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淺談《中庸》之道與中醫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17W

《中庸》一書中至關重要的哲學命題是“致中和”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説的是中和是世界萬物存在的理想狀態。通過各種方法達到這一理想狀態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萬物便生長髮育。可以説中醫學所闡明的“陰陽和合”“陰平陽祕”生理機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體現。中醫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就是致中和。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致中和。寒就要熱,熱就要寒,結就要散,逸就要勞,勞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從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潰了就沒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適事為故,恰到好處就好了。以平為期,以和為重,這就是它的一種最高境界。

淺談《中庸》之道與中醫

一、中醫藴涵着濃厚的《中庸》之道  

1、中醫折射出的《中庸》思想

中醫是幾千年來勞動人民前赴後繼不斷實踐、領悟、總結出來的精華,其中充滿了中國優秀的哲學思想——中庸思想。《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強調“中和”就是説: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的情感時,心中是平靜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樂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們必然要表現出來。表現出來而符合常理,有節度,這就叫做“和”。二者協調和諧,這便是“中和”。人人都達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氣和,社會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無事了。中醫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五行相貫的藏象學説,陰陽互根的治療原則無不打上了中庸“中和”思想的烙印。

2、《中庸》語言文字是中醫的外殼

《中庸》曰:“君於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中庸體現着恰到好處,這正是每位中醫大夫所追求的境地,不論是臨牀用藥,還是化驗檢查都力求恰到好處,避免過度醫療。從語言文字來看,古人造“醫”字,《説文解字》曰:“醫治病工也……從酉”,造字之後便有了語法、句讀、修辭等更為複雜的語言文化體系的零部件,中醫就是藉助這些零部件來組裝其理論、體現其思維、傳承其經驗的。於是,便有了《醫古文》,而中庸語言文字所代表的可以説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是中國古文的精華,以醫古文為代表的語言文字可以説是中醫獨特的、帶有濃郁文學色彩的堅固外殼。

3、 中國古代醫家的行為閃現着《中庸》光芒

中醫集中體現的就是“中和”“仁義”“愛心”等。這些都深刻融入了儒家、佛教、道教的思想。在儒釋道的影響下,成就了一批又一批著名醫家,為中醫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而這些醫家身上無不閃現着仁愛和孝道。

仁愛:東漢末年,政治黑暗,社會動盪,戰亂頻繁,加上天災,連年瘟疫。不到十年,張仲景的宗族200多人死於疫病者達到三分之二。這激發了他勤求古訓、學醫救人,為中醫辨證論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在《傷寒雜病論》中序言道“醫雖小道,能救殃痾。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生長全,以養其身”。

孝道:明代醫家汪機因母病而潛心學醫,研讀諸醫家書,著作十分豐富。像他這樣因親人患病而發憤習醫者有“滋陰派”創始人朱丹溪等人。

《中庸》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仁者人也”,意思是人所具有的各種美德屬於仁,換一句話説,仁所涵蓋的美德是仁的外延。反過來説,“人者仁也”,“仁”又是屬於“人”的範疇。“仁”與“人”,如影隨形,互相依存,“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道即仁道,“人”必須有“仁”,“人”若無“仁”,則不成其為人。道不遠人,道不離人,“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人而不仁”是從反面界定“仁”這個概念的外延。“仁者人也,親親為大。”“親親為大”是儒學“愛人”與其他學派“愛人”的一個重要區別,如墨子“兼相親,交相愛”;聖經的“博愛”;佛教的“愛眾生”。其它學派均是愛無等差,儒學的愛有等差,先是愛父母,“親親為大”,次是愛兄弟,“友于兄弟”,其次是愛朋友,又其次是“泛愛眾”。

