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金鎖記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72W

金鎖記讀後感(精品多篇)

金鎖記讀後感 篇一

張愛玲擅長描述各種各樣的女性。《金鎖記》也不例外。這篇小説記錄了一個發生在19世紀初舊上海女子身上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地位低下的女子。她大哥為了攀附權貴,把她嫁給了當地的一户大户人家—姜家七巧的丈夫從小就是殘疾。七巧的為人十分潑辣、刻薄,再加上嫁了個廢人,便個性不招姜人待見。於是她便不停地反抗,這樣她在別人眼中可就算得上臭名昭著了。過了幾年,她的丈夫、婆婆相繼去世。姜家便分了家,七巧脱離了這個封建大家庭,帶着兒女搬到外面住。然而她的生活並沒有好很多,相反她的下半生過得十分悲哀:三爺姜季澤來找她,她毫不留情地拆穿了他騙錢的把戲,葬送了自我的感情;兒子成家後,由於嫉妒兒媳,她把兒媳活活氣死了;女兒在30多歲的時候好不容易找了個人家,她偏從中攪和,斷送了女兒的一段好姻緣……最後,這個不幸的女生在鬱郁中死去。

張愛玲的這篇小説用了許多寫作技巧,其中我認為最成功的要屬側面描述。在文章的開始,作者並沒有正面説姜公館的狀況,而是借兩個丫鬟的牀頭夜話將整個家族的人物關聯和大致狀況都交代清楚。這倒和《紅樓夢》開頭借冷子興之口演説寧、榮二府的興衰頗有些相似。接下來,作者又在兩個下人的交談中將七巧的身世向讀者作了交代。再由大奶奶、三奶奶背後的閒言冷語説明了七巧的為人以及她在姜家低下的地位。

這一系列的側面描述吊足了讀者的胃口,使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親眼”看看這七巧究竟是怎樣的。別急,在這一系列的鋪墊之後,七巧出場了——“瘦骨臉,朱口細牙,三角眼,小山眉”寥寥十幾個字便活脱脱地刻畫出了一個精明的婦女形象。之後作者便展現了七巧的語言及行為,她替二小姐説媒,氣得二小姐直哭。短短四五千字,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形象,人物關聯交代地一清二楚。

張愛玲的一枝生花妙筆着實令人佩服。我認為最妙的一個側面描述在最後。七巧晚年的時候,作者並沒有花費筆墨去正面描述她。而是透過童世舫的眼看了出來——“門口背者光立着一個身材矮小的老太太”,在童世舫心中“這是一個瘋子”。

小説的題目叫《金鎖記》,為什麼要叫“金鎖”呢?我認為是故事的主人公七巧被金錢套住了。別人愛她,她説那人是看上了她的錢;自我的侄子和女兒玩,她説是侄子欺負女兒,想霸佔她的家產;女兒上學丟了東西,她便上學校找校長討公道……就這樣三十年來,她帶着黃金的枷鎖,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害的自我沒得到愉悦,也害的自我的孩子前程被斷送。當然這金鎖也能夠明白為封建社會的桎梏。

在這篇小説中曾多次提到了月亮。月亮是淒涼的象徵。月亮的變化也折射出了人物內心的變遷。開場時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點,低一點,大一點,像赤金的臉盆沉下去……”這預示着一個沒落時代的一個沒落的家族;“模糊的狀月,像石印的圖畫”,這是七巧女兒長安眼中的月;“彰影綽綽的烏雲裏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是七巧眼中的月;“這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輪滿月,萬里無雲,像是黑漆漆的天上的一個白太陽”,是七巧兒媳眼中的月。

從這篇小説中也能夠讀出一些封建社會的腐朽思想。過去結婚娶親,大户人家講究門當户對,小户貧窮人家想攀附權貴。七巧嫁到姜家,她大哥是高興的。儘管七巧嫁的只是一個殘疾人。姜家卻是打心底瞧不起她這樣一個出身卑微的人,連底下的丫鬟都敢對她議論紛紛。這樣勢力的思想在這天也是存在的。一個人當了官,底下便有許多人吹捧他,一旦這個人沒落了,那些原先吹捧他的人便會做鳥獸散。有一句俗語説得好“富在深山有遠鄰,窮在鬧市無近親”。

