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政協專題調研組關於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調查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45W

【概述】

政協專題調研組關於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調查報告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本站的會員“xusl1116”為你整理了這篇政協專題調研組關於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調查報告範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正文】

政協專題調研組關於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調查報告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個體健康成長和終身發展的重要基石,事關家庭幸福、社會和諧和樂清發展未來。近年來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率逐漸上升,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6-8月,由市政協副主席陳亦殊牽頭,組成專題調研組,就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開展調查研究。調研組通過召開多個層面座談會,實地走訪多家學校、心理健康服務機構等,隨機選擇13家學校發放1738份調查問卷(對象為四年級以上的國小生、國中生、高中生,收集有效樣本1674份),瞭解相關情況和收集數據。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青少年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是心理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也是心理最容易出現問題的重要節點。隨着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思維方式的變化及社會閲歷的增長,青少年在學習、生活、自我意識、情緒調適、人際交往等方面,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擾或問題。同時,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很大程度是可以通過有效的干預措施進行預防和減少。近年來,我市堅持以人為本、面向未來,積極探索家校共育、部門協同,推動建立多方面的心理服務體系,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

(一)積極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各中國小開設每兩週一次的心理健康課程,組織編寫《樂清市心理健康教育學生活動手冊》;確定每年5月為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月”,開展生命健康教育、家校心理健康知識座談會、親子輔導等活動;投入800餘萬元,實現全市中國小校標準化心理輔導室全覆蓋,省一級心理輔導站和省心理示範點數量居全省前列;積極組織專任教師參加心理健康教育資格證書培訓,全市中國小專任教師持證人數達10984人,持證率達98.23%,其中A證40人,B證432人。

(二)積極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每年開展2次中國小心理危機篩查,分類制定個性化干預方案,對心理高危學生予以重點關注與跟蹤,部分學校積極探索通過購買服務方式引入社會心理服務團隊;加強“睡眠管理”,投資2000萬元全面推進學校健康午休工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組建心理健康應急援助專家團,其中教育系統心理教師22人,衞生系統心理醫生5人;成立社會心理服務中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和婦聯小海星心理諮詢中心,推出心理熱線和麪對面服務,為全市未成年人提供免費的心理諮詢和輔導。

(三)積極加強青少年關愛援助工作。設立25個鄉鎮(街道)兒童之家,配置兒童主任,引入社工機構開展運營,構建村級關愛服務網絡;將兒童福利院改造成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對特殊未成年人實施臨時監督、心理輔導、法律保護等服務;開通未成年人保護熱線,由12345統一受理來電;發揮青年志願者、巾幗志願者、關工委五老骨幹、社會組織等各方面力量,開展思想道德建設教育、心理諮詢服務以及困境兒童、留守兒童家庭幫扶救助等活動,着力形成社會各界積極合力關愛的良好格局。

調查顯示,目前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態整體良好,但心理健康水平出現下降趨勢。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問題發生率逐年上升。從青少年心理就診人次來看,市人民醫院心理科青少年就診人次每年增幅明顯(見下圖),且其佔心理科門診總量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分別是9.58%、9.75%、12.13%、14.50%、21.48%,一定程度説明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發生率要高於社會平均水平。從全市中國小校學生心理篩查結果來看,高危學生人數也在逐漸上升,2018年、2019年、2020年下半年二類學生(嚴重危機)數量分別是110名、318名、568名;三類學生(重大危機)數量分別是49名、80名、128名。

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多樣化、複雜化、低齡化。主要表現有沉迷網絡(遊戲、抖音)、厭學、自我封閉不與老師同學交流以及緒失控、強迫行為、攻擊行為、自傷輕生等,有抑鬱症、焦慮症、妄想症、恐怖症、情感倒錯等嚴重心理問題需就醫的學生並不罕見。如市人民醫院兒科急診晚上5-8點,很多中國小生因為胸悶、腹痛、頭痛前來就診,但全身檢查結果又是好,醫生診斷是心理問題的軀體化反射反映;2020年7月到2021年9月累計接診21例自殺的青少年(割腕及安眠藥、抗抑鬱等藥物濫用中毒),其中嚴重需住院的12例,年齡集中在12-14週歲。又如2020年下半年篩查出的128名三類心理危機學生中,有過自殘行為的22人;有自殺傾向的40人,其中有過自殺行動的7人。此外,近幾年幾乎每年我市均有發生學生跳樓墜死事件。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因素

