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地域文化的論文【新版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19W

地域文化的論文【新版多篇】

地域文化的論文 篇一

摘要:本文從邯鄲市的地域文化及城市特色入手,對地域文化與城市特色之間的關聯進行了分析。並以邯鄲地區為例,分析了邯鄲地區地域文化主要特徵和邯鄲地區的地域文化現狀。對於如何繼承邯鄲地區文化和城市特色指出了對應的措施。

關鍵詞:邯鄲;地域文化;城市特色

一、地域文化與城市特色的相關概念

1、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特指在先秦時代,我國差別地區的文明。其中有學者提倡,地域文化特指中國特定地域內的人們在特定的歷史時段形成的具有明顯特徵的考古學文化。對於地域文化,部分專家將其區分作廣泛含意與狹隘含義,提出,在狹隘含義上,地域文化特指在先秦時段,中國不同地區範疇中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而廣泛含意上,地域文化專門指中國土地不同地區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時間上是指從古至今一切文化遺產。通過多次探究、重複討論,很多參加會議的專家學者認可地區文化特別指的是中國特殊地區積厚流光、具備獨特的特色,繼承到現在依舊發揚沿用的固有文化體系。

2、城市特色

特色屬於一個事物本就有的、特有的特性,是區別、識別事物的基礎。城市特色,即用來區別都市的實質性特性。主要有細則與層級兩方面的分類。就細則來講,能夠展現在環境、固有文化體系、社會金融等的一個方面,還能夠是以上一些部分的重組展現。單層級來講,能把城市特色細分成中國特色、地區特色、本市特色3個層級。組成城市特色的因素關鍵包含生態情境、地域文化、都市面貌與都市職責等部分。任何都市均是在特定的生態情境與地域文化環境中形成的,都市中的土地和物質均深刻記錄了過往時空都市生態情境轉變與地域文化轉變的痕跡,都市中許多具有意義的時空印痕就像生命的痕跡,是生長的源泉,是財富,是寶藏,是特色。生態情境與地域文化是組成城市特色非常內部、特別長久的根本因素,是城市特色產生的根基。以都市空間特點、建築格調作為主導的都市形象及以行業開發作為基本的都市功能是都市內部特色的外部物質展現模式,是鑑於都市生態情境、地域文化的基礎條件,另外還是都市特色極其直白,方便被認知的展現因素。

3、地域文化與城市特色的關係分析

(1)地域文化中技術文化和都市建造特色的關聯對於技術文化,主要是對都市建造特色的干擾,表現的直白且明顯,其涵蓋了在地區都市建設中各種特有的技術措施,在策劃中的觀念源頭,以及有關藝術文明的模式,用來描繪與表述都市建造的特色。因為社會的不斷變革和發展,建設技術力量不斷的增強,能夠不斷擴大地區建築的尺度範圍,顏色更加豐富多彩。在國際化的大環境背景下,優良的技術能夠快速在地區間進行傳播,一方面,推動了建造技術的國際化,導致了城市特色被埋沒,同時,優良的技術同樣供應了和本地化聯合後越來越大的概率。

(2)在地域文化中民俗文化和都市建造特色的關聯民俗文化的種類多樣,地域文化體系中的民俗文化部分,主要涵蓋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商業來往、民俗習氣及節慶活動等等。對於民俗,其為人們日常活動中非常直白的展現形式,從某個層面上來説,其為人們日常活動本身,民俗文化基本上不需要任何點綴,具有十分純正古老的特徵。而城市特色與人們的日常多動密不可分,靜態的物質情境僅是特色的表面,某個城市特色的實際意義是人們日常活動內容的總和,因此民俗文化對城市特色的感染屬於隱性的,然而同樣是非常基礎的,同時由於民俗文化通常意義上來源於人們的自主性活動,所以對城市特色的感染同樣帶有較強的持續性,其特點具備滲入性與長久性。

(3)地域文化中體制文明和都市建造特色的關聯對於某個國家與區域的崛起,源自經濟開發的效率和政治純熟程度的相互適宜性,體制文明,想要符合個人生活和社會開發的需要,人們應當自主創建的有秩序的規則系統。其涵蓋政治體制及各類別的體制,比如金融體制、司法等,然而當中的政治體制十分首要和關鍵。體制文明通常具備3個特色:由權威制定;具備確切的目標或導向;對社會具有威望的價值實施分派。在文明的平穩性方面,體制文明十分容易改變,在體制文明中,人們的主觀能動性展現的十分顯著,另外,其還是地域文化系統中的主要架構,都市體制文明干擾了都市運行的尋常性,對於行政,其體制的優劣與運作效力的大小確定了都市開發的速率和利潤,在都市中,對各種職責的分工實施調整,對體制和規則實施完備改良展現了都市體制文明的好壞。和都市開發彼此適宜的體制文明可以推進城市特色開發,反之,會變成都市開發的約束和牽絆。

二、地域文化的特徵與城市特色的傳承危機

1、邯鄲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徵

(1)悠久的歷史文化遺蹟在磁山文明遺蹟被挖掘出來的文物説明,遠在8000年之前此處便出現了人們行動的痕跡。產生半地穴房子,餵養家雞,培育粟,種植胡桃,產生精緻有用的陶器、石器、骨器等日常物品,均為人們的文化史掀開了嶄新的頁面。

(2)宏偉的王城遺址對於如今保存的趙王城遺蹟,作為古城遺蹟,其為中國現在保留極其完備的一個戰國年代的遺蹟。趙邯鄲故城到現在為止已有2000多年,儘管飽經磨難,然而它的都市方位沒有改變,名字沒有改變,遺蹟保留完好,此在國內外都市史中都極其少見。但是在以趙邯鄲故城作為核心的周邊50km範疇中,仍然保留了大名城、鄴城、易陽城、王郎城、固鎮城、廣府城、店子城、午及城、九龍口城、講武城及界侯城等,這十幾個或大或小的古城遺蹟,民間曾經稱為“十二連城”。

(3)以趙文明為首的豐饒多樣的多樣性文明邯鄲產生在新石器時代,興起在殷商末期,昌盛在戰國與秦漢,中原文明與草原文明融合成一個整體,構建了趙文明曠達豪邁、激昂放歌的基本格調,另外鄴都文明、磁山文明、廣府太極文明、北朝佛教文明、成語故事、大名府文明、晉冀魯豫邊區文明、磁州窯文明以及革命文化等構建了邯鄲多種多樣的文明層級,其時代更迭較長,細則豐饒,層級顯著,網絡完備,在中國著名古城中較為少見。

