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1.21W

目錄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讀書筆記
第一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筆記第二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第三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第四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第五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筆記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題目:把對象和事件直接放在標題上,能引起讀者的思考和閲讀慾望,而且以問句的形式出現,懸而不論,是巧妙的。)

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表時間長,頻率高)自誇着“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誇了,只(根本不做別的考慮,專注於此)希望着國聯,也是事實;現在是既不誇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説明身陷其中,不能自拔)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這三個副詞準確地寫出了國民黨政府在自欺力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事實,具有諷刺意味)

於是有人慨歎曰:中國人(全體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對方的錯誤觀點)

如果單據這一點現象而論,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後來信“國聯”,都沒有相信過“自己”。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説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針對自誇地大物博和信國聯這兩種現象而言,推出他信力是相信和依賴其他事物的思想和心態),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後,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一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漸玄虛起來了。信“地”和“物”,還是切實的東西,國聯就渺茫,不過這還可以令人不久就省xǐng悟到依賴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xuán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國人(部分中國人,特指國民黨官僚及御用文人)現在是在發展着“自欺力”(針對求神拜佛而言,推出自欺力是自己欺騙自己的思想和心態)。

“自欺”也並非現在的新東西,現在只不過日見其明顯,籠罩了一切罷了。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作者的觀點)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表示內容省略)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表否定),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四類人加省略號)就是中國的脊jǐ樑(指腳踏實地、為民族的進步而奮鬥的人,他們往往來自下層或代表廣大民眾的利益)。

這(指中國的脊樑)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僕pū後繼(不怕犧牲,英勇前進)的戰鬥,不過一面總(寫出了當時社會黑暗的程度,間接謳歌了“中國的脊樑”屢挫屢戰的精神)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於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表達激憤之情)是誣衊wūmiè。 (照應對方錯誤的論點,指出對方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

從古代和現在兩方面,作為事實論據來論證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要論中國人(有自信,不自欺的廣大中國人),必須不被搽chā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比喻美化、偽裝)所誆kuān(騙)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樑(比喻氣節操守人格品質)。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統治階級的御用文人)的文章是不足為據(不值得當做憑據的)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變革社會的積極力量,在當時指中國共產黨)。

九月二十五日

作者為何反覆強調中國的脊樑?

目的在於歌頌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國人,強調他們才是我們民族生存和發展的中堅力量,是我們民族真正的代表。 情感:作者懷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充滿着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力。

埋頭苦幹:為改善百姓生活而專注發明工作的人(蔡倫、畢昇、李時珍)

拼命硬幹:為反抗專制統治和外來侵略的人(鄭成功、李自成)

為民請命:為人民的疾苦四處奔波的人(包拯、海瑞、杜甫)

捨身求法:歷盡艱險探索真理的人(玄奘、鑑真、商鞅)

虎視眈眈:像老虎那樣兇狠地注視着。形容貪婪而惡狠狠地注視。眈dān眈,注視的樣子。

老謀深算:周密的謀劃,深遠的計算。形容人精明老練,算計非常周到。老謀,周密成熟的謀劃。

從論證方式的角度説是駁論文。

一.1、2:擺出對方的論據和錯誤論點,樹立靶子。

二.3~5:直接反駁對方的論證。

三.6~8:作者提出自己的觀點,正面立論,間接反駁對方的論點。

四.9:總結全文,得出結論。

第二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背景

1、魯迅 (1881-1936)原名周樟壽,字豫陝,後改名周樹人,字豫才。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1918年用筆名“魯迅”在《新青年》發表第一篇白話文小説《狂人日記》。代表作有小説集《吶喊》、《彷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雜文集《墳》、《且介亭雜文》等。本文出自《且介亭雜文》。

2、本文為駁論文,有破有立,“破字當頭,立在其中”。

3、寫作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社會上流行起一股認為“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論調。作者寫本文,對這種論調予以有力駁斥,熱烈讚頌、肯定廣大中國人民並沒有失掉自信力,認為他們才是“中國的脊樑”,表達了作者對中國前途的信心。

