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學習借鑑農村社區治理先進經驗的調研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6.91K

【概述】

關於學習借鑑農村社區治理先進經驗的調研報告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本站的會員“閃閃”為你整理了這篇關於學習借鑑農村社區治理先進經驗的調研報告範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正文】

2017年,民政部決定開展“全國農村社區治理實驗區”建設工作,廣東省江門市高新區(江海區,2013年江海區與高新區合署辦公,以下簡稱“江海區”)列入了首批全國農村社區治理實驗區。自2017年以來,作為全省唯一列入全國農村社區治理實驗區的縣(區),江海區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建立健全“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聯動機制,積極探索推進黨組織領導的“三治融合”農村社區治理有效途徑,在實踐中探索和積累了不少的好經驗、好辦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鑑和思考。本人利用在江海區掛職鍛鍊的機會,通過查閲有關文件資料、深入基層調研、召開座談會、與羣眾面對面交流等方式,對江海區農村社區治理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報告如下,供各級各部門決策參考。

一、基本情況

江海區總面積110平方公里,轄外海、禮樂、江南3個街道,36個村民委員會,27個居民委員會,常住人口36.5萬人,其中户籍人口17.6萬人。近年來,隨着經濟社會發展、人口流動加快、社會結構變遷,農村社區治理呈現出主體多元化、需求多樣化、空間複雜化等特徵,存在村(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積極性不高、組織化程度低,社會組織發育不充分,各類治理資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基層羣眾自治的內容和載體相對單一等問題。為此,江海區以全國首批農村社區治理實驗區建設為契機,圍繞完善“農村社區三社聯動機制建設”主題,完善農村社區治理機制、擴大農村公共服務供給,制定《推進農村社區治理三年行動計劃》,以黨建引領“三社聯動”為主線,積極探索創新,逐步構建起“自治為基礎、法治為保障、德治為支撐”的“三治融合”治理體系及“覆蓋廣泛、專業支撐、服務精準”的社會服務體系,高標準打造了英南村、直衝村、江翠社區、金溪社區、沙津橫社區等一批示範村(社區),呈現出“一村(社區)一品”的特色治理模式,形成了一批立得住、叫得響、可複製、可推廣的好經驗。

一是黨建引領是農村社區治理的重要基礎。火車炮得快,全靠車頭帶。基層黨組織能否發揮戰鬥堡壘作用事關農村社區治理的成效。近年來,江海區各級黨政主要領導高度重視,始終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圍繞社區、社會組織、社工“三社聯動”體制機制,聚焦解決羣眾身邊事,紮實推進基層黨建三年行動計劃落地落實,建強班子,帶動黨員,一大批農村、社區、企業黨建示範點獲得省、市充分肯定,連續三年基層黨建考核在全市排名前列,獲“優秀”等次。

二是以人為本是農村社區治理的重要理念。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近年來,江海區始終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持續推進《農村社區治理三年行動計劃》,實現了全區養老助殘服務、兒童福利服務、專業社工服務、慈善公益服務、城鄉志願服務“五個全覆蓋”,讓廣大人民羣眾更多更好地共享發展成果。

三是民眾參與是農村社區治理的重要力量。各村(社區)通過建立黨員責任崗制度和村民居分制等,推動“黨員帶羣眾、幹部帶居民”,帶動和輻射更多居民羣眾參與社區建設。此外,通過建立村民議事會、志願者服務委員會、黨員積分制、村民積分實施細則、街長制、志願樓長、黨員義工、“社工+黨員志願者”、“社工+志願者+義工”、五彩親子自願服務隊、長者生日會、長者飯堂、鄉賢館等載體,開展“最美家庭”、“最美村民”等評選活動,充分激發和調動廣大羣眾自覺主動參與農村社區治理的積極性。

四是制度建設是農村社區治理的重要保障。江海區在探索農村社區治理過程中,通過建立完善言簡意賅或順口溜的村規民約和村民議事會制度、黨員責任崗制度、報告工作制度、村規民約積分管理細則等,推動了農村社區治理各項措施紮實有效落實。

