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淺談中國新農村建設規劃論文新版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2K

淺談中國新農村建設規劃論文新版多篇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論文 篇一

摘要:我國法治建設的順利開展離不開農村法治建設的支持作用,需要在保證農村法治建設取得理想效果的基礎上,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主要圍繞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法治建設存在的不足、阻礙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法治建設進程的主要因素、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法治建設的相關措施等方面展開討論,在對農村法治建設面臨的困難及影響因素有所掌握的條件下,提出完善農村法律法規等解決對策。

關鍵詞:新農村;法律意識;法治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黨切實貫徹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戰略手段。為了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要從擴大基層民主、提高村民自治程度等方面出發,保證農民羣眾自覺行使自己權利,並將強化民主法治建設當作新農村建設主要工作內容。實現新農村法治化,是新農村建設有效進行的重要保障,通過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將農村建設與農業發展結合起來,可在良好的法律環境下,為農村建設提供廣闊空間。

1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法治建設存在的不足

社會主義新農村法治建設存在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1農村法律法規還不完善

法律制度是推動農村法治建設的重要前提,同樣是促使農村法治化的依據。但是目前我國農村運行的法律制度還存在立法不完善的缺陷,法律法規沒有涉及到農村建設各個領域,使得農村基層幹部在開展工作時無法可依。並且有的法律制度內容操作性較差,沒有做到與農村法治建設實際情況相結合,尤其是法律責任還沒有明確界定,會降低法律制度的規範功能和強制功能。除此之外,農村有的法律規章還沒有及時修正和完善,不能滿足農村法治建設需求,無法發揮法律制度在農村法治建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1.2農民法律意識薄弱

農民法律意識是指農民有關法律的知識理論、心理、思想及觀念的總和,能體現出他們的法律認知程度。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台,但是還存在農民主體意識薄弱、對權力盲目崇拜等問題。農民法律意識對其法律行為有直接影響,是提升法治輿論導向作用的重要來源。目前廣大農民羣眾自身權益受到損害時,極少藉助法律手段來保障其自身權益,在農民法律意識相對落後的情況下,會對農村法治建設帶來較大阻礙。

2阻礙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法治建設進程的主要因素

社會主義農村法治建設比較落後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基層政治體系運行問題。我國在基層政權管理方面,通常採取黨政兩套班子共同管理的方式,在農村法治建設中運行這一政治體制,還存在執行力度不夠的情況。相關制度規定中指出同級黨委領導只單純體現在關鍵決策制定上,不應由黨委直接辦理行政類工作。但實踐過程中,無法做到各部門職能明確,這種情況下不會影響管理工作開展,但會造成農民訴訟無門,對農村法治建設有不利影響。二是經濟發展落後會阻礙農村法治建設。長期以來,受到城鄉二元經濟管理體制的影響,導致農村經濟滯後於城市,農民收益增長緩慢,農業效益差。並且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全,在交通和水電建設等方面有所不足,是制約農村法治建設良好開展的經濟因素。

3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法治建設的相關措施

3.1健全農村法律法規

為了推動農村法治建設進程,需要從健全農村法律法規這一角度出發,為農村建設奠定基礎。需要將有關農村的法律制度作為法律體系重點內容,注重這些法律條例的完善和實施[1]。例如,我國加大了對《農業法》制定及實施的重視,圍繞農業發展建立了結構合理、可操作性較強及相互影響的法律體系。另外,為了有效落實農村法律法規,要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及立法原則,以促進和保障農業發展作為法律法治制定的基本原則,儘可能做到法律法規的制定符合農村法治建設需求。另外,還應儘快制定有關農村經濟建設的法律規定,主要包括明確農村市場主體、保障農村市場正常運行、維護農民權益等方面的法律條例,為農村發展建設順利進行提供製度保障。

3.2樹立正確的法治理念

要想保證農村法治建設朝着正確方向開展,則應堅持以人為本這一法治理念,這是新農村建設良好開展的關鍵。實際進行農村法治建設時,要根據建設過程中存在的難點問題,將涉農法律問題的解決放在突出位置,最大程度發揮法治力量在農村建設上的推動作用[2]。並且在法治理念有效樹立基礎上,能促使農民羣眾利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身權益,有利於提高農村法治化程度,將相關法律制度落實到農村建設中。首先,要做到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儘快構建以工促農的經濟增長機制,在城市發展帶動下,充分挖掘農村經濟發展潛力,為農村法治建設提供經濟基礎,是實現農村良好發展的重要保障機制。其次,應遵循民主管理要求,適當加大農民基層幹部的行政權力,為農村法治建設有序進行加以保障。具體來説,確定人民羣眾主體地位、發揮農民羣眾能動性,能有效加快農村的法治建設進程。

3.3提高農民羣眾的法律意識

農民羣眾法律行為對農村法治建設效果有一定影響,因此,有必要加大對農民法治意識的培養,以便確保農民行為規範。並且農民羣眾是農村建設的主體,提高對其的法治素質是建設法治化農村的關鍵,只有在農民具備較高法律意識的基礎上,才可為農村建設提供較大推動力。相關部門要針對農民羣眾組織相應的培訓教育活動,以法律知識作為主要培訓內容,並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加強農民法治思想建設。要將有關農民利益的法律教育及宣傳作為重要工作任務,從建設和諧農村、維護農民利益等要求出發,加大對農民法律素質的培養,以便加強其自治能力。同時,還應加大對農村基層幹部的教育培訓,激發基層幹部學習的主動性,並實行考核機制,對農村基層幹部法律知識掌握情況、法律素質等進行評價,以便為其提供專門的法律知識指導,發揮他們在農村法治建設上的重要作用。

