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白鹿原小説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26W

白鹿原小説讀後感多篇

名篇小説讀後感 篇一

全文高度概括了高爾基先生的童年生活,在沙皇的統治時期,一個可憐的孩子阿繆沙很小就失去了父親,接着失去了母親,唯一的親人——外祖父也家道中落,他卻仍然懷抱着一顆求知的心坎坷而悲慘的生活,讓人感動!

我讀完《童年》,感受到了作者兒時的悲慘遭遇,覺得我是幸運的,起碼我比他幸福。因為作者3歲時,父親病故,而自己的母親就帶他回了孃家。可惜外公是個自私、貪婪而又專橫的小業主,殘酷剝削僱工等等,但是資本主義俄國的發展打斷了外公的發財夢,從此破產以至於貧困潦倒。可憐的母親改嫁之後,生病而死,十一歲的作者被外公殘忍地趕出了家門,到社會上自謀生路……

《童年》中有一節是讓我喜歡的,那是關於一位化學家“好事情”的事,幼小的主人公在沒有被老文化完全吸收的時候,與一位奇怪的人交上朋友,他知道,這一定會使阿繆沙的外祖父又狠狠揍他一頓,這僅僅因為在當時的社會,不為沙皇服務,就是無所事事,是邪惡的,相信,這會讓許多人捧腹大笑,但更多的是思考,當時的社會真理是那麼難以接受嗎?也許這樣的事情太多,為此,有很多科學家都獻出了生命,但是明智的高爾基先生為他的這段短暫的友誼表現出了高興與惋惜。這也讓我知道了,黑暗的存在就是建立在人們的天真與無知上,而人們是否應該主動的去學習,應該知道,擁有知識的人就是聰明的人,也只有這樣的人可以維護正義與真理

它用絕妙的寫作手法,樸實的語言,告訴我們要執着求知、不怕困難、持之以恆、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習和生活。

文學小説的讀後感 篇二

讀罷《圍城》,最愛的自然是唐曉芙,她猶如夏日池塘裏的青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活在那樣一個時代,那樣一個社會,她潔身自愛,不攀高比富,也不願稍稍俯首,屈低自己的愛情。彷彿在那個時代,那個社會,舉世皆濁而其獨清,舉世皆睡而其獨醒。

喜歡唐曉芙,那麼自然會喜歡她在書中的一句話。她在拒絕方鴻漸時説:“我愛的人,他在遇到我之前,沒有過去,留着空白等我!”她不能忍受自己去喜歡一個有過去的人,即使她就喜歡着這個人!不喜歡當下很多人宣揚“一生只談一次戀愛會遺憾”;也無法理解那些幾個星期換一次男女朋友的人;愛情不該是奢侈品,而應該是必需品。但是這裏所説的愛情,絕不會是那些頻繁換男女朋友的人所認為的庸俗的愛情,而是的真愛!

從小到大,未曾接觸過愛情,並不僅僅是因為父母親的反對,也是因為從未遇到過一個人,讓自己覺得可以一直就這樣走下去。我信奉一生一次的愛戀,信奉唐曉芙的從空白開始,信奉那個對的人會在對的時間來到,無需刻意尋找,刻意製造任何機會。而那個人,只要一牽手,你就知道,那是幸福!

方鴻漸自詡深愛着唐曉芙,後來跟其妻結婚時,不也是一樣的義無反顧,那算得上什麼愛情,唐曉芙愛錯了人,幸而並沒有屈低自己的愛情!

配得上唐曉芙的,應該是這樣一個人,他不一定要多英俊,多富有,多有權勢,但是他一定必須沒有過去,甚至在被拒絕之後,他也應該為其終身不娶;他必須在思想和行動上一起愛她,甚至願意為了她放棄一切;他必須保證自己的愛不會因為任何人任何事而動搖;他不只應該讓她相信自己,更應該讓他相信未來!

