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地災防治調研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5.45K

丹巴縣地災防治工作研究

地災防治調研報告

——丹巴縣國土資源局 張彬

一、地質環境概述

在地形地貌上,丹巴縣位於大雪山東麓邛崍山西坡,屬於岷山、邛崍高山區,是我國第一階梯向第二階梯過渡地帶,系典型高山峽谷地貌。境內地形複雜,地勢變化多端,相對高差懸殊,山脈逶迤,奇峯聳立,怪石磋砣,山河相間,河川縱橫,峽谷深切,河溝密佈。在地質構造上,地處青藏滇緬印尼“歹”字型構造,川滇南北向構造與小金—金湯弧形構造和複合部位,構造體系複雜,區內南北向構造屬川滇南北向構造體系,褶皺發育。據地震資料,縣境內西側的鮮水河斷裂帶為一地震頻繁發生帶,近20年來先後發生的爐霍7.9級(1973年),塔公的5級(1978年)及道孚的6.9級(1981年)等地震均涉及本區。調查結果表明,地震為鮮水河斷裂左行扭動作用造成。本區小震活躍,大震較為頻繁,多集中於鄰近道孚縣及康定縣一帶,據《中國地震危險區劃》丹巴屬5.5級~6.9級地震危險區,設防震級為Ⅶ級。

二、地質災害概況

被譽為“美人谷”的丹巴縣,位於四川省西部高山峽谷區,甘孜藏族自治州東部,大渡河上游。面積5649km2,轄3鎮12鄉181個行政村、4個社區,人口7萬餘人,縣域內山高坡陡,峽谷深切,地勢險峻,地層複雜,地質構造發育,山體植被差,降雨集中,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強烈,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質災害十分突出,素有“地質災害博物館”之稱,同時也是全國首批重點區域地質災害詳細調查三個試點縣之一。丹巴縣主城區位於大渡河源頭,是大金川河、革什扎河、東谷河、小金河和大渡河5條河流的匯聚點。由於災害發育,縣城所在的章谷鎮地質災害隱患點多達40處,僅在主城區就有5條泥石流溝穿城而過,白嘎山大滑坡、紅軍橋1#和2#滑坡、雙擁路後山危巖、三岔河危巖帶、西河橋危巖帶、大風灣危巖帶等重大地質災害將主城區重重包圍。

汶川“5.12”大地震、蘆山“4.20”地震和康定“11.22”地震後,因丹巴距三次地震震中都非常近,受到的影響強烈,致使山體鬆而未滑、危石搖而未落的險情叢生,加劇了原有地質災害隱患的危險性和險情,使丹巴成為震後次生災害的高易發區。2017年,按照省、州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工作部署,我縣委託四川省地質工程集團公司等7家專業地勘單位對全縣地質災害隱患進行了全覆蓋的應急排查,查明地質災害隱患844處,共威脅居民8421户,威脅人口42673人,威脅總資產達32.22億元。

三、歷年典型災害情況

2003年,丹巴縣發生的嶽扎鄉鵝狼溝“6.26”泥石流及巴底鄉邛山溝“7.11”泥石流,為50至100年一遇的特大泥石流災害,以上2處特大泥石流災害共造成70多人死亡和失蹤的嚴重後果,同時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2005年,縣城建設街後山古滑坡復活,潛在滑坡方量達230萬立方米。滑坡導致前沿多幢建築出現劇烈的拉裂變形,嚴重危及到半個縣城4900多人的生命安全。

2014年6月,我縣出現持續28天的強降水天氣,縣城月降水量達273.1毫米,部分鄉鎮超過300毫米,洪澇現象為歷史50年一遇,此次強降雨對交通、水利、文教、衞生等基礎設施和農牧業、林業、工礦企業、電力、通訊等行業造成了嚴重損毀,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億元。2014年8月9日凌晨2時,東谷鄉二卡子溝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衝出60餘萬方的泥石流物質,致使10户農房被完全沖毀、85户農房嚴重受損,所幸監測預警和主動撤離避讓到位,避免了直接受威脅的651人可能因災造成的重大人員傷亡。