3.4加強農村法律服務

除了上述措施外,還應通過加強農村法律服務來確保農村法治建設。基層法律服務主要是農民學習法律知識、利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的途徑,是需要高質量完成的工作內容。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完善法律服務工作體系,提高基層法律服務人員的工作主動性,使得他們能做好法律顧問,提供法律諮詢等服務[3]。

4結束語

為了促進我國農村的良好發展,需要從農村法治建設角度出發,採取一系列建設措施,為農村發展奠定基礎。當前新農村法治建設還面臨農民法律意識薄弱和法治建設物質基礎落後等問題,不利於我國農村法治建設。因此,要儘快採取相應的措施,從基礎制度建設、法治意識培養等多個角度出發,為農村法治建設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王曉豔。社會主義新農村法治建設的困境及對策[J]。山西農經,20xx(4):1-2.

[2]王曉潔。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建設體會[J]。中國科技投資,20xx(5):263.

[3]潘詩意。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法治建設現狀及提升方法[J]。管理觀察,20xx(20):78-80.

新農村建設論文:《新農村建設中農村體育策略》 篇二

【摘要】農民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是新農村目標實現的關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提高農民素質尤為重要,其中身體素質最為基本。運用文獻資料法,通過對農村體育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分析,探討了當前農村體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構新農村體育的若干策略。

【關鍵詞】新農村 農村體育 困境 策略

農村、農業、農民問題歷來受到黨和政府的關心,農村體育作為我國羣眾體育的主要組成部分,其發展相對薄弱,對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產生了一定的不利影響。我們應該抓住當前國家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契機,大力發展農村體育。可見,在這一歷史進程中,認識農村體育的價值、探討目前農村體育面臨的困境、制定相應的農村體育發展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農村體育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農村體育是我國和諧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約有13億人口,9億多在農村。由此可見,農村體育是我國羣眾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大部分羣體的體育發展將會直接關係到我國國民的體質健康整體水平,直接影響到我國羣眾體育的發展以及全民健身工程的全面實施,進而有可能會影響到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因為沒有農村體育的發展,我國的體育事業是不全面的、不和諧的;而沒有和諧體育的發展,我國的和諧社會也將是不和諧的。因此,我們應認識到農村體育發展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緊緊抓住我國大力建設社會新農村的契機,借力發展好農村體育。

有利於倡導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動農村文化的良性發展。體育運動的項目有利於培養人們積極向上、競爭的觀念。作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它可以從根本上改變農村數千年沿襲下來的因循守舊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模式,從而確立與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發展的要求相符合的現代生產機制與生活方式,以改善和提高廣大農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

同時,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小康社會建設進程的日益推進,部分地區的農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民在農閒之餘更多的是看電視、打麻將、聊天等,致使在城市裏經常出現的高血壓、肥胖症、心腦血管疾病等“現代病”、“文明病”的發病率在農村不斷增多,這種不良的生活方式嚴重地影響了人們的健康。在農村開展體育運動,不僅可以改變人們的傳統生活方式,同時也可以創建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此外,還有利於農村的體育文化建設,這對我國建設新農村更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有利於提高農民的身體素質,塑造新型農民形象。農民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是新農村的目標實現的關鍵。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提出要“加快農村教育、技能培訓和文化事業,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可見,提高農民的素質更為重要。素質通常包括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以及身體素質等各個方面。其中身體素質最為基本,在我國農村醫療條件不甚完善的今天,加強體育鍛煉是提高身體免疫力、增強農民體質最為直接的方式。只有身體硬朗了,農民才可以更持久地進行新農村的建設。此外,通過體育運動,還可以培養農民自尊、自信、自強不息、不斷進取的精神品質,有利於新型農民形象的塑造。

新農村建設中農村體育所面臨的困境分析

農村體育的主體人羣健身意識淡薄。健身意識的建立能夠促進人們持久性體育行為的形成,然而目前我國羣眾的健身意識並不容樂觀。據《2007年全國城鄉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狀況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為28.2%。在對沒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羣的障礙原因分析表明,60%多為缺乏健身意識。和城市居民“花錢買健康”、“多鍛鍊,少去醫院”的健身理念相比,農村普遍存在着“無病就是健康”、“勞動就是體育鍛煉”等觀念。有學者研究也證實,農民幾乎沒有體育健身意識,對體育的本質、對體育預防疾病、強身健體的功能知曉度較低。通常,農民很難將體育鍛煉與一些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聯繫起來。這種薄弱的健身意識從內在制約了農民參與體育鍛煉。正如一些學者的研究發現,“農民是健身活動的主體,其自身對健身活動的態度、意識、興趣、行為和習慣是當前農村體育開展順利與否的關鍵。”①

農村公共體育場館設施匱乏。根據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的統計,截至2003年12月31日,在我國現有的85萬多個體育場地中,其中分佈在鄉(鎮)的僅佔8.81%。就體育場館數量來説,我國現有的60餘萬個各類體育場館,城鎮體育場館的比重較大,佔到79.8%,而佔我國國土面積83.5%、約佔總人口61%的農村地區,卻只擁有20.2%的體育場館資源。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公共體育場館嚴重匱乏。這種體育健身設施缺乏的狀況,會嚴重挫傷那些喜歡體育鍛煉的農民的積極性,從客觀上不利於我國農村體育的良性發展。

