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心理學知識點(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33W

心理學知識點(精品多篇)

心理學基礎知識彙總 篇一

第一章 心理學概述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及其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心理現象又稱心理活動。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動物及人的心理,以人的心理為主要研究對象。

心理現象的結構:1.心理過程:認知過程——感知覺、思維、想象、記憶

情緒情感過程——情緒、情感

意志過程——意志行動的心理過程

2.個性心理:個性心理傾向性——需要、動機、信念、理想、價值觀、世界觀

個性心理特徵——能力、性格、氣質

心理學的研究任務:確定心理事實、揭示心理規律、揭示心理機制、揭示心理本質

教師學習心理學的意義:

1. 有助於理解和解釋學生的心理現象和行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 有助於運用心理學原理,指導和開展當代教育改革;

3. 有助於教師判斷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效地開展學生異常的調試工作;

4. 有助於教師依據心理學知識進行自我教育。

心理學產生的兩個重要歷史淵源:

1.近代哲學思潮的影響:法國17世紀唯理論(笛卡爾)、英國17-18世紀經驗論(洛克、霍布斯)

2.實驗生理學的影響

? 亞里士多德——《論靈魂》——第一部論述各種心理現象的著作。

? 1879年,【德國】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創建了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標誌着心理學的誕生。

因此馮特被譽為心理學之父或心理學第一人。

? 心理學是一門邊緣學科。

西方主要心理學流派:

1. 構造主義心理學——馮特、鐵欽納——主張研究人們的直接經驗即意識,並把意識分為感覺、意象、激情狀態三

種元素;主張採用實驗內省法;強調心理學的任務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

心理規律。

2. 機能主義心理學——【美】詹姆士、杜威、安吉爾——主張研究意識;認為意識是個人的、永遠變化的、連續的

和有選擇性的;強調對意識作用與功能的研究。

3. 行為主義心理學——【美】華生《在行為主義者看來的心理學》:1920s-1950s西方心理學的“第一勢力”

——反對研究意識,主張研究行為;反對內省法,主張用實驗法。

4. 格式塔心理學/完形心理學——【德】韋特海默、苛勒、考夫卡——反對把意識分析為元素,強調心理的整體性;

整體先於部分而存在並制約着部分的性質和意義。

5. 精神分析心理學——【奧地利】弗洛伊德——重視動機和無意識現象的研究。

6. 人本主義心理學——馬斯洛、羅傑斯:1950s“第三勢力”——重視人格研究,認為人性本善;人有自我意志。

7. 現代認知心理學/信息加工心理學——奈塞爾《認知心理學》(1967)為標誌、【瑞士】皮亞傑——研究信息加工

過程

第二章 認知過程

第一節 注意

注意: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過程的動力特徵之一。

注意的特點: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選擇功能、保持功能、調節和監督功能

注意的起伏:短時間內注意週期性地不隨意跳躍現象。

注意的分類:

1.無意注意:也稱不隨意注意,是沒有預定目的、無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對一定事物所發生的注意。

2.有意注意:也稱隨意注意,是有預先目的、必要時需要意志努力、主動地對一定事物所發生的注意。

3.有意後注意:也稱隨意後注意,是注意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覺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無意注意的條件:1.客觀條件——刺激物本身的特點;2.主觀條件——人本身的狀態。

引起和維持有意注意的條件:

1.加深對目的任務的理解;2.合理組織活動;3.對興趣的依從性;4.排除內外因素的干擾。

注意的品質:

1.注意的廣度:也稱注意的範圍,是指在同一時間內,人們能夠清楚地知覺出的對象數目。

2.注意的穩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對象或某一活動上的時間長短特徵。

3.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進行兩種或多種活動時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對象的現象。

4.注意的轉移:是根據新任務,主動把注意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或由一種活動轉移到另一種活動的現象。

第二節 感覺和知覺

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應。

? 我們認識世界的第一步,關於世界一切知識的最初源泉是感覺。

感受性:對刺激的感覺能力。

感覺閾限:用於度量感受性的高低的值。

? 感受性與感覺閾限在數值上成反比關係,感受性高則感覺閾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則感覺閾限高。

