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動機與人格》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4.66K

目錄

《動機與人格》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第一篇:《動機與人格》讀書筆記第二篇:動機與人格 讀書心得第三篇:動機與人格讀後感第四篇:《動機與人格》讀後感第五篇:《動機與人格》讀後感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動機與人格》讀書筆記

《動機與人格》讀書筆記

這周,我重新讀了一遍《動機與人格》。下面我把這本書的主要內容記我的理解説一下。 《動機與人格》是人本心理學之父、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的馬斯洛所著。同時這本書也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這本書分為四部分:動機理論、心理病態與正常狀態、自我實現、人類科學的方法論。第二部分“心理病態與正常狀態”糾正了我對健康人格的錯誤認識。第四部分“人類科學的方法論”讓我學會了讓自己變得優秀、健康的方法。但本書主要講的是第一部分“動機理論”的“需要層次”和第三部分“自我實現”,下面我説一下我對這兩部分的理解。首先是“需要層次”。

需要分為低級需要(或生理需要)和高級需要(或心理需要)。這兩類需要分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需要,需求層次逐漸遞增。人類動機生活組織的主要原則是基本需要按優勢或力量的強弱排列等級,優勢需要一經滿足,相對弱勢的需要便會出現。下面是第三部分“自我實現理論”的理解。

馬斯洛對自我實現的人的研究是一項非正式的個人探索,他一生都在做着這件事。馬斯洛選了他本人認識的一些朋友,以及一些公眾人物和歷史人物作為研究對象(這些人都是自我實現者)。通過對這些人的研究,馬斯洛得出對自我實現的人最重要和最有用的總體印象。

1、 對現實的感知:這些自我實現者比常人有更強、更準確的對事物的感知、判斷能力和對

未來的預測能力。他們能比其他人更加迅速、準確的發現被隱藏和混淆的現實。

2、 接受性:自我實現者相對的不受令人難以抬頭的罪惡感、使人嚴重自卑的羞恥心以及極

為強烈的焦慮的影響。即使他們身上有種種的缺點、與現實的差距,但他們可以以他們的方式接受他,而不感到有真正的憂慮。他們不會過多的被外界的的紛擾困惑,讓自己處於罪惡感。