四、災多災頻災重的原因分析

丹巴縣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和空間分佈,主要受控於地質、地貌、水文氣象條件和人類經濟工程活動。

(一)地質。丹巴縣出露的地層主要有震旦系、奧陶系、志留系、上古生界、三疊系及沿河谷地帶分佈的第四系等,巖性複雜,以變質巖為主,局部出露侵入巖。構造上處於川滇南北向構造與小金-金湯弧形構造和複合部位,構造體系複雜,區內南北向構造屬川滇南北向構造體系,褶皺發育。據《中國地震危險區劃》,丹巴縣屬5.5級~6.9級地震危險區。由於距離鮮水河斷裂帶、康定斷裂帶、龍門山斷裂帶等地震高易發區較近,有歷史記錄以來丹巴雖未發生過較大以上地震,但受以上斷裂帶地震的波及影響亦十分強烈。

(二)地形地貌。丹巴縣屬於岷山、邛崍高山區,是我國第一階梯向第二階梯過渡地帶,系典型高山峽谷地貌。地形地貌以高山為主,次為中高山、極高山。境內河流侵蝕作用強烈,地勢變化多端,相對高差懸殊,斜坡坡度大,穩定性差。

(三)水文氣象條件。丹巴縣水系發育,境內河川溪流縱橫密佈,主要有大渡河、小金河、大金川河、革什扎河及東谷河五大河流穿流而過。在氣候上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區,為典型的乾熱河谷氣候,年平均降雨量在700mm左右。丹巴脆弱的地質環境受降雨的影響十分明顯,1小時內降雨超過10mm、24小時內降雨量超過20mm就極易引發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

(四)人類工程經濟活動。近年來,由於經濟社會的發展,縣域內人類工程經濟活動頻繁強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新建了多座水電站,新修了多處水庫,利於形成局部小氣候,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極端氣候的多發頻發,降雨在時空分佈上十分不均。二是公路的修建、改建十分頻繁,削山擴路、切坡削坡等易打破原穩定—較穩定山(坡)體的穩定性,加之削坡產生的土石隨意堆放形成新的物源,易引發和誘發地質災害。三是人地矛盾突出,因適宜建設的土地稀缺,村民修房建屋切坡削坡現象十分普遍,同時,坡地農墾耕作頻繁、漫灌普遍,村民為求交通便利和經濟利益在公路幹線周邊私自開挖山(坡)體或在危巖崩塌等地質災害發育的區域修建房屋的情況時有發生,由於未科學評估論證和缺乏技術指導,將房屋修建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及建築結構設計不適宜斜坡地質條件要求的現象普遍,遭受潛在地質災害隱患威脅、危害的情況十分嚴重。

五、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開展情況

根據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視程度、投入力度和所取得的防災成效來分,丹巴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主要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在2003年嶽扎鄉鵝狼溝“6.26”泥石流及巴底鄉邛山溝“7.11”泥石流之前,該階段的地災防治工作幾乎為空白,主要表現為無統一的政府機構統攬統籌該項工作,羣眾識災、防災、避災的意識和能力十分淡薄有限,也基本上未投入資金開展羣測羣防和工程防治工作。

第二階段為2003年2次特大泥石流災害發生後至2013年,該階段以2003年2次特大泥石流血的教訓喚醒全縣上下開始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初步形成了發動羣眾廣泛監測加強預警和零星地、分散地對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進行防治的格局。

第三階段是2014年至今,該階段以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理念和縣委、縣政府“全域治理”思路為代表,逐步建立和健全了羣測羣防監測預警體系,開始啟動實施“專”、“羣”結合的監測預警體系建設,並通過實施避險搬遷、應急排危除險、重大工程治理、重點場鎮和小流域綜合防治、應急能力建設等系統性的工程對地質災害進行防治,該階段國家和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同時也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和社會效益,為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經濟正常健康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據統計,自2014年以來,省、州投入到丹巴縣開展地質環境防治的資金達3.92億元。

