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國中歷史小論文參考【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11W

國中歷史小論文參考【精品多篇】

國中歷史小論文範文參考 篇一

筆者經過多年的教學摸索,深感課本插圖這一直觀教具在歷史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激發興趣,加深理解

由於歷史課內容紛繁複雜,年代、人名、史實頗多,學生很難記住。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集中注意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更深刻地理解和記憶教材中的史實和結論,除了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啟發的方法外,使用歷史插圖進行教學,可以給學生一個深刻的印象。如在講唐朝民族關係《和同為一家》一課時,教師可使用“唐朝邊疆各族分佈圖”,每講一個民族,就示意學生用不同顏色的小紙片帖在圖上對應民族的位置,並註上該民族首領及其演化後的民族名稱,同時用紅筆標出唐都長安,這樣,唐朝與周邊各族的位置關係便一目瞭然。利用這張圖進行師生互動,很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形象記憶,多數學生能較好地掌握教材內容。

二、陶冶情操,促進德育

在歷史教學中,進行歷史知識的傳授並非歷史教學的最終目的,我們還必須充分發揮歷史教學的德育功能,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運用插圖進行教學,可以增強教學感染力,激發學生的熱情,對學生進行生動形象的愛國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如在講火藥、火器發明時,教師可指導學生感悟課本上的“火箭”插圖,並啟發學生認識到今日的火箭發射原理,實際上就來源於宋代的火器。14世紀火藥傳入歐洲,改變了中世紀的戰爭模式,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打開了封建城堡,加速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從而,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學生也因此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三、培養能力,提高素質

1、培養學習遷移能力

教育學認為,學習遷移是指已經學得的知識、技能對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所產生的某種影響,其中對學習新知識、新技能起促進作用的叫“正遷移”。教師可以利用插圖來培養學生這種遷移能力。以《彼得一世》這幅插圖為例,教材內容雖已表明:他是俄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政治家。他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增強了俄國經濟、軍事實力,鞏固了專制統治,使俄國一躍成為歐洲的強國,為進一步對外擴張創造了條件。但僅此還顯得不夠,教師應適時引導學生通過識圖、解圖來實現知識的遷移──不難看出,彼得一世剛毅、果斷的氣質躍然紙上,實際上他一生的歷史活動是深受這種個性影響的。通過感知插圖,學生加深了對彼得一世義無反顧、大刀闊斧的改革精神的理解。

2、培養分析比較能力

許多歷史特徵是相比較而存在、相比較而認知的,所以,比較和鑑別在教學中被大量採用。而教材中的許多插圖恰好為歷史比較法的實踐運用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利用插圖進行對比,可以使學生更直觀地認識事物的內在特徵及其本質區別。如在《世界歷史》第二冊中,關於“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一節,教師可讓學生先對比本課中的兩幅扇形圖,會很自然地得出美、德經濟發展迅速,英、法相對緩慢的結論;然後再引導學生觀察兩幅柱狀圖,又很容易地分析出英、法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從而加深學生對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性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

3、培養歷史想象能力

趙恆烈先生認為:“合理的想象在嚴肅的歷史科學中不僅是允許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教材中的許多插圖為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比如董希文的《開國大典》,它藝術地記錄下了1949年10月1日那一瞬間激動人心的歷史,完美地再現了新中國誕生的輝煌。教師引導學生仔細品味此圖,便會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之感,學生的歷史想象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基於上述分析,筆者認為,運用插圖開展教學,在培養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熱情、發展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等方面具有獨到的優勢,如果我們能改變當前歷史教學中“重文輕圖”的思想觀念,深入探討利用插圖培養學科能力的實現形式,無疑將為提高中學歷史教學水平開闢一方新的天地。

國中歷史小論文範文參考 篇二

一、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這個世界變得奼紫嫣紅,學生對任何新奇的事物都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卻唯獨無法將興趣轉移到學習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課堂學習太過枯燥,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國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大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營造一個視聽盛宴,刺激學生的感官,從而促進其進行學習。再者而言,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設置歷史情境模擬,將歷史情境與現代情境相比較,降低學生對歷史學習的難度。在歷史教學中,作為歷史教師,我們可以模仿易中天、于丹等教授的講座方式,利用自身風趣幽默的語言將歷史內容講的更加生動、睿智、富有感染力。國中歷史涵蓋的內容廣、需要記憶的內容多,如果不能夠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很難對歷史學習產生興趣的。因此,教師要使用不同與傳統的教學手段,刺激學生的神經系統,幫助其集中自身的注意力以及提升自身的想象力,最終將歷史事件牢牢地記於腦中。例如:教師在講解一個歷史事件的時候,為了方便學生的記憶,可以將這一歷史事件進行剖析、歸納,教會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記憶,分為事件形成的內因、外因、環境因素等等。只有學生了解了整個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才能夠記憶的更加深刻。