農村體育管理組織體系亟待完善。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了解決計劃經濟時代所遺留下來的我國行政機構設置規模龐大、人員臃腫、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國家對各級政府部門,尤其是縣、鄉(鎮)一級政府,從橫向上調整了政府的部門設置,以致我國不少縣(區)鄉(鎮)撤消了體育部門,將其合併重組到文化、教育、衞生等部門。在很大程度上,這種做法使得基層體育主管部門的權力受到限制,使基層體育事業包括農村體育在內的政府管理職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這種在體育管理體系中存在基層管理斷層的情況,不利於農村體育的開展,而管理職能的弱化也會導致政府對農村體育公共事業投入的減小,從而影響新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

農村體育缺乏專業的體育健身指導人員。社會體育指導員是組織、指導人們進行科學體育健身,傳授體育健身知識技能的骨幹力量,新時期農村體育的健身工程需要有體育專業人員的相關指導。然而在農村,體育健身組織機構較缺乏,社會體育指導員較為匱乏,面對農村居民居住的較為分散、農耕及作息時間不同,如果沒有相關人員召集和組織他們進行體育鍛煉,體育活動和體育競賽便難以開展。這種專業體育指導人員的缺乏,一定意義上制約了農村體育的發展。

農村建設中構建新農村體育的策略

加大宣傳,增強農民的健身意識。針對我國農民健身意識薄弱、健身知識與身體鍛鍊方法缺乏的狀況,首先,應該大力普及科學體育健身的知識,各級體育行政部門可以通過建立科學健身走廊、體育科普知識專題講座來將體育健身知識輸送給廣大農民羣眾。其次,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等社會媒介,比如在電視媒體裏插播一些公益性的體育健身廣告;開設一些針對農村羣體的專題體育健身欄目,通過多形式、多渠道來增強農民體育健身的意識。讓廣大農民羣眾意識到體育健身的價值與重要性,當農民的思想真正上升到健身需要的時候,才有利於體育的發展。

注重農村公共體育設施的投入。目前國家已經加大了對農村體育公共設施的投入,進展中的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已經為各地的農村體育帶來了各種體育設施,然而我國農村體育的涉及面之大,分佈範圍之廣,是相關管理部門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在加強對體育設施投入的過程中,更要設立體育設施的專項資金,加強對各級各類單位配套資金的督促檢查,以保證規劃項目建設資金足額到位,對挪用專項資金的個人或單位進行必要的懲罰。

建立並完善農村體育組織管理體系。在現有的管理體系下,各鄉(鎮)政府,應該根據上級管理部門的要求,制定出具有當地特色的發展規劃與發展目標,在成立鄉(鎮)級的體育工作組織機構的基礎上,構建以鄉(鎮)體育社團為主線,以各基層體育指導站(點)為重點,點、線結合,覆蓋面廣的農村體育組織網絡,並培育和發展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管理規範、體育活動豐富多彩的體育示範鄉(鎮)、示範村、示範組,從而將新農村的體育組織建設和發展推向縱深發展,推動新農村體育事業的持續發展。

加強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選拔和培養。農村體育健身工程的提出,已經將健身科學化的理念含在其中,農民參加體育鍛煉,需要專業人員進行科學化的指導。農村的社會體育指導人員應該充分發揮農村各級各類學校的體育教師的作用,依託學校建立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基地,利用教師的課餘時間對其進行相應的培訓。同時,為了調動體育教師參與健身指導,政府應對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提供相應的物質補償。此外,還可以從農民中挑選具有一定潛力的體育愛好者作為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來進行重點培養。

推廣或創設具有農村地方特色的體育項目。農村體育項目的選擇上,應該摒棄城市體育的影響,針對農村地域的特點,選取老百姓喜聞樂道、娛樂性較強的項目,比如民間傳統的舞龍、舞獅、秧歌、龍舟競渡等進行重點推廣;也可以根據農民的特點來創設一些富有濃郁本土文化氣息、具有生產勞作特點的體育項目,並利用農閒季節或傳統節日,比如元旦、春節、五一、端午、十一、中秋等,定時、定期舉辦農村村級或鎮級或縣級等不同層次的農民運動大會或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活動,藉此來加強這些適宜項目的推廣,讓農民在農閒等閒暇時間裏體驗到體育競賽帶來的樂趣,接受到體育精神文化的薰陶。

註釋

①姚小敏,饒平,尹龍:“多民族聚居的武陵山區農民體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年第43期。

新農村建設論文:《淺析關於新農村建設的幾點思考》 篇三

論文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村社會保障;農村經濟;農村土地產權制度

論文摘要:提出了新農村建設應注重制度建設、政策配套的觀點,以及完善農村社會保障、改革土地產權制度、發展經濟等具體措施。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經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與此同時廣大農村卻陷人了長期的相對貧困,與城市的差距拉大。基於以上原因,黨中央提出了進行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但由於我國農村基礎條件薄弱以及配套政策不完善等原因,在進行新農村建設時遇到了很多深層次困難,因此很多地方的新農村建設僅僅停留在建一些漂亮的新居、拓寬一下街道、沿街道蓋一些漂亮的門面房層面上,而不是注重轉變政府職能、搞好政策配套、提高服務質量。事實上,我國廣大農村地區長期處於落後和相對貧困的狀態,有歷史沿襲、現實人口壓力過大等諸多原因。但是不完善的土地產權制度、不合理的城鄉二元製造成的分配製度才是我國農村地區長期處於落後狀態的根本原因。因此只有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加大投人、改革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發展經濟才能解決根木問題。

