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奮鬥百年路,啟航新徵程形勢與政策論文1000字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76W

奮鬥百年路,啟航新徵程形勢與政策論文1000字多篇

形勢與政策論文3000字 篇一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30年來,中國由貧困走向初步昌盛,由封閉走向全面開放,由求温飽初步走向小康,發展迅速,大大超出國際上多數人的預想。30年來,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發生歷史性的變化。中國正運用他獨特的魅力與激情實現着世界的和諧進步之路,實現着中國的自強發展之路。

30年過去了,中國某個鄉村發生的事情成為世界媒體的報道焦點,地球某地的中國人成為全球新聞中的主角,似乎已經顯得平常。當我們將目光回溯到中國融入世界現代化潮流的起點,並用心去觸摸這30年的變遷時,我們尤為深切地體會到,當代中國同世界的關係已經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中國與世界的前途命運更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一個偉大的轉折已經完成,中國與世界彼此相互影響的時代已經開啟。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着深刻歷史感的民族,對於“歷史性的變化”有着同樣深沉的感悟。整整220xx年前,拿破崙率領下的法軍大舉用兵西班牙,伊比利亞半島狼煙四起。貝多芬於1820xx年完成了《命運》交響曲的創作,然而叩響中國命運之門的卻是又一個多舛的百年。整整一百年,韌性的抗爭書寫着崢嶸歲月,當光陰又過百年之後,20xx年發生的一切告訴世界,已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中華民族,已經、正在並將繼續主動積極地在國際社會中發揮重要的建設性作用,這一作用已在全球範圍內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一。中國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佔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xx年的5%以上,中國進出口總額佔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足1%上升到20xx年的約8%。中國的發展為國際資本提供了廣闊市場,中國累計實際使用外資超過7800億美元,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也在大幅增長。

二。中國發展有力促進了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

1978年以來,中國年均進口增速達到16.7%,已成為世界第三大、亞洲第一大進口市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0%,對國際貿易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2%。20xx年以來,中國年均進口額近5600億美元,為相關國家和地區創造了約1000萬個就業機會。

三。中國已經成為國際體系的重要成員

中國參加了10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簽署了300多個國際公約。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和地區事務,認真履行相應的國際責任。迄今,中國共參與22項聯合國維和行動,累計派出維和人員上萬人次,現正在執行維和任務的有1900多人,是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

30年改革開放的實踐告訴我們,中國發展進步離不開世界,世界繁榮穩定也離不開中國。在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革命加速推進的世界大勢之下,中國的前途命運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繫在一起。

四。中國將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

這是中國政府和人民作出的戰略抉擇。這個戰略抉擇,立足中國國情,順應時代潮流,體現了中國對內政策與對外政策的統一、中國人民根本利益與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中國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不干涉別國內部事務,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致力於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

在開放的過程中,中國開始學會用世界的眼光思考自己的發展,並以一系列合作共贏的實際舉動逐漸打消了各方的猜疑與憂慮,創造了對自身發展更有利的國際環境。中國用自己的真誠,塑造了一個發展中大國的和平形象。30年來,中國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發展帶來的機遇發展了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更好地維護了世界和平,促進了共同發展。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穩定也離不開中國。

五。中國將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

中國致力於推動世界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堅持按照通行的國際經貿規則擴大市場準入,在實現本國發展的同時兼顧對方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正當關切,支持國際社會幫助發展中國家增強自主發展能力、改善民生,支持完善國際貿易和金融體制、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支持各國共同防範金融風險、維護能源安全,堅持通過磋商協作妥善處理經貿摩擦,推動各國共同分享發展機遇、共同應對各種挑戰。

六。中國將始終不渝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始終作為一個大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但在政治、經濟、安全等諸多領域,中國真正融入國際社會,卻始於改革開放。走過30年的歷程,中國已經在當今國際事務中發揮着重要建設性作用。中國遵循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恪守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在國際關係中弘揚民主、和睦、協作、共贏精神,尊重人類文明多樣性,繼續促進國際關係民主化,積極參與反恐、防擴散、氣候變化、環境保護、流行性疾病防治等領域國際合作,推動國際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成功舉辦奧運會,從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到推進朝核問題六方會談,從加強東盟與中日韓(10+3)的合作到構建上海合作組織,從減免發展中國家債務到設立中非發展基金,從中俄、中越邊界談判的進展到提出睦鄰、安鄰、富鄰的合作政策,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到與全球攜手應對眼前的金融危機,中國在國際事務中表現得越來越積極,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躍然而起。