? 每種感覺都有兩種感受性和兩種感覺閾限。

絕對感受性:對最小可覺察的刺激量的感覺能力。

絕對感覺閾限:最小可覺察的刺激量。

差別感受閾限:剛剛能引起差別感覺的刺激物間的最小差異量。

差別感受性:對這一最小差異量的感受能力。

同一感覺中的相互作用:

1.感覺適應:由於刺激對感受器的持續作用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

? 視覺適應(明適應和暗適應)、聽覺適應、嗅覺適應、痛覺適應較難發生

2.感覺對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

? 同時對比、繼時對比

3.感覺後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後暫時保留的感覺現象。

? 視覺後像(正後像、負後像):彩色視覺多為負後像

不同感覺中的相互作用:

1. 不同感覺的相互影響:噪音下,視覺會受影響

2. 不同感覺的相互補償:盲人聽力敏鋭

3. 聯覺:一種感覺兼有另一種感覺的心理現象。紅色給人熱烈的感覺。

知覺:在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整體屬性的反映。

知覺的種類:

1.按知覺時起主導作用的感官分:視知覺、聽知覺、嗅知覺、味知覺、觸知覺

2.按人腦所認識事物的特徵分:

1) 空間知覺:指物體的空間特性在人腦中的反應,包括形狀知覺、大小知覺、深度知覺、方位知覺。

2) 時間知覺:對客觀事物時間關係的反映,即事物運動速度、延續性、順序性。

3) 運動知覺:對物體在空間位置移動的知覺,直接依賴於對象運動的速度。

似動:指在一定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人們在靜止的物體間看到了運動,或在沒有連續位移的地方看到了連續運動。 主要形式有:

1.動景運動:當兩個刺激按一定空間剪個和時距相繼呈現時,就會看到從一個刺激物向另一個刺激物的連續運動。

2.誘導運動:由於一個物體的運動使其相鄰的靜止物體產生運動的印象。

3.自主運動:暗室裏,注視光點,感覺在動

4.運動後效:注視一個運動物體後,注視靜止物體,看到靜止物體在向相反方向運動

錯覺:指在特定條件下對事物必然會產生的某種固有傾向的歪曲知覺,

是對客觀事物不正確的知覺,是知覺的一種特殊情況。包括大小錯覺、形狀和方向錯覺。

知覺的基本特性:選擇性、理解性、整體性、恆常性(顏色恆常性、亮度恆常性、形狀恆常性、大小恆常性) 感覺與知覺的關係:

1. 知覺與感覺的聯繫:

1) 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而產生的,都是我們對現實的感性反映形式;

2) 都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初級形式,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特徵和外部聯繫。

2. 知覺與感覺的區別:

1) 感覺是介於心理和生理之間的活動,而知覺是以生理機制為基礎的純粹的心理活動;

2) 感覺反映的是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而知覺反映的是客觀事物的整體屬性;

3) 從生理機制來看,感覺是單一分析器活動的結果,而知覺是多種分析器合作進行綜合分析的結果。 直觀教學的基本形式:實物直觀、模像直觀、言語直觀

運用感知規律組織教學:

1. 根據學習任務的性質,靈活運用各種直觀方式;

2. 運用知覺的組織原則,突出直觀對象的特點;

3. 教會學生觀察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4. 讓學生充分參與直觀過程。

第三節 記憶

記憶:是人腦對過去經驗的保持和再現。

記憶的分類:1.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2.形象記憶、邏輯記憶、情緒記憶、動作記憶;

3.外顯記憶、內隱記憶;4.陳述性記憶、程序性記憶

系列位置效應:指接近開頭和末尾的記憶材料的記憶效果好於中間部分的記憶效果的趨勢。

記憶系統:

1.瞬時記憶/感覺記憶/感覺登記:當客觀刺激停止作用後,感覺信息會在一個極短的時間內保存下來,

這種記憶叫瞬時記憶,是記憶系統的開始階段。

特點:1)時間極短(小於1s);2)容量較大;3)形象鮮明;4)信息原始,記憶痕跡容易衰退。

編碼:圖像記憶(主要),聲像記憶

2.短時記憶/工作記憶:指人腦中的信息在一分鐘內加工與編碼的記憶,是信息從感覺記憶到長時記憶的過渡階段。

特點:1)時間很短(小於1min);