金鎖記讀後感 篇二

張愛玲的小説《金鎖記》,寫了一個大的封建家族中一個只有名份但卻出身低微、沒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生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會的受害者,同時也是害人者。主人公的名字叫曹七巧,是麻油店小老闆的女兒,之因此能夠嫁到姜公館這樣的公侯之家,是正因丈夫是個天生的軟骨病人,而且姜家又出了很多錢。但嫁到姜家之後,她因出身低微,倍受婆婆、妯娌乃至自已的丫環的蔑視和冷落,得不到起碼的尊重。她心裏鍾愛小叔子姜季澤,但季澤卻是隻限於和她開開玩笑。於是本來要強、潑辣的她就愈發口無遮攔,瘋瘋顛顛,別人也就愈瞧不起她。只有她的哥哥嫂子讓着她,是正因向她要東西。十年後成了寡婦的她分到了自已的公館,有了家產,她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護住錢財上,為自已帶上了一套金色但沉重的枷鎖。為了錢,她攆走了有意找她的姜季澤,病態地拆散了女兒的婚姻,故意在兒子、兒媳間製造矛盾。“三十年來她戴着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

表面上看,曹七巧是被金錢迷亂了心性,變成了一個有着“瘋子的審慎和機智”的狠毒、絕情、病態的人,但其實是她的人性被所處的環境逼迫、扭曲的結果,在當時社會中具有普遍性,而這種普遍性是與封建社會的根本相聯繫的。作為女生(不僅僅是女生),除了生存必需的物質外,男女之愛是她們的基本需要。但身處沒落公侯之家的七巧卻連正常的生理和感情需要都得不到滿足。她性命中有三個男生:丈夫、小叔子季澤、兒子長白。丈夫是個天生的軟骨病人,在她看來是“沒有性命的肉體”,“要是能有點人氣就好了”,她無法得到愛慾的滿足,甚至連她自已也弄不明白怎樣會有了兩個孩子。姜家只但是是讓她來侍奉他,她因此最終分到了姜家的財產。季澤是她心中愛着的人,鍾愛到了身不由已的地步,但季澤雖然在外面尋花問柳,可在家裏卻不敢太造次,只限於和她開開玩笑,他有他的原則。分家後季澤來找她,向她做了表白,但她卻認為他是來騙錢的,不是真情,因此把他攆走了。能夠看出她的渴望除了性愛之外,還有情愛,但正因猜疑,她放下了這種機會。我不認為作者只想表現金錢的勝利。但此後,她拋棄了這麼多所獲得、保護的財產,就成了她性命的唯一依託。從丈夫、季澤得不到愛,她忍受着情慾的煎熬,產生了瘋狂般報復的

病態心理,對所有男女之愛充滿忌妒,包括兒子長白、女兒長安。兒子長白成了她性命中唯一的男生,她讓已結婚的長白整夜陪着她通宵聊天,講小夫妻的性生活,最後逼得兒媳婦自殺身亡。與丈夫結合只是使她獲得了家產,季澤只給了她愛的煎熬,長白則在她的管教下成了一個浪蕩子,連同女兒長安,都成了她病態心理的犧性品。她性命中的三個男生都不能給她愛,作為女生,她的生命是可悲的生命。更要説明的是,這個“黃金的枷”,不是她自已願意戴的,是社會強加在她身上的。最後她被金鎖壓瘋了,想摘也摘不掉了。

金鎖記讀後感 篇三

《金鎖記》描寫了小商人家庭出身的曹七巧的心靈變遷歷程,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思想:大户人家要求門當户對,小户人家和貧窮人家攀附權貴。

曹七巧出身平凡,嫁入公侯人家,他的大哥是開心的,但可憐的七巧在公侯人家裏面挺不起脊樑,小心翼翼。即使這樣,姜家人大大小小還是不喜歡她。在家族宗法禮教和人倫綱常無形的枷鎖下,七巧不敢跨越一步,無形的枷鎖不僅限制了她的自由,還壓抑了她的情慾自由,這為她病態的人性和悲慘的命運埋下了深深的伏筆。