自強方能自立,自立凝結自信,自信轉而推動自強。“自助者天助”,中國與外部世界關係的積極變化得益於30年來鍥而不捨的改革開放進程,其要義在於排除一切干擾,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自覺。歷經難以數計、形形色色的遏制、指責、臆斷及誤讀,中國沒有停下自強不息的前進步伐,也因而變得更為自信。

30年來,中國在適應世界對自己的心態變化的同時,也在學會如何與世界打交道。在涉及國家主權的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我們敢於鬥爭、善於應對,打破了西方國家的種種制裁,遏制了反華浪潮,贏得了尊重。摩擦與碰撞歷練了中國人,中國不斷加深着對外部世界的認識,變得更加成熟、更加自信。在一個接一個的“威脅論”、“崩潰論”相繼破產後,世界也越來越多地體會到了中國發展的不同。從四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災,世界看到了13億中國人民的凝聚力;從北京奧運會,世界體會到了13億中國人民對和平發展的不懈追求;從中國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應對,世界感受到了13億中國人民的責任感和這種責任感給全球經濟走出危機帶來的信心。不止一個西方學者説過,我們無法再用現有的理論來解釋中國的發展,必須重新認識中國的發展道路對世界的意義。

各國關注中國的變化,也是在關注世界的未來。歷史表明,一個大國的崛起必然會對現有格局帶來重大影響,極少有西方大國不靠殖民掠奪,不靠戰爭而崛起。西方對中國的擔憂,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此而產生的對中國發展道路的不確定感。

以往的歷史表明,中國更多的是被動地承受着來自外部世界的撞擊,並在撞擊中覺醒,在撞擊中探索強國之路。21世紀的到來是個偉大的轉折點,中國的發展表明,她不只是被動地接受外部世界的影響,而是在積極借鑑、學習人類文明先進成果的同時,也為世界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寶庫不斷貢獻出自己的力量與財富。

走過30年開放路程的中國人深深懂得,世界對中國發展道路的理解和認同將是一個複雜而長期的過程。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新問題、新摩擦甚至新衝突。這將是21世紀幾代中國人所面臨的嚴峻考驗。同和諧,共發展已經成為了中國在歷史新階段的一面旗幟。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我們堅信,只要堅持和平發展,我們就一定能夠贏得更多的理解與信任,為世界的持久和平、共同繁榮做出更大貢獻。

形勢政策論文關於實現共同富裕 篇二

今年是脱貧攻堅決勝之年,深入推進全面脱貧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要素聚合、資源整合、產業融合成為當下鄉村經濟發展最大化集聚效應、產業效益、治理效能的應有之義,也應成為醫療救助、脱貧攻堅、社會治理各領域的有益探索,推動生產生活和城市治理穩步前行。走實現全面小康的“三效”合之道,在精準“融點”、鏈接“斷點”、引爆“燃點”上下功夫,讓人民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愈發充實。

精準“融點”,社會服務最大化集聚“效應”。疫情防控期間,各領域、各行業、各要素探索落實、匹配銜接到鄉村振興戰略的方方面面,是羣眾實際生活所需所求所盼的精準之策、民心之舉。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這條路。決勝全面小康要凝聚共識、集聚合力,把人民羣眾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出來,因户因人施策、因時因勢調整,保證整體前進趨勢,踐行“一個都不能掉隊”誓言,追尋全面脱貧致富的美好願景。我們黨在近5年的精準扶貧、精準脱貧實踐中,找準找實社會服務與民生工程“結合點”,實現將政策兜底、移民搬遷、醫療救助、教育就業等和全面脱貧目標任務融合發展,想辦法、出實招將鞏固脱貧成果和靶向治療融會貫通。要統籌構建“多矩陣、新方位、全景式”社會服務體系,與基層黨建、資源配置、結構優化、產業基礎等深度融合扶貧開發一體化推進,擴大輻射帶動“聚焦點”攻堅動力,讓羣眾參與到共建共享小康成果轉化中去,無縫對接、同頻共振,實實在在體會到實惠便利。

