的,在輿論的洪流中保持有限理性也遠遠好過隨波逐流的非理性。

通篇來看,勒龐最主要的觀點即羣體理性的缺乏。勒龐描述的羣體是愚昧衝動且善變的,這種説法未免有些尖鋭卻也不無道理。從眾有主動的從眾,也有被動的從眾。很多時候人們的觀點往往無意識地害怕與多數作對,無意識地趨於平庸,但羣體是否無法眼光長遠,是否如野蠻人與孩童一般,我認為不能輕易斷言。

勒龐對真相與歷史持有堅定的懷疑態度,因為羣體的想象力,一件事可以被數千個目擊者證實,目擊者越多的事件,受到的懷疑也越多,由此,勒龐得出結論史學著作是純粹想象的產物。事實上,勒龐在實踐中卻有些自相矛盾,即便他認為歷史材料基於想象缺乏可信度,全書使用最多的論述方式仍然是藉助於歷史事件,通過論述法國大革命,開鑿蘇伊士、巴拿馬運河的組織者等歷史事件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還有其他一些觀點,如制度是修辭學家毫無用處的勞動,政治家的基本任務是將舊事物變換新説法,政府由於甘心被問責而削弱力量,羣體不要求自由只有當奴才的慾望等,我認為這些觀點不能簡單斷言,但不可否認的是,《烏合之眾》是一本值得一讀的經典。

烏合之眾的讀書筆記 篇四

羣體雖然智力低下,但有時會表現出“高尚”的道德。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巴黎發生了駭人聽聞的“九月慘案”,一羣店主、泥瓦匠等普通市民聚集在一起,在愛國主義的鼓動下,在巴黎城內展開了大屠殺,在無意識的狂熱氛圍中,這些市民喪失了理性,認為自己的屠殺不是犯罪,而是在履行光榮的愛國主義任務,甚至在殺人後還前往政務要求請賞。但殺人的同時這個羣體又表現出高尚的道德。比如在凌遲犯人時,他們非常紳士地遵循了女士優先原則,把最好的觀看座位讓給女士。這種道德和罪惡一樣,都來源於羣體極端而偏執的情感,並且都是無意識的。

而這種“高尚”的道德也在其他領域有所體現。

為一個罪大惡極的罪犯辯護的律師遭到百姓的指責與謾罵,在震驚韓國的“n號房”案件中尤其明顯,伴隨着市民的無數抗議電話與對律所官網的攻擊,沒有律師願意為主犯趙博士辯護。因為很多市民並不瞭解法律,只知道你身為律師“為惡人説話”,那麼你也是“幫兇”。主犯趙周斌的確罪大惡極,所犯罪行也沒有任何洗白的餘地。而辯護並非洗白,另一方面也是在捍衞司法尊嚴與公正。如今不再是那個存在“陶片放逐法”的年代,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鑿情況下,有律師也是不能逃離應有的制裁。掩藏在歡呼與正義的氛圍下,皆是腐爛與臭味。這不是那些人性的電影,而是實實在在發生的事情。司法潰爛成這樣,就是他們所説的“正義”嗎?

本書雖然沒有進行科學研究全憑經驗總結,但是精準描述了羣體社會種種問題因此極具現實意義。時時刻刻都在提醒我們,在這個羣體洶湧的時代,我們要時時警惕,不斷反思,保持清醒,理性思考。跟風沒有錯,錯在於盲目跟風。

烏合之眾的讀書筆記 篇五

羣體的一般特徵。

(一)羣體是個活的生物

許多人湊在一起,就叫羣體。不管他們是誰,不管他們是幹什麼的,也不管他們因為什麼湊在一起,只要他們湊在一起,就是一個羣體。或許我們會認為,雖然這些人是一個羣體,但他們之中每一個人仍然是獨立的,與他單獨一個人的時候沒什麼區別。

但是現代心理學可不這麼認為。在現代心理學看來,羣體一旦形成,就立即有了一種羣體的特點,這種特點與其中的任何一個人的特點都不相同,卻和每一個羣體的特點沒什麼區別。所有的羣體都是一樣的,羣體就像是一個活的生物,它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思想,這種羣體中共同的感情與思想,就是所謂的“羣體心理”。 “羣體心理”是不可靠的,是暫時的,一旦構成羣體的人羣四分五散,每個人立即恢復到了自己以前的狀態,但在羣體之中,他的個性卻消失了,不見了,這時候他的思想與感情所表達的與羣體的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有關羣體共同的心理狀態沒有明確的術語可以表述,我們只能稱之為組織化的羣體,或者叫心理羣體。這個組織化的羣體是一種極為特殊的存在,他的行為體現為精神的統一律。

