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沉思錄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07W

沉思錄讀後感【多篇】

沉思錄讀後感 篇一

古羅馬哲人愛比克泰德在其著作《沉思錄》中,將人生視如赴宴。他強調,人的舉止應當像一個高貴的人那樣優雅得體。“當菜餚遞到你面前時,可伸手取一份,但分量要合適;如果菜餚只是從你眼前經過,就享用你盤中的食物;如果菜餚還未傳到你這裏,就應該耐心等待。”在作者那個時代,物質極端匱乏,宴席是很稀罕的。我想,作者的意思是,人偶爾參加一次宴席,要抵禦美食的誘惑,剋制自己的物慾,做到舉止得體,把握有度,知足常樂,自然平和,有耐心,有涵養,不強求,不貪婪,始終保持自己做人的尊嚴、高貴的品質,赴宴如此,人生亦如此。

2000多年後的今天,隨着物質的極大豐富,逐漸富裕起來的中國人開始步入小康生活,其標誌就是首先解決温飽問題。在我們這個民以食為天的國度,餐飲業已發展成為巨大的產業,城市的大街小巷裏,開的最多的就是餐館飯店酒樓,每年的消費數以千億,不僅將北京“俏江南”的女老闆張蘭吃成了名人,還吃出了“湘鄂情”等上市公司。

生活在城裏的人,經常要赴宴。不是你請人家吃,就是人家請你吃。本來吃飯的原始目的是給人提供能量,維持生命,可後來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講究,演變成一種飲食文化、酒文化和社交文化。如今,人們花在睡眠上的時間越來越少,花在吃飯上的時間越來越多。吃飯早已成為人們社會生活和社會關係的一個縮影。

赴宴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身份。達官貴人總是被宴請,天天上高檔酒店,吃山珍海味。其實,魚翅海蔘鮑魚龍蝦吃多了,味同嚼蠟,一點感覺都沒有,可請的人和被請的人都硬撐着,他們吃的不是海鮮,而是一種檔次和身份,吃的是面子。生意人總是請別人的多,買單的多。中國人的許多重要決定,都是在酒桌上做出的,生意在酒桌上談成,婚姻在酒桌上敲定,宴席往往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和成敗。股神巴菲特甚至發明了“午餐拍賣”的遊戲,仰慕者不惜花費幾十萬元與之共進午餐,把吃飯推到了極致。

赴宴還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教養。中國是個禮儀之邦,在酒席上特別講究座次。長幼尊卑分得十分清楚,尊者長者請上座,幼者卑者打下首,位置千萬不能搞亂。無酒不成席,敬酒也有講究,主人先敬,陪客再敬,依次進行,不能亂了規矩。就是在酒席上説話,也得分清主次,話題圍着尊者轉,陪者最好隨聲附和,切不可別喋喋不休,喧賓奪主。假如在酒席上“領導未動我先嚐,領導夾菜我轉桌,領導乾杯我表示”,估計你就離下課不遠了。這就是目前許多機關強調的所謂“席位意識”。從一個人在酒席上的表現,就可以大致判斷出他的地位、修養、性格和為人。

有一種人,把赴宴當作人生的常態,整天泡在酒席上,斛光交錯,不醉不休,聲色犬馬,樂此不疲,這樣的人生是醉生夢死的人生,猶如《皇帝內經》所言:“以酒為漿,以佞為常,半百而衰”。

人生如赴宴。當你參加宴席時,希望常常想起這句話,想想自己在宴席中的角色和表現!

《沉思錄》,這是馬克。奧勒所寫的自己與自己對話的十二卷書,具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它高貴,從書上無時無刻我們可以看到作者那種嚴肅、莊重、純正和主題崇高的思想;它淡然,因為作者的心靈始終是安寧和靜謐的;然而,它又是那麼的憂鬱,藉助作者所身處的那個戰亂不斷、災難頻繁的時代背景,我們更是可以看到即使馬克奧勒以其堅定精神和智慧夜以繼日地工作,也不能阻擋古羅馬帝國頹勢的無奈。正是在這本用靈魂寫成的書裏,我們往往能夠從這些樸實無華的句子中有所得,有所感,以下就是我個人對此書的理解和所得到的啟示。

卷一主要是作者對自己一生中從別人身上所學到的精神及生活方式進行的一系列歸納,它讓我們更加深刻了解到人並非是完美的,而且如作者所説“品格是需要改進和訓練的”,好的品德閃耀在良好的傳承中。我們也要懂得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提升自己對生活、世界的認知,弘揚高尚的美德。