(一)學業壓力

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在希望得到的心理方面幫助中,有49.28%學生選擇了“學習壓力”,排在第一;隨着學生年級的升高,需求呈上升趨勢,高中階段數據最高。由於應試教育體系沒有改變,雖然中國小減負已經實行多年,但效果甚微,還因為考試科目變動,學生的學業負擔越來越重。如某公辦國中學生反映,每天早上七點上學,晚上八點半放學,被班主任統一留校到九點半,回家歇口氣就繼續做作業,有時做到十一點多才能做完,睡眠時間經常不足八小時。某民辦國中學生反映,該校實行大小周制度,小周作6休1,大周連續上課多達12天,上課時間長,課程進度快,暑期補課更是慣例,導致長時間不能放鬆,生活單一無趣,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據某國小學生家長反映,今年“雙減”政策後校外學科輔導機構並沒有停課,報名的奧數班從以前的週末改到週四晚上,孩子平日學習量反而加重了。同時,父母和教師期望值過高、過於看重考試成績也是學生學習壓力的重要原因。

(二)家庭問題

據調查,將近40%心理高危學生的心理問題直接源自家庭問題。家庭是學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場所,家庭環境直接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如家庭關係不融洽、父母離異、父母長期在外、家暴等都是容易引發心理問題的因素。其中,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尤為突出。據教育部門不完全統計,我市中國小生中有留守兒童將近7000人(民政部門數據是將近3000人)。絕大多數的留守兒童主要監護人為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平時最關注的是生活保障,對其是否開心很少關心。從某公益組織的調查得知,有15.1%的留守兒童一年都見不到父母,4.3%一年都接不到一次父母電話,超過10%的留守兒童感受不到父母的存在。“重養輕教”直接導致留守兒童的心理難以得到關注與滿足,造成怨恨父母、情緒消極、性格閉鎖、人際交往不良,一旦學習成績下滑,又增加了其在學校裏的心理壓力。

(三)社會環境

在當前社會信息化轉型以及多元社交媒體興起的背景下,網絡信息爆炸式傳播,各類信息良莠不齊,對於身心發展尚未成熟、是非觀念還未完全形成的青少年而言,容易被有害信息和不良示範影響而做出不當舉動,甚至導致人生觀、生命觀的扭曲。如許多缺乏自控力的青少年因沉溺於網絡遊戲和小視頻而無法自拔,影響日常學習生活。據調查,我市超過70%的學生從國小就開始接觸網絡遊戲,超過90%學生認為網絡遊戲使課餘時間更愉快。此外,不同價值體系的思潮與主流意識形態產生的矛盾和衝突,過度競爭、內卷化等社會現象以及重大突發事件等帶來的焦慮和緊張情緒,也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及之後一段時間,我市中國小生心理障礙現象出現大幅增長。調查顯示,市人民醫院心理科門診接待青少年數量由疫情前的每天接待2-3名激增到12-15名。

此外,自我認知變化、與同學和朋友之間的交往關係、師生關係等也是中國小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誘發因素。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學校心理教育開展不平衡

教育服務供給與學生需求不匹配。據瞭解,很多學校還停留在藉助學校德育工作開展零星學生心理教育的階段,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落實不到位,心理健康輔導室作用發揮不明顯。如按照有關規定,中國小每班每月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不少於2課時,但問卷調查中有22.34%學生選擇“沒有開設心理課程”,11.89%學生選擇“有開設、但實際不開展”,27.66%學生選擇“一學期偶爾幾次”。心理輔導室應每天開放並安排固定時間,但問卷結果顯示,22.58%學生“不知道學校有心理輔導室”,22.04%學生選擇“學校心理輔導室開放時間不多,一週一兩次”,3.46%學生選擇“學校心理輔導室沒有對外開放”。

