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歷史小論文新版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83W

歷史小論文新版多篇

歷史小論文 篇一

浩浩蕩蕩的上下五千年裏,無數紅顏翠鬢隱沒在史海深濤中,不為今人所知。但總有明珠真金,在吹盡狂沙後,擱在淺灘中,為世人稱道。也許自身是個直性的女孩兒,最恨那些悲悲切切,整天無病呻吟的主兒,對那烈性女子卻是情有獨鍾。那金谷園崇綺樓下一躍而下決絕的身影,便是我最喜愛的歷史人物——綠珠。

説起綠珠,則必談石崇。讀過歷史人物的人都知道:斯人是中國奢侈史上的巨臂,貪污和腐敗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建成的金谷園中鶯鶯燕燕,綠珠再美,不過是他的一個玩器罷了,但後來產生的悽美愛情,卻讓人唏噓!

那個美而薄命的女子,遠嫁離開家鄉,有如昭君出塞般的勇敢不屈服,在桃紅柳綠的金谷園中脱穎而出,贏得了自己的真愛。富可敵國的愛人為她建起極盡奢華的“崇綺樓”以寄託她思念家鄉的情懷。這個灰姑娘式的成功在今天看來依然讓人豔羨。

可就如歌詞中所述“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石崇的炫富最終成為他和她惹禍上身。“司馬倫之亂”其親信孫秀使人向石崇索綠珠,崇盡出婢妾數十人以示之,皆絕色。説隨便挑,使者固要綠珠,石崇勃然説:“綠珠吾所愛者,不可得也。”使者進出幾次,索綠珠,不可得。後來孫秀矯詔抓石崇,石崇正在飲酒作樂,甲士進來,石崇語綠珠:“我今為爾得罪。”綠珠泣曰:“當效死於觀前”,投樓而死。從此“一縷青風魂歸去,相伴九仙會瓊瑤。”

她的內心是感動而又心痛,給了她一切的那個人因自己而獲罪,得罪權貴,她的心中怕是充滿了內疚和快樂。

綠珠是善良的,她不願辜負石崇對她的深切情意,那十個絕色的婢妾在石崇眼中只是任人挑選的器物,只有綠珠才是他在乎的人。她決絕地縱身一躍,以報相與之情,知恩之遇。要知道,憑她的花容月貌,才藝雙絕,在孫秀處有何嘗不享盡榮華富貴呢?

素來很恨古人推崇的什麼“三貞九烈”,丈夫短命卻剝奪妻子享受生活的權利,被人污辱調戲不是惡人的錯,自己反要尋死覓活的,豈不荒唐!

但綠珠的傾情一躍發自內心,至真至純,讓千百年後的我依然感受到愛的勇敢,超越生死。

紅樓夢中忠貞寂寞的黛玉在《五美吟》中這樣寫綠珠:“瓦礫明珠一例拋,何曾石尉重嬌嬈。都緣頑福前生造,更有同歸慰寂寥。”想必她也是羨慕的,曾擁有過愛,值了!

百年離恨在高樓,一代容顏為君盡。須知女子的愛也可這樣剛烈,遠勝撰寫歷史的那類推卸責任的人

精選歷史小論文彙總 篇二

本課內容比較碎片化,怎樣才能使教學形散而神不散呢?

依據課標要求:

1.知道《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等名著,瞭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響。

2.通過明長城和北京城的建築,體會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據此,本課教學主題是以“明朝”為大背景,從科技、建築和文學的視角,進一步瞭解明朝的時代特色:明朝時期,農業生產水平提高、手工業技術進步、商業和城市經濟繁榮,為科技發展和建築成就的取得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同時,明朝時期對西方自然科學的積極汲取也是明朝科技發展的一大特色。另外,明朝專制集權發展到極致,皇權空前強化,受政治和社會現實的影響,明朝北京城的建築結構、佈局和氣勢極顯莊重。明朝政治、經濟、社會風氣與社會生活的變化,推動小説和戲曲等大眾文學得到很大發展,深受廣大民眾喜愛,對後世的文學藝術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比較探究 認知科技發展

明朝三大科技名著《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分別涉及醫學、農業和手工業,在瞭解它們的作者、內容及影響等史實的基礎上比較、歸納:它們之間有怎樣的共同點呢?

1.都總結了歷代的成果,既具有實用性,又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2.誕生都與經濟發展有關,尤其是明朝時期,農業生產水平提高、手工業進步、商業和城市經濟繁榮,為科技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3.都凝聚着作者的辛勤努力和智慧,他們注重實踐,善於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注重歸納整理;博採眾長、不盲從的創新勇氣,有刻苦鑽研的堅強意志。

(二)用足素材 助推歷史理解

統編教材設計了大量的插圖,配備了許多輔助性欄目,為教和學提供更多的資源和平台。

例如:如何從北京故宮的建築理解明朝的君主集權強化的特徵呢?一般地,用得較多的是兩個平面圖,一是北京城圖,另一個是紫禁城平面圖。的確,從北京城的佈局設計可以看出,宮城(即紫禁城)在中心,但又如何從紫禁城平面圖看出皇權中心呢?教材中明代《北京宮城圖》就是極具價值的輔助素材。通過查閲大量資料:

明代《北京宮城圖》畫面中的紫禁城:以俯視的視角、中軸對稱的形式,在祥雲霧繞中若隱若現。

為何有祥雲?有人説是畫家沒見過紫禁城的真面目,想象的,也有人説也許是為了顯示神聖莊嚴,也許兼而有之吧。因為那時對一般百姓而言,這裏的確是一個神祕而又神聖的地方,他們不可能知道里面的情形。

據考證“紫禁城”的由來: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説,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皇帝自認為是 “天子”,他的宮殿就應當位於地球的正中間。皇帝居住的地方,防備森嚴,尋常百姓難以接近,所以故宮又稱“ 紫禁城”。

綜合上述分析:這幅莊嚴的紫禁城圖有着巨大的象徵意義,雲霧中浮現的不僅是明朝初年建成的紫禁城,同時也象徵着一個強盛而神祕的帝國。也許在當時人看來,天下的中心是中國,中國的中心是北京,北京的中心是紫禁城。

由此可見,北京故宮的建築反映了當時君權至上的時代特點。

(一)温故知新 認知文學作品

從本課學情看:大部分學生對長城和北京城及《三國演義》《水遊行傳》《西遊記》都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這都為本課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有助於學生歸類、整理、分析、比較。

以文學為例,怎樣在學生已知的基礎上温故知新,對明代小説進行更深刻的分析比較歸納呢?從查找的資料看,發現有不少人持這樣的觀點:在我國明朝時期,小説戲曲等大眾化的文學藝術形式有了突出的發展,這些作品大都具有反封建的積極內容,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點;對以後的小説戲劇等文學藝術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以為對於其中的“反封建”的內容值得推敲:水《水滸傳》描寫的梁山好漢反抗官府統治,《西遊記》,描寫唐僧取經的艱難歷程,抒發了剷除邪惡勢力的願望。《牡丹亭》通過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故事,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禮教。但是《三國志通俗演義》(俗稱《三國演義》)是有爭議的,作者對於膽敢違抗封建秩序的曹操是一貶再貶,把他説的體無完膚,但對於封建正統的劉備則是多加褒揚肯定,可以説他是一心維護封建禮教的,封建社會的三綱五常的,君君臣臣子子都是作者歌頌的對象。

因此,我着重從三個方面引導學生在已知的基礎上對這些熟知的文學作品有更深刻的認知:

1.明朝是小説創作的黃金時期,對後世影響深遠。

2.三部小説都是在羣眾或民間文學的基礎上經作家加工再創作完成的,明朝文學由過去的高雅走向通俗,即所謂大眾文學,即更加通俗易懂,適應了市民階層的欣賞要求。

3.這些作品都描寫了鮮明的人物形象,表現對人的主體個性的張揚,對君主專 制的思想發起了強有力的衝擊,起到人文覺醒的作用。

(二)活動體驗 感悟文化遺產

課本課後活動:1987年北京故宮和萬里長城都被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請閲讀課文,並結合圖文資料,思考故宮和萬里長城都被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理由。

文化遺產指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物、建築或遺址。因此,“文化遺產”是對歷史文物、建築或遺址的充分肯定,也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加強民族凝聚力、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最佳題材。為此,我以“文化遺產”為關鍵詞設計活動,分組探討長城和北京城被列入文化遺產的理由:

1.從歷史角度看建築的建立背景或目的。

2.從藝術或科學的角度看建築的規模、結構或佈局。

3.從文化的角度看建築的文化內涵。

以長城為例,學生對長城的圖片早已爛熟於心,引導他們從三個角度,層層剖析,認識長城:

1.建立背景:為防禦蒙古貴族南擾而修築。(與秦長城一樣都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

2.規模結構: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總長萬餘里。以城牆為主體,形成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與以前的長城相比,規模大、佈局合理,堅固、質量優異。以磚石建築為主,比以前更堅固,今天看到的長城主要是明長城。

3.文化內涵

(1)從位置看,長城位於北方遊牧民族與農耕地區的連接處,也是長城內外各民族貿易與文化交流的平台,是各族交往的紐帶,是凝聚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紐帶。

也就是説:長城的功能不僅以軍事防禦為主,而且還是長城內外各民族交流的平台。

(2)從所處地勢看,長城依山而建,突起在山崗之間,被稱為建築的奇蹟,凝聚着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正如一位外國友人説:“建造長城的民族,是沒有任何困難不能克服的民族。”

(3)萬里長城被視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寓意就是:長城,凝聚着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是凝聚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紐帶,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奮智慧、堅韌剛毅、充滿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精選歷史小論文(推薦 篇三

中國共產黨已經走過了90年的歷程,稱得上一個老黨,但依然充滿青春活力、朝氣蓬勃,強有力地領導着一個13億多人口的社會主義大國,滿懷信心地闊步前進。在當今世界社會主義處於低潮、許多社會主義國家的共產黨失去執政地位的情況下,這是一個備受關注的歷史現象。