鏈接“斷點”,空間平台最大化產業“效益”。各級政府為支持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全面恢復社會生活秩序,落實落細減免商鋪租金、提供税收優惠等,致力於在重點領域、薄弱環節找差距、補短板,實現長期短期效益“雙突破”。正如火爆的電商直播“帶貨”、為鄂“下單”有力激活了產業活力,同時有序有力“帶活”了市場經濟,多渠道、強鏈接,最大化產業效益,解決了產銷不對路、內需不循環等難題。要以問題為導向鞏固拓展脱貧成果,多方面、多領域搭建共享適用於產業鏈、“雲經濟”穩定發展的新媒體平台,全面暢通內需動態循環,實時“捆綁”空間要素和各項指標,有效鏈接供與需、產與銷、長與短、危與機等之間“斷點”。要致力於“六穩”“六保”,落實實業、產業、就業發展“風口”的目標任務,充分發揮“孵化”基地、農業合作社、扶貧車間等的互補動能與綜合效益,在更廣前景、更寬領域延伸產業鏈優勢,讓脱貧成果轉化效益始終佔領改造升級、平穩轉型的“新高地”。

引爆“燃點”,消費流動最大化治理“效能”。激發消費活力是產業融合發展至今的顯著優勢,基層治理就是要牢牢把握好羣眾利益,始終把“人民至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消費扶貧、就業扶貧、產業扶貧、項目扶貧等在全面小康路上提供着基礎性保障和實時性監測,能夠突破“瓶頸”、引爆“燃點”,實現自治、法治、德治治理效能最大化。要在市場行為模式的帶動下,多領域配置要素、整合優勢資源,有效暢通進貨渠道和提供銷售支持,為基層組織引領、網格管治賦能增效,發揮正向激勵和反向倒逼作用,勇開先河、多向發力,將“三治”融合社會治理新模式引向深入。要精準識別“准入量”,嚴格把控“退出關”,將社會購買力“燃點”陣地前移,壓實主責主業,在抓脱貧過渡期主要矛盾和用科學方法論發現問題、研判風險上動腦筋、下功夫,再動員、再部署,為實現“兩手抓”能“兩戰贏”提供製度保障和治理服務。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三效”合之道在全面小康路上烙印着人民羣眾的深厚情感和卓越智慧,還要在跨地域、跨層級、跨領域、跨部門、跨產業中有更多積極探索和大膽嘗試,探索發現政策與人財物等融會貫通的效應、效益、效能,力求在脱貧成果固本培元的基礎上有力抓好統籌協調,有序運轉再出發。

形勢與政策論文2400字 篇三

當今社會,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肩負着人民的重託、歷史的責任。大學生的誠信意識、誠信行為、誠信品質,關係到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關係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在一定意義上關係着中華民族的未來。大學生要肩負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使命,就必須自覺加強誠信道德建設,把誠信作為高尚的人格追求、優良的行為品質、立身處世的根本準則。

然而,當前,儘管各大高校始終將誠信教育作為德育工作的中心,屢禁不止的考試作弊、惡意拖欠助學貸款、假文憑、假學術等現象仍呈增長趨勢,這不但突顯了部分大學生存在誠信危機的客觀事實,同時也為高校的誠信教育拉響警鐘。高校誠信教育的效果不佳、大學生出現誠信危機呼籲高校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時需建構起完善而行之有效的誠信道德建設體系。

經調查分析,大學生誠信道德素質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大學生對誠信道德範疇認定不清。當代大學生在社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對於誠信與不誠信的分界線認識越來越模糊。大部分大學生所認為的“誠信”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誠信。毀約、跳槽、在履歷上造假、考試作弊等行為在一部分同學的眼中屬於誠信的範圍內,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對誠信的範疇認識相當模糊不清。

