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税收論文(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91W

税收論文(多篇)

税收的論文 篇一

提綱:一、税務籌劃環境税務籌劃環境的定義和內涵,目前理論界尚無定論,一般來説,是指直接或間接影響税務籌劃活動的所有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的總和。

(一)税務籌劃的法律環境,包括立法和執法環境(二)税務籌劃的經濟環境宏觀上包括經濟發展水平、經濟體制、國際經濟環境對國內經濟發展的衝擊以及一些具體的財政政策、税收政策等;微觀上包括納税人的經營能力、管理水平等。

(三)税務籌劃的社會環境根據國外税務籌劃的經驗,税務籌劃市場不但擁有成熟的市場羣體和籌劃意識,更重要的是存在發達的税務代理中介市場和行業自律組織。

二、我國税務籌劃環境分析(一) 法律環境分析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税法體系級次較低且税法體系較混亂,執行起來較困難。

二是基礎性法律建設的不健全,不僅僅是税法體系的全面建設問題,而且會影響到税收實體法的貫徹執行,最終立法上的不健全税務籌劃權成為受國家強制力保障的權利。

(二) 經濟環境分析宏觀上,我國財政預算體制採用基數法和指令性税收計劃,税收任務指標不符合實際且偏高,徵税難以依法進行。

另外,税收政策的缺漏影響公平原則。

長期的制度的漏洞及空白在提供税務籌劃機會的同時也能助長投機心理和不法行為的泛濫。

微觀上很多企業納税人的經營管理水平落後,自身專業素質較差,難以從宏觀上系統的選擇納税籌劃方案亦或是納税籌劃意識淡薄。

(三) 社會環境分析部分納税人的行為表面上看是税務籌劃行為,但實質上卻違反了税收法律與政策的規定,甚至是實質上的偷税、逃税行為。

國內人才短缺,特別是與國際税收接軌的專業人才極度匱乏,且會計師事務所、税務代理機構獨立性不強,行業自律組織沒有充分發揮作用等等,這些都給納税籌劃社會環境帶來改善的空間。

三、税務籌劃環境的優化(一)法律環境的優化(二)經濟環境的優化(三)社會環境的優化

税收的論文 篇二

一、對我國現行税收徵管模式的分析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我國實行的是專管員管户制度,採用的是“一員進廠、各税統管”,集“徵、管、查”職責於專管員一身的徵管模式。

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税收徵管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國先後經歷了徵、管、查“兩分離”或“三分離”的探索。

19xx年,確立了“以申報納税和優化服務為基礎,以計算機網絡為依託,集中徵收,重點稽查”的“30字”税收徵管模式。

20xx年,國家税務總局針對税收徵管實際工作中存在的“淡化責任、疏於管理”問題,在“30字”模式基礎上增加了“強化管理”4個字,形成了“34字”徵管模式,即我國現行税收徵管模式。

應當説,現行徵管模式基本適應了我國改革開放後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所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

但不可否認現行税收徵管模式也存在着諸多問題和不完善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徵管目標認識存在誤區

對於税收徵管目標,長期以來存在兩種認識上的誤區:一是把取得財政收入作為税收徵管的目標;二是把促進經濟發展作為税收徵管的目標。

由於目標導向性錯誤,往往在税收徵管實踐中出現各種弊端:税務機關為完成任務,在任務輕時“藏富於民”,人為地降低税收水平;在任務重時“寅吃卯糧”,不適當地提高税收水平

;或者為了所謂扶持企業發展而越權減、免、緩徵税,造成税收制度的扭曲,破壞税收法治,違背了税收的適度、公平和效率原則。

由於徵管目標認識上的錯誤,造成重收入、輕法治。

(二)税收徵管信息化滯後

新的徵管模式以計算機網絡為依託,即税收徵管要以信息化建設為基礎,逐步實現税收徵管的現代化。

但從當前情況看,税務部門在計算機開發應用上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計算機的配置與徵管過程全方位的應用滯後。

計算機的開發應用難以滿足管事制徵管工作的要求,硬件的投入與軟件的開發反差較大,成為深化徵管改革的瓶頸。

二是計算機的功能和作用應用效率不高。

只注重了計算機的核算功能,計算機對徵收管理全過程實施監控的功能沒有體現。

另外,利用計算機提供的税收數據、信息進行綜合分析,為制定政策和科學決策提供參考的作用也沒有發揮,技術浪費較大。

(三)税源監控乏力

一是信息來源渠道單一。

現行税收管理中納税人的信息來源主要建立在納税人申報納税所提供的信息基礎上。

實行集中徵收後,隨着税務人員和辦公地點的相對集中,一些零星分散的税源、個體工商户及邊緣山區,税務機關無法掌握税源情況,出現了不少漏徵漏管户。

傳統的管户制、管片製取消後,沒有從制度上拓展納税人信息來源渠道。

納税人信息包括納税人的納税申報、税務機關對納税人的信息調查和第三方信息三個方面。

目前,後兩方面的信息系統建設嚴重滯後,納税人的相關信息分散在工商、銀行、海關等部門。

而税務部門不能共享這些信息資源。

二是納税人信息的傳遞、利用效率不高。

機構之間缺乏日常的信息交換、傳遞工作聯繫制度。

各部門從部門職責出發要求納税人重複提供信息。

而許多必要的信息又難以收集。

(四)納税服務體系建設不到位

一是為納税人服務的觀念不到位,認為為納税人服務就是解決税務幹部的工作態度問題。

為納税人服務往往停留在笑臉相迎、禮貌待客等禮節性服()務上,重視改善辦税服務大廳的硬件設施,而忽視了實質性服務的內容。

二是服務過程缺乏系統性,服務渠道不暢。

在納税服務時間上,基本只限於8個小時工作日內,不能滿足工作時間以外納税人的服務需要。

在服務過程中,只重視對納税人的事中服務,忽視對納税人的事前、事後服務。

在事前,瞭解納税人的生產經營情況,為納税人提供納税幫助方面做得不夠;在事後,如何幫助納税人建立健全納税管理制度方面的服務指導工作做得不夠。

在服務聯繫制度上,基本停留在面對面服務形式,沒有建立多元化、多功能、社會化的税收服務體系。

二、現行税收徵管模式存在問題帶來的不良效應

(一)税收遵從度低

當前,納税人税收遵從度總體不高。

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國有企業的偷税面為50%,鄉鎮企業為60%,外資企業為60%,個人為90%。

另外,近年來我國税收領域所發生的一系列違法犯罪案例表明,我國目前的税收不遵從不但沒有得到很好的治理,而且還存在擴大的趨勢。

有關資料顯示,僅在20xx年由公安部國家税務總局聯合部署為期6個月的“破案會戰”專項整治行動中,全國就立涉税犯罪案件1.31萬餘起,破案近1萬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22萬餘名。

其中,立案數、破案數分別是20xx年立、破案總數的1.7倍和1.6倍。

(二)納税人滿意度不高

20xx年,國家税務總局委託第三方機構對全國省會城市(不含西藏拉薩)和計劃單列市的20700户納税人和138個國税局、地税局的區局辦税服務廳進行服務滿意度調查,調查內容包括辦税程序、規範執法、規

範服務、納税諮詢、辦税公開、辦税時間、法律救濟以及納税人的需求與建議等。

調查方式採取面訪、電話訪問和異地暗訪三種形式進行。

據悉,本次全國納税人滿意度調查綜合得分在90分以上的城市只有兩個。

(三)徵税成本不降反升

管理機構職能設置重複,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必然導致人力、財力、物力資源的巨大浪費與耗損,造成徵收成本的虛高。

