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金鎖記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1K

關於金鎖記讀後感(精品多篇)

《金鎖記》讀後感 篇一

看完《金鎖記》,一聲歎息。不,幾聲歎息。

為七巧歎息。她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手臂瘦到可以把腕上玉鐲一直推到腋下,然而她曾經有着怎樣渾圓的胳膊,怎樣青春而張揚的笑容啊。只因誤入豪門,便把此生誤。她臨終之時,有沒有後悔當初的選擇?張愛玲的小説裏,沒有提到七巧是自願還是被迫嫁到姜家的,我猜還是自願的多。一個麻油店鋪的女兒家,終於不用天天站櫃枱賣麻油,可以進到姜家做太太,哪怕是給一個病弱不堪的半殘疾的人做太太。

在年輕的她的眼裏,大約先生出嫁入豪門的欣喜吧?只是她不知道,這一生從此不再一樣,不是一個她期待的前路光明的人生,而是人性被壓抑被扭曲的悲哀的人生。她以為是用自己的青春,而其實是用一生,換來了足以讓後半生衣食無憂的財富。然而,她並沒有無憂,而是始終處於惶惶然的狀態。分家獨立門户之後,三少爺季澤前來造訪,她馬上警覺到是為了她的錢來,於是心中殘存的一點柔情都被惱恨的烈火焚燒掉,她變成了一隻滿身長滿了刺的刺蝟,扎向季澤,也徹底毀滅了自己生命中唯一的一份愛。自此她簡直開始了自我毀滅的過程。不但毀了自己,也毀了自己的一雙兒女。

為長安歎息。那個傻孩子啊,當初好容易離開家庭來到學校裏,幾個月下來臉色都紅潤了幾分,身體也豐滿了一點,何苦就要為臉面所拘,因為母親要去大鬧學堂,一定不肯再去上學?假如你知道因為這一個當時看似不那麼重要的決定,從此開始命運完全無法掌控,最終孑孓一生,你還會那麼顧忌你一個孩子的顏面麼?你完全活在了母親的陰影之下,為什麼就不懂得去抗爭,最終接受了這樣的命運安排?看到你跟世舫有了那樣一個温情脈脈的開始,真是為你高興,你也終於感覺到這份愛的力量,於是努力變得更好——你不再跟母親吵,你努力地戒煙,你只想做一個世舫眼裏最温良貞淑的中國古典女子。哪裏知道,你的母親竟然親手斬斷了你的前路,讓你無路可逃,於是,你徹底繳械,讓自己的人生就這麼一味地黯淡了下去,再也照不進一絲陽光。暗夜裏,那口琴的旋律幽幽地響起,那是你心底對於愛的渴望和訴説。然而,你生命中所有的音樂終於渺不可聞,隨着世舫離去的腳步而歸於沉寂。包括你的人生,還未開始,已經看到了最終的結局。

為芝壽歎息。這個袁家的善良女兒,怎會料到嫁給長白,不是幸福生活的開始,而是厄運的開始?竟然還在新婚之夜,就開始遭到了婆婆的侮辱。她只是長得不那麼好看罷了,而在七巧這個惡婆婆眼裏,竟然那麼不堪,説得出那麼刻薄的語言。那語言穿透薄薄的門簾,似一把冰冷的刀,讓她不寒而慄。這個性情憨厚的女子,卻只是一味地忍着,卻不料婆婆竟然變本加厲,讓芝壽羞愧到恨不能一死。她沒有勇氣上吊,卻最終在那個有着慘白的月亮的夜晚,一步步走向了她的不歸路。

小説當然是描述的典型環境下的典型人物,唯有如此,才能帶給讀者強烈的震撼,才會引發我們的諸多思考。是以直到今天我們讀來,還感覺到小説所具有的強烈的現實意義。

於家庭教育的意義。多少父母假以愛的名義,為孩子安排了自以為正確的人生道路?你真的以為,你為孩子所做的選擇就是他要的嗎?愛,絕不是控制和佔有,而是需要適度的放手。不然,你的愛也是一副金制的枷鎖。你自己扛枷前行,不堪重負,你的孩子也會被你戴上一副這樣的枷鎖,陪着你一起承受生命之重。