2.大學生對於誠信道德認同的矛盾心理。主要表現在大學生們對自身羣體的誠信道德認同程度不高,但卻對個體誠信道德認同度高。

誠信是大學生必備的素質之一,但是當前社會上對於大學生的誠信的評價並不高,而大學生則普遍認為自身羣體的誠信道德水平一般,與大學生應有的素質不相符。雖然大學生們對羣體道德規範的認同度不高,但對自己的行為卻予以充分的認可與肯定,絕大部分大學生都認為自己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由此可見,大學生在對於所屬羣體和個體的誠信道德的認同上出現了矛盾。

3.在選擇誠信與否時帶有明顯的功利傾向。一部分同學對於履歷造假現象持中立狀態,認為這是不誠實的表現,但同時也認為其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可見,相當一部分同學在選擇是否誠信時帶有功利色彩,在不損害到自身利益的情況下,他們會選擇做一個誠信的人,但當誠信不能維護自身利益的時候,他們就會選擇放棄。

這一點同時也表現在就業方面。由於高校體制改革,大學生成了畢業分配、就業市場的利益主體,就業、簽約都與學生自身的利益緊密聯繫,加上青年自身帶有不穩定性和反覆性等不成熟因素,致使在擇業時更多的是以自己利益為出發點,不考慮用人單位的利益和學校的聲譽。

4.誠信道德意識與行為失衡。一部分大學生雖然明確的認識到了某種行為是不正確的、有違誠信的,但卻由於自身利益等方面的原因,仍進行這種行為,出現了知行背離的現象。由此可見,一部分大學生有相應的誠信道德意識,卻沒有應有的誠信道德行為,明知涉及自己的道德品質,卻仍然做着有違誠信道德的事情。

5.大多數大學生把不誠信原因歸結為外界因素。在履歷造假方面,

一部分同學把造假原因歸結於社會不良風氣、求職壓力等外界因素。可見,大學生對於自身一些不誠信行為的發生,更多的是尋找外界的客觀因素,而不是從自身的道德品質追尋原因。不可否認,外界的客觀因素也是存在的,社會環境、教育體制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影響着大學生的誠信道德行為。但追根究底還是自身的誠信道德意識問題,如若自身的誠信道德意識十分強的話,外界因素對其也是無任何影響的。

6.整個社會誠信道德缺失是大學生誠信道德問題屢出的根源。 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變遷和各項改革深入發展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速發展,市場競爭空前激烈,導致人們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和漠視誠信觀念。見利忘義、損公肥私、不講信用、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等誠信道德失範現象嚴重。如商業領域中的假冒偽劣、偷税漏税;政治領域中的貪污腐敗、虛假政績;學術領域的假論文、假學歷、假科研、剽竊;文藝、體育賽事中的“黑哨”、“潛規則”;日常生活中的毒奶粉、瘦肉精、注水豬肉等。這些惡劣的誠信道德失範現象嚴重地影響涉世不深的“90後”大學生,是造成“90後”大學生誠信道德缺失的社會根源。

針對大學生屢禁不止的誠信道德問題,有以下幾點對策:

1.通過教育大力灌輸誠信道德的重要性。在追求誠信,堅持誠信,而且是從社會責任感的高度設計誠信社會,培養思想獨立和精神自由,培養道德的自覺。

2.利用法律來約束有違誠信道德的行為。非誠信行為不為道德所

贊成,但如何制止這種行為,杜絕其成為社會的主流觀念,顯然不能光靠輿論指導。一個失信懲罰機制,對人們的約束,絕對不僅僅是道德方面,也絕對不是文化層面的東西,它應該有一個實質性的打擊和懲罰。

3.教育者做好榜樣,帶動當代大學生越來越注重誠信。“爭做誠信青年,成就道德公民”是時代的要求。“選擇誠信、崇尚誠信、堅守誠信”的思想,應該在校園中受到推崇。在學校的學生工作中,以學生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實踐誠信。廣大幹部、教師在"誠信"教育中,要做表率和楷模,努力改造主觀世界,加強道德修養,自重、自省、自警、自勵。

4.學校的正確引導及適當約束。高校要引導大學生健康地"消費"自己的信用,積極投身於加強國民信用觀念的活動中,身體力行,事事講信用,時時守信用,推動社會樹立誠信觀念,推進社會建立信用體系,做一代有為青年,在中國社會信用化的進程中盡我們光榮的社會職責和歷史使命。

