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金鎖記讀後感作文(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96W

金鎖記讀後感作文(精品多篇)

金鎖記讀後感作文 篇一

一直覺得,張愛玲筆下的文字是活的,人物、景象都是動的,一句話便是一段光影,一個故事便是一部影片。

讀《金鎖記》,腦海中不斷展現的,也是一幕幕文字生成的影像,或鬧或靜,或怒或歡,活動着的人,變化着的物,讓人恨意中帶了莫名的無奈,莫名的悲涼。

故事開始於舊上海一個平凡的月光下。這回憶中的月亮是感性的,再好也不免帶點淒涼。

作者用筆尖將月光穿過眼前,透過夜空的雲霧,引向三十年前的姜公館,引向三十年前的那羣人,那些物。於是畫面活動了。

隨着作者插着翅膀的筆,一場悲喜劇便悄然開演了。

深夜,公館丫鬟小雙, 鳳簫 道出了公館裏是是非非的大概。這時的姜家正是鼎盛時期,家裏有幾個兄妹,三位媳婦兒,還有一位老太太。

這天一大早,媳婦兒婆子便在老太太那裏熱鬧開了,癱瘓在牀的二少爺的夫人,二奶奶曹七巧出場了,她與各人七嘴八舌,你來我往,她的話句句可氣又可笑,心態扭曲、貪婪粗魯的性格狀態盡顯。她諂媚長輩,擠兑兄嫂,排擠孃家人,處處計較,待人刻薄。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反過來也一樣,她也是個可悲的人物,讓人同情可憐。

短短几幕,七巧表現出了她各種變態心理:首先在老太太面前給雲澤胡亂説媒,得罪雲澤,引得眾人討厭,自討沒趣兒。後來又與小叔調情,調情未果又百般訴苦,最終引誘不成。最後,面對自己的哥哥嫂嫂,盡情地發泄着自己的幽憤,那股潑辣,對金錢的貪慾勁兒更是展露無遺。

就這樣,忍受着丈夫“死去”肉體的氣味,曹七巧緊皺着眉,一天天過着日子。

畫面模糊恍惚。再次明晰時,已經呈現另一番景象了。

窗外的翠竹簾子退色了,屋內鏡子裏的人已老了十年,還多了一副遺像,覽遍屋內各處,便知世事變遷。鏡頭放大屋內的人,便知曉物是人非。

如今的曹七巧成了寡婦,身邊只剩一對兒女。

不久後,所有人都到齊,等待着 九老太爺 來給他們分家。呼嘯的風聲,肅靜的堂屋,為了金銀,一場鬧劇上演了,當然主角還是曹七巧。

分家後,經過曹七巧與小叔 季澤 的情愛糾結的對話,接着又是一場雙方為了金錢撕破臉的較量,此處語言、動作、情緒從文字裏抽出,勾勒,浮現,便成了絲絲入扣的畫面,有了活動明快的影像。

七巧的倆孩子長白和長安已長大成人,然而在這位母親的毒害下,倆人的命運都是悲哀的。

最後一幕:昏暗的燈光下,“七巧似睡非睡的橫在煙鋪上”,彌留之際,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鐲子,徐徐將那鐲子順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畫面轉換,一個年輕姑娘 高高挽起了大鑲大滾的藍夏布衫袖,露出一雙雪白的手腕,上街買菜 去了。 七巧這樣回憶着,幻想着······這時,鏡頭定格在她蒼老的臉上,一邊臉頰流下的眼淚漸漸幹了。