於當代擇偶觀的意義。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非誠勿擾”節目上,那個“寧在寶馬車裏哭,不在自行車上笑”的拜金女孩?如果她看過《金鎖記》,是否還能説得出這樣的話?回頭再設想一下七巧的人生,假如當時她嫁給肉鋪的朝祿,兩個身強力壯的年輕人生一羣活潑潑的孩子,無論以後經營肉鋪還是麻油店,過一種普通人的人生,就一定不好嗎?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七巧一定後悔過,不然,不會在腦海裏閃現出那些年輕時的片段。

那麼多生動的生活場景,都是曾經年輕而美好的她擁有過的,為什麼她那時不懂得珍惜?她曾經有過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是金錢可以帶來的。恰恰是這些足夠她錦衣玉食的財富,變成了一道困住她一生的枷鎖。如果沒有這枷鎖,她就可以放心地愛季澤,哪怕只是在心裏想着,也可以讓那些細細的喜悦温暖孤苦的後半生。如果沒有這枷鎖,世舫走近早已變成剩女的長安,她只有替女兒高興才是,又何必去擔心世舫另有所圖,所以橫加攔阻?

假如一切可以重來,七巧會做怎樣的選擇,我想我們已經有了結論。而人生,卻已經沒有了回頭路。

金鎖記讀後感 篇二

初讀張愛玲,很難不為她的才華所震動,接踵而至的全是來不及的驚奇,唯有感歎。但讀過之後,我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彷彿在久旱的土地上忽然看到黑雲壓城,大風閃雷激動地喧騰了好一陣,結果淅淅瀝瀝掉了幾點雨,又安靜地收晴了。張愛玲的小説充滿荒涼景緻,她的散文卻往往有戲謔和隨意的氣氛。她寫小説有些哀傷的快意,而散文卻是在笑中露出一絲冷蒼來。

一九二零年,正是瘋狂的年代。九月,張愛玲出生,帶着這個月份特有的冷靜和犀利。她無疑有巨大的天才,但可憫的是她的天才無論怎麼飛跳,也跳不出她那種逼得人發狂的理智。她説自己“是天生的俗”,正透露出這無奈的意思。胡蘭成也曾説她:“從來不悲天憫人,不同情誰”,“非常自私,臨事心狠手辣。”作為一個在浮華亂世中掙扎求生的女子,她是相當理性的。對於在五四反叛傳統浪潮中的女性,魯迅曾尖鋭地提出“娜拉走後”在中國的現實中只會有兩種結局:墮落,或者妥協。張愛玲寫到:“走!走到樓上去!——開飯的時候,一聲呼喚,她們就會下來的”。這確實道盡了當時民族資產階級“新女性”矛盾尷尬的處境,她們既渴望擺脱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自由,又無法獲得經濟上的獨立。非常不幸的是,她把自己這類人看得如此透徹,以至於總不免有幾分自嘲自憐的情緒。我分不清是她的高傲使得她有些自卑,還是她的自卑令她有幾分高傲,這些個性她總十分用心地掩飾着。

然而張愛玲同樣是分外敏感和多情的女子。“髒與亂與憂傷之中,到處會發現珍貴的東西,使人高興一上午,一天,一生一世。”她對身邊事物的感受細緻到一絲一毫,對人性的觀察洞若觀火。她想到“文官執筆安天下,武將馬上定乾坤”這樣的純潔和光整便要落淚;看到牀頭疊得很齊整的藍青睡衣便會很高興。可是這天才一旦碰到她鐵冰的理智,便被那種冷酷和哀慼滲透了,開始呈現出一抹青慘的色調。她的天才和理智似乎一直在鬥爭。天才不斷地生出夢幻的花朵,這花旋而又被理智掐滅了,然而天才的夢卻總是不屈不撓地繼續盛開。所以她終究是個不徹底的人――既成不了徹底的天才,也做不到徹底的俗人。