時運不濟的十年後,丈夫和姜老太太相繼去世,十年的青春終於換來了一些物質上的補償,卻沒有解放被壓抑的情慾。小叔子設計愛情陰謀,騙取了她的物質財產,當她醒悟過來後,心如刀割。“誰都是不可靠的,可靠的只有錢”,所以,她狂熱地崇拜金錢,為了得到錢不惜讓自己成為一個帶着枷鎖的奴隸。

然後,七巧“吃,吃,吃人”的命運惡性循環,在原始慾望的折磨,她不僅成為慾望的囚徒,瘋狂的轉型為慾望的劊子手,他沒有得到幸福,異常破壞一雙孩子的幸福作為最後的葬禮。

30年後,她戴着黃金枷鎖。用枷角殺死了幾個人,即使沒死,也丟了半條命。唉,家是心靈的港灣,而母親是家庭氛圍的重要製造者,但七巧在家總是在抱怨,家裏充滿了她的不滿和無窮無盡的慾望,讓親人窒息,讓家庭是支離破碎。

30年前的月亮已經沉下去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沒有悲壯,只有荒涼。然而,30年前的故事並沒有結束,太過悲壯是一種圓滿,蒼涼則是一種啟示。

面對時間的變化,命運的變化,向上就有希望,向下則是深淵,向上向下註定了幸福和悲傷。

張愛玲《金鎖記》讀後感 篇四

《金鎖記》是張愛玲的代表作品之一,不同於《傾城之戀》的幸福結局《金鎖記》則是一個悲劇,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故事從一開始就不是給人以明豔,歡快的節奏,而是給人以憂傷和悲哀的感覺。

故事是從兩個小丫環的談話開始的,兩個小丫環躺在牀上聊起主人家的事,説起姜家的大爺,大奶奶及剛進門不久的三奶奶,最後提及二奶奶曹七巧,卻是一個讓人頭疼的人物。我便起了好奇,究竟是怎樣一個女人?看完整篇文章,我只覺得震驚,震驚於曹七巧做的事與她的瘋狂與變態。再看第二遍,便覺出了七巧的可憐與無奈,她何嘗不想好好生活,可是她卻沒這個機會。

她是被兄嫂因金錢而嫁於姜家的,其實説嫁倒不如説賣字準確。她所嫁的人為姜家二爺,可這個二爺卻是一個得軟骨病的殘疾人。她的大家庭中婆婆妯娌因她出身不好也或多或少有點瞧不起她。她的丈夫無能,她的兄嫂來也只是為了她的錢。試問,在這樣的環境中日復一日的生活怎麼能不瘋?在這樣環境下能正常生活的人才不正常!一個女人,嫁到一個新的家庭,都會有期盼,都有美好的願望,誰願意變成一個瘋子?七巧也不想,可是這是她的命,逃不掉,就只能忍,直到最後忍受不了,變成一個瘋子。她被金錢剝奪了幸福,便以瘋狂報復心理去剝奪更多人的幸福,甚至自己兒女的幸福。她的精神已陷入了瘋狂的狀態中去了,她瘋狂的想要報復所有人。可是在報復他人的同時,自己何嘗不痛,報復別人的同時也傷害了自己,自虐式的復仇。

可能只有這樣她的心裏才會好過一點。她看不得別人幸福,因為不合理的社會剝奪了他自己的幸福,她嫉妒,愁視,便這樣毀掉了兒子的幸福,毀了女兒的幸福。她沒有愛,或者她以前有愛,只是這愛在生活的苦痛中完全消失了。最初她愛姜家三爺姜季澤,但姜季澤只是一味的敷衍她,甚至最後為了錢財欺騙她。也許最初她愛她的兄嫂,只是當兄嫂將她賣於姜家時她便不愛了。也許最初她愛她的兒女,只是當她心中只有金錢還有強烈的佔有慾時,她漸漸迷失了心中的愛。因為他對這個世界沒有愛,所有她看到的一切都是醜的,惡的。