圍城裏還有一段話,甚是喜歡。

拿到一串葡萄,你會從好的開始吃還是從壞的開始吃?按理説,從好的開始吃的人理所當然應該比較樂觀,因為他所吃到的每個葡萄都是所有葡萄裏面的;而從壞的開始吃的人,理所當然應該比較悲觀,因為他所吃的每個葡萄都是所有葡萄裏面最壞的。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因為從壞的開始吃的人,他還有希望;而從好的開始吃的人,只有懷念。

現實正像吃葡萄,往往有其兩面性。你所認定的好,或許恰恰就是壞;而你所認定的最糟的境遇,或許就是希望。所以在你身處所謂的幸福時,你要心懷憂患意識;而在你身處險境時,你要學會看到希望。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學會分清是非好壞!

小説讀後感 篇三

看完《悟空傳》,心情確實激動了一下,又趁熱看完了相關的網友評論啊,不得不感到網絡的巨大力量,聚集了那麼多有類似感情體會的人。

本來這段時間剛剛感到生活的迷茫和沉悶,正在意亂心煩的時候,突然看到這樣一部小説,照理説應該更加痛不欲生才對,但是卻感到心情一陳輕鬆,似乎放下了什麼東西。不能説在小説中找到了答案,生活本身就是一個沒有答案的輪迴,有的只是心情和態度不同。也許正是以毒攻毒,雪上加霜,凍上更凍刺激了我,人反而得到了一瞬間的清醒和痛快——!

在要關上電腦睡覺的一剎那,突然腦子裏就冒出了上面的標題。我們一個個都象《悟空傳》裏的人在命運的輪盤下不自覺的活着,不能説我們沒有反抗掙扎。但無論如何,最多隻不過是從一個小一點的棋盤跳到大一點的棋盤,總是逃不出命運的手掌心。也許只有參透生死才能參透這一切。但我們不過凡人,總是應了聖人名言:螻蟻尚且偷生。海子看透生死,他自殺了;尼采看透生死,然後瘋了。我們呢,放不下生命,只能繼續在塵世中沉淪,受慾望的縛束。

但是參不透並不妨礙我們看到,妨礙我們去憧憬。在看完書的一瞬間,我就似乎看到了、感到了、甚至參透了人生的無奈。但彷彿象張學友唱的“總在剎那間,有一絲瞭解……”。這句歌詞沒有表達那麼深的意思人生哲理,但它唱出的感情

我卻認為是一致的,所以他才感動了那麼多人,不經意間從我們的心底掠過。

只在這一瞬間,我們達到了唐僧的境界,我們看透了生命的本質。但是,過了這一刻,我們還是會回到現實,象螻蟻一樣卑微的活着,再次陷入命運給我們步下的棋局。因為,當第二天黎明到來的時候,生活仍將會繼續……

經典名著讀後感 篇四

覺新是巴金先生筆下的《家》中十分重要的人物,也是一個個性極其鮮明的人物。巴金先生也曾説:“我應當在覺新身上花費更多的筆墨。”可見,覺新這一人物在作者心中的分量以及其舉足輕重的地位。

可以簡單分析一下覺新這一人物形象。覺新這個人物可以分作兩個階段來看。第一階段是他從小直至中學畢業。這一階段的覺新,還沒有感受到命運的殘酷,而且又是那樣的出眾。“他生來相貌清秀,自小就很聰穎,在家裏得着雙親的鍾愛,在私塾得着先生的讚美…他在愛的環境中漸漸地長成……在中學裏他是一個成績優良的學生…他對於化學很感到興趣,打算畢業以後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學裏去繼續研究,他還想到德國去留學。”他在一番順境中成長,憧憬着美好的未來。正如書裏所寫:“他的腦子裏充滿了許多美麗的幻想。在那個時期中他是為一般同學所最羨慕的人。”如果沒有大的變故,覺民將一步步朝着自己的理想邁進,走上人生的坦途。