於是,三十年前的月亮隨着幕布緩緩落下了。

《金鎖記》讀後感 篇二

張愛玲是一代才女,她的人生早熟、奇特、充滿傳奇色彩,她的性格聰慧、執着、特立獨行、不受束縛,她對周圍的事物有着敏感、深刻、獨到的認識,她的作品悽幽、穠豔、蒼涼,充滿了人性的主題。《金鎖記》是她的早期作品,發表時她不過只有二十三歲,但作品已經是相當成熟,從取材的視角、思想的深度和表現技巧方面,都有突破,當時及後世的評論家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金鎖記》是以李鴻章次子李經述的家庭為原型的。小説寫了一個大的封建家族中一個只有名份但卻出身低微、沒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會的受害者,同時也是害人者。主人公的名字叫曹七巧,是麻油店小老闆的女兒,之所以能夠嫁到姜公館這樣的公侯之家,是因為丈夫是個天生的軟骨病人,而且姜家又出了很多錢。但嫁到姜家之後,她因出身低微,倍受婆婆、妯娌乃至自已的丫環的蔑視和冷落,得不到起碼的尊重。她心裏喜歡小叔子姜季澤,但季澤卻是隻限於和她開開玩笑。於是本來要強、潑辣的她就愈發口無遮攔,瘋瘋顛顛,別人也就愈瞧不起她。只有她的哥哥嫂子讓着她,是因為向她要東西。十年後成了寡婦的她分到了自已的公館,有了家產,她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護住錢財上,為自已帶上了一套金色但沉重的枷鎖。為了錢,她攆走了有意找她的姜季澤,病態地拆散了女兒的婚姻,故意在兒子、兒媳間製造矛盾。“三十年來她戴着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表面上看,曹七巧是被金錢迷亂了心性,變成了一個有着“瘋子的審慎和機智”的狠毒、絕情、病態的人,但其實是她的人性被所處的環境逼迫、扭曲的結果,在當時社會中具有普遍性,而這種普遍性是與封建社會的根本相聯繫的。作為女人(不僅是女人),除了生存必需的物質外,男女之愛是她們的基本需要。但身處沒落公侯之家的七巧卻連正常的生理和感情需要都得不到滿足。她生命中有三個男人:丈夫、小叔子季澤、兒子長白。丈夫是個天生的軟骨病人,在她看來是“沒有生命的肉體”,“要是能有點人氣就好了”,她無法得到愛慾的滿足,甚至連她自已也弄不明白怎麼會有了兩個孩子。姜家只不過是讓她來侍奉他,她因此最終分到了姜家的財產。

季澤是她心中愛着的人,喜歡到了身不由已的地步,但季澤雖然在外面尋花問柳,可在家裏卻不敢太造次,只限於和她開開玩笑,他有他的原則。分家後季澤來找她,向她做了表白,但她卻認為他是來騙錢的,不是真情,所以把他攆走了。可以看出她的渴望除了性愛之外,還有情愛,但因為猜疑,她放棄了這種機會。我不認為作者只想表現金錢的勝利。但此後,她拋棄了這麼多所獲得、保護的財產,就成了她生命的唯一依託。從丈夫、季澤得不到愛,她忍受着情慾的煎熬,產生了瘋狂般報復的病態心理,對所有男女之愛充滿忌妒,包括兒子長白、女兒長安。兒子長白成了她生命中唯一的男人,她讓已結婚的長白整夜陪着她通宵聊天,講小夫妻的性生活,最後逼得兒媳婦自殺身亡。與丈夫結合只是使她獲得了家產,季澤只給了她愛的煎熬,長白則在她的管教下成了一個浪蕩子,連同女兒長安,都成了她病態心理的犧性品。她生命中的三個男人都不能給她愛,作為女人,她的一生是可悲的一生。更要説明的是,這個“黃金的枷”,不是她自已願意戴的',是社會強加在她身上的(作為正常的女人卻因為金錢原因嫁給了一個廢人,這種違反人性的作法,在封建社會是司空見慣的,女人大多是無法反抗的),最後她被金鎖壓瘋了,想摘也摘不掉了。小説沒有痛訴,沒有反抗,只給人一種蒼涼的感覺。

