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育的智慧與真情》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1.61W

第一篇:《教育的智慧與真情》讀書筆記

《教育的智慧與真情》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在《教育的智慧與真情》一書的自序題為《用一生寫三本書》,也就是《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教育的藝術與趣味》三卷本教育隨筆系列。實際上,肖川老師後來還寫了《教育的使命與責任》,形成了四卷本的系列。《教育的智慧與真情》一書是第二冊,這本書對我觸動依然很大,讀這樣的書總是有一種愉悦感,讀肖川的隨筆總會有一種親切感。

這本談教育的智慧與真情的書,讀來完全沒有已往教育類書籍教條式的説教,就象是一位朋友就坐在我對面,將他對教育的理解和真情向我娓娓道來,既讓我沉浸在對教育理論的沉思中,又讓我對他獨到的教育理解而豁然開朗;既像一個導師一樣給我指明教育的方向,又像一個知心朋友一樣向我傾訴他對教育的感悟,讓我不斷地激起對教育的熱愛和追求。在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踐的活潑中更深地去感悟我們的教育,使我對教育有了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

這本書,很想一下看完,又想慢慢回味一段段精妙縝密的美文,是越看越愛不釋手,絲毫沒有一點倦怠。看完後感覺進入了一個智慧氧吧,使人心曠神怡,心靈得到真誠的洗禮,思想得到樸實的昇華,眼界得到至善的開闊。在優美的文字和廣博的知識中,我閲讀和寫作的慾望得到最大的激發。我覺得不是每個人都有這種思考能力的,但是我們通過智者的思考來更好地認識教育。

在中國教育界,肖川的美文可謂幾乎“家喻户曉”,他以一己之力改變了數十萬中國一線教師的閲讀習慣(劉鐵芳語),魅力何在?劉鐵芳認為肖川的教育隨筆對傳統教育學社論體話語模式的突破讓人耳目一新,還對傳統教育寫話語框架的突破拓寬了教育學的視野,積極迴應社會問題和時代問題。最重要的是,肖川對教育生活,對教師,對教育中的生命個體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深情眷顧。來看看書中的兩個話題。

一、教育的方向由誰決定?

本書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談“教育的方向與方法”,肖川説“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決定的,也不是課程標準決定的,更不是由教科書和學生決定的,而是由教師決定的。”這句話讓我很震驚,也不禁產生了質疑:教師真的有那麼大的能耐嗎?我們能嗎?我馬上想到了這麼多年來在考試這根指揮棒的指導下,我們教師使出渾身解數,往指揮棒所指的地方努力地擠、衝、拼,盡最大的力讓學生考出最高分。作為老師,我們最終的教育目的不是培養出高材生嗎?然而,用分數衡量太唯一,一個優秀的學生,其優秀之處除了學習,還有性格,更重要的還有品德。所以,肖川教授講:作為教師,我們首先是一個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門課程的老師。”正因為他有了這一觀點,才敢斷言教師決定教育的方向。可我們的老師,難道不知德育為首這一道理嗎?可為什麼面對分數,還是如此地放不下呢?最關心的還是自己任教課程的成績,可能認為對學生的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負責,(當然也有例外的),有了這一觀念,不但可以讓他把教育的責任分得清楚一點,少惹點麻煩,也可以讓他有了向別人炫耀的資本,甚至為了更高的獎學金。在評優評先中、在年度考核中、在職稱晉升材料中,我們都常以“任教的班級成績在同年級中名列前茅”來證明自己的業績。可曾有過,我們為自己能把學生培養成具有自主性、獨立性、創造性的人,具有積極,樂觀,正直,光明的心態的人,對人友善,寬容和積極介入社會合作的人,而作為自己的主要成績考核自己呢?我們總是懷疑自己的力量,我們總是哀歎身不由己,其實我們可以做到目中有人的,如果我們的眼界放開了,方向也會對了。

二、誰來解放教師?

當社會各界呼籲要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時,可誰曾呼籲也為負擔過重,勞動強度過大的教師也減輕一下負擔?