要深刻理解這一歷史現象,最好是研究一下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經驗。中國共產黨在90年的征程中,不知道遇到過多少艱難困苦和挑戰考驗,遭受過多少失敗和挫折。但是,這一切都被一個一個地克服了、戰勝了。歷經磨難和曲折,中國共產黨從失敗走向勝利、又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極為豐富,有非常珍貴的成功經驗,又有十分慘痛的失敗教訓。中國共產黨善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思想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肯定成績,糾正錯誤,記取教訓,並把它們提升到思想理論高度,教育全黨,取得共識,形成合力,步調一致地沿着正確的方向繼續前進;絕不因為犯過嚴重錯誤而全盤自我否定,也絕不因為取得偉大勝利而固步自封。

中國共產黨90年間積累的豐富經驗是一筆巨大財富,把它們總結起來會給黨以巨大的推動力。對於黨的豐富經驗,人們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列出若干條,但最重要、最根本的有以下三條,其中每一條都關係黨的興衰成敗和生死存亡。

必須有一個正確的理論指導

理論是一面旗幟。掌握了正確的理論,是一個工人階級政黨成熟的主要標誌。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取得革命勝利並在革命勝利後長期執政,關鍵就在於有一個正確的理論指導。這個理論,不是什麼別的理論、什麼別的主義如民主社會主義等,而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論,即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這個理論的精髓就是實事求是。在中國共產黨內,第一個提出這一思想原則並付諸實踐的是毛澤東同志。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產生的兩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一脈相承而又不斷髮展,是推動中國歷史車輪不斷向前的思想力量。有了毛澤東思想,才有中國革命的勝利。與中國共產黨差不多同時成立的許多國家的共產黨,其中不少至今還沒有取得革命的勝利,就主觀條件來説,主要就是沒有形成符合本國實際情況、有着明確奮鬥目標、能夠凝聚全黨力量的正確理論指導。這是一個鮮明的歷史對照。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剛從“文化大革命”的內亂中走出來,“中國向何處去”又到了一個歷史的關節點。鄧小平同志總結歷史經驗,糾正毛澤東同志晚年的錯誤,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開創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逐步形成了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經過豐富和發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相繼提出,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這個理論體系指導下,中國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條件下實現了令世人驚奇的大發展大繁榮,一躍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此同時,蘇聯和東歐一些國家的共產黨背棄馬克思主義,採取錯誤的理論為指導,結果紛紛失去執政地位,有的連國家都解體了。這又是一個鮮明的歷史對照。

正確的理論來之不易。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在同各種錯誤傾向的鬥爭中,在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中,集中全黨的智慧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方面,反對各種反馬克思主義的傾向;另一方面,反對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教條主義傾向。對於正確理論的形成來説,正面的經驗是重要的,反面的經驗同樣是重要的;從某種意義上説,後者的重要性並不亞於前者。毛澤東同志説過:在民主革命時期,“沒有兩次勝利和兩次失敗的比較,還沒有充分的經驗,還不能充分認識中國革命的規律。”鄧小平同志在回顧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後也曾説過:“我們現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在總結了成功時期的經驗、失敗時期的經驗和遭受挫折時期的經驗制定的。歷史上成功的經驗是寶貴財富,錯誤的經驗、失敗的經驗也是寶貴財富。”他甚至説:“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訓。沒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訓,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思想、政治、組織路線和一系列政策。

理論來源於實踐,又必須隨着實踐的發展和時代的前進而發展。這就是與時俱進。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就在這裏。用毛澤東同志的話來説,“馬克思主義是空前而不絕後”。在發展理論的過程中,需要借鑑外國的實踐經驗,學習和吸收人類創造的、包括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是,借鑑和學習一定要適合中國的國情。不研究中國的特點,不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硬搬外國的東西,不但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反而有害。在這件事情上,我們黨在歷史上曾經吃過大虧,有過沉痛教訓。

理論要發展,就一定要創新。所謂理論創新,就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對實踐創新作出理論概括。這不是從理論到理論,不是隻在詞句上變花樣,而是從把實踐經驗提升到理論。同時,理論正確與否,最終要由實踐來檢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已經被證明是符合中國實際的,是強國富民、振興中華的正確理論。

馬克思主義是先進的科學理論,雖然它的某些具體結論隨着時間的推移會過時,但它的基本原理、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不會過時的。在我國,作為指導思想的理論只能是馬克思主義。文化可以有多樣性,指導思想不能多元化。如果用其他的什麼思想、學説去代替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那就是歷史的倒退。

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負起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兩大歷史任務。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工人階級政黨,代表的是中國人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明確指出:“共產黨人決不將自己觀點束縛於一階級與一時的利益上面,而是十分熱忱地關心全國全民族的利害,並且關心其永久的利害。”“共產黨是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它本身決無私利可圖。”