可是命運卻在此時跟她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他的未來從此改變。從中學畢業開始,覺新步入了他人生的第二階段。僅僅因為長輩間在麻將桌上的矛盾,他痛失了青梅竹馬的愛人,與一個不相識的女子結婚。而這段婚姻竟是由抓鬮來決定的,如此荒唐的做法改變了他的一生。出國留學也隨之化為泡影。接着他在父親的安排下過上了大少爺應有的生活,也開始承擔起了大少爺應負的責任。他不是隻知道吃喝享樂的花花公子,而是在父親去世後努力撐起這個家,雖然他的肩膀還是那樣稚嫩,可是他已被剝奪了青春。他必須要面對的大家族裏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許多有形和無形的箭便開始向他射來。”“在和平的、愛的表面下,他看見了仇恨和鬥爭,而且他自己也就成了人們攻擊的目標。”開始的他並沒有選擇沉默,“他憤怒,他奮鬥,他以為他的行為是正當的。然而奮鬥的結果只給他招來了更多的煩惱和更多的敵人。”他的鬥爭毫無結果,反而會把他拖得更加疲憊。於是他選擇敷衍家人,“他犧牲了一部分時間去討她們歡心,只是為了想過幾天安靜的生活。”他苟且度日,把曾經的夢想拋棄,直到有了孩子,他才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自己的未來。可是,無法迴避的是,他還要在那個大家族內周旋。他採取“作揖主義”“無抵抗主義”,其實這並非他的初衷,而是他在複雜的家族鬥爭中所作出的無奈之舉。而覺新的悲劇正是在這種種無奈中展開。覺新的悲劇不是他一個人造成的,而是由整個家族和社會造成的。

首先,覺新的自身原因。他在面對事情時過多地選擇了逃避、忍耐、順從。即使是犧牲自己和所愛的人,也要去遵從舊傳統。為此,他出國留學的夢想破滅了,他心愛的梅嫁與他人,最終他深愛的妻子也因此慘死郊外,連在她臨死前二人都沒能見上最後一面。覺新曾感歎:“我們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只有犧牲的資格。”可是,他那毫無原則的苟且順從,犧牲的不只是他自己的幸福,更有別人的幸福甚至性命。這完全是懦弱的表現。“他不説一句反抗的話”,如果説是出於無奈,那麼“沒有反抗的意思”則完全是因為他性格的懦弱,懦弱到毫無疑義的聽從着家人的擺佈。覺新的悲劇,他自己的懦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其次,家族原因。第一,覺新的家族地位。他是家裏的長房長孫,他從一出生便註定要承擔起整個家庭的重任。他是整個家族的未來,他承載着家人的希望。家庭就是他整個生活的中心,他的一切都要以家族為重。因此,他很難把視野投向整個社會,也就不會針對社會弊端做出抗爭。這一特殊地位註定了他不能像覺慧那樣激進,不能勇敢地做出反抗。第二,覺新的思想根源。這一點是由第一點衍生而來的。作為一個封建大家庭的長子長孫,他自然被寄予了厚望,接受良好的教育,當然這教育也是封建倫理的教育。儒家思想的孝悌觀念自然早已融入了他的血液裏。這也在思想上給他戴上了沉重的枷鎖。在他的思想裏他已不是簡單的為自己而活,他活着就是為了整個家族。它完全是封建禮教的奴隸。恪守着長房長孫的規矩。他完全成了一個傀儡,被人玩弄,任人擺佈,沒有思想也沒有靈魂。

最後,社會原因。在封建社會日趨瓦解的時代,像高家這樣的封建大家族也註定走向腐朽和墮落。家族的逐漸腐化令覺新認識到它所嚴格遵守的舊傳統再也無力支撐起這個家,現實的巨大壓力使覺新變得迷茫不知所措。他始終認為封建秩序是不可動搖的,因而在紛亂的境況中他只有選擇墨守。

