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金鎖記》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09K

《金鎖記》讀後感(精品多篇)

金鎖記讀後感 篇一

前幾天到網上找書單的時候看到推薦這本張愛玲的《金鎖記》,想着從沒看過張愛玲的。小説於是準備翻翻看。

最初對張愛玲的瞭解是看了一個關於張愛玲和前夫胡蘭成的紀錄片,覺得這是一個有才華卻很悲情的女子,因為從小缺乏家庭的關愛,胡蘭成就問了一句她的收入情況如何,她就覺得胡蘭成是在關心她了,付出了所有卻還是難逃被拋棄的下場,可能是她原生家庭的原因,她讓人覺得很陰鬱,她寫的這本《金鎖記》也是個很悲情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叫七巧的女子,她是一個小商販家的女兒,在當時門第觀念深刻的時候原是不可能嫁到官宦人家當太太的,但是因為姜家二公子天生是個病秧子,其他門當户對人家的小姐不可能嫁給她,老太太為了讓人死心塌地的跟着二兒子,就取了七巧。

故事一開場就是兩個丫鬟在討論七巧的身份,足見七巧在家裏地位是很低的,可能七巧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會被瞧不起,所以把自己保護在硬硬的殼裏,在待人處事方面無比尖酸刻薄,處處使壞,實在不是一個讓人喜歡的角色。

七巧有個哥哥,應該也是個不爭氣的,他總想從七巧身上撈點好處。七巧嘴裏罵着哥哥,但心裏卻希望哥哥能夠關心和支持他,一邊罵一邊給哥哥錢物,她在孃家其實也是沒有任何依仗的。

丈夫和老太太相繼去世,分家產的時候到了,起初對家產的分配七巧是萬分不滿的,但是發現撒潑沒用後,也只得接受現實,帶着兒子女兒租房度日,但因有田地在,日子應是過得不差的。

倘使分家後七巧好好培養一對兒女,在離開了那個壓抑的大家庭後,她的日子應該也是很好過的,但她繼續挑事,不好好管教兒子導致兒子出去鬼混,怕兒子鬼混又急急忙忙給兒子娶妻,兒子娶妻回來她又經常從兒子口中打聽他們夫妻的私事然後到處宣揚,兒媳氣病之後兒子又出去鬼混,她就挑選身邊的丫鬟塞給兒子當姨太太,為了不讓兒子出去還帶着兒子抽鴉片,簡直不能更壞了。

如果説對兒子的教育失敗,那麼對女兒的教育就更加失敗,在不需要裹腳的年代,她硬是逼着女兒裹腳,女兒出去讀書本來可以脱離她的魔掌了,她又硬生生把女兒關在家裏讓女兒一起抽鴉片,致使女兒快三十歲還未結婚,三太太給女兒介紹了一個對象,本來兩人相處得很好,都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了,女兒也堅定的戒掉了鴉片準備重新開始了,七巧又從中作梗讓女兒的婚姻告吹,女兒又開始墮落抽鴉片。

最後七巧病死了,女兒和兒子都搬走了,結尾説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應該預示着持續在兒子女兒身上的悲劇還將繼續。七巧是可恨的,為人尖酸刻薄還拉着兒子女兒陪她一起墮落,同時,她也是可悲的,在臨死前她覺得自己三十年來一直帶着黃金的枷鎖,倘若當初沒有為了錢嫁進姜家,而是嫁給了隔壁肉鋪裏的小哥或者她哥哥的拜把子兄弟,生活也許清貧,但應該還是安穩的。

關於婚姻

老話一直説婚嫁要“門當户對”,這裏的“門當户對”不一定是指的家裏的官階財產相當,更重要的是兩家人的三觀要合,在那個年代,門第觀念是非常強烈的,七巧只是一個小商户人家的女兒,根本是不可能進入大户人家的,所以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她在姜家的悲劇。