我們經常抱怨光陰如梭,不經意間多少個昨天已成為過去,不禁會想象自己的生命消失之後世界會是什麼樣子的,誠然,地球還是會轉的,太陽依舊東昇西落。“在宇宙中是物體本身的消失,而在時間卻是對它們的記憶的消失”。人經常不免擔心當你離開這個世界後,就沒有人再記起你,這往往是最可悲的。因此,作者主張把握機會,正確對待人生,抓緊時間實現人生價值,然後樂觀面對生死,最後又有何憾?又有何懼?在第二卷中,有這樣一句話深刻印在腦海“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確實經常把精力放在別人身上,或許可以説為外物所左右,但這樣卻往往忽略了自己內心的活動,所以我們所謂的“不幸福”就是在我們把自己的幸福寄託予別的靈魂所產生的心理落空。除了為外物分心外,也有人確實關注自己的靈魂,但卻往往彷徨於時間的無情,這是空虛使然嗎?或許那只是一方面,我認為心理以及人生觀佔大部分,我們説哲學是心靈的藥物,它指引我們不做無目的事情,而且接受所有對我們發生的事情,保護我們心中的神不受傷害。

“這是一個羞愧:當你的身體還沒有衰退時,你的靈魂就先在生活中衰退。”人的生命的死亡分兩種,即身體死亡和靈魂死亡。身體的死亡,這是不可預料的,並不是我們所能干涉的,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珍惜自己身體的健康。但若説到靈魂死亡,這便不免令人痛心,多少人自甘墜落,或許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因環境所迫,但又有多少人想到回頭是岸這個道理,作者曾説一旦壓力消失就不要再繼續不安,因為你將通過不斷地再回到自身而達到較大的和諧。或許一切並非那麼容易,但若有心,我們該常常返觀自身,不要讓任何特殊性質及其價值從我們身上逃脱,人的本性為善,沒有任何人能阻止你按照你自己的理智本性生活,我一直相信這句話。

作者在這本書上建議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像安東尼的一個信徒一樣,一樣的對符合理性的每一行為堅定一貫,一樣的胸懷坦蕩、虔誠寧靜,一樣的精細考察方法和行為而不倉促行事,甚至學會滿足和在平凡的事物中索取快樂。這樣的提倡又未嘗不可,我們的確沒辦法做到那樣絕對的理性,但這樣的理性是為了讓我們喚回自身即將流逝的特質。靈魂的保持是一方面,而我們更應該延續靈魂美好的一面。作者反覆強調人的社會性,人不是單獨存在於這世上的,而是彼此為了對方而存在的。這社會本是如此,有善必有惡,我們應該每天有準備地去面對那些人,並且要寬容以對,學會忍耐,而並非冤冤相報,如果,確實放不下,那就記住作者的這句話“親自報復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變成一個像作惡者一樣的人”,那樣我們便有所顧忌,至少能顧全大局,阻止自己邁進一個將會迷失自己本性的深淵。

最有感觸的便是作者提到的十個可以從繆斯和他們的領袖阿波羅那邊領取的十個禮物。它具體分析了我們該如何去考慮冒犯者的行為,他們是否迫於什麼壓力而形成意見和行動,他們是否做得正當,你又是否也曾做過諸多不正當的事,又或者我們應該考慮到人的生命的短暫而不該沉溺於煩惱中等,那樣我們會比較平衡自己的心理,當最讓人稱道的是第十個禮物,即“希望壞人們不做惡事是發瘋,因為希望者欲求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而只許壞人堆別人行惡,卻期望他們不對你做任何惡事,是沒有理性和專橫的”。我們不能説作惡事是天經地義的,而是這個社會本來善惡並存,我們不應該存在一種自私的想法,只想到不讓壞人對自己行惡,而不顧其他受害者或許會因你的一時衝動而更加無奈於這世界的不公。當然,我們必須同等地避免奉承人們又不因他們而生出煩惱,我們需要真理的引導自我,同時引導那些行為不當的冒犯者。

讀完《沉思錄》後,發覺自己在這樣的一本充滿哲理的書裏重新定義了對哲學的認知,馬克奧勒筆下的言語就是有這樣非凡的感染力,它讓我們更深刻地瞭解到這世界原來並不難理解,只要真誠面對宇宙自然,擁有一顆高貴的道德良心,理性地按照本性對待生活。