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由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和價值觀所決定的,是中國共產黨的力量源泉。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夠從只有幾十個人的小政黨發展成為擁有7700多萬黨員、領導着13多億人民的執政大黨?靠的是人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為什麼能夠憑着小米加步槍打敗由美國武裝起來的800萬國民黨軍隊?靠的是人民。曾經十分落後的古老中國為什麼能夠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用60多年時間發展成為經濟總量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靠的是人民。離開人民的支持,就一事無成。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中國共產黨已經深深地紮根在中國人民之中,同中國人民同甘苦共命運,建立了不可分離的血肉聯繫。我們決不應當忘記,中國人民特別是廣大勞動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對黨的支持,甚至用自己的生命來捍衞黨的事業。90年的歷史清楚地告訴我們,什麼時候密切聯繫羣眾,為人民服務做得好,黨的事業就發展,就勝利前進;什麼時候脱離羣眾,辦了不利於人民的事情,黨的事業就遭受挫折甚至失敗。英國元帥蒙哥馬利1960年訪問中國後發表的一篇文章《我同毛的會談》中這樣説:“毛澤東的哲學非常簡單,就是人民起決定作用。”他説得對,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奉行的哲學。

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集中體現在黨的政策上。鄧小平同志多次強調,黨的政策好不好,對不對,要看羣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這就是説,黨的政策必須符合羣眾的願望、需求、意見和現實的情況。要了解羣眾的真實情況,就必須深入羣眾、深入基層,放下架子,同羣眾打成一片,做系統細緻而不是浮光掠影、走馬觀花的調查研究;把從調查中得到的大量材料加以分析研究,集中起來,形成政策,再把政策貫徹到羣眾中,在實踐中檢驗政策是否符合實際,是否符合羣眾的意願。如此往復循環,政策便逐步完善起來。這就是我們黨歷來倡導的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的羣眾路線。現在大家不是在談論民主嗎?民主應該是絕大多數人的民主,而黨的羣眾路線就是最可靠、最實在、最能反映民意的民主。

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要落實到每個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的實際行動中,真正為老百姓辦實事,解決老百姓的實際問題,讓老百姓得到實惠。強調:“時刻把羣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誠傾聽羣眾呼聲,真實反映羣眾願望,真情關心羣眾疾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中國共產黨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又是人民羣眾的領導者。領導者有一個教育羣眾的責任,即用先進的思想、先進的文化、正確的輿論去引導、影響、啟發羣眾,提高他們的思想覺悟和境界。這是關乎提高整個民族素質的大問題,具有長遠的意義,切不可等閒視之。在我們的工作中,自以為是,對羣眾採取命令主義的態度是錯誤的,必須反對;對羣眾採取尾巴主義的態度,甚至迎合羣眾中低俗的、愚昧落後的東西也是錯誤的,也必須反對。

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以後,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面臨着新的嚴峻考驗。在一些黨員幹部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淡忘了,脱離羣眾的現象增多了,甚至出現了以權謀私、貪贓枉法、違法亂紀、生活腐化等腐敗現象,引起羣眾的強烈不滿。這雖是局部的現象,但決不能有絲毫忽視。針對這種情況,尖鋭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政權也好,一個政黨也好,其前途與命運最終取決於人心向背,不能贏得最廣大羣眾的支持,就必然垮台。”正所謂人心向背決定一切。在這個問題上,黨中央始終保持高度警惕,再三提醒全黨要居安思危,要有憂患意識,並採取各種辦法教育黨員幹部,用嚴格的紀律與制度規範和管理黨員幹部的行為,不斷加強反腐倡廉的力度。以為的黨中央提出“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就是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實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堅持不懈地抓好黨的自身建設

中國共產黨要完成國家和民族賦予的偉大歷史任務,得到人民的擁護和信任,首先要把自身建設好,成為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鞏固的黨。黨的建設包括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反腐倡廉等多個方面。這裏着重就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談一些看法。

把思想建設放在第一位,是黨的建設的一條重要經驗。這是毛澤東同志對馬克思列寧主義建黨學説的創造性發展。加強黨的思想建設,古田會議開了先河,延安整風是一次重大實踐。通過延安整風,全黨掌握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的統一這個基本方向,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延安整風為奪取抗日戰爭勝利和全國革命勝利,從思想上奠定了基礎。它對中國人民革命事業作出的歷史性貢獻、對黨的建設所起的積極作用,是不可磨滅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進行撥亂反正,首先就是從思想上進行撥亂反正,恢復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接着,在全黨興起學習鄧小平著作高潮,把全黨思想統一到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方針、政策上,開創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隨着形勢的發展,我們黨又先後開展了一系列學習活動,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回顧從古田會議提出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到黨的xx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這80多年間我們黨始終把思想建設放到頭等重要的地位。

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堅定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是一個非常突出、非常現實的問題。早在1942年,毛澤東同志就提出不僅組織上入黨而且要思想上入黨的問題。改革開放以後,鄧小平同志又多次提出做合格的共產黨員的問題。到20xx年,再次提出不僅要組織上入黨而且要思想上入黨的問題。這應當引起全黨特別是各級黨組織的高度重視。