(二)構成羣體的條件

但是,一些人偶然出現在同一個場合中,這還不足以構成組織化羣體的特點,大街上往來穿梭的人羣雖然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地點,但是這些人的目標各有不同,構不成心理學意義上的羣體概念。

真正意義上的羣體,是有其前提條件限制的,缺少了這個條件,一羣人就稱不上是羣體。羣體中的人有兩個共同的特點:首先是每一個人個性的消失,其次是他們的感情與思想都在關注於同一件事。有時候,即使這些人不在同一個場合上,但如果符合這個條件的話,那也可以稱之為一個羣體。較為典型是的這種激烈感情的促動,比如是大家共同關心的國家大事,一旦太多的人同時考慮這同一個問題,那麼這些原本是獨立的個人就立即形成了一個羣體。

一個偶然的契機,可以讓這些原本散處於四面八方的人同時湊在同一個場所,這時候這羣人就立即表現為同一種心理特徵,他們的行為再也沒什麼區別了。所以,有時候三五個人會形成一個羣體,而成千上萬的人卻未必會發生這種心理現象。任何時候一個民族也不可能同時出現在一個共同的場合——他們的人數太多了——但不管他們在哪裏、他們彼此之間的距離有多遠,但他們是同一個羣體,他們的行為表徵沒任何區別。

(三)羣體的相同和不同

心理羣體形成之後,就會表現為一種共同的、暫時的、然而又是十分鮮明的普遍特性,除此之外,羣體還會表現出一些附帶的特性。組成羣體的人員不同,那麼除了普遍特性相同之外,不同的羣體的附帶特性不同,而且,羣體的精神結構也會有所不同。這樣,我們就可以對羣體進行一下分類。

所的羣體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不管羣體是由什麼人組成的,但所有的羣體都有着一致性。除此之外,不同的羣體還會有不同的附帶特點。構成羣體的人員不同,其附帶的特徵也就有所不同。除此之外,不同的羣體還會有不同的附帶特點。構成羣體的人員不同,其附帶的特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我們可以根據羣體的普遍特性辨認出羣體來,同時又可以根據羣體的不同附帶特性將他們區別開來。

(四)羣體共性的研究方法

現在,我們先來看看羣體的共同特性。我們就像是自然科學家一樣,先將人類分成一個大的族系,找到並描述出所有族系共同擁有的特點,然後再區分出不同族系的個性特點。但是族系研究相對來説簡單多了,而羣體的心理卻幾乎無從着手。但是族系研究相對來説簡單多了,而羣體的心理卻幾乎無從着手。構成羣體的種族不同,羣體心理就有所不同。同一種族的構成方式或比例不同,羣體心理同樣有所不同。刺激羣體心理的要素不同,羣體心理就有所不同。即使羣體承受着同種類型的刺激,但如果刺激的強度不同,羣體的心理表現仍然會有所不同。以上諸多因素的變化構成了羣體心理研究的困難,但幸好,個體心理學的研究也同樣會遭遇到這些困難。

比如説,只有在小説中,一個人的性格才會一生不變。再比如説,只有環境的完全一致性,才能造成族羣性格明顯的單一性。諸多權威資料都告訴我們:任何一種精神結構都包含着各種性格的可能性,而環境的突變,卻會讓這種可能性表現得更為突出。這樣,我們就會明白,為什麼法國國民公會中那些最殘暴的成員竟然都是些平常表現最為温和的人。當環境正常的時候,他們是一些合法的公民或是善良的官員。而當環境突變的時候,他們表現出來的那種邪惡與殘暴,就連他們自己都無法相信。等到暴虐過後,他們又都恢復了此前的那種善良與謹小慎微之中去,成為最老實最温順的民眾,拿破崙就是在他們之中找到了最恭謹的臣民的。

但是我們沒辦法對羣體強弱程度不同的組織做出全面的研究,我們最多能夠做到的,只是研究那些成熟的羣體——也可以稱之為完全組織化階段的羣體。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看清楚羣體可以演化成一個什麼模樣——不管它最終變成什麼模樣,肯定不會是你所想象的那樣一成不變——也只有在這種發達的組織化階段,種族那些看起來似乎永遠也不會發生變化的特徵才會體現出來一種新的特點。在這種情況下,羣體的全部感情和思想就會表現出明確的指向,我們甚至能夠看到這期間所有的變化細節。

同樣是在這種特殊條件下,我們前面所提到的“羣體精神統一性”的心理學現象才會體現出其規律性的變化。在羣體的心理特徵變化中,有一些可能與獨立的個人沒有任何不同,而另外一些特性卻是完全屬於羣體所特有的,這些特性從未在一個人身上具體體現出來,可是當這個人成為羣體中的一員的時候,他的舉止表現也就不可思議地體現出了這一特性。這種奇異的特性也只有在羣體中才會有,而這正是我們關注的目標。