肖教授在《教師的解放》一節中,就教師負擔過重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大概有:1、教師的編制過緊,2、社會對教育的期望過高,3、一些職能部門經常對學校指手畫腳,吆三喝四,各種接待,檢查,考評,應接不暇,簡直把學校當成濫施淫威的場所。4、學校人際關係不夠單純,一些“扶持一小攝,打擊一大片”的制度,措施,使得教師之間產生了惡性競爭,產生了不應有的內耗,耗費了教師的精氣神,毒化了人際關係。5、教師教育觀念陳舊落後,對學生要求過苛,管得太多,缺乏等待的心情。6、學校生活缺乏挑戰性和活力。7、教師的教育素養和能力不夠理想,有待提高。

看後同感頗深,肖教授只是列舉具有代表性的幾點,或許造成中國小教師過重負擔的還有其它很多很多的原因。很佩服肖教授仗義執言,也能説出老師們長期憋壓在心中無法言表的鬱悶,讓我們獲得一種傾訴後的快感。由於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當我們無法改變這一社會現實時,我們只能改變自己。還是文中説得好:世界其實就是我們自己,當我們以光明、正直、昂揚、樂觀的態度去看待生活,我們就會生活在光明、正直、昂揚、樂觀的生活中,這就是所謂的“境由心生”。

我們多少老師被繁重的教學事務壓着,只有工作而沒有了個人的生活,年輕老師都忙得沒時間找朋友,中年教師沒時間照顧家人。我們一定要過得如此狼狽不堪嗎?

解放教師,首先要有自我的意識和力量。面對種種的負擔,只有調整自己的心態,在大量的工作面前,何不想個“偷懶”的方法,巧幹,在無法拉牛上樹的情況下何不讓牛在樹下吃草?在忙碌了一天後,何不讓疲憊的身心在音樂中得到舒緩?抑或在書海中忘卻?在競爭激烈的制度面前,何不把名利放在一旁?追求一種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境界?非得地名利面前爭個頭破血流?還是那句話説得好:當我們無法改變社會的時候,只能改變自己。但願肖教授的話十分靈驗,能使這件刻不容緩的事情,馬上得到解決。我也相信,教師的解放指日可待。

書中的良言佳句非常多,分享我劃出的幾句,感受肖川隨筆的魅力:

1、所謂民主的性格,就是樂於分享、善於溝通、服膺真理、勤於反思、用於承擔、敢於創新的性格。

2、受過教育的人,是這樣一個人:他(她)嚴正而又寬容,深邃而又單純;執着而又瀟灑,真誠而又練達;他(她)勤勉而又從容,剛毅而又柔情;豪放而又儒雅,平實而又不斷地追求人生更高的生命境界。

3、正因為人只能由人來建樹,心靈只能由心靈來感召,所以,教師將是一個永恆的職業。

第二篇:《教育的智慧與真情》讀書筆記

在《教育的智慧與真情》一書的自序題為《用一生寫三本書》,也就是《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教育的藝術與趣味》三卷本教育隨筆系列。實際上,肖川老師後來還寫了《教育的使命與責任》,形成了四卷本的系列。《教育的智慧與真情》一書是第二冊,這本書對我觸動依然很大,讀這樣的書總是有一種愉悦感,讀肖川的隨筆總會有一種親切感。

這本談教育的智慧與真情的書,讀來完全沒有已往教育類書籍教條式的説教,就象是一位朋友就坐在我對面,將他對教育的理解和真情向我娓娓道來,既讓我沉浸在對教育理論的沉思中,又讓我對他獨到的教育理解而豁然開朗;既像一個導師一樣給我指明教育的方向,又像一個知心朋友一樣向我傾訴他對教育的感悟,讓我不斷地激起對教育的熱愛和追求。在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踐的活潑中更深地去感悟我們的教育,使我對教育有了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

這本書,很想一下看完,又想慢慢回味一段段精妙縝密的美文,是越看越愛不釋手,絲毫沒有一點倦怠。看完後感覺進入了一個智慧氧吧,使人心曠神怡,心靈得到真誠的洗禮,思想得到樸實的昇華,眼界得到至善的開闊。在優美的文字和廣博的知識中,我閲讀和寫作的慾望得到最大的激發。我覺得不是每個人都有這種思考能力的,但是我們通過智者的思考來更好地認識教育。