覺新是處在新舊制度之間的人,矛盾的境遇也造成了他矛盾的人格。

覺新從小接受的是傳統封建禮教的思想,是完全從他的祖父、父親身上繼承下來的。同時他又處在社會轉型的時期,與弟弟們一起如飢似渴的閲讀進步刊物。“每天晚上,他和兩個兄弟輪流的讀這些書報,連通訊欄也不肯輕易放過。他們有時候還討論這些書報中所論到的各種問題。”他的思想雖不如覺民覺慧激進,被稱作“劉半農的作揖主義的擁護者”,也常説自己“喜歡托爾斯泰的無抵抗主義”,可他的思想畢竟超越了封建禮教的範圍,是一大進步。而且他這樣又能夠“把《新青年》的理論和他們這個大家庭的現實毫不衝突地結合起來。它給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論,一方面又順應着舊的環境生活下去,自己並不覺得矛盾。”他正是在這種矛盾當中尋找理想與現實的交叉點。或許只有在這時他才能找回那顆年輕的心,自己才不至過早的老去。

覺新最大的悲痛莫過於兩位至愛的人的離去。

當他來到梅的牀前,看着她“安靜地躺在牀上,眼睛微微閉着,頭髮飄散在枕畔,瘦削的臉像紙一樣地白”,他心中會是怎樣的滋味?悲哀?悔恨?痛心?可這所有的一切都無濟於事,無論什麼都已無法挽回那隕落了的年輕的生命。寂寞的荒廟中又有誰能陪伴那孤獨的生命?

當瑞珏的聲聲苦叫從窗裏飛出,闖進他的耳朵,他又是怎樣的心情?一扇破舊的木門最終使他們陰陽兩隔,至死都沒能見上一面,在門外狂吼的他又是怎樣的痛苦?那兩扇破舊的木門最終“攔住了最後的愛”。

直到此時,覺新才悔悟到:“真正奪去了他的妻子的還是另一種東西,是整個制度,整個禮教,整個迷信。這一切全壓在他的肩上,把他壓了這許多年,給他奪去了青春,奪去了幸福,奪去了前途,奪去了他所愛的兩個女人。他現在開始覺得這個擔子太重了。他想把它摔掉。他在掙扎。”這如果説算作思想上的覺悟的話,那麼他幫助覺慧離家便可稱作是將這一覺悟付諸實踐。他是真切的感覺“這個家需要一個叛徒”,真切希望這個腐朽家族的改變。

覺民這一典型形象揭示的是懦弱的個人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飽受煎熬和摧殘,最終葬送自己及他人的幸福的悲劇。他與覺慧構成鮮明的對比,也讓人們看到了在新舊時代交替的背景下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矛盾。

小説讀後感 篇五

大概是一年前的一個冬夜,我在電腦上第一次看完了原著小説。三島由紀夫的絕筆系列,竟然是那樣的平靜和優美,然而其中卻又隱含着無法消除的絕望。彷彿早春的最後一絲凜冽的寒氣一般的東西,是註定要消失的吧。

男主人公清顯是十八歲的美少年,維新志士之後,從小養在公卿家中,後來回到本家:和自家的武家氣氛卻格格不入,成為了一心期待衰亡之美的,有如扎入自己家族的幽雅的荊棘一般的存在:纖細優美,就如同和歌的男主角,還不知戀愛為何物,心中憧憬着年幼時見過的春日宮妃。

女主人公聰子是清顯從小寄養的公卿家的女兒,年齡比清顯大。兩人始終處在曖昧的狀態,後來由於一點小誤會,聰子賭氣接受了洞院宮的求婚,而在這時,清顯才終於意識到了何謂戀愛:優雅地打破禁忌,和已經獲得天皇賜婚的聰子繼續交往。這種青春期逆反般的戀愛最後的結果是作為未來妃子的聰子懷孕,在去關西流產的過程中,精神崩潰出家。