3、 自發性:自我實現者在行為中是相對自發的,他們不會讓習俗慣例妨礙他們認為很重要

的事情。不過這並不是説他們豪放不羈、小題大做,或者不經過慎重思考草率行事。

4、 以問題為中心:自我實現者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心胸寬闊,不為

生活中的瑣碎小事而困擾,以人類的利益、民族的利益為中心。

5、 超然獨處:自我實現者可以離羣獨處而不會傷害自己或者感到不適。他們喜歡獨處,他

們可以泰然自若地保持平靜,不會受那些在其他人那裏會引起騷動的事情的影響。

6、 自主性:自我實現者的發展和持續成長依賴於自己的潛力以及潛在的資源。他們不受外

界給他們的資源所影響。他們足夠堅強,他們可以不受外界的讚揚以及自己情緒的影響。

7、 清新的鑑賞力:自我實現者具有奇妙的反覆欣賞能力。

8、 高峯體驗。

9、 人類親情:自我實現者對人類懷有一種很深的認同、同情和愛的感情。他們具有幫助人

類了願望,好像世上所有人都是一個大家庭。

10、謙遜與尊重:自我實現者都具有謙遜的態度,他們能夠與任何性格的人友好相處。而且,

他們更加懂得去尊重別人,甚至是惡棍,他們也不願貶低貨物入其人格。

11、人際關係:自我實現者比其他成年人具有更深刻和深厚的人際關係。他們具有更多的愛,

更多的消除彼此界限的能力。

12、道德:自我實現者道德力量很強,有明確的道德標準,他們只做正確的而不是錯誤的事。

13、手段與目的:自我實現者的行為幾乎總是表現的手段與目的的界限涇渭分明。他們關注

於目的,手段則相當明確的從屬於目的。他們常常既能夠享受“到達”的樂趣,又能夠欣賞“前往”本身的愉快。

14、幽默感:對於一般人感到滑稽的事情,自我實現者並不感到如此。他們的幽默常常是更

緊密地與哲理而不是與其他東西相聯繫。

15、創造性:自我實現者都以某種方式顯示出具有某些獨特的創造力或獨創性。

16、對文化適應性的抵抗。

17、不完美性:自我實現者也有愚蠢的、揮霍的或粗心的習慣。他們會顯得乏味、固執、令

人氣憤。他們並沒有擺脱淺薄的虛榮心和驕傲感。偶爾還會表現出出乎意料的無情。

18、價值:自我實現者以哲人的態度接受他的自我、接受人性、接受大部分社會生活、接受

自然和客觀現實,這自然而然為他的價值系統提供了堅實基礎。

19、二分法的消解。

以上便是我對這本書的理解,初讀關於心理的書,感覺很吃力,很多理論還不能理解。希望能夠通過以後的閲讀,對這本書再有一些更深的理解。

第二篇:動機與人格 讀書心得

動機與人格 讀書心得

已經經受了半個世紀考驗的,具有相當重要價值的心理學理論《動機與人格》是亞伯拉罕.馬斯諾的著作。馬斯諾曾擔任美國心理學學會主席,被賦予“人本心理學之父”的榮譽稱號。他是一位極具開發性和創造性的人,其理論對於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詮釋人性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同時,他還是現代心理學中人本心理學和後人本心理學兩個流派的奠基者。

馬斯諾的《動機與人格》提出了許多精彩的理論,包括人本心理學科學館的理論、需求層次論、自我實現理論、無動機理論、心理治療理論和高峯體驗理論等。即奠定了馬斯諾的學術地位,又標誌着其“後人本心理學”的萌芽。《動機與人格》自提出以後,一方面得到引用、引導、應用;另一方面也遭到各種各樣的批評。儘管有的批評家試圖提出更完整的需求理論,但迄今仍然沒有一種需要理論能夠取代它的位置。

“人類動機理論”是馬斯諾關於需求層次的經典闡述,馬斯諾將行為主義心理學,弗洛伊德心理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巧妙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馬斯諾指出,所有人類的需要可以根據層次進行排列,從對空氣、食物和水的生理需要開始,接下來是心理需要的四個層次-安全、愛、自尊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馬斯諾強調,我們的高級需要與我們對事物的需要同樣是真實的,不可缺少的。在人類的需要問題上,他儘量避免了行為主義學派和弗洛伊德的過分簡單的觀點。

“基本需要”的滿足中馬斯諾討論了需要層次論的一些含義。包括需要的滿足,需要滿足的後果,以及需要滿足與學習,性格的形成,心理健康、病理學與其他各種現象的聯繫等。

“重新考查本能理論”是馬斯諾重新考察傳統心理學本能出的理論,這一套理論將生物學的本能概念應用到人類行為之中。本能學派的學者在遺傳性的本能中尋找所有行為的根源。而與此相反的是,行為學派的學者傾向用學習來解釋所有的行為。在這裏,馬斯洛總結了在行為主義學者的研究方法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他認為,任何人對人類行為的詳細觀察都顯示出遺傳和環境的共同影響。“在需求的層次”中,馬斯諾探討了需求層次中的高級需要與低級需要的差異。他認為高級需要是進化過程較晚的產物,而且在個體中也是較晚發展起來的。越是高級的需要對於維持生存來説越不迫切,其滿足越可以被推遲。高級需要的滿足能夠產生更大的幸福感,能夠促進個體的成長,而這也要求一個更為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馬斯諾還探究了需求層次的含義。馬斯諾的需求層次論是公正地看待人類高級功能的幸福感和複雜性的一種方式,同時也將人類行為與所有生物的動機。行為放到了一個連續統一體之內。馬斯諾還概括了需求層次論對於哲學、價值觀、心理治療,文化和神學的意義。

講到“非動機的行為”時,馬斯諾拓展了傳統心理學的研究範圍,把表達性動機行為和藝術性行為也包括進來。與他同一時代的行為心理學家習慣於忽視學習、動機的行為之外的所有其他方面。馬斯諾指出,並不是所有的行為都是有動機或有目的的。

馬斯諾在“心理病理的起源”中討論了兩種不同的需要受挫的情況。威脅性的受挫可以造成病理表現,而非威脅性的受挫則不會。馬斯諾強調,並非所有的受挫都是威脅的。實際上,剝奪既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馬斯諾還討論了威脅性和非威脅性的衝突,同時還指出,某些衝突也有其正面的影響。