在中國教育界,肖川的美文可謂幾乎“家喻户曉”,他以一己之力改變了數十萬中國一線教師的閲讀習慣(劉鐵芳語),魅力何在?劉鐵芳認為肖川的教育隨筆對傳統教育學社論體話語模式的突破讓人耳目一新,還對傳統教育寫話語框架的突破拓寬了教育學的視野,積極迴應社會問題和時代問題。最重要的是,肖川對教育生活,對教師,對教育中的生命個體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深情眷顧。來看看書中的兩個話題。

一、教育的方向由誰決定?

本書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談“教育的方向與方法”,肖川説“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決定的,也不是課程標準決定的,更不是由教科書和學生決定的,而是由教師決定的。”這句話讓我很震驚,也不禁產生了質疑:教師真的有那麼大的能耐嗎?我們能嗎?我馬上想到了這麼多年來在考試這根指揮棒的指導下,我們教師使出渾身解數,往指揮棒所指的地方努力地擠、衝、拼,盡最大的力讓學生考出最高分。作為老師,我們最終的教育目的不是培養出高材生嗎?然而,用分數衡量太唯一,一個優秀的學生,其優秀之處除了學習,還有性格,更重要的還有品德。所以,肖川教授講:作為教師,我們首先是一個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門課程的老師。”正因為他有了這一觀點,才敢斷言教師決定教育的方向。可我們的老師,難道不知德育為首這一道理嗎?可為什麼面對分數,還是如此地放不下呢?最關心的還是自己任教課程的成績,可能認為對學生的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負責,(當然也有例外的),有了這一觀念,不但可以讓他把教育的責任分得清楚一點,少惹點麻煩,也可以讓他有了向別人炫耀的資本,甚至為了更高的獎學金。在評優評先中、在年度考核中、在職稱晉升材料中,我們都常以“任教的班級成績在同年級中名列前茅”來證明自己的業績。可曾有過,我們為自己能把學生培養成具有自主性、獨立性、創造性的人,具有積極,樂觀,正直,光明的心態的人,對人友善,寬容和積極介入社會合作的人,而作為自己的主要成績考核自己呢?我們總是懷疑自己的力量,我們總是哀歎身不由己,其實我們可以做到目中有人的,如果我們的眼界放開了,方向也會對了。

二、誰來解放教師?

當社會各界呼籲要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時,可誰曾呼籲也為負擔過重,勞動強度過大的教師也減輕一下負擔?

肖教授在《教師的解放》一節中,就教師負擔過重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大概有:1、教師的編制過緊,2、社會對教育的期望過(轉載需註明來源)高,3、一些職能部門經常對學校指手畫腳,吆三喝四,各種接待,檢查,考評,應接不暇,簡直把學校當成濫施淫威的場所。4、學校人際關係不夠單純,一些“扶持一小攝,打擊一大片”的制度,措施,使得教師之間產生了惡性競爭,產生了不應有的內耗,耗費了教師的精氣神,毒化了人際關係。5、教師教育觀念陳舊落後,對學生要求過苛,管得太多,缺乏等待的心情。6、學校生活缺乏挑戰性和活力。7、教師的教育素養和能力不夠理想,有待提高。

看後同感頗深,肖教授只是列舉具有代表性的幾點,或許造成中國小教師過重負擔的還有其它很多很多的原因。很佩服肖教授仗義執言,也能説出老師們長期憋壓在心中無法言表的鬱悶,讓我們獲得一種傾訴後的快感。由於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當我們無法改變這一社會現實時,我們只能改變自己。還是文中説得好:世界其實就是我們自己,當我們以光明、正直、昂揚、樂觀的態度去看待生活,我們就會生活在光明、正直、昂揚、樂觀的生活中,這就是所謂的“境由心生”。

我們多少老師被繁重的教學事務壓着,只有工作而沒有了個人的生活,年輕老師都忙得沒時間找朋友,中年教師沒時間照顧家人。我們一定要過得如此狼狽不堪嗎?

