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白鹿原》讀後感精彩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35W

《白鹿原》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白鹿原》有感 篇一

看到最後,鹿兆鵬執其信念奔波一生,從未明媒正娶終了也沒歸家入祠堂;黑娃土匪頭子走天下又成為朱先生得意門生,卻也世事難料為小人所害;兆海留下的兒子莫不是一生摯愛靈靈與大哥所生;鹿子霖秉持家法與自己較勁最後逼死自己生不如死…

白鹿原五十年興衰,國家五十年浩蕩被陳忠實老先生匯聚一起,真正洞察世事的莫不是老先生了吧。讀完五十萬字白鹿原,也略有所想:

甭管王朝更替、世事興衰、家境變更,何必與名利相爭,旁人相爭,又何必同自己較勁呢?最後落得鹿子霖一般生不如死的下場,實在可惜。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欺軟怕硬放之四海而皆準。不求勾踐卧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但求洞明世事,以德報怨不與紛爭。

正如朱先生所説:讀書原為修身,正己才能正人正世。

“學為好人”,與世無爭。我雖做不到先生那般世事精通,預測未來,卻只求此生能如白嘉軒一般洞明旁事,明事理,雖無大家家法,卻能秉持信念,踏實做事,不與紛爭,活得這般光景才算舒坦。

正如古人所説“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或許今天才知其意,倒也不晚。

白鹿原讀後感 篇二

這是我在靈魂穿越裏感悟到的震撼!我在白鹿原上獨自行走聽那古老而遙遠的地方傳來血液澎湃的聲音!歷史在塵封下有多少精彩我們又知道多少?!走在冷風中步子卻是這樣的沉重,一支筆居然撬動了一個時代!!!

白鹿在把這個時代踩踏,血脈噴張着輪迴之間的演藝。人,匍匐在利益的腳下卻又在追尋着道德領地的豐碑!這是不是虛偽,這是不是自欺欺人。其實就是為了把心靈安慰,誰也在躲避着內心深處的譴責,誰又肯輕易放下那虛無縹緲燦爛輝煌!恥辱如果不被發現也是可以轉變為戰勝對手的力量,幕後的故事也就不會像台前表演的那樣清新芬芳。一支筆的力量就是這麼巨大,支撐起一個世界,又在撕裂一個時代!!!

讀《白鹿原》有感 篇三

在一隻飛舞跳躍的白鹿精靈下,白鹿原就這樣神祕地展開了。

沒有太多華麗的詞藻,沒有太多深意的詞語,以它最真實樸素的筆法給人深深一顫,不得不信服。這裏是一個封閉的地區,有他們自己的信仰,這裏的人都很真誠善良。他們是地道的農民,秉承着“民以食為天為天”的原則辛勤耕耘。

素有“仁義村”的白鹿村是故事的起源,講述了白、鹿兩家的故事。我喜歡“直腰板”的白嘉軒,作為白鹿村的族長,他一生無愧天地,只要求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待人全憑“真心”。即使後來腰板遭遇重擊依然可以做到不坑一句,卻在瘟疫差點奪走他妻子的生命時留下了眼淚。

在這裏我看到了濃烈團結的氣氛,每逢喜事都可以聽見鞭炮,嗩吶聲;遇到喪事大家則一塊兒幫忙整理後事;讓我最記憶深刻的是,無論召集族人的次數多麼頻繁,大家都會準時來。最單純樸素的人們,以一個最原始的人模樣創造生活;他們謹記祠堂的祖訓,以一個典型的農民模範來教兒育女,並以此為榮。

白、鹿兩家每一個人都有傳奇的一生,書中都詳細地記錄了他們的成長點滴。可未曾想過原本安分古老的白鹿原卻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風暴,新生的痛苦再次敲響了危險的警鐘。經歷過饑荒,經歷過瘟疫,哪怕寸草不生,族人先後離世,白鹿原依舊在那兒。而他們的子女卻因捲進後來的風暴,無法自拔,並開始了傳奇的一生。不安分的黑娃和聽話懂事的白家兄弟從小就是玩伴,長大後卻截然不同。本該接任下一任族長的白孝文因為接觸了田小娥這個女人而改變了命運,他開始變得墮落,並染上鴉片。隨後卻振作起來終有一番作為。而長大後的黑娃曾當過土匪,後繼續隨鹿兆鵬投入革命,雖結局悲慘,卻學為好人。