七巧的個性應該是很要強的,為了不被別人欺負和看不起,她層層武裝自己,讓自己尖酸刻薄,但是這樣也沒有逃離她被瞧不起的事實,隨便一個下人都可以在背後議論她,她的強勢也僅僅停留在表面,分家產時不公平,在抗爭無果之後就接受了現實,明明知道哥哥很不靠譜,她還是在心裏期望哥哥能夠關心她。

關於教育

曾今百家講壇裏有一段很火的話,你恨誰就把自己的女兒培養得很壞,然後把女兒嫁給他,然後他們家起碼三代不得太平。雖是稍顯誇張的玩笑話,但是卻也不無道理。

在大多數中國的家庭,母親對子女教育上的影響遠遠比父親大得多,其實在搬出姜家的時候,七巧完全可以重新開始,好好教育子女,樂享天倫,然而她卻一步步把子女推向深淵,自己也因為抽太多的鴉片病死了。

無論是前陣子看陳果《最好的孤獨》還是弗蘭克爾的《活出生命的精彩》都講了心靈的富足的重要性,逃避現實或者偽裝堅強都不能讓自己真正的強大,要讓外界都傷害不了你,自己正真強大才是正解。

《金鎖記》讀後感 篇二

這個夏天卧榻兩週。為了打發時間,找來書看,其中有張愛玲的《金鎖記》。這應該是中篇小説吧,我是一口氣讀完的。中間沒有停頓的驚駭充滿了整個閲讀過程,當讀到曹七巧為了守護用青春和一生幸福換來的家產,罵走心上人,而後淚漣漣地透過窗户目送漸走漸遠的人,我還是理解她的,在生存面前,麪包和愛情是不等值的。尤其是像出身於社會底層的曹七巧,她被無情的哥哥賣到深宅豪門當一個癱瘓少爺的少奶奶。在深宅大院裏,她依然受盡嘲諷和奚落。像她這樣的命運,唯有地契、房產和銀子才是尊嚴和活下去的保證。隨着寡居日子的推進,她逐漸扭曲,走進心理的深穴,把一切美好的事物有意無意地毀滅,以此來祭奠或者陪襯她自身心底的荒蕪。她把一對兒女也帶進深穴,一步一步把他們推進絕望人生,那種撕破美好的悲涼和痛直抵我的心,不覺吸了一口又一口的涼氣。

驚駭不止在閲讀過程,掩卷之後,曹七巧式的女性形象,竟然讓我在現實生活中依稀看到她的影子,這同樣讓我驚駭。

我不由地想起我周圍的兩個女人。這兩個女人五十開外,都是善良的好女人。這幾年,一個由温婉大方走向歇斯底里,另一個由歇斯底里走向偏執、病態的靜默。她們有相同點:心理上都受到過婚姻的摧殘;極強的控制慾。之前我也常常想起這兩個女人的生存狀態,當時我對她們的變化是不解的,而她們的狀態也讓我對我的下一段歲月噤若寒蟬,我常常擔心我會不會在更年期過後,也逐漸走向偏執和病態?現在看了《金鎖記》之後我便放心了。

第一個女人,認識她的時候我大概八九歲的樣子,而她正是豆蔻年華。那時的她真是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目若秋波。我喊她姐姐,經常顛顛地跟在她身後,我喜歡跟温柔的她在一起。不久之後,她在家族和宗教勢力的安排下結婚了。聽説,她婚後並不幸福。她是公職人員,而她嫁的人是手工業者,錯層的婚姻讓她在同事面前抬不起頭,而手工業者也沒有讓她享有更富裕的生活,這也讓她耿耿於懷。但她在朋友面前依然温婉大氣,周圍的人都喜歡她敬重她。三十多年的婚姻生活到底讓她經歷了什麼,我不清楚,因為我後來上學了就很少與她見面,偶爾見面,她大方得體,淡淡的微笑,體貼地説話,看不出有什麼異樣。