2、邯鄲地區地域文化現狀分析

(1)文化產業觀念落後目前,在邯鄲很多區縣意識到開發文明行業十分核心,並迫切需要,並且主動製作整體計劃或專門計劃推進文明行業的開發,然而有些縣政府文明理念相對陳舊,以為缺少天然山水、歷史遺址便無法開發文明行業、“民辦縣域文化產業無所作為”、縣區文明行業缺少前景、縣區文明行業極難步入全球墟市,對文化業開發的因素、樣式、途徑、前景等產生了含糊與延遲的認知。此外,邯鄲市目前對於文化業開發的計劃、方針、舉措早就相對豐饒,然而貫徹方面仍然具有很多不夠完善的情況。

(2)文化能源豐富,然而採掘、轉換、開採欠缺對於邯鄲,其文化史是7500多年,其建城市3100多年,此外還擁有年建都史,滋生了“十大文化脈系”,並形成了眾多的歷史文化遺存。到現在為止,在邯鄲的文物保護機構中,國家級的是34個,省級的是98個,市級的是340個;在已經建好的33處開放景區中,A級18處,涵蓋4A級11處;在非物質文明遺產中,國家級的包含25種、省級的包含種。在豐饒的文化能源本性的前提下,邯鄲市產生了部分特色區縣有關文化行業的羣與商標,比如永年廣府“古城水城太極城”、館陶黑陶、磁縣磁州窯、大名草編、武安京娘湖七步溝長壽村旅行產業等。然而,整體而言,邯鄲文明資源轉變成文明行業的縱度與寬度十分欠缺。邯鄲文化古蹟“地下多地上少”“名氣大景點少”,具備可見化物資媒介的文明能源不多,而且缺少新意,推廣不到位,對於邯鄲有關文明的能源,其採掘較淺,轉換量較小,開採較少。比如磁縣北朝墓羣,豐饒多樣(134處墓穴,有天了冢、蘭陵土墓等)、特點鮮明(比如水聲台階)、質量較佳(是國家A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事豐饒(比如曾被傳為曹操72疑家)、周圍文明能源豐饒(比如溢泉湖、西門豹祠等)、交通便利(107國道旁邊),這樣具備研發意義的文明旅行能源,現在則十分沉默,著名程度與讚譽程度十分受限。

3、邯鄲地區城市特色的傳承危機分析

在改革開放以後,邯鄲都市的數目增加快速,都市的範圍逐漸增大,同樣,都市化的速率逐漸加快,很多昨日的縣區就成為了今日的城市。摩天大樓、立交橋、及大的公共建築充斥着都市空間。然而,都市策劃的辦法、思想,尤其是都市策劃完美理論的延遲與都市開發脱節。開採商想要謀求商用收益就會毀壞歷史文明遺產;都市領導者想要追逐成績就會莽撞模仿他人,毀壞生態情境;都市經管者單單符合於都市部分區域表層的點綴與美化;很多都市捨棄了特色,失去了方向,很難找出能夠代表自身特色的廣場、標記物及建築。僅是重視效仿他人,用來自己使用,追逐所説的當代化都市,都市開發最終定然要被掩蓋在都市化的浪潮中,至於都市美感,根本無從談起。主要因為其都市空間建造缺少堅定的地域文化和歷史文化根基,在起初的新奇感結束以後大家就會對其失去興趣。

三、地域文化與城市特色傳承的思考

1、深刻採掘邯鄲地域文化資源

邯鄲地域文化是廣博高深的中國文明構成的一份子,經過了數千年的時代變遷和歷史更替,具有特別厚重的文明內涵。唯有深刻採掘文明資源,方可對其傳承與發揮,以開發邯鄲地域都市的特色。

2、發揚地域文化的主動作用

剋制負面干擾邯鄲地域文化和全部國家文明相同,對當代城市特色開發一樣具備正面和負面兩部分的差別干擾。比如邯鄲文明中的重視教育興辦學校的習尚,兼收幷蓄和開闢革新的精神,此類對推進邯鄲都市的建造及金融的開發均具有顯著的主動效用,是值當大家在文明建造中全力發揚的。但是在邯鄲地域文化中,重視文化忽視科學、重視成績輕視金融、重視經歷忽視理智及道家文明中的潛隱退守思緒等部分理念與思考樣式會在某一水平上對邯鄲都市及社會的開發形成了負面干擾,這些則是我們要努力克服和消除的。

3、綜合維護邯鄲珍稀的歷史文明遺產

對於邯鄲的非物質文明遺產,其內容豐饒,種類繁多,關於此類具備地區特色的歷史文明遺產,對其進行維護的價值要比“完成都市的現代化”高很多。集成體現在具有文明史的老街道、古城遺蹟、文物古蹟及老舊居。長久以來,此類文明遺產被當作是都市的標記,具有很大的藝術價值,此外外觀優雅,對豐饒都市情境,建造城市特色具有正面價值,還對都市的空間狀態具有核心的美學價值。

4、以行業計劃為方向,開發主流文明行業

確認邯鄲縣區文明行業開發樣式,也就是需要製作各個縣區文明行業開發計劃,科學定格各個縣區文明行業開發的方針目的,確定行業佈局,確認主流與關鍵行業,製作實際有效的保護舉措,加強核心項目的執行。當中核心是處理好主流文明行業的開發,這些具備確定性價值,能夠發揚“以點成線,以線帶面,一面突起,眾面拱之”的作用。

四、結語

目前,全球迅速開發,在這種情境下,急切需要做的事情包括,對綜合的地域文化觀和開發觀進行確認,對都市的地域文化傳統和文明遺產進行確切的尊敬與維護。因此,此文主張社會各方尊敬都市文明傳統,建立綜合準確的都市地域文化價值觀,來維護都市文化,使其避免受到好大喜功的開發進程的毀壞。另外,策劃者務必意識到都市地域文化的核心性,在都市建造時,聯合都市整體計劃把都市的地域文化融進至各項現代化的建造中,在這個前提下持續進行開發、革新,建造出新式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都市格調。

地域文化的論文 篇二

摘要:在響應國家文化創新的政策鼓勵號召下,根據地域文化進課堂的教學必要性,通過課程教學機制的創新設計,試圖在教學改革目的、教學改革措施方面提出課程教學改革思路,將地域文化巧妙地融入課程教學中。結合旅遊專題設計課堂教學方案,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加深學生對民族、民間文化的瞭解和認識,靈活運用地域文化符號並提高將其應用於今後的設計工作當中的能力。

