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淺析《故事裏的中國》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3W

一、創作思路

淺析《故事裏的中國》

從《故事裏的中國》節目走紅,我們可以看見中央廣播電視總枱通過優秀的電視節目特殊的“培根鑄魂”,使優秀作品中所藴含的價值理念再次煥發新的生機,並用不一樣的接地氣方式引領文化節目的價值傳遞。

作為全新的一檔真正自主創新性原創的新節目模式,《故事裏的中國》採用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的經典現實題材的文藝作品,從這些經典文藝作品中選取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於一體的優秀人物和故事,依託電影、電視劇、話劇等藝術的表現方式,融合多種藝術表現手法串聯成新中國的“影像藝術博物館”,重現經典的同時並挖掘經典背後真實的印記和時代精神,傳達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精神價值理念。節目主旨是讓經典照進現實,讓世界品味中國。從目前已播出的九期節目來看,《故事裏的中國》不僅是在講述中國故事,更是在引領價值導向的同時解讀中國人的精神密碼,也可以看作是在通過大眾媒體向世界展示中國人民精神上的堅定信仰。

二、選材

節目會根據歷史影像資料參考,在保證故事完整流暢性的基礎上也確保了歷史信息的準確性。在節目中呈現的這些經典歷史人物,都是經過反反覆覆的雕琢和演繹,這些人物畫像也越來越清晰且固定。數這些經典人物中共同的性格特徵恰恰是經典文化作品感染大眾最重要的一個關鍵點,那就是對信仰的堅守。

從故事選材來看,從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的所有現實主義文藝作品挑選經典文藝作品為主要題材,就已經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節目本身選取的經典作品是已經過電影、電視劇、戲劇等多種藝術創作的表現方式傳播後,已經有了一定的觀眾基礎,相對來説大眾的理解和熟悉在一定程度上也較高。

三、內容

《故事裏的中國》內容用回首經典作品的方式,多元化的表達了國家和民族堅定地信仰。從故事的親歷者和見證者受邀登台講述,再到主持人董卿和受邀嘉賓的訪談中,運用訪談技巧更深入的挖掘經典背後的真實歷史過往,甚至還會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訪談結束後節目請實力派演員再度演譯經典文藝作品,同時還邀請文化學者、歷史專家和故事發生同時代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作為特別觀眾,用新的方式新的創意新的思路來講述新時代發生的中國故事。

《故事裏的中國》節目裏塑造的人物是一個個清晰的人物畫像。第一期節目主題圍繞經典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以再度演繹故事情節致敬革命先輩,銘記先輩的革命精神;第二期節目主題圍繞各個角度還原《平凡的世界》創作者創作前後費盡的心血,講述路遙自己“生於平凡之中,卻勇於追尋生命的不凡”的生命之路;第三期將經典小説《林海雪原》搬上舞台,讓觀眾們再度領略英雄人物智勇雙全的形象和不畏艱險的精神;第四期是由經典民族歌劇改編《白毛女》並且邀請了五位“白毛女”扮演者登上舞台,我們能從節目中感受到這部為人民而創作的經典是怎樣穿透漫長的歲月、跨越不同的國界、感動全世界的;第五期是還原經典革命故事《紅巖》,共同帶領觀眾走進“烈火”,去探索隱藏在感人的文字背後殘酷歲月所經歷的殘暴、第六期是真實故事改編的《焦裕祿》共同還原焦裕祿帶領全縣幹部羣眾治理“三害”的真實經歷,傳遞“公僕情懷、求實作風、奮鬥精神、道德情操”的焦裕祿精神、第七期是跟隨電影《橫空出世》一起重温那段崢嶸歲月,用心去觸摸那“兩彈一星”精神的巍峨豐碑,向“幹驚天動地的大事,做隱姓埋名人”的先輩們致以由衷的敬意、第八期是重温《鳳凰琴》影片,該影片講述了一位女青年張英子大學聯考落榜後去大山深處的界嶺國小任教,在界嶺國小發生的一些感人故事。鳳凰琴樸素的琴聲,卻奏響了千萬農村孩子的命運之曲,該影片上映後讓基層紮根的教師們更加受人尊敬和愛戴;第九期在回顧90年代電視劇《渴望》,重温這部經典鉅作,向千萬擁有大愛博愛精神的中國人致意。