(五)羣體共同的心理特徵

所有的羣體,都具有這樣一個共同特徵:構成這個羣體的人,不管他是誰,不管他們的生活方式有多大區別,不管他的職業是什麼,不管他是男是女,也不管他的智商是高還是低,只要他們是一個羣體,那麼他們就擁有一個共同的心理——集體心理。當他們成為羣體中一員的時候,他們的感情、思維和行為與他們單獨一個人的時候迥然不同。他們在羣體中的思維觀念或是感情,在他們單獨一個人的時候是絕無可能出現的,即使出現也絕不會形成具體的行動。

這就是心理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特點,心理羣體是一個由異質成分組成的暫時現象。當足夠數量的不同個體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就像是諸多的有機質集聚在一起形成的細胞一樣,當這些類別成分完全不同的細胞組成一個新的生命個體的時候,這個新生命個體的表現與構成它的細胞組織完全不同。完全不同的個體就會組合成一種全新的存在,這個全新的存在與構成這種存在的每一個個體沒任何共同之處。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認為:在形成一個羣體的人羣中,表現為其構成要素的總和或是它們的平均值——但這個觀點完全是錯誤的,是缺乏統計學上的依據與相關例證的。實際情況是,正像兩種化學元素——如酸和鹼——產生了化學反應之後形成了一種新物質一樣,這種新物質的屬性完全不同於使它得以形成的那些元素的基本屬性。而羣體的表現也正與構成羣體中的每一個人完全不同,沒有任何或絲毫的相近之處。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六

《烏合之眾羣體時代的大眾心理》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創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895年。本書描寫了羣體心理、羣體的觀念與信念、不同羣體的分類及特性,其中有意思的是分析了社會教育問題和羣體領袖及其演講。

一羣具有什麼樣特性的人才能定義為羣體,是首先要討論的問題。他們也許是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或者屬於某個階層,亦或是有着共同的政治立場,什麼樣的一羣人不是羣體呢,一個廣場上的人,一個國家的人,因為你沒法用一個共同的心理特性去描述他們。

羣體的特性是衝動的,可善良的也可以是邪惡的,他們對複雜的事情無法處理,哪怕他們是一羣大學生,平時理性和富有知識,成為一個羣體後,對複雜問題也是無法處理的,對羣體的任務是越簡單越好。

本書討論的教育問題,放到現在同樣是問題,一百多年了仍未解決。社會生產發展提高了基礎教育,但基礎教育的目的和社會就業的不穩定,讓年輕人羣體的就業目標變成了公務崗位,又由於崗位的稀缺性,造成了大量的年輕人無法成為公務員,他們接受了公務員式的教育,卻無法獲得相應崗位。巨大的失落感,讓年輕羣體無所適從。前段時間看到消息,教育撥款傾向中職教育,好的中專學校錄取分數接近本科,希望以後的孩子,能夠從工科學校學到更專業技能,走出美好的未來。

本書講解了如何成為一個領袖,羣體領袖具有什麼樣的特質。羣體領袖一定要有威望,他在羣體的中演講,憑藉自己的威望就可以讓羣體安靜,演講稿也不需要有什麼具體的數據和理論支撐,他的演講只需要斷言,並把斷言不停的重複,將自己的情緒傳染給羣體。這樣的觀點就會深入人心,哪怕你回家後發現他講的就是一坨狗屎,但是身在羣體之中你一定會對此深信不疑。

這本書我剛讀完了第一遍,全憑印象寫的,其中偏見和誤讀望指正。

《烏合之眾》讀書心得體會 篇七

現今是一個羣體時代,人類也是羣居動物,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不僅產生了許多新型高科技,也形成了新的思想觀念。新觀念在不斷地傳播,逐漸在人們頭腦裏生根發芽。無可避免,我們每一天都在參與着羣體活動,作為一名學生,經常講求要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影響着我們更有效的學習,整個羣體的心理,能暗暗的引導着行動的方向,最終引領整個團隊達到目標。僅僅只是一個心理活動就能達到如此的效果,使得我很好奇的想了解羣體的特性,受推薦讀了《烏合之眾》這本書,作者用許多案例闡述了羣體的特徵、心理、行為特點,我將從羣體的心理特徵談談我的感受。

羣體的一般特徵:在羣體中個人責任感的約束力低,每種情感和行為都具有傳染性,對暗示具有較高的接受程度,羣眾的行為缺乏推理的能力,卻總急於行為。衝動、易變、急躁、易受暗示和輕信,英雄主義和極端主義的熱忱的宣泄。