心理教師專業配置不足。全市中國小校161所,在校學生約18萬人,目前僅有54所學校配備專職心理教師(共計59名),其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為其他學科教師兼任。專職教師忙於課堂教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開展、個體輔導的工作任務,兼職教師本身承擔學科教學任務,加上缺少系統、持續的專業培訓,導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難以達不到預期目標。問卷結果顯示,15.89%學生“不知道學校有心理老師”的,28.49%學生“知道學校有心理老師,但是不知道是誰”。調查中,有多位心理老師反映工作壓力大、待遇不對等、職稱評定處於劣勢,造成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降低。

(二)家庭心理教育相對缺失

傳統家庭教育觀念未及時轉變。很多家長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對孩子在成長髮育過程出現的種種怪異行為,往往用一些簡單的詞彙來貼標籤,比如説“嬌氣”“矯情”“偏執”“叛逆”等,很多時候並不知道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出了問題。問卷結果顯示,19.47%學生認為父母不相信自己心理有問題,9.38%學生認為父母對自己的心理健康發展無所謂,4.24%學生認為父母根本不關心。有學生反映,跟父母説明自己有心理問題,但是父母不理解,覺得是自己想逃避學習而撒謊。

青少年和家長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溝通。緊張的親子關係會帶來孩子更高的焦慮和抑鬱情緒,降低孩子的幸福感。如和其他地區相比,我市中國小學生住校比例高,尤其是中學階段。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國中學生寄宿的佔53.7%,高中學生寄宿的佔97.25%。這些學生十天半個月可能才會匆匆見一面父母,久而久之,學生會感到孤獨寂寞而無人訴説,精神壓力無法排解,我們在實地調研某寄宿國小時,發現心理輔導室心願留言牆上最多的留言是“我想回家”,不禁讓人唏噓。

(三)心理危機識別與干預能力有待提升

心理危機識別實時性不高。心理危機會導致個體情緒、認知、行為產生一系列“明顯”的變化。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心理危機是可以被識別並預防的。目前,我市中國小生心理危機識別主要依靠一年2次的心理危機篩查、班主任等老師的日常觀察和心理教師的輔導工作,但由於個體心理問題具有隱蔽性、突發性、間歇性等,加上部分學生有意識的迴避心態,當前學生心理危機狀態識別存在準確性不高、識別時間長、主動識別難等缺陷,與學生心理問題整體的普遍性和多發性不相適應。

心理危機干預實效性不強。問卷結果顯示,有心理困惑時向家人和朋友求助是多數學生的選擇。調查中有學校反映,部分家長因對心理問題認識不到位,未能及時地把有問題或有需要的學生送到專業的心理機構進行治療;少數家長會產生“病恥感”,不願意帶孩子看心理醫生或接受心理諮詢服務,個別家長不配合心理輔導甚至主動終止孩子的心理治療。調研中,我們發現部分學校上報的心理高危學生干預方案文本中,同個學校的不同學生的主要心理症狀、心理評估結論、干預方案雷同甚至一模一樣,沒有個體情況分析和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一對一”干預模式流於形式。此外,有23.95%學生選擇不求助,這意味着學生遇到心理困惑甚至更嚴重的心理問題時,不善於、不樂於主動求助,延誤了心理問題的干預及治療時機。