而革命中的愛情經歷過生死和風雨的考驗,顯得格外珍貴。白嘉軒之女白靈先後遇到鹿兆鵬、兆海二兄弟,因為不同的革命信仰而放棄了鹿兆海。而從小就主張自由婚姻的鹿兆鵬卻把漂泊的心停留在了白靈身上。他們的愛情浸透了革命,感人肺腑。而白靈最終因被誤以為是奸細而活埋。一個有着新思想的女性就這樣離開了,我想那個時候就算白嘉軒再狠心也終究會心疼。

作者用了一點神祕的神話色彩,引申了田小娥的故事。她被鹿三打死後陰魂不散,變作厲鬼附在鹿三身上並引發了駭人的瘟疫,最終被鎮壓在塔下不得超生。

而另一個神奇人物——朱先生,他被譽為“聖人”,聖人和凡人的區別就在於聖人能做到凡人口中不能做到的事。滿腹經綸的他一生滿腔熱血,世事看得極透,深受人民的愛戴。料事如神,哪怕最後的後事也料想到了。

白、鹿兩家最終的結局也已成定局。似乎所有的事物都按照原定的軌跡發展,誰也不曾打破誰。

故事曲折生動,深深撥緊着我的心,似乎下一秒就會被震驚。

不知不覺書籤已經停留在了最後一頁,陽光灑在書頁上閃閃發亮,我的眼前又浮現出了一個老人的身影……

讀《白鹿原》有感 篇四

《白鹿原》這本書所講述的故事背景是在清末到解放那段動盪的歷史中,以陝西渭南一帶的白鹿村為故事發生地,細膩地反映了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書中雖然以戰亂的年代為歷史背景,但卻沒有花大量篇幅去寫戰亂中的悲苦生活,而通過對個別人物細膩的描述體現了出來,在表現整個戰爭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之外也表現出了大西北農村的祥和。

書中以描寫白嘉軒作為開場,他娶了六房女人都不明原因死了,沒有留下後代,村裏人都認為白嘉軒有克妻命,女人不能給他做媳婦。白嘉軒是貫穿小説始末的線索人物,他是中國式家長、族長的典型代表,他光明磊落一生不曾做過一件見不得光的事;他老實本分,堅信自己老老實實做農活,無論是誰上台都不會為難莊稼人;他隱忍堅強,一生遇到許多坎坷,即使經歷死了6房老婆以及自己悉心栽培的族長繼承人墮落這樣的大事,他依然能夠平靜面對;他公正無私,自己的兒子犯了錯,他也強撐着實行家法;他仁義寬厚,對待長工鹿三如同家人一樣,災年荒月他仍然留下鹿三繼續熬活;他甚至以德報怨,黑娃做土匪後讓手下打折了了他一直硬挺的腰,而黑娃遇難時,他還是果斷的要求兒子白孝文救黑娃。他的身上彷彿具備了所有中國傳統美德,可是正如黑娃所言,他的腰板太直太硬了,以至於保守固執。他反對兒女讀太多書,他從骨子裏反對一切會打破《白鹿原》平靜生活的事情,他一生都在努力維持白鹿村的平靜與秩序,從不會被潮流衝昏頭腦,但是他如同千千萬萬箇中國式傳統家長一樣,無法阻擋歷史的滾滾洪流。