關鍵詞:地域文化;旅遊產品;教學改革

1、旅遊專題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目的

1.1提高學生旅遊專題設計的專業綜合能力

首先,提高專業知識能力。立足地域文化,植根教學課程,精煉教學內容,區別於大而泛的設計主題,開創地方院校特色教學理論,儲備專業知識。地域文化是一個地方或者一個區域特有的文化體系,在教學理論實踐的指導下,對地域文化中獨特的文化因子進行概括、總結、提煉,並運用於旅遊產品設計中,對充實專業理論結構,豐富專業視野,將專業理論知識具體化、現實化有着重要的意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能夠依據本地特色,結合專業知識,開創和挖掘旅遊專題設計元素。其次,提高實踐操作能力。將地域文化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理論支持,不僅豐富了旅遊專題設計的文化專屬性,而且在對地方民俗民藝以及其他地域文化挖掘中,通過對研究對象的實際模仿、操作,有利於探尋和總結出更好的設計元素。一方面,在無意識的模擬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地域文化基因得到良好的傳承和創新。再次,提高綜合研究能力。旅遊專題設計是一門交叉性很強的學科,涉及設計學、營銷學、民俗學、美術學、符號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而地域文化作為一種綜合學科,需要運用綜合學科的研究方法來挖掘,提升旅遊專題設計的相關人員的綜合研究能力。

1.2建立健全課程教學體系

首先,建立健全理論教學體系。將產品設計學、人類文化學、民俗學、符號學、市場營銷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融入理論教學體系,以地域文化為具體的文化研究依託,結合旅遊產品設計方法,構建完善的課程理論體系,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該門課程的理論教學成果。其次,建立健全實踐教學體系。一是打造創建旅遊產品設計體驗中心或者創新實驗室,收集保存典型的地方民俗、自然風光、旅遊工藝品,便於實踐教學操作。二是開發旅遊產品製作實踐基地並與地方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民藝製作中心合作,學習相關技藝技能,拓寬設計視野。三是將實際操作能力和理論專業知識相結合,植根於地域文化,更好地研發和設計創新性的旅遊產品。

1.3探索新的教學模式,突出地域文化優勢

在傳統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過程中,傾聽該學科領域的名人講座,觀看該領域的最新設計研發成果,採用VR等新型科技成果互動教學,運用講座教學法、視頻教學法、多媒體教學互動法等新型的教學模式來提升教學效果。以課堂為創新實踐基地,以政產學研各方面的研究成果為嚮導,靈活運用課堂組織教學,突出地域文化優勢。

2、課程教學改革的措施

2.1調整教學內容,優化課程設計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具有足夠的主觀能動性來合理安排和調整相應的教學內容,而不是按部就班,根據教材和教學大綱生搬硬套。課程內容主要分為五個部分:旅遊產品概述、現有旅遊紀念品分析、旅遊產品專題設計案例分析、旅遊產品的開發與創新、旅遊產品專題設計與製作。前四個課程內容主要是理論講授,在“現有旅遊紀念品分析”這一主題教學中,將地域性旅遊產品分析和之後的旅遊產品調研報告相結合,形成呼應式教學思路。在“旅遊產品的開發和創新”這一主題教學中,將地域文化應用於旅遊產品設計的思路、方法和手段,作為貫穿這一主題教學的重點解析內容,便於更好地實現接下來的教學任務。旅遊產品專題設計與製作這一課程內容主要是實訓。調整後的實訓課時比例佔較大成分,在教師的指導以及實訓課任務的安排下進行教學,這種課程設計滿足了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鍛鍊了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在這樣的課程設計當中,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能動性對地域文化進行調研分析,並總結出分析報告,得出分析結果,從而牢牢把握地域文化和課堂之間的聯繫。學生不再停留於“網絡調研”這個虛擬平台中,而是能夠實實在在地走進市場,觀察、總結出第一手資料作為設計主題定位的依據。學生對相應地域文化主題的挖掘和理解透露出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性和實效性,通過對實際主題進行設計與製作的方式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對課程的教學內容作相應的調整,以利於學生更好地接受和學習本課程。

2.2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

在傳統內容教學的基礎上,根據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市場發展的需求,將主題式教學、項目式教學、以賽促學等教學模式和相應的教學內容結合。根據當下的教學內容和外界的直觀聯繫,在講解地域性旅遊產品分析和旅遊產品調研報告這一塊內容時,可以採用主題式教學,主動選取相應的地域文化元素作為教學項目調研分析主題,在檢驗教學成果時,採用項目式教學,接受教師指定的主題來進行相應的調研分析,目的在於將相應地域文化主題的內容和分析報告研究到位。調整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或手段,運用教學互動,促使學生主動探究學習。基於地域文化的教學將文化屬性作為一個重點內容歸入旅遊產品設計教學中,對文化元素、文化基因進行研究和挖掘,從而在教學過程中試驗出最佳的文化植入設計方法,打造城市旅遊名片自己獨特的屬性,使其具備市場辨識度,吸引廣大旅遊愛好者和消費者。理清教學過程中教與學之間的關係,通過與地方企業合作和項目教學,立足市場,突出地域文化,開發具有地域代表性的產品。作為城市名片,打造旅遊品牌。在傳統教學課程重理論輕實踐的影響下,學生的思維模式處於一種被引導、被灌輸的狀態。當下學生在具體主題教學過程中,做市場調研的態度充分反映了上述情況:調研結果不真實,調研數據不準確,調研論據老舊,基本上都是在網上搜集已被證明的陳舊的不具備時效性的論據調查數據。因為傳統課堂封閉式教學限制了學生的自主思維,一旦離開網絡,離開電腦,學生的慣性思維就被切斷,無法跳出現有傳統課題教學的侷限。因此,這一情況必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運用當下先進的教學設備、與時俱進的教學思想、教師個人教學魅力,將旅遊專題設計教學課堂營造成輕鬆、活潑、積極主動的教學氛圍。

