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教學論文

淺談信息技術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欄目: 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7K

品德與社會是國小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品德與社會教學強調必須從學生髮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社會道德觀。教師在教學中要因地制宜地營造有利於學生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的學習環境,選取學生生活中真實可信的生動事例,採用學生樂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認識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使教學成為學生體驗生活、道德成長的有效過程。

淺談信息技術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信息技術以其即時性、交互性、多樣性、綜合化等優勢,正在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信息技術和品德與社會學科相結合,不但能優化課堂教學,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還能摒棄傳統教學偏於説教的弊端,從而構建自主探索、情境創設、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全方位、立體化的新型學習方式,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得到切實提高。

一、運用信息技術,創設生動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説:“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品德與社會》教材每頁幾幅插圖、十幾或幾十個文字讓許多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加上教師空洞、簡單的説教式教學讓學生厭煩這個學科。因此,品德與社會教師應恰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教學,通過多媒體的形、聲、色刺激學生的各個感官,創設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從而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比如,我在教學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沿着黃河走來》中的《黃河東流水》一課中,開課伊始,我簡單導入:自古以來,人類就懂得擇水而居。從遠古到現在,華夏民族一直生活在黃河、長江流域。亙古流淌的長江與黃河養育了勤勞勇敢的中華兒女,造就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和華夏文明。黃河與長江被成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然後,我用交互式白板的視頻播放功能播放了一段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央視製作的特別節目《黃河》中的一段視頻。激昂的背景音樂、氣勢恢宏的畫面令學生感到十分的震撼。因為身在遼北的孩子們沒有幾個能親自領略到黃河的風采。這段視頻激起了學生探究黃河流域的特點和兩岸文物古蹟的興趣。再如,我在教學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當火災發生時》這一課中,為了讓學生從歡鬧的課間十分鐘回到課堂,我用交互式白板的視頻播放功能播放了2004年吉林省吉林市“2.15”中百商廈火災的一段視頻,然後讓學生説一説感受。學生們有的説火災很無情,它奪去了不少人的寶貴生命,也給人們的財產帶來損失;有的説我們要掌握一些火災自救逃生知識,否則火災來臨時,就會束手無策,白白送死。這時候,教師相機板書課題,師生共同探究當火災發生時應該怎樣有效地保護自己,為接下來的探究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利用信息技術,突破重點難點,搭建自主探究學習近平台         

創設參與氛圍,引發主體主動探究,這是強調課堂教學的認識原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明確指出,教育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索,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為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信息技術和品德與社會課程整合,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地位被削弱,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充分體現出來。我在教學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黃河東流水》一課備課時,我使用網絡技術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對課堂教學中用到的各種資源進行整理,科學設計教學環節,並在每個環節提出探究主題,以生動形象的形式呈現給學生。特別是在突破黃河流經地域的地形地貌特點和文物古蹟這個重難點時,我製作了內容較豐富的白板課件,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開展做好了準備。課堂教學中,我先用白板出示黃河上游的圖片,讓學生結合教材中的圖片小組探究學習,出示“這幅圖中黃河流經哪些省或自治區?這些地區的地形、地貌有何特點?”學生小組探究學習交流後,我利用白板的視頻播放功能向學生展示黃河源頭及流經青海貴德、甘肅蘭州等地的黃河的視頻;在學習探究黃河中下游地形、地貌的特點時,我利用白板的拖拽、圈劃、幕布等功能逐一向學生展示地形、地貌的特點,既直觀形象,又饒有趣味。在探究黃河流域的文物古蹟時,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我用白板的拖拽、放大功能依次出示敦煌莫高窟、青海塔爾寺、西安兵馬俑、洛陽龍門石窟等古蹟,。學生們利用白板的投影功能介紹了開封、西安、洛陽、安陽等古都的歷史與文化,更是把枯燥的教材文本以別樣的形式呈現給大家,有效地解決了本課的重難點,學生在這個情境中愉悦地探究學習,同時也培養了他們之間團結、協調、合作的精神,對於學生將受益終生。

三、運用信息技術,整合課程資源,跨越時間和空間限制                          

在國小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中,我將信息技術和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進行有機整合,利用信息技術收集大量有關信息,組織學生利用多媒體討論、探究、表達、交流,讓學生在豐富的資源環境下學習,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研究的工具,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取得了較好的育人效果。如我在教學北師大版四年級下《我為家鄉驕傲》時,課前我安排學生利用課餘時間收集整理家鄉名人、名優特產、名勝古蹟等令鐵嶺人引以為傲的人與物,教材提供的是廣義上的家鄉——祖國某地的人與物,對於我們遼北的國小生來説距離有點遠。所以,我因地制宜安排了這樣的一項作業。課上,我只是簡單地拋磚引玉,學生們就異常踴躍地在小組及全班交流起來。有的學生自己找到鐵嶺名人趙本山、潘長江、陳躍玲、孫福明、閆紅、王永志、高其佩、郝浴、魏燮均、納蘭性德等名人及事蹟,並打印出來用白板的投影功能向大家展示;有的學生家裏沒有電腦或網絡,就利用的班級的多媒體找資料,然後存到電腦中,課堂上也能比較嫻熟地操作,向全班展示鐵嶺龍首山的魁星樓、駐蹕塔、秀峯塔、龍潭寺等。一個學生展示了當年康熙皇帝遊鐵嶺寫的一首六言絕句“雨餘塞草自綠,日出山花更紅。轍跡神州近遠,驥鳴廣陌西東。”還出示了在鐵嶺龍首山駐蹕塔旁邊的此詩的詩碑,並講了此詩的意思及作詩的經過。跨越百年的歷史文化能在今天的課堂上重現,令我和學生們耳目一新。又如,我在教學遼師大版四年級上《3.15大行動》時,央視的3.15晚會已經結束了,我雖然要求學生抽時間觀看此晚會,看看2018年有哪些假冒偽劣產品會曝光。但是,課堂上學生們準備不足,我利用學校早已實現了“班班通”的條件,馬上打開班級的白板,迅速在電腦上搜索“2018年央視3.15晚會”,有選擇地和學生們共同觀看一個個片段,學生們既知曉了山寨飲料佔據三四線城市及農村市場的現狀,也瞭解到吃雞蛋黃不會使人體的膽固醇升高等知識,學生們都比較有興趣。信息技術手段彌補了師生教學準備不足的短板,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總之,將信息技術和國小品德與社會學科有機整合,優化了品德與社會教學,給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手段和向學生傳遞信息的途徑。品德與社會課堂因信息技術的應用而變得生動活潑、趣意盎然。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了探究學習能力,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也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