五是“三治”融合是農村社區治理的重要抓手。江海區通過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多元主體參與機制、創新共治共享的基層民主法治新形式、引導羣眾樹立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風等抓手,加強羣眾自我管理,推進自治、法治與德治相融合,構建了“自治為基礎、法治為保障、德治為支撐”的現代化社區治理體系,實現了村(居)民的自我管理。

六是社工組織是農村社區治理的重要補充。江海區通過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區、街道、村級各出一點資金,通過區委政法委牽頭和區民政局牽頭兩種渠道,分別引入公益創投社工(政府為完成一些面上工作,購買專業社工機構服務)和“雙百”社工(區級層面統籌,按每人每年不少於7萬元的總收入,給予每個街道聘請2個事務崗、每個村聘請1個服務崗的職數),這些社工組織經過專門針對性培訓,通過與街道、村(居)簽訂有償服務協議,深度參與接待羣眾辦理事項、收集羣眾意見建議、積分制管理、村(居)務管理等事項,並且有一套比較完整規範的制度和工作範本,給村(社區)“兩委”成員騰出了更多的時間抓黨委、政府佈置的各項工作,其工作成效得到廣泛認可。

二、主要經驗做法

(一)以黨建引領“三社聯動”,築牢社區治理強大根基

一是強隊伍,為基層治理注入新活力。全區63個村(社區)派駐基層黨組織“第一書記”全覆蓋,帶動帶強村(居)“兩委”隊伍;順利完成2021年村(居)“兩委”換屆選舉,村(居)委會成員黨員比例達96%,開展基層黨組織書記全員輪訓,打造過硬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黨員責任崗制度在63個村(社區)落地執行,設立“政策宣傳崗”“環境整治崗”等黨員義務崗位,並推行黨員積分制,積分結果與兑換實物獎勵、評優評先、納入村(社區)“兩委”後備人選等相掛鈎,80%以上的無職黨員上崗履職,推動“黨員帶羣眾、幹部帶居民”,帶動和輻射更多居民羣眾參與社區建設。如禮樂街道英南村通過實施“黨員責任崗”和“報告工作”等制度,持續提高黨組織的話語權。重新修訂村規民約,推行村民積分制、村民議事會制度,以“多元共治”推動“區域自治”,從而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成為人氣火爆的“網紅村”,先後榮獲“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等多項榮譽稱號,村黨總支於2021年獲評“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

二是築陣地,為“三社聯動”搭建新平台。各街道分別組建黨建共同體(外海街道火炬大廈黨建共同體、禮樂街道基層治理黨建共同體、江南街道城市商圈黨建共同體),整合區域內社區、企業、社會組織、機關事業單位等4類單位的基層黨組織49個、黨員624名;成立火炬大廈片區黨委、文昌新民片區黨委等15個社區大黨委,高標準打造黨建共同體體驗館等活動陣地。成立江海區社會組織黨委,建設區、街道兩級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實現社會組織發展與黨建工作深度融合;聯動村(社區)、專業社工自下而上推出“創文先鋒積分項目”“聯創善治”“黨建引領文化傳承”等多個社區“微治理”項目,有效破解社區治理“最後一公里”難題。如禮樂街道烏紗村以黨建工作為引領,運用好“四張清單”,近年來村“兩委”幹部積極帶動黨員羣眾5600多人次參與“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中,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公園越來越多、越來越美,水也越來越清澈,環境越來越整潔,村民的滿意度和幸福指數也越來越高。地處外海街道腹地的直衝村探索“街道+村+園區”的“三位一體”園區黨建發展模式,不斷完善共建機制,創造了黨建促經濟、黨建促和諧的“村級樣本”。2016年直衝村建立了工業園區黨羣服務中心,把黨建陣地由室內拓展至室外,配套了村公共服務信息系統平台,能夠滿足村民羣眾一站式辦事需求,從而有效激活組織管理的“神經末梢”,村集體經濟實現跨越式增長,坐擁30萬平方米、年產值10多億元工業園區,村民分紅連年上升,2020年直衝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000多萬元。