破壞性是本能的嗎?馬斯諾指出,破壞性不是天生的,他列舉了在對動物,兒童和跨文化行為的研究中得到的證據,這些證據表明,事實上,在健康的、適當的環境下是不會產生破壞性行為的。

在"作為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心理治療"中,馬斯諾將心理治療與包括威脅、行為完成和需要滿足等在內的實驗心理學傳統概念緊密聯繫起來,通過承認需求滿足的中心理論地位,馬斯諾指出,我們可以理解不同的治療系統都是如何有效地運行的,以及接受訓練相對較少的心理治療師為什麼也可以是有效的。他還指出,我們的基本需要的滿足只能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實現。這些需要包括安全需要、歸屬需要、愛的需要和自尊需要。他他還強調,良好的人際關係在本質上説是具有治療效果的。

達到正常與健康的方法:馬斯諾從統計學、習慣和文化的角度,並從良好的調節和無功能障礙心態的角度,討論了心理正常的主要含義,他還根據積極的心理健康提出了更積極的定義。馬斯諾將心理健康與自我實現的過程和他的需求層次中與生俱來的其他需要的實現過程相互聯繫起來。他還討論了可以自由選擇的環境如何成為心理健康的最佳支持。

在“自我實現的人”中,馬斯諾描述了他對自我實現的跨時代的調查,他概括了在選擇和測試研究對象中使用的方法。這章的大部分都是馬斯諾對自我實現研究對象的素質和特徵所做的具體描述,具體包括:準確的感覺、自發性、超然、獨立高峯體驗、幽默感和創造性。馬斯諾還指出,他的研究對象還完全不是完美的人,他還討論了這些人的弱點。

在理解人的動力結構方面,馬斯諾的需(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好 範文網)要層次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迄今沒有其他理論能夠替代的模型。儘管馬斯諾的需求層次論影響極大,被廣泛引用和介紹。但對其理解卻有一些混亂和互相矛盾的地方。心理學界有一個衡量人格理論的價值的六條標準,即涵蓋面、簡約性、精確性、經驗驗證性、實用價值和啟發價值,但十個指頭有長有短,很難有一種人格理論能夠面面俱到地滿足這個標準。如果用這六條標準來衡量,馬斯諾的需求層次理論在精確性和可測性方面具有明顯的不足,但在啟發價值,實用價值和涵蓋價值方面卻相當突出。總的來説,應該是相當不錯。

我喜歡馬斯洛,他對我有很大影響,以前只是淺淺地瞭解到幾大需求層次,但他的《動機與人格》讓我對自我實現的人有了更多的瞭解,合上書,我想了想自己身邊的人,在對待愛情、友情和事業上,有兩三個人確實符合自我實現者的特點的,比如他們都強調對別人的肯定、希望他人成長、對個體的獨特人格非常尊重,具備這位同伴的勝利感到高興而不是受到這種勝利威脅的罕見能力;他們很少角色扮演,他們從不偽裝無知、掩飾智慧,而是流露本身具備的天真或沉穩,用無邪或是堅毅的眼神和語言,都是他們的本色……。更多的人,仍然奔忙於滿足生存和安全需要,仍然被烏雲蔽日,他們對高級需求置若罔聞或根本就無暇問津。

當然,馬斯洛在強調積極人生上仍然更勝一籌,在他的成名作《動機與人格》中,他認為“每個人生來就具有同樣的潛能,只是某些人被低級的需求如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所束縛,騰不出精力去追求高級需要,而只有高級需要如愛和歸屬、自尊和自我實現等需要,才是人之所以感到幸福的源泉。”

馬斯洛説“自我實現的人就像是身在異鄉的異客”,自我實現的人的想法特立獨行,並不一定按照世俗的要求和別人的眼光行事,對待有制度有瑕疵的社會時,他們更願意從內部去改良,而不是在對外部的叫囂中去試圖毀滅,我特別贊

