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國小科學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93W

國小科學論文(精品多篇)

國小科學論文 篇一

摘要:新課程改革,使得科學課堂教學走上了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它是自然科學課堂教學真正貼近自然、貼近經驗、貼近生活,充滿生活的活力。正因為種種原因,對教師的工作不斷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挑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是時代和民族發展、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對未來人才素質的需要。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科學教學成功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培養學習習慣觀察探究動手動腦反思

科學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承擔科學啟蒙任務的這門課程,如何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情感,真正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與方法,用發展變化的視角去理解科學的成果,這是擺在每一個國小科學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我認為,良好科學學習習慣的養成,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對國小生至關重要,它將為後繼科學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培養良好的觀察品質

觀察是科學探究的開始,是外界信息輸入的窗口。觀察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學生良好的觀察品質需要有意識的進行培養,“看見了”不等於“觀察到了”,科學史上的重大發明往往歸功於科學家細緻的觀察結果,如:牛頓就是從大家熟視無睹的蘋果落地現象,得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簡單的單擺現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轉的。所以,良好的觀察品質的養成對學生今後的發展十分重要。良好的觀察品質主要包括:

(一)觀察的客觀性:“求實、客觀”是培養科學過程技能的基礎,更是科學精神的精髓。應使國小生從小養成對待科學實事求是的態度,觀察時説實話,説真話,不偽造結果和編造數據,真實反映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

(二)觀察的持久性:有價值的科學發現絕不是“走馬觀花”的結果。如:著名科學家竺可楨通過24年的物候記錄,發現了太陽黑子活動週期和植物花開花落等物候之間的關係。達爾文也是經歷了幾十年含辛茹苦的觀察與實驗,寫出了著名的《物種起源》。所以,在國小科學教學中,能夠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分析,要培養學生耐心持久的觀察品質,從而培養他們一絲不苟和持之以恆的科學態度。

(三)觀察的敏鋭性:科學上的成功往往在於能否把握住“稍縱即逝”的機遇,以及能否從細微處捕捉事物的本質,伽裏略就是從教堂吊燈擺動現象,得出了單擺的等時性。因此,我們要重視培養學生敏鋭的觀察能力,隨時保持對事物發展變化的“高度警覺”,這是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的關鍵之處。

(四)觀察的全面性:要引導學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對事物進行觀察,把零碎的,看上去並不關聯的孤立事物放在整體中去感知,如教科版國小科學五年級下冊中對古代《受水型水鍾》的觀察,要將漏斗、水筒、浮標、齒輪、刻度盤、刻度尺等綜合起來,進行全面地觀察,才會發現它們之間的關聯。同時,要鼓勵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感覺器官從不同角度來觀察同一事物。如對一個蘋果的觀察,如果同時使用味覺、嗅覺、視覺、聽覺、觸覺去感覺,其觀察效果顯然更全面。

(五)觀察的選擇性:國小生由於年齡小,他們經常抓不住觀察的重點,注意些不該注意的東西,如:用酒精燈加熱物品時,本該觀察被加熱物發生的現象,但有些學生卻只看到了酒精燈的火焰在跳動。因此,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只有帶着明確具體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觀察的準確、全面、細緻。所以要引導學生明確觀察的方向,養成有意識、有目的的觀察習慣。

二、養成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

國小科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探究又是科學學習的核心,科學教育只有引導學生通過科學探究來發展其科學素養,才能實現科學本質與教育宗旨的內在統一。然而,不少學生沒有養成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儘管他們從學會説話開始,就可能提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很少有父母會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他們會毫無保留地將答案告訴孩子,惟恐孩子聽不明白。進入學校後,不少教師在教學中也是“絞盡腦汁”地將知識通過語言、演示實驗等方式傳授給學生。或者學生只是機械地照着教師指定的實驗步驟按部就班地依樣畫葫蘆,沒有探究性思維活動的參與,久而久之,孩子們習慣於從老師或家長那裏“省時省力”地獲取知識,缺乏主動探究的精神。所以,國小科學教育應首先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遇到問題,不依賴老師,自覺主動地去探究,自主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樣證明?物體的滾動摩擦大於還是小於滑動摩擦?怎樣證明?遇到這些問題,學生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如何設計實驗去探究問題的答案,而不是尋求老師的幫助和解答。當然老師並不是要遊離學生探究學習之外“袖手旁觀”,教師的引領和指導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那麼教師怎樣適時適度地發揮作用,才能使學生養成主動探究的習慣,從而使探究活動持久、有效的進行下去?

