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淺談新課程背景下中學語文課堂討論的困境及破解之道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2W

淺談新課程背景下中學語文課堂討論的困境及破解之道由本站會員“cjcycjcy”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淺談新課程背景下中學語文課堂討論的困境及破解之道

編者按:課堂討論,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中的基礎理論或主要疑難問題,在獨立鑽研的基礎上,共同進行討論、辯論的教學組織形式,可以全班進行,也可分大組進行。下面讓我們共同閲讀這篇淺談新課程背景下中學語文課堂討論的困境及破解之道。

淺談新課程背景下中學語文課堂討論的困境及破解之道

劉曉斌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合作學習有利於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有利於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應鼓勵學生在個人鑽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善於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可見,語文新課程非常重視學生合作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四個維度中也對學生有效地運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與人交流溝通,準確、清晰、生動、有邏輯性地表達自己的認識提出了明確要求。而課堂討論正是對學生相關能力培養的有效方法之一。

課堂討論,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中的基礎理論或主要疑難問題,在獨立鑽研的基礎上,共同進行討論、辯論的教學組織形式,可以全班進行,也可分大組進行。

課堂討論是實踐新課程“自主、合作、探究”這一核心理念的一種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新課程理念要求緊扣“教”和“學”,實現教師的“教”由“灌輸式教學為主”向“以探究式教學為主”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接受式學習為主”向“以研究性學習為主”轉變,而要實現這兩個轉變,課堂討論無疑是一種較好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課堂討論的益處一目瞭然:可以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可以促進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分析、質疑、創新能力;可以及時反饋學生的問題和不足,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可以使學生在討論探究中產生情感體驗、思想碰撞,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習慣;更可以讓學生在暢所欲言的過程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諸多好處,凡是贊成並實踐新課程改革的老師無不認同。

然而課堂討論的實際效果會由於教師個人對課堂討論的認識和實踐時的把控而有所不同。通過自身的教學活動及觀課我發現,在實施課堂討論這一教學組織形式時出現了一些共性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正成為深入推進新課堂亟需破解的難題。

一、討論時間倉促,虎頭蛇尾

為了完成其他教學環節,我們會在課堂上看到教師無視課堂上學生的討論正熱火朝天,而匆忙結束説:“由於時間關係,我們的討論就到這裏。”須知,既然課堂是學生的課堂,任務是學生需要完成的任務,教師就應該放手給學生去討論出結果,應該由學生討論的情況來決定是否結束,而不是拿課堂討論這種形式充當新課堂的門面,製造一種氣氛熱烈的假象。

二、討論沒有計劃,流於形式

教師在上課前對於本節課使用哪些教學形式並無全盤計劃,什麼時候使用,該不該使用,使用何種教學形式,較為隨意,“走到哪裏是哪裏”,導致本來很簡單的不需討論的問題也拿出來討論,學生沒有興趣而冷場,流於形式。

三、討論沒有分工,個別控制

在小組合作討論的過程中,由於小組成員沒有進行合理分工,導致表面是討論,實則是基礎好的同學在組內彙報答案,其他人無所事事。在全班範圍內組間交流討論過程中,也出現個別性格外向活躍的學生經常反覆代表本組其他成員發言,控制課堂討論的就是班內極少數幾個人,導致其他成員無法真正參與合作學習。這種課堂討論,表面上是新課堂的合作學習,實則為過去一位老師主控課堂翻版為幾名學生共同把控課堂而已,是穿着新課堂的“外衣”的老課堂。

四、討論參與度低,人云亦云

個別班級、個別合作學習小組的成員,由於受傳統“填鴨式”教學方式的影響,習慣於從老師和同學處獲得結論,長期以來養成了思維懶惰的習慣,所以儘管身處新課堂中,卻在班級、小組討論過程中表現得極為消極,很少或基本不參與討論,在展示討論結果時習慣於被人代表,或者就人云亦云,消極應付。

五、老師成局外人,袖手旁觀

在學生課堂討論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討論不予指導,遊離於課堂討論之外,未能很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未能很好發揮新課堂中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領者、點燃者、喚醒者、激勵者的角色,在討論後也未能對學生的討論進行恰如其分的評價。

以上問題若不在課堂實踐中將之很好解決,將會使學生逐漸喪失對課堂討論的參與興趣,也會使教師在課堂討論中因為感受到學生參與度的下降而逐漸放棄對學生參與討論的鼓勵,而最終的結果是課堂教學又回到老師一人主講、全班學生聽課做筆記的傳統教學的老路上去,這種結果是可怕的。

反思以上在課堂討論中出現的問題,我認為需要從以下幾方面來破解困境:

一、轉變教師的觀念。教師要敢於放手讓學生來討論,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來討論,不要因為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而擔心課堂討論會影響教學進度的完成。不敢放手,是沒有從思想上真正意識到課堂討論對於課堂任務的完成不是拖累,而是推手。好的課堂討論必定是快節奏、立體化、大容量的,利用好了,教學任務不但能完成,還可以“超額”完成。學生所討論的必定是他們最需要的,這比教師什麼都講更有針對性,因而更有效;以生為本的課堂,其教學任務的核心是讓學生學會,而不是完成預設的教學進度。教師再喋喋不休,都不如學生實實在在弄懂一個問題來得更有意義。

二、提高教師的課堂掌控能力。教師要加強基本功。讓學生討論,不是説教師就無事可做了,實質上對教師來説,教師對課堂的掌控能力比以前要求更高了。老師需要隨時瞭解各個組、各位組員實時討論的狀況,注意力分散了,要提醒,有疑惑了,要點撥,方法上有問題了,要及時糾正。面對討論過程中的臨時生成,更要有高超的藝術去引導。課堂討論的環節,需要教師去調節。討論後的展示,需要教師去評價、糾正……諸如此類問題,對老師的課堂控制能力是一個挑戰,所以説,在新課堂上,面對課堂討論,本身就是一個師生共同提高的過程。

三、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作為備課的參考,教師的教參大多提供一些傳統的看法,應對傳統課堂的授課,基本上夠用了。但面對新課堂下的課堂討論,則遠遠不夠了,因為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思維碰撞,隨時會出現一些新穎的觀點和看法,這就對老師的備考提出來新的要求:必須對課文的研習更深入、更全面,關注對課文的新的解讀,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否則就很難在新的教學形式中應對自如。須知,教師在課堂討論中也是參與者。

四、教師對學生的討論要進行切實可行的方法指導。部分學生之所以不喜歡課堂討論的形式,主要原因在於不知道如何去與他人合作討論,教師沒有幫助小組長對組內成員的職責進行確認,沒有對小組長進行培訓,小組長不懂得如何去組織組內的討論,這就導致了討論的低效甚至無效,所以對學生的討論進行切實可行的方法上的指導,是非常必要的。並且這個指導應至少貫穿一個較長的時期,使正確的討論方式成為一種流程固定下來,這樣才會使討論的流程順暢。

五、教師要幫助學生轉變觀念。眾所周知,由於諸多原因,很多學生都是自小接受傳統的“灌輸式”教學一路走上來的,已經從心理上習慣由老師在課堂上唱主角,所以這些學生從一開始接觸課堂討論這種形式時就會從心理上牴觸,即使因為怕老師批評加入了合作小組,也只是“混跡”於小組之中,“身在曹營心在漢”,消極應付。所以對這部分學生,老師們必須通過各種方法,轉變他們的認識,讓他們認識到學習最終是自己的事,並且通過那些轉變後表現優秀的同學讓他們認識到,課堂討論對他們來説是一種有趣而有效的新穎的學習體驗方式。

公眾號:曲一奏雅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寫寫幫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