這種鬥爭造就了她作品中的虛無色彩。理性洞徹了人生所能洞徹的部分,終於便觸碰到了餘下的荒謬。一切人生的美好、繁華、燦爛。在刻薄的理性面前,都會成為煙花過後的沉寂。理智這條盤踞在心靈王位上的蛇時刻提醒我們,歡樂的代價是痛苦,繁華過後是沒落,人生的終點是死亡。越是想拋開一切痛飲生命的苦樂悲喜,越是要猛烈地撞上這面冰冷的牆。我覺得,正是這種碰撞產生了《金鎖記》這樣一部傑作。

近代中國在政治上遭受列強侵略的同時,傳統文化也面臨西方思想的衝擊。舊有的倫理觀念不斷瓦解,而新的價值觀卻還來不及形成,這樣精神上便出現了一片茫然虛無的地帶,令人無所適從。一種價值觀念的瓦解對個人而言既意味着解放和自由,同時又預示着人必須面對虛無和幻滅。人不能再將選擇的責任交給某種倫理或思想。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説過,儘管大多數人嚮往自由,但是過度的自由卻是常人無法忍受的。若説存在主義認為人在面對虛無的時候還可以靠自身來做出選擇,那麼,對於連“自我”都失去的人來説,自由就意味着失去安全感、相與感,意味着虛無和死亡。這種焦慮感導致“個人希望與自己不相干的某人或某事結合起來,以便獲得他所缺乏的力量”,這種放棄獨立自由的傾向就是逃避自由。

通常逃避虛無感的心理最明顯的表現是企圖服從和支配他人,也就是被虐待狂和虐待狂。虐待狂通過主宰他人,對人施加痛苦來感覺自己的重要性;被虐待狂則企圖完全放棄自己來與更強大的對象結合為一體。弗洛姆認為每個人大都存有虐待與被虐待的個性,如果一個人的性格全部為這方面所控制則必走極端。《金鎖記》中曹七巧和長安這對母女正是如此。

五四運動之後,中國的地主階級經歷了最後的掙扎,終於走向沒落,民族資產階級開始興起。傅雷分析説曹七巧的悲劇有兩個原因,第一是門户的錯配,第二是老太太讓她做了正室,令這個低賤女子有了被金錢刺激的環境和殘害別人的能力。“巧姐兒”是開麻油店的商人,她出身貧寒,是鎦銖必較的性格,總希望抓住些實實在在的東西;而她嫁入的姜家則是沒落中的地主家族,凡事可有可無,醉生夢死。她和婆家的矛盾也就是這兩個處於新舊交替之間的階層矛盾鬥爭的體現。但鬥爭的結果既不是舊的把新的扼殺,也不是新的將舊的征服,而是一片令人壓抑的荒涼。

金鎖記優秀讀後感800字 篇三

家庭,對於常人而言,是温暖的港灣、是可以放鬆自我的地方,父母與子女以及兄弟姐妹有一種天然的情愛,母愛,則是人類最崇高最神聖的感情,而這些,曹七巧都沒有,都不具備,有的只是歹毒、殘酷。

曹七巧的婚姻生活乃至人生都是不幸的,然而她並沒有從自身的不幸滋生出同情心,而是要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為了保留形式上的兒子,為了不讓其它女人快樂,她用殘酷的精神折磨法直接導致了兒媳的死亡。甚至,她還把黑手又伸了自己的親生女兒。

曹七巧自己從未有過美滿的夫妻生活和性經歷,使其極其嫉妒兒子和女兒的婚戀。

在長安爭取到上學的機會時,長安整個人煥發出青春的活力,然而曹七巧並不甘心長安有健康快樂的生活,一再的羞辱她,使她沒臉去見老師同學。終於,長安退學了,退學後的長安漸漸的安分守己起來,雖然不停的和母親賭氣、拌嘴,可是言談舉止越來越象曹七巧了。整日東家長西家短。因一場痢疾,在曹七巧的誘引下吸上了毒品。