文章結構

一、引論:兩年前、不久、現在—失掉自信力第一部分(1-2) :揭示錯誤的論據和論點。暗示對方的論證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

二、本論:第二部分(3-8) :嚴厲駁斥論敵的論點和論據,並進而引出正面的立論。

1、失掉自信力的是政客、反動文人:

信地物、信國聯、信鬼神

2、真正的中國人是廣大人民

埋頭苦幹、拼命硬幹、為民請命、捨身求法

三、結論:擦亮眼睛,從本質看問題第三部分(9) :看中國人有沒有自信力,要看中國人的筋骨和脊樑,不能被表面現象所迷惑。

(頌揚民族脊樑的堅強意志和自信心)

文章主旨:讚美有自信力的中國人,強調他們對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的重大作用,説明他們才是我們民族的中堅。

本文主要掌握內容

1、中心論點:“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2、論證方法:駁論點、駁論據

3、使用論據:事實論據(論敵對中國前途態度三個階段的變化)

4.文字特色:寓諷刺與幽默於嚴肅推理之中,寓邏輯性於形象性之中,體現雜文尖鋭鋒利、亦莊亦諧的論辯特點。

5、修辭手法:

排比:“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

熱情讚頌從古至今進行不屈不撓鬥爭的革命者。

比喻:“脂粉”(“脂粉”比喻美化、偽裝 )、“筋骨”和“脊樑”、“狀元宰相”

“中國的脊樑”,用比喻形象地對在歷史上起過進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評價 。

第三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魯迅

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誇着“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誇了,只希望着國聯②,也是事實;現在是既不誇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③,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於是有人慨歎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④。

如果單據這一點現象而論,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後來信“國聯”,都沒有相信過“自己”。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説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後,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一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漸玄虛起來了。信“地”和“物”,還是切實的東西,國聯就渺茫,不過這還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賴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並非現在的新東西,現在只不過日見其明顯,籠罩了一切罷了。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⑤,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後繼的戰鬥,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於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衊。

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⑦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⑥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樑。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第四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的教學反思

李建榮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一篇駁論文,語言尖鋭犀利,既富戰鬥性,又具諷刺性,充分體現了魯迅先生雜文的特點。下面談談我學習這一課的幾點思考。

一、課堂導入

由作家或作品導入本課不能説不行,但我們對魯迅先生的“名、時、地、評、作”比較熟悉,由此導入太過乏味。結合這篇文章的特點,我決定由複習議論文的常識入手,複習到論證方式時,導出駁論,自然引出本文。

二、解釋《且介亭雜文》的意思

“且介亭”是啥意思?學生不懂,不懂就不好記。我給大家介紹了“且介亭”的來歷。1935年,魯迅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是帝國主義越出“租界”範圍以外修築馬路的區域,俗稱“半租界”,在這裏,魯迅先生收集1934年所作雜文,命名為《且介亭雜文》,“且介”即取“租界”二字各一半而成,意喻中國的主權只剩下一半。“且介亭”標明這些雜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間寫的。一個反應敏捷的學生當即反問:“老師,既然是‘租界’二字各取一半,為什麼不叫‘禾田’呢?”“問得好啊,魯迅先生將‘租界’的‘禾田’去掉,正好表示先生不願將自己國家的“禾”與“田”讓給帝國主義。”我話音剛落,下面已是掌聲一片,我知道,這是學生對魯迅先生愛國情感的由衷欽佩。同時我也相信,同學們一定記住了《且介亭雜文》。

三、本文的駁論方法

我們剛剛學過鄧拓的《不求甚解》,這也是一篇駁論文,文章的開頭是先擺出對方的錯誤論點,樹立批駁的靶子,駁論方法是駁論點。本文卻是先擺出對方的論據,再擺出對方的論點,在總結本文駁論方法時,我先問學生由對方的論據能否得出對方的論點,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我接着問:“那麼由對方的論據可以得出什麼樣的論點?”結合課文三、四、五段內容,不難得出以下兩個論點:1、中國人失掉了“他信力”。2、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着“自欺力”。