三、養成動手又動腦的學習習慣

新課程中國小科學教育倡導“做中學”,其實質是通過科學學習養成“動手動腦”的學習習慣,在“做”中發現,在“做”中體驗,在“做”中感悟,“動手”只是一種手段,會“動腦”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國小生往往是樂於動手,但不善於動腦,面對眼前的各種實驗器材,往往盲目地急於操作,實驗中也只顧“熱鬧”,看不到“門道”。所以科學教育要養成學生動手與動腦結合的學習習慣,引領學生有目的、有意識地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動手之前要明確動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決的問題,預測可能獲得的結果,制定實驗方案,即動手之前先動腦。活動中要提醒學生手、腦、眼、鼻、耳多種器官的並用,要及時捕捉事物的細微變化,善於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從直觀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質。

如:在探究《電磁鐵》的性質時,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出他們對於電磁鐵感興趣的問題,諸如:電磁鐵是由什麼構成的?怎樣製作電磁鐵?電磁鐵能吸哪些物品?電磁鐵的磁性強弱與什麼有關?電磁鐵有沒有南北極?若有極性與什麼有關?電磁鐵與磁鐵有什麼區別?然後,讓每個研究小組對本組感興趣的問題,先提出預測,再根據多種實驗材料,提出實驗方案,最後動手實驗尋求問題的答案。同時在活動中,要使學生養成勤於做科學筆記的習慣,要及時記錄下自己瞬間閃現的智慧火花,把觀察的現象、發現的問題、預測的結果、對現象的分析、以及對活動的感悟,都要及時記錄下來,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養成動手又動腦的學習習慣。這樣才是真正意義的探究,才能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科技素養。

四、養成總結反思的學習習慣

學生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常常得不到預期的結論,甚至得到的結論是偏謬的,對此,教師既不要指責學生,使之失去進一步探究的興趣和信心,也不要急於否定和糾錯,因為得出了與眾不同的結論,是給探究者提供反思認識的好機會,學生在探究中經歷失敗未必是壞事,如果老師能用賞識的眼光積極評價學生的探究精神,並耐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審查反思,認真分析失敗的原因,反覆實驗,重新成功,學生會收益很大。如:學生在進行電路的連接時,經常會出現小燈泡不亮的情況,這時老師不要急於幫助學生查找線路故障,要激勵學生合作討論、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導致小燈泡不亮,學生會饒有興致地分析出很多種原因,諸如:電池沒電了;線路某處沒接好斷路了;小燈泡的燈絲斷了;兩節電池接反了;開關連接不對或開關接線處鬆動;連接燈泡的兩根導線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然後,根據這些可能出現的問題,對線路進行檢查,找到問題所在。這樣對待“失敗”,學生收益非淺,因為強烈地自發地反思過程,能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實幹的膽略,處事的機敏,思索的睿智。所以,在國小科學教育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善於總結反思的學習習慣,正確看待“失敗”,使之成為獲得鍛鍊和發展的契機,通過總結反思,使學生在成敗中皆受益。

五、養成善於開發利用科學資源的習慣

國小科學具有豐富的課程資源,而教材只是課程實施的一種文本性資源,它不是課程的全部,教 ww 師要引領學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去學科學用科學。然而現實中,大多數國小生是獨生子女,家庭捨得為孩子的學習投入,在家長看來,支持孩子學習科學,就是大量地購買課外科技讀物或科技音像資料,而開發孩子智力,就只會採用購買智力玩具的途徑。長此以往,孩子們養成了唯書本而學,唯現成用具而用的被動學習習慣,不會從生活中發現科學,更談不上去開發生活資源學科學。

