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白鹿原觀後感高中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58W

白鹿原觀後感高中生

《白鹿原》從文化人格的角度,塑造了一批經歷獨特、性格鮮明、思想行為驚心動魄的人物形象,構建起了白鹿原文化關係變遷網。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個急公好義的儒家文化的鄉村領袖,封建家族的族長:白嘉軒。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白鹿原觀後感,請您閲讀。

白鹿原觀後感1

讀完《白鹿原》,合上那厚厚一本書,眼前仍浮現着書中種種人物,種種事蹟。它以小小的白鹿原坡為側面,展現了一個民族的生活史,從顛覆腐朽的清政府到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新政權這個宏大的歷史背景下,又以鮮活的農村生活為着眼點,塑造了一個個骨血豐滿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也讓讀者對於革命,對於人生,對於命運都作回味和深思。

小説以“白嘉軒後來引以為豪壯的是一生裏娶過七房女人”開篇,展開了接下來漫長浩蕩的白氏家族和鹿氏家族在生活的車軲轆下的明爭暗鬥和興衰勝敗。白鹿原古來民風淳厚,白家和鹿家在父輩就交好,本來在白鹿原上過着自食其力的躬耕生活,但是白鹿原畢竟不是桃花源,不可能脱離於歷史,一撥撥軍隊和政黨來了走了,上層管理者幾異其人,留給人民的只有沉重的苛捐與欺壓。這個時候,有的人熱血上湧一心救國,有的人安分守己不為所動,有的人趁火打劫,到頭來,命運卻總不似自己設想。令人唏噓中感歎命運的無常。從監獄歸來的鹿子霖那句房子不過是搬來搬去中,他以看到這無常,一生苦心經營算計的財產,可能一夕之間蕩然無存,而只有人,人活着就有希望。

最道是命運弄人的,莫過於白靈和鹿兆海的拋擲銅元的那個遊戲,從此讓相愛的一對年輕人走向末路,他們已開始都懷揣着救國救民的滿腔熱血,根據拋擲銅元的結果,一個姓“共”,一個姓“國”,兩人在互不相知的情況下投入另一個政黨,結果兆海入了“國”,白領卻來到了“共”,國共合作破滅後,兩人的關係也走上絕路。白靈痛斥國民軍隊殘害異黨,然而共軍也在剷除奸細的過程中寧殺一百不放一個,白靈也就是在這場清查活動中無辜葬送性命。兆海本應去抗擊日寇,結果卻在絞殺共軍的活動中身亡。兩個熱血的年輕人沒有將熱血拋向心嚮往之的神聖戰場,而是死在當權者自私醜惡的野心下。

文中給我印象深刻也最喜愛的角色是白嘉軒,他不似姐夫朱先生言談舉止若聖人,他自有一個世俗的嚴肅剛直的行為準則,除了當初算計鹿子霖長了寶物的水地,一生沒幹過一件見不得光的事,就如黑娃所説,他的腰板太直太硬。作為族長,行事端直,也立下刻鄉約,建學校等功績。但正如黑娃所説,他的腰板太直了,乃至於保守固執,他不然兩個兒子和女兒繼續讀書,女兒不服管教,逃走了,他教兒子們做務農的本分活,認為自己老老實實做農活,無論是誰上台都不會為難莊稼人。他一生經歷許多坎坷,以至後來任何災難都能沉靜面對,然而鹿子霖設計毀了他的兒子白孝文時他還是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一直以來悉心栽培的組長繼承人變得品行惡劣,可以想見他的心中有多悲痛,然而他撐着依靠二兒子白孝武主持着懲罰了白孝文。對待家裏的長工十分仁厚,不僅將鹿三當家里人對待,還送黑娃鹿兆謙上學,災年荒月也留下鹿三繼續熬活,可謂仁至義盡,及至黑娃當上了土匪,在原上搶劫時被黑娃手下打折了腰,這個一輩子直硬着腰板的人終於佝僂下來了,後來黑娃遇難,他果斷的要求兒子白孝文就黑娃,可謂以德報怨。他面對災難沒有驚慌失措的時候,也沒有被潮流衝昏頭腦做出過激進舉動,從不湊熱鬧,心裏精明透亮。也許就是這樣穩重剛毅的白氏門風,才讓白家門樓在亂世裏始終屹立在白鹿原上。