黨的正確思想總是在同各種錯誤思想和傾向的鬥爭中發展起來的。我們黨強調以正面教育為主,同時也不放鬆對錯誤思想傾向的批評。這一點十分重要。有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的共產黨,長期忽視黨內的思想教育,聽任各種錯誤思潮自由氾濫,搞亂了思想,渙散了組織,最終垮台,教訓是十分深刻的。

黨在思想上的統一需要有組織上、制度上的保證,這個制度就是民主集中制。在慶祝建黨70週年的時候,曾這樣説過:“我們這樣一個有五千萬黨員的大黨,靠什麼組織起來並具有強大力量呢?很重要的是靠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黨的根本組織原則。削弱和否定它,就會損害黨的戰鬥力,以至瓦解黨的組織。”

實行民主集中制,最重要的是處理好民主和集中的關係。民主和集中是統一的,就是在充分發揚民主的基礎上實行正確的集中,使全黨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一致。只有集中沒有民主,就是個人或少數人説了算,獨斷專行;只有民主沒有集中,就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各行其是,就會造成無政府主義氾濫。民主是基礎、是前提,把民主集中制説成是“集中制”而加以否定,顯然是不對的。實行民主集中制也是實現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制度保證。

在實行民主集中制這個問題上,我們黨是有過教訓的。哪個時期民主集中制貫徹執行得好,黨的事業就興旺發達,就前進得比較順利,遇到了困難也比較容易克服,黨內生活就生動活潑;哪個時期違反甚至破壞了民主集中制,黨內生活就很不正常,不能形成真正的全黨一致,黨的事業就遭受挫折甚至發生倒退。不能因為黨在民主集中制問題上犯過錯誤,給黨的事業造成過損失,就否定民主集中制。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恰恰證明了民主集中制的正確性和必要性。

抓好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是黨的建設中又一個重要問題。從毛澤東同志提出支部建在連上,這個制度就一直延續下來了。這是我們黨所特有的一個組織優勢。基層組織是黨的基礎,是黨聯繫廣大人民羣眾的關鍵環節,黨的政策都要通過基層組織貫徹到實際工作中。一個基層組織就是一個戰鬥堡壘,就是團結和凝聚一個地方、一個單位廣大羣眾的核心力量。人們還記得,20xx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鎮頃刻間變為一片廢墟。就在這片廢墟上,映秀鎮黨委的牌子掛出來了,讓受災羣眾立刻感到有了依靠、有了希望、有了信心。鎮黨委及其成員成了羣眾的主心骨、貼心人,他們帶領羣眾堅持戰鬥在救災的第一線。類似這樣的事例是很多的,説明了黨的基層組織在羣眾心目中佔有多麼重的分量。基層組織的狀況,直接關係黨的執政基礎牢靠不牢靠。當前正在進行的創先爭優活動,就是為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而採取的一個重要舉措。

中國共產黨執政60多年,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我國國民經濟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政治社會穩定,民族團結,人民是滿意的。但是,新的問題、新的矛盾不斷凸顯,而且我們所面臨的是一個複雜多變、並不太平的國際環境。客觀形勢向我們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始終保持和不斷髮展黨的先進性,就成為黨的建設中一個根本性問題。

只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論即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脱離羣眾,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地抓好黨的自身建設,那麼,中國共產黨必將長期執政,帶領全國人民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振興中華作出更大的貢獻。

國中歷史的小論文怎麼寫 篇四

一、讓備課充滿趣味性

教師只有不斷的充實自己的知識,才能更好的傳授給學生知識。所以,教師在課前備課的時候,必須要閲讀大量的相關材料,在此材料中要儘量針對富有趣味性的材料進行選擇,當然這些材料一定要與課堂教學的內容相關聯,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這些材料的作用,激發學生對歷史與社會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公元紀年”這一內容的時候,歷史教師在課前準備一個“年代尺”的模型,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對模型進行觀察,然後教師可以針對性的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回答。如:假如一個人在公元前16年出生的,在公元后16年逝世的,那麼這個人在死的時候年齡是多少歲呢?”通過問題的推動下,促進學生邊觀察邊思考,經過學生們的計算會有可能會有兩個結果:一個是32歲,一個是31歲,針對這兩個結果讓學生們深入思考,引導學生帶着這個問題再一次對“年代尺”進行仔細的觀察以及思考,這樣學生會發現,出現在“年代尺”上的公元元年是公元1年而不是公元零年,在進行公元紀年的正確方法是:16+16-1=31(歲),通過這一系列的舉措,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課堂的氣氛活躍起來,同時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掌握。

二、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是不容易的,而歷史與社會的課堂更顯沉悶,因此教師要不斷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創新,不斷的增加趣味,讓教學更加生動。國中學生對新鮮的事物特別感興趣,被扣人心絃和妙趣橫生的故事情節所吸引,所以特別愛聽故事,歷史教師可以通過給學生們講感興趣的故事,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講解“個人離不開社會”這一節時,歷史教師可以通過藉助“狼孩”這個典型的故事,將“個人離不開社會”這個問題呈現出來。然後給學生講解我們國家為了培養祖國的後代提供了很多良好的環境,還有父母們為他們的無私奉獻。這樣不僅傳授了知識,還做到了育人,促進學生刻苦學習,以後努力做國家的棟樑,回報社會,孝敬父母。這樣的課堂有趣又有活力,自然可以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