目前農村許多問題都與社保制度不健全有關。比如人口出生率始終比城市高、男女比例嚴重失調、長期難以脱貧致富、脱貧又返貧等。這就是由於農村社保缺失造成的。出生率高是由於養兒防老的心理,雖然養兒未必能防老。難以脱貧、脱貧又返貧是由於高昂的醫療費所致,一家人勤懇勞作好不容易有點積蓄,正當擴大生產之時,一場大病使一切化作泡影,可謂“辛辛苦苦幾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因此,必須建立完善的社保制度。

1、建立基本醫療保障制度

在提供人人享有的基本醫療條件上,政府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它既體現了社會的文明進步程度,又是社會公平、公正的體現。雖然國務院為了讓廣大農民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促進農村醫療工作的健康發展,於2002年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衞生工作的決定》,提出要逐步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並從2003年開始在全國試點推行。但在實踐中遇到了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籌資水平低、保障能力不強。國家、省、市、縣、個人雖然都出資,但總體保障費用不高,加起來人均全年只有幾百元,有的地區還不到100元。相對於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農合的籌資水平和保障能力明顯不夠。由於資金限制導致參保人員的報銷起點高、比例底、封頂線底。直接影響農民的參合積極性。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國家、省、市、縣加大投人。個人繳納的10元應該免除,全部由政府補貼。加大投人降低報銷起點、提高報銷比例,逐步向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水平看齊。與此同時進行整個醫療體制改革,將藥品價格降下來,使有限的醫療衞生費用得到有效利用。

2、建立基本養老制度

養老制度的不同體現着社會制度的先進與否、經濟的發展水平和對人權的重視程度。人們年輕時有奮鬥的需要,同樣老年有享受閒適生活的尊嚴和權力)現代發達的社會,老年人應該通過社會贍養。這是因為①只有這樣他們才可以獲得經濟獨立,不依附子女,自由的享受晚年之樂。②通過給子女減負,能給子女公平的機會,充分的發展空間。③這是社會的責任,因為人們年輕時在為自己家庭工作的同時也為全社會做了貢獻。但是我們國家由於經濟基礎薄弱、福利制度不健全以及儒家思想傳統的根深蒂固,在養老上仍以家庭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輔。社會養老主要是五保户養老,比例較低。 但這是不得已而為之,我們不能長期抱着這種模式,這與現代社會價值體系格格不如,長期下去必然會顯露出它的落後性,羈絆生產力發展,進而影響整體國家經濟實力。在養老問題上,國家不能推卸責任,應該建立農村基本養老制度,由社會供養老人。可喜的是今年我國將局部試行新農保(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雖然標準較低,但這是個好的開端。

3、建立國家級統籌

目前農村實行的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是縣鄉統籌,到外就醫報銷手續複雜。農民在城市企業務工實行的市級統籌。換個城市同樣帶不走,且與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不銜接。最終,打破城鄉居民醫療保障體制的差異,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才是新農合的發展方向和目標。有了社會保障才能進行下面的嘗試。

3.1改革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合理進行土地集中經營

土地產權制度是決定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因素之一,也是社會發展中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鍵因素,資源有效配置的前提與保證。尤其我國是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更應該加強土地的科學管理、合理使用。然而由於歷史原因,我國的土地產權制度還不成熟,尤其是農村。我國農村現行土地所有制度是集體所有家庭承包制。集體所有家庭經營在改革初期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使生產力得到恢復,且至今發揮着重要作用。但隨着城市化、現代化速度的加快,市場經濟制度的採用,它遇到了許多自身難以克服的矛盾。表現在,近期,改革初期高速發展的勢頭不再,農村勞動生產率停滯不前,與城市比較相對收人越來越低,農民種糧積極性下降,政府有關農業政策指揮失靈,土地流轉受到限制。

這是因為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以及建立其上的土地承包制是在計劃經濟時期產生的。法理上,首先集體土地所有權與國有權不清晰,既不是所有權也不是使用權。在此基礎上集體與村民成員之間權利更是模糊。承包權的定義難以界定,造成集體土地所有權的主體模糊,主體虛位,土地產權缺乏穩定。

因此按照現代產權理論,必須進行土地產權改革,採用國家所有農民承包制。國家所有農民承包制定義:現在農民承包的土地所有權歸國家,使用權歸農民,取消集體所有制。國家直接將土地使用權和建立在之上的使用權期限內的出租權、部分發展權、地役權,抵押權等出租給農民,農户對承包權擁有繼承、交換、贈與等權利。國家不收取任何租金或名義上收取1元租金,租期70年或更長。在土地用途管制下土地承包權可以自由交易,交易對象不受限制,交易市價所得歸當時土地承包户所有,到期當時土地的承包者有絕對的承包優先權。國家要終止承包權,必須以接近市價的合理價格收回,用來購買當時擁有土地承包權的農民手裏的承包權。產權權力上高於使用權略低於所有權,但不絕對低於所有權,但法律範圍僅限定在國家農民之間。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論文 篇四

農業與農村經濟的發展建設問題是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最為關鍵的問題,關係着我國實現現代化建設的發展,現如今促進城鄉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必經的發展過程,農業與農村經濟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輕制度、重經濟”的現象,對於農業與農村經濟的建設影響重大。農村集體財務的管理是農村基層工作的核心,農村集體財務管理職能的發揮嚴重影響着我國財政、農業與農村經濟的發展關係着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及農村社會的穩定。農村集體財務管理關係着農村集體的生存和發展,管理成效問題直接影響着農村集體成員的利益問題,也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問題。因此,如何保證農村集體財務資產的完整安全,高效管理農村集體財務資產,是農業集體財務管理工作人員與幹部人員所要面對的重大難題。