2.3靈活運用教學手段

第一,靈活運用先進的教學設備。目前,高校注重的教學是課下教學的互動性,出現了新的學習模式,如慕課和翻轉課堂、微課等網絡課程,以及以多媒體教學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教學手段,將教學過程中的聲、音、色、貌展現得淋漓盡致,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旅遊專題設計課程本身存在特殊性、依附性,要求在教學中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將學習主動權移交給學生,提高學生學習時的自主性,提高教學效率。第二,靈活運用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關於旅遊產品的學術研究較為豐富,有不少關於旅遊產品的課程教學改革的措施和方法。但是在當下的教學環境下,必須採用先進的教學理念,與國際大環境接軌的教學思路,具有前瞻性的教學思想,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做到真正的教學延續,促使學生在學習接觸本門課程時能夠在原有理論知識的引導下,吸收新鮮的理論知識,為學生今後就業創業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第三,靈活運用教學評價。教學評價本身具有一定的教學約束力,通過平時成績、平時考勤以及方案設計、方案製作和期末綜合材料幾個方面展開,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給予客觀評價是對本門課程教學效果最有價值的反饋。將院校所在地域文化作為教學重點內容,相應的調研報告、設計方案所展現出來的對文化基因的提煉和表現便成了評價的重點考察內容之一。因此,要通過靈活運用教學評價考察教學內容的教學重點,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

2.4靈活運用教師教學的個人魅力

教師在傳授課程知識的過程中,是一個無比重要的角色:既是知識傳授者,又是引路人。因此,教師在傳授此門課程的過程中,個人的學識、見識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從目前學生上課的普遍情況來看,學生對按部就班的教學模式是難以買單的,而案例教學、主題教學、項目教學的嵌入式教學方法,學生更樂於接受。這些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或者相關主題的教學科研經歷,或者相關的其他經歷,以利於在教學中調節教學氛圍,帶動教學效果。再者,教師個人的'學術涵養、人生閲歷對教學效果起到推動作用,因此學校相關機構有責任也有義務對教師個人知識結構的提高、經驗的積累提供平台和機會,讓教師有時間、有機會走出去學習新的知識,探究本門學科的新動態。尤其是對旅遊產品教學設計課程來説,地域文化的固有性和設計領域的動態性,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及時瞭解新的設計動態,瞭解國家國際旅遊行業的動態,關注旅遊產品消費趨勢,適時靈活地調整教學方法和手段。

3、結語

地域文化的固有性和人們審美認知的動態性形成鮮明的對比。因此,在旅遊專題課程教學過程中,對傳統地域文化的剖析和解讀,必須緊抓當下人們的消費觀、審美觀。結合教學內容,研究和開發具備地域文化魅力的旅遊產品,引導人們的消費和審美,推動地域文化的傳承和創新。課程改革的目的在於追求精神上的愉悦感和心靈上的歸屬感以及文化上的認同感,促使旅遊專題設計突出地域文化基因的傳承和創新。

參考文獻:

[1]劉衞平。輕型視域下地方本科高校特色發展簡論--基於邵陽學院特色發展實踐的思考[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

[2]徐鴻炫。試論地方性高師院校的社會服務職能[J]。湖州師範學院學報,2002.

[3]王暉。文化旅遊開發教學改革的實踐探討[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6)。

[4]史鐵傑,餘妍霞。高校傳統文化的傳承現狀及對策研究[J]。江淮論壇,2015(2)。

[5]武毅英,朱淑華。美國高等教育由大變強的特徵及啟示[J]。現代教育管理,2011(3)。

地域文化的論文 篇三

摘要:地域文化是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的重要創作源泉之一,作為公共藝術的城市雕塑從設計到應用更加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了城市的地域文化性。在城市雕塑中所表現出的地域文化性風格可以充分展現出該城市的地方文化、風土人情、歷史文脈和民俗習慣。本文旨在以合肥市某一城市雕塑從主題的選擇、空間的放置、色彩的運用、形態表現等各方面如何體現出合肥的的地域文化性。

關鍵詞:公共藝術、合肥市城市雕塑、地域文化性

一、公共藝術的地域文化性

公共藝術是一門動態系統的綜合藝術,它涉及面廣、內容複雜,既具有時間性又具有多變性,它與周邊相融合,以美化環境為宗旨。公共藝術就是面向大眾,滿足大眾需求為目標,通過調研、構思、製作為公共社會服務來實現藝術的創造活動。本文研究的公共藝術範即指那些置於公共場所的由藝術家創作的藝術作品和具有藝術風格的公共雕塑,因為它們具有美化環境、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和表達文化氣息的作用。

公共藝術作為現代城市中一種日趨重要的文化形式之一,是展現城市風貌的主要組成部分。具體內容包括公共建築、公共景觀以及一些城市雕塑等構築物,一件具有藝術欣賞價值,美學審美功能的公共藝術作品能夠展現出這個城市的文化品位與精神風貌。它的創作以及表現形式需根據外部世界相聯繫,融入周圍的文化環境氛圍,包括建築、房屋、街道等,地域性公共藝術是指某一地域內公共藝術所表現出來的地域性特徵。不僅是視覺傳達還是精神的傳遞,地域性公共藝術本身就需具有展現所處地域特色的重要功能。從創作理念上來説公共藝術在創作時不能脱離外部世界,必須根植於自身的文化環境之中,建立在周圍的自然、社會、經濟、資源等條件之上。從政府作為來看一個成功的公共藝術的誕生還需要有一個科學合理的運作模式做保障。

二、城市雕塑的地域文化性的表達

雕塑作為公共藝術的重要的構成元素之一,造型多樣,內容豐富,以特定的形態向人們傳達設計師的思想感情。它體現出這個城市環境的自然景觀以及和周邊建築景觀相互滲透,共同構成某一城市的地域特色。一件優秀的雕塑作品應具有獨立的審美觀賞價值以及雕塑自身所表達的精神價值。成功的雕塑無論從創作的題材還是表達的意藴,具有嚴謹的構思和獨特的藝術表現力,而它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在於它作為一種傳承城市歷史文脈的載體。

一件城市雕塑作品的創作要進行實地的調研,明確它在城市環境中扮演的角色,考慮與環境的空間關係,雕塑自身的造型要素等是否與周圍地理環境與人文環境像吻合,是否能夠反映出這個城市特色、城市文明和城市的歷史。優秀的城市雕塑作品不僅能夠滿足大眾審美慾望,更是真善美的和諧統一體。首先明確雕塑在環境空間中的作用,與周邊的建築、綠化、廣場等公共空間融為一體,共同構成城市景觀;其次城市雕塑需注重紀念、教育與傳播,使它能跨越時間空間,突破國家和語言的障礙,傳播某種思想、意志;再次,城市雕塑也不應是高高在上,讓人被動的接受,而是注意與這一城市市民的參與與互動,起着梅花環境、美化生活、陶冶情操的目的,符合大眾的審美觀;一件優秀的城市雕塑作品,它的代表意義重大,既可以折射出一個城市的精神氣質,也可以彰顯出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藴和文化品位。