三、通過課堂組織討論,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

在歷史與社會的課堂上適當的融入討論的教學方法,可以顛覆以往傳統的灌輸式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要把自己當成學生的良師益友與學生保持平等的地位,通過討論的過程中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以往的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學習的過程,積極探索的新的知識,加強學生的求知慾望。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改善教學觀念,將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體現出來,讓學生知道課堂的教學活動重點是需要他們參與的。儘量多提出一些帶有啟發性的問題。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歷史教師應該對問題進行精心的設置,保障課堂討論的質量。教師在提出的討論問題不僅要有深度還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加強知識的廣泛性。在佈置討論題目時,教師還應該強調討論題的目的與要求,同時將需要的參考資料給展示給學生。在討論進行的時候,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誘導和啟迪,增加討論的趣味性,學生在回答不出來問題的時候,教師要適當的進行提示,減少學生的緊張度。例如:在講解農耕文明時代(下)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掌握連綿不絕的中華重大事件,我會從“生活時間”去引導,去設計討論題目。學生對這些新奇的事物很感興趣,從舊石器時代距今約170萬年的雲南元謀人,到新石器時代距今約5000-4000年炎黃堯舜禹中的,人文初祖、禪讓制、大禹治水。讓學生進行討論,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的學習熱情。

四、多為學生布置實踐調查

在講解《生活在社區裏》的時候,歷史教師首先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去完成一篇相關的調查報告,內容主要是:學生生活所在的社區的面積有多大,有多少人口?社區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有發揮什麼樣的作用?為社區居民提供了什麼樣的便利?整個社區的佈局有什麼樣的優點,存在什麼樣的問題?應該從什麼地方進行改變。鼓勵學生繪製一幅關於改善社區佈局的平面圖,通過在課堂上展示學生設計的平面圖。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讓學生在繪製平面圖的時候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且富有一定的趣味性;在教學中有關於社會以及社區功能等方面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有助於學生深層次的理解。在此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加強他們保護環境的意識。同時在進行社會調查的時候,學生可以把課堂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讓歷史與社會的課堂真正的充滿了趣味性和活力。

五、注重課堂的導入,誘發興趣

其實經過不斷開發與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實際上歷史與社會課的內容是相當有趣的,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感覺到這門課程枯燥的原因其實是在教學過程中,很多歷史教師運用傳統的教學手法,老師講,學生聽,使課堂氣氛越來越沉悶,因此難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調動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慾望,無法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歷史教師在講解中國紅軍長征的時候,可以先創設適合課本內容課堂氛圍,利用音樂來渲染,可以播放歌曲《十送紅軍》。藉助這首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讓學生感到課堂充滿濃厚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此基礎上,歷史教師及時提問:井岡山的老百姓為什麼要“十送紅軍”?整個長征路程上紅軍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紅軍是如何克服這些困難的?通過問題的切入,將整個課堂氣氛推到最佳的狀態,同時提出教學的重點,可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總之,歷史與社會的教學重要任務就是要讓課堂教學充滿趣味性、充滿活力,不僅是讓課堂的氣氛活躍起來,其目的就要提高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的質量。為學生構建一個輕鬆快樂的學習環境,告別以往的沉悶氣氛,使其學生可以更充分的掌握所學的知識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對歷史與社會的知識有強烈的求知慾望,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完成歷史與社會的教學任務。

歷史小論文 篇五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有利於選拔人才,那種機會均等,公平競爭,擇優錄用的原則,達到了“學而優則仕”的境界,有利於中國古代的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科技發達,也備受西方人推崇對歐洲文官制度的確立產生積極影響。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説:“中國只有通過嚴格考試的人才能出任官職‘中國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者’,政治清明,經濟繁榮。”

科舉制產生於隋朝,唐朝時得到發展,宋代得以完善。科舉制的推行,打擊了腐朽的士族的勢力,符合庶族地主經濟發展的趨勢,適應了鞏固國家統一的需要。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繫起來,從而提高了官員文化素質,也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局穩定、政治清明廉潔。同時,也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使唐朝學制完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也推動了宋代科技革新,使得宋代科技領先於世界。科舉制度對中國封建社會達到高度繁盛發達起着不可磨滅的貢獻。