二、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是這些年所有教師的教學目標,但是真正能夠在教學過程中成功轉變課本教學到學生教學這一模式的教師,少之又少。教師都明白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性,卻又無法找到突破點。在這種背景下,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總是被動地記憶歷史內容,學習效率低、學習效果差,無法實現國中歷史高效課堂。在歷史學習中,突出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方法頗多,這些方法各有千秋。而最常見的做法就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促使學生在小組中自行對文章進行學習。同學之間對歷史事件的談論更具有趣味性,學生也更能夠、更願意去了解歷史長河中各大梟雄的性格特點,更能夠對歷史學習產生興趣。這是推進國中歷史課堂高效性的必然手段。

三、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周圍的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對於心智還未完全成熟的國中生而言,良好的學習氛圍能夠促進其進行歷史學習。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首選要了解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關心每個學生的學習生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生活的温暖,從而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教師可以設定一定的競爭機制,鼓勵學生進行良性競爭,對於國中生而言,他們的好勝心較強,他們願意與同學在學習上進行一定的小競爭,在競爭中取得成績的提高;最後,教師可以經常組織一些活動,幫助他們探究歷史知識,促使他們愛上中國歷史,在對歷史的感悟中成長。在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的同時,也在不斷推動國中歷史課堂的高效性發展。

四、結語

為了響應我市教育部門的“學講”計劃,尊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課堂的高效性,本文論述了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角色轉變的必要性、學生對歷史學習興趣的重要性、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客觀性以及如何培養學習氛圍這四點建議,希望通過這些建議能夠使得廣大歷史教師明白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提高歷史課堂高效性,從而推動國中歷史的發展。

國中歷史小論文範文參考 篇三

歷史小論文^v^

歷史上的宋氏三姐妹因為各人的婚姻,最終導致了她們選擇了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和政治道路,宋氏姐妹三人的婚姻,甚至影響了整個中國近代史的發展進程。即使沒有看過《宋家皇朝》的人,也會知道宋家三姐妹的在那個年代的輝煌。大姐宋靄齡是孔祥熙的夫人,孔祥熙是一個著名的^v^財閥;二姐^v^是國父^v^的夫人,被稱為“**”;三妹^v^是^v^的夫人,她希望統一中國,但僅僅限於她丈夫的統治。中國民間稱:“宋家三姐妹,一個愛錢,一個愛國,一個愛權。”愛錢的是宋靄齡,愛國的是^v^,愛權的是^v^。

從表面上看去,^v^應當是宋家三姐妹中最要強的一個。^v^在一生中的亮點不外乎那場與^v^的那場婚姻。對於這場婚姻,《大公報》創始人胡霖這樣講 :“^v^的婚姻是一次精心預謀的政治行動。他希望通過成為^v^夫人和宋子文妹夫來贏得他們。那時蔣也開始考慮尋求西方的支持。如果美齡成為他的妻子,蔣便在與西方人打交道時,有了嘴巴和耳朵。此外,蔣也一直十分欣賞宋子文財政方面的才幹。但是如果説蔣沒有愛上美齡,那是不公平的。 ”

情感是相互的。^v^做了妻子應盡的許多事情。比如^v^受困“西安事變”之際,^v^便以女人和妻子身份前往營救^v^。在影片《西安事變》中,人們把^v^演繹得格外煽情。^v^1975年4月離世之後,^v^為丈夫獻上的輓聯是這樣寫的 :介兄夫君安息。這其中,有沒有情感呢?上天當然曉得。

不過,依照^v^的聯姻設計看,蔣死去,她自已的政治生命,也就淪喪了。事實也如此,1975年9月15日,身為遺孀的^v^搭上“中美號”專機,遠飛美國長島蝗蟲谷,開始了個人長達二十八年的漂泊與隱遁生活。從此,^v^心底裏的那一道又一道赤橙黃綠青藍紫的理想幻影變黑髮死,一下子全都消失在太平洋的漩渦裏了。