長安,這個瘦弱的憂鬱女子三十歲才與留洋歸國的童世舫戀愛,這是她生命中的惟一火花。然而正當長安為愛情,以驚人的毅力和耐力努力改變着一切惡習,曹七巧不願女兒得到幸福,金錢與情慾扭曲了靈魂的曹七巧卻如魔鬼一樣,不斷的譏諷、挖苦女兒。她要控制她,要折磨她!無端地罵女兒不守婦道,品行不端,以致於弄的沸沸揚揚,長安沒了信心,退了親。可當曹七巧得知童世舫與女兒還有來往時,便假意邀請童世舫吃飯,故意説自己的女兒抽毒品已有十幾年的歷史。事實上,曹七巧知道長安為了愛情已戒了煙,可她不願意女兒擁有美滿的婚姻生活,於是她親手斬斷了長安的幸福生活。只有這樣,她的內心才會得到平衡。自己得不到的,兒女也別得到!喪失了母性的母親只是徒具形式的母親!曹七巧的內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曹七巧用自己的手段佔有着兒子,從此長白不敢再娶了,更是早就斷了結婚的念頭。

弗洛伊德説:“本我是匹馬,自我是騎手,”曹七巧已成了一匹失控的馬,她的生活願望被壓抑後的極端變態心理所帶來的變態行動是一種沒有分寸的瘋狂!

《金鎖記》讀後感 篇四

《金鎖記》用了倒敍手法,由現在的月亮聯想到三十年前的月亮,很自然地寫到三十年前的事。文章先從風蕭和小雙大談論着手,她們談論下人的衣着基本上揀上頭人穿剩下的衣服,就如小雙説得“奶奶小姐們尚且做不得主,何況丫頭?給什麼,穿什麼——一個個打扮得莊稼人似的!”她們還談及蘭仙的婚禮,排場很悽慘,有錢人家的小姐的婚禮竟比不上開麻油店家的女兒的婚禮。這可以看出姜家表面是一個大户人家,但也顯露出姜家走向衰敗的痕跡。文章下面還多處含蓄地表現出來。

很多人都評價張愛玲是一個古井,我倒認為《金瑣記》裏的七巧更是一個古井,一個幽深而衰敗的古井,就似她的人生。當看到文章開頭前兩段我還以為蘭仙是文章的主人公,那時我是期待着情節朝蘭仙的方向發展。再看到下一段才知道主人公是七巧。七巧是個開麻油店的女兒,在這樣的環境下造就了七巧的談吐一點都不忌諱。就如:七巧跟玳珍、蘭仙聊天時説:“真的,連我都不知道這孩子怎麼生出來的!越想越不明白!”還有文章後面七巧趁芝壽、親家母在場,在麻將桌上一五一十將兒子招供的她媳婦的祕密宣佈出來,還略加渲染,逼得親家母臉皮紫漲,放下牌就走了。因為出身低在姜家的人瞧不起她,就連下人也在背後指指點點。哥哥大年把妹妹嫁給癱瘓的二少爺是為了攀上高宅大院的姜家。而七巧是為了季澤進入姜家的。

現在談談七巧與季澤的感情問題。我們很明顯可以看出七巧是愛季澤的,文章多處表達七巧的心聲。“當初嫁到姜家來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要遇見季澤,為了命中註定要和季澤相愛。但是季澤是個遊手好閒、到處沾花拈草的紈絝子弟。他説在家一刻也呆不住是為了躲七巧,不能平白的坑害了她……開始看到時,就有點疑惑——季澤到底有沒有喜歡七巧?但看到後面就知道了。一個沾花拈草的人怎麼會對七巧一直存有愛意呢?他只是為了哄騙七巧賣田,間接得到她的錢。文章説他對七巧的盤問回答得有條不紊,顯然他是籌之已熟。