據權威部門數據顯示,在19xx年我國實行分税制改革以前,徵税成本佔税收收人的比重約為3.12%,19xx年這一比重上升至4.73%,此後進一步達到5%~8%。

(四)税款流失嚴重

偷逃税是税收流失的最主要方式。

據有關部門推算,我國每年税收流失都在3 000億元以上,約佔應納税款的30%以上,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致使國家税收利益蒙受巨大損失。

三、税收徵管轉型的基本思路

(一)以專業化管理為基礎

專業化管理是新税收徵管模式的基本內容。

推進專業化管理,就是要對管理對象進行科學分類,對管理職責進行合理分工,對管理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提高税收徵管的集約化水平。

按照專業化管理的要求,積極推行分類分級管理。

在對納税人進行分類的。基礎上,對不同類別納税人按照納税服務、税收風險分析、納税評估、税務稽查等涉税事項進行管理,同時將管理職責在不同層級、部門和崗位間進行科學分解、合

理分工,並相應設置專業化的機構,配備專業化管理人員。

對規模大、跨區域經營的納税人,可適當提升管理層級,開展專業化團隊式的分析、評估和稽查。

對中小企業可按行業進行管理。

對個體工商户可實施委託代徵的社會化管理。

對個人納税人要加強源泉控管。

此外,還需切實加強國際税收管理體系建設,抓好反避税工作,不斷提高跨境税源管理水平。

(二)以重點税源管理為着力點

重點税源是新的税收徵管模式所強調的主體對象。

重點税源企業往往是某一地區或行業中的經營大户,其納税額在税收收人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直接影響税收收人的主要因素。

同時,通過對重點税源企業數據的分析,可以推斷地方經濟發展態勢,解釋税收增長原因,探尋税收增長點,為税收徵管決策提供依據。

因此,加強重點税源的有效管理和監控一直是税務機關追求的目標。

通過落實重點税源風險管理制度,對重點税源户管理引人風險管理機制。

着重抓税源流失風險大的問題和環節,實現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通過完善重點税源管理體系、調整管理職能權限、理清各層級事權職責,逐步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面覆蓋的税源監控網絡。

通過完善重點税源管理辦法,做好重點税源户的信息管理、日常評估管理和收人分析管理等工作,定期組織開展重點税源分析,充分挖掘重點税源潛力,提高徵管質量。

(三)以信息化為支撐

信息化建設是新的税收徵管模式的技術基礎。

充分發揮信息化的技術保障作用,用信息技術手段取代傳統手工方式,最大程度實現税收徵管業務的網上運行。

充分發揮信息化的信息支持作用,大力推行信息管税,依法對納税人涉税信息進行採集、分析、利用,特別是要努力獲取第三方信息,解決徵納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

充分發揮信息化的引擎作用,利用技術手段改造、創新税收徵管業務,對税收徵管業務進行前瞻性的研究和設計,實現業務與技術的有機融合。

(四)優化服務

納税服務作為税收徵管新模式的內在要求,貫穿於整個税收徵管活動始終。

納税服務質量,直接關係到税收徵管質效。

規範辦税服務廳建設,制定全國統一的服務標準,如明確限時服務項目及限時標準、規定預約服務對象及範圍等,實行全國統一佈局、統一格調、統一配置。

增強納税服務功能,完善服務管理制度,從工作內容、服務環境、行政程序等方面為納税人減負,實現由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轉變。

充分發揮社會機構在納税服務中的作用,逐步構建和完善税務機關執法服務、税務中介機構有償代理服務、社會化組織援助服務相結合的多元化、社會化納税服務體系。

(五)加強評估

納税評估是新的税收徵管模式的核心環節,也是應對風險的重要方法。

明確納税評估工作的主要任務、工作職責、組織機構、業務程序、執法權限、操作標準和工作紀律等方面的內容,使納税評估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規範納税評估業務流程,通過各個評估環節的相互分離制約,有效監控納税評估的全過程,確保評估工作規範、有序進行。

改進納税評估方法,逐步健全評估模型,細化指標體系,深人研究相關税種之間的聯繫,有效排查風險點。

總結部分地區經驗,適當上收納税評估的管理層級,開展專業化團隊式評估,探索試行主輔評制度,提升評估質量。

我國房產税税收論文 篇三

從上述採訪中可以看出國家積極改革房產税的決心,進一步推動房產税改革試點的範圍及程度,同時對如何在中國進一步改革財產税進行了思考,如何使房地產調控在制度建設方面得到更多實質性推進及如何改革完善地方税務體系。如何推進財富分配機制及如何抑制房地產泡沫等。

正因為當前我國房價虛高,有關專家提出要多佔有多套房產的人徵收房產税,希望通過徵收房產税來遏制炒房,投機性購房現象。這是在物業税面臨法律和技術障礙的情況下,房產税被賦予的厚望。

財政部9月曾就為什麼要進行房產税改革做出公開回答,提出是對個人所有的住房恢復徵收房產税是必要的。

房產税的徵收有利於社會資源的公平、公正分配。眾所周知,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土地資源尤為有限。隨着人口大爆炸時代的到來,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越來越少。人人有所居是人類生存的合理需求,如果讓少數人一人佔有多套住房,導致閒置空房,則是對資源的濫用。因此,對自住房以外的房產徵收房產税,以減少少數人對自主需求以外的房產的佔有,是有利於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的。而且近幾年房產投資或投機成為一部分人積累財富的重要方式,對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通過對面積大、價值高、套數多的個人住房徵收房產税進行適當調節,可以一定程度上促使收入和財產的合理分配,縮小貧富差距。社會不穩定的根源在於社會財富分配不合理所導致的。徵收自住以外房產的房產税,有利於少數人佔有財富的表現形式,從而增加其他社會成員的財富佔有顯示,這將有利於調節居民收入和財富分配,促進社會穩定。

中美公路税收論文 篇四

早在18 世紀,亞當•斯密就在《國富論》中指出:“一切改良中,以交通改良為最有效。”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經驗也都證明了完善的交通網絡對促進經濟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詳細內容請看下文中美公路税收。

從美國的税收發展來作為我國公路税收發展的,我們借鑑其先進的税收體系,對於我國公路事業的發展有重大意義,對我國的經濟發展也有深遠的影響。

自從1988 年10 月31 日我國第一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 到 年, 我國高速公路建設已經走過歷程。20年來, 我國高速公路里程從零的突破增至5.3萬公里, 使我國主要公路運輸通道交通緊張狀況得到明顯緩解, 長期存在的運輸能力緊張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十一五”期間, 交通部將着手組織實施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 到20, 全國高速公路總里程將達到6.5 萬公里; 到, 基本建成國家高速公路網, 高速公路通車裏程將達到10萬公里。

美國是世界上較早建成全國性公路網的國家,其中9.1 萬公里高速公路連接了全國所有5 萬人口以上的城鎮,形成了以州際為核心的橫貫東西、縱穿南北的高速公路主骨架,佔到了世界高速公路總里程的三分之一。美國公路的快速發展正是得益於其完善的公路税收體系。然而,近年來隨着美國公路支出的不斷增加,為了更好地滿足公路的發展需求,美國在公路税收領域發生了許多重要變革。