新航路開闢以後,來華的西方傳教士潛心研究中國的典章制度,不斷向歐洲傳遞東方的信息。16世紀中期來華傳教士克魯茲在他的遊記中把中國科舉制介紹到歐洲。歐洲人瞭解到中國科舉制度以後,都異口同聲的稱讚。16世紀的門多薩認為,中國是世界各國中治理得最好的一個,他把原因歸於中國競爭性的科舉制度,説中國通過競爭開放一切官職,從而利用了所有中國人的聰明才智。牛津大學教授紐曼説:中國行政制度是迄今為止存在於東方的無與倫比的優秀制度。他們認為科舉制是一種出類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法國首先師承中國,在1791年進行了文職人員的考試,德國在1800年。1833年,英國確認了通過考試擇優錄用的原則,但直到1847年,英國某一駐外機構為聘任辦事員,才進行了最早的競爭性的考試。1855年,英國成立第一個文官委員會、主持普通文職人員競爭性考試。1855年,英國頒佈法令,使文官的競爭性考試正常化,英國文官考試製度最終確立。英國文官考試面向公眾,定期舉行,強調入選者必須備有良好的品行和確定試用期,與中國科舉制度的形式非常相似。《大英百科全書》對英國文官制與中國科舉制的淵源關係也有公允的結論:“在歷史上,最早的考試製度出現在中國,它用考試來選拔行政官員,並對已經進入仕途的官員進行定期考核。”英國文官制吸收中國科舉制的精華,又影響了歐洲其他國家。

可見,中國科舉制對中國乃至於世界都發揮其積極作用。中國的科舉制是一種出類拔萃的制度啊!科舉制最大的功,在於給草根平民出人頭地提供了一條通道,為維護封建統治立下大功。剩下都是過了。反觀我們當今社會,平民百姓當官到底從何渠道進入?連個遊戲規則都沒有了,老子當官兒子跟着當,老子種地兒子跟着種, 這還不如科舉制呢!請諸位注意,我們同學們這些當官當吏的,可還是20年前大學聯考制度的產物,那時還是科舉制的殘餘,“學而優則仕”哪!

精選歷史小論文(推薦 篇六

一、所教班級基本情況

本學期我擔任高二年級三個文科班和兩個理科班的歷史教學,其中x、xx班和xx班為文科班,文科的學生學習歷史的目標是爭取大學聯考中得高分。x班和x班為理科班。他們學習歷史的目標是通過明年的學業水平測試。本年級是實行新課改的年級,使用人教社新教材,。其中文科班,每週四節課,本期教學任務為完成必修三,部分選修一的新課教學內容,理科班,每週兩節課,本學期教學任務為歷史必修三。

二、教學目標及措施

必修三講述的是人類社會思想文化和科技技術發展的歷史,包括中國的和外國的。涉及古代,近代和現代不同的歷史時期。思想文化的內容不是很容易掌握的,也不好理解。

首先:在教學中,全面貫徹素質教育的指導方針,落實新課程標準的精神,使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從歷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其次:以夯實基礎知識為根本,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為重點,充分發揮教學中雙主體作用,迅速提高教與學的質量,為更好地適應新課改要求,進一步提高高二歷史教學水平,完成教學目標。

本期工作主要採取措施如下:

1、進一步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更新教育思想,認真研究課標、教材、教法、學法,努力提高教學效果

(1)、端正教學指導思想,樹立正確的教學觀。

對於老師的要求:做一個導師,在知識傳授、思想交流、能力培養等各方面都要積極正面的引導學生,同時不斷加強對歷史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對新課改的研討,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針對學生,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尤其是要培養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正確而全面的看待和處理歷史問題;把握好歷史的科學性,教給學生一個傳承的歷史、發展的歷史、客觀的歷史,引導學生學會求真,學會吸收;加強歷史學習基礎,要求充分掌握教材基礎知識,加大歷史訓練,用適當的練習題來提高歷史的應用能力。理科學生要求掌握以課程標準為核心的基本歷史內容。狠抓學風建設,管理好自己的課堂,加強方法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2)、注重常規工作,保證教學的順利開展。

堅持備課,做到每課都備好重點難點,認識學情,尋找突破點;認真準備好每一個教案(或課件);課堂教學難易適當,突出重點,多展開師生互動;作業是鞏固提高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積極對作業進行批閲,做到每個單元一閲,並對每一課學生出現的疑難作講解。

文科的教學內容會深入詳細些,而理科的只是掌握基本的事實,所以在教學時間上也是有區別的。

(3)、加強教學研究與探討 。

①、積極進行課堂教學探索,探索高效的教學模式。常規教學在鞏固基礎的同時強化歷史的思辨能力,訓練學生多角度多聯繫地看待問題,習題講評則從審題入手,把握解題規律。

②、積極進行現代技術環境下的歷史教學探索,課堂教學積極藉助多媒體手段,充分藉助網絡豐富知識與題庫。

③、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指導,在如何學,如何進行知識的歸納與整理,如何提高身體水平和解題技巧上多下功夫。

2、堅持集體備課

高二年級有三位老師同代歷史學科,為保證進度和教學內容得一致性,我們商議決定每週進行一次集體備課,同時也要為備課組獻計獻策,共同搞好教學工作。

3、關於考試

按照年級組的統一要求,認真組織好每一次階段考試,做到精心命題,細心閲卷,認真講評。

4、關於作業

要求學生按進度及時按質、按量完成好所訂同步訓練資料(學法大視野);教師平時加強監督,按時、按要求批改好作業。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周密的計劃和認真的教學必將收到很好的效果!拭目以待吧!