一直到了她女兒大學畢業,一切都發生了變化。我料想她是要把自己錯失的生活讓愛女來實現。她給愛女規劃的人生路線是:坐辦公室,看看文件喝喝茶讀讀報紙,生活沒有一絲壓力。在應該結婚的年齡嫁給一個有家底的同階層男孩。但遺憾的是愛女的工作和擇偶與她的設想不一致,而她又左右不了,這讓她焦躁。她要參與要控制愛女的生活,要為愛女排除一切不穩定的因素和潛在的問題,可是女兒有自己的想法,不聽從她,於是纖細温婉的她變得歇斯底里,在家裏開始鬧,遇到人便哭訴,祥林嫂般地訴説;遇到前同事會遠遠地避開;天天失眠,於是天天喝中草藥,渾身上下散發着中草藥的味道。

讓她歇斯底里的都是些什麼呢?是女兒單位沒有晚餐,女兒經常到外邊小吃店吃晚餐;是單位的午餐不夠豐富,有時是涼的;是單位周邊空氣質量差;是女兒辦公室樓上有變電壓,不利於健康;是女兒要接觸市場,需要業績和創收,而不是坐着辦公室裏喝喝茶看看報;是女兒臉上的痘痘和斑點,她説是被工作累着了。工作條件、場所和工作性質她左右不了,她開始鬱結於心,開始埋怨當初介紹工作的人,自責是自己毀了女兒的一生。她説女兒的工作一天不變,她自己就沒法活下去。

而女兒的擇偶也同樣讓她狂躁,找對象必須是公職人員,私人公司上班、做生意的堅決不行。她為女兒物色好家底豐厚的名牌大學畢業生,只要女兒中途願意跟男孩約會就行。為了穩住男孩的耐心,她一次次與男孩聊,給他打氣。為此母女發生衝突,為此家庭雞犬不寧。

於是100斤的苗條身材變成70多斤的瘦骨如柴。她經常掛在嘴裏的是:家破了,家破了。我與她見面就想逃,因為她身上的絕望之氣讓人想跳樓,想馬上結束自己的性命。跟她聊幾句就讓你懷疑人生,覺得人活着是一件很悲愴的抉擇。

第二個女人,擁有傳説中的旺夫相:鼻子大,鼻翼肥厚;圓臉有肉,下巴豐滿。傳説成了現實,她丈夫確實事業發達。也許是因為她的旺夫相,丈夫並沒有與她離婚,雖然他們形同陌路,多年分居。女人經歷了二十多年打打鬧鬧,孩子夭折的慘烈婚姻,現在終於不再期盼夫妻感情了,把所有的心思和精力花在女兒身上。15歲的大姑娘了,她當5歲娃娃來帶,早上起牀,衣服都是她來穿。今年剛開始和女兒分牀睡,有一日發現女兒夢中在哭,從此她便躺在女兒房門外的沙發上睡,一旦女兒睡夢中有哭泣,她好起來撫慰,讓她安睡。24小時沒有自我只是一個母親的身份守候在女兒身邊,一般的母親真的難以做到。

但她畢竟帶着好勝心。感情沒有了,事業沒有了,她唯一有的是對女兒的養育,她一定要有成效。所以女兒從國小開始便沒有周末與節假日,到了國中更是變本加厲,晚上要學到一點鐘,早上六點起牀。每個月的課外輔導費達到一兩萬。這導致女兒小小年紀身上毛病不斷,冷風稍微一吹就感冒。有時向學校請假去一趟醫院看病,都成了女兒特別開心的事。她平日腦海裏只裝兩件事:做什麼有營養的飯給女兒吃,哪家輔導班怎麼樣。逢人也是必談這兩件事。丈夫心疼孩子,覺得這樣是在毀孩子,託多人去相勸。但她只有一個執念:這是最正確的養孩子方式,我甘心為孩子付出一切。

看着身邊我熟悉的人,我既為她們難受也同情她們。她們都是《金鎖記》裏“曹七巧”式的女人,受婚姻的影響,在無愛或者不如意的婚姻裏顫慄、痛苦而蜕變,到五十多歲的時候突然性情大變,或者歇斯底里,或者病態地偏執。