《中庸》曰:“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闡述了真正的孝道。

二、中醫在當代中國沒落下去的思考

1、過早接受現代醫學的基礎知識不利於培養中醫思維

醫院校在中醫西醫課程設置上的不合理。西醫與中醫課時安排的比例由最初的2:8變成了現在的4:6。中醫、西醫是兩種不同的思維,在講授中醫基礎的同時又講授西醫基礎,中醫講人是由氣組成的,西醫説人是由細胞組成的,中醫講心主神志,西醫説心是循環系統的中樞……搞得學生雲裏霧裏。而發展中醫就要稿好繼承,搞好繼承就要學好中醫,學好中醫就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深入學習,離不開紮實的古文基礎,學不好古文,不去了解傳統文化,不去研究中醫發展歷史,就沒有興趣去學好中醫。而我國古代醫家對經史子集無有不熟,傳統文化功底甚為深厚,也正是他們有了傳統文化這一基礎,因此對其經驗總結便能以歌訣、詩詞等各種形式表現出來,讓後人讀起來朗朗上口,明朗易記。如李時珍之《瀕湖脈學》、高武之《百症賦》,還有上個世紀廣為流傳的《湯頭歌訣》、《藥性賦》等等。

2、傳統道德在當今社會顯得薄弱

當今社會,誠信已經形成了危機,孝道已經需要社會呼籲,現在的人“經濟為上”“利益第一”,追求酷,追求炫,追求享受,追求利益至上,看看今天學醫的人,無非就是混一口飯吃。為了理想而學醫,為了拯救生命而學醫,為了中醫藥事業的發揚光大而學醫,有多少人是這樣呢?

三、從醫路上我的感受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和在中醫臨牀崗位工作了近30年的中醫大夫,此時,我深深地體會到,醫生這個職業,是要甘於奉獻、甘於辛苦、甘為人梯的!用真誠和熱情、愛心和責任去對待每一位患者,不以功利而生活,不因平凡而鬱悶,每天蘸着歲月的汗水,度過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譜寫着屬於醫生的生活。

在這裏,我想告訴剛剛走入醫藥行業的年輕的醫護人員們,不管你做醫護是無奈的選擇,還是你深心裏熱愛這一職業,都要接納醫護是平平凡凡、辛辛苦苦的現實,更要知道醫護是需要極大愛心和責任心的職業。如果我們無法選擇不得不從事醫護工作,那麼,我們要想每天獲得一份快樂和幸福,就必須想患者之所想,思患者之所思,急患者之所急。醫者父母心,我們不光要有精湛的技術,更需要有一顆愛人之心,有一種換位思考的態度!孟子曰:“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踐行之,社會方能和諧,人間才能處處充滿着愛和温情。心中有愛,相信我們的醫護事業不再是如履薄冰!

我們沒有歌唱家們的耀眼和風光,沒有企業家們的獨領風騷,沒有科學家們的彪炳千秋流芳百世,更沒有領導者們的前呼後擁叱吒風雲,有的只是瑣碎辛勞的生活,有的只是與患者長年累月廝守在一起平凡的日子,這就需要為醫者不為功名利祿而喪志,不為平凡庸碌而抱怨。始終在這小小的田地裏默默耕耘,勤懇奉獻。這平平常常的日子裏,孕育着偉大和崇高,包含着幸福和快樂,成就光環和輝煌。關鍵是我們能否持久地守住這清貧和平凡,用我們的一生恆久地愛着這塊土地,不為外面精彩的世界所誘惑,專心於周而復始的、沒有波瀾壯闊、沒有驚心動魄的平庸的醫護生活,最後我們一定擁有光彩照人、令人景仰的人生。

習近平主席曾説“中華文明歷來注重社會和諧,……追求天人和諧、人際和諧,身心和諧的三個和諧”。我們要實現身與心、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必須首先實現心與性的和諧。心與性的關係就象人與法律的關係一樣,不是折中,不是協商,而是絕對服從,所以要修心養性,“修心”就是修掉後天污染之劣心、之心魂、之凡心、之習性。“養性”就是迴歸先天之良心、之心靈、之聖心、之本性,讓美好的心靈當家,讓醜惡的心魂退位,就是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為聖,這就叫心性合一、人心和善。只有人心和善,才能實現身與心和、人與人和、人與自然和。只有人心和善,才能實現家庭和睦、人際順、社會和諧、世界和平、人天和美。這便是中醫的博大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