歷史小論文 篇七

從三皇五帝至如今,中國曆經無數榮辱興衰,中國人民也飽受身心的煎熬。

不論是唐、宋、元,中國的經濟、科學都位於當時世界的前列。可自從明中到清末中國一蹶不振。可見明、清二朝對於中國的經濟、文化發展起着位高權重的作用。其中清朝政府的統治,對於中國的落後有一種不可推卸責任。

首先明清朝的科舉制度對於人才的開發起着較大的阻力。“八股文”對於清朝文人學士起着較大的阻力。“八股文”對於明清朝文人學士的思想起了一定的阻礙。它像一個牢籠,將文人的思想拘束於一個範圍內,將原本胸懷大志,可以成龍的學子們,套上了鏈索,使他們的文學才華不可展現的淋漓盡致發揮出來。其次,“文字獄”也為中國造成了不可磨滅的損失,使許多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事從而禁錮了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另外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雖然在剛開始時起過一定的自衞作用。可是,當時西方國家發展速度飛快,逐漸超過中國,清政府的閉關鎖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未能適時的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使中國走向落後趨勢。

清朝從剛開始,“只留頭,不留髮”的統治到了最後的滅亡,這是值得他們反思的。當年,清朝剛入關時十分英勇。騎、射、打、獵都是他們的強項,可到後來他們一味的不務正業,奢移成性,最終釀成了清政府的衰亡,毀滅。

從開國皇帝努爾哈赤到亡國之皇溥儀,中國曆經了無數的榮辱興衰,什麼割地賠款,火燒圓明園,這都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恥辱,在中國人民心中留下了永不褪色的陰影。

歷史小論文 篇八

絲絲纏足月歸高,瑤池傍影,朱顏美人笑。後逐華裳容顏老,傾城所笑成枯寥,望得堇色當年好,淚落殘衫所跡消,街寒婦人笑,街旁行人,婦人淚盡行人嘲。

我寫一首《蝶戀花》的景象,是古時的女子所處的玩物地位。而纏足,這種風俗,便在其中具有很強的説明性。男人喜歡女子的纖纖姿態,於是隋湯帝的某位妃子“別出心裁”地用布強行阻止腳的發育,使之脱臼變形,如此走起路來即有“弱柳扶風”的樣子。

於是這纏足,便在民間流傳開來。母親為了女兒的未來,能夠攀上大户,只得狠心為其纏足。孩子的哭聲,母親含淚的撫慰,一時間流滿了整個國土。雖然如此,但這種惡習卻從未消停過。

難道女子生存的意義,就在於成為男人閒暇的玩物?固然不是如此。古有武則天登基皇位,花木蘭替父從軍,都體現出女子柔弱之外的剛強。可這些例子畢竟只在少數。

而形成女子即玩物這種觀念的原因,便在於女人自我貶低,自認是弱者,才會到那男人妻妾成羣不為過,女子不守貞操則該死的場面。女人們想盡方法討好男人,只是為了可以生存。而自己卻不能讀書,不能像男人一樣從事商業,養活自己。甚至一度被稱作是“紅顏禍水”。亡國之事亦有,先有妹喜亡夏,後有妲己亡商。但在古人口中罵的卻只是女子,怎曾未想過這些國王都是些殘暴庸碌的昏君?

論語中有:“惟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一語潑盡世代女子。而如今,破除了封建,破除了纏足,曾經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女子,亦在時代變遷中有了尊嚴。這便是解釋為何古代女子如此當人玩物的原因,因為她們不曾維護自己,不曾承認自己,自居弱者的位子,才會被時代的塵埃所埋沒。

一篇寫罷,只有再度翻開一本本積滿灰的書時,才能再回首那些歷史塵埃中那些被污穢湮沒的紅顏,體會她們那種存在於封建時代的哀怨吧。

歷史小論文 篇九

中國的歷史上有多少位名人,他們為了人民的利益而寫出多少動人心絃的“心聲”。

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經過了多少風風雨雨,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直毅力於世界之巔,源遠流長。《三字經》為代表的作品最為典型。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就是三字一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但至今為止還未探索出這本書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優美的旋律淨化心靈,昇華個人思想,讓你在體味韻律的同時,獲得並體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義以及人的內心世界。“人之初,性本善;”用語言來傳遞內心的情感,其實細細的品味這些句子,何嘗不就是真理呢?《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一直流傳到我們這二十一世紀。總就是中華民族之氣勢,澆灌我們每一寸綠草。中華民族之強悍,無一離不開歷史的前進。中華民族之強盛,永遠就是我們最為自豪的地方。

中國就就是一部史書,任憑風雨的擊打,任憑心中的怨恨,任憑刀槍的碰撞,它也依然在我們心中佇立,它也依然抵住“寒冷‘與“誘惑”一直抵達它想要到的地方。捧一股清泉,浸透明日的夢想,彷彿生的火焰,燃盡昔日的光芒。灑一線生機,承託古今的輝煌,恰似沉默千年後驀然地回首。唱一曲永恆,縈繞夢想的翅膀,宛如未來的餓光芒刺穿黑夜的黃昏。中國的國學就是一曲永遠也譜寫不完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