這不是“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牀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的問題了,婚姻裏沒有絕對的蚊子血和飯黏子,如果有的話,那都是可以一笑置之的,可婚姻裏這種摧殘心性的一面要是釋放出來,對於女人那是太可怕了。好的婚姻推進人,而不好的婚姻讓女人異化,帶着缺憾和傷痛的烙印生活,對自己和周圍的人也都會變成一種傷害和無端的折磨。

金鎖記讀後感 篇三

讀完《金鎖記》後,心中油然而生一種同情感。這既是對曹七巧的人生悲劇的同情又是對被曹七巧傷害國的人的同情。在那個特定的時代,形成這種畸形性格有時也是難以避免的。在我看來,曹七巧形成如此畸形心理,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她個人的欲求無法得到滿足,因此才企圖以這種果為因向社會,向周圍的人報復!而她説所想要得到滿足的只不過是簡簡單單的親情、愛情和友情罷了。

親情,對她來説是個熟悉又陌生的名詞,她不願看透卻早已看透。她曾是那麻油鋪子裏掌權的姑娘,生活的自由自在,甚至還帶着些許天真爛漫的純真。自哥嫂將她嫁進姜家以換取金錢財富的時候,她才明白原來這麼珍貴的親情也可以用來進行買賣交易的。而每次哥嫂來訪時,目的也並不在於探望她,只是圖她的錢,盤算着貪點小利。於是她徹底不相信親情了,她覺得世間的冷暖都無關痛癢了。她認為自己在姜公館裏受苦受委屈卻不能得到親人的一絲安慰,反而還要受他們的氣,給他們自己辛苦攢起來的錢,心理極其憤恨,極其不平衡。而在後來,兒女們對她的反抗也使她的心更加涼了。

愛情,她也只能默默地在心裏幻想。她被迫嫁給二爺這個身心俱殘的人,整日衣不解帶地照顧他。可是作為一個女人,她渴求性慾,渴求一個正常人的男歡女愛。然而殘廢的二爺卻始終滿足不了她,這使她急於在其他人身上尋找她心目中的愛情。於是,她對季澤哭泣,對季澤萌生了情愫!季澤雖然荒唐去逛窯子,但他也是有原則的一個人,他畢竟還是顧忌着倫理道德,懂得避諱的,再亂來他也不會把目標往家裏定。這樣,她的愛情又一次的希望渺茫了。她的失望使她在季澤登門表白時親手徹底毀掉了她的愛情夢。七巧急待愛情卻始終缺失,她無法體驗被愛、被呵護的幸福感,她的不滿使她一步步地走向心理扭曲、心理變態,以致後來她親手毀滅兒女的愛情和幸福!

友情,她奢求不來。她是個有自知之名的女人,知道自己出身卑微,和大奶奶、三奶奶的大家閨秀的身份截然不同,她也深知自己能夠嫁進姜家的緣由。在姜家大院裏,她沒有地位,甚至連底下的丫鬟也看不起她。儘管如此,她依然希望和大家和諧共處,和大家相親相愛。她總是沒話找話,找新來不久的三奶奶聊天、討好季澤等,可是大家都不領情。正因為如此,她本就寂寞孤單的心更加的冰涼,這無疑於雪上加霜。感覺不到世間温暖的七巧漸漸地變得冷酷無情,開始報復周圍得罪過她的人,企圖以這種方式來提醒人們她的存在。

此外,環境的變化也可以作為她心裏畸形的另一個原因。頓時將一個單純地賣麻油姑娘置於一個爭權奪利、互相傾軋的大家族之中,逼迫着她不得不適應這樣的生活。為了生存,她學會了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慾望的增長,貪婪的快感也暗暗地推進了她心裏畸形的進程!