七巧是一個健康的正常女性。她嫁給一個只有軀體沒有生命的殘疾人。在得不到情慾的滿足,一方面,她把精神寄託到了金錢上。她熬到分家那一刻,分得一大筆遺產。她認為她周圍的人都想霸佔她的家產,季澤、童世舫、親哥哥等等。最可笑的一幕是:長安、長白和侄子春熹在一起玩,長安踩了椅子爬上櫃頂拿糖蓮子。長安猛地後仰,春熹扶住並將她抱下來。七巧見了就洶洶奔過來,將長安向自己身後一推。她罵春熹道:“我把你這狼心狗肺的東西……你別以為你教壞了我女兒,我就不能不捏着鼻子把她許配給你,你好霸佔我們家的家產!我看……”還數落長安:“天下的男子都是一樣混賬,你自己x要曉的當心,誰不想你的錢?”另一方面,七巧鎖住愛慾,愛慾折磨了她一生,也影響了長安長白,折磨了一家人。媳婦芝壽、娟姑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長白索性就斷了結婚的念頭。長安雖然和童世舫有過一小段的幸福,但也失敗了。七巧百般阻撓他們,在大夥兒面前把長安説得不成人,在童的面前説長安吸鴉片。這是天下少有的母親!

七巧是一個尖酸刻薄的人,用張愛玲的話形容是“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嚨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但還是值得同情的人。她畢竟也是當時制度的受害者!

金鎖記讀後感 篇五

“我們也許沒趕上看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輕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應該是銅錢大的紅黃的濕暈,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老年人回憶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圓、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着淒涼。”

的確,張愛玲筆下,月亮是最為常見的意象,無論是在小説還是散文。那片皎潔的月光,寒冷、光明、朦朧而又感懷,總能隱隱的觸動人心中最為温熱的地方。浩渺蒼涼,彷彿張愛玲本身,細膩而又倔強。

有人説,張愛玲的小説一定要伴着她的散文一塊讀。只有這樣,才能真真的體悟到那種蒼涼下的美,才能感受到那份不二的永恆與感性。張愛玲的作品並不寬廣也不深厚,卻常常入人心,讀着她的書,感覺周圍的一切都不存在了,腦海裏浮現出那些市井、那些瑣碎、心裏竟會不禁泛起漣漪。時間悄悄的消逝在她筆下那細微的生活中,靜靜地,很雋永,心裏彷彿被細密的雨滴淋着;又會感覺像是在一個閒適的午後,慵懶的看着空氣下的塵埃,安靜的品味着生活,任憑思緒飛來飛去。當你從書中抽回眼,也許已過了小半天,透窗而望,看見的是一輪銀色的月亮,很圓,也很美。

讀張愛玲的書,你會發現她的文章離不開生活,甚至有時讓人覺得很世俗。但是細品這些世俗,你會發現她的入俗背後有着很深的文化與底藴——細膩而又精緻。讀她的作品,你會感覺那麼的自然流暢,娓娓道來,那樣的自由,無拘無束,使人心裏很舒服,既不做作也不煽情,真實,而且豐滿。你會想到那個時期上海市井魚龍混雜,充斥着油煙和喧囂的生活;會想到車水馬龍,燈紅酒綠,以及小市民家的柴米油鹽和無奈繁瑣。即便是如此庸俗和物質的畫面,夜幕下卻仍舊懸着一輪皓月,以無限的蒼涼做底色,純淨簡出,而又是那樣的敏感細緻。

有時,你會感覺張愛玲是一個絕對的悲觀主義者,有着“嚴肅而悲劇式”的人生觀。就像她自己所説:“長的是苦難,短的是人生”。出生於顯赫的人家,到她這一代卻已經是最後的絕響。陰暗的童年,混亂的時代,不幸的愛情,促成了張愛玲悲觀而又現實的性格。正因如此,她的作品更加貼近生活,是實實在在的,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沒有無病呻吟,有的是人生的積澱和厚重。人們常説,能寫出好的文章的作家必定有着百態的經歷。張愛玲有着很深的人生體悟,她小説中的女主角,永遠不是至純至善的完美女人,她們會有小小的自私,會有城府,很堅強,很倔強,有血有肉,也很現實,讓人又愛又恨。人物在她筆下,有了真正的生命。就是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恆性加重了她文字裏蒼涼的味道,反覆地提醒着我們所有現今的文明終會消逝,只有人性的弱點得以長存於人間。深色的夜幕做背景,月亮總是像個玉盤一樣高懸,透過那些那一個個鮮活人物淚眼,月亮卻又是“大而模糊,銀色的,有着綠的光稜”,仁慈而又在冷笑着。