誠信教育必須成為高校德育的重要一課。應該讓學生明白,信用既是市場經濟準則,又是個人道德水平的一個標誌。大學生作為今後社會、經濟活動中的重要個體,必須樹立信用意識,這是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最基本道德素質,也是走上社會後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一個沒有信用的人,是不受人歡迎、也不會有大的發展的。大學生在獲得專業畢業證的同時,更應得道德通行證,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公民。大學生應當在進行道德修養和社會實踐的過程中自覺開展學習活動,

將道德模範人物作為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成長道路上的良師、追求全面發展的榜樣。

中國正在迅速的發展變化着,但誠信道德品質不能在變化中喪失,無論在任何時候,誠信道德都應是高校教育的一個重點,對於承擔着建設祖國重任的當代大學生來説,更應重視誠信道德品質,才能更好地為祖國邁向更美好的明天貢獻自己的力量。

形勢與政策論文2700字 篇四

摘要:隨着我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房價也隨着市場經濟的大浪隨波而起,扶搖直上。 當前國內的高房價與收入差距的拉大密切相關,其實,住房本身是社會大眾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具有公共品的特性,從而不能簡單地放任市場機制來加以配置。在此,我們只知道大部分人買不起房子,但我們更需要的是瞭解房價增高的原因和本質所在,配合國家的相應有效策略的實施,這樣才能確保民生的穩定,才能促進社會的繁榮發展。

關鍵字:高房價,原因,本質,有效策略

近年來,普通老百姓買不起房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雖然政府一直在想方設法地穩定房價,但效果甚微。房價的急速上漲已經成為籠罩在社會大眾心頭的巨大陰影,這個問題是如何產生的?我們怎樣認識它?讓我們仔細地分析一下。

一、房價居高不下的原因

一般來説,在房價非理性狂飆過程中,支持房價走高的有兩種力量:一是居民的自住性需求,二是富人的投機需求。由於在住房的供給受到制約的情況下,有關住房緊張之類虛假信息比較容易誤導人們的房價預期,從而人為地引起房價的不正常上漲,這是近來年房地產市場的基本現狀【1】。但是,當房價上漲預期破除之後,在房價下跌過程中阻礙房價下跌的“抗跌”力量卻只有一個:居民的自住性需求;這就是房地產中的所謂“不對稱原理”:富人的投機行為產生房價的峯值,而窮人的購買力產生房價的“抗跌值”。顯然,居民的自主性需求主要與其未來可支配收入變化有關,在一個收入不斷拉大的社會裏,理論上房價是應該很低的,或者説,當前國內的房價應該會迅速下降;但是迄今國內房價還沒有形成快速下降的局面呢?這裏從兩方面加以剖析。

一方面,就住房的真實需求而言。任何商品的價格上漲都跟供求有關,而房地產中土地的有限性制約了住房的供給,因而房價上漲的直接原因在於其巨大需求,這是住房市場面臨的真實需求。而這裏就有兩個基本問題:一是為何有如此大的住房需求,這就涉及到資金的來源問題。二是住房需求為何集中在這段時期,這就涉及到前端時期住房制度改革中的缺陷問題。

另一方面,就住房的需求結構而言。當前的房價劇漲並不是全面性的,而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這是就住房需求的結構性問題。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反差呢?其實,房屋本身存在明顯的外部性,人們不僅關心自己家庭的外觀,也會關心整個街區的觀瞻,關心整個地區的地理人文;因此,如果整個地域的環境和設施很差,那麼,人們對它的需求也會下降。顯然,當前住房需求的結構性問題根源就在於,中國小城市或農郊地區的住居環境、交通設施與大中城市相差太遠了【2】。正因如此,在城市土地資源如此稀缺的情況下,只要收入分配問題得不到解決,城鄉之間就會呈現出反差極大的二元結構,城市住房也就必然會不斷上漲,從而也就永遠不可能實現“住者有其房”。