因此,國小科學教育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以敏鋭機警的視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學資源。如:探究居室養花的學問;澆花噴水器的原理;家庭線路的設計;天氣、氣温、風向的觀測和記錄;食物黴變的研究;探究水壺除垢的方法等。同時,要引導學生善於收集生活中的廢舊物品,變廢為寶,使之成為可利用的科學實驗資源,如:廢棄的飲料盒罐,可以做土電話、可以做聽診器、可以做小昆蟲觀察盒等很多實驗。還有小藥瓶、飲料吸管、導線、鐵釘、小磁鐵、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絲、螺母、食品包裝盒、袋、繩等,都可以用來做出精彩的科學實驗。因此,科學教育要使學生養成善於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習慣,而課程資源的重要價值正在於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多種發展機會、發展條件、發展時空和發展途徑,而這正是科學教育的內涵。

總之,擔負科學啟蒙任務的國小科學教育,養成國小生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比獲取知識的多少更為重要,它將決定着學生後繼的科學學習,追求科學甚至會對他們一生的發展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研製組。走進課堂--國小科學新課程案例與評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朱紀華。現代國小科技教育[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xx

[3]張奇,沈羣,韓志偉。國小科學教學心理學[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xx

國小科學論文 篇二

節約紙張——科技小論文

花只能喝水嗎?

世界上的所有花都是靠着喝水長大的,那麼,花只能喝水嗎?花能像我們人類一樣吃雞皮、喝牛奶、喝飲料嗎?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那天,我來到我家花園,看見每一朵花都精神抖數的樣貌,真是狠不下心去做實驗,我繞着花園走了一圈後,發現了一朵花好象無精打采的樣貌,也正好能夠給我做實驗。我想到這些,連忙回家拿材料,材料有:雞皮,牛奶,和飲料。怎樣才能讓花把這些材料“消化”掉呢?我想到了以下幾點方法:先“喂”一些雞皮給花吃,然後再放半杯牛奶和放半杯飲料下去,過了一天後,我又下來了,我一下來就跑去看那朵被我做過實驗的花,我睜大眼睛一看,那朵花還是生着病,我就明白必須是失敗了,但是我沒有因為一次小小的實驗失敗而放下,而是更激發了我繼續做實驗的情緒,所以我有一次地做了實驗,可我還是失敗了,之後我連着幾次都做了這個實驗,但是都失敗了,最後,我都做得不耐煩了,可在這個時候,我想起老師經常説的一句話:只要你能夠堅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情,就必須能夠成功的。我想到這些後,又做了幾次實驗,功不負有心人,結果成功了,這一次實驗我是了兩塊雞皮,然後再在裏面放入一半都沒有的牛奶和飲料才成功的。

花!一個美麗的神聖的花仙子,無論什麼東西種植給你,你都會長得多姿多彩美麗致極,多觀察你,我們的科學成果將會更加豐富。

國小科學論文 篇三

我今年買了一盒擦炮,想拼成一個字,我擠好之後把火藥迅速點燃,忽然我發現了它們都變成了石頭!“咦?”這是怎麼回事,之後我在網上查了一下。

原來,火藥裏有種氧酸鉀雄黃的成份,一但接觸到火源就會立刻變成石頭,可噴的也有同樣的成份,為什麼不可以呢?我帶着同樣的問題又查了一遍。

之後我發現原來氧酸鉀雄黃在受到氣流的時後成分會立即向兩邊擴散,怪不得會四面八方的噴,原來是這樣,一但擴散之成份會快速消失變成黃色,在空中只能堅持幾秒便消失,落地後也同樣變成石頭但受到一點點的風就會變成了煙。但這種煙及度的污染空氣,所以我以後儘量少放。

通過這次實驗,讓我收穫到了快了,也收穫到了知識,真是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