解放教師,首先要有自我的意識和力量。面對種種的負擔,只有調整自己的心態,在大量的工作面前,何不想個“偷懶”的方法,巧幹,在無法拉牛上樹的情況下何不讓牛在樹下吃草?在忙碌了一天後,何不讓疲憊的身心在音樂中得到舒緩?抑或在書海中忘卻?在競爭激烈的制度面前,何不把名利放在一旁?追求一種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境界?非得地名利面前爭個頭破血流?還是那句話説得好:當我們無法改變社會的時候,只能改變自己。但願肖教授的話十分靈驗,能使這件刻不容緩的事情,馬上得到解決。我也相信,教師的解放指日可待。

書中的良言佳句非常多,分享我劃出的幾句,感受肖川隨筆的魅力:

1、所謂民主的性格,就是樂於分享、善於溝通、服膺真理、勤於反思、用於承擔、敢於創新的性格。

2、受過教育的人,是這樣一個人:他(她)嚴正而又寬容,深邃而又單純;執着而又瀟灑,真誠而又練達;他(她)勤勉而又從容,剛毅而又柔情;豪放而又儒雅,平實而又不斷地追求人生更高的生命境界。

3、正因為人只能由人來建樹,心靈只能由心靈來感召,所以,教師將是一個永恆的職業。

4、課

程究竟是什麼呢?我們試圖要帶給學生和學生最後實際經歷與體驗到的一切,都是課程。這是今天我們對於課程最廣泛意義上的理解。……只有那些真正為學習者所經歷、體驗、理解和接受、內化了的東西,才稱得上是課程。

5、將習以為常的生活點綴出詩意的燦爛。

6、文章如果沒有明確、鮮明的主題,詞彙就是再豐富多彩也會如同醜陋的女子身着華麗的豔裝一樣,顯得矯揉造作,惹人憎惡。

7、教師們,拿起手中的筆吧,有意識地去創作,把你的感動,你的困惑,你成功的探索,你的希望和夢想變成文字,寫成文章,你會發現你的氣質、性情,你的內心世界,慢慢地,慢慢地,變得純淨,澄明,變得細膩和豐富。我相信,真誠的文字,能夠將平淡如水的生活定格為永恆。

8、我們的教育有必要向學生傳遞這樣一個信息:學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會的階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

9、美好生活中應有的是:(1)心中有盼頭,(2)手中有事做。(3)身邊有親友。(4)家中有積蓄。美好生活中的無是:(1)心中無恐懼。(2)監獄無犯人。(3)醫院無病人。(4)身邊無仇敵。

10、 書中有光明,可以燭照我們的內心;書中有天籟之音,讓我們回到自然的懷抱,返璞歸真;書中有歷史的迴響,讓我們領略刀光劍影、世事滄桑``````書中睿智的心的跳蕩、純美情懷的流淌、起伏跌宕的故事的延展、詩意盎然的表達,才是書香的真正原因。古人去: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其實,世上能讓思想致遠的,還有什麼比得過那一脈書香呢?

特蕾莎修女説:“我們無法在人間做大事,我們只能用大愛來做小事。肖川老師用他的真誠與智慧,字斟句酌精心打磨的這本隨筆,表達他對教育的智慧與真情的嚮往、求索與感悟。我也隨着他,進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帶着真情,悟着智慧。

第三篇:教育的智慧與真情

《教育的智慧與真情》讀後感

北師大肖川教授以《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教育的使命和責任》三本隨筆集風靡教育界。我曾讀過他的《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報告,他認為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必須“接受現實,悦納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並送給教師六句話:快樂是一種美德、微笑是一種力量、優秀是一種習慣、成功是一種心態、歌唱是心靈的陽光、幸福是靈魂的香味。這些忠告對一線教師的幸福人生和專業成長很有幫助。

最近,讀了他的《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更加欽佩他對教育的執着和真心關心、推動教育事業的信念和真情。他在書中寫道:“沒有智慧,我們就缺乏透過瑣屑和繁雜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沒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靈和精神的一種牽累,沒有真情,生活就是無邊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種敷衍和應付??”這段話,它讓我對教育有了新的思考。

