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農村醫療衞生調研報告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W

農村醫療衞生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縣農村醫療衞生體制改革調研報告

醫療衞生事業關係廣大羣眾身體健康,關係千家萬户的根本利益,搞好醫療衞生工作既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也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近年來,上栗縣醫療衞生系統通過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在基礎設施薄弱、隊伍參差不齊、多數鄉鎮衞生院瀕臨倒閉的不利條件下,一躍成為硬件設施全省一流、醫技人員業務精通、醫療收入連年翻番的農村衞生工作強縣,連續三年全市衞生系統綜合考評第一。為總結推廣經驗,破解發展難題,促進共同發展,我們對上栗縣醫療衞生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凸顯改革成效的三大亮點

基礎設施全省各縣區一流。新建的縣人民醫院建築面積2萬餘平方米,集醫技住院大樓、綜合辦公大樓和門診大樓為一體,醫療器械、設備先進,硬件設施領先全省絕大多數縣區醫院。改建後的縣中醫院交通便利、就醫方便,被省衞生廳領導譽為“發展變化最大、發展思路最清、成效最顯著、醫療環境和住院條件最好”。縣疾病控制中心規劃科學,理念先進,設施設備及人員隊伍齊全,得到省級專家的好評,是全省縣級疾控中心樣板實驗室。各鄉鎮衞生院環境舒適,設施完備,有的鄉鎮衞生院還配備了病人與醫務人員聯繫的傳呼系統。全縣88所村衞生室(所)業務用房已完成了標準化建設,正朝100所的目標邁進。

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雙贏”。全縣醫療衞生系統業務總收入從20xx年的800餘萬元增長到去年的6900萬元,今年1-8月份已經達到了5000多萬元。在業務總收入大幅增長的同時,羣眾負擔不升反降,住院人均費用和日均費用同比分別下降了21.9%和12.15%,收入結構不斷優化,醫、藥費用比例趨於合理,走出了“以藥養醫”的困境,20xx年1-8月數據顯示,藥品收入佔總收入的比重僅為41%,達到了省級醫院醫藥收入比的水平,實現了“以技養醫”、“以醫養醫”的良性發展。社會效益同步增長,20xx年上栗縣人民醫院成為首批14個被省衞生廳授予“羣眾滿意醫院”的縣級醫療機構之一,20xx年縣中醫院被評為全省中醫工作先進集體,20xx年上栗縣被評為了全省創建農村衞生工作先進縣,全縣已有4所市級“農民滿意鄉鎮衞生院”,8所市級“母嬰安全衞生院”。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持“三個全省領先”。一是報銷手續之便全省領先。首創了“鄉鎮醫院直補”,實行“即醫即報”,定點醫療單位全部設立直補窗口,農民出院當日即可領取補償款;實行“限時報銷”,在縣外住院的參合農户,出院後只需將相關手續交至鄉鎮農醫所,15天內可領取報銷款(省裏的標準為20天);實行“電話預約送款”,登記了所有報銷醫藥費的參合農民的聯繫電話,對居住分散且路途遙遠的農户給予特殊照顧。二是補償比例之高全省領先。上栗縣新農合最高報銷率達70%,實際補償比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1個百分點,可報銷費用比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5個百分點。三是受益面之廣全省領先。結合本地實際,將住院分娩納入補償範圍,將8種門診大病納入住院補償範圍或定額補助對象,擴大了受益面,1-7月以來,受益人口達5萬多人次,總受益面列全省9個縣市區的第15位。

二、優化資源配置的“五個統一”

1、收支管理統一,集中力量辦大事。作為衞生部確定的收支兩條線管理試點縣,也是衞生部通報的試點工作先進縣,上栗縣成立了全省首家衞生系統會計核算中心,對全縣23家醫療衞生單位實行統一的收支兩條線管理。一方面,嚴格收入標準,實行一個標準收費,公開藥品價格,防止暗箱操作,需要減免的特殊困難羣體一律經過縣衞生局批准,杜絕亂收費,收人情費。另一方面,改革投入方式,改變過去“撒胡椒麪”式的資金投入方式,將有限的資金集中起來,實行“資金捆綁”使用,每年由各鄉鎮衞生院出資,籌集一至兩百萬元,分期分批建設各鄉鎮衞生院,兩至三年時間內完成了所有鄉鎮醫療機構改造。

2、人員調配統一,提高素質促交流。全縣建立了完善的專業技術人才上下流動機制,每年按照一定比例選派縣級醫院、鄉鎮衞生院的業務骨幹到鄉鎮衞生院、村衞生室(所)掛職;選拔鄉鎮衞生院、村衞生室(所)優秀業務骨幹到縣級醫院、鄉鎮衞生院跟班,有計劃、有重點地選拔學科帶頭人到市級、省級醫院進修學習。開展業務培訓提高醫務人員專業素質,設立了醫療培訓中心,每年舉辦2-3期業務培訓班,聘請省級醫院專家給醫務人員授課,今年已培訓300人次。鼓勵參加學歷教育,組織了54名鄉村醫生報名參加中醫中等學歷教育。改革人事制度,對各鄉鎮衞生院院長進行公開選拔,對普通醫務人員實行逢進必考、雙向選擇和末位淘汰制。

3、藥品採購統一,降低價格惠羣眾。推行了以政府為主導、以縣為單位的網上集中採購,採取限價競價為主、議價為輔的方式,規範醫療機構藥品採購,保證了藥 品質量,減少了流通環節,控制了藥品的層層加價。今年1-9月,通過全品種集中採購,藥價平均降幅達到了30.36%,讓利羣眾200餘萬元。

4、設施配備統一,好鋼用在刀刃上。全縣按照中心衞生院及普通衞生院的設備配置標準,對省級下撥設備進行統一調配,為所有的鄉鎮衞生院配備“五大件”基本醫療設備,即:x光機、心電圖機、b超機、下腹部手術設備和一般檢驗設備。對村衞生室(所)則結合民生工程要求,按照診斷室、藥房、注射室、觀察室和治療室“五室分開、配套齊全”的要求,抓好村衞生室(所)標準化建設,統一購置了制度牌、科室牌和醫療設備(資料櫃、體重計、高壓消毒鍋、毀形器)。

5、操作規程統一,規範服務保質量。統一印發了臨牀診療規範,全縣衞生系統臨牀醫生人手一冊,要求嚴格按照流程操作,減少人為錯誤,提高醫療質量。統一印製了病歷,制定了獎懲措施,發現不合格病歷3次以上責令責任醫生下崗,對單位負責人誡勉談話。