(二)以“三治融合”為着力點,構建社區治理現代化體系

一是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多元主體參與機制。創新村(居)民議事會制度,共26個村(社區)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建立了村(居)民議事會,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鄉賢、社會組織(企業)等協商主體紛紛參與社區議事,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基層協商議事格局。禮樂街道英南村在農民公寓抽籤分配過程中,多次通過村民議事會召集村民討論抽籤方案,並通過村委會提交村民代表會議審議實施,在房少人多需求大的情況下平穩有效地化解潛在矛盾,為村經濟社會發展探索出了新路徑。

二是創新共治共享的基層民主法治新形式。江海區是全省首個國家級基層立法聯繫點,全面實行一村一法律顧問,派駐駐村律師,開展法律速遞、430學堂、法治公園建設等法治宣傳教育。堅持以合法合規、發揚民主、價值引領為原則廣泛開展村規民約修訂工作,實現村規民約修訂率100%。在全市率先推行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積分管理制度,研發積分管理微信小程序,對維護社會公德、愛護環境、鄰里和諧等村規民約條款進行量化評分並給予獎勵,確立起合理合法的村民日常行為規範,助推農村形成良好的法治環境,羣眾參與度和獲得感不斷提升。金溪社區2020年6月制定《積分管理規則》,僅用3個多月時間,主動參與積分管理的居民户數由100多户到提升至500多户,部分非户籍常住人員也積極參與進來,居民羣眾從被動接受社區服務到主動參與社區公共事務,促使社區風貌實現了再提升。

三是引導羣眾樹立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風。積極開展“身邊鄉賢”發現行動,梳理出古代近代先賢、現代名人名士、優秀軍人等先進典型100多人,製作《鄉賢與地名故事—直衝、沙津橫篇》,記錄村情村史和鄉賢故事。建設20個村(社區)鄉賢館,統一“同心圓驛站”標識,展示華僑鄉賢名人事蹟,舉辦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讓美德故事、道德理念、道德模範事例在老百姓中“一傳十、十傳百”,促進居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進一步提升。如禮樂街道英南村聯結本土資源,融合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觀念,以建設慈善聯誼會為紐帶,匯聚鄉情力量,出資建設鄉賢館、重建老人幸福院、資助舉行重陽節長者團拜會、聯合社工舉辦長者生日會、慰問困難村民、發放大學聯考本科獎學金等,受到村民的廣泛認同,並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出鄉賢和村民參與其中,傳遞孝悌和睦家風與文明和諧鄉風。

(三)以人民為中心,全力提升便民服務供給

江海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便民利民為出發點,着力構建“覆蓋廣泛、專業支撐、服務精準”的現代化社會服務體系。全面完成63個村(社區)黨羣服務中心升級改造,配套完善會議室、辦事大廳等功能室,並以“簡政、惠民、便民”為目標,提供村(社區)公共服務事項共103項,建立起15分鐘便民生活圈;逐步推動有條件的村(社區)因地制宜打造集教育、生活、休閒於一體的黨建文化公園。深化社會服務,在全市率先建成1個區級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1個村級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示範站點,與37個居家養老服務站、5個長者飯堂共同建立起10分鐘養老服務生活圈;建設區級兒童服務指導中心、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20個村(社區)兒童之家,以政府購買專業服務的方式為全區困境兒童提供一對一的個性化幫扶服務,實現兒童福利服務全覆蓋。江海區困境兒童服務方式寫進全國兒童服務體系相關制度,工作經驗在全國普惠兒童工作會議上交流分享。各街道覆蓋廣東“雙百”工程社工服務站及“1+6”公益創投服務站,專業社工為各類羣體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