最後的清顯不顧一切地冒着嚴寒,去京都的寺院請求見聰子一面,但是無論如何都沒有能夠如願。後來的清顯染上了肺炎,回到東京後不治身亡,年僅十九歲。

這便是所謂的典型的日本式的戀愛。女方一往情深卻不知該如何表達,只有不斷的試探,從小小的迴應中得到肯定並歡喜;男方則總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立場,總是懷疑女方把自己當孩子般的玩弄。只有最後當這段戀愛已經成為不可能時,兩人才終於走到了一起。幼年時一起玩的雙六,那時御賜糕點的顏色,習字時滴在紙張上的墨水,這些細小的回憶彙集在一起,才最終帶來了那爆發式的,猶如春日的早晨狂奔的馬車般的感情。

但是這種幸福卻處處隱藏着某種不祥,彷彿清顯的夢日記一般的徵兆。那時從終南別墅回東京的聰子,一方面沉浸於這種禁斷的遊戲帶來的快感之中,另一方面又令人恐怖地預言這一切的必然結束:然而又不是完全的結束,就像兩人相見的那個場景,“永恆流轉如瀑布”,清顯在以後的日子中不斷轉生着,仍然想要追尋着什麼;而聰子永遠留在了那個拋棄了一切的場所:所以才會在60年後,當本多鼓起勇氣去見聰子,並且想把他所見證的轉生的故事告訴聰子時,被聰子以最殘酷的方式拒絕:她從根本上否定了清顯這個人的存在,連同那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什麼都沒有留下來。本多最後茫然地站在庭院中,意識到自己最後終於來到了什麼也沒有的場所:一切感情的東西都已死去,剩下的只有空虛和醜陋的機械性的觀察者。

我無法猜想導演到底是要從什麼角度,出於什麼樣的心思想要去把握這麼大的一個東西。我總覺得三島是活生生的存在於這部小説中的,那便是本多。他的客觀,他的明晰,他的醜陋與衰老——三島畏懼着這些。本多享受着作為偷-窺者的快感,自以為見證了超越一切現實法規的轉世的奧祕,最後卻發現那一切都只不過是遙遠的夢幻般的東西。導演想呈現給我們的,或許也不過只是一個夢,那個有執著的戀愛的,有兩人存在的美好的夢。

那就和大正時代一樣,都是如同鹿鳴館的華爾茲一般,一旦消失永遠不會再有的東西。但是會有什麼留下來,昭和時代那位深藍色劍道少年百合一般的信仰,戰時泰國月光姬散發束,三島也心滿意足的奔向了他人生的戰場;而我們,合上了書本。

小説讀後感 篇六

最近,有一部電影火遍了大江南北,那就是趙薇導演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昨天,看完了原着,感覺文字更加能夠觸動人心。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情節其實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人物的內心世界,應該是一個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物。下面,來談談我對書中四個重要人物的感覺。

林靜,“琴瑟在御,莫不靜好”,這個有點女孩子氣的名字,就來自於這句話,22歲美國留學,回國後成為檢察院的檢察長。林靜的青春似乎是很多人想要的:學業有成、工作順利。這些其實只是林靜的標籤,可他並不快樂,他的日子是充滿糾結的,他最終不得不放棄,他的日子只是為了父母和事業,人如果僅僅活成這樣,也是不盡人意的。其實,林靜就是現代人的一個影子:一邊失去一邊尋找,含着淚微笑。

陳孝正,這名字聽起來就是一個高材生,孝順、正直,這根本就是新一代的社會標兵啊!沒錯,陳孝正就是這麼一個人,他的人生就好比一座只能建造一次的大樓,不能容忍有一釐米的誤差,他的青春是老一輩們所追求的:成績好,工作好,什麼都好,走出去多有臉!其實呢,陳孝正完全可以用一句歌詞概括:“任歲月風乾理想,再也找不回真的我。”沒有勇氣,只能迴避,沒有完美的青春。

鄭微,全身都散發着能量,“我是誰?我是天不怕地不怕的玉面小飛龍,有什麼我得不到?”她會為一個男生日夜兼程,會為了一個承諾而幾夜不眠。敢愛敢恨、直爽,她的青春沒有什麼遺憾,甚至有點阿Q精神,還是一句歌詞:“回憶過去,痛苦和相思忘不掉,為何你還在撥動我心跳”。