高速公路具有準公用物品的特性。税收的本質是人們享受國家(政府) 提供的公用物品而支付的價格費用, 若高速公路被看作是純公用物品, 高速公路將由政府財政支出提供, 政府通過税收形式籌集資金。但高速公路同時又具有私人物品特性, 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競爭性, 並且高速公路可採取設置護欄、收費站的措施向享受服務的居民收費。目前世界各國收費通行與免費通行的高速公路並存, 在理論上看可以説是公用物品和私人物品性質的高速公路並存。施行高速公路免費通行的國家, 高速公路被看作純公用物品, 純公用物品的供給, 市場是失靈的, 只能由政府財政提供, 政府通過向居民徵税來“收費” 。而如本文前段所述, 我國現有的税收制度籌集的財政收入, 已經面臨着財政支出的壓力, 無法為高速公路的供給提供足夠的財政支持, 只能將高速公路交由市場供給, 政府通過制定價格機制以確保市場供給有效。而正由於政府保留確定價格的權利, 高速公路行業的供需關係、資源配置的效率不是由市場決定, 而是由政府選擇的一系列政策決定。

税收的論文 篇五

摘要:

在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國實行了營業税改增值税的税制改革。在現實中,這項税制改革對企業税收產生了深刻影響,主要體現在企業經營架構與企業税負兩個方面。我國於2012年在上海開展了試點工作,試點結果顯示,對不同類型的企業,營業税改增值税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基於此,文章首先對營業税改增值税問題作了簡要概述,然後就營業税改增值税對企業税收影響作了深入分析。

關鍵詞:

營業税,增值税,企業税收,企業經營

近些年來,伴隨着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以及我國經濟體制的不斷變革,税收體制改革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在新形勢下,現有的税收體制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加強改革力度,以完成與國際的接軌。然而,對於税收體制改革來説,當今的社會環境既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一方面,改革的條件變得越來越好,無形中增加了改革的動力;另一方面,改革的要求卻變得越來越高,無形中又增加了改革的壓力。就現實情況下,税收改制過程中還存在許多突出性問題,如重複徵税、偷税漏税等現象屢見不鮮。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妥善解決税收改制的問題,進一步完善現有的税收制度,我國於2012年1月1日起開始在部分地區或行業開展增值税改革試點,將營業税逐步改為增值税。在現實中,營業税改增值税對企業税收產生了深刻影響,加強對這種影響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價值。基於此,本文從基本概述與具體影響兩個角度,對相關問題作了如下的分析與探討。

一、營業税改增值税問題的基本概述

在1994年,我國對税法進行了新調整,對勞務徵收營業税,而對貨物徵收增值税。在市場經濟環境中,這種調整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既完善了我國現有的税收制定,也規範了納税人的納税行為,還增加了國家的`税收收入。因此,在税制改革史上,這項調整被公認為是一次成功的調整,被成功地載入了改革史冊。然而,隨着社會形勢的變遷與發展,尤其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大變革,這種調整已經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求。例如,有的營業税納税人在外採貨物過程中會產生增值税,而有的增值税納税人在外購勞務的過程中又會產生營業税。在這種情況下,這些納税人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重複繳納增值税或營業税的問題。在實際中,這種重複徵税的問題無疑會增加企業的負擔,在有些情況下還會造成納税秩序以及社會秩序的混亂。與此同時,這種現象還會對經濟結構調整產生一定的副作用,延緩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步伐。可見,及時劃清營業税與增值税之間的界限,是非常必要的。

現如今,我國正處於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面對這種現實,我國明顯加快了税收體制改革的步伐。尤其是在近三年內,這種步伐比以往跨越的更大、更堅實。例如,財政部與國家税務總局於2011年11月16日聯合印發了《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業税改徵增值税試點過渡政策的規定》、《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業税改徵增值税試點有關事項的規定》、《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業税改徵增值税試點實施辦法》、《營業税改徵增值税試點方案》等相關的法律法規,用文件的形式對税收制定進行了新一輪的規範與調整。在以上文件當中,詳細地規定了營業税改增值税問題。而且,還明確提出要在上海首先進行試點。具體內容如下:在現有13%與17%兩檔增值税率的基礎上,新增設兩檔低税率,分別為6%與11%。其中,對部分現代服務業,如信息技術服務,採用6%的税率;而對於交通運輸業,則採用11%的税率。試點半年多來,總體成果還是比較顯著的。這説明,在一定條件下,營業税改增值税是可行的。

二、營業税改增值税對企業税收的影響分析

從哲學的角度講,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繫的。營業税改增值税,會對企業帶來深刻的影響。從性質上分,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既有顯性影響,也有隱性影響。對於企業而言,不管是哪種性質的影響,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實現税收方面的完美過渡。總體而言,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企業經營架構與企業税負兩個方面。

(一)營業税改增值税對企業經營架構的影響

在2012年3月24日舉辦的“中國經濟五十人論壇會”上,國家税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明確指出,在企業經營架構的問題上,營業税改為增值税會對其產生重大影響。在1994年税制改革時,起初的預定方案是將製造業與服務業都納入到增值税的徵收範圍。但是這套預案最終並沒有實現,服務業仍然歸屬於營業税的範疇。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變化,與分税制的牽制有着直接的關聯。然而,隨着社會形勢的變遷與發展,1994年税制改革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而且凸顯的程度越來越高。如果繼續採用這套税制方案,那麼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重複徵税的問題。顯而易見,它會給企業帶來額外的税負,影響企業的健康發展。

近些年,我國服務業之所以未能成功轉型,與營業税的限制有關。受此影響,我國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水平遠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推出了“結構性減税”政策,以更好地適應社會轉型以及經濟發展的需要。營業税改增值税是該項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發揮政策優勢以及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與價值。對於企業來説,營業税改增值税可以收到製造業税負與服務業税負同時降低的效果,極大地減輕了企業的税收負擔。長期以來,我國税收出現了“營業税過高而增值税過低”的怪圈。受此影響,有許多企業故意地將服務項目納入到增值税範圍。這種做法不僅擾亂了税收秩序,而且有悖於税收專業化的發展趨勢。因此,在營業税改增值税以後,企業原有的經營架構必然會受到影響,需要企業對經營架構做出新的調整。

(二)營業税改增值税對企業税負的影響

在對上海部分現代服務業與交通運輸業開展的營業税改增值税試點當中,新增加了6%與11%兩檔低税率。這項政策調整,對某些行業具有特殊的支持作用,有利於減輕它們的整體税負。但是對於其它一些具體行業,其帶來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實踐觀察。

據相關統計報告顯示,對於物流行業來説,營業税改增值税是一項有利於自身的改革。之所以這樣説,主要基於三方面的原因:首先,電子商務是物流業的必備要求,而電子商務屬於服務業的範疇,需要繳納營業税。這樣,在營業税改增值税以後,税收的税率與額度都會得到大幅度地降低。其次,營業額大而增值額小,是物流行業的一項顯著特點。基於該項特點,營業税改增值税以後,物流行業的納税額會大幅度下降,這是一種必然現象。再次,通常情況下,物流行業需要較高的運行成本作支撐,無論是儲存倉庫,還是運行車輛,都需要付出一筆數額不菲的資金。而在營業税改增值税以後,有大部分成本會劃入到增值税的徵收範疇,所以降低税負也是該項改制的必然結果。

從企業運營模式的角度看,不同性質的企業,會有程度不等的税收負擔。例如,對於外部採購較大的企業來説,它們的税負會相對較輕一些;而對於勞動密集型企業來説,它們的税負則會相對較重一些,因為它們容易受到抵扣的限制和影響。再者,即使是同一性質的企業,如果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其税負情況也不盡相同。例如,在建立初期,企業需要引進大量的器材與設備,固定資產投資較大。在這種情況下,它們有諸多可以抵扣的內容,這樣它們的總體税負就會降低。相反,當企業進入成熟階段以後,固定資產方面的投入會相對減弱,而可抵扣的內容也會相對較少,這樣它們的總體税負則會提高。