(四)以慈善聯誼會為抓手,打造江海慈善服務品牌

以村級慈善聯誼會建設為抓手,凝聚鄉賢能人、社會熱心人士、海內外華僑的力量,在農村廣泛開展助學、助困、助殘、敬老等慈善公益活動。目前,江海區已有80%的村(社區)建立了村級慈善聯誼會,並與區慈善會、街道慈善會形成了互聯互補、廣泛覆蓋的“三級慈善救助網絡”。在疫情防控期間,村級慈善聯誼會募集了200多萬元款物,為防控一線和困難羣眾提供了及時的援助。在各級慈善組織的發動下,江海區“共建一個家”項目整合了政府、社會組織、企業的力量,籌集資金資源100多萬元,為12户困境兒童及其他困難家庭重建或修繕住房,工作做法得到省委第九巡視組的充分肯定。

(五)以專業力量為支撐,社會工作者深度參與社區治理

支持各街道、村(社區)購買專業社工服務,以實施積分管理制度、村民議事會制度為切入點,為居民羣眾提供精準化服務,實現專業社工服務全覆蓋。黨委政府、社區、社會組織共同打造了“創文先鋒積分項目”“聯創善治”“黨建引領、文化傳承”等“微治理”品牌項目。禮樂街道文昌沙社區將“創文”工作與社區積分管理有機結合,委託專業社工啟動“創文先鋒積分項目”,參加者通過參與社區服務進行“量化積分”,所得積分可兑換實物獎勵,激勵了眾多居民、商鋪、單位共同參與創文行動,營造全民共創文明城市的氛圍。

(六)以“1+2+N”創新模式,形成社區治理強大合力

一是着力打造“1”個黨羣服務綜合體。黨羣服務綜合體整合了社區黨羣服務、行政服務、社會服務、志願服務及其他服務設施,提升了村(社區)服務居民的綜合能力,羣眾在黨羣服務窗口就可實現一窗口辦理服務事項。

二是成立議事委員會和志願服務委員會。制定《議事委員會章程》,依章程選出議事委員會組成人員,議事委員會充分發揮“大腦”功能和溝通村民、整合意見、聯繫村委會等作用,給予村民表達想法並付諸實踐的平台,通過收集社情民意,及時召開議事會,快速高效地提出解決辦法或向上級提交建議,為社區居民“發聲”,村民參與村務治理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志願服務委員會充分發揮“服務”功能,整合各類公益力量,推動開展常態化志願服務,培育居民公益服務意識和能力,為社區居民“幹實事”,城鄉志願服務實現了全覆蓋。

三是增創“N項”特色服務項目。如江南街道江翠社區作為全省社區級基層立法聯絡單位,在創新推行“1+2”的基礎上還增設“街長制”、黨員義工、志願樓長等涵蓋新型社區發展需求的“N項”特色服務項目,建立起羣眾點菜、社區搭台、組織參與、羣眾自治的運行模式,把社區居民需求落細、落實。

三、幾點工作建議

廣西崇左市大新縣行政區域面積2742平方公里,總人口約39萬人,下轄9個鄉、5個鎮、1個華僑經濟管理區和147個村(社區),大多數村(社區)年集體經濟收入為幾萬元,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旅遊大縣,2020年全縣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68億元。而廣東江門市江海區下轄僅3個街道63個村(社區),行政區域面積僅109平方公里,是一個典型的工業縣(區),每個村(社區)年集體經濟收入為幾十萬元至幾千萬元不等,2020年全區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5.29億元。兩縣(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差距不小。為此,本人就江海區可供大新縣學習借鑑的農村社區治理先進經驗提出以下幾點工作建議:

(一)堅持強基固本,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繼續深入實施基層黨組織建設三年或五年行動計劃,常態化推行選派優秀年輕幹部到村(社區)黨組織擔任“第一書記”全覆蓋和開展“兩委”班子、屯組幹部全員輪訓,將基層黨組織真正打造成為堅強的戰鬥堡壘,切實提高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和領導力、號召力。通過抓點帶面,示範先行,探索推行黨員責任崗、黨員積分制,將村規民約分解為若干責任崗,考評結果每月或每季度定期公示,並與兑換實物、評先評優、列入村(村區)“兩委”班子後備人選等相掛鈎,讓無職黨員主動認領責任,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輻射和帶動更多的村民積極主動參與農村事務管理治理。