跟白嘉軒一樣不得不提的當然就是鹿子霖,這個男人心思不輸白嘉軒,跟白嘉軒一起操辦族裏大事也十分穩妥,曾為了對付白嘉軒利用小娥毀了正直的白孝文令白嘉軒一蹶不振,也風光的當過保長,也狼狽的進過監獄,和各村俏麗女人的風流韻事,這真是一個讓人又可憐又恨的角色,可憐的是他的大兒子鹿兆鵬不承認媒妁之言的妻子,常年在外並且是被當局通緝,讓他提心吊膽,二兒子鹿兆海作為比較有出息的軍官卻在一次襲擊共軍中身亡,因為兆鵬媳婦的事又跟世交冷先生產生了隔膜,陷入孤單的境地,兆海的媳婦抱着孫子出現才燃氣他鮮活的生命力量,做了田福賢的欽差大臣,不辦實事只拿俸祿,將坐牢期間失去的家產再逐漸置辦豐厚。這個“官癮比煙癮還大”的人也許是新中國成立後參加黑娃田福賢嶽維山的鬥爭時嚇傻了,結局落得只知道在田地裏挖野菜吃,於寒冷的冬夜裏淒涼的死去。一生精明機巧卻換不來一個安樂的晚年,何嘗不是以前投機虛偽的因果呢。正如書中所説“家風不正,教子不嚴,是白鹿家族裏鹿氏着一股兒的根深蒂固的弱點”這個“不正”“不嚴”似乎就是鹿子霖這個人一生的寫照。

與他們兩人關係最密切的就是中醫堂的冷先生,從一開始為白秉德老人治病出場,到白嘉軒與鹿子霖土地買賣的中人,到與兩家結親一直到他鍼灸無法醫治鹿子霖,冷先生一直貫穿在故事中,然而對於許多事件又都處於冷眼旁觀的狀態,只憑自信的高超醫術行走鄉里,一直被人們所尊敬,他傾盡積蓄解救女婿鹿兆鵬那一節又顯示出冷先生為人的義氣與仁慈。亂世里正需要這樣一位冷眼熱心的大夫。

同樣令人欽佩的當然就是白鹿書院的朱先生,早先一直以神算和勸退大軍聞名鄉里,後來發賑災糧和修縣誌也備受稱讚,他不穿洋絲,只穿老婆做的土布,堅持晨讀,顯示着一箇舊學士對於聖人的教訓最後的堅守。在混亂的時局中,他看出了知識分子的軟弱無力,奮起最後一腔熱血集合修縣誌的幾位先生準備衝上戰場抗擊日寇,然而進入軍隊上場殺敵畢竟不像想象的那樣簡單,受到重重阻力終究沒能成功,那以後,他的全部心思都放在修縣誌付印上,哪怕自己賠上本錢。對於朱先生神算的本領,我想作品是做了誇張,算出走失的牛,可以説是巧合,令人印象深刻的恐怕數斷言共產黨會贏天下,給出的理由雖然是國旗,但也是洞穿世事人心的朱先生根據歷史規律和時局作出的判斷,對於自己死亡日期的判斷有些誇張,難道人類真的能預估到自己的死期?死前朱先生把該做的事情都做完,請來家人團聚,然後安靜祥和的走上歸途,真就是朱先生的作風。他在死之前終於流露出了凡人一面的感情,老伴給他找黑頭髮時他懷想到自己躺在母親懷裏母親幫他捉蝨子的情景,情動地當着兒女的面把老伴喊作媽,他一生都被人當作聖人,自己也嚴格的規範着行為舉止,心裏卻感到異常孤清,也許這就是“高處不勝寒”。而幾十年後,白鹿書院變為養豬場,珍貴書籍被破壞,在反孔的思潮中,朱先生的墳都被一幫國小生掘開,昔日下葬時浩蕩的場景和今日墳塋不得安寧對比,讓人痛心不已,那真是一個人們衝昏頭腦變得不可理喻的年代,朱先生留給後人的兩句話“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和“折騰到何日為止”又一次顯示了他的天才。