三、值得借鑑的四點啟示

1、抓投入,政府支持是基礎。縣人民醫院建設投入20xx多萬元,中醫院建設投入1000多萬元,疾控中心建設投入500多萬元,村衞生所(室)建設投入100萬元,加上設施購置、人員培訓等,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20xx年,全縣財政支出用於醫療衞生事業達2638萬元,佔同期財政經常性支出的6.2%,今年1-7月,用於醫療衞生事業的財政支出已達20xx萬元。除縣本級財政的直接投入外,還努力爭取了上級部門和鄉鎮、村的支持。一是以項目為載體籌集資金。積極與省、市衞生部門進行業務聯繫,取得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先後爭取了醫療衞生建設項目22個,建設項目資金近20xx萬元。二是利用政策減少開支。縣級醫院、鄉鎮衞生院建設時,充分利用優惠政策,爭取土地全部劃撥,規費全部減免,節約了大量建設資金。三是同步建設節約資金。上栗縣規定,在規劃建設村委會時要規劃村衞生室(所),村衞生室(所)建設要與村委會建設同步,建成後由縣衞生局給每個衞生室(所)配套3000元,不足資金由村裏補助。在各級政府及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上栗縣醫療衞生狀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短短三四年間躋身全省農村衞生先進縣區行列,為全縣40多萬人的身體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2、樹形象,羣眾觀念是根本。上栗縣醫療衞生工作始終圍繞着一箇中心,即切實解決羣眾的實際困難,給羣眾帶來最大的實惠。一是把羣眾滿意作為第一追求。以“創建羣眾滿意醫院”活動為載體,連續幾年開展了“以病人為中心,以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為主題的“醫院管理年”活動,得到了羣眾的好評,據調查,羣眾對醫療衞生工作的滿意度已經達到了90%以上。二是把羣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主動上門走訪、開展羣眾滿意度調查、發放徵求意見表、召開懇談會、建立投訴機制,廣開渠道傾聽民意,僅今年就先後召開各類座談會20餘次,登門走訪調查羣眾3000多人次,針對收集的意見和建議,先後推出10條衞生行政機關政風建設措施、15條公立醫院行風建設措施。三是把羣眾利益作為第一原則。出台“三免四減半”等一系列惠民醫療政策,對特困户、低保户、70歲以上老年人、在鄉老複員軍人、農村獨生子女及二女户等,實行“三免四減半”。三免即門診患者免交普通門診掛號費、肌肉注射費、小換藥費,四減半即住院病人的“三大常規”檢查費、胸片檢查費、普通牀位費、三級護理費等各減50%。在調研中,我們發現,羣眾觀念貫穿在上慄醫療衞生工作的每個過程、每個環節、每個時候。例如,提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時,有關負責人屢次表示希望在現有報銷比例為70%的基礎上還要繼續提高,讓農民真正享受到新農合的實惠,還談到將與民政等部門合作,降低困難羣體就醫付費門檻,特殊情況下實行“零付費”,確保無一人因病返貧,無一人因貧困有病得不到治療。

3、促改革,創新機制是關鍵。國務院《關於農村衞生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出台之後,上栗縣認真貫徹《意見》精神,對醫療衞生系統進行了管理體制改革,自20xx年11月起,將原本下放到鄉鎮的衞生院和下放到村的村衞生室(所)管理權收回, 由縣衞生局按照職責對鄉鎮衞生院和村衞生室(所)實行機構、財務、人事的一體化管理。實踐證明,上栗縣醫療衞生事業的快速發展正是源於這次一體化管理改革。改革之前,鄉鎮衞生院、村衞生室(所)實行以地方管理為主的雙重管理體制,即人、財、物由地方管理,上級部門只進行業務指導,在實際操作中,出現了縣裏管不了,鄉村管不好的局面,不少患者小病自己吃藥了事,大病 “捨近求遠”到更高一級的醫院機構治療,鄉鎮衞生院、村衞生室(所)被架空,有的已經瀕臨倒閉。面對這些問題,上栗縣堅定地推進了一體化管理改革,對全縣醫療衞生系統進行通盤考慮,實施全縣醫療系統一盤棋的發展戰略,開展橫向互助,鄉鎮之間調劑餘缺,互通有無,五指並拳,形成合力,發揮資源的最大效益;進行縱向聯合,縣鄉村對口管理,對口幫扶;實行一級管一級,村衞生室(所)接受鄉鎮衞生院管理,鄉鎮衞生院接受縣醫院管理;倡導一級幫一級,縣醫院對口幫扶鄉鎮衞生院,鄉鎮衞生院對口幫扶村衞生室(所)。通過橫向互助、縱向聯合,全縣醫療衞生整體水平大幅提高,在一些地方普遍 “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門庭冷落”的情況下,全縣已經基本上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

4、強管理,監督制約是保障。率先實行“鄉鎮醫院直補”後,有專業人士對此表示質疑,擔心簡化手續、縮短時間會產生管理上的漏洞,造成新農合資金的跑冒漏,但上栗縣用完善的醫療衞生監督制約機制打消了有關專業人士的顧慮。縣衞生局規定,縣、鄉、村要定期公示參合農民醫藥費用補償情況,接受社會監督,並於每月5日前向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報帳,不定期對補償對象進行電話回訪。在新農合基金的管理和使用中,堅持報銷費用衞生、財政雙印鑑制度,形成了財政管錢、衞生管事,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有效監督制約機制。為全面客觀瞭解和掌握新農合情況,該縣成立了聯合檢查組,對全縣各鄉鎮農醫所、定點醫療單位的費用補償、基金管理及醫藥費用控制等六個方面進行檢查,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書面反饋,檢查結果在全縣通報。沒有制約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為杜絕醫療中的腐敗,上栗縣將監督制約機制滲透到醫療衞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日常監管和定期巡查相結合,自我管理和羣眾監督相結合,教育與管理相結合的監管機制。為加強日常監管力度,投資三十餘萬元,在全省率先建立覆蓋全縣衞生系統的局域網,對醫療衞生收費情況進行全程監控。執行定期巡查制,每半年由縣紀委牽頭,對全縣醫療衞生系統進行巡查,發現問題及時通報,情況嚴重的予以處分。開展廉政教育,組織醫務人員開展拒收“紅包”的簽名活動,各醫院向患者發放行風監督卡片,公開系統內八項行風紀律、八項服務承諾和投訴電話。通過教育整治,嚴格監管,使醫務工作者把人民羣眾的健康擺在首位,自覺認真履行自身職責,基本杜絕了收受“紅包”,開大處方拿“回扣”的現象。

【第2篇】衞生局關於農村醫療衞生事業發展現狀的調研報告

一、醫療衞生事業發展情況

目前,全縣有各類醫療機構103個,其中縣屬醫療機構2個(縣醫院和中醫院),衞生機構5個(疾控中心、衞生監督所、婦保所、愛衞辦、農衞辦),民營專科醫院1家,鄉鎮中心衞生院3所,鄉級衞生院和分院15所,個體醫療機構22家,廠礦學校醫務室4個,村衞生室51個。在職衞生技術從業人員513人其中:執業醫師184人,執業助理醫師95人,註冊護士163人,檢驗、藥劑55人。公共衞生信息報告點176個(每個行政村、社區各設一個點),共配備了14名鄉鎮公共衞生管理員和176名村級衞生信息聯絡員。