回憶起,在國中的時候,有一個女生因與另一個發生了口角矛盾,其中一個女生故意中傷另一個女生把她在整個班裏隔離起來,導致整個班級裏的人都不理睬她。發生矛盾這是兩個人的事,可是往往會造成很多人蔘與進來共同暴力,這並不難的一見,學生時代更是常有。甚至我,毫無關係的卻也變成了這個冷暴力者。為何作為一個事不關己的外人,我們無法避免呢?原因很簡單,代價太大風險太高。在迫害沒有發生在我身上的時候,我很難鼓起勇氣逆羣體的意志而為,這種個體在羣體中表現出來的膽怯明顯放任了羣體情緒的正反饋效應,越兇殘就更兇殘,越極端就更極端。在羣體中,我們都失去了理性的判斷,沒有後果,沒有明天,我們的不滿不只是一件事情的折射,而是日積月累的荷爾蒙。

舉個例子,個人在獨立的時候是很清楚的,孤身讓他一人去洗劫商店,即使受到最強的誘惑他也不會去做,他是很容易抵擋這些誘惑的。但在他成為羣體的一員後就截然不同了,他受到了人數賦予他的力量驅使,倘若再給他一個懲奸除惡等使命感的信念,他便可以變得義無反顧,這樣的驅使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衝動,並且是立刻屈從於這種誘惑的。

網絡暴力,是網絡時代裏經常出現的令人害怕又無法避免的現象,彷彿擁有着神祕的力量。網絡暴力事件就是一個羣體活動造成的後果。作為暴力事件中的主力軍的數億網民,很容易就把任何事物推動到人們的視線上,他們之間互相感染,不知不覺中,誇大自己的情緒,力證自己的觀點,甚至對不合自己觀念的人發出抨擊,只相信自己相信的,根本不重視了尋找事實這一重要環節。曾經就有網民誇大甚至編造新聞去攻擊他人,最後事實被揭發,根本與先前的大不相同。此等事件,與書中所提到的羣體的特徵不謀而合。羣體是衝動的、易變的和急躁的,容易輕信,缺乏理智的。這很好的解釋了為何網民會頻頻製造出網絡暴力事件。在很網絡暴力事件中,背後其實都有推手,推手們要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把觀念包裝,這些形象化外衣下的觀念,它們之間沒有連續性和相似性的邏輯關係,它們可以隨意被相互取代,且羣體情緒具有單純和誇張的特點。利用好這些特性,推手們就很容易的引領網民的思想,輿論的方向,把網民當槍使,顛倒是非。以上事件,對於羣體的特徵,條條命中。羣體的領袖通過斷言、重複、傳染來控制着無法理性思考的受眾。羣體的領袖通過個人的堅強意志和不摧的信仰來慫恿着羣體的振臂高呼。羣體是個可怕的存在,由於它自身的特點,使得它常常會非常危險。羣體中的人們由於身處其中,自身的判斷力和智慧不再有用武之地,因而時常會做出一些從理性的眼光看來十分不可理喻的事。

羣體,如果我們能瞭解它本身存在的弱點和特性,並加以利用,大大有助於實現領導的功能。給羣體提供的觀點只有當他們是具體的、簡單明瞭的,才能產生影響。所以,在如今的很多羣體活動中,都會有領導者頻繁底給被領導者注入觀念,反覆強化。倘若想要被領導者完成一項任務,讓被領導者更有動力的主動的完成,領導者可以將此任務誇大到使命感層次,進行包裝,使被領導者容易接受並且願意去完成。

羣體,這樣的羣體,是難以教化,卻極易順從,難以管理又極易被聳動。聰明的人會變得糊塗,糊塗的人會變得聰明。羣體通常只有均質,這就解釋了人在羣體活動中為何無法保持原有的智慧與理性。

在書中説道:“在集體心理中,個人才智被消弱,從而個性也被消弱。異質性被同質性吞沒,無意識品質佔上風”作為一個大學生,應該注意自身陷入羣體思維,限制阻礙自身發展。也應該思考如何打造優質的羣體。處於羣體中的我們,首先要選擇一個合適自己成長的羣體,同時也不要忘記自己做為羣體中一員的責任與義務,推動整個羣體朝着積極的方向發展,不能總是挑剔羣體本身,也要共同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羣體。是積極樂觀的就要儘可能的去傳遞,不要害怕質疑。對發現不對的地方也要及時指出,積極溝通改正,不能讓羣體慢慢的變得烏煙瘴氣,因為如果一開始置之不理,最後自己也會被這股灰暗的力量所吞沒。所以,做好自己遠遠是不夠的,我們要選擇良好的羣體,並儘自己最大的可能去淨化羣體的環境,我們自身才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