阮莞,她是許多人心目中的女神,美麗、温婉、賢淑、端莊,要是那時候有選美,不得回回都是冠軍?“我的願望是——青春不朽”。呵,是不是有些好笑?人總是會老去的,青春,不是容顏,更不是年齡。阮莞在最燦爛的年華遇到絢麗,在最決絕的時候封存記憶。小説的最後一章是:“阮莞,只有你的青春不朽。”一生來過,一起走過,此生無悔。所以,我們還是以前的模樣。

最後,依然是一句歌詞:“當花瓣離開了花朵,暗香殘留。”青春在每個人心裏的某個角落,不管到什麼時候,都會擁有那餘温和芬芳。

小説讀後感 篇七

愛。什麼是愛?是轟轟烈烈的情?是難捨難分的戀?還是藏在心底默默無聞的念想?中華下下五千年,有多少人能夠真正説清愛的含義?但是其實愛很簡單。作家曹文軒的筆下—《青銅葵花》中,愛就是那麼質樸而又震撼人心。

在書中,有一個名為“稻香渡”的小鄉村,村子裏,有一位叫“青銅”的啞巴男孩與一名叫“葵花”的善良女孩。誰都知道,青銅葵花是兄妹,沒有血緣關係的兄妹,卻勝似親人的兄妹。

為了讓葵花上學,青銅放棄了學習的機會;為了讓葵花照一張相,青銅賣掉了包括自已腳上所有的蘆花鞋,光着腳走在冰天雪地裏;為了讓葵花看上戲,青銅頂着葵花站了整整一個晚上;為了讓葵花漂漂亮亮的站在舞台上表演,青銅吹得腮幫子都麻木了才為葵花做了一串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冰項鍊…

為了給自已貧困的家省錢,葵花沒有去拍照;為了能夠多編一些蘆花鞋賣錢,葵花每天一放學就去採蘆花;為了賺錢給奶奶治病,葵花獨自一人跑去江南撿銀杏;為了省錢給家裏,葵花故意把考試考差,只為了綴學…

什麼是愛?這就是愛,是大愛!青銅葵花,兩個僅十多歲的孩子卻告訴了我們愛的真諦!沒有雜質,簡簡單單卻又動人心絃的愛。

看到最後的時候,我哭了,哭了很久,在葵花要被接回城裏,問起哥哥要哪的時候,我哭了,看到青銅,一個啞巴男孩,居然大聲喊出了葵花名字時候,我哭了!那該是怎樣深沉的愛啊!

《青銅葵花》中沒有華麗誇張的語言,也沒有過肆張揚的感歎,有的只是質樸的描述,卻令人難以忘懷。我想每個人讀過這本書,都會深深地愛上它吧!

這樣質樸的文字,這樣深沉的情感,我想信每個人讀了都會深有感觸,當然我也不例外。

白鹿原小説讀後感 篇八

很多課上,老師都提到了《白鹿原》。而我在無意中淘到了這本書,本來沒多大興趣,因為我對戰爭一類的有着本能的反感,而在聽了大家對它的評價後,我決定看看這本書。最開始僅僅作為一本普通小説來看的,開篇覺得還具有一些傳奇色彩。沒想到一切都是一個暗示,一個伏筆。這讓我想起了《紅樓夢》,二者還真有異曲同工之妙。

主人公六娶六喪,神祕的序曲預示着不祥。一個家庭兩代子孫,為爭奪白鹿原的統治代代爭鬥不已,上演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話劇;巧取風水地,惡施美人計,孝子為匪,親翁殺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內戰,白鹿原翻雲覆雨,王旗變幻,家仇國恨,交錯纏結,冤冤相報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陣痛中顫慄。