二、農村醫療衞生事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我縣衞生工作也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就發展方面來看仍存在着不少問題,主要有:

一是衞生髮展資金不足。xx年末全縣醫療衞生單位固定資產5125萬元,其中縣城佔92.64%,農村只佔7.36%。鄉鎮衞生院醫療設備短缺,大部分衞生院都還停留在五六十年代的“老三件”水平,醫療用房破舊,醫療衞生服務功能不全,社區衞生服務工作開展不平衡,難以有效正常開展農民健康體檢工作和滿足農村人羣的一般醫療需求。

二是鄉鎮衞生院技術力量薄弱。隨着新農合工作的實施,鄉鎮衞生院業務量有了較大幅度提高,呈現出醫療技術力量明顯不足。據統計,鄉(鎮)衞生院,有中專以上學歷的不到30%,70%以上無專業學歷。沒有一所鄉(鎮)衞生院能開展闌尾炎手術,有的甚至不能開展最簡單的清創縫合手術。中高級衞生技術人員缺乏,高層次、高素質人員明顯不足,醫療質量難以保證,很難吸引更多的病人就診,因而絕大部分衞生院存在以藥養醫問題。自鄉鎮衞生院體制改革後,老專業技術人員提前離開崗位,如今臨牀醫生嚴重缺乏,再加上由於資金短缺,衞生院無力安排醫務人員參加進修或接受再教育,使醫務人員失去知識更新的機會,造成知識老化問題十分突出。

三是缺乏特色專科,競爭能力不足。由於衞生院設備陳舊,技術力量業務水平一般化,缺乏特色專科,為羣眾提供服務的項目手段不能明顯優於鄉村醫生和個體開業醫生,且鄉村醫生憑藉其身居村民之中的“地利”條件和靈活、方便、人員少、消耗低、積極性高等特點,使衞生院競爭能力不足,形成“小病找村醫,大病送醫院”的格局。

四是衞生院存在管理水平不高問題。據調查,全縣大部分衞生院院長都是從臨牀醫務人員中選拔出來的,未接受管理知識培訓,不熟悉管理工作,經營理念和辦法缺乏,難以調動職工積極性。管理機制滯後,很難適應新形勢的需要,醫療服務運行過程中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五是“重醫輕防”問題。長期以來,鄉鎮衞生院的“重醫輕防”現象非常嚴重。目前鄉鎮衞生院防保人員不僅數量過少,而且質量低下,使得鄉鎮衞生院防保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提供公共衞生服務本應是鄉鎮衞生院工作的重心,但是由於現行體制的原因,使得原本在功能上相互協作、相互配合的縣、鄉、村三級衞生機構逐漸轉為全面競爭的關係。在這種情況下,由於公共衞生服務無法帶來明顯收益,故被逐漸弱化,導致鄉鎮衞生“重醫輕防”現象愈演愈烈。

作為“夾心層”的鄉鎮衞生院,在醫療領域,其便利性和服務價格不及村衞生室(所),在服務質量上又難以與城區醫院匹敵,在競爭中逐漸落入下風。近年來,隨着政府對農村衞生工作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一些惠及鄉鎮衞生院的政策相繼出台,改善了鄉鎮衞生院的硬件設施,“新農合”在報銷方面向鄉鎮衞生院傾斜,另外,“十二項公共衞生工作”的開展也為其帶來了發展的契機。然而,這些政策僅僅只是“救活”鄉鎮衞生院,使他們能維持正常運轉,沒有在鄉鎮衞生院迴歸其本來定位上做出實質性貢獻,大多數鄉鎮衞生院仍然行進在“重醫輕防”的老路上。

【第3篇】關於農村醫療衞生調研報告

關於農村醫療衞生調研報告

一、全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總體情況

肥西縣是安徽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第一批試點縣之一,自11月1日正式實施,已運行近五年時間。經過幾年的探索,我縣初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補償政策逐步完善,補償水平逐步提高,報銷程序逐步簡化,監管能力逐步加強,資金使用合理安全,農民信任度明顯提高,農民參合積極性不斷提高。全縣新農合參合率由的81%上升至的95%。-,全縣新農合資金支出9751萬元,其中統籌資金支出9029萬元,補償186818人次。統籌資金支出包括住院補償7836萬元,住院分娩補償551萬元,慢性病補償154萬元,村衞生站觀察治療(門診統籌)補償488萬元。統籌資金使用率平均為90%,受益率平均為7%,補償比平均為30%。我縣共有690257位農民參加新農合,1-6月,新農合資金支出2605萬元,其中統籌資金支出2364萬元,補償35400人次,家庭賬户支出241萬元。新農合的實施,有效地減輕了農民的醫療費用負擔,緩解了廣大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我縣榮獲“全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先進縣”稱號。

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主要做法

(一)加強領導,保障新農合順利推進。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關係全縣70多萬農民羣眾健康權益和長遠利益的一件大事。縣委、縣政府對此十分重視,把新農合工作列入政府年度目標管理考核重要內容。縣分別成立了合作醫療管理委員會和監督委員會,委員會主任由縣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擔任。縣成立合作醫療管理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衞生局,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負責全縣新農合日常管理工作。各鄉鎮相應成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領導組及其辦公室,合管辦設在鄉鎮衞生院,辦公室主任由衞生院長兼任,每鄉鎮安排1名專職經辦人員和1名兼職財會人員負責新農合的審核、報批、兑現、記賬等工作。試點過程中,我縣經辦機構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經辦人員業務素質和工作水平不斷提高,能夠滿足新農合工作需要。

(二)封閉運行,確保資金安全使用。我縣對新農合資金的籌集、管理和使用各個環節嚴格把關,堅持資金封閉運行,保證了資金使用的安全、合理。強化資金籌集。我縣農民入保金的籌集由各鄉鎮人民政府負責,衞生部門配合,收繳入保金時,由鄉鎮合管辦開出專用收款收據,登記發放《合作醫療證》,填寫參合農民登記表。各鄉鎮合管辦在本鄉鎮金融機構設立新農合專用賬户,收取的入保金及時存入專用賬户,在籌資結束後全部匯入縣新農合資金財政專户,與縣合管辦辦理結算手續。今年3月底,我縣順利完成二次籌資工作,新農合籌資總額提高到每人100元。嚴格資金管理。我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實行以縣為單位統一管理,設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財政專户,由縣財政局管理,新農合基金專户存儲,專款專用。基金支出需縣衞生局和縣財政局共同審批方可撥付,縣合管辦將每批補償人數及金額製成報表,報衞生局和財政局審批,審批後,資金由收入户轉入支出户,縣合管辦將資金從支出户撥付給各鄉鎮合管辦或定點醫療機構,做到收支分離、管用分開,保證了資金的封閉安全運行。