在封建社會裏,女人是悲哀的;在象徵權利的大家族制度中,女人是悲哀的;然而不能自己、不被周圍理解和認同的女人更悲哀!

金鎖記讀後感 篇四

初讀張愛玲,很難不為她的才華所震動,接踵而至的全是來不及的驚奇,唯有感歎。但讀過之後,我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彷彿在久旱的土地上忽然看到黑雲壓城,大風閃雷激動地喧騰了好一陣,結果淅淅瀝瀝掉了幾點雨,又安靜地收晴了。張愛玲的小説充滿荒涼景緻,她的散文卻往往有戲謔和隨意的氣氛。她寫小説有些哀傷的快意,而散文卻是在笑中露出一絲冷蒼來。

一九二零年,正是瘋狂的年代。九月,張愛玲出生,帶着這個月份特有的冷靜和犀利。她無疑有巨大的天才,但可憫的是她的天才無論怎麼飛跳,也跳不出她那種逼得人發狂的理智。她説自己“是天生的俗”,正透露出這無奈的意思。胡蘭成也曾説她:“從來不悲天憫人,不同情誰”,“非常自私,臨事心狠手辣。”作為一個在浮華亂世中掙扎求生的女子,她是相當理性的。對於在五四反叛傳統浪潮中的女性,魯迅曾尖鋭地提出“娜拉走後”在中國的現實中只會有兩種結局:墮落,或者妥協。張愛玲寫到:“走!走到樓上去!——開飯的時候,一聲呼喚,她們就會下來的”。這確實道盡了當時民族資產階級“新女性”矛盾尷尬的處境,她們既渴望擺脱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自由,又無法獲得經濟上的獨立。非常不幸的是,她把自己這類人看得如此透徹,以至於總不免有幾分自嘲自憐的情緒。我分不清是她的高傲使得她有些自卑,還是她的自卑令她有幾分高傲,這些個性她總十分用心地掩飾着。

然而張愛玲同樣是分外敏感和多情的女子。“髒與亂與憂傷之中,到處會發現珍貴的東西,使人高興一上午,一天,一生一世。”她對身邊事物的感受細緻到一絲一毫,對人性的觀察洞若觀火。她想到“文官執筆安天下,武將馬上定乾坤”這樣的純潔和光整便要落淚;看到牀頭疊得很齊整的藍青睡衣便會很高興。可是這天才一旦碰到她鐵冰的理智,便被那種冷酷和哀慼滲透了,開始呈現出一抹青慘的色調。她的天才和理智似乎一直在鬥爭。天才不斷地生出夢幻的花朵,這花旋而又被理智掐滅了,然而天才的夢卻總是不屈不撓地繼續盛開。所以她終究是個不徹底的人――既成不了徹底的天才,也做不到徹底的俗人。

這種鬥爭造就了她作品中的虛無色彩。理性洞徹了人生所能洞徹的部分,終於便觸碰到了餘下的荒謬。一切人生的美好、繁華、燦爛。在刻薄的理性面前,都會成為煙花過後的沉寂。理智這條盤踞在心靈王位上的蛇時刻提醒我們,歡樂的代價是痛苦,繁華過後是沒落,人生的終點是死亡。越是想拋開一切痛飲生命的苦樂悲喜,越是要猛烈地撞上這面冰冷的牆。我覺得,正是這種碰撞產生了《金鎖記》這樣一部傑作。

近代中國在政治上遭受列強侵略的同時,傳統文化也面臨西方思想的衝擊。舊有的倫理觀念不斷瓦解,而新的價值觀卻還來不及形成,這樣精神上便出現了一片茫然虛無的地帶,令人無所適從。一種價值觀念的瓦解對個人而言既意味着解放和自由,同時又預示着人必須面對虛無和幻滅。人不能再將選擇的責任交給某種倫理或思想。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説過,儘管大多數人嚮往自由,但是過度的自由卻是常人無法忍受的。若説存在主義認為人在面對虛無的時候還可以靠自身來做出選擇,那麼,對於連“自我”都失去的人來説,自由就意味着失去安全感、相與感,意味着虛無和死亡。這種焦慮感導致“個人希望與自己不相干的某人或某事結合起來,以便獲得他所缺乏的力量”,這種放棄獨立自由的傾向就是逃避自由。