1 農村集體財務的管理

1.1 農村集體財務的主要問題

隨着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與推進,我國農業與農村經濟高速發展,農村集體財務的管理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但由於思維觀念的問題,大多數農户缺乏農村集體財務的監督意識,在農村集體財務管理制度還不健全的地方,農村集體財務管理問題嚴重,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有:會計制度的不完善,導致會計基礎工作不足,會計核算工作不專業,農村集體財務管理內部控制制度問題,農村集體財務管理人員管理混亂。同時一些處於城市邊緣地區的農村,由於缺失監管,導致農村農户,村級領導對農村集體財務資產的管理使用上出現嚴重的流失浪費,農村集體財務管理公開制度流於表面,執行力度不足。導致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是農村集體財務管理模式的老舊,缺少徹底改革和創新,財務制度執行程度不夠,農村基層組織權力混亂不清,管理不明,關係主體錯位。

同時,農村集體財務管理的會計制度不完善,導致農村集體資金使用混亂,農村集體財務管理人員的素質不高,缺乏專業知識。

1.2 完善農村集體財務規範化管理

為了加強對農村集體財務管理規範化示範單位的管理,促進農村集體財務管理規範化建設的開展,需要推行農村集體財務管理規範化示範單位的管理辦法。在規範化建設單位的推行之下,使農村集體財務管理的問題能夠逐步解決,規範化建設單位必須嚴格執行《會計基礎工作規範》、《會計法》,並按照統一的《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進行會計核算,規範化建設財務管理制度,防止農村集體財務管理漏洞的出現,要完善農村集體財務管理的內部管理制度,監督管理制度、還要健全農村財務管理財產清查制度、民主監督制度、民主公開制度、民主理財制度,成立農村財務管理民主理財部門,並且定期進行財務會計知識的培訓和審核。

規範化建設村部必須定期編制財務報表上報,完善財務管理的工作流程,實行統一的電算化管理,並且設立專門的會計檔案部門,加強檔案方面的管理,還應接受農經部門的審計監督,公開審計結果,實行公開制度。

1.3 健全農村集體財務管理制度

為了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加強農村財務管理的規範化必不可少,同時也應該控制村級財務管理的收支細節,強化監督管理,促進農村社會穩定。同時農村財務委託代理應明確村級集體財務資產的所有權、收益權和使用權不變的準則,任何單位以及個人都不允許侵佔或挪用村集體財務資產,對農村財務管理以及農村經濟活動的監督力度應該加強,各類賬目必須細化、明細賬要清楚,所有記錄文件賬目文件都應設立農村財務管理會計專櫃保管,對於賬目的報賬、會賬、對賬、記賬、復賬、公開等“會賬制度”必須嚴格執行,同時開啟並實行備用資金制度,備用資金由村財務管理報賬人員進行管理,額度由實際情況進行申報審批。

農村集體財務資金的支出項目必須嚴格執行審批制度,嚴禁白條頂庫、瞞報收入等行為的出現,任何人不得隨意支配農村集體財務資金,對農村集體財務資金的不同性質,應進行性質分類管理,建立性質分類管理類別制度,並進行相關的處理措施。

農村集體財務管理報賬人員應做好農村集體財務日常的財務收支工作,嚴格按照已有制度的規定把關執行,並且能夠及時發現制度的不完善之處,做好賬目的登記、記錄、核對等管理工作。

2 結語

隨着農業與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集體財務管理問題需進一步改進,才能推動我國農業與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完善農村集體財務管理監督制度,進一步推進農村集體財務管理的內外部制度的改革,不僅有利於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也能充實我國最為薄弱的農業金融,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新農村建設論文:《探究我國新農村建設的發展》 篇五

摘要: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黨的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實現戰略目標的難點是“三農”問題,因此,黨和國家在此基礎上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本文以上海市金山區山陽鎮的新農村建設為例,來探究新農村的產業結構與發展。通過對金山區山陽鎮經濟發展的今昔對比,凸顯出山陽鎮居民在新農村建設中得到的切實利益。

關鍵詞:新型農村;產業結構;上海市金山區山陽鎮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有了快速發展,國力有了很大增強,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具備了“用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發展農業,用科學發展觀指導農業”的基礎和條件。文章對山陽鎮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取得的成就、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的發展方向等方面進行研究,進而來探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及分析此政策的可行性和實踐性。

一、新型農村產業結構改革現狀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任務,從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成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中之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認真貫徹黨在農村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堅持農業支持工業,工業反哺農業;農村服務城市,城市帶動農村的基本方針。工與農、城和鄉,這兩大關係正在實現着從未有過的歷史性轉變。我們以上海市金山區山陽鎮的新農村建設為例,來探究新農村的產業結構與發展。

上海市金山區以“三區一線”(金山工業區、現代農業園區、金山新城區和海岸線)為重點,全面規劃、全力建設。山陽鎮堅持解放思想。搶抓機遇,發揮區位優勢,切實找準定位。積極整合資源。以“二三一”產業方針為主導,在服務金山全局中加快自身發展。

二、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2009年度山陽鎮積極貫徹落實區委區政府對糧食高產創建工作的指示精神,在區農委的統一部署及指導下,全鎮建立水稻高產創建示範點16個,共計創建面積2504畝。佔全鎮水稻種植面積的23.9%。山陽鎮通過貫徹“二三一”產業發展方針,不斷壯大經濟總量、提升發展質量。2009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7.86億元,税收收入7.67億元,財政總收入3.13億元。財政可支配收入1.98億元,人均財力名列金山區前茅。