(三)適時調整政策,逐步完善新農合制度。我縣在新農合制度的推進過程中,針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適時對相關政策進行調整完善。,將農村部分常見慢性病、村衞生站觀察治療費用納入新農合補償範圍;,將起報線由300元降至200元、封頂線由1萬元提高至3萬元。,實行縣內定點醫療機構直接結算,全面提高報銷比例;,籌資標準由原來的50元提高到100元,我縣新農合政策作了較大調整,取消家庭賬户,提高報銷比例,擴大慢病病種,將新農合基金劃分為住院統籌基金和門診統籌基金兩部分,分別為人均80元和人均20元,推行門診統籌。參合農民年補償封頂線提高到5萬元。通過不斷調整,新農合政策逐步完善,資金效用得到充分發揮,參合農民受益面逐步擴大。

(四)優化辦理程序,方便參合農民就醫補償。在方便羣眾就診方面,參合農民小病可以就近在村衞生站治療,並可以獲得一定補償,做到小病不出村;在縣內就診不受級別限制,參合農民可以任意選擇一家定點醫療機構就診,無須辦理轉診手續;到縣外就診只需在鄉鎮合管辦辦理登記手續即可,辦理轉診手續時,鄉鎮合管辦以一封信的形式書面告知患者注意事項。在費用報銷方面,在縣外醫療機構就診的,參合農民出院後將報銷材料交到鄉鎮合管辦,由鄉鎮合管辦直接給予補償。參合農民在本縣定點醫療機構發生的住院費用,出院時與定點醫療機構直接結算補償費用,當場審核並兑現補償金,實現了零距離、零時限補償。

(五)推行門診統籌,擴大參合農民受益面。從開始,我縣充分發揮鄉村衞生服務管理一體化的作用,實行鄉村一體化與新農合工作有機結合,將村衞生站作為鄉鎮定點醫療機構的派出機構,參合農民患病在村衞生站觀察治療可以獲得20%的補償。5月起,我縣全面推行門診統籌,即按照人均20元標準從新農合基金中提取門診統籌基金,用於補償門診費用,單次門診費用補償封頂額為10元,門診統籌基金支付實行“預算包乾、超支不補、結餘滾存使用”的辦法,以控制醫療費用,保證門診統籌基金安全。

(六)實行全程監管,嚴格控制醫

療費用。在新農合運行過程中,在着力做好服務的同時,加強對各個環節的監管。一是實行身份核實,防止冒名住院。參合農民住院治療時,需攜帶《醫療證》、《身份證》,由經治醫生和合作醫療經辦人員共同查驗,防止發生冒名頂替。二是現場核查,加強日常監管。由縣合管辦每月安排一定時間抽取部分報銷材料與醫療機構原始材料進行核對,並通過電話和明查暗訪等形式,對報銷情況進行調查。三是提高管理手段,防範虛假票據。,全縣各定點醫療機構全部安裝醫院管理信息系統,所有醫療收費全部實行微機化管理,有效地堵塞了因票據而出現的弄虛作假漏洞。四是實行三級公示、加強事後監督。每批新農合補償情況都在縣鄉村三級進行公示,社會各方可以通過公示來監督補償情況。五是建章立制,明確處理辦法。制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違規行為處理暫行辦法》,對相關人員和單位違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行為作出了明確具體的處理規定。六是定期考核,明確獎懲。制定了定點醫療機構考核標準,每季度考核1次,將考核結果與10%管理保證金掛鈎。七是多管齊下,控制醫療費用。包括推行單病種限額收費,限定藥品目錄和診療項目,核定住院次均費用和住院人次,建立病歷和處方評審制度的,通過多種措施,嚴格控制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

三、取得的成效和經驗

幾年來的工作表明,我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運行較為平穩,取得了明顯成效。主要表現為:一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基本建立。通過對參保農民直接補償,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保護了農村勞動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二是新農合政策逐步深入人心。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以及隨着越來越多的參保農民得到實惠,新農合工作得到農民的信任和支持,參合積極性明顯提高。三是各項政策得到進一步完善,基本建立了一套成熟的補償機制和運行機制。四是新農合管理體制基本確立。新農合經辦機構管理水平和辦事能力得到加強,能夠適應新農合工作需要。通過我縣幾年來的實施,我們體會到:一是黨委政府的重視和多部門配合是做好新農合工作的基礎。二是廣大農民的積極參與是做好新農合工作的關鍵。三是健全的醫療衞生服務體系是做好新農合工作的保障,新農合工作須與農村衞生體制改革共同推進。

四、存在問題

我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雖取得一定成績,但也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還未建立有效、便捷、穩定的籌資機制。雖然籌資難度大大減小,但籌資工作量仍然較大,籌資成本高。二是縣級以上醫療機構難以監管。我縣新農合基金支出近一半用於補償在縣外醫療機構發生的費用,但受隸屬關係的制約,我縣對縣級以上醫療機構不能實施有效監管。三是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手段和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五、建議

(一)探索符合政策和農村實際的農民參合籌資機制。加強相關政策調研,在堅持農民自願的基礎上,多途徑探索符合國家政策、符合農民意願、符合農村實際、簡便易行的參合農民個人籌資機制。如試行參合農民委託農村金融機構或村民委員會代繳,也可以由政府委託村委會代辦、由參合農民自己主動繳納,或是一次籌資,多年使用等。

(二)加強對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管。加強對各級定點醫療機構監管,加大醫療費用控制力度,完善單病種限額收費管理,從嚴核定各定點醫療機構的住院人次和次均住院費用,嚴格控制醫藥費用,降低農民負擔,減少新農合基金不必要支出,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另外,要完善病歷與處方評價制度,定期抽取定點醫療機構病歷和處方,由新農合專家委員會集中對其評價,進一步規範醫療服務行為。

(三)適應職業化、專業化要求,加強管辦體系建設。按照職業化、專業化的要求,繼續加強各級管辦隊伍的能力培訓,着力提高管辦人員的整體素質。加快新農合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設,在現有的基礎上,開發新農合管理軟件,並與醫院管理系統對接,改善管理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四)提高農村基層衞生機構服務能力。加強農村衞生機構建設,對於引導農民在基層就近就醫、促進新農合制度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繼續加強鄉鎮衞生院的配套建設和合格衞生站的建設,重點培訓好鄉、村兩級衞生人員,提升農村衞生服務的整體能力和水平。

【第4篇】有關農村醫療衞生調研報告

關於農村醫療衞生調研報告

一、全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總體情況

肥西縣是安徽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第一批試點縣之一,自11月1日正式實施,已運行近五年時間。經過幾年的探索,我縣初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補償政策逐步完善,補償水平逐步提高,報銷程序逐步簡化,監管能力逐步加強,資金使用合理安全,農民信任度明顯提高,農民參合積極性不斷提高。全縣新農合參合率由的81%上升至的95%。-,全縣新農合資金支出9751萬元,其中統籌資金支出9029萬元,補償186818人次。統籌資金支出包括住院補償7836萬元,住院分娩補償551萬元,慢性病補償154萬元,村衞生站觀察治療(門診統籌)補償488萬元。統籌資金使用率平均為90%,受益率平均為7%,補償比平均為30%。我縣共有690257位農民參加新農合,1-6月,新農合資金支出2605萬元,其中統籌資金支出2364萬元,補償35400人次,家庭賬户支出241萬元。新農合的實施,有效地減輕了農民的醫療費用負擔,緩解了廣大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我縣榮獲“全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先進縣”稱號。