這樣一來,駁論方法就明瞭了,對方的論據不能得出對方的論點,犯了邏輯上的錯誤,是論證出了問題,所以本文的駁論方法是駁論證。

為了加深學生對本文駁論方法的理解,我又設置這麼一個問題:文章第一段能不能去掉,為什麼?經過小組討論,一個學生舉手回答:“既然本文的駁論方法是駁論證,那麼如果去掉第一段,我們就看不出對方的論據和論點脱節,看不出論證有問題,所以不能。”答案令人非常滿意。

第五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魯迅

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誇着“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誇了,只希望着國聯,也是事實;現在是既不誇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於是有人慨歎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單據這一點現象而論,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後來信“國聯”,都沒有相信過“自己”。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説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後,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一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漸玄虛起來了。信“地”和(本站:)“物”,還是切實的東西,國聯就渺茫,不過這還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賴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並非現在的新東西,現在只不過日見其明顯,籠罩了一切罷了。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後繼的戰鬥,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於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衊。

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⑦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⑥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樑。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1——2),引出錯誤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第二部分(3——8),分析揭露“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的實質,旗幟鮮明地提出“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並擺事實加以證明。

第三部分(9),作者針對陳詞濫調,作出剖析,從表面看,是那些“求神拜佛,懷古傷今”者失掉了自信力,而那“地底下”的是中國的脊樑,他們並沒有失掉自信力。

【解讀“人”】

這篇雜文使用了許多“人”字句,其所指對象有所不同。如:

1.於是有人慨歎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有人”指國民黨反動統治者及其御用文人。“中國人”,指所有的中國人。

2.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説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後,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中國人”指國民黨反動統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3.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着“自欺力”。——“中國人”指國民黨反動統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4.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中國人”指廣大人民。

5.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埋頭苦幹的人”指廣大勞動人民,包括為人類做出有益貢獻的知識分子。“拼命硬幹的人”指反對國內剝削階級和外來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為民請命的人”指同情人民,為人民鳴不平、伸張正義的人。“捨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獻身、追求真理的人。

6.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這一類的人們”指上邊所説的“埋頭苦幹的人”等幾類人。

7.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衊。—— “中國人”指所有的中國人。“一部分人”即少數人,指國民黨反動統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8.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樑。——“中國人”指除極少數頑固分子以外的廣大的中國人民。這些“人”所指各不相同,但都無不寄予着作者強烈的褒貶感情。

【品析語言】

例如,在文章開頭,“總自誇着‘地大物博’” “只希望着國聯”“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充滿着嘲諷意味。“總”,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樣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於其中不能自拔,頑固不化的樣子。這些尖鋭潑辣的語言,栩栩如生地漫畫式地畫出了悲觀論者的臉譜,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比喻、排比、反問、仿擬等修辭方法,大大增強了語言的説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擬,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顯出了作者高超的語言藝術。僅僅改動一個字,就將反動當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令人難忘。而且睿智閃爍、機趣橫生,增添了辛辣的諷刺鋒芒。又如第2段:“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這段話字裏行間流露出對這部分中國人的讚美歌頌,顯示出作者強烈的感情色彩。“中國的脊樑”指指的是腳踏實地地為民族進步而奮鬥的人們,他們是使中國挺立起來的“脊樑”,他們往往來自下層或代表着廣大民眾的利益。“狀元宰相”,“地底下”的含義分別是指統治階級的御用文人,變革社會的積極力量。

【理解論證】

1.採用立駁結合的論證方式。課文第二部分直接反駁謬誤論據,是駁論。第三部分間接反駁謬誤論點,從正面立論,對方的論點不攻自破。立駁結合,增加了文章的説服力。

2.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第3、4段結合事實講道理,第7、8段主要採用了事實論證。另外,文章還多處運用比喻論證,如第7段“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第9段:“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樑。”

本站推薦訪問其他文章: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