在《教育的智慧與真情》中,肖川教授用自由的文體和通俗易懂的文字,言説着人性化教育所應有的理性智慧與率性真情。他從“教育的方向”、“教育的意義”、“教學的智慧”、“教師的解放”、“文明的星空”、“語言的世界”、“心靈的陽光”、“自由的言説”、“書的芳香”等九個主題述説着一種對教育生活,對教師,對教育中的生命個體的發自內心的深情眷顧。讓人感到一種難以抗拒的吸引力,感受到一種無法拒絕的儒雅的睿智、隨意的情懷和真實的趣味。

《教育的智慧與真情》字裏行間流露、揮灑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煉就的教育學問。肖川先生感慨,“對於人生來説,有什麼比受過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書字裏行間無一不折射出作者之於教育、之於生活的智慧與理性之光,無一不散發出湧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喚,真的是以智慧啟迪智慧、以真情呼喚真情。書中的每一個文字,無不在表達着這樣一個內容:“成為有思想的教師”。

我最欣賞“教師的解放”這一編,最深的感受是他為我們解決了人生中和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很多疑惑。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首先,要做有思想的教師,要樂於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簡單的方法是閲讀別人的書籍,尤其是名師的書籍,讓閲讀成為每位教師的習慣,成為與別人進行心靈碰撞的自由領地,成為自己不斷進步的階梯。其次,要做有思想的教師,關鍵是要在反思中進步。最後,要做有思想的教師,還要敢於釋放思想,因而更需要教師之間的互動與交流。

書中這樣寫道:“作為教師,只有學而不厭,才能保持內心的開放和鮮活,才會有不斷增長的與人分享的內在需要。”只有教師本身的成長才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師需要通過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才能。只有多讀,多想,多交流,多實踐才能豐富自身底藴。這是一個需要持之以恆的學習之道,因為豐厚的底藴是靠長期積累而形成的個人素養。大量的閲讀是我們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在閲讀中不斷思考才能將知識化為己有;拿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與別人交流探討,是對自己的又一次提升;最後把知識運用到實踐

中,傳播給我們的學生。這便是真正意義上教學!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教師的重要品質。

智慧的形成固然是不斷思考不斷積累的過程,但光有這些還遠遠不夠,我們對教育的追求必須充滿真情,必須充滿仁愛之心,沒有真情,沒有愛的教育追求,只能是一種敷衍。有了愛,教育充滿陽光,有了愛,追求變得美好,有了愛,生活變得更充實。讓我們都努力做一個有智慧有真情有愛心的老師!

第四篇:讀書心得《教育的智慧和真情》

《教育的智慧和真情》讀後感

鰲江三中 俞軒

最近讀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感觸良深。它不光是寫給教育工作者的一本書,它更是一種思考,對教育,對社會,對時代的深深的思考。正如筆者在自序中寫到:“我的書是為教師寫的,我力圖反映教師的需要與趣味……它表達着我對教育的智慧與真情的嚮往、求索與感悟。”因此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沒有完全陶醉於肖教授的妙語如珠,而是更加努力地在作者優美雋永、自然睿智的文筆下,細細體味那份“趣味”與“真情”。

作者在探索教育的方向與方法中提到:“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決定的,也不是由課程標準決定的,更不是由教科書和學生決定的,而是由教師決定。”作為教師,我首先是個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門課程的教師。每一門課程的最終目的都是要幫助我們的學生成為一個具有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的人,一個具有積極、樂觀、正直、光明的心態的人,一個友善、寬容和積極介入社會合作的人。文中還提到“眼界決定境界,方向決定方法。”方向對了,怎麼走就得看每個人自己了。如今教育界流行的“填鴨式”,“應試型”的教育方式,已經成為遏制孩子們個性化發展的枷鎖。作者有一句話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果我們沒有教孩子們任何她真正需要知道的東西,譬如:如何快樂的活着,如何與不同的人相處,如何面對衝突和挫折,如何有個人價值感和自尊心,而單純教給她如何讀、寫、算,那又有多少意義?”如今的許多教育方式所培養出來的很大部分是隻會讀、寫、