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主要做法

(一)加強領導,保障新農合順利推進。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關係全縣70多萬農民羣眾健康權益和長遠利益的一件大事。縣委、縣政府對此十分重視,把新農合工作列入政府年度目標管理考核重要內容。縣分別成立了合作醫療管理委員會和監督委員會,委員會主任由縣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擔任。縣成立合作醫療管理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衞生局,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負責全縣新農合日常管理工作。各鄉鎮相應成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領導組及其辦公室,合管辦設在鄉鎮衞生院,辦公室主任由衞生院長兼任,每鄉鎮安排1名專職經辦人員和1名兼職財會人員負責新農合的審核、報批、兑現、記賬等工作。試點過程中,我縣經辦機構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經辦人員業務素質和工作水平不斷提高,能夠滿足新農合工作需要。

(二)封閉運行,確保資金安全使用。我縣對新農合資金的籌集、管理和使用各個環節嚴格把關,堅持資金封閉運行,保證了資金使用的安全、合理。強化資金籌集。我縣農民入保金的籌集由各鄉鎮人民政府負責,衞生部門配合,收繳入保金時,由鄉鎮合管辦開出專用收款收據,登記發放《合作醫療證》,填寫參合農民登記表。各鄉鎮合管辦在本鄉鎮金融機構設立新農合專用賬户,收取的入保金及時存入專用賬户,在籌資結束後全部匯入縣新農合資金財政專户,與縣合管辦辦理結算手續。今年3月底,我縣順利完成二次籌資工作,新農合籌資總額提高到每人100元。嚴格資金管理。我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實行以縣為單位統一管理,設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財政專户,由縣財政局管理,新農合基金專户存儲,專款專用。基金支出需縣衞生局和縣財政局共同審批方可撥付,縣合管辦將每批補償人數及金額製成報表,報衞生局和財政局審批,審批後,資金由收入户轉入支出户,縣合管辦將資金從支出户撥付給各鄉鎮合管辦或定點醫療機構,做到收支分離、管用分開,保證了資金的封閉安全運行。

(三)適時調整政策,逐步完善新農合制度。我縣在新農合制度的推進過程中,針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適時對相關政策進行調整完善。,將農村部分常見慢性病、村衞生站觀察治療費用納入新農合補償範圍;,將起報線由300元降至200元、封頂線由1萬元提高至3萬元。,實行縣內定點醫療機構直接結算,全面提高報銷比例;,籌資標準由原來的50元提高到100元,我縣新農合政策作了較大調整,取消家庭賬户,提高報銷比例,擴大慢病病種,將新農合基金劃分為住院統籌基金和門診統籌基金兩部分,分別為人均80元和人均20元,推行門診統籌。參合農民年補償封頂線提高到5萬元。通過不斷調整,新農合政策逐步完善,資金效用得到充分發揮,參合農民受益面逐步擴大。

(四)優化辦理程序,方便參合農民就醫補償。在方便羣眾就診方面,參合農民小病可以就近在村衞生站治療,並可以獲得一定補償,做到小病不出村;在縣內就診不受級別限制,參合農民可以任意選擇一家定點醫療機構就診,無須辦理轉診手續;到縣外就診只需在鄉鎮合管辦辦理登記手續即可,辦理轉診手續時,鄉鎮合管辦以一封信的形式書面告知患者注意事項。在費用報銷方面,在縣外醫療機構就診的,參合農民出院後將報銷材料交到鄉鎮合管辦,由鄉鎮合管辦直接給予補償。參合農民在本縣定點醫療機構發生的住院費用,出院時與定點醫療機構直接結算補償費用,當場審核並兑現補償金,實現了零距離、零時限補償。

(五)推行門診統籌,擴大參合農民受益面。從開始,我縣充分發揮鄉村衞生服務管理一體化的作用,實行鄉村一體化與新農合工作有機結合,將村衞生站作為鄉鄉鎮定點醫療機構的派出機構,參合農民患病在村衞生站觀察治療可以獲得20%的補償。5月起,我縣全面推行門診統籌,即按照人均20元標準從新農合基金中提取門診統籌基金,用於補償門診費用,單次門診費用補償封頂額為10元,門診統籌基金支付實行“預算包乾、超支不補、結餘滾存使用”的辦法,以控制醫療費用,保證門診統籌基金安全。

(六)實行全程監管,嚴格控制醫

療費用。在新農合運行過程中,在着力做好服務的同時,加強對各個環節的監管。一是實行身份核實,防止冒名住院。參合農民住院治療時,需攜帶《醫療證》、《身份證》,由經治醫生和合作醫療經辦人員共同查驗,防止發生冒名頂替。二是現場核查,加強日常監管。由縣合管辦每月安排一定時間抽取部分報銷材料與醫療機構原始材料進行核對,並通過電話和明查暗訪等形式,對報銷情況進行調查。三是提高管理手段,防範虛假票據。,全縣各定點醫療機構全部安裝醫院管理信息系統,所有醫療收費全部實行微機化管理,有效地堵塞了因票據而出現的弄虛作假漏洞。四是實行三級公示、加強事後監督。每批新農合補償情況都在縣鄉村三級進行公示,社會各方可以通過公示來監督補償情況。五是建章立制,明確處理辦法。制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違規行為處理暫行辦法》,對相關人員和單位違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行為作出了明確具體的處理規定。六是定期考核,明確獎懲。制定了定點醫療機構考核標準,每季度考核1次,將考核結果與10%管理保證金掛鈎。七是多管齊下,控制醫療費用。包括推行單病種限額收費,限定藥品目錄和診療項目,核定住院次均費用和住院人次,建立病歷和處方評審制度的,通過多種措施,嚴格控制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

三、取得的成效和經驗

幾年來的工作表明,我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運行較為平穩,取得了明顯成效。主要表現為:一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基本建立。通過對參保農民直接補償,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保護了農村勞動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二是新農合政策逐步深入人心。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以及隨着越來越多的參保農民得到實惠,新農合工作得到農民的信任和支持,參合積極性明顯提高。三是各項政策得到進一步完善,基本建立了一套成熟的補償機制和運行機制。四是新農合管理體制基本確立。新農合經辦機構管理水平和辦事能力得到加強,能夠適應新農合工作需要。通過我縣幾年來的實施,我們體會到:一是黨委政府的重視和多部門配合是做好新農合工作的基礎。二是廣大農民的積極參與是做好新農合工作的關鍵。三是健全的醫療衞生服務體系是做好新農合工作的保障,新農合工作須與農村衞生體制改革共同推進。