讀沉思錄有感 篇二

我只是回不去的旅人,迷失了,在尋找青鳥的程。

我害怕,變成了青鳥,沒有腳,只能不停地飛,唯一的一次着陸,就是死。

馬可,你畫下的每一個符都讓我深思與敬仰……

這樣的我如你所願的走下去,全然忘記了句。

“帝王哲學家”,雙重雍容華貴的身份冠稱你完美的魂靈。作為帝王,竭忠盡智,夙興夜寐卻仍無法遏制你的帝國成朽木,沒落為泥沙。如李煜般疾首的事先拋開不談,怕還的你在千古風塵中的一聲歎息。單從哲學家這一身份剖析,手中的這本《沉思錄》也足以流芳百世,世代相傳了。

“語言平實,無華麗辭藻”的空話起就不講了。畢竟當做日記寫,庸人自擾又何必?而其內容藴含的寶藏才是真正的。

你説,哲學家都是愛思考的人。如今似被框限了年代和年齡。平時用時思考與自身無切實利益或直接相關的事物的人,總是被認為不務正業,荒誕不經。生命與智慧多麼抽象,誕生與多麼虛妄。諸如此類的,確實沒有太多考慮過現實功利性的問題。邁入,作為一個現代人,面對現代快節奏生活與浮誇功利的現實主義,確實顯得幼稚而天真,吃力而不討好,空想而不切實。而我也無力辯駁。其中,與個體矛盾也如此。教材上寫道“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而事實是少數人要服從多數人,於是真理就還是由多數人掌握,多麼無奈!魯迅先生也説“走自己的,讓別人説去吧”,而能肩扛得住壓力剝削的又有幾個勇士?上的宰割最終會帶你無盡的深淵。而我就是這樣在人海中沉浮!

而你,就是我靈魂上的救世主。讓我不在掙扎於所謂的世態炎涼,也不搖頭歎息日下。選擇退守自己的,立志做一個温良謙遜的人,忽視甚囂塵上的唯利主義,構築自己的世外桃源。

但是,這將成為傻子,一個無人問津的孤獨者。學習哲學與思考這一點足以被貶得一無是處。單後生活又帶給我們恐懼根深蒂固。哲學家們失常甚至選擇死亡的事例不勝枚舉,而我卻選擇了。在我腳下最真實的只有我切實體會到,磨礪成泥沙。我不願讓一時的害怕造就終身的遺憾。你如此想,於是你寫了;我如此想,於是我做了。

幾十萬年前,原始人類為了一塊腐肉爭得,誰也沒有力氣去做或去想別的東西,當然,除了明天的食物問題。然而其中一員愛上了看星星和眺望遠方。幾十萬年後,現代人類學家説,那個第一個仰望星空呢的原始人類,開始了人類的新時代。只是沒有人知道,第二天他就死於飢寒交迫,並被同伴唾棄。真是死有餘辜,他們恨恨的想。

你知道的,我是不怕去做那個看星星的人的!

我仍舊疲憊地揹着行囊走着,一個轉角,卻了我的思想!

身羈宮廷的自身和自己所處混界的感受,你選擇追求一種擺脱了和、冷靜而達觀的生活。

而我在深刻後不得不要迎頭痛擊自己的,也正是你的字裏行間。.。.。.

你反對物質欲,認為時間所有,地位,等都需要摒棄,就如同一個高富帥痛惜説“其實我並不想過這樣富足,令人羨慕的生活,我想歸於貧窮”一樣令唾棄。而我現在奮筆疾書,在學習中心力交瘁要換回的無非是這種生活。

你説“無論命運將什麼事情加註於你,都要懷着接受”,這也太絕對了吧!現實的,的。胸襟人之品德必須擁有,但並非是和。誰願意默默受至白頭?即使別人都不相信你生活簡樸,謙虛和滿足,也絕不會動怒,循着一方,純粹的貴土。你有沒有想過,不別人信任多麼可悲,而我註定要孤單一人?