山陽鎮按照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合作化經營、區域化推進、產業化發展的思路,不斷加大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特色優質農產品逐步實現產業化,不斷探索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建立高效生態示範農場,農業向規模經營集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正在逐步構建。積極發揮“山陽田園”品牌示範效應,建設集生產、休閒、會務等功能與一體的園林式農場,打造休閒觀光農業旅遊基地。近年來,山陽鎮已培育扶持新型專業農民23户,農民專業合作社6個,農業企業2家、農業品牌2個。運用“聯村資產公司”平台,支持村級組織啟動標準廠房建設和招商工作,探索村級經濟發展新路子。

就農業而言,科學發展觀要求既要從它本身可持續發展,又要與工業、服務業、科學技術等協調發展,還要以“農民”為本,時刻牢記把農民的生活改善好,把農民的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上去。農村改革應重點從以下幾方面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

1.繼續種植耕地,提高農業的工業化程度。

2.有效利用鄉鎮資源、發展旅遊業。

3.招商引資、興辦特色企業。

4.強化職業技術、優化知識結構。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展望及其侷限性

全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全民生活的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與高尚追求,是中國共產黨不懈努力、制定各項政策的優先出發點與最終歸宿。通過黨中央、各級政府及全民竭盡全力的工作,結合各種切實有效的措施。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村狀況的改善,農民生活的提高必將有着光明的前景。

但是,這種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國農村範圍廣大,農村人口眾多,在改革的過程中會有很多困難需要克服,會有很多障礙需要消除。這就需要有黨中央的英明政策,更需要各級政府與基層領導幹部的貫徹落實、務實工作,還需要農民的大力配合,城市的適當援助。只有全民上下一條心,才能縮短農村改革的進程,才能擺脱落後的狀況,才能全面提高農民的素質與生活水平。

在農村問題的上我們只是剛剛破題,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仍然存在。就上海市金山區山陽鎮而言,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1.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高。

2.農村基層運轉困難,基層組織戰鬥力不強。

3.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

4.農業科技投入不足。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

5.城鄉統籌程度低,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尚未建立。

四、新農村建設之淺見

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典型之一的上海市金山區山陽鎖的飛速發展的良好態勢和發展中仍然存在的束縛與不足,本文擬出下列解決方案:

1.抓好農村投資體制改革,逐步改革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體制。大力推行“民主謀水利,民營興水利,民眾幹水利”,把水利經營推向市場,利用民間資本改造農村水利設施。

2.減輕農民負擔,加快農村費改税工作進程。儘快將農村費改税工作由點到面全面攤開,用税、費的法制化、規範化杜絕亂收費行為給農民帶來的額外負擔,為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3.落實黨的農村政策,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切實維護好、保護好、發揮好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4.狠抓農業產業化經營,提升農業綜合經營能力。

5.實施科技興農戰略,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建立農機、農資、農技、農金一體化的綜合農業服務體系,做到市有配送中心,鎮服務公司。村有分支機構的覆蓋全市的服務網絡。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論文 篇六

摘 要:近幾年,農業工程科技不斷創新,使用集成技術並引進新技術,但仍()有繼續創新的空間,所以,農業技術人員會在原有技術創新的基礎上,加入新技術,以增加農業工程技術應用的便捷性,把投入的科技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我國農業的發展過程中,科技一直是其需要攻克的難題,由此,實現裝備與設備的現代化,對農業工程的建設有重要影響,以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

關鍵詞:農業工程;科技創新;新農村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需實現農業工程技術的創新,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業工程科技的創新,需與我國的社會生產力相符,以提高農業生產水平,而我國科技發展落後,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的差異,造成科學技術在農業工程中的應用率較低,有很多不足。

1 農業工程科技創新的必要性

我國推行的理論之一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農村經濟一直是經濟發展中的弱勢,所以發展農村經濟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方式之一,而建設新農村需要創新農業工程使用的技術,改變生產方式。即我國要加大農業工程科技的投入力度,引入新技術,以此增加農民的糧食產量,以及作物帶來的收入,並不斷提高農民的素質[1]。

2 農業工廠創新使用的技術

2.1 基礎設施集成技術

整個農業生產的過程中,需開墾土地,並在適當的時間澆水、播種、施肥,並採用相應的方式抑制病蟲害的出現,所以其使用的技術包括土地整理、水資源管理、節水、施肥技術等,有時也會用改造技術改造農田,或是把幾項技術集成使用。但所有技術的使用必須以本地農業實際種植情況為前提,與實際種植情況建立聯繫,根據市場對作物的需求,決定生產規模的大小,以及使用哪些技術,保證基礎農田設施的建設,實現收益的最大化,提高各項資源的利用率與農業的綜合生產力。

2.2 機械集成技術

實現農業技術的集成,可有效解決使用機械與技術不匹配的問題,提高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削弱農業生產對人工的過度依賴,提升生產的效益。對於機械集成技術,其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其一,研發並生產出糧食型機械,並形成產業,它主要用於水稻、玉米等生產,生產的全過程都由機械完成,消除其中的薄弱環節。其二,研發出帶有地方特色的機械化產品,每個機械設備的研發,都是以某個種植作物的生產特點為依據,帶有地方特色,它使用的作物範圍包括棉花、花生等。其三,研發使用保護技術的耕作設備,實現農業的增產增收,實現可持續發展。其四,研發用於擒牧產業與草牧產業的設備,為農業發展提供設備支持。其五,農業生產需使用節水灌溉技術,並採用其他技術以節約肥料、化肥的使用,為精準化設備的應用提供理論支持,加快研發速度。