通常逃避虛無感的心理最明顯的表現是企圖服從和支配他人,也就是被虐待狂和虐待狂。虐待狂通過主宰他人,對人施加痛苦來感覺自己的重要性;被虐待狂則企圖完全放棄自己來與更強大的對象結合為一體。弗洛姆認為每個人大都存有虐待與被虐待的個性,如果一個人的性格全部為這方面所控制則必走極端。《金鎖記》中曹七巧和長安這對母女正是如此。

五四運動之後,中國的地主階級經歷了最後的掙扎,終於走向沒落,民族資產階級開始興起。傅雷分析説曹七巧的悲劇有兩個原因,第一是門户的錯配,第二是老太太讓她做了正室,令這個低賤女子有了被金錢刺激的環境和殘害別人的能力。“巧姐兒”是開麻油店的商人,她出身貧寒,是鎦銖必較的性格,總希望抓住些實實在在的東西;而她嫁入的姜家則是沒落中的地主家族,凡事可有可無,醉生夢死。她和婆家的矛盾也就是這兩個處於新舊交替之間的階層矛盾鬥爭的體現。但鬥爭的結果既不是舊的把新的扼殺,也不是新的將舊的征服,而是一片令人壓抑的荒涼。

《金鎖記》讀後感 篇五

這本書聽説了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但從來就沒有認真讀過。這次一拜讀,倒是對張愛玲油然而生許多喜愛和敬仰。説起來真是好笑,初看文題,竟誤以為是寫一把金鎖的奇遇記。看完才明白,這題目卻有深意呢:七巧帶着黃金的枷鎖,他用那沉重的枷鎖套自己,砸別人。

看完後,我也終於體會到為什麼傅雷先生盛讚他為“文壇最美的收穫”。為什麼“三十年前的月亮……”現在還如此熠熠生輝。

小説家的是一個“壞女人”的故事。小説女主人公曹七巧是出身於低階層的女子,可是她家人為了自家的利益,把它嫁給沒落大族姜家的二少爺——一個自小卧牀不起的廢人。七巧本是一個鮮活潑辣的姑娘,在姜家他處處遭到心照不宣的排擠和冷眼,因此她不斷反抗,在別人眼裏它惡名昭著。後來丈夫和老太太相繼去世,姜家分家後她得以帶着一雙兒女到外面住。然而此時她已性情變態,人格扭曲。他自己幻滅了愛情夢,還親手毀掉了兒女的婚姻。最後這個不幸的女人在別人的厭惡中鬱郁死去。

我想許多人更我讀完是一個想法:像曹七巧這種人活在世上就是一種悲哀。但後來細細想想,又從對她的厭惡轉為同情。這樣一個複雜的人我就從她的哭説起。

第一次是她嫂子和大哥來探親時哀號大哭的,説起來這苦的淚水裏還是因有一點微量的感動和開心的,畢竟在姜家受了那麼多氣和折磨,有個孃家人會給自己送點菜來看看自己,不會瞧不起自己,也會説些知心的話(即使不知是否真心)。七巧止不住心酸,這便説她心底的某一個角落還是有善存在的。但很快現實的悲哀、仇恨、心理防備很快將善殺得片甲不留。七巧想起當初是誰為了自己的利益將她推進這火坑,現在來看她只不過是來得點好處的。她怎麼能不氣憤,怎麼能不仇恨呢?