“自從煤貴了之後,熱水汀早成了純粹的裝飾品……梅雨時節,門前積水最深。街道上完全乾了。我們還得花錢僱黃包車渡過那白茫茫的護城河……屋頂花園裏常常有孩子們溜冰,咕滋咕滋銼過來又銼過去,聽得我們一粒粒牙齒在牙仁裏發酸如同青石榴的子,剔一剔便會掉下來”。這樣的細節描寫在張愛玲的小説和散文中有很多很多。細細回味,又會覺得張愛玲是一個懂得生活的人,她的成功不單單是因為她對文字那種特殊的感覺,更多的是因為她把生活和藝術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時而她很幽默,“時間就是金錢。女人站在鏡子前的時間越長,那麼她花費的金錢就越多”。時而她又很温婉,“每一隻蝴蝶都是一朵花的靈魂,飛回來尋找她前世的影子”。更多的時候,她在抱怨中體味瑣碎的樂趣,“下了一黃昏的雨,出去的時候忘了關窗户,回來一開門,一房的風聲雨味,放眼望出去,是碧藍的瀟瀟的夜。”她的作品總是亦雅亦俗,讓人如醉如痴。

每次讀完張愛玲的作品,總感覺像是從一個畫展中走出來,她總是可以把事物的顏色形容的生動而又恰當。在她的文章裏,生命和生活也是有了色彩的,所有的抽象幾乎都成了有顏色的具體,是如此的奇特與細緻。“我不喜歡壯烈,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壯烈只有力沒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劇則如大紅大綠的配色,是一種強烈的對照。但它的刺激性還大於啟發性。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就因為她像葱綠陪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將美術與文學如此完美的結合,是因為她對色彩和文字的敏感,更是因為她細膩的內心。翻閲她的書,你會感覺自己的身上也沾上了那種染料的味道,生活成了一個調色盤,周圍的一切都浸在了或深或淺的顏色中。也許,有些東西不能用詞語準確的描述,但是卻可以用色彩勾勒出真實。那種厚重的,濃墨重彩的感覺,就好比時而混沌的月光,些許的昏黃濁色,卻又是那樣的耐人尋味。

金鎖記優秀讀後感400字 篇六

感染讀者的作品很多,為什麼我唯獨對這篇文章感觸頗深呢?原因自己或許是清楚的吧。對於曹七巧這個性格複雜的人物,現實生活中是真真切切的存在吧。對於她自己的悲慘命運和她兒女悲慘命運的延續,是該抱着憎恨還是同情的心態呢。曹七巧的悲劇也是時代和社會造成的,她本身也是個十足的受害者。原本的她也單純可愛,沒心沒肺,大大咧咧的,可人生的晚年確實那麼的不可理喻,讓人無法忍受,直至敬而遠之。

本以為悲劇可以完結,但誰都知道,因果是循環的。因為曹七巧悲劇的原因最終也就導致了長安長白的不幸。長白我就不去做什麼評論嘍。至於長安,我真的好同情她。同情她的癥結所在呢?除了她這個人物本身值得同情以外,還摻雜着別的情愫吧。。。

如果換做是我,我或許同她的選擇一樣吧,或許她還比我堅強,即使在那樣黑暗的時代背景之下。她的。無奈,她的淚水,她的妥協,她的任命。。。總覺得自己能夠感同身受,只因為自己痛徹心扉的經歷過?呵呵,或許是自己太過於小提大作,或許是因為自己的性格太過於懦弱。但情形和感情或許可以稱得上是雷同的吧。

為什麼每個時代每個國度每個地點都會上演這麼多讓人心寒而又無奈的故事!