2.3 生產設施集成技術

設施農業是用設施種植、養殖,具有可控的的特點,實現高產,而農業生產中,高效益是其基本目標[2]。

現在,沼氣是農業生產使用的環保材料之一,而沼氣的生產必須由設備完成,即農業種植人員會把人或動物日常產生的廢料作為原材料,放到設備中,經過發酵後,把沼氣變為生活中的燃料,轉化為燃氣,並用於發電,也為農業生產提供有機肥料。用設置養殖並生產沼氣,可保證生產的安全性,併為各類農作物與家畜的生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家畜產生的廢物可為農作物提供養料,而沼氣又是燃氣或供電的材料,這三者互為影響,又相互制約。但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種植、養殖與沼氣生產,三者有不同的管理內容與管理範疇,各自獨自管理,互相併未建立聯繫,造成資源嚴重浪費,並帶來污染問題,產生的經濟效益較少。所以,對該項內容的研究需要把三者聯繫起來,即回收廢物、進行生產、實際利用,找到三者均衡進行的措施,加以分析,瞭解廢物轉化的過程,使其達到動態平衡,科學佈局,調整農業工程的結構。

2.4 生物利用集成技術

生物是農業生產產生的物質之一,而其也可以從林業生產中發現,包括農作物收割後的秸稈、生產過程中的廢物、能源材料,以及木材生產後的廢料,這些都可以再次利用,不會對環境造成破壞。對於農業與林業生產產生的廢棄物,都可以運用生物利用集成技術處理,讓其變成再生資源,實現對資源的綜合利用,其主要包括的手段有生物處理、物力處理與化學處理,分解廢棄物,並把各個元素重組,變成一種新物質,實際應用後做到增產增收。

3 結語

總而言之,加快農業工程科技的創新,需正確認識創新的必要性,並大力發展基礎設施集成技術、機械集成技術、生產設施集成技術、生物利用集成技術,在農業工程中應用,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提高農業生產力,發展農業經濟。

參考文獻

[1]王昭。發展現代農業科技創新 實現遼寧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吉林農業,20xx,08:36+47.

[2]王愛榮。大力推進農業工程科技創新 為新農村建設作貢獻[J]。農民致富之友,20xx,16:222.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論文 篇七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內容豐富,是一項全面包容的系統工程,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鄉村文化建設符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進一步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同經濟、政治文明的協調有序發展。旨在通過對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內涵的界定,瞭解其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並且根據當前我國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現狀與不足,找到未來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上的具體途徑。

近年來,我國關於加大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議題得到許多人的密切關注,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保證社會主義社會和諧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而鄉村文化建設又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其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可以説,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在未來發展道路中離不開鄉村文化建設的進一步提升。

1 社會主義新農村鄉村文化建設涵義

從社會主義農村建設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再到社會主義新農村鄉村文化建設,我國對於農村建設發展意見一直向前推進,根據不同的現實發展狀況制定出相應的發展戰略,不斷提高發展目標,強調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必須同時和諧發展[1]。

因此,對於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涵義可以這樣界定:即在不斷擴大對鄉村公共文化事業建設的同時,進一步推進各種形式、符合鄉村地區生活狀態與特徵的農民文化生活的建設,從而真正確保豐富廣大農村羣眾精神文化生活這一重要目標。

新農村鄉村文化建設是以保證羣眾精神文化生活為內核的,其廣義涵蓋了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例如,農村地區的思想文化道德建設、農村教育事業的進一步推行以及對農業、農民高科技知識的普及等。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總體目標就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農村,讓農村在有良好的法制條件、較高的道德觀念、和諧有序的環境中進一步建設發展。

2 社會主義新農村鄉村文化建設重要性

根據社會主義新農村鄉村文化內涵的界定與解釋,我們可以體會到鄉村文化建設內容的廣泛性,目標的遠大性。之所以將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擺在如此重要的發展位置上,是因為其健康有序發展關係着社會主義發展全局,對於各項事業的推行具有重大意義。

2.1 新農村文化建設符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目標

當前,我黨在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展向前推行的主要目標就是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共同努力。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具體要求,就是要包括人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社會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經濟文明建設都能保持可持續協調發展,不出現“瘸腿”現象。作為社會發展的主要生力軍,農村地區和農民是發展的重要對象,在農村經濟不斷向前發展的今天,文化需求的不斷加深成為當前農村地區發展最主要的問題,農村地區長期處於保守封閉的環境中,教育水平往往無法跟上發展速度,基於這樣的狀況,農村需要文化,文化建設更離不開農村,如果不能將農村文化建設同經濟、法制建設協調起來,那麼農村的全面健康發展將成為空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將難以實現。由此可見,作為社會主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文化建設水平的高低對於全社會和諧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2.2 新農村文化建設為新農村整體建設發展提供精神動力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全面建設是體現在各個方面的,而其中新農村文化建設為其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對其健康有序的發展發揮着重要作用。首先,新農村文化建設能夠通過相關文化建設手段促進農村良好的文化氛圍營造,在這樣的文化氛圍內,很大程度地影響與改善了農民的固有傳統思想,各種優秀的文化作品改善着農民的業餘文化生活,促進了農民文化素養和道德品質的提升,推動了農村地區良好道德風尚的椽筆,營造出更加和諧、樸實的民風。其次,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進一步推進還將更先進的文化知識帶入到農村地區,讓農民在這樣的建設環境中學習到更多利於農村發展的知識技能,使其更好地融入到農村建設中,不斷激發農村羣眾在建設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改善自身生活水平。這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讓農民自身的發展同農村地區的發展有機結合,共創未來。