(二)完善機制建設,推行“1+2+N”模式。一是着力打造“1”個黨羣服務綜合體。加強部門聯動,統籌整合,從便民利民和一窗口辦理為出發點,整合社區黨羣服務、行政服務、社會服務、志願服務及其他服務設施,全面提升改造村(社區)黨羣服務中心,配套完善服務大廳設施設備及人員,提升整體服務功能,讓羣眾少跑腿、一窗口辦成事。二是成立議事委員會和志願服務委員會。制定《議事委員會章程》,依章程將村裏有較高威望能人、退休老幹部、鄉賢、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選入議事委員會,日常工作生活中廣泛溝通村民、整合意見,及時召開議事會,快速高效地提出解決辦法或向上級提交建議,辦理結果進行公示公告,接受羣眾監督。志願服務委員會要充分整合德天益工、山歌隊、舞蹈隊、籃球隊、村醫、黨員義工、親子義工隊等各類志願服務力量,實施黨員“雙報到雙服務”,壯大村(社區)志願服務力量,有效形成“工作在單位、活動在村居、奉獻多崗位”的黨員管理新模式,工作開展情況形成積分,可兑換相應實物、服務、洗車卷、早餐卷等,推動志願服務常態化開展。三是增創“N項”特色服務項目。在“1+2”的基礎上可增設“街長制”、志願樓長、夏令營、農民夜校等“N項”特色服務項目,不斷滿足村(居)民的日常需求。

(三)弘揚傳統文化,打造文明和諧鄉風。積極梳理出本村(社區)歷代先賢、名人名士、優秀軍人等先進典型開展多形式宣傳,有條件的可依託老舊房屋等修繕打造村情村史館,講好先賢故事、先進典型故事,凝聚村民感情。經常性組織舉辦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讓文明、道德之花在老百姓心間常開常盛。大新縣山歌、儂垌等傳統文化底藴深厚,可充分藉助這一傳承載體,積極轉變儂垌節大吃大喝、互相攀比、鋪張浪費等嚴重變味方式,引導其迴歸組織開展山歌對唱、鬥雞比賽、籃球比賽、搶花炮、舉辦文藝演出等傳統習俗,以文化體育活動搭台,增進情感和文化交流,營造文明鄉風,助推鄉村振興建設。積極倡導和實踐尊老愛幼、扶貧濟困優良傳統,以建設慈善聯誼會為紐帶,凝聚鄉賢能人、社會熱心人士等力量,組織開展長者集體生日會、慰問困境兒童、慰問困難羣眾、資助貧困子女上學等系列愛心公益活動,讓愛充滿村間、心間。

(四)引入社工組織,讓專業人幹專業事。社工組織是近幾年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類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社會服務機構,其招聘的人員經過專門的審核和麪試,根據不同的服務需要經常性組織開展相應的專業技能培訓。近幾年來,江海區各街道、村(社區)通過購買專業社工服務的方式深度參與開展積分制管理、村民議事會、收集社情民意、社區事務辦理等,社工組織幾個人可兼管幾個甚至十幾個村(社區)的工作,其規範化、專業化、精細化的服務和良好的工作成效贏得了各級的充分肯定,在農村社區治理中發揮了積極重要作用。由於大新縣財政較為困難,建議優先考慮以各鄉(鎮)政府所在地社區作為試點先行,總結完善經驗後視縣本級財力再逐步在面上推廣。讓專業的人專心幹專業的事,既能騰出“兩委”班子成員的時間抓黨委、政府佈置的面上工作,又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效,效果看得見、摸得着、可信賴。

(農建敏大新縣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原掛任廣東省江門市江海區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