(四)專業化、社會化服務供給不足

部分衞生機構心理門診服務水平不高。目前,我市設有心理科的醫院只有市人民醫院、市第三人民醫院、樂清康寧醫院3家,醫院業務有覆蓋心理諮詢和治療的還有市第二人民醫院、市中醫院、樂清鳳凰醫院3家,還沒有醫院設置專門面向兒童青少年的心理科。調研發現,部分醫院心理就診環境一般,如市人民醫院心理科設有門診室3間、心理測試室1間、心理諮詢室2間,但卻位於不同樓層,且設置在人流量較大的過道邊,與靜謐性、私密性、温馨性、宣傳性的要求相差較遠,造成第一觀感不佳,加上服務流程模式與其他病科差不多,對本身存在心理障礙的青少年來説,就醫體驗不如人意。此外,目前心理諮詢尚未納入醫保範疇,一定程度會影響青少年接受連續、完整的心理治療服務。

社會心理諮詢力量比較薄弱。我市社會心理諮詢行業尚處於早期階段,機構魚龍混雜。目前有社會心理社團組織2家,心理研究和諮詢民非機構7家;有37家登記名稱中帶“心理”的存續狀態的工商個體户和公司,其中有22家心理諮詢相關企業成立於5年以內。從經營範圍看,大部分為心理諮詢、健康諮詢服務,但個別還覆蓋家庭教育諮詢服務、信息技術諮詢、組織教育培訓活動和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以及電子商品銷售。調研組在暗訪中發現,本地心理諮詢機構規模普遍較小,存在入行門檻低、管理模式落後、收費不規範等問題。如大部分心理諮詢機構開設在自有住宅或租賃民房裏,硬件條件較差,對外營業時間不固定,一般通過電話諮詢預約或熟人介紹,也有在網上開展諮詢服務,收費標準一次300-500元不等,服務水平和質量參差不齊。

(五)政府部門工作尚未形成合力

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重視程度不夠。我們調研發現,教育部門對學校年度考績考核總分120分,其中學生德育工作考核分5分,心理健康教育僅僅是一個子項目,分值為0.5分,而以學生成績為主要測評指標的教學質量考核分有35分,因此,大部分學校的教育理念仍停留在以“升學率”為主,將主要資源和精力投入到日常教學活動中,忽略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衞健部門對全市心理諮詢機構缺乏常態化的監督管理,有關科室僅熟悉有業務來往的個別社團和機構,沒有全面掌握行業整體情況和個體運營情況,沒有有效開展業務指導和監督檢查,對行業不規範現象監管缺位。

部門各自為政現象突出,侷限於單獨零散開展活動。雖然我市2021年6月出台《關於加快建設兒童青少年心理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但在實際工作中,由於缺乏整體謀劃部署,部門沒有形成工作合力,效果不佳。如教育、衞健、民政、精神文明、婦聯等部門均提供相關心理諮詢服務,但分佈鬆散,資源未進行統籌優化。問卷結果顯示,對於教育局心理求助熱線、市人民醫院公益心理熱線、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公益面詢、市社會心理服務中心公益面詢等校外社會心理服務途徑,有46.95%學生一個都不知道。又如各部門每年開展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科普教育活動不少,但社會氛圍不夠濃厚,所覆蓋的學生、家長範圍仍然不廣。問卷結果顯示,仍有11.35%學生不瞭解心理知識。

四、幾點建議

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項具有長期性、複雜性、專業性的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有效配合和積極協作,落實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學校組織、家長參與、社會支持的工作機制,建立教育宣傳、監測識別、諮詢診療、援助關愛的服務體系,打造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堅實防護網。

(一)加大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政策支持

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樹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和“防為主、防為上”理念,落實好聯席會議機制,定期研究解決問題,從人力、財力、物力給予更多支持,合力推進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如研究調整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展情況的考核賦分,將心理健康篩查納入中國小生體檢,統籌資金優先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基礎經費;按照生師比1000:1標準逐步配齊專職心理教師,加大專業心理教師引進力度,定期組織參加專業培訓,研究建立工作績效評估、督導檢查和獎懲機制,建設專業能力過硬的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