2.3 新農村文化建設保障了社會和諧穩定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任何一個時期的經濟建設與政治發展都離不開社會的穩定,而社會的穩定有賴於全社會各個地區、各個階層的和諧穩定。穩定,是一切發展都離不開的先決條件。作為我國人口分佈最為廣泛的階層與地區,農村人口是維持農村穩定以及進一步維持全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農村地區長時間以來形成的傳統思想在文化建設不到位的情況下,面臨着不良文化的入侵,許多農村羣眾對於各種觀念、文化的傳播顯示出懷疑、不安的態勢。所以,新農村文化建設迫在眉睫,我們需要不斷向農村普及最新的知識文化與觀念,讓他們的思想能夠與絕大多數社會羣眾接軌,同時也要開展提升其科技文化素質的工作,切實從源頭改善農村地區不良風氣、落後觀念的傳播。也只有農村地區的文化建設得到發展,才能進一步保障全社會的和諧穩定。

3 我國在新農村鄉村文化建設現狀

隨着我國對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與發展,近些年我們在建設中也收到了良好成效,農民普遍對建成小康社會的內涵有深刻的瞭解,對於黨和國家制定的各種政策也有了良好認識,農村地區精神面貌與風氣習俗得到健康發展,農民思想道德素質與文化素質有了顯著提升,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整體規劃建設,也讓農民在這樣的進步中切實享受到發展帶來的實惠。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在我們不斷向前推進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同時,還存在許多缺陷與問題,這些問題凸顯了我們工作中的不足,為我們日後繼續前行敲響了警鐘。

3.1 農村文化建設整體發展速度緩慢

我國在開展農村文化建設上整體發展速度仍比較緩慢,不能滿足建設需求,具體體現在如下幾方面。首先,農村教育資源匱乏,農民整體素質依舊不高。當前,我們通過比較與觀察可以發現,農村羣眾與城市羣眾文化素質仍存在很大差距,受教育程度普遍低於城市羣眾,文化知識的普及程度遠不如城市地區,農村教育資源分佈不均,與城市相比有着極大的不平衡性。此外,農村地區教育團隊的素質不高也阻礙了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其次,農村地區文化基礎設施嚴重落後於城市,文化供給仍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3.2 農村文化建設的不協調

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佈局中,面向豐富,但具體到各個農村發展,顯現出其發展的。不協調性,具體體現在如下幾方面。首先,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的不協調。許多農村在發展新農村建設規劃時,不能很好地將文化與經濟建設協調起來,在建設上通常顧此失彼,這樣的偏差會進一步影響新農村建設的全面發展。其次,區域發展不協調。我們可以看到,中西部農村地區的建設遠不如東部發達地區,從基礎設施到教育資源,這種落後是全方位的,體現了各個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

3.3 農村傳統文化的沒落

我國是文明古國,具有豐富的歷史資源,農村地區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出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寶貴的精神財富。但在當前不斷推進新農村文化建設中,我們很多情況下只注重新思想、新技術的傳播與應用,忽視了傳統文化的保留,農村在發展過程中凝結的智慧結晶正逐步走向衰亡。

4 社會主義新農村鄉村文化建設措施

4.1 加大對於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作,在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中,無論是場地建設、基礎設施購置、人力物力方方面面,均需要有足夠的建設資金提供堅實保障。政府在保證這項工程的順利實施過程中,需要加大資金投入,切實將資金落在發展實處而不是擺樣子搞形象工程。我們在資金投入的過程中,要根據我國不同地區農村文化發展的不同情況、不同需要來進行規劃管理,在充分認識到不同地區的不同建設需要之後再進行資金的合理分配,對於一些極度貧困落後地區的建設,允許其他資本形式融入,多元發展。

4.2 加大對於農村教育事業的投入

首先,我們要對農村地區樹立起正確的教育意識,讓農村羣眾充分認識到教育對於農村地區發展的重要意義,讓他們認識到經濟發展離不開教育的幫助。許多農村家庭現在尚處於發展階段,其對教育的投入程度遠不及城市家庭,對於孩子的教育意識淡薄,認為與其花大價錢去讓孩子上學,不如讓孩子早點投入社會去賺錢,所以,我們要在農村地區及早地糾正這種錯誤觀念,讓農民羣眾都能對教育有良好的認知。其次,農村教育事業離不開教育團隊,而教育團隊水平直接影響到農村地區受教育程度。當前,由於我國在農村教育事業上投入匱乏,導致許多有能力的教育人才不會選擇農村作為其發展目標,而是轉向環境待遇更加優越的地區,農村教育團隊水平普遍不高。所以,提高教師待遇,加大對人才的引進力度,也是改善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方向。

4.3 完善建設評估機制

在長期發展以來,我們對於新農村文化建設缺少長期有效的評估機制,對於新農村文化建設不能有良好反饋,以便日後更好地完善。對於文化建設,我們的考核標準也僅僅限於資金的投入是否到位、基礎設施建設是否完成,對於農村地區是否真正將其真正有效利用則不得而知。我們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應真正關心農村羣眾的滿意程度和相關反饋。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離不開文化建設的推進,不可否認,我們在發展過程中有許多問題。未來,我們將持續不斷加強新農村文化事業的投入力度,探索更多新農村文化建設途徑,我們有理由相信,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全面建設必定會推動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