當^v^全部看透之際,她老朽了,沒有孩子。^v^晚年,確實在想,如果自己能有一個孩子多好呵。可惜,一切全都渾似流水。她成為一門六寡的首席女傑。這也足夠偉大了。

^v^的一生歷經世事滄桑,在理想和現實中來回奔波。

國中歷史小論文範文參考 篇四

對於社會中的每一個人來説,“知史”方能“知興替”。對歷史知識進行學習,不僅是課標對國中生提出的要求,更是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祖國的興旺和發達對未來祖國接班人提出的要求。對國中生進行歷史教學,教師需要在課改的輔助和學生的特點相結合的探索之中,尋找有效的教學策略。

一、國中歷史的教學現狀概述

國中生正處在人生的重要階段———青春期,這一特殊時期的個體普遍存在叛逆、個性等特徵。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經常出現接話茬展示自我、對教師的教學產生質疑等現象,導致教師的教學效率無法取得顯著的成果。因此,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發展特點,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教學工作,利用學生主觀所認可的方式對青春期的學生進行有效的歷史教學。現行的新課程改革是國中歷史的教學背景,新課改為提高國中歷史教師的教學成效提供了諸多助力,如合理的教學目標性、廣泛的教學內容、新穎的教學方式、完善的教學設備等等。國中歷史教師在提高自身教學效率的過程中,可以利用新課改的助力來展開教學工作,促使學生在良好的背景、有效的教學中不斷成長。

二、國中歷史的有效教學策略探究

總之,為學生提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不僅能夠促使學生在對理論知識進行實踐運用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有更高程度的掌握,還能夠使學生在展示自我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綜上所述,歷史的學習對於塑造學生的完善品質具有重要作用。學生在國中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常因自身的發展特點而使教師的教學工作效率有所受限,因此教師需要將教學工作建立在對學生的特點進行分析的基礎之上,促使學生在生理心理共同發展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歷史學習效率,進而推動歷史教學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馮東生。新課程背景下國中歷史有效教學策略初探[J].中國教師,20xx(s2).

[2]錢斌。突出學生主體培養學生能力:淺談國中歷史有效教學的途徑[J]成功(教育版),20xx(9):21-22.

國中歷史小論文範文參考 篇五

歷史敍述不同於敍述歷史,敍述歷史可以包括文學、美術、影視等多種手法,歷史敍述只是敍述歷史時的一種手法。歷史敍述專指歷史學家如實記錄歷史的過程。歷史學家一般都稱自己著述時秉承“實錄”“秉筆直書”“求真”等寫作原則,這是歷史學嚴格按照歷史記錄的學科屬性決定的。然而,歷史敍述是對客觀歷史進行著述的主觀實踐活動。歷史是客觀發生的事實,歷史學家在敍述歷史時,則是一種主觀活動,並且還帶有愛憎等個人情感。歷史學家在進行歷史敍述時,是以史料為研究對象,以著作為最終產物的一個主體實踐過程。歷史敍述包括“歷史學家主觀選擇史料”和“歷史學家寫作歷史著作”2個步驟,是一個自始至終的主動性實踐過程。在這個模型中,中國古代的私家修史,以及西方史學敍事傳統都能夠較好地解釋“歷史學家個人感情主導主觀選擇”這個理論。而對於唐以後的史館修史、集體修史,以及近代以來西方的計量史學等則不太適合。因此,本文將主要考察個人撰寫的敍事性歷史著作。自海登•懷特的《元史學》發表以來,學者們開始重視歷史敍述的主觀性研究。一是對歷史敍事手法的研究,一般都在考察歷史敍事的虛構性。如《中國歷史敍事中的間接虛構敍事及其效果》《怎樣看待歷史敍述中的“虛構”》等。二是關於歷史敍事和文學敍述比較研究,主要是談區別。如《真與用:關於歷史敍事與文學敍事的問答》《歷史真實與文學虛構》等。三是有關歷史敍述意義的研究,主要是從哲學角度進行考察。如《敍述、解釋與歷史編纂》《歷史敍述的客觀與主觀》等。從以上成果來看,對歷史敍述中歷史學家的主觀性進行分析的較少,僅有陳新的《論歷史敍述中的主觀性與歷史評價》一文,着重考察了歷史敍述中的歷史評價問題。對於歷史敍述過程中歷史學家的主觀性和個人情感論述較少,對這種現象產生原因的分析較欠缺。總體缺乏對於歷史學家在歷史敍述過程前後的情感分析,以及由此構建的理論系統。歷史敍述這種主體性的實踐活動中,主體思想會不會影響歷史的記述?歷史學家的個人情感又會對歷史敍述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歷史學家在歷史敍述中為何會有不同的情感?這些問題都值得探討。