張愛玲關注人性,表現人性,《金鎖記》寫的就是人性受到壓抑以至扭曲的故事,小説充滿了“人生味”(張愛玲語)。在張愛玲看來,什麼是“人生味”呢?她在散文《道路以目》中寫道:“有掙扎、有焦愁、有慌亂、有冒險,所以‘人的成份’特別的濃厚。我喜歡它,便是因為‘此中有人,呼之欲出’”,我想這便是她對於“人生味”的解釋吧,就是人生的本來狀態,人和社會的複雜性,“虛偽之中有真實,浮華之中有樸素”(張愛玲語,出自《自已的文章》),當然也可以反過來理解。比如對七巧拒絕姜季澤求愛時描寫,就是真偽並存,虛實共有,使人物更加可信、鮮活。

小説的語言簡練、凝重,比喻新奇,人物對話上頗有《紅樓夢》的風格。注重製造典型場景和人物心理刻畫,借鑑了電影的一些表現手法。小説不足的地方我認為在某些地方主觀性太強,比如對曹七巧主觀上為什麼那麼看重錢,交待得不夠,令讀者推斷起來就有些牽強。在刻畫人物時也有這種缺憾,做不到象《紅樓夢》那樣不露痕跡地表現人物的內心和性格。這也許是現代小説的特點,但仍然給人有些突兀的感覺。

金鎖記讀後感作文 篇三

張愛玲擅長描寫各種各樣的女性。《金鎖記》也不例外。這篇小説記錄了一個發生在19世紀初舊上海女子身上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地位低下的女子。她大哥為了攀附權貴,把她嫁給了當地的一户大户人家—姜家七巧的丈夫從小就是殘疾。七巧的為人十分潑辣、刻薄,再加上嫁了個廢人,便特別不招姜人待見。於是她便不停地反抗,這樣她在別人眼中可就算得上臭名昭著了。過了幾年,她的丈夫、婆婆相繼去世。姜家便分了家,七巧脱離了這個封建大家庭,帶着兒女搬到外面住。然而她的生活並沒有好很多,相反她的下半生過得十分悲哀:三爺姜季澤來找她,她毫不留情地拆穿了他騙錢的把戲,葬送了自己的愛情;兒子成家後,由於嫉妒兒媳,她把兒媳活活氣死了;女兒在30多歲的時候好不容易找了個人家,她偏從中攪和,斷送了女兒的一段好姻緣……最後,這個不幸的女人在鬱郁中死去。

張愛玲的這篇小説用了許多寫作技巧,其中我認為最成功的要屬側面描寫。在文章的開始,作者並沒有正面介紹姜公館的情況,而是借兩個丫鬟的牀頭夜話將整個家族的人物關係和大致情況都交代清楚。這倒和《紅樓夢》開頭借冷子興之口演説寧、榮二府的興衰頗有些相似。接下來,作者又在兩個下人的交談中將七巧的身世向讀者作了交代。再由大奶奶、三奶奶背後的閒言冷語説明了七巧的為人以及她在姜家低下的地位。

這一系列的側面描寫吊足了讀者的胃口,使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親眼”看看這七巧究竟是怎樣的。別急,在這一系列的鋪墊之後,七巧出場了——“瘦骨臉,朱口細牙,三角眼,小山眉”寥寥十幾個字便活脱脱地刻畫出了一個精明的婦女形象。接着作者便展現了七巧的語言及行為,她替二小姐説媒,氣得二小姐直哭。短短四五千字,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形象,人物關係交代地一清二楚。

張愛玲的一枝生花妙筆着實令人佩服。我認為最妙的一個側面描寫在最後。七巧晚年的時候,作者並沒有花費筆墨去正面描寫她。而是通過童世舫的眼看了出來——“門口背者光立着一個身材矮小的老太太”,在童世舫心中“這是一個瘋子”。

小説的題目叫《金鎖記》,為什麼要叫“金鎖”呢?我認為是故事的主人公七巧被金錢套住了。別人愛她,她説那人是看上了她的錢;自己的侄子和女兒玩,她説是侄子欺負女兒,想霸佔她的家產;女兒上學丟了東西,她便上學校找校長討公道……就這樣三十年來,她帶着黃金的枷鎖,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害的自己沒得到幸福,也害的自己的孩子前程被斷送。當然這金鎖也可以理解為封建社會的桎梏。