黑娃也是一個鮮明的形象,他曾與白嘉軒和鹿子霖的兒子一同上學,人生道路卻迥然不同。黑娃似乎不是讀書的料,他離開書院時那句先生“啥時候要砍柳樹股兒,給我捎一句話就行了”讓他的老師和我都難以忘記,在這裏就可以看出黑娃的樸實和義氣。如果沒有遇到小娥,也許黑娃也如同他老實的父親那樣是一個踏實勤快的長工,然而可能這就是命運,讓小娥成為了黑娃的第一個女人,美麗又風騷的小娥輕易吸引了還不懂男女之事的黑娃,於是這個深的財東家喜愛的小長工翻了第一次牆就不可能不翻下一次,東窗事發後被趕出來又偶遇小娥,黑娃將他帶回了白鹿原,然而無論是嚴肅的族長白嘉軒和樸實的父親鹿三都不承認這個女人,不讓他們進祠堂祭拜,勸黑娃放棄小娥,然而黑娃沒有拋棄小娥,他們自己在一個破窯裏組建了温暖的家,憑黑娃的苦力,日子也越來越有聲有色,他的責任感和擔當,不比那些在書院讀過許多年書的孝文孝武,兆鵬兆海差分毫。即使後來過上了逃亡生活,他也不忘時時接濟小娥,小娥死後怒氣衝衝要為其報仇,堪稱一位好丈夫。兆鵬動員他去參加黨課,又一次改變了他的命運,一腔熱血讓他從鬧農協,當山匪,又被保安團招安,不可避免的捲入混亂的歷史時局,也許這是命運的必然。無論在哪裏,黑娃都是勇敢義氣被人信任,他稱得上是一位英雄好漢。當然他也有缺點,意氣用事橫衝蠻幹,從在山匪中抓內奸就看出來,這似乎是許多英雄好漢的共同缺點,少了那麼一點心眼,往往成不了事,少了那麼一點心眼,被白孝文誣陷處死也無力申冤。年輕的黑娃感性衝動,曾指使手下將白嘉軒的腰桿打折,經歷過世事後拜朱先生為師,潛心讀書,成為朱先生最滿意的弟子,別人是先讀書然後經歷世事,就帶有功利色彩,黑娃完全是為了修身養性提高自身才讀書,他的誠懇認真,讓曾經的山匪黑娃行事舉止都變得沉穩儒雅,這實在是一個讓人佩服又惋惜的人物。

白鹿原觀後感2

我是一個高中的學生,我用暑假二十多天的時間讀完了樑忠實老師的長篇鉅著《白鹿原》。

以我現在的水平,書中很多的事件和觀點我還不是很懂,但有一點我讀懂了,那就是“善”與“惡”。

《白鹿原》這本書,它以陝西白鹿原這個大村莊為背景,描寫了半個多世紀的歷史。

長長的一本書,揭示了一個觀點,那就是: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有時會遇到很多坎坷和艱辛,有時甚至會有生命的危險,但他總能度過難關,挺直腰桿,坦坦蕩蕩,半夜不怕鬼敲門的活着,做一個心懷鬼胎的人,他也能衣食無憂的活着,他也能度過一些難關,但他的心始終是顫顫抖抖的,每走一步,他都要向後望望,是不是有鬼要敲打他的頭。

書中的白嘉軒,他就是那個善的代表,在他當族長的那些年,他始終舉着正義的利劍,就是他的兒子違反了族規,他也向兒子舉起正義的鞭子,在鬧饑荒的年代,為了村民,他冒着生命的危險向土匪借糧……