二、歷史敍述中歷史學家的主觀性

歷史敍述這項實踐活動的最終產物為歷史著作。通過研讀各種不同歷史著作,我們可以看到,這項主體性活動隱藏着不同歷史學家的個人情感。故從歷史著作出發,溯源探討歷史學家的主觀性和個人情感最為科學。

三、歷史學家在歷史敍述中表達個人情感

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將歷史分為客觀和主觀2個層面:“在我們德國語言文字裏,歷史這一名詞聯合了客觀的和主觀的兩方面,而且意思是指拉丁文所謂‘發生的事情’本身,又指那‘發生那個的事情的歷史’;同時,這一名詞固然包括髮生的事情,也並沒有不包括歷史的敍述。”個人情感歸屬於歷史學家的主觀層面,歷史敍述中充滿了歷史學家的主觀性和個人情感。

(一)歷史學家的個人情感來源於現實生活除了官修史學之外,一直都有大量的歷史學家個人寫作的史學著作。歷史學家個人著史是一種順應時代的現象。如^v^爆發前後,國內存在投降與^v^2種聲音。范文瀾感覺到現實缺乏^v^英雄,為了激勵民眾,寫就了《大丈夫》一書,專門選取了從西漢到明代的25位古代“大丈夫”的英雄形象,“希望每個讀者也都學做大丈夫。”歷史學家生活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完全與現實隔絕。歷史學是以過去為研究中心的學科,又只能如實記錄,不能隨意編造與杜撰。歷史學家的個人情感來源於親情、友情、愛情等現實情感與體悟。寫作歷史著作是個體參與的主體性實踐活動,編史必然會與現實社會產生聯繫。陳新曾提出:“歷史敍述是歷史學家實踐的途徑,主觀性參與其中的運作,自然而然,在歷史敍述的產物即歷史文本中,就會映照出一行行主觀性的足跡。”這種主觀性的足跡,尤其是在現實社會出現大變革時,表現得更為明顯。如《明史》的修撰、《清史稿》的編纂,都是在前朝滅亡後,一批文人(遺老)通過修史來寄託哀思、表達對前朝的依戀。如有外敵入侵時,歷史學家往往通過歷史上抗擊外敵的史實來鼓舞^v^鬥志,如《大丈夫》的編纂。如政治清平時期,大臣往往通過編修史書來警示執政者。如吳兢的《貞觀政要》、司馬光等人編纂的《資治通鑑》、張居正的《帝鑑圖説》。