在這篇小説中曾多次提到了月亮。月亮是淒涼的象徵。月亮的變化也折射出了人物內心的變遷。開場時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點,低一點,大一點,像赤金的臉盆沉下去……”這預示着一個沒落時代的一個沒落的家族;“模糊的狀月,像石印的圖畫”,這是七巧女兒長安眼中的月;“彰影綽綽的烏雲裏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是七巧眼中的月;“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輪滿月,萬里無雲,像是黑漆漆的天上的一個白太陽”,是七巧兒媳眼中的月。

從這篇小説中也可以讀出一些封建社會的腐朽思想。過去結婚娶親,大户人家講究門當户對,小户貧窮人家想攀附權貴。七巧嫁到姜家,她大哥是高興的。儘管七巧嫁的只是一個殘疾人。姜家卻是打心底瞧不起她這樣一個出身卑微的人,連底下的丫鬟都敢對她議論紛紛。這樣勢力的思想在今天也是存在的。一個人當了官,底下便有許多人吹捧他,一旦這個人沒落了,那些原先吹捧他的人便會做鳥獸散。有一句俗語説得好“富在深山有遠鄰,窮在鬧市無近親”。

讀完全文,我七巧的感覺不是厭惡,更多的是同情與可憐。生活在那樣一個沒落的時代是不幸的,七巧所受到的種。種不公正的待遇也不是她能逃避的,所以她只有選擇反抗——以自己的方式。

《金鎖記》讀後感 篇四

我是抱着一種怎樣的心情去看這本書的,現在我已經不記得了,但是當我讀完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卻是那麼清晰……

作品主人公曹七巧,怎麼説呢,確實很複雜,複雜到變態,對,應該説他就是一個變態的老女人。開始的她確實讓我覺得是那麼的可憐。可是後來的她又讓我覺得是那麼的可恥,可憐,可悲…… 對曹七巧而言,內在的情慾滿足和感性的寄託才是最為真實的感受。在七巧的一生中地位關鍵的男人有三個,第一是她殘廢的丈夫,姜家二少爺,第二是她所喜歡的三少爺姜季澤,最後是她的兒子姜長白。這三個人在 小説 中都是面孔模糊,因為他們同是地主家族的沒落子弟,社會的寄生蟲;他們每天的生活就是在家吸YP,出門逛窯子。他們和出身市井的 “ 朝祿 ” 、“ 丁玉根 ” 、“ 張少泉 ” 等本來是兩個不同羣體的男人。這一點便已預示了七巧不可能由他們身上獲得實實在在的情愛。與此同時七巧也不可能通過放棄自我來滿足情慾:三人之中丈夫有軟骨病,娶她只是一個婚姻擺設;長白是她兒子,而季澤,起初便向七巧表明了他 “ 並不是一味胡來的人 ” 。他的所謂 “ 不胡來 ” ,自然是指絕不肯做危及到他利益、破壞他寄生蟲生活的事情。

她在精神上一無所有,只有金錢。但是金錢所帶給她的抽象的、虛假的滿足從未讓她真正快樂,反而更深刻地讓她感覺到可怕的空虛。這時金錢唯一能暫時地緩解她內心痛苦的作用,便是成為她奴役折磨別人的工具。她的女兒長安恰成了滿足她虐待心理的對象。長安有兩次擺脱母親走向幸福生活的機會:其一是去學校讀書深造,其二是與留學生童世舫的戀愛。但是因為母親的反對,她最終都主動放棄了。這便體現出被虐狂的心態,也就是通過放棄自 己作為一個人最有價值的事物,而將這價值轉嫁到虐待者身上。長安是渴望幸福的,然而她卻沒有勇氣承受這幸福,於是她向母親屈服了。在她的臆想中七巧會因為她的自我犧牲這個 “ 美麗蒼涼的手勢 ” 而覺得感動、快樂,於是她便在這假想中獲得了一種悽楚的甜味。包括對待自己兒子的那種愛——一種變態的愛,總讓我感覺非常的可恥。