看小説中描寫的每個人物,都會感慨人生並非一帆風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白嘉軒在取到第七個老婆的時候才過上了安定的生活,他的大兒子白孝文一直被他看好做族裏的繼承人,卻因為被他人陷害和自己立場的不堅定淪落為被人恥笑的對象,在他對生活完全絕望時他家的長工卻驚醒了他,讓他再次走到別人的前面,加入國民黨,在看到共產黨即將勝利時,又轉向投靠了共產黨,以至於到最後通過各種手 段做了一縣之長,儘管他的品性讓人所不恥,可是生活就是這樣,瞬息萬變。二兒子白孝武似乎就平淡多了,順了父親的教導,成了族裏的繼承人,凡事都和父親一樣,穩重中有點迂腐。值得一提的是白嘉軒的小女兒,也是他的寶貝,從小被他寵壞了的白靈,他沒有像他的三個哥哥那樣聽從父親的教導,而是選擇了自己的生活,小的時候就選擇了和男孩子一樣去讀書,由於父親的疼愛,她沒像其她女孩子一樣學習針線,而是走進了學堂,當她去了一次城裏的姑媽家時,才發現外面的世界才是她想要的生活,於是又再次毅然的選擇去城裏上學,在接受了新思想後,她加入了國民黨,但在工作中又發現了共產黨才是她想要的,於是又再一次毅然棄“國”從“共”,與此同時,她的戀人卻與他背道而馳,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她放棄了自己的愛人鹿兆海,選擇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鹿兆鵬,儘管到後來她成為了革命的犧牲品,但她的一生卻是為自己而活,活的是那樣的精彩。

通讀整篇小説,給我的啟示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只要心懷希望,一切都會好的

白鹿原上,白家興旺過,鹿家興旺過,但好景都不長,跌下去,又起來,起來又下去。白鹿兩家三代人被命運在砧板上無情地反覆敲打。我們無法預料到不幸什麼時候會在什麼地方降臨到什麼人身上,所以,自己不論什麼時候,都別悲觀,也別驕傲,只要對未來充滿信心,堅持下去,就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自己。活得好,是祖上有德,自己運氣好;活得不好,是時候沒到,自己還要再加把勁兒熬一熬。人的一生漫長得很,一時得意、一時低落,千萬不要把一時的狀態當成永恆。對人生的態度,在困難的時候要能堅持得住,在得意的時候要沉穩得住,不要被表象迷惑。

二、每個人都值得被尊重,但也要堅守自己的原則

人之所以為人,在於人有思想,人在思想和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尊重高位的人,也尊重卑微的人。地位卑微的人,同樣需要尊重,我們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每個人可能會因為財富、機會等在某些方面比其他人差一點,但是時間能改變一切。即便是打了一輩子長工的鹿三,還生出了一個將來當保安營營長的黑娃一樣的兒子來。地主白嘉軒的兒子,也有賣房賣地半死不活的一天。世界是多元的,不要把人看死了,這等於自斷後路。這樣的後路,眼前可能不需要,等到真需要的時候,已經晚了。

小説中的朱先生讀聖人書,有崇高的精神境界,立志學為好人,又不拘泥於聖人之言,在混亂不堪的世界中,既不隨波逐流,也不拘泥死板,不論世事怎麼變化,總能找到自己能做的事情,盡力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低調而不驕傲。管你張縣長李縣長,共產黨還是國民黨,他有他的抱負、理想與信念,成敗不縈於心,不媚俗,不庸俗,光明磊落。同時,在生活面前,他有血有肉,有男人的骨氣,又不失情調,這就啟示我們不論身處什麼世道,遇到什麼樣的人,都要堅守自己的原則。

讀《白鹿原》有感 篇五

白嘉軒終於娶了他的第七房太太——仙草,至此,他的婚姻算是落下了帷幕。但是命運艱澀的味道卻並沒有遠離喉嚨,尤其是在閉塞落後的生活環境裏。在接連迎接了兩個兒子之後白嘉軒為他的第三個兒子取名為牛犢,這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富有健壯氣息的兩個字無非是充分展現了白鹿原的地理文化,牛犢之前,“仙草按照每年一個或三年兩個的稀稠生過三男一女,全都沒有度過四六厄運就成為鹿三牛圈裏的鬼。”對這些還沒養成的孩子來説死亡或許是他們的解脱,因為生前遭受了極端的痛苦,白嘉軒的母親,白趙氏,那些鹿三牛圈裏的鬼的奶奶,看見自己孫兒翻調白眼的時候就拿一撮艾葉在手心捻成短短的一柱,栽到孩子的腦門,用火點燃,待火勢燃燒至皮肉發出刺鼻焦臭之際又把同樣的艾葉栽到兩邊的臉頰,直到燒出兩塊黑斑為止。