他從頭到尾都是白鹿原村民心中一顆不倒的大樹,正如文中鹿兆鵬所説,每次回家,只要能在村頭看見他,我覺得我心中的那棵大樹沒有倒,村民們是安全的。

文中的鹿子霖,他就是那個邪惡的代表,在他當鄉約的那些年中,貪錢、貪糧、侮辱婦女、嫁禍於人……

不過他最後失憶了,到了一個無知的世界,這是樑老師給他選擇的最好的歸宿,如果他不失憶,他將如何面對原中的父老啊。

再看看我們生活中的一些事,也有這樣的因果啊,一天,我和媽媽在街上散步,當一輛110警車經過時,走在我們前面的兩個西裝革履的男青年,突然脱掉西裝,發瘋一樣狂奔,警察叔叔感到不妙,猛追上去,抓住那兩個人,經查,那還真是網上追捕多年的逃犯,其實,110警察只是正常的巡邏,是那兩個逃犯做賊心虛。

我們小區有一位王奶奶,她為人熱心腸,別人有什麼事情找她幫忙,她都不會拒絕。有一次,王奶奶的兒子出了非常嚴重的車禍,急需要很多的錢做手術,不然,就有生命危險,而肇事司機逃逸了,小區的人們聽説後,就自主辦了一個募捐活動來幫助王奶奶。

讓我們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吧,他強讓他強,真心明月照。他橫讓他橫,邪惡終有報。

白鹿原觀後感3

太複雜了,白鹿原上的眾生萬象,每個人的人生都一言難盡,還是想用三言兩語説道説道。

白嘉軒身為一族之長,凡事都是家族利益優先,自小受傳統仁義道德耳濡目染,活了一輩子,是個好族長,是個好人,卻不是個好父親。

鹿子霖是個教科書級別的小人,自私自利,陰險狡詐,貪婪好色,卻充滿了人味兒,跟白嘉軒爾虞我詐卻在聽他交代後事時落下淚來,在鄉親們面前耀武揚威卻願意跟他們坐在一起掰扯,逼迫兆鵬成親生娃卻為他的安危牽腸掛肚....他就是個市井小民,有自己的算計,卻也有時心軟,他的壞大家都看在眼裏,也算是個堂堂正正的小人。

白孝文也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物,看他小時候的種種表現,我心裏也跟白嘉軒一樣,就覺得他心術不正,是個壞東西。長大後反而開始心疼他,又沒幹過什麼天理難容的事,從小就小心翼翼地活成父親喜歡的樣子,反而越活越不受他待見。他這輩子……這輩子……沒體會到過父愛,好不容易能掌控自己的人生了,卻被父親親手送進了監獄。

鹿兆鵬和白靈是一類人,受到新興思想的鼓舞,一腔熱血地奉獻自己,同時也奉獻着他人。僅靠鼓動脣舌就讓他人捨生取義,這麼一想,白靈也算受害者哩。要革命就得有犧牲,思想運動是革命的先導,這是歷史的規律,也是革命的必要條件。我覺得這無可厚非。犧牲小我成就大我,做自己要自由和自私之間的界限模糊得很,要國還是要家也難以取捨,古往今來賢愚好壞不都在艱難地作着抉擇麼?

看這部劇之前就被公眾號安利了田小娥,有人説她是中國的馬蓮娜,因為長得好看而為世所不容。我覺得還是不一樣的,馬蓮娜浪蕩起來也不曾談情説愛,她跟嫖客只有肉慾之歡而無男女之情,自然也談不上背叛和負心,她其實幸福多了。田小娥被黑娃拋棄,在窯洞裏擔驚受怕,又被鹿子霖利用,懷了孝文的娃死在了炕上。她沒知識沒文化,只想好好生活而已。她是有錯,錯在勾引有夫之婦,可是在那之前也沒被世界善待過,這樣的錯誤罪於至死嗎?