三、合肥公共藝術的地域文化性表達

城市雕塑作為公共雕塑的一部分,它和羣眾生活聯繫最為密切,對城市風貌影響也是最大的,旨在公共環境空間中建立美化和裝飾環境的雕塑。

合肥的城市雕塑起步較早,初步統計,目前合肥共有城市雕塑百餘座,既有數座高達10米以上的大型雕塑,也有幾十座體量不到3米以下的小型雕塑;合肥雕塑不僅藝術表現形式多樣,包括圓雕、浮雕和透雕等不同樣式,同時合肥也擁有不同功能的雕塑類型,既有紀念性的雕塑,也有環境雕塑、公共雕塑、建築裝飾雕塑、園林雕塑等多種類型。這些形態各異,內容豐富的各類雕塑大多都集中在市中心和長江中路、淮河路步行街及南淝河兩岸。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雕塑有:環城公園動物系列雕塑、九獅雕塑、步行街系列雕塑、和平廣場系列雕塑、勝利廣場“中國結”雕塑及逍遙津公園內張遼像等。這些雕塑作品不僅裝點和美化了合肥的城市環境,提升了合肥城市形象,豐富了合肥的城市景觀特色,也滿足了合肥城市居民的精神享受。讓市民感受到合肥城市文化的氣息和跳動的脈搏,也更能體現合肥文化底藴和城市特質。

政府新區天鵝湖畔邊的幾座雕塑堅持主題多樣性與風格統一性的有機結合,讓我們通過以下兩組雕塑來簡單認識這座城市。一是具有地標性的典型代表作品“魚水情”,二是具有深厚生活氣息的場景雕塑。

在天鵝湖東北角,一座高18米雄偉而巨大的“魚水情”大型雕塑矗立在天鵝湖畔。整座雕塑以火紅色調為主,採用不鏽鋼板焊接而成,體現合肥“雙擁模範城”軍民魚水情深。此座雕塑在形式上採用了抽象塑形的方法,以“魚”為基本設計元素,進行概括與提煉,高低造型的節奏感,曲線的韻律感,比例的協調感,點、線、面、體構成要素的對比,符合調和對比的形式美規律,增加整體視覺美感,都讓整座雕塑靈動起來。紅色的流線造型,利用自然光線的變化,調節出豐富層次的光影效果,清晰的明暗關係,將原本金屬質感的雕塑又塑造出了紅絲帶般的飄逸感覺。鮮豔的紅色與天鵝湖碧藍的湖面相襯,高純度色調的對比,讓整體環境生機勃勃。穿插的圓孔等設計,既像是魚的眼睛,又表達出軍民互相滲透的情感,點與線的呼應,給作品添加了時尚的跳躍感。從整體形態上“魚水情”雕塑作為新時代政務新區的代表性建築,充分體現了合肥城市的時代感和現代感。

從內容上來説,此雕塑創意來源於“軍民魚水情”,充分體現了合肥作為“雙擁模範城”的意義。魚與水相互依存,軍與民相互扶持,軍民一心,共建新時代的大合肥。政務新區作為合肥政治的中心地帶,在此環境下用這樣的主題貼合,恰如其分。所以無論從形式、造型、色彩、結構,還是從周邊的環境、地理位置、民眾的欣賞水平、宣傳的理念各因素,“魚水情”雕塑作為合肥政府新區典型的代表性的雕塑,很好的展現了新合肥的新面貌。

我們再來欣賞在天鵝湖畔公園內非常具有生活文化氣息的場景雕塑。整幅作品以自然色,具象的人物姿態為主。寫實的表現形式,精湛的塑形技術,生動的人物形象,可愛的造型,生活化的場景與環境渾然一體,為公園增添了一抹生動氣息。讓市民可走上兒童巧渡獨木橋的動態場景,讓公共雕塑不再冰冷,與這個雕塑作品互動,使人們的活動與環境、雕塑成為一體,給雕塑注入新的生命和情感。

結束語

我們在創建城市雕塑時首先需保護化境,而不是破壞環境,是城市的畫龍點睛,而不是畫蛇添足,這是雕塑家必須考慮的後果;其次我們要尊重傳統,在傳統的基礎添加這座城市這個時代的新創造以及對城市雕塑的個性化表達,對民族傳統、城市特色和居民特色的把握。

一座成功的城市雕塑將會成為某個國家,某座城市或是某個時代文化的記憶點,它將成為傳承了這座城市的歷史和文化的載體。不可否認,目前的合肥的城市雕塑無論是從題材的選擇,構思或是佈局規劃都需要進行加強和管理,缺乏精品力作。在合肥這座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中,我們呼喚新思想、新觀念,運用新材料、新手法,採用新形式,新語言創造新雕塑,能夠體現出合肥市的蓬勃發展以及大城市時代新風貌。

參考文獻:

[1]鮑詩度。城市公共藝術景觀[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6.

[2]王中。公共藝術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地域文化的論文 篇四

摘要:文章從公共環境設施的形成與發展入手,通過認識公共環境設施的概念、形成和分類,結合我國公共環境設施的現狀進行研究;同時結合公共環境設施的設計影響因素,探索地域文化在不同景觀空間中的運用;使得公共環境設施在滿足人們生活的同時,能充分的展示和弘揚景觀地域文化特色。

關鍵詞:地域文化;公共環境設 施;藝術設計;文化品位

一、公共環境設施的形成與發展

1.公共環境設施的概念。環境設施一詞最早是產生於英國,英語為“StreetFurniture”,也就是街道的傢俱;而在歐洲,環境設施被稱為“UrbenElement”,意為城市的配件;日本對公共環境的理解為“道的裝置”和“步行道路的傢俱”。綜合以上的理解,我們可以把“環境設施”理解為“公共設施”或者“環境設施”。當然,公共環境設施有室內、室外的環境設施,他們都是為了滿足人們生活,以不同的形態、色彩、功能而存在在環境中。

2.公共環境設施的形成。自從城市發展以來,環境設施也隨之而誕生、發展,在宋代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描繪了北宋京都汴京真實的城市繁榮景象,畫面中描繪的真實街道和店鋪已經出現了各種招牌、門頭,隨着城市的發展,城市景觀和城市環境設施等相關附屬的設施也逐漸發展起來。