同這句話。

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社會,從外部去改變它,只會出現兩種情況:隔靴搔癢或是徹底覆滅。而從個人成長的源頭找到問題的根源、從社會的發展的核心找到癥結的發端,都可以避免徹底推翻後出現體無完膚的局面。對待個人尤其如此,何苦用外部戰爭的方式瓦解自己?如果內部的矛盾沒有疏通,添加再多的外在社會頭銜和位置,對增加幸福感和滿足感都無濟於事。

生存、安全、愛和歸屬、自尊和自我實現、審美……鑄成了一個金字塔,前一個需求總是後一個的地基。

我的耳旁能縈繞着巴赫温柔輕快的樂聲,想來也是源於此。不管是馬斯洛還是巴赫,他們都是靈魂最純淨的天使,帶領我走過迷茫,走過痛苦,走過焦慮,人生雖不可能一帆風順,但我最終學會豁然開朗,發現人生的藍天。

第三篇:動機與人格讀後感

人類動機理論

人類的動機層次按偉大人本之一心理學創始人馬斯洛的觀點來分,分為五個層次,即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社會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他們的關係如下:

基本需要—生理需要

作為動機理論基點的需要是所謂的生理驅力,例如人對食物、空氣、水分、睡眠的需要等。它們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最有力量,也是最基本的。任何生理需要以及包括在內的、完成行為的同時起着疏導其他種種需要的作用。例如,一個人認為自己餓了,也許他尋找事物更多的是尋求安慰或依賴,而不是蛋白質或維生素。

應當相信,生理需要是在所有需要中是佔絕對優勢的,一個人如果連最基本的需要都滿足不了,那麼他根本無法遐想其他的需要,試想一個飢餓的人很難有安全需要以及更高層次的需要,一個連續幾天不睡覺的人他會找個地方就睡下去,不會理會周圍是否有危險。

安全需要

如果生理需要相對充分地得到了滿足,接着就會出現一系列新的需要,這就是安全需要,例如安全、穩定、依賴、免受恐嚇、對於保護者實力的需求等等。

對安全的需要馬斯洛在書中説可以透過觀察幼兒和兒童來有效的獲得對成年人安全需要的理解,在幼兒或兒童身上表現的明顯、簡單。對於很危險的情景或者威脅生命的情景他們反應的更明顯,因為他們根本不會抑制這個反應,而許多成年人有這個自制力,觀察他們看不出效果。那些面對歹徒的英雄,表面看上去他們不害怕,其實是他們抑制了這個反應,如果測量他們的指標會發現他們還是恐懼的。而兒童就不一樣了,跟母親分離會哭,在人羣中走失會焦急,面對混亂的社會秩序他們會害怕,他們渴望一個穩定的、安全的、有秩序的生活環境,一旦發生一點改變就會感到不安全,我們成年人也是一樣,只是不願意表現出來罷了。

歸屬與愛的需要

假如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的得到了滿足,愛、感情和歸屬的需要就會產生。在當今世界,幾乎每個人都渴望朋友,因為從朋友那裏會得到歸屬感,不會感到孤單。成年人歸屬與愛的需要表現的更明顯,他們擁有親人、孩子、朋友,他們之間有一種充滿深情的關係,任何東西都無法代替,一旦失去了這種關係,他們就會感到落寞、孤寂、無家可歸、遭到巨拒絕的感覺,會很痛苦。

在現在的社會,由於社會的流動性,家庭的分崩離析、代溝,持續不斷的都市化以及消失的鄉村式的親密、還有美國式友誼的膚淺加劇了人們對接觸、親密、歸屬的無法滿足的渴望以及對戰勝目前廣為蔓延的異化感、孤獨感、疏離感的需要。

自尊需要

除了少數病態的人之外,社會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種對於他們的穩定的,牢固不變得,通常較高的評價的需要或慾望,有一種對於自尊、自重和來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或慾望。

自尊需要的滿足會導致一種自信的感情,使人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有價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處和必不可少,然而這些需要一旦受到挫折就會產生自卑、弱小以及無能的感覺。這些感覺又讓人喪失信心,使人要求補償或者產生神經病的傾向。

最穩定和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當之無愧的來自他人的尊敬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外在的名聲、聲望以及無根據的奉承之上。我們要利用自己的努力來獲得別人對我們的尊重,而不是虛偽的恭維,也不是表面的假象。