朱先生是白鹿原上的白鹿,是個發大慈悲的大儒,洞觀人世,不事權貴,為民請命,一生沒有污點,“世上再沒有這樣好的先生呢”。

鹿三是個樸實的莊稼人,教育方式原始,為人忠厚,唯一一件出了格的事就是戳死了小娥,他是恨她,她帶走了黑娃,毀了孝文,這樣的婊子就該死,他是替天行道。他對黑娃非打即罵,爺倆在一起也説不上幾句貼心話,我對他的感情跟黑娃差不多吧。

白鹿原觀後感4

又是那水榭明珠,卻已是滄海桑田,人事茫茫。又是那天岐夜狼,卻已是花謝草枯,情意壤壤。又是那地錦旗昶,卻已是蓓蕾黯然,傷神慨歎。秋葉磊落,我悄然踏過你我的初年。當我走進《白鹿原》時,陳忠實帶給我的是我這個時代所無法體會到的情感。我喜歡忠實的温文爾雅,文字裏卻有波濤洶湧的感覺。坐在月下,一邊吃着飯,一邊細細咀嚼《白鹿原》,五指微攏,彷彿就能夾起整個民國。

其實《白鹿原》寫出了中國社會複雜的階級關係、階級意識和階級鬥爭,但他又超越了傳統的階級分析的窠臼,寫出了生活與人性的複雜性,具有“史詩”的意義。

《白鹿原》所描寫的生活在時間跨度上由晚清至新中國建立大約50年。這50年時中國近代歷史上最為曲折的歲月之一。中國社會在這期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社會的各種矛盾和鬥爭之複雜,之劇烈都是空前的。在這些矛盾和鬥爭中,階級矛盾和鬥爭無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但非常可貴的是,作者並沒有把階級鬥爭簡單化、絕對化,而是把階級鬥爭放在名族歷史文化的大背景中,反映出各種矛盾和鬥爭的糾葛,鬥爭也不僅僅圍繞着階級陣營而展開,更多地圍繞諸如生存、權力、財產、榮譽、道德、理想等展開的,這些內容可以歸結為人性與文化的範疇,有着更豐富的內涵。

《白鹿原》所着力揭示的“名族祕史”,就是名族文化淵源的水下冰山。而“仁義白鹿村”恰恰帶有濃郁的“禮儀之邦”的象徵意味。對白、鹿家族來説,“仁義”、“耕讀傳家”、“學為好人”的家族綱紀,不僅是白嘉軒的人生信條和立身之本,更是其家族存在和延續的生命力之源,一種生生不息的“本分”精神意志;作家也是把它作為我們民族文化精神特性的集中體現而予以正面張揚的。

小説對民族傳統文化精義的敍述和張揚。主要是通過一種文化人格的塑造來完成的。這種文化人格的具體化、對象化的過程,就是白嘉軒,朱先生等形象性格逐漸清晰浮現的過程。也可以説,作家在對這些藝術對象的精神世界的解密和描述中,充溢着一種對聖賢文化及其聖賢文化所造就的思想人格的景仰和嚮往。