自從試點開始以後,上海股市發生了重大變動,東方航空、強生控股、大眾交通等企業的股票行情要明顯好於其它企業。由此可見,對於這些類型的企業,營業税改增值税對其好處大於壞處。當然,有些專家學者也指出,這種市場反應可能是暫時的,我們很難保證這種局面一直會持續下去。因為,這些企業的體量大而利潤率低,營業税改增值税對其影響要取決於具體税率情況,所以不能片面地對其影響下定結論。其實,這種説法不無道理,營業税改增值税對企業税負的影響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着實際情況的變化而變化。

將上海交通運輸業作為首個試點項目,會極大地減輕其航運業的税負。眾所周知,上海是我國最大的金融中心,在世界範圍內也具有一定的影響。但是,航運業一直都是這個金融中心的短板。根據“木桶理論”,這個短板會成為上海發展的絆腳石。在航運業税收方面,我國與外國存在明顯區別。在我國,航運業的税負較重,要繳納印花税、車船税、營業税、企業所得税等諸多税種。而在國外,有些國家只對航運企業徵收一定的噸位税與登記費。這也是為什麼我國航運企業選擇在海外註冊的原因所在。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營業税改增值税可以吸引我國航運企業的“入籍”。

三、從短期試點看營業税改增值税對企業税收的影響

在2009年全面實施增值税轉型以後,此次營業税改增值税的試點是我國税收制度的又一次重大變革。就改革初衷而言,旨在完善我國現有的税收制度與税收體系。很顯然,這次調整可以有效避免營業税與增值税重複徵税問題的發生。因此,要想振興我國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調整我國現行的經濟結構,豐富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就必須充分發揮税制改革的作用,通過營業税改增值税,切實減輕企業税收負擔,這也是本次試點工作的最大收穫。

在試點税改方案當中,有兩項調整比較明顯:一是將貨物運輸服務與裝卸搬運服務的3%的營業税調整為11%的增值税;二是將物流的配套服務5%的營業税調整為6%的增值税。很顯然,調整後的税率明顯提高了。一項民意調查數據顯示,在試點以後,上海大部分物流企業都認為自身的税負增加了。而官方統計數據也顯示,物流企業的實際增值税負擔率由1.3%提高到4.2%,提高了近3個百分點。而一些物流配套服務企業的税負也有明顯上升的趨勢,但是它們通常可以通過內部調控來消耗。而與此不同,貨物運輸服務企業與裝卸搬運服務企業的税負增加幅度更大,而且還無法通過內部消化的方式來處理。更有甚者,在營業税改增值税以後,路橋費、人力成本等不再計入運輸企業成本的抵扣範圍。而在運輸企業成本當中,這部分成本的比重高達35%。受此影響,運輸企業的税負出現了成倍增長的現象。總之,營業税改增值税將不利於大型運輸企業的減負,而有利於大多數中小型企業的減負。

從中小企業的發展環境看,它們很難獲得充足的資金支持,這一點從温州老闆跑路事件中就有所體現。儘管原有的税收政策帶有明顯的優惠性政策,但是這些政策不足以解決它們的資金問題。在本次試點當中,提出對年銷售額在500萬以下的企業徵收3%的增值税。對於中小企業,尤其是對微型企業來説,這項新政策具有很強的動力。然而,在實際中,這些企業的一些行為,如自開發票等,會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税制改革的效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研究營業税改增值税對企業税收影響的影響是一項非常系統的工程。首先,要對該項工程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有一個清晰認識;其次,要對該項工程的研究現狀有一個全面分析;最後,要對該項工程的加強路徑有一個科學把握。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夯實該項工程的基礎,增強該項工程的有效性與實效性。

電子商務税收問題論文 篇六

電子商務税收問題論文

電子商務税收問題論文【1】

摘要:隨着電子商務的發展,因其低成本、效率性被社會大眾所喜愛,但也因其無紙化、虛擬化及電子商務税收法律的缺失成為納税人偷税逃税的藉口,也使得税務機關難以徵管和稽查,從而使國家税款大量流失,並根據此問題提出建立、完善我國電子商務税收制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電子商務;税收;納税人

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的經營方式,它起源於美國,它是指包含電子交易在內利用網絡進行的全部商務活動。

2012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6.3億,成為世界上網人數最多的國家,且網絡總交易額達到12741億人民幣,同比增長49.2%,年人均網購6010元,這些數據傳達給我們的是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的貿易方式,成為一種潮流,因其成本低、快捷性備受社會大眾所喜愛。

但隨着2007年全國首例網絡偷税“彤彤”案的出現,這引起人民的廣泛爭議,也使人民開始反思電子商務帶給人民便利的同時給國家帶來的嚴重税收流失的問題。

一、電子商務税收的現狀

目前電子商務主要有B2B、B2C和C2C三種模式,前兩種是企業模式,一般企業有實體店,他們現實中已繳納税款,因看到網絡銷售有利才選擇這樣的模式,不過對於網絡銷售這部分和第三種模式我國的法律尚未規定徵税。

據統計,2012年網絡交易總額達到8.1萬億元,僅淘寶天貓的總交易額超過1萬億元,佔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近5%,網上這麼大的成交額,納税的人少之又少。

二、電子商務對税收制度的影響

(一)偷税逃税嚴重,國家税款大量流失。

首先,網上開店有的經過工商、税務機關登記,這些一般現實也有實體店,這樣的税務機關很容易對其徵税,還有很大一部分沒有經過登記,不需行政審批,更不用説納税了。

而且網上交易的店家很少提供發票,如果消費者索要,賣家會要求買家再支付4%的金錢,這時消費者一般選擇放棄,因為網上開店不需要支付租金、勞務費,所以很多納税人故意選擇網上交易,不納税已經他們的共識。

其次,電子商務的無紙化使得税務機關無法掌握納税人應納税的證據,税收徵管監控失去最直接的實物對象。

最後,電子商務的無國界性可以讓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買到國外的產品或者銷售商通過網絡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給國外,這樣可以規避關税,電子商務的成本低讓越來越多的企業、個人選擇電子商務從而達到避税目的,進而使國家税款流失。

(二)税收徵管和稽查變難。

傳統的税收是税務機關根據納税人所做的會計賬簿、憑證或者其他資料來徵税,如果納税主體不進行記載,則要承擔法律責任。

而法律對電子商務未規定,且電子商務大都採用無紙化來進行交易,像現實交易的合同、提單、票據在網上都是以電子形式存在,這些很容易被修改,且納税人多使用數字簽名、計算機加密等技術使税務機關難以確定納税人的交易數額,隨着電子商務的發展,出現了用電子貨幣進行支付,所有這些就讓税收的徵管和稽查工作變得異常困難。

(三)加大對税法構成要素認定的困難。

首先,難以確定納税主體;傳統的交易主體都是有固定地點而且還要到工商、税務機關登記,税務機關能夠根據登記的情況進行管理,而電子商務使交易主體擺脱固定地點的限制,直接網上交易,又因為電子商務使交易主體只需簡單的認證並採用加密技術就從事經營行為,使税務機關難以認定。

其次,徵税客體不清;傳統中税法對商品、勞務都有不同的課税標準,而電子商務中的商品、勞務是以數字化的形式存在,傳統的計算税法的方法很難適用。

三、對我國的電子商務税收的對策

雖然我國的電子商務交易額還比較少,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但隨着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必將推動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這將給我國的税收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借鑑發達國家有關電子商務税收的制度和政策,並立足中國的國情,儘快制定出我國的電子商務税收法規,以促進電子商務向良性、有序的方向發展。