《金鎖記》讀後感 篇七

在那個封建的時代,一切都顯得如此荒繆。一個場景讓我印象深刻。在姜家衰敗後,姜家分了家。七巧帶走兒子女兒另租了一棟屋子住下。長白的正房芝壽身體本不好,“芝壽直挺挺躺在牀上,擱在肋骨的兩隻手蜷曲着像宰了的雞的腳爪。帳子吊起了一半。外面傳進來説絹姑娘生了個小少爺。丫頭丟下熱氣騰騰的藥罐子跑出去湊熱鬧。.。.。.然而芝壽不再抗議了。”在那個封建時代,生兒子就奠定了一個女子在夫家的地位。這也反映了一個重男輕女現象嚴重的時代。在那個時代,那個封建家庭,芝壽自認為已沒有資本去抗議了。她的心也死了。絹兒為長白生了兒子,就證明了她的婚姻就也只剩下一張白紙。

那個時代,充斥着是一片死寂。人們在封建制度、封建的禮教壓抑下,如同被關進了監獄。被他人支配着自我的行為乃至意志。而在整部作品中,塑造得最豐滿的人物莫過於七巧。七巧的哥哥為了攀上高宅大院的姜家,也為了省掉一筆嫁奩,將親妹妹曹七巧送進了姜家癱瘓少爺的新房裏。一個正值青春年華的少女,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要遇見姜家三少爺季澤,為了命中註定她要和季澤相愛而嫁到姜家。然而在姜家,七巧受到壓抑,不僅僅在情慾上,並且在精神上。她,一個麻油店的小姐,從市井來到一個充滿繁文縟節的大家庭中。首先在行動上,七巧就失去了自由,她的行動受到了身邊的人及封建禮教的監視限制。在市井的種種行為放在姜家,七巧則被身邊的人指指點點,甚至連丫環都在心底認為,二奶奶比自我都低等。

在姜家,折磨七巧的不僅僅是與地主大家庭的格格不入,而是情感的空虛與情慾的壓抑。七巧因為愛嫁入姜家,卻只能天天應對服侍着一個殘廢的丈夫。她對丈夫沒有感情,經過作品中描繪的種種現象,七巧甚至對丈夫嫉惡如仇。她恨自我的青春時光就註定伺候這樣一個丈夫。她愛季澤,卻只能在同一個屋檐下天天望着他而不能向他表露自我的情感。只能從季澤的玩笑話語中來獲取情感上的慰藉。作品正是經過故事研究了一個健康的生命在正常的情慾得不到滿足後的形態。這個情慾得不到滿足的少婦為了黃金,熬了半輩子,後分得了一大筆遺產。這黃金是以愛慾的禁錮換得的。

為黃金而鎖住愛慾,結果卻鎖住了自我,愛慾折磨了她一生,也折磨了她一家。七巧畸形的愛慾最終導致了她的兒女長安、長白的蒼白生命與畸形情感。

七巧的女兒長安,有過幸福,有過一段能讓她從墮落生活中甦醒的戀情,讓她能明白自我是一個女人,也有被愛的權利。但這段即將步入殿堂的戀情卻因為七巧的作梗而夭折。女兒嫁給一位優秀的留洋生,本是一件幸事,況且長安也已三十,在那時已是黃花大閨女。能遇到童世舫,作為母親本應歡喜。而七巧卻不樂意。其實分析來,也不奇怪,七巧可能對女兒有種妒忌心理。七巧在年輕時代因為家裏窮,為了錢財嫁到了姜家。她人生最美的時光中得不到嚮往的感情,而女兒卻能夠在優越的環境中去追求自我的感情。她不需要研究經濟上的困難,這些都是七巧年輕時代所不曾擁有的。所以七巧嫉妒,她在心理上想讓女兒也去體會自我的苦。最終,她最終做到了。這時的七巧在心理上已經是畸形了。她在心理上獲得的歡樂是要以女兒幸福的失去為代價。