2)容量有限:5-9個項目,平均值為7、

米勒提出組塊的概念:指若干小單位聯合成大單位的信息加工所組成的單位;

3)意識清晰;4)操作性強;5)易受干擾

編碼:聽覺編碼(主要),視覺編碼

短時記憶的儲存:複述——機械複述、精細複述

3.長時記憶/永久性記憶:是信息經過充分加工,在頭腦中長久保持的記憶。

? 圖爾文將長時記憶分為兩類:情景記憶、語義記憶

特點:1)容量無限;2)信息保持時間長久

編碼:意義編碼(雙重編碼)——表象編碼、語義編碼(最主要)

? 語義編碼的特徵:串行加工(節點和線:節點代表概念或事件、線代表有意義的聯繫)

長時記憶的儲存:程序性記憶、陳述性記憶

記憶的基本過程:識記、保持、回憶或再認

1. 識記:是個體獲得知識經驗的過程,具有選擇性。是記憶過程的第一個基本環節。

2. 保持:指已獲得的知識經驗在人腦中的鞏固過程。是記憶過程的第二個環節。

3. 回憶:是把過去經歷過的事物在人腦中重新呈現的過程。

再認:指人們對感知過、思考過或體驗過的事物,當它再度呈現時仍能認識的心理過程。

識記的分類:

1. 按照識記有無目的分:

? 無意識記:是實現沒有預定目的,也不需要運用任何有助於識記的方法和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識記。 ? 有意識記:是有明確識記目的,並運用一定方法和意志努力的識記。

2. 按照識記材料的性質和方法分:

? 機械識記:根據材料的外部聯繫,以簡單、重複的方式進行的識記。

? 意義識記:在理解的基礎上,依據材料的內在聯繫或已有知識之間的聯繫所進行的識記。(主要方式) 遺忘:是與保持相反的心理過程。是指對識記過的材料不能回憶或再認,或者表現為錯誤的回憶或再認。

遺忘規律: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提出了著名的“遺忘曲線”。

心理學基礎知識 篇二

心理學的定義

心理學是研究行為和心理活動的學科。19世紀末,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到了20世紀中期,心理學才有了相對統一的定義。

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是從1879年德國學者馮特受自然科學的影響,建立心理實驗室,脱離思辨性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開始的。

1879年德國學者馮特受自然科學的影響,在萊比錫大學建立第一個心理實驗室,標誌着科學心理學的誕生。

心理學的應用

描述發生的事情

心理學的第一個任務是對行為進行精確的觀察。心理學家一般把這種觀察稱為他們的數據。行為數據(behavior data )是關於機體的行為和行為發生時環境的觀察報告。當研究者進行數據收集時,他們必須選擇一個適宜的分析水平,並且設計出能保證客觀性的度量行為的方法。

解釋發生的事情

描述必須忠實於可知覺到的信息,而解釋卻謹慎地超越了能夠被觀察到的現象。在心理學的許多領域中,中心目標都是找到行為和心理過程的常規模式。心理學家希望發現行為是如何工作的。

心理學的解釋通常承認大多數行為受到一些因素的共同影響。一些因素在個體內部起作用,比如基因構成、智力水平或自尊。行為的這些內部決定因素叫作機體變量(organismic variables )。它們是關於機體的一些特殊內容。就人類而言,這些決定因素是所謂的秉性變量(dispositional variables )。而有一些因素在外部作用。對行為的外部影響是環境變量或情境變量。

一個受過良好訓練的心理學家,可以通過用他或她對人類經驗的洞察力和以前的研究者對同一個現象已經發現的事實,來解釋觀察到的現象。許多心理學家都試圖確定幾種解釋中的哪一種能最精確地解釋一個特定的行為模式。

預測將要發生的事情

心理學中的預測是對一個特定的行為將要發生的可能性和一種特定的關係將要被發現的可能性的陳述。對一個潛伏於特定形式行為下的原因的精確解釋,常常能讓研究者對未來的行為做出精確的預測。

控制發生的事情

控制是核心的、最激勵人的目標。控制意味着使行為發生或者不發生——引發它,維持它,停止它,並且影響它的形式、強度或者發生率。如果一個對行為原因的解釋能創造控制行為的條件,那麼這個解釋就是有説服力的。