很顯然,這並不能阻止死亡的腳步,卻暴露了白趙氏的無知,一種值得深究的無知。無知可以被應用在很多的場景裏,最常見的卻是對生命的戲弄和對自我的肯定。白趙氏相信燃燒的艾葉可以救贖生命,但卻是讓自己的孫兒帶着切膚的痛苦和臉上的疤痕離開了他還不及看一眼的白鹿原,還有什麼有比傷害生命更卑劣的行為嗎,尤其是以愛的名義進行傷害的時候完全有了推脱的理由和藉口,也掩蓋了想要企圖控制的慾望。這不僅會造成傷害,還會讓人覺得恐怖。無知雖説只是一種存在,但卻會表現出兩個不同的層面,一個當然是無意識,“不知道”,另一個則是“充滿信仰的虔誠”,它們都會把傷害進行到底。日劇《咒怨》和韓劇《救救我》都完美詮釋了這兩個方面,以佐伯俊雄為代表的小孩子無意識無底線的操作陰影了大多數人的童年,多少人到現在都對打開櫃子望而卻步,不只是我,或許你也還記得站在仁科理佳牀邊的俊雄,對吧。.。.。.韓劇《救救我》則是虔誠的邪教題材,因為“邪”,所以荒誕、離譜、匪夷所思,但因為是“教”,人們卻都心甘情願,篤信不疑的踐行着邪教的一切教義和宗旨。誰又能説這不是無知惹的禍呢?

如果説對生命的戲弄表現出的無知屬於行為上的傷害,那麼對自我的肯定暴露出的無知則是從內到外都透露出愚蠢的味道。對自我的肯定主要是源於對知識的掌握,它給我們一種錯覺,讓我們誤以為自己的控制慾達到可以隨意調動的程度,以為自己的理性可以去對這個世界做“整體設計”。英國經濟學家哈耶克專門寫了一本《致命的自負》來探討這種現象,他在這本書中説到,理性的自負之所以致命,是因為我們很難逃脱一種誘惑,就是想用理性去做整體設計。因為這給了我們一種期望,用整體規劃和征服現代社會的高度不確定性,以及它帶來的焦慮和不安。但是,這是一個虛幻的期望。哈耶克在書中告誡我們説,人們必須要清醒的認識到“人類的必然無知”。這不是説人類什麼都不知道,而是強調人類的知識總是有侷限的,必然包含着無知的一面。事實的真相永遠不止一面,我們透過感官獲取的往往只是其中一個視角,説到底也只是“一鱗半爪”的片面見解,如果緊握住其中一面不放的話那麼無論走到哪裏,腳下的土地其實都還是白鹿原,你和我和白趙氏也都沒有區別,不知道又會把新薅下的艾葉貼在誰的腦門上。

《白鹿原》讀後感 篇六

鹿兆鵬的結果是什麼?鹿子霖一輩子昧着良心作孽作惡,看到同類壞人田福賢等人的下場嚇得變成瘋子,有靈性的靈魂被抽走,生不如死,屈辱孤獨地死去,這結果真叫人拍手稱快。而跟鹿子霖一類人的白孝文最後卻妥妥地當了縣長,有點讓人不能接受,更能讓人接受的還是鹿兆鵬來當這個縣長,即能滿足人們對於好人有好報和他為革命奮鬥一輩子應享受這來之不易的革命成果的願望之外,又能滿足人們對於白鹿原的勞動人民能夠擺脱一直以來受清廷政府和民國政府腐敗官員壓榨的局面,從而有一個好領導帶領他們過上好日子的殷盼。然而鹿兆鵬卻疑似為革命捐軀或者有其他的不明下落了。

不禁讓人產生遐想,總希望他一切安好!或許他們的結果大概是作者想傳達讀者一種前人作孽,後人遭殃,前人積福,澤蔭後人的因果報應的思想吧。小説描寫的人性陰暗面的種種不堪,恰恰映襯出白嘉軒、朱先生等人的精神更加珍貴,使得豁達大度,嫉惡如仇,低調樸實,有責任感和有可為有可不為等等這些精神品質熠熠生輝,而白嘉軒以及朱先生的為人處事的方式方法正是我們應當從文中汲取的精神營養!