3.公共環境設施的分類。在環境設施的分類中,由於指導思想和專業門類的不同因此歸類也大相徑庭。根據我國現代城市的發展,結合環境設施的各要素,於是將公共環境設施分為了管理系統、交通系統、輔助系統、美化系統這四大類。

二、我國公共環境設施現狀

我國正處於現代化、城市化的加速階段,在人們解決了温飽問題,並且進入小康社會後,人們也開始追求生活的質量、符合人性、自由平等的生活方式。通過考察我國當前城市和景區的公共設施發現,在當下進行户外活動卻十分不易。就算身處於不同城市與地區,也感受不到本地特有的文化和風情。這些由公共環境設施不完善不科學造成的尷尬,造成了更多宅在家裏的現象,讓人們感到只有在家才能落得悠閒自在。造成户外空間這些不便的原因在於我們隊公共環境設施設計的不重視,缺乏對人類活動的研究,對社會弱勢羣體的關愛,缺乏對地域文化的深入探究。對我們現有的公共環境設施綜合和比較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問題:

①整體水平低;

②設施的設置缺乏科學性;

③缺乏歷史延續;

④缺乏人文關懷和地域研究。

三、公共環境設施設計影響因素分析

1.公共環境設施自身設計影響因素

公共環境設施作為產品,它的設計因素也受人羣、設施使用的材料、使用環境以及技術的限制。

①使用人羣:公共環境設施作為產品,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服務於人羣,但是不同年齡、性別、民族、地區和文化層次的人羣對環境設施的需求也就不同,因此在公共環境設施的形態、色彩、功能上,就需要更多的組合形式,才能滿足這些不同的需求。

②材料:傳統材料和新材料的層出不窮給公共環境設施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在地域的材料選擇上,卻有很大的差異性;一般情況,公共設施的選擇都應該以城市特有材料為主,使得公共設施有更強的可操作性,同時也加強了城市景觀的地域性。

③使用環境因素:公共設施的使用環境,對其設計有着制約的決定性,譬如當公共設施在水中使用時,使該類公共設施在設計時必須將防水性納入第一要素;不僅是使用的環境,公共環境設施所在的功能區,也需要公共設施承擔相應的功能性。

④生產技術:公共環境設施不同的功能使得他們有不同的特點,技術的革新和新材料的開發與應用,也使得公共環境設施有更多的變化,能夠在更廣闊的空間得到應用。

2.公共環境設施地域性影響因素

根據我國公共環境設施現狀分析,影響公共環境設施的地域性因素可以分類為以下三個方面:

①氣候、植被、季風、温度、降雨、日照、地理位置、地域自然資源;

②地域風俗習慣、地域色彩、地域生活習慣、地域歷史傳説與名人軼事、地方政策;

③環境設施使用人羣、環境設施生產技術、環境設施人機工學、環境設施的規劃佈置。

3.公共環境設施歷史文化影響因素

城市文化也是城市的靈魂所繫,一個城市的建築、歷史、名勝古蹟,以及城市的風俗人情、民俗習慣、道德風尚,都是整個城市文化的體現。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歷史的見證,“文化一開始就存在於人類在懂得利用環境提供的機會上所進行的有組織的開發之中”,創造的過程是複製的,但是這種創造活動是以尊重歷史文化成果為基礎,從過去的創造中吸取、提煉再創造,所以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對歷史的再現,也預示着未來的變化趨勢,公共環境設施作為城市景觀空間的重要因素,也承載着對歷史文化的發展和延續。如果説自然地域是對公共環境設施設計的現實必然的限制,那麼歷史文化因素對公共環境設施設計的影響則是潛移默化的限制。歷史文化對公共環境設施的影響主要由以下三個方面構成:

①風俗習慣:地域風俗習慣的不同,使得對公共環境設施設計產生不同的代表形式,地方風俗習慣所衍生的形式、精神,使得公共設施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徵。

②地域色彩:地域色彩,即指本土色彩,本土本鄉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性色彩,如建築色彩以及地方服飾色彩。色彩通過對人眼睛和心理產生呼應,讓人們在心理上,通過視覺的刺激觸發了情感的產生。

③歷史傳説或名人軼事:歷史即事物發展的過程、過去的事實、或過去事實的記載。歷史傳説是地方流傳下來關於某個人的某件事的敍述。每個地方的傳説都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具有代表性,但是雖然不能直接作用於公共環境設施的設計,但是可以加強其在精神方面的地域特徵。名人軼事是歷史人物、事件地方性文化的一種表現,這種文化通過故事、雕塑或者建築的方式,進行着對他們的發掘和展現。公共環境設施是對地域文化特色外在展示的重要舞台之一,通過認識和研究景觀空間的地域文化,使得無形的精神和自然狀態通過有形的設施表現出來。公共環境設施不僅反映了城市的物質文明,也高度的反映了精神文明。根據不同城市的地域條件,和地域文化內涵,通過不同的藝術手法和不同的使用條件,使得公共環境設施富有地域性特點,也為城市創建了獨特的風貌特徵。

參考文獻:

[1]《無障礙建築設計手冊》高橋儀平著,陶新中譯,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3.

[2]《認知發展心理學》,陳英和,浙江人民出版社,199.

地域文化的論文 篇五

摘要:在我國各大藝術高校中,包裝設計課程是一門基礎的學習課程,屬於我國培養高素質商業設計人才的重要模式。本文以優化包裝設計課程內容為切入點,圍繞地域文化資源與設計課程的融合對策進行闡述,希望能提高包裝設計課程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地域文化;藝術資源;包裝設計;課程教學

為了促進我國包裝設計行業的發展,我國需要注重包裝設計的教育質量。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在現代化環境中,應建立創新理念,在課程教學中積極引入地域文化藝術資源,不僅能使學生了解我國優秀的地域文化,而且使我國在包裝藝術設計上更具多元性。

