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歷史小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96W

歷史小論文【精品多篇】

精選歷史小論文(推薦 篇一

本人自始至終以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勤懇、堅持不懈的精神從事歷史教學工作。一年來,本人能認真制定計劃,認真備課和教學,積極參加學校和備課組組織的各項活動,上好公開課,並能經常聽取其他老師的課,從中吸取教學經驗,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業務水平。每節課都以最佳的精神狀態站在教壇,以和藹、輕鬆、認真的形象去面對學生。按照【國中歷史新課程標準】進行施教,讓學生掌握好科學知識。還注意以德為本,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層層善誘,多方面、多角度去培養現實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並製作各種利於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課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後記,並認真按蒐集每課書的知識要點,歸納成集。

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為使課堂講解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我積極借鑑杜郎口先進教法經驗,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在課堂上注意精講精練,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老師講得儘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儘量多,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鬆,學得愉快,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

在備課組,經常與其他老師溝通交流。每個章節都積極徵求其他老師的意見,學習他們的先進方法。同時,多學習,多聽課,主動學習別人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取長補短,改進工作。

增強教學的針對性,為了做到這點,我常常蒐集資料,對各種輔助資料進行篩選,力求每一次練習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時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並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並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注意分層施教,在課後,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時加大了後進生的輔導力度。對後進生的輔導,並不限於學習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的輔導,提高後進生的成績,首先要解決他們心結,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對學習萌發興趣。通過各種途徑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上進心,讓他們意識到學習並不是一項任務,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滿樂趣的,從而自覺的把身心投放到學習中去。這樣,後進生的轉化,就由原來的簡單粗暴、強制學習轉化到自覺的求知上來。使學習成為他們自我意識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礎上,我還教給他們學習方法,提高他們的學習技能。認真細緻地做好查漏補缺工作。

總的來説,一年來我在歷史教學上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面臨着一些問題和挑戰,比如:如何更新知識適應時代的要求?如何讓儘快地轉變觀念以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如何發揮學生在課堂上主體地位作用?如何加強學科之間的滲透?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我今後工作努力的方向,我將通過不斷努力,爭取取得更大的進步。

歷史教師年度工作總結 | 歷史教師年終工作總結 | 歷史教師個人工作總結

歷史教師年度工作總結 | 歷史教師年終工作總結 | 歷史教師個人工作總結

歷史小論文 篇二

山東省自古就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區之一,齊魯文化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春秋戰國時期,山東東部是齊國,西部是魯國,故山東又稱“齊魯之邦”。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遺址都出現在山東地區。山東省還是漢唐絲綢貿易的主要供貨地,是絲綢之路的源頭。山東歷史上曾出現了一大批在中華文化乃至世界上文化產生巨大影響的歷史文化名人。

曲阜三孔: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曆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澱、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另外,文學史上,也有“三孔”之説。“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譽全球,是與孔子的名字緊密相連的。孔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的正統文化,並影響到東亞和東南亞各國,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因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被世人尊崇為世界三大聖城之一。

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遺址位於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區大汶口鎮,大汶河東西貫穿,將其分為南北兩片。大汶口文化屬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大汶口文化以農業經濟為主,種植適合黃河流域的耐旱作物——粟。

大汶口文化包括了大汶口文化發展的全過程,距今4500~6400年。1982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次的挖掘發現,遺址內涵豐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出土的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質料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裝飾品都異常精美。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壺、罐、缽、盤、杯等器皿,分彩陶、紅陶、白陶、灰陶、黑陶幾種,特別是彩陶器皿,花紋精細勻稱,幾何形圖案規整。生產工具有磨製精緻的石斧、石錛、石鑿和磨製骨器,而骨針磨製之精細,幾可與今針媲美。墓葬以仰卧伸直葬為主,有普遍隨葬獐牙的風習,有的還隨葬豬頭、豬骨以象徵財富。一般認為,早期屬於母系氏族社會末期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階段,中、晚期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大汶口文化的發現,為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也為研究黃淮流域及山東、江浙沿海地區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

精選歷史小論文(推薦 篇三

親愛的歷史老師:

您好!

今天,我懷着愧疚和懊悔的心情給您寫下這份檢討書,以向您表示我對上課講話這種不良行為的深刻認識,以及再也不在上歷史課時候講話的決心。

這是一次十分深刻的檢查,我對於我這次犯的錯誤感到很慚愧,我覺得我真的不應該在歷史課上説話,我不應該違背老師規定的課堂紀律,我們作為學生就應該完全的聽從老

師的話,而我這次沒有很好的重視到老師講的話。我感到非常抱歉,我希望老師可以原諒我的錯誤,我這次的悔過真的很深刻。

相信老師看到我的這個態度也可以知道我對這次的事件有很深刻的悔過態度,我能這樣如此的重視這次的事件,希望老師能原諒我的錯誤,我可以向老師保證今後一定不會在歷史課上説話的。

在這裏,我向老師鄭重的道歉,希望老師能原諒我!