她沒有感受過愛,便也失去了愛他人的能力。從來沒有愛的人都是可悲又可憐的。 她幾乎毀掉了與她有關的所有人的幸福,同時也招來了他們的恨,她不知道嗎?他知道,她不想改變,也改變不了。故事的最後寫到:“七巧似睡非睡橫在煙鋪上。三十年來她帶着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她知道,她兒子女兒恨毒了她,她婆家人恨他,她孃家人恨她。”最後的最後,七巧想起在北京麻油鋪還為出嫁時的自己,當時的自己快樂而又自由。想起喜歡自己的朝祿,丁玉根,張少泉,如果能和其中一個結婚生子,也許結局就會不一樣。但這只是也許,也許真的該信命,該信“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七巧的生活也由不得自己挑選與安排,人所受的苦也不是自己求來的。誰都想幸福的過完一生,可是哪有那麼容易。

《傾城之戀》中範柳原説“生死契闊,與子成説。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首詩這樣講:“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詩,生與死與離別,都是大事,不由我們自己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們人是多麼小多麼小!可我們偏要説:‘我永遠和你在一起,我們一生一世都別離開。’好像我們自己做得了主似的。”是的,我們做不了主,人各有命。

自己的命運從來都是自己做不了主的。七巧也主宰不了自己的命運,所以她只能這麼活着,也只能這麼活着。可憐的七巧,她的心中沒有愛;可悲的七巧,她主宰不了自己的命運;可恨的七巧,毀了如此多人的幸福。

七巧,願你來生幸福。別再這麼悲哀,這麼瘋狂的活一輩子了,願你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願你平平安安過完來生。

張愛玲《金鎖記》讀後感 篇五

《金鎖記》通過描寫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靈變遷歷程,折射出封建社會的腐朽思想:大户人家講究門當户對,小户貧窮人家攀附權貴。七巧出身卑微,嫁到公侯人家,他的大哥是高興的,而可憐的七巧以身相許的卻是一個坐起來脊樑骨直溜下去,看上去還沒有三歲孩子高的殘疾人,即使這樣公侯姜家老小上下全然不待見她,讓她在家族的宗法禮教和人倫綱常雙重無形的枷鎖下,不敢越雷池一步,無形的枷鎖不僅桎梏了她的人生自由,同時也壓抑着她的情慾自由,這為她以後扭曲的病態人性和悲催的命運深埋下伏筆。

多舛的生活熬過十年後,糟糕的丈夫和強勢的姜老太太相繼過世,十年的青春終於換來屬於自己些許的物質上的補償,但卻沒有換來被壓抑情慾的解放。身體結實的小叔子精心設制騙局,通過愛情陰謀來騙取她的既得利益和物質財產,當她明白一切後,萬箭穿心,“人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只有錢”,於是她對錢財狂熱地膜拜,為了得到金錢不惜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戴着枷鎖的奴隸。

繼而,七巧走向了“被食、自食、食人”的命運怪圈,在原欲的折磨下,不僅她做了情慾的俘虜又瘋狂轉型成了情慾的劊子手,自己沒有得到幸福,就變態毀掉一雙兒女的幸福作為自己最後的陪葬品。

“三十年後,她戴着黃金的枷鎖,她用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唉……家本是心靈的港灣,母親又是家庭温馨氣息的重要製造者,可七巧做主的家裏處處充斥着她的抱怨、不滿及無盡的慾望,擰結成一張恐怖的大黑網,使親人窒息,家庭支離破碎。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沒有悲壯,只有蒼涼。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有完——悲壯是一種完成,蒼涼是一種啟示。

人呀,時代變遷,命運歸己,境遇無常,向上希望猶在,向下深淵莫測,一上一下注定幸福與悲催。

《金鎖記》讀後感 篇六

《金鎖記》用了倒敍手法,由現在的月亮聯想到三十年前的月亮,很自然地寫到三十年前的事。文章先從風蕭和小雙大談論着手,她們談論下人的衣着基本上揀上頭人穿剩下的衣服,就如小雙説得“奶奶小姐們尚且做不得主,何況丫頭?給什麼,穿什麼——一個個打扮得莊稼人似的!”她們還談及蘭仙的婚禮,排場很悽慘,有錢人家的小姐的婚禮竟比不上開麻油店家的女兒的婚禮。這可以看出姜家表面是一個大户人家,但也顯露出姜家走向衰敗的痕跡。文章下面還多處含蓄地表現出來。