第二次是分家時做秀哭的,為了不讓自己這孤兒寡母受欺負,她厚着臉皮,寸步不讓的爭取着。因為她明白現在是她嫁到姜家來之後一切幻想的集中點,以往受的欺負今天也應該有點補償了。但是,哭,還是沒有保護到她,孤兒寡母還是受欺負了。

從這時開始,她已告別了“帶着黃金的枷鎖,可連金子的邊都啃不到”,但她也同樣獲得了扭曲的人性,醜陋的人格。

第三次哭是她最純粹的一次哭,她看着季澤遠去,她的愛,她的夢一切的一切都一煙消霧散了。

最後一次,死之前,對自己的人生作一個總結——怨。自己的美麗人生在別人的控制下,摧殘下變成了這個模樣。悽悽慘慘慼戚,七巧又會獲得什麼呢?她的一輩子好像只虧不賺了。

金錢就是這樣,如果被它鎖住了,你的人格,人性,愛情,生活都會被毀了,你會被銅臭不由自主地薰得自私自利,患得患失,懷疑任何人,乖戾怪誕。我想:要是能給七巧選擇的機會,看她時要金子裹着的骨瘦如柴的胳膊還是要粗衣下滾圓的胳膊,她是會選後者的,因為她已經為此痛苦了大半輩子。但七巧是沒有選擇的機會的,所以説她是迂腐封建社會的犧牲品。可如今,許多人還是要往金子裏面鑽,七巧逃不出來,有人卻偏偏以為金子是生命中唯一的珍寶。這真像是圍城,不過是金錢的圍城。城裏的人想逃出去,城外的人卻想方設法鑽進來。

七巧,一個活生生的金錢的犧牲品就擺在我們面前,在這個瀰漫銅臭的社會,多少也知道了何去何從。

三十年前的月亮是銅錢大的,今天的月亮是乾淨的,皎潔的白……

金鎖記讀後感 篇六

在金鎖記中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兩個人物一個是二奶奶七巧以及她的女兒長安。對於七巧我開始只覺得的她可恨可歎但看到最後也覺得她可悲起來。對於她的遭遇也會產生同情。故事的結尾寫到七巧心想她當時如果嫁給哥的結拜兄弟丁玉根,張少泉,或是沈裁縫是否他們會給她一點真心,眼睛落下了淚水。但七巧內心的扭曲與自私劈殺了幾個人,七巧的精神枷鎖使長白的妻子絹姑娘和芝壽先後死去,並且都死的悲慘。讓自己的女兒失去幸福,最終走向墮落。七巧為了讓長安婚事流產。對童世舫的神經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刺激。最終讓他放棄了婚事。很想不通七巧自己已經遭到了封建枷鎖的毒害失去了婚姻的幸福,丈夫對她冷漠沒有一點關愛,家中人都低看她瞧不起她,她不僅沒有對自己的孩子更加關愛,反而是一種報復。只因為自己的孩子姓姜。

我覺得七巧實在是太可悲。書中我最喜歡的女子是長安,長安是個善良温柔的傳統中國女子,雖然她抽鴉片,但不完全是她的原因。也因為她身處封建家庭所以導致了她接連的悲劇。從中一個細節可以看出她的善良她七巧的母親對她一次一次威脅,她都沒有退縮這個婚事,當她的母親以童世舫威脅她時,她退縮了。她知道她的母親不僅會告訴他抽鴉片的事,還會想辦法對付他。但這一切童世舫都不知道。他們兩個解除了婚姻後兩人依然交往,只是從以前的地上轉入了地下,這時童世舫對長安的感覺產生了變化開始對長安喜愛,以前童世舫之所以想和長安結婚只是因為她是個傳統女子有安全感,因為他曾經被新派女子拋棄。深受打擊而已。因此想找個傳統女子。對於童世舫的愛情,張愛玲可能覺得男人的愛都是有附加條件的,完美的愛是不存在的。當她聽到長安抽鴉片後,便對長安再也沒什麼想法了。有的只是沉默。當他面對長安時不去問長安為何抽鴉片?只用無聲來凝望他。童世舫對長安的愛也只停留在世俗大多數人的婚姻價值觀而已。長安要得到真正的愛又談何容易。當七巧死後。她的孩子長安和長白也只能悲劇收場。