總體回顧這九期節目,展現了新中國前後不同的歷史階段所湧現的不同的時代人物。前幾期節目再現的經典節目包括了電影電視劇戲劇等多種不同的表現方式,更生動的呈現出性格各異的經典角色,縱觀全部的事件和刻畫出的人物細節,它們反映出的精神實質都是一致的,都是對於國家和民族的堅定信仰。通過節目組創新的表達和節目評論的關鍵詞搜索分析,經典人物畫像也更加清晰的呈現在我們眼前。《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李俠與何蘭芬肩負着使命、擔當着責任,永遠守着忠誠,在最關鍵的歷史時期,經歷多少風風雨雨一直同路不曾分開,被稱為人間知己;《平凡的世界》裏的孫少平處在歷史的大變革時期卻仍然充滿理想,始終堅持對夢想的追求與渴望;《烈火中永生》裏的革命女鬥士江姐,面對敵人的迫害,毫不畏懼,在敵人的折磨中越發無比地堅定對共產黨的信仰。

四、表現形式

節目的表演形式更加大膽。採用了“1+N”舞台填充節目更為多元的傳播內容。利用每一期節目主題展開影視、戲劇、綜藝多維化呈現,同時節目裏的訪談、回顧經典片段和表演的三大環節片段,既互相關聯,又能單獨的成為一個片段單元,多元多維呈現出的大量素材正好銜接了當今碎片化的閲讀習慣,在碎片化的時間中迅速瀏覽得到節目核心的內涵。在每期節目播出之後都會生產出節目中不同片段單元的短視頻的節目片段,提供給不同喜好的受眾選擇,以便於在全方位人羣中的傳播。

節目中運用的舞台是旋轉式的舞台,整個舞台場景的設計與節目圍繞的主題敍事相輔相成。在完整的一期節目中,訪談這一環節的內容,主要是邀請與本期主題緊密關聯的人物進行訪談,在可移動式的訪談區域中主持人與每一類的受訪者的談話環節都是不同的,訪談結束過後,主持人和訪談嘉賓的舞台轉換成與現場觀眾們一起觀看圍讀會視頻和戲劇表演現場的觀眾席,圍讀會的重讀劇本片段和戲劇表演所給予觀眾的現場感,再加上節目中運用影視蒙太奇手法,讓觀眾們可以在同一時間內看到不同的空間故事發展。蒙太奇手法使得敍事節奏感更強、人物情緒更飽滿。更能讓觀眾們被故事所吸引代入,觀眾的沉浸式體驗感也更強烈。觀眾代入角色之後,身份從單純的節目受眾轉化為價值傳遞的主體和親身踐行者。

節目的雙重敍事邏輯緊密,節目的開頭是經典的影視片段,從影視片段的角色中切入,再到真實的人物訪談之後進入戲劇舞台表演,從而完成整個主題的故事敍述,這是整個節目的一條主要邏輯敍事線。整個節目主要內容是對真實人物嘉賓的紀實訪談,以訪談的內容為線串聯整個節目內容,再借助舞台戲劇表演充實故事敍述,實現多線並行的立體化敍事。

以首期節目《永不消逝的電波》為例分析,節目首先邀請到1958版電影中何蘭芬的飾演者袁霞,從她的視角講述整部電影的拍攝過程和她感覺到的革命夫妻一起度過的歲月往事。以影視片段作為本期話題的切入點,使得觀眾瞭解故事情節和人物角色之後立馬有了動情的感悟。

初步搭建故事結構之後,邀請故事中的主人公李白烈士的家人登台,在訪談過程中挖掘出更多的細節,真實人物聲情並茂的講述比任何演繹表演來的更直接,這讓心中模糊的人物形象也更鮮活的呈現出眼前。