朱先生是傳統文化精華的集中體現者。他能清醒地對自己進行角色定位,以傳承文明、拯治精神、安頓靈魂為己任,拒絕為官。因此,講學、治學便成了他生命的主旋律。飽受儒家文化侵染的朱先生推崇的是“達則兼濟天下,窮者獨善其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信條,所以他又關心白鹿書院以為的風風雨雨,關注着百姓生靈的疾苦盛衰。於是,他的生命經歷中便有了隻身卻敵、禁種鴉片、賑災濟民等壯舉。他那博大而磊落的胸襟和“鐵肩擔 道義”式的豪氣令人感佩不已。人,當他想着完成心中的大事以了卻心願實現理想的時候,他就會把個人的利益乃至生命置之度外,無私而後無畏,無畏而後無擋,無擋而後成事,成事而後顯示了人格力量,強大的人格力量又支撐了光彩奪目的形象。朱先生一身所完成的大小業績還充分體現了他的睿智開明。不相信迷信,卻能“算卦”,而“算卦”背後卻是在總攬大局下一招具體情況作客觀分析和準確判斷。他對剪髮、放足的讚賞態度則衝出了傳統文化的束縛,散發着開明思想、創新思想的芬芳,全然清除了陳腐之氣。他寧可犧身白鹿書院而不願意混跡官場,一方面體現了他異常高潔的品行,揚棄了儒家文化所倡導的“讀書做官”的世俗信條;另一方面又與自我選擇、自我定位、自我實現等頗具現代意味的觀念息息相通。面對白孝文和鹿兆鵬的你死我活、國共兩黨及其黨內的“窩裏鬥”,朱先生幾乎是束手無策,內心充斥着無奈何悲涼,深感讀書人的力量之微薄。所以在他的晚年,曾對黑娃説:我都不讀書了,你還讀什麼書?能把讀到的十分之一用到實際中去就很不錯了。在朱先生臨近生命終點時,把老伴喊成媽。這貌似不經意的輕輕一筆,透出的卻是徹骨的悲涼。作者陳忠實對朱先生視乎也滿懷沉醉和讚賞之情,所以小説對朱先生額“仙逝”做了真切而具體的描述。顯然,作者把朱先生當成了白鹿的化身。

而白嘉軒人格精神的完善,就是首先得益於聖賢文化義理的洗禮。他曾有過難稱仁義之舉的行為(如為了得到夢中的風水墳地而讓鹿家為了六分水地而打鬥訴訟),但在官賜“仁義白鹿村”之碑之後,更得“聖人”朱先生“為富思仁兼重義”的點撥,從而促成了白嘉軒人格精神的完善化。他修祠堂,建學堂,廣施教化,營造白鹿村“友好和諧歡樂的氣氛”;為了鄉民利益而主謀雞毛傳帖,“交友”抗税;懲罰鴉片煙鬼和賭徒,整肅族規綱紀;大旱求雨而甘當“馬角”等。正是由於白嘉軒謹遵“耕讀傳家”、“學為好人”的文化信念,使得他即使在急劇動盪的年月也能充分表現出自信、自尊、務實的精神風貌。比如他雖是“風攪雪”的受害者,但絕不參與復仇行動,反而為農民協會員們求情;尤其在家族衝突。派系復仇愈演愈烈之時,這種文化人格更顯示出其獨有的價值和輝煌:他不為利祿官位所誘惑,不為強權暴政所屈服,不被他人蜚短流長所左右,不隨政治風向所搖擺。白嘉軒的正氣和大義,來自於他的文化人格意志;其理想文化人格的形成。基於深厚的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作品通過白嘉軒這樣一個文化人格理想的化身和楷模,完成了探究民族祕史、透視傳統文化神髓的創作意圖。

傳統文化精髓對理想人格的塑造,同樣反映在家族後背乃至不肖子孫身上。具有典型意義的例子是黑娃。他在結束了自己的土匪生涯後,虔誠拜師唸書,“求學問為修身為做人”。由此,“黑娃真正開始了自覺的脱胎換骨的修身,幾乎殘忍地摒棄了原來一切壞習氣,強硬地迫使自己接受並養成了一個好人所應具備的素質,中國古代先聖先賢們的鏤骨銘心的哲理,一層一層自外至裏陶冶着這個桀驁不馴的土匪胚子”。在這裏,小説以對黑娃修身做人、脱胎換骨的畫龍點睛般的書寫,樹起了一座“聖賢文化神話”紀念碑。

這種表達深深打上了當時社會文化思潮的烙印,帶有對於中古傳統文化化的過分美化。但《白鹿原》的確在藝術上到達了相當的成就,一定程度上遮蓋了思想上的一廂情願。

白鹿原觀後感5

文學,是人學,是教人向上的審美藝術,弘揚的是真善美,鞭撻的是假醜惡。每一個讀者都能從文學作品中尋找到現實生活的影子,甚至還不自覺地做聯想和猜測,賦予作家原本沒有的意義。