四、存在問題

我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雖取得一定成績,但也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還未建立有效、便捷、穩定的籌資機制。雖然籌資難度大大減小,但籌資工作量仍然較大,籌資成本高。二是縣級以上醫療機構難以監管。我縣新農合基金支出近一半用於補償在縣外醫療機構發生的費用,但受隸屬關係的制約,我縣對縣級以上醫療機構不能實施有效監管。三是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手段和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五、建議

(一)探索符合政策和農村實際的農民參合籌資機制。加強相關政策調研,在堅持農民自願的基礎上,多途徑探索符合國家政策、符合農民意願、符合農村實際、簡便易行的參合農民個人籌資機制。如試行參合農民委託農村金融機構或村民委員會代繳,也可以由政府委託村委會代辦、由參合農民自己主動繳納,或是一次籌資,多年使用等。

(二)加強對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管。加強對各級定點醫療機構監管,加大醫療費用控制力度,完善單病種限額收費管理,從嚴核定各定點醫療機構的住院人次和次均住院費用,嚴格控制醫藥費用,降低農民負擔,減少新農合基金不必要支出,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另外,要完善病歷與處方評價制度,定期抽取定點醫療機構病歷和處方,由新農合專家委員會集中對其評價,進一步規範醫療服務行為。

(三)適應職業化、專業化要求,加強管辦體系建設。按照職業化、專業化的要求,繼續加強各級管辦隊伍的能力培訓,着力提高管辦人員的整體素質。加快新農合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設,在現有的基礎上,開發新農合管理軟件,並與醫院管理系統對接,改善管理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四)提高農村基層衞生機構服務能力。加強農村衞生機構建設,對於引導農民在基層就近就醫、促進新農合制度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繼續加強鄉鎮衞生院的配套建設和合格衞生站的建設,重點培訓好鄉、村兩級衞生人員,提升農村衞生服務的整體能力和水平。

【第5篇】2022農村醫療衞生調研報告

關於農村醫療衞生調研報告

一、全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總體情況

肥西縣是安徽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第一批試點縣之一,自11月1日正式實施,已運行近五年時間。經過幾年的探索,我縣初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補償政策逐步完善,補償水平逐步提高,報銷程序逐步簡化,監管能力逐步加強,資金使用合理安全,農民信任度明顯提高,農民參合積極性不斷提高。全縣新農合參合率由的81%上升至的95%。-,全縣新農合資金支出9751萬元,其中統籌資金支出9029萬元,補償186818人次。統籌資金支出包括住院補償7836萬元,住院分娩補償551萬元,慢性病補償154萬元,村衞生站觀察治療(門診統籌)補償488萬元。統籌資金使用率平均為90%,受益率平均為7%,補償比平均為30%。我縣共有690257位農民參加新農合,1-6月,新農合資金支出2605萬元,其中統籌資金支出2364萬元,補償35400人次,家庭賬户支出241萬元。新農合的實施,有效地減輕了農民的醫療費用負擔,緩解了廣大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我縣榮獲“全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先進縣”稱號。

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主要做法

(一)加強領導,保障新農合順利推進。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關係全縣70多萬農民羣眾健康權益和長遠利益的一件大事。縣委、縣政府對此十分重視,把新農合工作列入政府年度目標管理考核重要內容。縣分別成立了合作醫療管理委員會和監督委員會,委員會主任由縣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擔任。縣成立合作醫療管理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衞生局,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負責全縣新農合日常管理工作。各鄉鎮相應成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領導組及其辦公室,合管辦設在鄉鎮衞生院,辦公室主任由衞生院長兼任,每鄉鎮安排1名專職經辦人員和1名兼職財會人員負責新農合的審核、報批、兑現、記賬等工作。試點過程中,我縣經辦機構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經辦人員業務素質和工作水平不斷提高,能夠滿足新農合工作需要。

(二)封閉運行,確保資金安全使用。我縣對新農合資金的籌集、管理和使用各個環節嚴格把關,堅持資金封閉運行,保證了資金使用的安全、合理。強化資金籌集。我縣農民入保金的籌集由各鄉鎮人民政府負責,衞生部門配合,收繳入保金時,由鄉鎮合管辦開出專用收款收據,登記發放《合作醫療證》,填寫參合農民登記表。各鄉鎮合管辦在本鄉鎮金融機構設立新農合專用賬户,收取的入保金及時存入專用賬户,在籌資結束後全部匯入縣新農合資金財政專户,與縣合管辦辦理結算手續。今年3月底,我縣順利完成二次籌資工作,新農合籌資總額提高到每人100元。嚴格資金管理。我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實行以縣為單位統一管理,設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財政專户,由縣財政局管理,新農合基金專户存儲,專款專用。基金支出需縣衞生局和縣財政局共同審批方可撥付,縣合管辦將每批補償人數及金額製成報表,報衞生局和財政局審批,審批後,資金由收入户轉入支出户,縣合管辦將資金從支出户撥付給各鄉鎮合管辦或定點醫療機構,做到收支分離、管用分開,保證了資金的封閉安全運行。

(三)適時調整政策,逐步完善新農合制度。我縣在新農合制度的推進過程中,針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適時對相關政策進行調整完善。,將農村部分常見慢性病、村衞生站觀察治療費用納入新農合補償範圍;,將起報線由300元降至200元、封頂線由1萬元提高至3萬元。,實行縣內定點醫療機構直接結算,全面提高報銷比例;,籌資標準由原來的50元提高到100元,我縣新農合政策作了較大調整,取消家庭賬户,提高報銷比例,擴大慢病病種,將新農合基金劃分為住院統籌基金和門診統籌基金兩部分,分別為人均80元和人均20元,推行門診統籌。參合農民年補償封頂線提高到5萬元。通過不斷調整,新農合政策逐步完善,資金效用得到充分發揮,參合農民受益面逐步擴大。

(四)優化辦理程序,方便參合農民就醫補償。在方便羣眾就診方面,參合農民小病可以就近在村衞生站治療,並可以獲得一定補償,做到小病不出村;在縣內就診不受級別限制,參合農民可以任意選擇一家定點醫療機構就診,無須辦理轉診手續;到縣外就診只需在鄉鎮合管辦辦理登記手續即可,辦理轉診手續時,鄉鎮合管辦以一封信的形式書面告知患者注意事項。在費用報銷方面,在縣外醫療機構就診的,參合農民出院後將報銷材料交到鄉鎮合管辦,由鄉鎮合管辦直接給予補償。參合農民在本縣定點醫療機構發生的住院費用,出院時與定點醫療機構直接結算補償費用,當場審核並兑現補償金,實現了零距離、零時限補償。

(五)推行門診統籌,擴大參合農民受益面。從開始,我縣充分發揮鄉村衞生服務管理一體化的作用,實行鄉村一體化與新農合工作有機結合,將村衞生站作為鄉鎮定點醫療機構的派出機構,參合農民患病在村衞生站觀察治療可以獲得20%的補償。5月起,我縣全面推行門診統籌,即按照人均20元標準從新農合基金中提取門診統籌基金,用於補償門診費用,單次門診費用補償封頂額為10元,門診統籌基金支付實行“預算包乾、超支不補、結餘滾存使用”的辦法,以控制醫療費用,保證門診統籌基金安全。