要經過充分的解讀經典作品後,戲劇化的表演才能夠更加的順暢。如果説故事敍述的關鍵嘉賓人物的關係,那麼節目的亮點就是舞台戲劇演繹。完成主敍事線的同時也完成了另一條敍事線。

五、傳播渠道

參考酷雲實時收視數據,首期節目的直播過程中,實時關注度超1%,同時在全國網絡和各個城市的網絡排行榜排名第一,由此可窺見該節目的熱度。

從CSM全國網收視率查看分人羣收視數據,相比較央視的綜合頻道同期時間段,15至24歲的觀眾收視率同比增加75%;觀眾規模也同比提升34.2%,該節目實現了年輕羣體收視率和收拾規模的提升,提高了收視羣眾年輕化佔比率。截至目前,節目的相關話題閲讀量達到30億。歷史的史實到熒幕的傳奇,再到《故事裏的中國》舞台,歷史經典又一次煥發新的活力。

從傳播角度來看,《新聞聯播》發佈節目的首播信息,各大主流媒體、自媒體平台、平面媒體相繼推出專欄報道。不同層級的不同渠道在節目首期播出之後迅速升温,引發熱議。讓更多的觀眾瞭解到節目。首期節目播出後,結合網絡媒體的傳播,獲得了除電視屏幕之外的價值導向引領作用,觀眾們在網絡上相繼表達對革命先輩的懷念,對英雄人物的崇敬,甚至還形成了線下的良好互動體驗。第二期節目《平凡的世界》播出之後,小説《平方的世界》迅速佔領噹噹網的熱搜第一,一段時間內持續性的佔領小説榜前列,這也展現出節目的強大感染力和號召力,讓觀眾們自發的去探尋經典,由衷地感受到強大的精神力量。

其次,節目的每一期經典作品的再現都重點使用了大量的象徵性符號,這樣做不僅加強了在場觀眾們的視聽衝擊力,也提升了節目的儀式感,提升了節目的儀式化,更加容易觸發受眾內心深處的崇高感。用最為顯著的符號,增加觀眾的印象。這些符號包括圖像符號、實物符號、行為符號、聲音符號。圖像符號:用最經典的畫面定格瞬間,期中有:李俠夫婦相互擁抱依依不捨的告別、孫少平與田曉霞在梨花樹下的相約、艱苦的獄中環境下江姐堅持繡五星紅旗等;實物符號:電報機、五星紅旗等;行為符號:為了革命蘇採青再一次發明電碼發報機、現場連線小説原作者等;聲音符號:打電報聲、京劇的唱聲等。這些符號相互作用着,將每一期要表達傳遞的價值理念更加的具體化、形象化,不僅讓觀眾們更好地接受節目中所要傳達的精神價值理念,同時也形成突出的話題和鮮明的記憶點更有利於在網絡中迅速地傳播。

在清晰明瞭的故事和形象具體化的象徵符號強力支持下,《故事裏的中國》打破了互聯網時代媒介融合時期的媒介生態環境下電視媒介傳播的困境,還利用互聯網傳播需求對節目的內容進行精準的製作投放,用話題度和記憶點打開互聯網輿論的關鍵傳播入口。

六、總結

《故事裏的中國》之所以能成為爆款的文化綜藝,除了以上闡述分析的一些因素之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它不僅僅是講述中國的故事,更是在重新詮釋中國的精神密碼!

第一,用以獨特魅力的方法再詮釋中國故事。要想講好一箇中國故事,不僅只是有温度,它還要有硬度、細節和格局,更要有人性的閃光之處和人物的特殊氣度。

第二,用以更具新時代性的創新方法講好中國故事。《故事裏的中國》找到了不同年齡的觀眾羣體的共情點和不同時代的革命精神的共振點,更做到了讓年輕一代去親近經典、探尋經典、體會經典。

第三,用以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向世界呈現中國故事。因為這些經典作品是傳達國家和民族信仰的永恆的載體,從它誕生那刻起,它所承載的歷史意義和價值理念就無法磨滅,隨着時間的延長不斷加深。將歷史與文化結合,通過藝術形式表達,向世界呈現具有時代意義的中國故事。

Tags: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