算,的學習機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狀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狀元的出現,很有可能埋沒一些真正意義上的可塑之人才,因為大家的目光都被狀元所吸引了。這是在現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實。人人呼籲改革,但是又沒有人知道該由誰來改革。其實能改變這些現狀的,只有我們這些教師——最基層的教育工作者。

“教學中的交往使學生間的合作與競爭成為可能,而無論是合作還是競爭均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強大動力;是個體之間面對面的交互作用,因而使及時反饋成為可能;交往使師生間的視界融合成為可能,使課堂生活生動活潑、多姿多彩成為可能——生動活潑、多姿多彩的課堂生活是學生的學校生活之所以值得過的重要原因。”帶着智慧與真情和學生交流,是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必需途徑。作為中學教師,我們是學生人生的引領者;我們肩負着的不僅僅是要他們學會説話、寫字更重要的是要將他們引導成為一個高級趣味的人。人生來就是具有自己個性的獨立體,每個人都有不同於其他人的一面,因此我們要用自己的智慧和真情來感悟每一個孩子的心靈,只有真正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才可能正確而合理的引導他們。交流便是進入他們內心世界的最佳途徑。怎樣才能使每個孩子都認為“學校生活值得過”?其實誰都知道,那就是讓孩子們覺得上學很有趣。與孩子溝通可以知道孩子們的興趣,也可以瞭解他們的性格,當對每個學生都瞭如指掌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找到孩子們都感興趣的教學方式了。如果每個孩子都是帶着興趣來學習的話,那麼我們的課堂就真正成了孩子們的課堂了。也

只有產生了學習的興趣,學生也就有了學習動力和求知慾。對於孩子來説動力和求知慾就是新鮮感。這樣的新鮮感,恰是形成“生動活潑、多姿多彩的課堂”的必要條件。

作為學生內心世界的窺探者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引導者,老師又該如何修煉?引用書中的一句話“作為教師,只有學而不厭,才能保持內心的開放和鮮活,才會有不斷增長的與人分享的內在需要。”教師本身就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自身的成長是教育力量的源泉。學生需要學習,老師也需要通過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藴,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莊子雲: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如果把我們自己比做水和風的話,那麼我們只有豐厚了自己才能“負大舟”“負大翼”,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只有多讀,多想,多交流,多實踐才能豐富自身底藴。這是一個需要持之以恆的學習之道,因為豐厚的底藴是靠長期積累而形成的個人素養。大量的閲讀是我們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在閲讀中不斷思考才能將知識化為己有;拿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與別人交流探討,是對自己的又一次提升;最後把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傳播給我們的學生。這便是真正意義上教學!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教師的重要品質,其實,前者是後者的必要條件。

《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是作者對教育這門學科的感悟與探索,記錄了他的精神之旅,他給我們讀者留下的不僅僅是經驗,更多的是思考!

2014年3月18日

第五篇:教育的智慧與真情讀後感

讀《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有感

最近,我讀了肖川博士的《教育的智慧與真情》一書,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這本書是一部啟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肖博士説:沒有智慧,我們就缺乏透過瑣屑和繁雜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沒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靈和精神的一種牽累;沒有真情,生活就是無邊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種敷衍和應付??很多老師也和我一樣拜讀了這本書,無論是從內容上、思想上、還是文筆上,大家都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本書雖為隨筆,卻並不缺乏學術專著的深沉與厚重,更有在輕靈與明快之間閃耀着的思想火花。《教育的智慧與真情》字裏行間流露、揮灑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煉就的教育學問。肖川先生感慨,“對於人生來説,有什麼比受過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書字裏行間無一不折射出作者之於教育、之於生活的智慧與理性之光,無一不散發出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喚。

下面對書中幾處自己感受至深的精彩之處,談談自己的感受。

一、教育的方向原來是由教師決定的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決定的,也不是課程標準決定的,更不是由教科書和學生決定的,而是由教師決定的。”這句話讓我很震驚,也不禁產生了質疑:教師真的有那麼大的能耐嗎?我們能嗎?我馬上想到了這麼多年來在考試這根指揮棒的指導下,我們教師使出渾身解數,往指揮棒所指的地方努力地擠、衝、拼,盡最大的力讓學生考出最高分。