一、包裝設計課程中融入地方文化藝術資源的意義

在我國當前的包裝市場上,就設計層面而言,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包括:圖文色彩過於簡單、相似設計較多、設計呈模式化形態等。對於包裝設計師而言,主要工作為增強包裝的美觀度,其綜合素養與包裝設計質量密切聯繫。為了提升設計師水平,我國應從教育抓起。縱觀我國高校現狀,在包裝設計課程中,教學模式缺乏多元化,很多教師的講授模式為:理論知識+對應的設計優秀作品,隨後要求學生完成與本課題有關的作業,學生需要按照作業主題,制定市場調查報告,同時整理分析調查結果,最後再提交作業。教師會根據學生的作業進行點評,保證學生能不斷進步。該教學模式雖然能提高學生的設計水平,但是教學模式缺乏創新性,常常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而且不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如今很多高校在藝術設計專業上調整了辦學模式,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譬如課程設置較為相似,缺乏創新性;人才培養方案上較為單一等,不利於學生今後在就業崗位上具備競爭優勢,這也是我國當前設計行業缺乏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創新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體系具有重要意義。隨着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國際文化理念滲透於我國,導致民族文化的發展面臨危機。設計專業應注重引入當地民族地域文化知識,不僅能增強特色性,而且有助於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

很多高校設計專業之所以沒有特色,主要原因為:大量模仿西方文化,並未吸收當地的文化元素,當教育模式也被一味地抄襲運用時,會導致高校藝術設計教學質量越來越差。因此高校應建立創新理念,注重引入當地的文化資源。在信息時代背景下,數據信息的傳輸更方便,人們的觀念也從原來的求同轉為如今的求異。我國某些學校藝術專業在教學期間,注重引入地域文化資源,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將地域文化特色資源引入高校藝術設計教學中,屬於現階段創新各地教學模式的有效嘗試。不僅能開發對我國地域文化資源,而且能為設計專業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對當地特色經濟的發展盡一份力。就包裝設計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點而言,高校應加大改進創新力度,將當地文化特色資源引入課程設計中,從而提升設計課程質量。通過加強設計課程的教學力度,能有效提升教學質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提高學生對地域文化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對我國地域文化的認同感。近年來,我國與其他國家的交流越來越密切,我國很多展覽館中呈現了西方優秀的作品。一方面有助於我國學生學習西方優秀設計師的設計理念,另一方面出現了崇洋媚外的態勢,某些學生十分熱愛西方藝術作品,但是對我國傳統文化持摒棄態度。同時在一味地借鑑西方設計作品時,還會缺乏創新意識。

因此通過收集地域文化藝術資源,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一般情況下,地域文化藝術資源的收集方式較多,包括問題探索、元素對比、收集整理等,當學生了解了地域文化藝術資源後,可以對其進行合理運用,不斷提升設計質量。該過程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對地域文化元素的認知,而且能使學生意識到弘揚我國地域文化的重要性;教師運用上述教學方法,有助於為班級營造更民主的學習氛圍,提升學生學習包裝設計的積極性,不僅有助於學生掌握更多的包裝設計理論知識,而且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提高了學生的藝術素養。由於包裝設計實踐活動涉及較多環節,包括:提出問題、收集整理地域元素、策劃設計活動等內容,能逐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能為當地的文化建設貢獻一份力量。學生在學習地域文化元素期間,能發現地域文化的魅力,提高對我國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同時對地域文化知識的瞭解更多,在後期活動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對其今後的就業具備指導意義,從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我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二、地域文化藝術資源融入包裝設計課程的實踐

(一)優化課程教學內容

在包裝設計課程教學期間,高校可以採用下列方法使地域文化特色更好融入於課程體系中:優化課程教學內容、優化課程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比賽活動。我國都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其中,地域文化具有獨一無二的特點,並且有涵蓋很多當地元素,對於藝術設計專業而言,是一項珍貴的資源,能促進地方高校設計專業教育的發展。在對課程內容進行優化期間,高校可以專門派教師到當地考察文化,吸收借鑑精良的文化,並且將其運用到課程設置中,也有助於學生了解當地地方風俗。一般情況下,地域文化資源包括:服飾品、風俗等。高校也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尋找當地文化資源,將其運用於設計題材中,使設計作品不僅具備創新性,而且具備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從而使當地文化資源與課程內容良好協調。

(二)優化課程教學方法

在課堂理論教學設計上,高校應注重增強教學方法的多元化,使教學模式中涵蓋理論傳授、實踐教學兩個模塊,使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改為更開放的教學模式,從而使課程設計體系得以創新。教師應提供給學生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使學生將學到的知識點更好地運用於實踐活動中,同時開放的學習環境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自新課程改革以來,教育大綱中明確提出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教師應增強人文關懷,與學生共同探索地域文化資源,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扮演“引導者”的角色,不能一味地教授給學生方法論,避免學生對教師產生依賴心理。在設計主題上,教師應注重計劃性、意識性,能基於地域背景開展教育活動。當課程結束後,教師還可以佈置地域文化收集作業,使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就當地的地域文化進行深入調查,並且在班上與同學們共同分享。在調研期間,學生應提前設置好探索問題,使調研活動更具高效性,當調研任務完成後,教師應對學生的調研內容進行逐一點評。在點評期間,教師應多表揚學生,使學生的勞動成果被尊重肯定,這能從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今後參與實踐活動的熱情,並且增進師生之間的距離,使雙方的關係更加融洽。因此,優化課程教學方法能使學生更具創新精神,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設計大賽活動

近年來,高校與企業的合作次數越來越多,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設計比賽中,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在日常學習期間,教師也可以佈置相關的設計社會實踐作業,使學生參與到設計實踐活動中,該教學模式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當包裝設計作品中含有地方特色元素後,能增加獲獎機率,而且有利於弘揚當地優秀的傳統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在設計比賽中,教師應幫學生分析設計主題,保障後期的設計思路、設計內容符合比賽規則,使學生在設計作品中更好地將地域元素運用到設計作品裏。科學的教學方法能提高學生作品的設計質量,不僅含有當地濃厚的地方特色,而且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使更多的學生認同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當設計作品獲獎不僅給高校帶來榮譽,而且有助於宣傳地域文化。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地域文化具備獨一無二的特徵。高校在藝術教育期間應注重引入優秀的地域文化資源,使這些元素能在包裝設計中發揮優勢,使學生在設計中更具創新性與民族性,從而促進我國地方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申麗花,彭仁。旅遊商品包裝設計教學中引入本土化設計的初步研究。高教論壇,2013,06.

[2]郭藝。地域文化與職業藝術設計教學探索。美術教育研究,2014,09.