控制行為的能力很重要,因為它為心理學提供了幫助人們改進他們生活質量的途徑。

心理學家使用科學的方法對個體的行為和心理過程得出結論。心理學家有這樣幾個目標:在適宜的水平上客觀地描述行為,解釋產生行為的原因,預測行為何時會發生,以及控制行為以改進生活質量。

心理學研究目的

一、認識內外世界

學習心理學,可以加深人們對自身的瞭解。通過學習心理學,你可以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做出某些行為,這些行為背後究竟隱藏着什麼樣的心理活動,以及自己的個性、脾氣等特徵又是如何形成的等等。例如,學習了遺忘規律,你就可以知道自己以往的背單詞方法存在哪些不足;瞭解了感覺的適應性,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了。

同樣,你也可以把自己學到的心理活動規律運用到人際交往中,通過他人的行為推斷其內在的心理活動,從而實現對外部世界的更準確的認知。例如,作為教師,如果你瞭解了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以及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條件,你就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了。

二、調整和控制行為

心理學除有助於對心理現象和行為做出描述性解釋外,它還向我們指出了心理活動產生和發展變化的規律。人的心理特徵具有相當的穩定性,但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我們可以在一定範圍內對自身和他人的行為進行預測和調整,也可以通過改變內在外在的因素實現對行為的調控。也就是説,可以儘量消除不利因素,創設有利情境,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積極行為。例如,當我們發現自己存在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質和習慣時,就可以運用心理活動規律,找到誘發這些行為的內外因素,積極地創造條件改變這些因素的影響,實現自身行為的改造。再如,獎勵和懲罰就是利用條件反射的原理,在培養兒童的良好習慣和改造兒童的不良行為與習慣方面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三、直接應用在實際工作上

我們上面已經提到,心理學分為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兩大部分,理論心理學的知識大部分是以間接方式指導着我們的各項工作的,而應用研究的各個分支在實際工作中則可以直接起作用。教師可以利用教育心理學的規律來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或者利用心理測量學的知識設計更合理的考試試卷等;商場的工作人員利用消費和廣告心理學的知識重新設計櫥窗、陳設商品,以吸引更多的顧客,如街上流行的“打折風”就是一個應用實例;再如經理利用組織與管理心理學的知識激勵員工、鼓舞士氣,等等。這方面的應用很多,各位讀者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有意地加以體會和利用。

基礎心理學知識點(概述 篇三

一、心理學、基礎心理學和普通心理學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及活動規律的學科,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中間學科、邊緣學科。

基礎心理學廣義上是指理論體系的建立和基本規律的探討,狹義的是指普通心理學(以正常人的心理現象為研究對象,總結最普遍、最一般規律的學科)。

二、心理現象

1、心理過程:認知、情緒情感、意志

·認知:人認識外界事物的過程,也是對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的外界事物進行信息加工的過程。

包括感覺、知覺、記憶、表象、思維、言語和想象等心理現象。

·情緒、情感:伴隨認識和意志過程而產生的對外界事物的態度和內心體驗,反映了客觀事物與主體需要間的關係。

·意志:人的思維決策見之於行動的心理過程。

2、人格(個性):需求和動機(傾向性 動態的),能力、氣質和性格(心理特徵 靜態的)

·人格:是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在不同環境中一貫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影響人的外顯和內隱行為模式的心理特徵的總和。

人格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通過心理過程表現出來的。

·需要:人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狀態,是對維持和發展其生命所需的客觀條件的反映;

·動機:推動人從事某種活動並朝向一定目標前進的內部動力。

當人意識到自己的需要時,需要就變成了動機。

有了動機才可能去行動。

·能力:順利、有效地完成活動所必需的心理條件;

·氣質:心理活動動力特徵的總和,表現在心理活動的速度、強度和穩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徵;

·性格:表現在對事物的態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上的人格特徵。

三、心理本質

心理是腦的機能,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是從事心理活動的器官。

這一認識得到了人們生活經驗,監牀事實,心理髮生、發展過程,腦解剖和生理科學研究資料的證明。

心理是客觀現實(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自己)的反映,客觀現實是心理的源泉和內容,心理反映不是鏡子式的反映,是有能動性和主觀性的特點,是大腦活動的結果,而不是大腦活動的產品,心理反映的形式可以是事物形象,概念,體驗。