(二)歷史學家的個人情感反映了其價值觀念歷史學家的個人情感是其價值觀的生動表現,無論是喜愛、憎恨,還是惋惜、崇拜之情。歷史學家在進行歷史敍述時必然有屬於自己的價值評判標準。海登•懷特在《元史學》中提出,歷史學家在敍述歷史前,已經有了“模式”:“史學家通過確認支配着一組事件的規律‘説明’歷史領域發生了什麼。這些事件作為一種基本上是悲劇含義的戲劇被情節化了。或者,反之亦然,在他找到支配着情節關聯次序的‘規律’時,他也可以發現自己加以情節化的故事的悲劇含義。不論哪一種情形,都必定會得到一種特定歷史論證的道德藴含,它出自史學家假定的關係。”因此,在面對歷史記載的空白處時,歷史學家大膽地按照自己的價值觀來推測歷史的空白,直接將歷史人物的對話生動地寫了出來。歷史學家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彰顯了其價值取向與情感認定。毛曦認為,歷史認識活動受“生理條件和認識環境的影響”,以及“情感主體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等的影響。”應該説,在歷史敍述中也存在客觀和主觀2個方面的要素,尤其是歷史敍述更傾向於將個人情感傳遞給讀者,使讀者獲得歷史學家所要告訴讀者的那些內容。歷史學家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敍述的立場、對歷史事件的感慨都屬於主觀層面的價值取向問題。歷史事實是固定的,歷史學家則存在個體差異。在歷史事實向歷史著作的轉變過程中,歷史學家起着核心作用,其個人情感認定往往讓讀者受到教育,讀者與歷史學家在傳播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形成共鳴。歷史學家通過自己的價值觀來選取史料,進而通過史料來教育讀者。如劉知幾在《史通•史官建制》中曾談到歷史的作用:“見賢而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若乃《春秋》成而逆子懼,南史至而賊臣書,其記事載言也則如彼,其勸善懲惡也又如此。由斯而言,則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無論是“自省”,還是“勸善懲惡”,都是歷史學家價值觀的體現。記敍“亂臣賊子”警示後人,必然記載其慘痛下場。記敍忠臣的光輝,無一例外地記載忠臣死後受到後人的敬重。記述朝代的更迭,都在有意識地對比前後朝代之間的差異;記述某朝代的強盛,無一例外地強調君主勵精圖治。

(三)歷史是無情的,歷史學家面對歷史時卻是有情的時間、空間的一維性決定了歷史事實的唯一性。後人在面對歷史時,因為不是當事人,常常不斷地追求真相,卻只能越來越接近真相。歷史都是遠離現實的,人在回顧歷史時,難以置身其中,只能靠着情感去接近真相。人們無法改變歷史事實,卻又常常心存歷史的假設,這就是對歷史事實無奈之情的明顯表現。歷史事實的客觀性、一維性,讓歷史學家留下了無盡的歎息。於是在處理史料時,就有了文學與歷史2種表達情感的方式。對客觀史實的不同表達方式造成了文學和歷史2種學科不同的敍述原則。在此,本文不探討2者之間的差異,而是着重強調歷史著作也存在主觀性。曾提出在情感方面歷史和文學的作用有着相同之處:“從情感方面説,史與詩(文學)有相同之用處,如讀史讀到古人當危機存亡之秋,能夠激昂慷慨,不論他自己是文人武人,慨然出來,拯民救國,我們的感情都被他激發激動了,不由自主地感奮興起,把這種扶持國家民族的免於危亡的大任放在自己的肩頭。這是關於感情的。”面對相同的歷史,在文學敍述和歷史敍述的過程中,人們都是對客觀歷史表達無奈,發出歎息。如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末尾感歎道:“然羽非有尺寸,乘執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司馬遷對“霸王”的功績由衷地讚歎,也對“霸王”的悲劇有着無限的感慨:“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司馬遷認為項羽敗於“以力征經營天下”,且“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這個總結可謂客觀。後代文人在敍述項羽失敗時,則不再受史實的約束,大膽地創作。如杜牧的《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以及王安石的《烏江亭》:“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者截然相反的個人情感表達,均不再受史實的約束,主觀大膽地假設結局。總之,無論哪種敍述手法,都是表達了對歷史的無奈之情。

四、歷史敍述中歷史學家的個人情感的作用

歷史學家通過記述客觀史實,而將思想與情感融入其中,最終傳遞給讀者。讀者在閲讀歷史著作過程中受到教育,這就是歷史學服務於現實的基本過程。因此,有必要從歷史學家的個人情感出發,逐步推演到讀者接受,看看歷史敍述是如何影響歷史學家的個人情感的。

國中歷史小論文範文參考 篇六

戲述唐玄宗――潮起潮落

唐朝年間,有許多人叱吒風雲。然而我卻對唐玄宗是情有獨鍾,他那精湛的統治能力,巧妙的用人。唐玄宗為廣納賢人,不惜委屈自己,這都讓我一一折服,但人算不如天算,如此明理的皇帝最後也因貪圖享樂而自作自受。