可他畢竟是一個女人,他的一生有讓我覺得他是那麼的不幸。是的,一個女人都想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總有軟的地方。而在所有的欺騙中有改變了這一切,又是如此的可悲!所以,他對待自己孩子的方式,又是我所能理解的,那個社會的女人是無法改變自己命運的。

所以當我讀完的時候,心情是沉痛的,為他感到可悲,而尤為他的孩子感到可惜……

金鎖記讀後感作文 篇五

對於張愛玲老師,我是久聞大名的,但一直沒有讀過她的東西。讀《金鎖記》也是因為瘋狂的愛上了電視劇《金鎖記》。

起初讀覺得有點空洞,應該是受了電視劇的影響。而且,語言上有點《紅樓夢》的味道,顯的與當時的背景格格不入。好在大致的情節還是和電視劇一樣的。

細讀下來才發現,張愛玲老師的文筆是真的好。開場就用兩個丫頭的偷偷對話,把該交代的都交代了。不費筆墨,不重濃彩,更懶得絮煩。而七巧的一出場就把她的性格和家庭的矛盾,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大方向來説,《金鎖記》的電視劇和書,所表現的中心不同。雖然都是通過一個封建家庭的興衰寫了一個愛情故事,除了七巧的人物性格沒變,其它的人物都變了。

電視劇中,我看到的,是封建社會對愛情的摧殘,是封建禮教對人性的抹殺,是對封建社會的抨擊。而書中的《金鎖記》,我看到的,是人性最本來的面目,他們也有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但表現出來的卻是人性最原始的一面。那麼,之所以要把它改成電視劇那樣,也就可以理解了。

一個齷齪的姜季澤讓我覺得七巧可憐、可悲、可歎;而一個痴情的姜季澤讓我覺得可惜、可感、可痛。書中的《金鎖記》,找不到一個正面角色,所有的人,都以反面的表現為主。連主人公七巧也是從弱點出發去描寫的。給全書增加了悲劇色彩。

從文學藝術的角度上來看,《金鎖記》書版有更高的藝術價值,有推陳出新的另類味道。從感情的角度上來看,《金鎖記》電視劇版有更高的論説性,反映了大方向的社會問題。各中滋味,就只有自己細細品味了。

人畢竟是感情動物,我個人比較偏愛電視劇版,不是説書版不好。只是我覺得,人性的優點比人性的弱點更值得宣揚。

正如易中天老師所説:“人文學科的東西,它沒有一個終極真理,也沒有什麼標準答案。每個人都可以有每個人的看法,每個人都可以有每個人的方法,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讀法,結論不重要。”

同樣都是很好的愛情故事,都樣都是很不幸的結局,給我帶來的震撼卻截然不同。也許,這正是這本書的不同之處。“原來文學藝術也可以這樣的。”要看你怎麼去塑造。

這本書讓我想起了那句話:“冷靜的締結人生,客觀寫實的描寫着灰色卑瑣世界。”

我所能學到的,是張愛玲老師想表現的東西,和她的寫作手法。

《金鎖記》讀後感 篇六

張愛玲的這篇小説用了許多寫作技巧,其中我認為最成功的要屬側面描寫。在文章的開始,作者並沒有正面介紹姜公館的情況,而是借兩個丫鬟的牀頭夜話將整個家族的人物關係和大致情況都交代清楚。這倒和《紅樓夢》開頭借冷子興之口演説寧、榮二府的興衰頗有些相似。接下來,作者又在兩個下人的交談中將七巧的身世向讀者作了交代。再由大奶奶、三奶奶背後的閒言冷語説明了七巧的為人以及她在姜家低下的地位。