(六)實行全程監管,嚴格控制醫

療費用。在新農合運行過程中,在着力做好服務的同時,加強對各個環節的監管。一是實行身份核實,防止冒名住院。參合農民住院治療時,需攜帶《醫療證》、《身份證》,由經治醫生和合作醫療經辦人員共同查驗,防止發生冒名頂替。二是現場核查,加強日常監管。由縣合管辦每月安排一定時間抽取部分報銷材料與醫療機構原始材料進行核對,並通過電話和明查暗訪等形式,對報銷情況進行調查。三是提高管理手段,防範虛假票據。,全縣各定點醫療機構全部安裝醫院管理信息系統,所有醫療收費全部實行微機化管理,有效地堵塞了因票據而出現的弄虛作假漏洞。四是實行三級公示、加強事後監督。每批新農合補償情況都在縣鄉村三級進行公示,社會各方可以通過公示來監督補償情況。五是建章立制,明確處理辦法。制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違規行為處理暫行辦法》,對相關人員和單位違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行為作出了明確具體的處理規定。六是定期考核,明確獎懲。制定了定點醫療機構考核標準,每季度考核1次,將考核結果與10%管理保證金掛鈎。七是多管齊下,控制醫療費用。包括推行單病種限額收費,限定藥品目錄和診療項目,核定住院次均費用和住院人次,建立病歷和處方評審制度的,通過多種措施,嚴格控制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

三、取得的成效和經驗

幾年來的工作表明,我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運行較為平穩,取得了明顯成效。主要表現為:一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基本建立。通過對參保農民直接補償,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保護了農村勞動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二是新農合政策逐步深入人心。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以及隨着越來越多的參保農民得到實惠,新農合工作得到農民的信任和支持,參合積極性明顯提高。三是各項政策得到進一步完善,基本建立了一套成熟的補償機制和運行機制。四是新農合管理體制基本確立。新農合經辦機構管理水平和辦事能力得到加強,能夠適應新農合工作需要。通過我縣幾年來的實施,我們體會到:一是黨委政府的重視和多部門配合是做好新農合工作的基礎。二是廣大農民的積極參與是做好新農合工作的關鍵。三是健全的醫療衞生服務體系是做好新農合工作的保障,新農合工作須與農村衞生體制改革共同推進。

四、存在問題

我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雖取得一定成績,但也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還未建立有效、便捷、穩定的籌資機制。雖然籌資難度大大減小,但籌資工作量仍然較大,籌資成本高。二是縣級以上醫療機構難以監管。我縣新農合基金支出近一半用於補償在縣外醫療機構發生的費用,但受隸屬關係的制約,我縣對縣級以上醫療機構不能實施有效監管。三是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手段和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五、建議

(一)探索符合政策和農村實際的農民參合籌資機制。加強相關政策調研,在堅持農民自願的基礎上,多途徑探索符合國家政策、符合農民意願、符合農村實際、簡便易行的參合農民個人籌資機制。如試行參合農民委託農村金融機構或村民委員會代繳,也可以由政府委託村委會代辦、由參合農民自己主動繳納,或是一次籌資,多年使用等。

(二)加強對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管。加強對各級定點醫療機構監管,加大醫療費用控制力度,完善單病種限額收費管理,從嚴核定各定點醫療機構的住院人次和次均住院費用,嚴格控制醫藥費用,降低農民負擔,減少新農合基金不必要支出,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另外,要完善病歷與處方評價制度,定期抽取定點醫療機構病歷和處方,由新農合專家委員會集中對其評價,進一步規範醫療服務行為。

(三)適應職業化、專業化要求,加強管辦體系建設。按照職業化、專業化的要求,繼續加強各級管辦隊伍的能力培訓,着力提高管辦人員的整體素質。加快新農合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設,在現有的基礎上,開發新農合管理軟件,並與醫院管理系統對接,改善管理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四)提高農村基層衞生機構服務能力。加強農村衞生機構建設,對於引導農民在基層就近就醫、促進新農合制度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繼續加強鄉鎮衞生院的配套建設和合格衞生站的建設,重點培訓好鄉、村兩級衞生人員,提升農村衞生服務的整體能力和水平。

【第6篇】農村醫療衞生調研報告

關於農村醫療衞生調研報告

一、全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總體情況

肥西縣是安徽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第一批試點縣之一,自11月1日正式實施,已運行近五年時間。經過幾年的探索,我縣初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補償政策逐步完善,補償水平逐步提高,報銷程序逐步簡化,監管能力逐步加強,資金使用合理安全,農民信任度明顯提高,農民參合積極性不斷提高。全縣新農合參合率由的81%上升至的95%。-,全縣新農合資金支出9751萬元,其中統籌資金支出9029萬元,補償186818人次。統籌資金支出包括住院補償7836萬元,住院分娩補償551萬元,慢性病補償154萬元,村衞生站觀察治療(門診統籌)補償488萬元。統籌資金使用率平均為90%,受益率平均為7%,補償比平均為30%。我縣共有690257位農民參加新農合,1-6月,新農合資金支出2605萬元,其中統籌資金支出2364萬元,補償35400人次,家庭賬户支出241萬元。新農合的實施,有效地減輕了農民的醫療費用負擔,緩解了廣大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我縣榮獲“全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先進縣”稱號。

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主要做法

(一)加強領導,保障新農合順利推進。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關係全縣70多萬農民羣眾健康權益和長遠利益的一件大事。縣委、縣政府對此十分重視,把新農合工作列入政府年度目標管理考核重要內容。縣分別成立了合作醫療管理委員會和監督委員會,委員會主任由縣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擔任。縣成立合作醫療管理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衞生局,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負責全縣新農合日常管理工作。各鄉鎮相應成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領導組及其辦公室,合管辦設在鄉鎮衞生院,辦公室主任由衞生院長兼任,每鄉鎮安排1名專職經辦人員和1名兼職財會人員負責新農合的審核、報批、兑現、記賬等工作。試點過程中,我縣經辦機構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經辦人員業務素質和工作水平不斷提高,能夠滿足新農合工作需要。

(二)封閉運行,確保資金安全使用。我縣對新農合資金的籌集、管理和使用各個環節嚴格把關,堅持資金封閉運行,保證了資金使用的安全、合理。強化資金籌集。我縣農民入保金的籌集由各鄉鎮人民政府負責,衞生部門配合,收繳入保金時,由鄉鎮合管辦開出專用收款收據,登記發放《合作醫療證》,填寫參合農民登記表。各鄉鎮合管辦在本鄉鎮金融機構設立新農合專用賬户,收取的入保金及時存入專用賬户,在籌資結束後全部匯入縣新農合資金財政專户,與縣合管辦辦理結算手續。今年3月底,我縣順利完成二次籌資工作,新農合籌資總額提高到每人100元。嚴格資金管理。我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實行以縣為單位統一管理,設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財政專户,由縣財政局管理,新農合基金專户存儲,專款專用。基金支出需縣衞生局和縣財政局共同審批方可撥付,縣合管辦將每批補償人數及金額製成報表,報衞生局和財政局審批,審批後,資金由收入户轉入支出户,縣合管辦將資金從支出户撥付給各鄉鎮合管辦或定點醫療機構,做到收支分離、管用分開,保證了資金的封閉安全運行。