心理支配行為,行為表現心理,按心理與行為之間的關係,人們可以通過行為客觀地研究人的心理。

心理髮展經歷了感覺(無脊椎動物)、知覺(脊椎動物)、思維萌芽(靈長類動物)、思維和意識(人類特有)四人階段。

四、心理學流派及當代研究取向

1、構造心理學

馮特和鐵欽納采用實驗內省法(被試在實驗條件下進行自我觀察),分析意識的內容和組成,以及意識連結成各種複雜心理過程的規律,例如哭、笑、思考背後的心理元素。

後來看來內容太狹窄,太脱離生活實際,不能將內省法作為主要研究方法。

2、行為主義

華生研究人的行為,查明刺激和反應(即S——R)之間的規律性,通過控制環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為,是環境決定論的觀點,認為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變化的各種身體組合。

3、格式塔心理學

是德語的音譯,又稱完形心理學。

魏特海墨、克勒、科夫卡等主張從整體上研究心理現象,認為整體不等於部分的相加。

4、機能主義

杜威、詹姆士主張意識是一連續的整體,不應分解成感覺、情感等元素,強調心理的適應功能,應研究心理在適應環境中的機能作用。

5、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包括意識(能夠覺察的心理活動)、潛意識(人的本能衝動,出生以來被壓抑的人的慾望)、前意識(介於意識與潛意識的中間心理狀態)。

人的心理結構分三層: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發展平衡,就是一健全的人。

弗洛伊德提出潛意識的作用,以及兒童期經驗對人心理和人格的影響,這對心理學理論和臨牀實踐的發展,仍至整個文化藝術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6、人本心理學

羅傑斯、馬斯洛認為人有自我主觀意識,有自我實現的需要,應重視人自身的價值,要充分發揮人的潛能,應關心人的價值與尊嚴。

人本主義心理學被稱為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之後的第三勢力。

7、認知心理學

是心理學研究的新方向,反人看作是計算機的信息加工系統,從信息的輸入、編碼、轉換、存儲和提取過程來研究人的認知活動。

認知心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的結合,開闢了人工智能的新領域。

8、生理心理學

心理學發展的新動力,探討的是心理活動的生理基礎和腦的機制,包括腦解剖,大腦的物質變化與機能定位等。

五、心理學研究的原則與方法

客觀性,辯證發展,理論聯繫實際原則下,觀察法(自然觀察與參與觀察),調查法(訪談法與問卷法),個案法,實驗法(其中有自變量,因變量,無關的額外變量)。

普通心理學知識點彙總 篇四

一、名詞解釋

1、心理學——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及其活動規律的科學。

2、心理過程——指認識過程(感覺、知覺、識記、想象和思維) 、情緒和情感過程及意志過程。

3、觀察法——觀察,旨在自然條件下,人們為一定目的而對事物所進行的有計劃的知覺過程。

觀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動為先決條件,與積極的思維相結合,系統地運用感官對客觀事物進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種研究方法。

4、自然實驗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況下,根據預定的計劃,有意識地引起或創造所要研究的現象

5、反射 是有機體藉助於中樞神經系統而實現的對體內外刺激所做出的規律性的應答活動、反射——是有機體藉助於中樞神經系統而實現的對體內外刺激所做出的規律性的應答活動。

是有機體藉助於中樞神經系統而實現的對體內外刺激所做出的規律性的應答活動。

6、反射弧——是實現反射的生理結構。

它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反饋和效應器。

7、無條件反射——無條件反射是先天的、生來就有的不需要學習就會的反射。

8、條件反射——是後天的,是在個體生活過程中經過學習而形成的反射。

9、興奮過程——是指有關大腦皮層區及相應器官的機能由相對休息狀態轉向活動狀態。

10、抑制過程——是指有關大腦皮層區及相應器官的機能由活動狀態轉向相對休息狀態

11、興奮和抑制的擴散與集中——當大腦皮層的某部位產生興奮或抑制時,並不是停留在原發點不動,而是向周圍的神經細胞傳佈開來,這就是興奮和抑制的擴散。擴散到一定限度後,又向原發點聚集,這就是興奮和抑制的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