很多人都評價張愛玲是一個古井,我倒認為《金瑣記》裏的七巧更是一個古井,一個幽深而衰敗的古井,就似她的人生。當看到文章開頭前兩段我還以為蘭仙是文章的主人公,那時我是期待着情節朝蘭仙的方向發展。再看到下一段才知道主人公是七巧。七巧是個開麻油店的女兒,在這樣的環境下造就了七巧的談吐一點都不忌諱。就如:七巧跟玳珍、蘭仙聊天時説:“真的,連我都不知道這孩子怎麼生出來的!越想越不明白!”還有文章後面七巧趁芝壽、親家母在場,在麻將桌上一五一十將兒子招供的她媳婦的祕密宣佈出來,還略加渲染,逼得親家母臉皮紫漲,放下牌就走了。因為出身低在姜家的人瞧不起她,就連下人也在背後指指點點。哥哥大年把妹妹嫁給癱瘓的二少爺是為了攀上高宅大院的姜家。而七巧是為了季澤進入姜家的。

現在談談七巧與季澤的感情問題。我們很明顯可以看出七巧是愛季澤的,文章多處表達七巧的心聲。“當初嫁到姜家來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要遇見季澤,為了命中註定要和季澤相愛。但是季澤是個遊手好閒、到處沾花拈草的紈絝子弟。他説在家一刻也呆不住是為了躲七巧,不能平白的坑害了她……開始看到時,就有點疑惑——季澤到底有沒有喜歡七巧?但看到後面就知道了。一個沾花拈草的人怎麼會對七巧一直存有愛意呢?他只是為了哄騙七巧賣田,間接得到她的錢。文章説他對七巧的盤問回答得有條不紊,顯然他是籌之已熟。

七巧是一個健康的正常女性。她嫁給一個只有軀體沒有生命的殘疾人。在得不到情慾的滿足,一方面,她把精神寄託到了金錢上。她熬到分家那一刻,分得一大筆遺產。她認為她周圍的人都想霸佔她的家產,季澤、童世舫、親哥哥等等。最可笑的一幕是:長安、長白和侄子春熹在一起玩,長安踩了椅子爬上櫃頂拿糖蓮子。長安猛地後仰,春熹扶住並將她抱下來。七巧見了就洶洶奔過來,將長安向自己身後一推。她罵春熹道:“我把你這狼心狗肺的東西……你別以為你教壞了我女兒,我就不能不捏着鼻子把她許配給你,你好霸佔我們家的家產!我看……”還數落長安:“天下的男子都是一樣混賬,你自己x要曉的當心,誰不想你的錢?”另一方面,七巧鎖住愛慾,愛慾折磨了她一生,也影響了長安長白,折磨了一家人。媳婦芝壽、娟姑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長白索性就斷了結婚的念頭。長安雖然和童世舫有過一小段的幸福,但也失敗了。七巧百般阻撓他們,在大夥兒面前把長安説得不成人,在童的面前説長安吸鴉片。這是天下少有的母親!

七巧是一個尖酸刻薄的人,用張愛玲的話形容是“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嚨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但還是值得同情的人。她畢竟也是當時制度的受害者!

金鎖記讀後感 篇七

讀完《金鎖記》後,我有着深深的痛苦,對裏面的人物感到深深的悲哀。《金鎖記》主要揭示了封建制度對中國婦女的精神毒害和鴉片對人們身心健康的傷害。

主人公曹七巧是一個內心矛盾的人物,在封建制度的壓迫下,她想反抗,無奈卻受到封建思想深深的束縛。因為家裏貧窮困苦,她嫁到姜家去當殘疾的二少爺的少奶奶,因為她貧窮的出身和有着一個殘疾的丈夫,所以姜家的人都瞧不起她。因此她和新來的人格外親熱些,但是剛剛嫁進姜家的三少奶奶蘭仙早看穿了曹七巧的為人和她在姜家的'地位,也不大搭理她。曹七巧在大少奶奶玳珍和三少奶奶面前大聲控訴自己的不幸處境,控訴姜家人對她的不好,卻沒有得到她們的諒解,反而遭到她們的反感。