(三)適時調整政策,逐步完善新農合制度。我縣在新農合制度的推進過程中,針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適時對相關政策進行調整完善。,將農村部分常見慢性病、村衞生站觀察治療費用納入新農合補償範圍;,將起報線由300元降至200元、封頂線由1萬元提高至3萬元。,實行縣內定點醫療機構直接結算,全面提高報銷比例;,籌資標準由原來的50元提高到100元,我縣新農合政策作了較大調整,取消家庭賬户,提高報銷比例,擴大慢病病種,將新農合基金劃分為住院統籌基金和門診統籌基金兩部分,分別為人均80元和人均20元,推行門診統籌。參合農民年補償封頂線提高到5萬元。通過不斷調整,新農合政策逐步完善,資金效用得到充分發揮,參合農民受益面逐步擴大。

(四)優化辦理程序,方便參合農民就醫補償。在方便羣眾就診方面,參合農民小病可以就近在村衞生站治療,並可以獲得一定補償,做到小病不出村;在縣內就診不受級別限制,參合農民可以任意選擇一家定點醫療機構就診,無須辦理轉診手續;到縣外就診只需在鄉鎮合管辦辦理登記手續即可,辦理轉診手續時,鄉鎮合管辦以一封信的形式書面告知患者注意事項。在費用報銷方面,在縣外醫療機構就診的,參合農民出院後將報銷材料交到鄉鎮合管辦,由鄉鎮合管辦直接給予補償。參合農民在本縣定點醫療機構發生的住院費用,出院時與定點醫療機構直接結算補償費用,當場審核並兑現補償金,實現了零距離、零時限補償。

(五)推行門診統籌,擴大參合農民受益面。從開始,我縣充分發揮鄉村衞生服務管理一體化的作用,實行鄉村一體化與新農合工作有機結合,將村衞生站作為鄉鎮定點醫療機構的派出機構,參合農民患病在村衞生站觀察治療可以獲得20%的補償。5月起,我縣全面推行門診統籌,即按照人均20元標準從新農合基金中提取門診統籌基金,用於補償門診費用,單次門診費用補償封頂額為10元,門診統籌基金支付實行“預算包乾、超支不補、結餘滾存使用”的辦法,以控制醫療費用,保證門診統籌基金安全。

(六)實行全程監管,嚴格控制醫

療費用。在新農合運行過程中,在着力做好服務的同時,加強對各個環節的監管。一是實行身份核實,防止冒名住院。參合農民住院治療時,需攜帶《醫療證》、《身份證》,由經治醫生和合作醫療經辦人員共同查驗,防止發生冒名頂替。二是現場核查,加強日常監管。由縣合管辦每月安排一定時間抽取部分報銷材料與醫療機構原始材料進行核對,並通過電話和明查暗訪等形式,對報銷情況進行調查。三是提高管理手段,防範虛假票據。,全縣各定點醫療機構全部安裝醫院管理信息系統,所有醫療收費全部實行微機化管理,有效地堵塞了因票據而出現的弄虛作假漏洞。四是實行三級公示、加強事後監督。每批新農合補償情況都在縣鄉村三級進行公示,社會各方可以通過公示來監督補償情況。五是建章立制,明確處理辦法。制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違規行為處理暫行辦法》,對相關人員和單位違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行為作出了明確具體的處理規定。六是定期考核,明確獎懲。制定了定點醫療機構考核標準,每季度考核1次,將考核結果與10%管理保證金掛鈎。七是多管齊下,控制醫療費用。包括推行單病種限額收費,限定藥品目錄和診療項目,核定住院次均費用和住院人次,建立病歷和處方評審制度的,通過多種措施,嚴格控制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

三、取得的成效和經驗

幾年來的工作表明,我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運行較為平穩,取得了明顯成效。主要表現為:一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基本建立。通過對參保農民直接補償,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保護了農村勞動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二是新農合政策逐步深入人心。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以及隨着越來越多的參保農民得到實惠,新農合工作得到農民的信任和支持,參合積極性明顯提高。三是各項政策得到進一步完善,基本建立了一套成熟的補償機制和運行機制。四是新農合管理體制基本確立。新農合經辦機構管理水平和辦事能力得到加強,能夠適應新農合工作需要。通過我縣幾年來的實施,我們體會到:一是黨委政府的重視和多部門配合是做好新農合工作的基礎。二是廣大農民的積極參與是做好新農合工作的關鍵。三是健全的醫療衞生服務體系是做好新農合工作的保障,新農合工作須與農村衞生體制改革共同推進。

四、存在問題

我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雖取得一定成績,但也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還未建立有效、便捷、穩定的籌資機制。雖然籌資難度大大減小,但籌資工作量仍然較大,籌資成本高。二是縣級以上醫療機構難以監管。我縣新農合基金支出近一半用於補償在縣外醫療機構發生的費用,但受隸屬關係的制約,我縣對縣級以上醫療機構不能實施有效監管。三是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手段和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五、建議

(一)探索符合政策和農村實際的農民參合籌資機制。加強相關政策調研,在堅持農民自願的基礎上,多途徑探索符合國家政策、符合農民意願、符合農村實際、簡便易行的參合農民個人籌資機制。如試行參合農民委託農村金融機構或村民委員會代繳,也可以由政府委託村委會代辦、由參合農民自己主動繳納,或是一次籌資,多年使用等。

(二)加強對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管。加強對各級定點醫療機構監管,加大醫療費用控制力度,完善單病種限額收費管理,從嚴核定各定點醫療機構的住院人次和次均住院費用,嚴格控制醫藥費用,降低農民負擔,減少新農合基金不必要支出,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另外,要完善病歷與處方評價制度,定期抽取定點醫療機構病歷和處方,由新農合專家委員會集中對其評價,進一步規範醫療服務行為。

(三)適應職業化、專業化要求,加強管辦體系建設。按照職業化、專業化的要求,繼續加強各級管辦隊伍的能力培訓,着力提高管辦人員的整體素質。加快新農合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設,在現有的基礎上,開發新農合管理軟件,並與醫院管理系統對接,改善管理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四)提高農村基層衞生機構服務能力。加強農村衞生機構建設,對於引導農民在基層就近就醫、促進新農合制度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繼續加強鄉鎮衞生院的配套建設和合格衞生站的建設,重點培訓好鄉、村兩級衞生人員,提升農村衞生服務的整體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