自我實現需要

自我實現的需要即體會到自己存在的用處,實現自我價值,為社會做出貢獻。對於不同的人,自我實現的方式是不同的,例如作家寫出膾炙人口的文章,音樂家創造出娓娓動聽的音樂……這些是他們自我實現的方式。然而自我實現的需要不是那麼容易滿足的,它是最高的境界,是每個人都夢想的境界,在尋去這種需要的時候難免會受到挫折,難免會感到落寞,但不要放棄,請繼續堅持下去。

這些需要是逐級出現的,當一級的需要滿足時,另一級的需要馬上就會出現,人們的需要永遠都無法滿足,但正是因為人們的需要、人們的慾望、人們的動機永運無法滿足,才促使人們不斷地去追求,不斷地為之努力奮鬥,人們的生活才有意義,生存才有意義。

第四篇:《動機與人格》讀後感

《動機與人格》讀後感

馬斯洛是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人本心理學的奠基者之一,有“人本心理學之父”之稱,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心理學遺產。

《動機與人格》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奠定了馬斯洛的學術地位。在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許多精彩的理論,包括人本心理學科學觀的理論、需要層次論、自我實現理論、元動機理論、心理治療理論、高峯體驗理論等。需要層次論是馬斯洛心理學中影響最大的理論之一,至今仍在多個學科領域和實際工作中發揮着巨大的影響力。

作者總結了16年的研究成果,並對其進行了整體的、動態的和文化的整合,從而提出一種多重動機和多層次需要的學説。作者認為任何動機均由多種因素組成,並不是單一的,滿足了某一需要之後,立即會有新的動機。每種動機又都有最深層的原因,這種原因往往是無意識的。心理學要研究健康的人,以致最後達到自我實現的人。完備的自我實現者,雖屬少數,但畢竟存在。這種人超越國界,是道德情操最高的人;一般人達不到如此高級的水平,但只要順應人性的需要層次發展,大體上能成為健康人。神經官能症患者就因為他的自我實現通路堵塞了。

他呼籲要進行社會改革和變革,他説,這種完整的人生哲學是新的時代精神的一個側面,它可以應用於人類知識的全部領域,人類工作的一切行業和社會、教育、法律的一切機構。評論家認為,這部著作有一貫的樂觀主義,信賴未來的人性和真正價值,它的缺點是主觀唯心論,甚至連作者也承認關於完善的自我實現理論近於烏托邦。

之所以會看心理學,是因為這個世界的經濟活動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而發生的。如果不考慮到人生最遠大的抱負,便永遠不會理解人生本身退化、恐懼、自我萎縮的趨勢也並非不存在,成長往往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因而有人會逃避成長;我們不光會熱愛自己最好的機會,同時也會對這些機會感到恐懼,我們毫無例外地對真理、美、美德懷有一種及其矛盾的心理,對他們既愛又怕。人們在達到了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標後,自然會以為能帶來幸福,單隨之而來的竟可能是病態的結果。

在本書的第十四章,詳細討論了這種與現實的優越關係的一個特別突出和富有啟發的方面。過去發現自我實現 者可以比大多數人更為輕而易舉地辨別新穎的、具體的和獨特的東西。其結果是,他們更多地生活在自然的真實世界中而非生活在一堆人造的概念、抽象物、期望、信仰和陳規當中。大多數人都將這些東西與真實的世界混淆起來。因此,自我實現者更傾向於領悟實際的存在 而不是他們自己或他們所屬文化羣的願望、希望、恐懼、焦慮以及理論或者信仰。赫伯特·米德非常透徹地將此稱為“明淨的眼睛”。

對於健康人來説,既然未知事物並不可怕,他們就不必勞神去降鬼,吹口哨壯膽走過墓地,或者抵禦想象的危險。他們並不忽視或者 否認未知事物,不迴避它們或自欺欺人地把它們看成是已知的。他們也不急於整理未知的事物,過早地將它們分類和成規化。他們不固守 熟悉的事物,他們對真理的追求也不象處於災難中對確定、安全、明確以及秩序的需要那樣。作為相反的例子,我們可在戈爾德斯坦的腦損傷或強迫性神經病的病例中看到突出的例子。當整個客觀情況要求時,自我實現者可以在雜亂、也遇、混亂、散漫、含糊、懷疑、不肯 定、不明確或者不精確的狀態中感到愜意(在某些情況下,這一切在科學、藝術或一般生活中是完全合乎需要的)。