《白鹿原》讀後感 篇七

我以前看過這本書但忘記了很多,這次又重新看一遍,我非常喜歡看接地氣的書,此書就是描寫原上普普通通的人,特別是對男女之間的關係描寫得很生動,我沒有感覺不好意思就像人們吃飯一樣的平常,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作者筆下的各種各樣的人物,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怎麼就從女權演變成男權,眾所周知這雖然與男女的身體構造體能~~有關,但這其中不乏女人自己瞧不起自己有關呢?

我始終疑惑為什麼女人自己都要重男輕女呢?縱觀我的母輩為什麼要輕賤自己,還要連身邊的至親至愛一起輕賤呢?是幾千年的文化底藴所致還是言傳身教不得而知。

不僅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是這樣,社會婦女地位不能提高與女性自身有百分百的關係,女人一邊口口聲聲討伐要提高地位,一邊所作所為又是~~,我就不明白了,真想跳進老祖宗的腦袋裏一探究竟,其實還是自己自輕自賤導致問題根本,這男尊女卑的格局何止白鹿原~~。

《白鹿原》讀後感 篇八

“給事物貼標籤不是錯,貼錯了才是錯。”——某同學

我起了一個很大的標題,可我並不打算對標題裏的這些詞彙進行闡釋和分析——我沒有答案,只有問題。

這都是源於和班座的一場對話。

一個半月前,班座突然向我推薦了《白鹿原》。這並不值得稱奇,從《百年孤獨》起,班座向我推薦過很多作品。可這卻是我印象中的第一部,讓班座説出如此多的讚美之詞的小説。

講實話,我原本並不喜歡《白鹿原》,因為我把它劃歸於鄉土文學。這樣歸類也許有失偏頗,但持這種看法的必然不止我一個。

我不喜歡鄉土文學,以至於莫言的書我一頁也沒有翻過。可魯迅和蕭紅的作品,我卻又很喜歡,這種矛盾我自己也無法解釋。所以在班座對《白鹿原》幾番稱讚之後,我還是打開了這本書。

不同於我,班座對它的定位則準確得多——現實主義小説。班座説,“白鹿原感覺是全面的對時代的描寫,有俯瞰的高屋建瓴的感覺。“他説,“白鹿原不以塑造正面形象為目的,這讓它可以淋漓地描繪出來人性的善惡。裏面的人都有善惡兩面,而且很多直言不諱的批判。”

我盜用了班座的評價把它們寫在這裏,是因為我大概是寫不出這樣的書評的。因為相比於這些,我似乎更在乎那些人——白嘉軒、仙草、田小娥、鹿子霖……而這,恰恰與班座的關注點背道而馳。

我一直有個疑惑,我看書的時候到底在看什麼呢?直到看了班座的這番話,也許我才從對比中找到了我自己的位置——是人。相比於班座對歷史和社會的俯瞰,我的眼光似乎盯着的是一個個的人——這更聚焦,也更狹隘。

到這裏,我又想起了我對鄉土文學的不喜——更準確地説,我不喜歡的,是作品裏對人的刻畫。直至讀完整篇《白鹿原》,我沒有改變我的態度。書裏的每一個人物,似乎都有善、有惡,有閃光點,也有短處,可我卻一個人都不喜歡。也許唯一讓我覺得有些“可愛”的人物,是慘死在窯洞裏的小娥吧。

為什麼呢?我也會問我自己。這時候我才會想起我問班座的那個問題,“人是工具麼?”

也許這個時候,有人會想起康德的那句名言,“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可是,然後呢?如果這就是歷史,我們真的可以掙脱時代的枷鎖麼?

你我,除了承認自己的渺小之外,還能做的,又應該是什麼呢?