還是留給那些年邁的老人和歷經滄桑洗滌他們疲憊不堪的靈魂,及處於混界,面對低潮卻又為力,在生活方面遭受挫折,失望,但又不至於向援手的人提供最好的安慰。因為過於深沉的年輕卻沒有隻要正直就不怕去闖什麼。有負擔的年輕人不能逃避,切不可把它當生知道和行為準則。

而我並不是要把全盤否決的,只是原來過分依賴導致如今太過偏激了。

你説的,我們擁有的只有現在,任何人都盜不走我們應該擁有的東西。

你説的,本質往往最簡單。的心態要平和,不因得意而嬌縱,失意而頹廢。

你説的,不要被事物的華麗所,要認清事情的,那是用雙眼看到的。

之前的分歧,是因為我了你的另一個身份。

你畢竟是,而我們是一介。無法隨意處置別人,也無法赦免什麼。你擁有我無法想象的榮譽,而我卻活着——你一世的生活。

因為有了因為,所以有了所以;既然已成既然,何必再説何必……

讓我無所適從的又何止你的這本《沉思錄》呢?

沉思錄讀後感 篇三

《沉思錄》,書如其名,是一本需要人把心沉靜下來閲讀並思考的一本書,這是古羅馬哲學家帝王馬可·奧勒留的人生思考與感悟,是一部直抵人靈魂深處的西方經典哲學著作。多年前,在網上搜索時,無意中得知此書是前國務院總理温家寶精讀百回的枕邊書,心中頓生好奇,是怎樣的一本書,讓總理這樣的情有獨鍾、青睞有加呢?滿懷期待,四處找尋,在文化街上的一家期望書店裏我找到了這本由北方聯合出版傳媒公司萬卷出版公司出版印製的微型書。

回家後隨手翻閲,能讀懂的段落並不多,對於好多語句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沒過幾天,這本書便被我遺忘在了書櫃的角落裏。時隔幾年以後整理書籍時,重又翻開了此書,細細品讀,才發現了這本書的真正價值。或許是這幾年的生活積沉,讓我對人生有了更深的體悟,從而對這本書有了重新的認識。猶如醍醐灌頂,從前晦澀繞口的語句,而今成為了箴言警句、諄諄教誨,點亮了我的智慧和心靈之燈。

讀沉思錄有感 篇四

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靈更為寧靜和更少苦惱,特別是當自己心裏有這種思想的時候。我翻開書卷四摘錄是這樣説的。

經過一個夜晚的深思覺得很有見解。於是自己放棄了尋找談心的意向,現在自己處於灰色地帶就不要傳染給他人。孔子也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壞心情不要將温暖的夜晚變冷,不要將皎潔的月光暗淡無光。我在其中沉默。

人,有很多時候會因為寂寞而尋找一個港灣來停靠漂泊的心,有時候會因為有意於人而執著追求,可是從沒有想過結果會怎樣。或許剛開始時什麼話説出來就是真理,也容易讓對方接受。時間長久錯誤兩個字難以形容彼此的創傷了。於是我不能無的放矢。做的説的要是心靈的井然有序,這是寧靜的面對。當一對戀人突然分開,原因是我沒有珍惜。一段時間過後,又説我能再次為她付出一切嗎?這是多麼可笑的事情。我似乎成為她的玩具隨時要就出現隨時不要將我拋到千里之外去。商品都沒有這麼自由還有一箇中間程序呢。

戀愛就是眼淚和眼睛的關係。幸福開心時刻眼睛永遠是咪上的“笑得眼睛不能睜開”,而分開眼淚出來了,流不盡,“眼睛想看清楚她而不能閉上”。

因此不能給予它一切就退入自身的小小疆域,尤其讓自己不煩惱,分心。

我們會遇到兩種事物。一種是不接觸心靈的事物,在外的,不可改變的,但是我們的煩惱僅來自內心的意見。我對它有了恨意難以忘懷,煩惱自然有而旁人總説我沒有用心去愛它,如果沒有,我會像現在這樣藉助“沉思”來寄情。另一種是所有這些事,你看到的是很快改變和消失的。“逝者如斯,不捨晝夜”,感情隨着時間的流逝增長,又減少。在漫漫長夜裏我學着“孔子三省”:它愛我,我不愛它。我愛它,它不愛我。我們都不愛。到最後我也不能判斷,因為我們都在開始心動過。也説了千言萬語的承諾最後破碎將我的胸口往石頭撞去,需要一整個春天來癒合。

恨也在心裏滋長。我已經不能做到“退後一步,寬平一步”。那種介意需要用忘記來取代。

或許選擇離開又是正確的。不要“存心道”就能重來嗎?

人,有些自私,也理智。愛情是自私的,我們才會在一起。感情是理智的,我們才會分開。

現在的我是理智的。能看清楚事情的本質。書中説不要介意。我卻不能做到,因為我還在確定自己的的心走向。

暫時我退回自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