作為老師,我們最終的教育目的不是培養出高材生嗎?然而,用分數衡量過於唯一,一個優秀的學生,其優秀之處除了學習,還有性格,更重要的還有品德。所以,肖川教授講:“作為教師,我們首先是一個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門課程的老師。”正因為他有了這一觀點,才敢斷言教師決定教育的方向。可我們的老師,難道不知德育為首這一道理嗎?可為什麼面對分數,還是如此地放不下呢?最關心的還是自己任教課程的成績,可能認為對學生的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負責,(當然也有例外的),有了這一觀念,不但可以讓他把教育的責任分得清楚一點,也可以讓他有了向別人炫耀的資本,甚至為了更高的獎學金。

看到這裏,我不禁羞愧萬分,回想這幾年來,在年度考核中常以“任教的班級成績在同年級中名列前茅”來證明自己的業績。可曾有過,我為自己能把學生培養成具有自主性、獨立性、創造性的人,具有積極,樂觀,正直,光明的心態

的人,對人友善,寬容和積極介入社會合作的人,而作為自己的主要成績考核自己呢?細想一下,沒有。真慚愧啊!作為一線的教師,在推進素質教育這麼多年,在新課程改革這麼久的今天,這陳舊的思想依然如此根深蒂固地要植於我的腦中,而且,自己還總認為在不斷地改革,還在為自己取得的一點微不足道成績而沾沾自喜。

直到今天,看了這段話,我才知道,我教育的方向關沒有完全對,我還是把課程擺在首位,把教育擺在第二。“一語驚醒夢中人”,我明白了,方向對了,路就在腳下。我會朝着正確的方向前進的。

二、《教師的解放》這一節道出了教師的心聲

當社會各界呼籲要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時,可誰曾呼籲也為負擔過重,勞動強度過大的教師也減輕一下負擔?

肖教授在《教師的解放》一節中,就教師負擔過重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大概有:1、教師的編制過緊,2、社會對教育的期望過高,3、一些職能部門經常對學校指手畫腳,吆三喝四,各種接待,檢查,考評,應接不暇,簡直把學校當成濫施淫威的場所。4、學校人際關係不夠單純,一些“扶持一小攝,打擊一大片”的制度,措施,使得教師之間產生了惡性競爭,產生了不應有的內耗,耗費了教師的精氣神,毒化了人際關係。5、教師教育觀念陳舊落後,對學生要求過苛,管得太多,缺乏等待的心情。6、學校生活缺乏挑戰性和活力。7、教師的教育素養和能力不夠理想,有待提高。

看後同感頗深,肖教授只是列舉具有代表性的幾點,或許造成中國小教師過重負擔的還有其它很多很多的原因。很佩服肖教授敢於説出別人不術敢説的心裏話,也能説出老師們長期憋壓在心中無法言表的鬱悶。讓我們獲得一種傾訴後的快感。由於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當我們無法改變這一社會現實時,我們只能改變自己。還是文中説得好:世界其實就是我們自己,當我們以光明、正直、昂揚、樂觀的態度去看待生活,我們就會生活在光明、正直、昂揚、樂觀的生活中,這就是所謂的“境由心生”。

面對種種的負擔,只有調整自己的心態,在大量的工作面前,何不想個“偷懶”的方法,巧幹,在無法拉牛上樹的情況下何不讓牛在樹下吃草?在忙碌了一天後,何不讓疲憊的身心在音樂中得到舒緩?抑或在書海中忘卻?在競爭激烈的制度面前,何不把名利放在一旁?追求一種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境界?非得地名利面前爭個頭破血流?還是那句話説得好:當我們無法改變社會的時候,只能改變

自己。但願肖教授的話十分靈驗,能使這件刻不容緩的事情,馬上得到解決。我也相信,教師的解放指日可待。

該書寫得豁達、平實與質樸。字裏行間折射出作者對教育、對生活的智慧與理性之光,散發出作者心裏的真情呼喚。

通讀了此書,對我的教學真的有太大的幫助,真的是要多讀書,讀好書。我深深的體會到了,書是生命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