説實話,電影版的讓它確實有些變味,田小娥只是無數個悲劇中的一個。但是在她將尿撒在鹿子霖臉上時,我覺得她很勇敢,很高大。原本的她只是一個小女人,卻要面對那麼多無奈,只求一份幸福,卻落得香消玉殞。我不喜歡黑娃,雖然在最開始給了田小娥幸福,卻在後來將她帶進一個個漩渦,而在她最需要他的時候潛逃不知何處。

作者也儘量用一種純粹,真實的農民語言來展現故事,這是很難得的。這樣的故事,在傳奇中帶給觀眾真實的社會面貌。對於農村的封建習俗,甚至思想會帶給我們很深的印象,因為它幾乎無所不在。在這個故事中,很多悲劇圍繞着改革,就是新與舊的鬥爭。

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變遷的雄奇史詩,一軸中國農村斑斕多彩,觸目驚心的長幅畫卷。其實這裏面最主要的人物卻是白嘉軒,我不知道該如何描述這個人,因為他讓我覺得捉摸不透的感覺。而他的性格似乎也隨着歲月而不斷的完善。從一個稚嫩的青年,變成堅毅的族長,而他的姐夫更是充滿了神祕色彩,很是耐人尋味。

小説讀後感800字 篇九

《狼王夢》是沈石溪的一部長達三十萬字的長篇小説,內容驚險曲折、回味無窮。

在一個黑夜中,母狼紫嵐在暴風雨之下產了五隻狼崽,四公一母,可這些小傢伙們剛出生,便有一隻死去了,在這個暴風雨之夜,紫嵐找不到食物,正在發愁中,眼神忽然飄向了那隻死去的小狼崽,心裏一陣抽搐,但還是吃下了小狼崽,它很痛苦,但很無奈,這是他第一次嚐到痛苦的感覺,意識到了什麼叫真正的痛苦。很快,剩下的四隻小狼崽滿月了,甚至還有一隻回來一隻兔子,紫嵐真是喜上眉梢,可惜高興沒太久,那隻名叫黑仔的狼崽便被金雕捉走了,還沒來得及實現它父親的狼王夢,是紫嵐又盯上了第二隻最強壯的狼崽,名叫藍魂兒,也繼承了它父親的基因、勇敢,可在狼羣的狩獵中,被狗熊咬死了,紫嵐的心在抽搐,於是,他又盯向了第三隻狼崽:雙毛一開始很懦弱,不願意接受紫嵐對它的訓練,紫嵐便逼着它一步步走上狼王,可雙毛又在狼王之爭中被狼王咬死了。只剩下最後一隻母狼崽,紫嵐對它不抱希望,它每天吃完了睡睡完吃,無所事事。有一天,它突發奇想,如果讓母狼崽延續下一代,豈不是又有新的狼王人選了嗎?它興沖沖的去找母狼崽,卻被母狼崽從山洞裏趕了出來,原來,母狼崽已經有了新的配偶。此男忍了,忍痛離開這個陪了他幾年的家,把他讓給母狼崽延續狼王的下一代。一次,她在草原上散步,路過這個山洞,發現一隻山雕在上面盤旋,不懷好意的眼珠盯着山洞在看,紫嵐為了救母狼崽,不顧一切的山雕搏鬥了起來,搏鬥到精疲力竭,奄奄一息,最後與山雕同歸於盡。

看完這個故事,我深深的被震撼了,母愛的力量是多麼的偉大!母愛有時像一把小傘問你遮風擋雨;母愛又有時像紫嵐一樣,不顧一切的保護她的孩子……

看完這個故事,我明白了父母的苦衷,要掙錢,要養家還要管我們的學習,給我們生活的費用,幾乎我們操碎了心。可是……我們又能給父母什麼呢?有的時想幫忙還淨幫倒忙,如果我們問:“我們能為你們幹些什麼?”所有父母肯定會這樣回答:“學好就好了”。父母都一個樣,我們又能幹些什麼呢?

這本書我只想感歎一句:“可憐天下父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