(一)制定電子商務法律法規。

因為法律具有滯後性,隨着社會生活的不斷變化,在此基礎上制定的法律也要與時俱進,所以我們要根據電子商務的特性制定法律法規,完善我國的税收條款並對納税主體、納税客體、課税標準、納税期限、納税方式進行明確規定,使電子商務税收有法可依。

(二)在一定時期內給予優惠,鼓勵、支持、引導電子商務的發展。

第一,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在我國起步較晚,競爭力不強,難以與發達國家抗衡;第二,發達國家像美國就對電子商務實行優惠減免政策鼓勵它的發展,那我國更應該採取類似的措施;第三,它還能解決大量的就業難題,如果國家一開始就將它和傳統貿易徵收同等的税,這會打擊創業者的積極性,不利於它的發展壯大,等到電子商務發展到一定程度就不再實行優惠,讓它和傳統貿易公平競爭,最終推動經濟持續發展。

(三)對税務行政人員進行網絡培訓。

單單懂得税務管理和徵收知識,不掌握計算機税收知識是無法做好電子商務税務工作,不能應對電子税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因此要對税務人員進行培訓,以適應電子商務發展的趨勢,確保國家的税款徵收。

總之,對於電子商務這一蓬勃發展的新事物,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僅要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享受電子商務所帶來得便利,還要站在國家的角度反思對電子商務税收的管理,使國家的税收手段發揮好對資源有效配置的作用,促進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的同時帶動我國整個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伊衍波。電子商務法規。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2]李建波。淺析網上交易納税難題。當代經濟,2011(3)

電子商務中税收問題的研究【2】

摘要:雖然目前我國電了商務的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但是隨若中國經濟的進一步對外開放,經濟總量的進一步增大,中國將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市場。

然而與此同時,我們應當看到中國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還存在着諸多的障礙需要掃除,其中,電子商務中的税收問題是政府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

關鍵詞:電子商務;税收;制度;

一、電子商務發展對現行税制的影響

電子商務不僅改變着傳統的貿易方式,同時也對建立在傳統貿易方式上的税收產生了很大沖擊,引發了很多問題

(一)納税地點難以確定

傳統的税收以常設機構、經營活動所在地或勞務活動發生地來確定經營所得的來源地。

而電子商務活動是在一個虛擬的市場上,企業網上貿易活動沒有有形的“場所,基地,人員”,產品或勞務的提供也不需要企業的實際出現。

這此都使得在傳統經濟模式下的常設機構、經營活動所在地或勞務活動發生地等概念變得模糊不清,從而使税務機關無法確定其所得的來源地,對其徵税也就缺乏法律依據。

(二)徵税對象難以確定

電子商務的出現改變了一部分商品的存在形式,從有形的商品變為無形的商品。

税收的論文 篇七

摘要

隨着我國市場經濟體系的不斷完善,税收籌劃成為企業優化內部管理、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實現價值最大化的重要手段。税務管理則是税收籌劃和税務風險控制的有機結合,在零涉税風險的前提下實現企業税負的最小化。文章梳理了税收籌劃與税務管理的內涵、內在關係,並就控制税務成本、維護税收權益、增加企業盈利機會、優化企業資源配置、提升企業財務管理水平方面詳細論述税收籌劃對提升企業税務管理價值創造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

税收籌劃;税務管理;價值創造

1、税收籌劃與税務管理內涵

税收籌劃是指企業在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與管理條例的前提下,以實現合理節税、降低企業税負為目的,在企業的籌資、投資和經營活動中進行合理的安排,對其經濟活動進行統籌策劃以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該類行為一般具有目的性、專業性、前瞻性。就本質而言,税收籌劃是企業財務管理的一部分,是一種企業理財行為。如何在有效控制税務風險的前提下,更加合理、有效地進行税收籌劃也是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內容。對於企業而言,税收籌劃能夠有效降低税務負擔,改善企業經營效果,擴大企業税後利潤。“税務管理”是基於税收籌劃衍生出來的一個全新概念,是指企業在税法允許的範圍內,根據自身的戰略目標與經營情況,在有效控制涉税風險的前提下實現企業税務成本的最小化。税務管理的主要內容為税收籌劃和風險控制,相對税收籌劃,企業税務管理是一個更加系統的管理過程,更加註重納税的整個環節以及全過程的風險控制,實現税收成本與風險的平衡。

2、税收籌劃與税務管理的內在關係

2.1、税收籌劃是税務管理的核心,其他税務管理活動的最終目的是實現科學、合理的税收籌劃

税收籌劃是企業税務管理的一部分,也是税務管理的最終目的與價值體現。税收籌劃能夠有效規避納税義務之外的税務成本,降低企業税務負擔,改善企業經營成果,從而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企業税務管理的最終目的是在税務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實現税收籌劃,通過系統性、前瞻性的規劃,為企業實施税收籌劃提供更加靈活、主動的實施空間。企業通過對涉税業務和納税事務進行系統性分析、籌劃、檢測、實施,從而為企業税收籌劃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與實施環境。

2.2、税務管理能夠有效控制税收籌劃過程中存在的税收風險

雖然税收籌劃能夠減少企業税負,提升企業盈利能力,同時也是在税法允許的範圍內開展的,然而由於籌劃過程中存在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存在籌劃收益偏離納税人預期的可能性。税收籌劃風險大致可劃分為三類:國家政策風險、成本-收益風險、執法風險。倘若單純以降低企業税負為目標,由此造成的涉税風險成本可能遠超税收籌劃帶來的收益,因此更加系統性地、注重風險控制的税務管理不可或缺。因此可以看出税收籌劃與税務管理兩者相互制約、相輔相成,共同服務於企業戰略經營目標的實現。

3、税收籌劃是提升企業税務管理價值創造的推動作用

3.1、有效規避不必要的税務成本

隨着市場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政府部門為滿足不斷擴張的社會公共服務需求,勢必將加大税收力度。企業是以實現其收益最大化為經營目標,通過合法、有效的税收籌劃能夠規避納税義務之外的税務成本,擴大其税後利潤。目前企業税收成本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税收實體成本,主要包括企業應繳納的各項税金;税收處罰成本,主要是指因企業納税行為不當造成的税收滯納金和罰款。通過科學、合理的税收籌劃能夠降低或節約企業的税收實體成本,避免税收處罰成本。税收籌劃對企業合理規避税務成本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企業籌資、投資、經營過程中。企業在籌資過程中,通過分析其資本結構對企業預期收益和税負的影響,選擇合適的融資渠道,實現企業税負的有效控制、所有者權益的最大化。如企業通過借款融入資金時存在“税盾效應”,即企業融資過程中產生的利息支出可作為費用列支,並允許企業在計算其所得額時予以扣減,然而企業的股利支付卻不能作為費用列支。

因此,企業可通過借入資金實現降低税負的目的。企業可以通過計算、比較借入資金的利息支出與因借入資金實現的税負降低額的大小,選擇適合自身的融資渠道。企業在投資過程中,通過選擇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投資方向、享受税收優惠的投資地點、享受免税或税收抵減的投資方式,實現企業税負的減少。在投資方向選擇方面,政府出於優化國家產業結構的目的,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經濟發展計劃的投資項目,給予一定程度的税收減免或優惠。企業選擇投資項目時,可充分利用該類優惠政策,享受更多的税收優惠;在投資地點的選擇方面,國家出於調整生產力戰略佈局的目的,會對不同地區制定不同的税收政策,如對保税區、經濟特區、貧困地區等制定的税收優惠政策,企業可通過選擇註冊地享受該類優惠政策;在投資方式選擇方面,企業可選擇享受税收優惠政策的投資方式。如企業可通過選擇購買國債等享受免繳所得税。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通過對存貨、固定資產折舊、費用分攤、壞賬處理等進行會計處理,在不同會計年度實現不同的企業所得額,從而實現企業應繳税款的遞延,提高了企業資金使用效率。如企業在進行存貨計價時,在符合當前税法規定和會計制度的前提下,使發貨成本最大化,從而使得企業賬面利潤減少;採用加速折舊法,加大當期折舊金額;採用最有利的壞賬核算辦法,降低企業所得額等。