當年的開元時期,可謂是繁榮富庶,毫無疑問,乃唐玄宗的統治優良也。選用姚崇作相,給繁榮又加上了一層必然。黃金搭檔在一起當然把唐朝的繁榮體現得栩栩盡致。唐朝詩賦讓人醉生夢死,都是因為唐玄宗把詩賦加進了進士科為主要的考試內容。唐朝農業方面有很大的發展,唐玄宗任君期間,共修建四十多處大型水利工程,南引的水稻也廣泛採用育秧移植栽培,產量大大增加。手工業日益發達,絲綢品漸漸出爐,技術高超。它的陶瓷業也不甘落後,奮勇直追,推出至今有名的越窯青瓷、刑窯白瓷和唐三彩,在陶瓷業獨領風騷。

數千古風雲人物,還看唐朝。

人無非此一時,彼一時。唐玄宗也無例外。也許是當時的碩大成就讓他過分自信,他如同井底之蛙,在井裏是一片繁榮景象,以為這兒已經是世界的邊緣,但未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日益的貪圖享樂的心理油然而生,楊貴妃又闖入他的視線,無疑這時的朝政如同一本長篇的乏味文章,而眼前楊貴妃卻是一本富有趣味的小説。當然他選擇了“小説”。“一失足成千古恨”,這句至理名言,在唐玄宗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我們仰慕唐朝那時的風光,敬仰唐玄宗的能力,但是歎息卻成為文章的末尾插曲。

國中歷史小論文範文參考 篇七

一、國中歷史反思性教學的必然性

國中歷史教學中實施反思性教學,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1.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隨着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程的改革,新課程不斷強調提高教師的素質,建立教師不斷反思與自我評價的體系,相關部門要求教師在不斷反思中學習與進步,實現教學實踐,努力使得教師成為研究型、專家型的教師。

2.學生髮展的需要

國中歷史教學中實施反思性教學,是學生髮展的需要。教育發展基本在於學生的發展,國中歷史反思性教學,符合國中學生的成長特點,因為處在青春期的國中學生,他們的身心都發生着巨大的變化。這些學生的好奇心和探討問題的慾望比較強烈,因此,老師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並使行為符合學生的切實需要,從而進一步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學生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

3.教師發展的需要

在國中歷史教學中進行反思性教學,是教師發展的需要。歷史老師要在教學中獲得良好的突破,就需要經常對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進行反思,這樣才能夠不斷地借鑑他人的成功經驗,吸取新的營養,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模式,從而進一步促進自身的成長。因此説,在國中歷史教學中實施反思性教學是一種必然,並不是偶然,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二、如何在國中歷史課堂中進行反思性教學

1.教的反思

2.學的反思

要在國中歷史課堂中進行反思性教育,還應該進行學的反思。國中歷史教學工作是教與學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不僅要在教的方面進行努力,還應該在學的方面進行努力。反思是努力的一種途徑,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不斷促進教學的進步。第一,對學習態度進行反思。因為學習態度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基礎,學生能夠端正態度,必然會使得學習效果得到提高。第二,對學習內容進行反思。通過對學習內容的反思,才會明白自己知識掌握的程度。現在很多學生依然喜歡採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其學習效率並不高。老師應該督促學生積極地開展學習反思,學才能真正致用,才能不斷地提高學習成果。第三,對學習方法進行反思。國中歷史的學習應該嘗試多元化的學習方法,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習成績和學習效率。對學習方法進行反思,能夠找出學生學習中的不足,然後通過老師的指導和學生的改進,提高學習效果。

3.教與學的反思

在國中歷史課堂中進行反思性教育,還應該進行教與學的反思。在我國現階段,國中歷史反思性教育已經得到了一定的實施,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除了對教的反思與學的反思之外,還應該進行教與學的雙向反思,從而提高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配合程度。國中歷史老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應該採用新的指導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還應該在學生反饋方面進行努力。老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應該儘可能地與學生進行互動與交流,開展積極、廣泛的溝通交流,瞭解其在學習上存在的問題,採取一定的方法或者手段去補救,使得國中歷史教學能夠順利進行。在此過程中,老師要避免對學生採取生硬的管理方法,以免影響教學效果。

三、結語

在現階段的國中歷史教學中,反思性教學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進一步落實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保證學生的教學質量,讓學生在課堂中真正地獲取知識,同時讓知識更好地運用於實踐。

參考文獻:

[1]劉學鴻。國中歷史反思性教學研究[D].濟南:山東師範大學,20xx.

[2]白樺。國中歷史反思性教學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xx,(7).

[3]杭華。國中歷史反思性教學研究[J].文理導航(上旬),20xx,(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