(二)確保措施落地讓“雙減”政策真正發揮效果

着眼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嚴格貫徹相關政策意見要求,不搞形式主義,努力消除“搶跑文化”“超前教育”等功利現象,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加強作業完成指導,提升學校課後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學習成長需求。加強師風師德建設,重視教師隊伍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提升教師內在自我效能感和職業價值感,對教師違規校外補課、兼職行為嚴肅查糾。持續優化“小升中”公民辦同招流程,控制好“初升高”普職入學比例,深化探索高中學生多元成才教育模式,減輕教育體制因素對學習壓力的影響。同時,加強校外培訓機構監督監,健全常態化排查機制,對違反規定的個人和機構進行及時依法清理整治。

(三)家校協同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引導學校、教師更加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將積極的心理素質培育和心理問題防治並舉,做到心理健康課程開設落實到位,並創設更多學生喜聞樂見、踴躍參與的心理健康課程和體驗活動,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於教育教學全過程。引導加強家長學校的建設和管理工作,通過家長會、家長開放日、親子閲讀等活動,利用微信羣、公眾號等新媒體平台,開展教育經驗和心理健康知識交流,幫助家長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念,瞭解和掌握親子溝通和交往的方法和技能,構建和諧的家庭親子關係,提高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識別能力,減少孩子的心理壓力,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

(四)建立健全中國小生心理危機識別與干預機制

督促引導學校重申家訪制度,注重網上家訪與入户家訪相結合,及時掌握學生家庭及個人狀況,逐步建立“一生一策”心理成長檔案,積極運用好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結果。利用信息技術,挖掘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特徵,準確把握區域學生心理健康變化趨勢及其影響因素,探索研究學生家庭風險指數的評估預警,提升學生心理危機預警的準確性和及時性。進一步發揮好心理輔導室作用,逐步推進心理宣泄室建設,規範心理高危學生干預方案研究制定和執行落地,避免因心理問題引發各類極端事件。優化轉介機制,綜合運用家長約談、醫教結合、社區聯動等舉措,確保高危學生及時得到轉介救治。

(五)逐步提高青少年心理諮詢治療服務供給水平

引導衞生醫療機構更多考慮青少年心理健康需求和接受度,優化心理門診就醫環境,充實心理診療力量,提高青少年心理治療諮詢服務的供給水平。支持衞生機構開設青少年就診綠色通道,條件成熟時可以成立樂清市兒童青少年心理診療中心,推動區域內婦幼保健院、二級以上綜合醫院等開設心理科,適時將兒童青少年心理諮詢按規定納入醫保範疇。進一步促進醫教結合,組織衞生醫療機構對學校開展結對指導,更好滿足各類學生人羣的心理健康需求。加強對全市心理諮詢機構的日常業務指導和監督檢查,有計劃開展行業機構准入評估機制研究,規範和促進心理諮詢行業發展,避免有目的不純、專業不夠的機構對青少年造成二次傷害。

(六)合力打造青少年關愛援助共同體

有關部門要全面貫徹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法》,統籌佈局和整體推進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讓青少年的心裏灑滿陽光。聯動開展貧困、留守、單親、殘疾、遭遇欺凌等特殊羣體以及新居民子女學生的重點關愛行動,推動建立“家庭、學校、社區”聯動的保護重點羣體心理健康的責任體系。通過培育孵化社會組織、推進政府購買服務、發動社會各方參與等方式,將公益機構經過實踐檢驗的成熟做法,在條件成熟的村社予以複製推廣,給更多的留守兒童提供專業關愛服務。

(七)積極營造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良好社會氛圍

加大宣傳力度,普及青少年精神衞生和心理健康常識,減少民眾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誤解,提高對兒童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出現心理、情緒問題正常性和普遍性的認識。如衞生部門牽頭落實浙江省統一心理援助熱線“96525”的佈局,整合現有的服務熱線和線下資源,發揮線上宣傳作用,做到心理服務熱線人人知曉;民政、共青團、婦聯可以依託兒童之家、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活動陣地,開展科普宣傳,進一步引導青少年以及家長關注心理健康問題。