3.2、有助於提升企業財務管理水平

税收籌劃要求企業具備成熟的財務會計制度,具備全面、紮實的税務知識與實務處理能力。税務籌劃要求企業擁有規範的財務管理和會計分析能力,以及一支業務精專、能力突出的税務處理團隊。同時,税務籌劃必將不斷促進財務人員加強對税務法律、法規和財務會計知識的學習,不斷更新其知識結構,從而實現財務會計人員綜合素質的不斷提升。

3.3、有效獲取資金時間價值,增加企業盈利機會

遞延納税是企業税收籌劃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指根據税法的規定將應納税款推遲一定時期後再繳納。企業可通過遞延納税的方式,有效獲取資金的時間價值。遞延納税雖然不能減少企業應納税額,但通過延遲繳納税款可以使企業無償使用該筆款項,相當於政府給企業提供了一筆無息貸款。企業可利用該筆資金解決資金週轉困難,或進行再投資。

3.4、促進企業優化資源配置,提升企業競爭力

企業為享受税收優惠政策,根據國家制定的產業政策進行投資,開展經營活動。這在客觀上使得企業符合產業發展規律,逐步使企業走上產業結構優化、生產力佈局合理的道路,使得企業將生產資源配置到全要素生產效率更高、能源消耗更低的新型產品生產中,為企業未來發展做出了合理的規劃與配置,無形中提升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3.5、維護企業税收權益

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納税主體,一方面應承擔依法納税的應盡義務;另一方面也應積極維護自身税收權益,合理規避不必要的納税。由於納税主體與税務機關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對稱,倘若任由税務機關以徵代納,必然導致税務機關滋生惰性,導致税務徵收質量的低下,同時也讓企業難以實施税收籌劃。因此,企業應從依法治税的角度,積極爭取自身權益,對權利與權利失衡進行糾正,從而為企業税收籌劃提供良好的外部實施環境。

參考文獻:

[1]劉慧。企業税務管理問題探討[J]。財經界:學術版,2013(4):222,224.

[2]嚴偉林。基於企業視角下的税收籌劃研究[J]。特區經濟,2012(10):267-269.

[3]徐太文。税收籌劃的意義和方法[J]。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86-88.

[4]周開君。税務籌劃的價值與風險[J]。經濟導刊,2010(10):94-96.

[5]郭建生。從税收籌劃到税務管理的轉型[J]。當代經濟,2016(6):50-51.

税收的論文 篇八

摘要:

在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國實行了營業税改增值税的税制改革。在現實中,這項税制改革對企業税收產生了深刻影響,主要體現在企業經營架構與企業税負兩個方面。我國於在上海開展了試點工作,試點結果顯示,對不同類型的企業,營業税改增值税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基於此,文章首先對營業税改增值税問題作了簡要概述,然後就營業税改增值税對企業税收影響作了深入分析。

關鍵詞:

營業税,增值税,企業税收,企業經營

近些年來,伴隨着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以及我國經濟體制的不斷變革,税收體制改革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在新形勢下,現有的税收體制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加強改革力度,以完成與國際的接軌。然而,對於税收體制改革來説,當今的社會環境既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一方面,改革的條件變得越來越好,無形中增加了改革的動力;另一方面,改革的要求卻變得越來越高,無形中又增加了改革的壓力。就現實情況下,税收改制過程中還存在許多突出性問題,如重複徵税、偷税漏税等現象屢見不鮮。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妥善解決税收改制的問題,進一步完善現有的税收制度,我國於201月1日起開始在部分地區或行業開展增值税改革試點,將營業税逐步改為增值税。在現實中,營業税改增值税對企業税收產生了深刻影響,加強對這種影響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價值。基於此,本文從基本概述與具體影響兩個角度,對相關問題作了如下的分析與探討。

一、營業税改增值税問題的基本概述

在1994年,我國對税法進行了新調整,對勞務徵收營業税,而對貨物徵收增值税。在市場經濟環境中,這種調整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既完善了我國現有的税收制定,也規範了納税人的納税行為,還增加了國家的税收收入。因此,在税制改革史上,這項調整被公認為是一次成功的調整,被成功地載入了改革史冊。然而,隨着社會形勢的變遷與發展,尤其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大變革,這種調整已經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求。例如,有的營業税納税人在外採貨物過程中會產生增值税,而有的增值税納税人在外購勞務的過程中又會產生營業税。在這種情況下,這些納税人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重複繳納增值税或營業税的問題。在實際中,這種重複徵税的問題無疑會增加企業的負擔,在有些情況下還會造成納税秩序以及社會秩序的混亂。與此同時,這種現象還會對經濟結構調整產生一定的副作用,延緩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步伐。可見,及時劃清營業税與增值税之間的界限,是非常必要的。

現如今,我國正處於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面對這種現實,我國明顯加快了税收體制改革的步伐。尤其是在近三年內,這種步伐比以往跨越的更大、更堅實。例如,財政部與國家税務總局於11月16日聯合印發了《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業税改徵增值税試點過渡政策的規定》、《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業税改徵增值税試點有關事項的規定》、《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業税改徵增值税試點實施辦法》、《營業税改徵增值税試點方案》等相關的法律法規,用文件的形式對税收制定進行了新一輪的規範與調整。在以上文件當中,詳細地規定了營業税改增值税問題。而且,還明確提出要在上海首先進行試點。具體內容如下:在現有13%與17%兩檔增值税率的基礎上,新增設兩檔低税率,分別為6%與11%。其中,對部分現代服務業,如信息技術服務,採用6%的税率;而對於交通運輸業,則採用11%的税率。試點半年多來,總體成果還是比較顯著的。這説明,在一定條件下,營業税改增值税是可行的。

二、營業税改增值税對企業税收的影響分析

從哲學的角度講,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繫的。營業税改增值税,會對企業帶來深刻的影響。從性質上分,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既有顯性影響,也有隱性影響。對於企業而言,不管是哪種性質的影響,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實現税收方面的完美過渡。總體而言,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企業經營架構與企業税負兩個方面。

(一)營業税改增值税對企業經營架構的影響

在年3月24日舉辦的“中國經濟五十人論壇會”上,國家税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明確指出,在企業經營架構的問題上,營業税改為增值税會對其產生重大影響。在1994年税制改革時,起初的。預定方案是將製造業與服務業都納入到增值税的徵收範圍。但是這套預案最終並沒有實現,服務業仍然歸屬於營業税的範疇。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變化,與分税制的牽制有着直接的關聯。然而,隨着社會形勢的變遷與發展,1994年税制改革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而且凸顯的程度越來越高。如果繼續採用這套税制方案,那麼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重複徵税的問題。顯而易見,它會給企業帶來額外的税負,影響企業的健康發展。