檢討人:

20xx年x月xx日

精選歷史小論文彙總 篇四

本課內容比較碎片化,怎樣才能使教學形散而神不散呢?

依據課標要求:

1.知道《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等名著,瞭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響。

2.通過明長城和北京城的建築,體會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據此,本課教學主題是以“明朝”為大背景,從科技、建築和文學的視角,進一步瞭解明朝的時代特色:明朝時期,農業生產水平提高、手工業技術進步、商業和城市經濟繁榮,為科技發展和建築成就的取得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同時,明朝時期對西方自然科學的積極汲取也是明朝科技發展的一大特色。另外,明朝專制集權發展到極致,皇權空前強化,受政治和社會現實的影響,明朝北京城的建築結構、佈局和氣勢極顯莊重。明朝政治、經濟、社會風氣與社會生活的變化,推動小説和戲曲等大眾文學得到很大發展,深受廣大民眾喜愛,對後世的文學藝術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比較探究 認知科技發展

明朝三大科技名著《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分別涉及醫學、農業和手工業,在瞭解它們的作者、內容及影響等史實的基礎上比較、歸納:它們之間有怎樣的共同點呢?

1.都總結了歷代的成果,既具有實用性,又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2.誕生都與經濟發展有關,尤其是明朝時期,農業生產水平提高、手工業進步、商業和城市經濟繁榮,為科技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3.都凝聚着作者的辛勤努力和智慧,他們注重實踐,善於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注重歸納整理;博採眾長、不盲從的創新勇氣,有刻苦鑽研的堅強意志。

(二)用足素材 助推歷史理解

統編教材設計了大量的插圖,配備了許多輔助性欄目,為教和學提供更多的資源和平台。

例如:如何從北京故宮的建築理解明朝的君主集權強化的特徵呢?一般地,用得較多的是兩個平面圖,一是北京城圖,另一個是紫禁城平面圖。的確,從北京城的佈局設計可以看出,宮城(即紫禁城)在中心,但又如何從紫禁城平面圖看出皇權中心呢?教材中明代《北京宮城圖》就是極具價值的輔助素材。通過查閲大量資料:

明代《北京宮城圖》畫面中的紫禁城:以俯視的視角、中軸對稱的形式,在祥雲霧繞中若隱若現。

為何有祥雲?有人説是畫家沒見過紫禁城的真面目,想象的,也有人説也許是為了顯示神聖莊嚴,也許兼而有之吧。因為那時對一般百姓而言,這裏的確是一個神祕而又神聖的地方,他們不可能知道里面的情形。

據考證“紫禁城”的由來: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説,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皇帝自認為是 “天子”,他的宮殿就應當位於地球的正中間。皇帝居住的地方,防備森嚴,尋常百姓難以接近,所以故宮又稱“ 紫禁城”。

綜合上述分析:這幅莊嚴的紫禁城圖有着巨大的象徵意義,雲霧中浮現的不僅是明朝初年建成的紫禁城,同時也象徵着一個強盛而神祕的帝國。也許在當時人看來,天下的中心是中國,中國的中心是北京,北京的中心是紫禁城。

由此可見,北京故宮的建築反映了當時君權至上的時代特點。

(一)温故知新 認知文學作品

從本課學情看:大部分學生對長城和北京城及《三國演義》《水遊行傳》《西遊記》都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這都為本課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有助於學生歸類、整理、分析、比較。

以文學為例,怎樣在學生已知的基礎上温故知新,對明代小説進行更深刻的分析比較歸納呢?從查找的資料看,發現有不少人持這樣的觀點:在我國明朝時期,小説戲曲等大眾化的文學藝術形式有了突出的發展,這些作品大都具有反封建的積極內容,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點;對以後的小説戲劇等文學藝術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以為對於其中的“反封建”的內容值得推敲:水《水滸傳》描寫的梁山好漢反抗官府統治,《西遊記》,描寫唐僧取經的艱難歷程,抒發了剷除邪惡勢力的願望。《牡丹亭》通過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故事,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禮教。但是《三國志通俗演義》(俗稱《三國演義》)是有爭議的,作者對於膽敢違抗封建秩序的曹操是一貶再貶,把他説的體無完膚,但對於封建正統的劉備則是多加褒揚肯定,可以説他是一心維護封建禮教的,封建社會的三綱五常的,君君臣臣子子都是作者歌頌的對象。

因此,我着重從三個方面引導學生在已知的基礎上對這些熟知的文學作品有更深刻的認知:

1.明朝是小説創作的黃金時期,對後世影響深遠。

2.三部小説都是在羣眾或民間文學的基礎上經作家加工再創作完成的,明朝文學由過去的高雅走向通俗,即所謂大眾文學,即更加通俗易懂,適應了市民階層的欣賞要求。

3.這些作品都描寫了鮮明的人物形象,表現對人的主體個性的張揚,對君主專制的思想發起了強有力的衝擊,起到人文覺醒的作用。

(二)活動體驗 感悟文化遺產

課本課後活動:1987年北京故宮和萬里長城都被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請閲讀課文,並結合圖文資料,思考故宮和萬里長城都被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理由。

文化遺產指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物、建築或遺址。因此,“文化遺產”是對歷史文物、建築或遺址的充分肯定,也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加強民族凝聚力、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最佳題材。為此,我以“文化遺產”為關鍵詞設計活動,分組探討長城和北京城被列入文化遺產的理由:

1.從歷史角度看建築的建立背景或目的。

2.從藝術或科學的角度看建築的規模、結構或佈局。

3.從文化的角度看建築的文化內涵。

以長城為例,學生對長城的圖片早已爛熟於心,引導他們從三個角度,層層剖析,認識長城:

1.建立背景:為防禦蒙古貴族南擾而修築。(與秦長城一樣都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

2.規模結構: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總長萬餘里。以城牆為主體,形成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與以前的長城相比,規模大、佈局合理,堅固、質量優異。以磚石建築為主,比以前更堅固,今天看到的長城主要是明長城。

3.文化內涵

(1)從位置看,長城位於北方遊牧民族與農耕地區的連接處,也是長城內外各民族貿易與文化交流的平台,是各族交往的紐帶,是凝聚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紐帶。

也就是説:長城的功能不僅以軍事防禦為主,而且還是長城內外各民族交流的平台。

(2)從所處地勢看,長城依山而建,突起在山崗之間,被稱為建築的奇蹟,凝聚着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正如一位外國友人説:“建造長城的民族,是沒有任何困難不能克服的民族。”

(3)萬里長城被視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寓意就是:長城,凝聚着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是凝聚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紐帶,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奮智慧、堅韌剛毅、充滿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歷史小論文 篇五

儒家學説,亦稱儒學,起源於東周春秋時期,和“道家”、“墨家”“法家”等諸子百家之一,漢朝漢武帝時期起,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如果從孔子算起,綿延至今已有兩千五百餘年的歷史了。隨着社會的變化與發展,儒家學説從內容、形式到社會功能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與發展。如果對儒家學説的內容、形式和社會功能等進行綜合的宏觀考察,我認為中國儒學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有着不同的特點。

提及儒學,首先想到的便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學, 春秋末年,孔子創立了以“仁”和“禮”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同時主張“為政以德”,創立儒學。儒學提倡“仁”、“義”、“忠”、”恕”,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一種主張,主張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度。“仁”的主張是“仁者愛人”,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孔子認為,要實現“愛人”,還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要求;“禮”的主張是“克己復禮”,就是説要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禮”要求。但是由於當時奴隸制度趨於瓦解,各國君主無暇顧及孔子提倡的“以禮治國”的思想,儒學在當時並未受到太多重視。

戰國時期,在孔子學説的基礎上,孟子提出“性善論”,在政治上實行仁政,並提出在當時頗受爭議的“民貴君輕”的主張。現實主義流派的荀子也從性善論出發,強調理的規範與教化作用。戰國時期,儒學成為顯學,卻因為諸侯紛爭,其主張不能滿足地主階級的要求而受到冷落。

同樣,荀子設計的治國原則:“明分使羣”、“羣居和一之道,”包括理想的“王制”與具體的“富國”、“強國”之策,乃至他的“禮論”、“樂論”、“君道”等等,可以説都是非常富於現實主義的。它都是在肯定當時已經形成的社會等級和職業分工的基礎上,來規定社會每一個成員的名分和位置,並要求其各盡其職,從而達到整個社會的和諧一致。當然,這並不是説在荀子提出的治國原則中沒有一點理想主義的成分。因為,如果它的學説中一點理想主義成分都沒有,那麼,他的學説就不會有什麼感染力,而他也就不能稱為一名思想家。

儒學發展的第二個時期便是兩漢時期,漢武帝重用董仲舒的思想,實行“廢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儒學逐漸成為了正統思想。董仲舒的理論是陰陽家與儒

家的合流。我認為,“天人三策”是體現董仲舒和西漢時期儒學政治以及思想特點的最好體現。“天人感應,君權神授;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春秋大一統,尊王襄夷”。董仲舒在儒學中增加了天人合一,君權神授的內容,並且提出瞭如後歸納為三綱五常的學説。這一切都適應了君主專制的需要。