已是第四遍讀完《白鹿原》了,每次讀後都想寫點什麼,竟然無從落筆。大概我渭北人的緣故,《白鹿原》就像描述我的前世今生故土,讀後滿腦子中國傳統文化記憶符號。

藝術的大敵就是取媚和矯情,一切藝術應是心智之果。《白鹿原》是一部浸透着中國傳統文化的小説,比如佔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生命玄學和神祕不可解的力量,人物命運的因果報應等等。當然,這也是一部現實主義的小説,深刻而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社會的歷史變遷。整部《白鹿原》構架恢弘,從日常生活着手描繪了一卷壯麗的生活史,其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總能叫人無數遍的咂摸回想。

陳忠實把《白鹿原》的寫作當成自己死後可以放在棺材裏的枕頭,這樣的寫作態度無疑使他的這部巨着有了幾多壯美。《白鹿原》裏幾句話説得好:世間一切佳果都經不得牙齒的反覆咀嚼,咀嚼到後來就來什麼味也沒有了;只有聖賢的書是最耐的咀嚼的,同樣一句話,咀嚼一次就有一回新的體味和新的領悟,不僅不覺得味嘗已盡反而覺得味道深遠;好飯耐不的三頓吃,好衣服架不住半月穿,好書卻經的住一輩子誦讀。《白鹿原》寫出了那個時代人們共有的困惑、迷惘,艱辛、無奈,憤懣、無助,選擇、碰撞,追求、幻滅……生逢那樣的時代,活着,真不容易;如果想活得“渾全”,需要怎樣的大智慧啊。

讀後《白鹿原》明智。世事難料。白鹿原上,白家興旺過,鹿家興旺過,但好景都不長。白鹿兩家三代人被命運無情地反覆敲打,所以,自己不論什麼時候,都別得意,也別自卑。活得好,是祖上積德,自己命運好;活得不好,是好運未到,還需自己再加把勁兒。人生路漫漫,千萬不要把一時的狀態當成永恆。對待人生的態度,寵辱不驚,在困難的時候能挺得住,在得意的時候穩得住。

讀後《白鹿原》明理。尊重位高的人,也尊重卑微的人。地位卑微的人難保一輩子卑微,即使一輩子卑微,如打了一輩子長工的鹿三,還生養了一個鬧農協、當山匪,後來當保安營營長的英雄好漢兒子黑娃來;而白嘉軒的兒子白孝文,也有賣房賣地半死不活的一天。人在世千萬不要把他人看死了,看扁了,斷了自己後路。

讀後《白鹿原》明德。白鹿書院的朱先生早先一直以神算和勸退大軍聞名鄉里,後來發賑災糧和修縣誌也備受稱讚,他不穿洋絲,只穿老婆做的土布,堅持晨讀,顯示着一箇舊學士對於聖人的教訓最後的堅守。在混亂的時局中,他看出了知識分子的軟弱無力,奮起最後一腔熱血集合修縣誌的幾位先生準備衝上戰場抗擊日寇,然而進入軍隊上場殺敵畢竟不像想象的那樣簡單,受到重重阻力終究沒能成功,那以後,他的全部心思都放在修縣誌付印上,哪怕自己賠上本錢。朱先生有自己的抱負、理想與信念,成敗不縈於心,不媚俗,不庸俗,光明磊落,讓人敬重。

讀後《白鹿原》明事。白嘉軒做事太硬,如同他挺直的腰板,要是能給子女多一點諒解,或許白孝文也不至墮落到那種程度;而鹿子霖做事太過陰損,如書中所説“家風不正,教子不嚴,是白鹿家族裏鹿氏着一股兒的根深蒂固的弱點”,這個“不正”、“不嚴”似乎就是鹿子霖這個人一生的寫照。做人還是光明正大些好,坦坦蕩蕩,才能心無所懼。

卡爾維諾説,“經典”者,每重讀必有初讀般的新鮮感,而初讀又有喚起珍貴記憶的重逢之感。我讀《白鹿原》就有夢迴前世今生故土的鄉愁鄉思鄉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