張愛玲善於刻畫女人,尤喜描寫各色“壞女人”,《金鎖記》也不例外,小説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級階層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為了攀附權貴,把她嫁入了沒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個自小就卧病在牀的廢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剛強直爽的一面,突然進入了死氣沉沉、勾心鬥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個廢人,這個矛盾註定這是一個悲劇故事。在姜家她處處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斷反抗,在別人眼中,她惡名昭著。後來丈夫和老爺相繼死後,姜家分了家產,七巧終於得以脱離封建家族的桎梏——張愛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鎖——帶着兒女搬到外頭住。在七巧的下半生,雖然沒有了壓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經濟基礎,可是她的後半生過得並不如意。舊時曾託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爺季澤來找她,她毫不猶豫揭穿了他的騙財的把戲,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點的愛情葬送了;兒女長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兒媳過不去,終於氣死了兒媳;女兒三十歲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對象,七巧偏從中破壞……最後,這麼一個不【】幸的女人終於在鬱郁中死去,結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張愛玲的小説受到傳統小説影響很大,這篇《金鎖記》尤其明顯,單從技巧上來説,許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紅樓夢》的影子來。比如人物描寫方面。寫七巧,小説一開端並不直接就寫,而是通過兩個下人的牀頭閒話點出,把這個家族的人物關係和大致的情況都交代清楚,這和《紅樓夢》借冷子興賈雨村之口道出榮寧二府的興衰故事一樣異曲同工。

在兩下人的口中,道出了七巧的出身;然後再借二嫂三嫂的背後冷言閒語,交代了七巧在家族中的低劣地位,因為她是平民出身,而且直言直語,大家都瞧不起她。在一系列鋪墊之後,七巧終於出場,一開始就寫她因為替二小姐雲澤作媒,氣得二小姐哭,三言兩語之下,完全通過語言和動作來表現七巧的獨立個性,還把姜府的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交代得相當清楚。短短四五千字,完全是側面描寫,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關係、人物形象交代得非常圓滿清楚,張愛玲生花妙筆,讓我讚歎。

其實這種側面交代的方法在小説中應用得很廣。最妙一筆是在後面,當寫到七巧約準女婿童世舫見面,要拆散他們,在童的眼中,只見“門口揹着光立着一個小身材的老太太”,在童的心中,印象是“直覺地感到那是個瘋子”,而小説在寫七巧老年的時候,一處都沒有正面去刻畫七巧的形象,而到最後才借旁人的眼睛點出,妙筆如斯,再次歎服。

其外,小説跨度三十年,寫人物和事情的變遷,《金鎖記》裏面用的方法更是奇妙。比如小説最後,七巧把手上的鐲子往手臂上推,那鐲子在年輕圓潤的時候是絲毫推不上的,可是到了老年,油盡燈枯,鐲子能一直推上腋窩,這金鐲子好比一把枷鎖,三十年的壓抑和蒼涼無奈,就在這一推之間,纖毫畢現,實在是點睛之筆!

張愛玲在小説不斷的提到“月亮”,月亮是蒼涼的寂寞的象徵,而不同的人不同的時期去看月亮,皆有不同感受,月亮是人物內心變遷的見證,如開場時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點,低一點,大一點,象赤金的臉盆,沉下去……”,這預示着一個沒落的時代沒落的家族;“模糊的狀月,象石印的圖畫”,這是七巧女兒長安眼中的月亮;“彰影綽綽烏雲裏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象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七巧眼中的月亮;“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輪滿月,萬里無雲,象是黑漆的天上的一個白太陽”,是兒媳眼裏的太陽。月圓月缺,正是人物命運的象徵。

七巧的悲劇命運是通過一系列矛盾展開的,小説正是通過一系列的戲劇衝突牢牢抓住讀者的心。一開始,一個出身低微的女子置身於封建大族,本身就是最大的矛盾,也是人物不幸的命運的開始。然後再通過七巧和妯娌間的矛盾、七巧和三爺季澤的矛盾、七巧和兒女們的矛盾,一環扣一環,結構嚴謹,故事,就在一幕幕矛盾中開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