這樣,懷疑、試驗、不確定,以及因此而產生的延遲作決定的必要雖然對大多數人是種折磨,但對某些人卻是一個令人愉快的富有刺激性挑戰,是生活中的一種高境界而不是低境界。

馬斯洛認為,人類動機生活組織的主要原則是基本需要按優勢或力量的強弱排列等級,優勢需要一經滿足,相對弱勢的需要便會出現。但這並不是説:“一個需要必須百分之百地得到滿足,下面的需要才會出現”,只是説在這個優勢層次序列中,各類需要滿足的百分比逐漸減小。此外,不同需要的滿足具有不同作用,高級需要的滿足會使人產生幸福感或內部生活的豐富感。如果低級需要和高級需要都得到滿足,人們往往認為高級需要的滿足具有更大價值。在一定意義上講,需要的層次越高,其社會價值也越大,越少自私。求知和理解是用來解決問題,克服障礙,從而獲得基本需要滿足的工具。為全面正確理解這一理論,馬斯洛還強調行為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動機不過是其中一種決定因素,而動機也往往是由幾個或全部基本需要同時決定的。

馬斯洛的學説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強烈反響,自80年代以來。我國學者對此進行了諸多評價。讀了這本書,雖然對一些專業術語還是不太理解,但通過這本書,更讓我感覺到了心理學是一門多麼有趣的學科,對於我們的成長來説,心理學便是一位良師益友。

第五篇:《動機與人格》讀後感

《動機與人格》讀後感

馬斯洛(1908—1970)現當代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美國心理學家。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發起者和理論家,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智商高達194的天才。1934年馬斯洛獲得威斯康辛大學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51年被聘為布蘭代斯大學心理學教授兼系主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馬斯洛開始對健康人格或自我實現者的心理特徵進行研究。並擔任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主席和美國心理學會主席。馬斯洛在其心理學理論中指出:“人在滿足了生存、安全的需求之後,就渴望被尊重,希望人格與自身價值被承認。”《紐約時報》評論説:“馬斯洛心理學是人類瞭解自己過程中的一座里程碑”。還有人這樣評價他:“正是由於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在這個紛亂動盪的世界裏,他看到了光明與前途,他把這一切與我們一起分享。” 如果説弗洛伊德精神學派為我們展示了人類本能乃至病態的一面,華生行為主義學派展示了物理、化學的一面,那麼馬斯洛人本主義學派則展示了人類健康、積極與主動的一面。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與“追求卓越”的理論深刻地影響了當下人們的生活與工作。從而,馬斯洛心理學又被稱為“第三思潮”。

作為任何一個學習心理學的人來説,馬斯洛的人本主義是不得不知、不得不研究的一個學派。在弗洛伊德、榮格的精神分析學派以及華生、斯金納為首的行為主義學派大行其道非此即彼的時代,馬斯洛的人本主義異軍突起,可以説在第三思潮崛起之後,各種以開發潛能激發動機的書籍充斥着整個書籍市場。《動機與人格》是馬斯洛的代表作,它闡述了動機與人格之間的關係。馬斯洛對人格的理解(人格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二十歲成年以後人格是否會變化)有和其他兩個老牌的學派有不同的見地,並且更能為大眾接受和獲益。

特質心理學的發起人戈登奧爾波特強調人是可以戰勝這些可怕影響的人。他寫道:“人格並非僅僅是一種存在。”他認為人們從未停止過努力實現自我價值,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人。持這種觀點的還有馬斯洛。馬斯洛作為和奧爾波特同一時代的人,他在20世紀30年代末提出,心理學家不應花太多的精力來研究受損的心靈,他們應該從健康的人格入手,特比是那些完成自我實現的人的人格。馬斯洛從研究人性好的一面入手。1954年,他寫成了一本叫《動機與人格》的書,闡述自己關於人格的見解。