近些年,我國服務業之所以未能成功轉型,與營業税的限制有關。受此影響,我國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水平遠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推出了“結構性減税”政策,以更好地適應社會轉型以及經濟發展的需要。營業税改增值税是該項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發揮政策優勢以及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與價值。對於企業來説,營業税改增值税可以收到製造業税負與服務業税負同時降低的效果,極大地減輕了企業的税收負擔。長期以來,我國税收出現了“營業税過高而增值税過低”的怪圈。受此影響,有許多企業故意地將服務項目納入到增值税範圍。這種做法不僅擾亂了税收秩序,而且有悖於税收專業化的發展趨勢。因此,在營業税改增值税以後,企業原有的經營架構必然會受到影響,需要企業對經營架構做出新的調整。

(二)營業税改增值税對企業税負的影響

在對上海部分現代服務業與交通運輸業開展的營業税改增值税試點當中,新增加了6%與11%兩檔低税率。這項政策調整,對某些行業具有特殊的支持作用,有利於減輕它們的整體税負。但是對於其它一些具體行業,其帶來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實踐觀察。

據相關統計報告顯示,對於物流行業來説,營業税改增值税是一項有利於自身的改革。之所以這樣説,主要基於三方面的原因:首先,電子商務是物流業的必備要求,而電子商務屬於服務業的範疇,需要繳納營業税。這樣,在營業税改增值税以後,税收的税率與額度都會得到大幅度地降低。其次,營業額大而增值額小,是物流行業的一項顯著特點。基於該項特點,營業税改增值税以後,物流行業的納税額會大幅度下降,這是一種必然現象。再次,通常情況下,物流行業需要較高的運行成本作支撐,無論是儲存倉庫,還是運行車輛,都需要付出一筆數額不菲的資金。而在營業税改增值税以後,有大部分成本會劃入到增值税的徵收範疇,所以降低税負也是該項改制的必然結果。

從企業運營模式的角度看,不同性質的企業,會有程度不等的税收負擔。例如,對於外部採購較大的企業來説,它們的税負會相對較輕一些;而對於勞動密集型企業來説,它們的税負則會相對較重一些,因為它們容易受到抵扣的限制和影響。再者,即使是同一性質的企業,如果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其税負情況也不盡相同。例如,在建立初期,企業需要引進大量的器材與設備,固定資產投資較大。在這種情況下,它們有諸多可以抵扣的內容,這樣它們的總體税負就會降低。相反,當企業進入成熟階段以後,固定資產方面的投入會相對減弱,而可抵扣的內容也會相對較少,這樣它們的總體税負則會提高。

自從試點開始以後,上海股市發生了重大變動,東方航空、強生控股、大眾交通等企業的股票行情要明顯好於其它企業。由此可見,對於這些類型的企業,營業税改增值税對其好處大於壞處。當然,有些專家學者也指出,這種市場反應可能是暫時的,我們很難保證這種局面一直會持續下去。因為,這些企業的體量大而利潤率低,營業税改增值税對其影響要取決於具體税率情況,所以不能片面地對其影響下定結論。其實,這種説法不無道理,營業税改增值税對企業税負的影響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着實際情況的變化而變化。

將上海交通運輸業作為首個試點項目,會極大地減輕其航運業的税負。眾所周知,上海是我國最大的金融中心,在世界範圍內也具有一定的影響。但是,航運業一直都是這個金融中心的短板。根據“木桶理論”,這個短板會成為上海發展的絆腳石。在航運業税收方面,我國與外國存在明顯區別。在我國,航運業的税負較重,要繳納印花税、車船税、營業税、企業所得税等諸多税種。而在國外,有些國家只對航運企業徵收一定的噸位税與登記費。這也是為什麼我國航運企業選擇在海外註冊的原因所在。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營業税改增值税可以吸引我國航運企業的“入籍”。

三、從短期試點看營業税改增值税對企業税收的影響

在全面實施增值税轉型以後,此次營業税改增值税的試點是我國税收制度的又一次重大變革。就改革初衷而言,旨在完善我國現有的税收制度與税收體系。很顯然,這次調整可以有效避免營業税與增值税重複徵税問題的發生。因此,要想振興我國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調整我國現行的經濟結構,豐富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就必須充分發揮税制改革的作用,通過營業税改增值税,切實減輕企業税收負擔,這也是本次試點工作的最大收穫。

在試點税改方案當中,有兩項調整比較明顯:一是將貨物運輸服務與裝卸搬運服務的3%的營業税調整為11%的增值税;二是將物流的配套服務5%的營業税調整為6%的增值税。很顯然,調整後的税率明顯提高了。一項民意調查數據顯示,在試點以後,上海大部分物流企業都認為自身的税負增加了。而官方統計數據也顯示,物流企業的實際增值税負擔率由1.3%提高到4.2%,提高了近3個百分點。而一些物流配套服務企業的税負也有明顯上升的趨勢,但是它們通常可以通過內部調控來消耗。而與此不同,貨物運輸服務企業與裝卸搬運服務企業的税負增加幅度更大,而且還無法通過內部消化的方式來處理。更有甚者,在營業税改增值税以後,路橋費、人力成本等不再計入運輸企業成本的抵扣範圍。而在運輸企業成本當中,這部分成本的比重高達35%。受此影響,運輸企業的税負出現了成倍增長的現象。總之,營業税改增值税將不利於大型運輸企業的減負,而有利於大多數中小型企業的減負。

從中小企業的發展環境看,它們很難獲得充足的資金支持,這一點從温州老闆跑路事件中就有所體現。儘管原有的税收政策帶有明顯的優惠性政策,但是這些政策不足以解決它們的資金問題。在本次試點當中,提出對年銷售額在500萬以下的企業徵收3%的增值税。對於中小企業,尤其是對微型企業來説,這項新政策具有很強的動力。然而,在實際中,這些企業的一些行為,如自開發票等,會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税制改革的效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研究營業税改增值税對企業税收影響的影響是一項非常系統的工程。首先,要對該項工程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有一個清晰認識;其次,要對該項工程的研究現狀有一個全面分析;最後,要對該項工程的加強路徑有一個科學把握。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夯實該項工程的基礎,增強該項工程的有效性與實效性。

税收與可持續發展 論文 篇九

(武漢大學經濟學院武漢430072)

摘要税收與可持續發展的關係相互對立,又相互促進。税收調節在可持續發展中具有內在性、固定性和低成本的特點。税收參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具體途徑是:調節資源價格,調節環境成本和籌集發展資金。

關鍵詞税收可持續發展功能途徑

1税收調節在可持續發展中的功能

推動可持續發展戰略需要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和宣傳手段,發揮這些手段各自獨特的功能和優勢。例如,利用宣傳媒介大張旗鼓地宣傳環境保護知識就能增加人們對環保問題的關心和了解,增進人們的環保意識,使人們自覺地保護環境,這一點使用其它手段就達不到。税收作為一項重要的經濟槓桿廣泛作用於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可持續發展中具有自己獨特的功能。

1.1內在性

利用税收手段參與環境管理後,環境問題上的税收負擔與相關市場主體(企業或消費者)的經濟利益密切相關,為維護切身的經濟利益,市場主體不得不把税收負擔納入視野之中重新進行成本―――收益分析,迫使市場主體為了維護自身的經濟利益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從而把外在的環境問題內在化了。

1.2固定性

環境保護需要投入鉅額的資金,而籌集環保資金一般只有三個渠道:利潤、收費和税收。首先看利潤,它由環保企業的經營狀況和業績所決定,受宏觀經濟形勢和微觀管理水平所影響,是起伏不定的。例如以營造公共綠地為主旨的上海綠地開發總公司1993年實現利潤8000萬元,當年投入4000萬元開徵綠化用地967畝,全年新增公共綠地450畝。但是上海綠地開發總公司並不能確保每年都實現1993年的利潤水平。從收費看,由於它的強制性並不強,徵收過程中遇到的阻力特別大,因此作為一個來源渠道也並不可靠。我國某些地方徵收排污費時就出現過“協商收費”的現象,環保部門和企業之間討價還價。而税收是國家依靠政治權力取得的,具有無償性和強制性,它的數額由國家法律事前就確定下來,徵納雙方並不能相互協商。