曹七巧為人小氣吝嗇,喜歡在背後説別人壞話。在自己的丈夫和婆婆去世後。她挽了叔公九老太爺出來為他們分家,因為三爺在公賬上拖欠過巨,他的一部分遺產被抵消了之後,還淨欠六萬。因此在兄弟三人均分老太太陪嫁過來的首飾後,曹七巧大叫吃虧。曹七巧常常害怕別人貪圖她的錢財,對於她心愛的姜三少爺姜季澤,她拒絕了。她總是害怕別人娶她的女兒是為了財產,以至於她的女兒長安在快三十歲都還沒又嫁出去。她為了自己的利益,勸説姜老太太讓三少爺姜季澤快快娶親,勸説老太太寫信給彭家去説二小姐姜雲澤的親,導致二小姐姜雲澤對她更加討厭。在這樣一個充滿着封建氣息的姜家裏,她不得不這麼做,因為她已經被毒害太深。

曹七巧也有過自己心愛的人,她也希望有着自己的幸福生活。她曾經愛過姜三少爺姜季澤,甚至在自己丈夫死後也愛着姜三少爺。曾經,面對着姜季澤對她錢財的貪圖,她想無視他的過錯,想容忍他的壞。在愛情面前,她也掙扎過。在曹七巧臨死前,她想回到十八九歲的時候去,那時候有喜歡她的肉店裏的朝祿,有她哥哥的結拜兄弟丁玉根、張少泉,還有沉裁縫的兒子。那時如果她挑中了他們之中的一個,也許會有幸福的生活。

曹七巧本身就是一個悲劇,但她也讓自己的兒子長白和女兒長安繼續着這個悲劇。曹七巧自己不僅抽鴉片,還讓自己的女兒和兒子也吸鴉片。她與兒子長白一起取笑媳婦芝壽的不是,在外人面前嘲笑兒媳,讓親家母丟臉,還讓自己的兒子娶了姨太太,最後,芝壽死在姨太太生下孩子之後不久,姨太太絹兒在扶正後不到一年服生鴉片自殺。從這可看出曹七巧對她們的傷害有多大。曹七巧也破壞了女兒長安與童世舫的愛情。這揭示了封建制度在毒害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在濃厚的封建氣息裏,新思想、新制度步履難行,長安在學校待不到半年,就退學了。她學到了她母親的醜陋的行為與語氣,最後葬送了自己的幸福。

讀完《金鎖記》後,我很慶幸自己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生活在這個充滿和平、自由、平等的社會裏,不用受到封建制度的毒害與壓迫。在現代社會,男女平等,人人平等,婚姻自由。

金鎖記讀後感 篇八

初讀張愛玲,很難不為她的才華所震動,接踵而至的全是來不及的驚奇,唯有感歎。但讀過之後,我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彷彿在久旱的土地上忽然看到黑雲壓城,大風閃雷激動地喧騰了好一陣,結果淅淅瀝瀝掉了幾點雨,又安靜地收晴了。張愛玲的小説充滿荒涼景緻,她的散文卻往往有戲謔和隨意的氣氛。她寫小説有些哀傷的快意,而散文卻是在笑中露出一絲冷蒼來。

一九二零年,正是瘋狂的年代。九月,張愛玲出生,帶着這個月份特有的冷靜和犀利。她無疑有巨大的天才,但可憫的是她的天才無論怎麼飛跳,也跳不出她那種逼得人發狂的理智。她説自己“是天生的俗”,正透露出這無奈的意思。胡蘭成也曾説她:“從來不悲天憫人,不同情誰”,“非常自私,臨事心狠手辣。”作為一個在浮華亂世中掙扎求生的女子,她是相當理性的。對於在五四反叛傳統浪潮中的女性,魯迅曾尖鋭地提出“娜拉走後”在中國的現實中只會有兩種結局:墮落,或者妥協。張愛玲寫到:“走!走到樓上去!——開飯的時候,一聲呼喚,她們就會下來的”。這確實道盡了當時民族資產階級“新女性”矛盾尷尬的處境,她們既渴望擺脱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自由,又無法獲得經濟上的獨立。非常不幸的是,她把自己這類人看得如此透徹,以至於總不免有幾分自嘲自憐的情緒。我分不清是她的高傲使得她有些自卑,還是她的自卑令她有幾分高傲,這些個性她總十分用心地掩飾着。