《金鎖記》讀後感 篇七

《金鎖記》這個名字本身就頗值得玩味。金鎖,黃金做的鎖,外表光鮮,鎖住的卻是自由與靈魂。

曹七巧的一生被多把“金鎖”重重鎖住。

第一把是地位鎖。在曹公館中,她的出身是最低的,是“麻油店的活招牌”,不如大奶奶和三奶奶出身公侯小姐,因此她處處受到排擠和歧視,這從她房子的地理位置就可見一斑。各房的主子處處壓擠她:老太太從沒把她當回事;大奶奶對她動不動就冷嘲熱諷;姜家小姐説她“平日還不夠討人嫌的”;新進來的三奶奶一來就看出她在姜家的地位,不願搭理她;她的哥哥來走親戚沒人招呼;就連丫環也冷笑着説她不配做自己的主子。七巧嫁到曹家一開始就不是像其他兩位奶奶一樣是作為一個妻子嫁給二爺的,而是作為一個沖喜伺候人的姨太太,她從一開始就處在一個尷尬的位置,一個遭人欺凌的位置。她最初嫁入曹家,有藉助曹家的地位改變自己身份的考慮,希望藉助曹家使自己受人尊重。但事實上,她並未因嫁入曹家而改變出身受人歧視的現狀,始終在出身上受人詬病,這把身份鎖一直纏着她。後來她把女兒送入新式學堂,並不是為了讓她接受新式教育,只是不願落後於大房三房,這其實也是當年的“身份鎖”給她留下的陰影。她因自己與其他兩房太太起點不一樣而受歧視,所以在後代上她不願再落後,一定要拼一口氣做到和大房三房一樣,絕不落於人後。

第二把是金錢鎖。從她與她她哥哥的對話可知,當初嫁入曹家並非是其實或多或少是為了曹家的錢,所以她才會嫁給一個病夫。她在曹家三房太太中的經濟實力是最弱的。

貧寒的出身使她對金錢有一種迥樣的追求。丈夫給不了自己愛情,想從小叔處得到安慰又遭到拒絕,曹家各人處處歧視她,就連丫鬟也看不起她。這種缺乏温暖,缺乏關懷的環境更加增加了她追求金錢的願望。因為她覺得只有金錢才是最真實的,其它什麼都是假的,只有金錢才能給她帶來滿足感。同時三房的待遇差別使她認為只有有錢時,才能不被人欺,而且還能主宰別人命運。在這把黃金鎖下,她的心靈開始扭曲,只有在金錢和權力經成的鎖中,她才能得到稍許,短暫的滿足感,才能填補她心中的空白。她的人生追求最後只剩下權和錢,忘了曾經憧憬的愛情,忘了自己兒女的人生。她前半生的人生受人掌控,致使她在掌權後有一種控制所有人的人生的強烈慾望。所以她要給自己的兒子安排一個她中意的姨太太,所以當她女兒開始要離開她的掌控去追求幸福時,她不準。自己沒有幸福使她容不得別人有幸福,哪怕這人是她的女兒。她的心中有一種報復欲:自己得不到的,別人也休想得到!這種女性後來在金庸的《天龍八部》中也出現過,就是那個陷害喬峯的馬伕人康敏。當七巧對自己女兒的追求者若無其事地説自己女兒在樓上吸鴉片時,我感到一陣心寒和悲哀。張愛玲以其女性特有的細膩筆觸寫出了中國幾千年心驚面:被人吃的人,後來反過來吃人。這一主題在魯迅先生的諸多小説如《狂人日記》、《藥》中都有體現。

七巧的一生,前半生她被人鎖,後半生她去鎖人。我們可以預見,七巧得女兒最後很有可能變成另一個七巧,繼續“被鎖,鎖人”的循環。

小説最後七巧的心理描寫是反省也好懺悔也罷,已經不重要了,因為金鎖造成的傷害已無法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