六、地質災害的防治對策思考

丹巴縣地質災害具有點多面廣、隱蔽性強、危害性大的特點 ,並直接威脅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結合丹巴縣地質災害現狀及國民經濟狀況,丹巴縣地質災害的防治應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全面規劃,綜合治理”的原則,在非工程措施方面走“羣測羣防”、“羣專結合”的防災道路,在工程治理方面根據“全域治理”思路,以《丹巴縣2016-2020年地質災害綜合防治規劃》、《丹巴縣典型小流域調查報告》和丹巴縣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成果資料為支撐,按輕重緩急和防治建議,按計劃、分年度加快推進地質災害工程治理及項目申報工作,力爭在2020年底實現“全面開展重大地質災害工程治理、小流域綜合整治、應急排危除險、專業監測、應急能力建設等工作,基本完成主城區和各小流域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工程治理或避險搬遷,對其他隱患點,積極開展專羣結合的監測預警,實現災情、險情得到及時監控和有效處置” 的目標。

防治對策着重從以下兩方面開展:

(一)強化行政管理

1.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做好地災防治工作,領導是關鍵。縣、鄉兩級政府及各相關部門應將地質災害防治作為十分重要的工作來抓,堅持“以防為主”的方針,在進行城市規劃和農村宅基地選址方面要嚴把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關,儘量避開地質災害危險區,確實要開展建設時也要以建設區地質災害危險性較小、可防可治為前提,同時必須優先落實有效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2.嚴格貫徹執行有關法律法規。切實貫徹執行《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四川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及《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對違反《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相關情形的行為嚴格執法力度。

(二)落實防治措施

1.非工程預防方面。一是加強地質災害基本知識科普宣傳,提高對地質災害的自防意識與自救能力。定期組織專業人員對當地居民進行地質災害科學預防知識與自救技能的培訓學習;在遊覽道路上和風景點有危險的地段,豎立明顯的災害類型標記。二是認真貫徹水土保持法和生態環境保護法,減少人類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三是採取退耕還林、減少開礦等方式,減少人類工程經濟活動來保持水土流失和保護生態環境,堅決禁止亂開坡地,禁止以各種形式擠佔、堵塞溝(河)道;築路削坡又不進行護坡,禁止在崩塌、泥石流易發區內不經任何調查評估大肆進行旅遊景點的開發等。四是充分發揮羣測羣防監測預警體系和網絡的作用,若出現強降雨或持續較強降雨等不良天氣時,應引起重視,縣、鄉、村應及時向當地居民發佈災害預警信號,組織村民避險,以免出現因災人員損傷。五是採取主動避讓措施,就當前人們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來看,針對一些大規模的地質災害,尚不能有效控制和減免,只能採取對應的避讓措施,特別是在進行宏觀的經濟和建設規劃時,要儘可能避開這些區域。

 2.工程防治方面。一是大力實施地質災害危險區羣眾的避險搬遷安置,使受地質災害威脅的羣眾免於或減輕受到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威脅危害。二是實施控制治理,採取排危除險、工程治理、重點場鎮和小流域綜合整治等工程措施,對危險性大、威脅羣眾多、具備治理條件、防治緊迫性強的地質災害隱患進行工程治理,有效控制其災情和險情。三是落實地質災害防治“三同時”制度,在開展工程項目建設時,保證地質災害治理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竣工。四是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能力建設,提升應急管理能力,建立健全應急管制體制。

3.搶險救災。當突發性地質災害不可避免的發生時,需及時組織進行應急搶險。為此,首先要建立完善針對性、操作性強的應急預案,其次在搶險救災過程中要根據災害的具體情況,採取對應的措施,來減小災害的強度和規模,必要時還可以採用一些應急手段對災害導向進行調整,力爭將災害損失和影響降低到最小。

綜上,受我縣特殊地質條件和地形地貌的影響,縣域內地質災害類型多、密度大,加之隨着我縣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和城市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對土地的利用規模和強度不斷加大,城鄉建設中誘發地質災害的因素明顯增加,危害性也明顯增強,地質環境遭到進一步惡化,地質災害頻發。為此,在開展經濟和工程建設時要特別注重地質災害的調查工作,正確認識和掌握地質災害的分佈發育特徵,並採用行政和技術的對策來遏制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最大限度減輕或避免地質災害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