《白鹿原》讀後感 篇九

一篇中篇小説《藍袍先生》激起了陳忠實先生創作《白鹿原》的慾望。而這部《白鹿原》被評論家譽為一部渭河平原近現代50年變遷的雄奇史詩,一軸中國農村斑斕多彩、觸目驚心的長幅畫卷。

陳忠實先生的《白鹿原》以凝重而不乏詼諧的手法講述了一個從清末以來一直面臨社會變遷的衝擊的古老大地白鹿原以及那些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們的故事。性格複雜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節,多姿多彩的風土氣象,令人震撼,讓讀者不禁去探索那個年代的渭河平原厚重的歷史。讓我印象深刻的人物莫過於白鹿村族長白嘉軒,白家小女白靈以及白鹿書院的朱先生了。

作為白鹿村的族長,白嘉軒始終堅守族規,公正不倚。對下任族長候選人白孝文與田小娥私通,觸犯族規,他並未因為他是自己的兒子而有所袒護;面對黑娃重歸族裏,即使他曾命人打折自己的腰,他也毫無猶豫地同意了。他重視良好鄉風的培養,命人將刻着《鄉約》的石碑安置在祠堂門口以教化族人。可是,他的身上還帶着濃濃的封建思想的烙印。他不允許家人與革命勢力有所牽扯……白鹿原上,白嘉軒身體力行得維護族規,白嘉軒,融於白鹿原的血液中。陳忠實曾寫道:白嘉軒就是白鹿原,一個人撐着一道原,白鹿原就是白嘉軒,一道原具象為一個人。

白家小女白靈猶如她的名字一樣,猶如一隻精靈,在白鹿原上穿梭。她活潑熱情,敢於為自由,為民族的解放而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面對父親的阻撓,她從不屈服,她以民族事業為己任,這是革命年代的熱血兒女。然而這樣可愛的人卻最終死在同志的猜疑中,不得不讓人為她感到悲惋。

同樣,還有這樣一種人,他身臨世俗,身上卻始終環繞着清流之氣,淡泊志遠。朱先生便是這種人,曾有眾多權貴請他擔任要職,即使金錢名譽唾手可得,他也絲毫不為之所動。可也是這樣的若仙之人,心懷民族大義,在國家危亡之時,敢於投筆從戎。

《白鹿原》猶如一部史詩,它將中國從清代末年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的滄桑鉅變濃縮在白鹿原這片寬厚的土地上,也將農民對土地那種樸實而美好的深厚情感纏繞在文字間。

這是一部家族史,但從某種意義上説,它又何嘗不是一部民族史呢?它所反映的時代變遷正應引起我們對國家,對民族,對地域歷史的重視和深思。文字:康田英

白鹿原讀後感 篇十

“人行事不在旁人知道不知道,而在自家知道不知道;自家做下好事刻在自家心裏,做下瞎事也刻在自己心裏,都抹不掉;其實天知道地也知道,記在天上刻在地下,也是抹不掉的。”

這句話出自《白鹿原》白嘉軒的口中,所講的人正是鹿子霖。白嘉軒認為做人就是要行的端坐的正,像鹿子霖看似他的一些不義之事包裹得好好的,實際上哪有不透風的牆,總會有風言風語傳出。就像是“蒼蠅不叮無縫的蛋”,雖不可一概而論,但也是可以借用比擬。

這本書中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白嘉軒,不僅是因為他是本書開篇的人物,更是因為我認為他身上所具備的那種通透,“固執”的特性,及其為人處事都是令我敬佩的。白嘉軒身上繼承的是白家固有傳承的講規矩,以規矩立人、治家、處事,由此無愧於人,更無愧於心。即使他挺直的腰桿被黑娃的一句話打彎了,但他仍舊堅守自己的原則,甚至越發重視,在當時的亂世以“規”保全了自己和家人。

其實在很多鄉村都會有屬於自己的鄉約,只是世事沉浮,不覺流失了。而白嘉軒以身作則,順利地將白家的家風傳承下去,讓後人受益。

在當今的年代,我們宣揚要樹立家風,那怎麼才算好的家風?怎樣才能將家風傳承下去呢?我想還需要歷史的浸潤,一代代學習傳承,從書中,從長輩身上。我們可學習的渠道頗多,就像前文提到的那句話,也會令人頗有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