在宋、明、清時期,儒學進入了第三個發展階段——性理之學的儒學, 宋朝儒學歷史發展的背景是獨特而鮮明的:動盪衰弱的歷史背景,三教合一的文化趨勢以及傳統儒學的陷入困境。由此,新的儒學必然產生。新儒學產生後第一個關心的問題是宇宙論,這與傳統儒學只關心社會以及政治的角度不同。周敦頤發明“太極圖”,並提出精神修養的方法即成聖之方——無慾:靜虛之心,動直之心。邵雍、張載等人也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觀點,如太極即是氣的觀點等。朱熹的理學,強調的是“形而上者,無形無影即是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狀是此器。”朱熹認為,太極包含萬般之理,又是一切理的概括。在宋代,程朱理學曾經被斥為偽學,幾次被查禁。到了元代才被確立為正統思想以此持續到明清時代。宋朝時期的儒學逐漸被官方化,是因為當時理學以儒學為宗吸收道教佛教之長補儒學之短,把天理、仁政、人慾內在的統一為一體,是儒學更加完整和哲理化,因此更有效的維護了封建統治等級特權制度,適應了加強封建統治的需要。

到了明朝中期,程朱理學成為人們求取功名利祿的敲門磚而逐漸失去了尋求聖賢學文的精神。陸王心學與理學相對。他們認為並不存在“理的世界”,宇宙是一個自身完整的精神實體。而這個世界即是我們經驗中的世界。有心才有理。朱熹強調做學問,而陽明強調行動。陽明創的王學的內在結構是由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構成的。在這一結構中,陽明以心(良知)立言,又以良知釋心。心(良知)就構成了王學的基石。而“致良知”是如何為聖的過程。

明清時期,儒學體系較為活躍。活躍的儒學思想對傳統儒學體系的批判和繼承促使我國的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但並未佔據思想主流,性質上也並非是資產階級政治學説。儘管這種思想與明清之際的商品經濟相適應有一定的聯繫,但是其產生的原因是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尖鋭。由此可見,儒學的歷史地位也與當時國家的經濟情況密切相關。

近現代的新儒學是儒學發展的第四個階段。孔子學説在近現代以來的新發展就是在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下產生了新儒學。在新儒學的準備和發展階段,儒家學者曾經有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等被動接受西方文化的思想。近現代以來中國社會的動盪,包括新中國建國前和建國後,儒學都不再有太大的發展和變化,當然也説不上有很高的歷史地位。而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再次產生的“儒學熱”又是國人重新開始對中國古典文化感興趣的表現。儒家文化是一種和諧文化,這正對應了現在中國人對生活和社會的期待。同時還有在經濟發展的副作用中蓬勃起來的道德的淪陷和社會形態的複雜,這些都促使人們開始把目光重新放到中國傳統經典思想上去。

儒家思想是我們中華文華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當今我國社會受西方文化影響,社會西化很嚴重,但傳統思想在國民意識形態中仍佔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行為會不知不覺的以儒家規範為準則,受到儒家規範的約束,我們要好好學習儒學,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歷史小論文 篇六

從三皇五帝至如今,中國曆經無數榮辱興衰,中國人民也飽受身心的煎熬。

不論是唐、宋、元,中國的經濟、科學都位於當時世界的前列。可自從明中到清末中國一蹶不振。可見明、清二朝對於中國的經濟、文化發展起着位高權重的作用。其中清朝政府的統治,對於中國的落後有一種不可推卸責任。

首先明清朝的科舉制度對於人才的開發起着較大的阻力。“八股文”對於清朝文人學士起着較大的阻力。“八股文”對於明清朝文人學士的思想起了一定的阻礙。它像一個牢籠,將文人的思想拘束於一個範圍內,將原本胸懷大志,可以成龍的學子們,套上了鏈索,使他們的文學才華不可展現的淋漓盡致發揮出來。其次,“文字獄”也為中國造成了不可磨滅的損失,使許多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事從而禁錮了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另外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雖然在剛開始時起過一定的自衞作用。可是,當時西方國家發展速度飛快,逐漸超過中國,清政府的閉關鎖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未能適時的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使中國走向落後趨勢。

清朝從剛開始,“只留頭,不留髮”的統治到了最後的滅亡,這是值得他們反思的。當年,清朝剛入關時十分英勇。騎、射、打、獵都是他們的強項,可到後來他們一味的不務正業,奢移成性,最終釀成了清政府的衰亡,毀滅。

從開國皇帝努爾哈赤到亡國之皇溥儀,中國曆經了無數的榮辱興衰,什麼割地賠款,火燒圓明園,這都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恥辱,在中國人民心中留下了永不褪色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