1.3成本低

我國已經建立一個覆蓋全國城鄉的税收監控網絡,税務部門在法律許可的範圍內可以迅速地與任何市場主體建立税收徵納關係,利用税收參與環境和資源的管理。因為我國目前的税制體系是以增值税、消費税和營業税等為主的流轉税,而涉及環境方面的特定目的税則是居於次要地位的小税種,它們的收入額在全國税收總收入中只佔一個極小的比例,所以從總體來看環境管理方面的税種的税收成本是比較低廉的。

2税收調節在可持續發展中的途徑

2.1調節資源價格

價格是市場經濟中最重要的信號,市場主體就是依靠價格信號來決定生產、經營和消費行為的,通過對土地、礦產等若干自然資源徵税能夠改變自然資源的價格,調節自然資源的供給和需求數量,進而影響自然資源的配置。其原理可以通過圖示説明。圖1某礦產品市場的均衡如圖1所示,假設某一礦產資源的供給曲線S0與需求曲線D的均衡點位於E,均衡價格為P0,均衡數量為Q0。開徵資源税後該項資源的供給與需求狀況都發生改變。政府徵收數量為T的税收後,該商品的供給與需求減少,供給曲線向左移到S1位置,與需求曲線在F點形成新的均衡。新的均衡價格為P1,均衡數量為Q1,P1=P0+T,Q1=Q0-M,均衡價格上升,均衡數量減少。由此可見,對一項自然資源徵税能夠提高它的價格水平,減少供給數量,減少需求數量,有利於自然資源的節約和利用。我國目前涉及到資源管理方面的'税種有資源税、土地使用税和耕地佔用税,分別以礦產資源和土地資源為課徵對象。有人認為資源的主要作用在於調節不同資源開採者之間由於資源貧富程度之間的級差收益,這種看法是值得商榷的。馬克思在分析土地的地租形式時曾指出資本主義地租具有級差地租、絕對地租和壟斷地租三種形式。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自然資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及國家對礦產資源所有權的壟斷,礦產地租的這三種形式基本上都存在。1994年税制改革後資源税的徵税範圍包括所有礦產資源,徵税品目有黑色金屬原礦、其它有色金屬原礦、非金屬原礦和鹽。因此,資源税不僅調節不同企業的級差收益,而且調節不同企業的絕對收益,調節礦產資源的價格水平,有利於礦產資源的節約和廉價替代資源的開發利用。

2.2調節環境成本

實踐表明,由於市場缺陷的存在,市場機制往往容易導致有害的外部經濟效益的產生和發展,而對有益的外部經濟效應的產生和發展難以起到促進作用。這是因為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直接目標往往是追求企業利潤的最大化,在這個過程中容易促使企業採取把某些、甚至全部成本轉嫁給他人或社會的外部不經濟行為。例如企業和消費者的環境污染行為就是把其應該負的處理廢物的成本轉嫁給外部的典型表現。政府解決環境污染的控制措施不是去限制各種社會需要的工農業產品的生產,而是通過税收手段迫使企業的生產成本能夠體現社會的污染成本,即將其轉嫁到社會的處理廢物的成本加進企業產品的總成本中,促使企業重新進行成本―――收益的比較分析,選擇對社會來説最佳的生產技術和產量。這就是所謂的“外部經濟效應內部化”。現假定一個社會的洗滌劑市場是完全競爭市場,某洗滌劑廠的廠商均衡用圖2表示;圖2A企業的廠商均衡從圖2可見,當產量為Q1時,A企業的邊際成本(MC)為EQ1,它與產品價格(P)和邊際收益(MR)相等,即MC=P=MR。此時A企業實現了廠商均衡,達到了利潤最大化。但是,這種均衡只是未考慮該企業對周圍環境污染條件下的均衡。如該企業生產造成的廢棄物不加任何處理而排入河流造成環境污染。相當部分的環境污染可用貨幣計量,例如它會降低飲用水質,增加自來水的生產成本;它會導致疾病發病率的提高,損失部分社會收入並增加醫療費用。能用貨幣計量的由企業生產引起的成本稱為環境損害成本。環境損害成本包括社會損害成本和私人損害成本。私人損害成本是指企業在給社會造成損害的同時也會給自身造成損害。當產量為Q1,環境損害成本為AE時,從社會角度看,生產Q1的真實成本將不再是EQ1,而是AQ1(AQ1=EQ1+AE)。如果AE由A企業承擔,產量Q1會招致虧損,它會把產量由Q1減到Q2(Q2為MC′與P和MR的交點E′上達到均衡時的產量)。問題是,在單純的市場機制下,A企業為維護自己的最大化利益仍然會把產量維持在Q1水平上,而將社會成本轉嫁給其它企業和消費者,造成了“外部負效應”。

需要補充的是,環境污染也有可能造成私人損害成本,為保障自身利益,A企業將私人損害成本內部化的動機是存在的。當它為了消除產量Q1時對自身的損害追加邊際成本BE,MC會向左移至MC″,產量從Q1減為Q3。此時私人損害成本為BE,社會損害成本為AB。如果政府徵收環境保護税或污染税,數量大於社會損害成本AB。那麼A企業從經濟效益出發,不願付出較高的污染税,繼續追加邊際成本AB治理環境污染,MC″就會移向MC′,產量從Q3移至Q2,從而使環境污染得到控制,環境質量得到改善,社會成本下降,社會效益上升,即形成了“外部負效應的內部化”。

税收調節環境成本的第二個方面是鼓勵對廢舊物資的開發利用。我國現行税收政策規定,對部分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免徵增值税,對無專用發票的廢舊物資准予抵扣進項税額。廢舊物資的再資源化能相應地減少社會經濟活動對自然資源的索取和耗費數量,有利於節約有限的自然資源,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而且,廢舊物資的再資源化能直接將污染生態環境的廢物變成生產資料,從而直接減少了大量的污染源,促進對城鄉生態環境的保護。通過税收方面的優惠政策,使企業在開發利用廢棄資源的過程中能降低納税負擔,增加經營收益,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平衡增長。2.3籌集發展資金

節約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提高人口素質和生活質量,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緊迫命題。而人們按照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開發利用資源的過程中,必須投入一定的資金作為第一推動力,使活勞動和物化勞動有機結合,構成生產要素的投入產出過程。當然,資金的籌集可以採取貸款、發行股票和債券等方式,但是,對於具有正的外部經濟效應的公共基礎設施來説,由於它具有建設週期長、投資量大的特點,加上它作為公共物品又具有使用上“非排它性”和利益上的“非佔有性”兩大特徵,這就決定了公共基礎設施必須由政府財政投資建設,由政府籌集和配置資金,為社會公眾提供不能通過市場獲得的福利。公共基礎設施是生態經濟系統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一般條件,它為生產和人民生活提供公用和共享的基本設施條件,如能源供應公共運輸、環境保護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設施,而政府的財政收入由税收、國債和規費收入三個渠道組成,但税收收入構成其主體部分,我國税收收入佔財政收入比重達到90%以上。因此,税收在籌集社會發展資金,合理利用生態經濟資源方面具有重大作用。

參考文獻

[1]馬傳棟 資源生態經濟學 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