地域文化的論文 篇六

一、寧波簡介

寧波,取自“海定則波寧”,簡稱“甬”,是中央計劃單列市和有制定地方性法規權利的較大的市,屬於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批准的全國曆史文化名城,副省級城市,浙江對外開放的門户。寧波地處東海之濱、長江三角洲的東南角,背山面海,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是我國曆史上造船和航海事業的發源地之一,也是我國曆史上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不僅如此,寧波也是歷史文化名城,同時是首批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寧波有着悠久的歷史。早在七千年前,先民們就在這裏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河姆渡文化。

寧波地處浙東,深厚的文化傳統使得寧波不但擁有深刻的思想家,同時兼有百姓喜聞樂見的本土戲劇形式。而且,寧波的方言和民俗也別有特色。下面就讓我慢慢道來。

二、特色文化

商幫文化是寧波特色文化的重點,聞名遐邇的“寧波幫”是寧波商人在開展商事活動中逐步形成並發展起來的一種羣體稱謂,是歷史上著名的商幫。有一句話説,無寧不市。這説明寧波人的創業精神。有膽有識的這是一種甬商成為中國近代繼晉商和徽商之後而起的新興商幫。寧波商幫文化隊寧波的地域經濟文化的發展起着積極的推動作用,也為寧波區域經濟提供了精神文化因素。在近代,由於寧波商人在競爭中特別看重同鄉關係,他們以家庭血緣關係為核心,同鄉情意為紐帶,互幫互助,在達到事業高峯的同時促進了寧波經濟的發展。在他們名成聲就之後,不忘故鄉的發展,不斷為故鄉的發展出資獻策,幫助寧波經濟文化的發展。正是寧波地域文化的薰陶,才導致了近代寧波幫的崛起,他們“喝水不忘掘井人”,也是對傳統道德孜孜追求,這也是寧波商幫文化的表現。

三、風俗習慣

地處浙東的寧波在越文化的長期影響下,在優越的自然環境中,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風俗。

1、八月十六中秋節

全國各地以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惟寧波以十六為中秋。追其來由,有兩種説法:一説元末江浙左丞、太尉方國珍以自己的生日改之;一説南宋時宰相、鄞縣(現鄞州)人史浩因母生日為十六日故易之。清袁鈞的有詩“峯壽母易中秋,七百年中俗尚留。從此非時來競渡,家家十六看龍舟”。每逢中秋節,家人團圓,趕神會,觀龍舟,吃月餅,亦互贈月餅。寧波月餅以苔菜、水昌月餅見強,別具風味。

2、七月三十插地香

七月三十日夜,相傳為地藏王菩薩生日,平時地藏王閉目不開,此夕人間插地藏香才開眼。天將暗,各家先在門栿上或在屋檐滴水處放一條肥皂,插上三炷香,燃燭一對,以淨茶供祀,祈求法水,供畢用此水洗眼,謂可眼目清亮,夏天不會患紅眼睛病。同時,各家兒童沿石板縫或在泥地上插地藏香。此夜禁忌,不可在地上倒水,不可隨地小便,不可跨地藏香行走。次晨清早,兒童競拔香梗,拔多者示為本事大。《鄞城十二個月竹枝詞》雲:“七月秋風海角涼,兒童競插地藏香,連宵焰口江心寺,萬盞紅燈放水鄉。”記的就是此一情景

3、拜梁山伯廟

寧波有句諺語:“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廟到一到。”中國四大民間傳説之--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在全國家喻户曉。因此,每年農曆三月七年級和八月十六,即梁山伯生日和忌日,年輕情侶和夫妻紛紛到梁山伯廟去祭拜,以求得婚姻美滿和夫妻白頭到老,已成為習俗,沿襲至今。時代雖不同了,婚俗要改革,但忠貞不渝的梁祝情義永遠不會過時,因為這是民風純樸,家庭幸福的思想基礎,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在新的世紀,新的時代,孕育而生的中國樑祝婚俗節還是值得發揚光大的。

4、中國開漁節

漁文化的生動實踐。寧波漁民自古以來就有開捕祭海的民俗。當地政府和有識之士將漁民的自發儀式上升為一個海洋文化的盛大典禮,集文化、旅遊、經貿活動於一體,賦予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漁鄉特色。

四、地方曲藝

1、甬劇

甬劇,始於清乾隆後期,初稱“串客”。系由田頭山歌、馬燈調、唱新聞等灘簧類民間戲、曲調演變而來。該劇的起源有二説,一是認為系由寧波地區田頭山歌、馬燈調融合盲人“唱新聞”發展而來,另一説是一些甬劇老藝人認為“串客”與寧波亂彈的合流。主要流傳於寧波、舟山一帶。最初的演唱者為鄉村的農民、工匠等手工業者,在廟會祭神、喜慶堂會時演唱,演唱的內容主要為新聞和民間生活故事,無表演動作,無樂器伴奏。清嘉慶年間(1796~1820),受“蘇灘”影響,開始有簡單的表演和胡琴伴奏。道光十年(1830)後,出現營業性演出的“串客班”。光緒十六年(1890)數名藝人到寧波演出走紅,

2、寧波走書

又稱犁鏵文書、蓮花文書。主要流傳於寧波、舟山、台州一帶。最早產生於佃工在農作時的一唱一和中,曲調和樂器十分簡單。至清光緒年間,常用曲調發展到四平調、馬頭調、賦調等三種,俗稱“老三門”。後來又伴以四弦胡琴、二胡、月琴、琵琶、三絃等樂器。其中四弦胡琴是走書音樂獨具特色之處。同時,演唱形式也是由坐唱發展到表演,動作幅度較大,“寧波走書”也由此得名。

寧波走書的唱詞用寧波方言,有説有唱,説唱並重,輔以形體動作,表演富有生活氣息。在鄉村深受歡迎,有“文書唱華堂,走書唱農莊”的説法。寧波走書常用的基本曲調有四平調、馬頭調、賦調等。四弦胡琴是主奏樂器,也有琵琶、打琴等樂器。伴奏者有時為主唱者幫腔、隨唱和對白,是具有獨特風格的曲藝走唱形式。今曲種存少量民間職業藝人從藝(大多數為半職業藝人),個別有成就的老藝人已年至古稀,近30部傳統曲目瀕臨失傳。

五、總結

許多老的民間習俗可能已經被我們遺忘,只有老人還會記得一些。如今年輕一代的寧波人越來越時興過洋節,寧波***俗在漸漸地被他們忽視。但近幾年寧波電視台相繼推出了寧波老話節目,從幕後搬到了台前,“來發講啥西”、“阿拉講大道”以及一些地方台的老話節目也在興起着。這讓我看到了傳承併發揚寧波老話和民間習俗文化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