馬斯洛説:“我們時代的根本疾患是價值的淪喪……這種危險狀態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嚴重。” 他認為,生活的富足和社會的繁榮,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文化教育的普及,民主政治的形成和真誠美好的願望,都沒有給廣大人民帶來真正的和平、友誼、寧靜和幸福,這主要是因為物質財富的追求越來越成為社會主流,而對精神價值的渴望卻一直未能獲得滿足。人們普遍認為:這個社會值得信仰和為之終身奉獻的東西太少了,人人都為物質財富的目標而奮鬥,一旦得到了,他們很快就會發現這種追求的虛幻性,進而陷入了精神崩潰的絕望。馬斯洛指出許多“成功人士”患有“成功精神症”,驚呼在我們的時代,“文明已¾¬發展到了一個真正瀕臨災難的階段了”。馬斯洛在探討人性能夠達到多高境界的新問題時,他深深意識到,傳統科學是否讓人的價值的極其危險性和全部科學非道德技術化的嚴重後果。他發現傳統科學具有太多的懷疑論,太冷酷、非人性。他認為傳統科學一直宣稱它只關注事實的認識,而不是“一種意識形態,或一種倫理或一種價值體系,它不能幫助人們在善惡之間作出選擇”。當涉及人性對事實的認識時,科學常常表現出一種對潛能、對理想可能性的盲目性。

馬斯洛認為所謂“自我實現”是指一個人能充分利用和開發自己的智慧、能力和潛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善自己。馬斯洛提出,決定一個人的人格的關鍵不在於基因或者童年經歷,而在於他的動機與需要以及他如何去滿足這些需要。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説”,描述他的觀點,而這一學説的目的無非是為了把人們的生活經歷做一個組織和概括。就最基礎的要求而言,人類必須首先滿足生理上的需要,如食物、飲水、睡眠、性慾;然後,人們才會去追求安全感、愛情;最後才會有自尊和尊重他人的願望。除了以上這些最基本的動機,只

有完成了自我實現的人才能有那種高層次的需求——追求真理、追求完美、追求公平。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完成自我實現必須首先滿足各個層次上的需求。但也有少數的一些人,越過種種基本需求,直抵最高層次。例如那些偉大的藝術家和音樂家們,他們不在乎生活有多貧困也要直接追求自我實現。馬斯洛認為每個人都曾出於人生的巔峯。可惜的是這不意味這人人都實現了自我實現,原因是大多數人對人生巔峯的寶貴時刻熟視無睹。

馬斯洛要求科學不能排斥價值,要從人性事實的研究中給人們提供生命的意義和理想。 馬斯洛認為一般科學模式都是承啟於事物、物體、動物以及局部過程的非人格科學,因此我們認識和理解整體與單個的人物和文化時,它是有限的、不充足的。非人格模式的科學不能解決個人、單個和整體的問題。他認為科學是一種人的事業。作為一種社會事業,它應具有目標、目的、倫理、道德、意圖等因素,認為科學本身就是一部倫理學法規,一種價值系統。主張將價值如事實般得到科學的研究,將價值研究作為一種科學研究,將價值研究轉向人性內部,使價值研究深深植根於人性現實的土壤。馬斯洛認為傳統科學具有很大的侷限性,它無法一般地解決個人的問題,以及價值、個性、意識、美、超越和倫理的問題。從ô¬則上講,科學應產生出各種規範的心理學,諸如心理治療心理學、個人發展心理學、烏托邦社會心理學,以及宗教、工作、娛樂、閒暇、美學、¾¬濟學、政治學等方面的心理學。這種科學是採取心理分析,使其潛力充分發揮。馬斯洛的真正意圖是在擴展科學研究的範圍,主要是將科學與價值結合起來進行科學研究。馬斯洛致力於有關人性的科學事實的蒐集,試圖使價值論的研究立足於科學的基礎之上進而成為“價值科學”,以使他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根本有別於古典的人道主義。馬斯洛科學與價值的理論大多以筆記、談話、試驗、演講等方式闡述的,整個思想顯得比較分散,時間跨度較大,缺少集中歸納總結,而且引用了很多比較晦澀的內容,致使我們一般讀者難以全面掌握他的深刻思想,這不能不説是一大遺憾。

本網推薦更多精彩文章:

《動機與人格》讀後感

《榮格人格類型》讀書筆記

九型人格讀書筆記

九型人格讀書筆記

九型人格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