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老子《道德經》全文註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7W

老子《道德經》全文註釋精品多篇

道教奉為主要經典之一。 篇一

《道德經》本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漢末張陵創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祖,尊稱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為教典教悔道徒,創立了道教,並作《老子想爾注》以宗教的觀點解釋《老子五千文》,自此成為道教的基本經典。

《道德經》為韻文哲理詩體。《莊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居神明居。……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其説大體從天人合一之立場出發,窮究作為天地萬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則之“道”,以之為宗極,而發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當取法於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則,分無、有二面。道常無,無名無形,先於天地鬼神,而為天地萬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萬物,具無窮之用。道之理則貫穿於萬有,表現為萬有皆相對而存,極則必反,終必歸,根本之規律。而有之用,常以無為本,“有生於無”。聖人體道之無,法道之自然無為,以之修身,當無慾而靜,無心而虛,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懷慈尚儉,處實去華,以之治天下,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還刀兵,離爭鬥,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使民虛心實腹,無知無慾,則無為而治。“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讓謙下,挫鋭解紛,和光同塵,以柔弱勝剛強。道教知道之論與政治觀、倫理觀,大體不出老氏體系。至若經言“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滌除玄鑑”,抱一處和等修養之道,更為道教守一、心齊、坐忘、服氣、內丹等多種煉養術之所本。而“長生”“死而不亡者專”等説法,道教引為仙學長生説之宗源。“歸根”“覆命”之説,內丹學則發揮為內煉成真、與道合一之哲學依據。

泉州清源山老君巖《道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義也日漸顯著,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餘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祕,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藴。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説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説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註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老子的經典 篇二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道德經》,在其流傳過程中,不斷有後人增刪、意改,而在其傳抄刊印過程中又有錯置等情況發生,從而形成了老子道德經一書極其複雜的版本問題。

《道德經》,東周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在陝西寫成,據《樓觀先師傳》和《樓觀本記》載,周昭王二十五年,尹喜候西遊入秦的老子至函谷關,在樓南高岡築台(位於現陝西周至縣終南山北麓樓觀台),老子述《道德經》五千言以授之,在這裏寫出了這部凝結了華夏智慧的絕世之作,故此處勝蹟又稱樓觀台。《道德經》上下篇五千餘言八十一章。老子,修道而長壽,大概活了一百六十餘歲,或説二百餘歲。與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同時,長孔子20餘歲。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數次求教天道問老子,言老子“猶龍”。

國學油畫RSD組合—劉念創作的《老子歸來》老子,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經過專家大量考證及考古發掘,證實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故里位於河南鹿邑縣。具體姓名史料中也頗為不全。“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

《楚簡老子道德經》竇中亮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甲乙兩本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的版本,《德經》在《道經》之前。現在可見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版本最為原始、古樸。此本校注,參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書老子校注》等書。

《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説。其實哲學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但《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説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時,前面所説的哲學,並不能涵括《道德經》(修身立命、治國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成為中國歷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漢初的治國方略,在經濟上可以緩解人民的壓力,對早期中國的穩定起到過一定作用。歷史上《道德經》注者如雲,甚至有幾位皇帝都為其作注。

老子塑像唐貞觀二十一年(647年),譯《道德經》為梵文,傳入東天竺;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親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請《老子經》及老子“天尊像”歸國,對日本社會發展產生過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