二、認識房價問題的本質

當前,住房問題之所以成為社會大眾最關心的問題,關鍵在於對住房問題的本質缺乏瞭解,住房問題被過度市場化。

一方面,就市場機制對住房的扭曲而言,儘管現代主流經濟學認為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資源可以獲得最有效的利用。但在人類社會中,每個人的效用是不同的,出價高的人僅僅是那些具有高度需求的人,而不是意味着它能夠使同樣的資源創造出最大的利益。土地資源非常有限,可它為不同的人所佔有往往會導向不同的用途,如貧窮者將希望蓋經濟適用房,而富裕者則想着蓋豪宅、建車庫或圍花園。顯然,儘管作為基本生活品的住房主要是弱勢者的需求,但一旦土地集中在少數富人手中,這種需求就難以得到滿足。純粹市場行為絕對不會為擴大社會效用而產生,而是生產更具收益的產品。正是由於土地資源分配的極端不平衡,國內一些房地產大鱷才會公開宣揚他們只蓋豪宅,因為只有富裕者才能買得起房。

另一方面,就對住房屬性的認知而言,儘管住房因具有爭奪性和排他性而往往被視為私人物品,從而經濟學家大多強調應該由市場機制來調節,但實際上,這種商品並不是可以完全經由市場交易的,相反,它具有非常強的公共品特性【3】。究其原因在於,人們的應得權利應該與社會的財富增長同向乃至同比例發展,而就當前而言,免於匱乏和保障安全已經逐漸包含在基本人權的範疇之內,因此,就像人的生存權等權利一樣,獲得住房本身已經越來越成為人類的基本權利。

就當前而言,普通社會大眾的住房權利如果得不到基本的保障,則不僅會影響個人生活,更會影響社會穩定。所以説,“住房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國家應儘快出台有效的政策來調控房價,保障普通社會大眾的住房權利是當務之急。

三、解決當前房價問題的策略

目前來看,國家治理房地產的決心已經越來越堅定。如果不被堅決鎮壓下去,中國很可能會出現惡性通貨膨脹。而一旦出現惡性通貨膨脹,黨和國家的管理能力就會受到嚴重質疑,整個國家的經濟體系就會受到嚴重破壞。這是黨和政府一定要解決的問題。所以,我們現在實際上看到的是,國家正在緊緊盯着cpi來調節對於房地產的政策。

首先,國家要出台相應的政策來抑制房地產商對暴利的一味且不顧一切的追求,同時要嚴防那些投機炒房的人,嚴禁哄抬房價的現象出現。而且消除目前的富人買房不斷,普通百姓一房難求的兩極分化趨勢才能夠保證社會的穩定發展。

其次,已推出的廉租房應該是國家為滿足普遍羣眾基本住房需求提出的一項非常有效的政策啊,並且當國家已經將土地大量地轉為廉租房的時候,意味着,國家對房地產商們採取了釜底抽薪的策略:不給房地產商們大量提供土地,房地產商們就不得不將手中的房產趕快賣出去以換得現金維持運轉,而這將讓房產大量湧到市場上來,而使房價自動下降。這就是廉租房的殺手鐗作用【4】。表面上看是解決人們居住問題,實質上是斷了房地廠商們的土地資源供給。隨後國家肯定會要求地方政府根據房地產商們擁護國家政策的實際行動來分類指導土地資源的供給。這就是政策和經濟的雙重作用。特別是“地方政府分類指導”這一條,讓房地產商們 “從了”國家政策是肯定發生的情形。

中國地方雖大,可人太多,可利用資源太少,單靠國家的政策來嚴格控制房價我認為不太現實。我們這些購房者,無論是有錢人還是普通百姓,從自身上首先一定要端正購房心態,不要一味地追求奢華或想着靠炒房來賺錢,一個國家的穩定發展離不開穩定的民生,而民生不是靠條令的條條框框來穩定的,而需要我們每個人共同努力,互幫互助,互相着想。如果我們能做到這點,再配合國家有效政策的實施,相信不久我們的生活質量一定會普遍提高,“住者有其房”這一理想也一定會實現。

參考文獻:

【1】張靜波。看得懂的中國房價【c】.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xx.第101-104頁。

【2】徐斌。中國房地產大趨勢【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xx第20-23頁。

【3】蘇東。房地產真相【c】.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xx.第57-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