然而張愛玲同樣是分外敏感和多情的女子。“髒與亂與憂傷之中,到處會發現珍貴的東西,使人高興一上午,一天,一生一世。”她對身邊事物的感受細緻到一絲一毫,對人性的觀察洞若觀火。她想到“文官執筆安天下,武將馬上定乾坤”這樣的純潔和光整便要落淚;看到牀頭疊得很齊整的藍青睡衣便會很高興。可是這天才一旦碰到她鐵冰的理智,便被那種冷酷和哀慼滲透了,開始呈現出一抹青慘的色調。她的天才和理智似乎一直在鬥爭。天才不斷地生出夢幻的花朵,這花旋而又被理智掐滅了,然而天才的夢卻總是不屈不撓地繼續盛開。所以她終究是個不徹底的人――既成不了徹底的天才,也做不到徹底的俗人。

這種鬥爭造就→←了她作品中的虛無色彩。理性洞徹了人生所能洞徹的部分,終於便觸碰到了餘下的荒謬。一切人生的美好、繁華、燦爛。在刻薄的理性面前,都會成為煙花過後的沉寂。理智這條盤踞在心靈王位上的蛇時刻提醒我們,歡樂的代價是痛苦,繁華過後是沒落,人生的終點是死亡。越是想拋開一切痛飲生命的苦樂悲喜,越是要猛烈地撞上這面冰冷的牆。我覺得,正是這種碰撞產生了《金鎖記》這樣一部傑作。

近代中國在政治上遭受列強侵略的同時,傳統文化也面臨西方思想的衝擊。舊有的倫理觀念不斷瓦解,而新的價值觀卻還來不及形成,這樣精神上便出現了一片茫然虛無的地帶,令人無所適從。一種價值觀念的瓦解對個人而言既意味着解放和自由,同時又預示着人必須面對虛無和幻滅。人不能再將選擇的責任交給某種倫理或思想。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説過,儘管大多數人嚮往自由,但是過度的自由卻是常人無法忍受的。若説存在主義認為人在面對虛無的時候還可以靠自身來做出選擇,那麼,對於連“自我”都失去的人來説,自由就意味着失去安全感、相與感,意味着虛無和死亡。這種焦慮感導致“個人希望與自己不相干的某人或某事結合起來,以便獲得他所缺乏的力量”,這種放棄獨立自由的傾向就是逃避自由。

通常逃避虛無感的心理最明顯的表現是企圖服從和支配他人,也就是被虐待狂和虐待狂。虐待狂通過主宰他人,對人施加痛苦來感覺自己的重要性;被虐待狂則企圖完全放棄自己來與更強大的對象結合為一體。弗洛姆認為每個人大都存有虐待與被虐待的個性,如果一個人的性格全部為這方面所控制則必走極端。《金鎖記》中曹七巧和長安這對母女正是如此。

五四運動之後,中國的地主階級經歷了最後的掙扎,終於走向沒落,民族資產階級開始興起。傅雷分析説曹七巧的悲劇有兩個原因,第一是門户的錯配,第二是老太太讓她做了正室,令這個低賤女子有了被金錢刺激的環境和殘害別人的能力。“巧姐兒”是開麻油店的商人,她出身貧寒,是鎦銖必較的性格,總希望抓住些實實在在的東西;而她嫁入的姜家則是沒落中的地主家族,凡事可有可無,醉生夢死。她和婆家的矛盾也就是這兩個處於新舊交替之間的階層矛盾鬥爭的體現。但鬥爭的結果既不是舊的把新的扼殺,也不是新的將舊的征服,而是一片令人壓抑的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