七巧為兒子取了兩房妻子。一個是正房芝壽,一個是姨太太絹兒。然而在長白與芝壽的新婚夜晚,七巧卻讓兒子為自我燒煙,而讓芝壽獨守空房。這也就直接導致了長白與芝壽婚姻的不和。芝壽死後,絹兒扶了正,但不上一年,絹兒吞了生鴉片自殺了。長白不敢在娶了,只在妓·院走走。長白在婚姻上的儈子手也是他的母親七巧。七巧畸形的婚姻也導致了她對兒子婚姻的心理不平衡。最終斷送了兒子的幸福。

七巧在整個作品中就是一個杯具的形象。作品結尾更是將七巧的悲哀描繪得十分淒涼“七巧似睡非睡橫在煙鋪上。三十年來她戴着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她明白她兒子女兒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孃家的人恨她。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鐲子,徐徐將那鐲子順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向推到腋下。她自我也不能相信她年輕的時候有過滾圓的胳膊。就連出了嫁之後幾年,鐲子裏也只塞得進一條洋縐手帕。十八、九歲做姑娘的時候,高高挽起了大鑲大滾的藍夏布衫袖,露出一雙雪白的手腕,上街買菜去。喜歡她的有肉裏的朝祿,她哥哥的結拜兄弟丁玉根、張少泉,還有沈裁縫的兒子。喜歡她,也許只是喜歡跟她開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們之中的一個,往後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對她有點真心。七巧挪了挪頭底下的荷葉邊小洋枕,湊上臉去揉擦了一下,那一面的一滴眼淚她就懶怠去揩試,由它掛在腮上,漸漸自我幹了。”七巧的一生在渴求感情。然而現實的真實讓她的感情變得虛假了。對感情也逐漸死心了。轉而投向對錢財的追逐與守護,乃至用自我兒女的感情作為她感情杯具的陪葬品。

《金鎖記》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個了無生氣的封建時代與七巧這個杯具的人物。是時代導致了她的杯具,同時也是她自我扼殺了自我的幸福。

張愛玲《金鎖記》讀後感 篇八

《金鎖記》通過描寫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靈變遷歷程,折射出封建社會的腐朽思想:大户人家講究門當户對,小户貧窮人家攀附權貴。七巧出身卑微,嫁到公侯人家,他的大哥是高興的,而可憐的七巧以身相許的卻是一個坐起來脊樑骨直溜下去,看上去還沒有三歲孩子高的殘疾人,即使這樣公侯姜家老小上下全然不待見她,讓她在家族的宗法禮教和人倫綱常雙重無形的枷鎖下,不敢越雷池一步,無形的枷鎖不僅桎梏了她的人生自由,同時也壓抑着她的情慾自由,這為她以後扭曲的病態人性和悲催的命運深埋下伏筆。

多舛的生活熬過十年後,糟糕的丈夫和強勢的姜老太太相繼過世,十年的青春終於換來屬於自己些許的物質上的補償,但卻沒有換來被壓抑情慾的解放。身體結實的小叔子精心設制騙局,通過愛情陰謀來騙取她的既得利益和物質財產,當她明白一切後,萬箭穿心,“人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只有錢”,於是她對錢財狂熱地膜拜,為了得到金錢不惜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戴着枷鎖的奴隸。

繼而,七巧走向了“被食、自食、食人”的命運怪圈,在原欲的折磨下,不僅她做了情慾的俘虜又瘋狂轉型成了情慾的劊子手,自己沒有得到幸福,就變態毀掉一雙兒女的幸福作為自己最後的陪葬品。

“三十年後,她戴着黃金的枷鎖,她用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唉……家本是心靈的港灣,母親又是家庭温馨氣息的重要製造者,可七巧做主的家裏處處充斥着她的抱怨、不滿及無盡的慾望,擰結成一張恐怖的大黑網,使親人窒息,家庭支離破碎。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沒有悲壯,只有蒼涼。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有完——悲壯是一種完成,蒼涼是一種啟示。

人呀,時代變遷,命運歸己,境遇無常,向上希望猶在,向下深淵莫測,一上一下注定幸福與悲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